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教案大全>《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案

时间:2023-05-02 16:40:25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与朱元思书教案模板锦集6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与朱元思书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与朱元思书教案模板锦集6篇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2.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3.通过诵读训练,进一步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

  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帮助学生理解“鸢飞戾天”两句。

  教学准备

  让学生通过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决文章中的生字词。教师准备有关富春江的风景短一片及课文重点字词的投影。

  设计思路

  本文虽是书信可与一般书信不同,人们往往把它看作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小品文。因此在教学时,应当使学生初步懂得怎样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要 教学生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二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朗读,总的说来,速度宜慢,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要注意停顿,每读完一小层都 可以作稍长的停顿,这样才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两个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 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教师要做示范朗读,也可以让学生中读得好的示范。

  教学时由眼前的风景引入。启发想像,教师可以根据 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假定某些情节,然后设问。例如,作者这次是特意选择一个“风烟俱净”的日子并且自雇小船出游;作者说“猛浪若奔”不是从旁看到的,而是小 船在浪尖上行驶时亲自感受到的;“负势竞上……争高直指”是作者的幻觉,如此等等。根据这些情节设问,可能引起争论,但更有可能出现教师意想不到的好答 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可爱的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数不胜数。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著名的景IX?

  (学生讨论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拍摄于浙江富春江的风景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欣赏。要求看完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讨论回答。)

  师:富春江的景色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美”。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游览完富春江的风光后,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先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听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分清句子的停顿。

  二、教学第一自然段

  1.教师范读后讲解:①风烟:指烟雾。②共色:同样的颜色。③俱:都。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2.小结:以上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从富陽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3.朗读第一自然段。

  三、教学第二自然段

  1.学生齐读后讲解。

  ①缥碧:青白色;缥,音.piao3。②急湍:急流的水;湍,音tu6n。③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2.小结:以上是文章的第二部分。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一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3.齐读第二自然段。

  四、教学第三自然段

  1.教师领读后讲解。

  ①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②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③轩邈:轩,高;邈,远。这两 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④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⑤相鸣:互相和鸣。⑥戾天:到天上;戾,至。⑦息心:平息热 衷于功名利禄的心。⑧经伦:筹划、治理。⑨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

  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⑨犹: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⑩见:同“现”,显现,显露。

  2.小结:以上为文章的第三部分。这部分以细腻的笔触详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在这里,作者既从侧面烘托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一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3.齐读第三自然段。

  五、探究讨论

  1.作者说“自富陽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老师归纳:

  学生只要能抓住重点,说出一水之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和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也就能够大致领悟这篇写景美文的魅力了。

  2.写景要注意条理,请大家分析讨论这篇文章写景的顺序。

  (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教师归纳:

  全文分三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山异水”来写;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形象地表现出来;第三自然段写“奇山”: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

  六、全班集体朗读全文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的景色,作为本课所放录像的解说词。资料链接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一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家世寒贱,均好学而有俊才。沈约曾见其文,颇 为赞赏。天监初,柳恽任吴兴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赋诗。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升国侍郎。他曾表求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恶其实录,“以 其书不实”,命焚毁。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就而卒。事见《梁书》卷四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吴均传》。今人朱东润《诗人吴均》一文中有吴均年谱(见 《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

  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 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隋 书"经籍志》四著录:“梁奉朝请《吴均集》二十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皆为二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吴均集》三 卷。”可见其文集宋时已大部分散失。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2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其实在浙江还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富春江。南北朝时梁代的文学家吴均曾经写了一篇关于富春江山水的文章。今天,让我们寻着这位文学家的足迹,走进富春江,去领略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生说,师补充)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家世寒贱,均好学而有俊才。沈约曾见其文,颇为赞赏。天监初,柳恽任吴兴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赋诗。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升国侍郎。他曾表求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就而卒。事见《梁书》卷四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吴均传》。今人朱东润《诗人吴均》一文中有吴均年谱(见《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

  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隋书经籍志》四著录:“梁奉朝请《吴均集》二十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皆为二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吴均集》三卷。”可见其文集宋时已大部分散失。

  关于骈文: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骈文的最大特点是讲求对仗,即所谓“骈偶”(两马并驾为骈,两人并处为偶)。全篇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性、词义相互配对,句子的字数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所以这种文体,晚唐时被称为“四六文”,以后历代相沿。其次是讲求平仄,上下联要平仄相对,平对仄,仄对平。其三是讲究用典,目的是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练。用典有明典和暗典,有时还将典故反用,起衬托、对比作用。为了追求形式美,骈文还讲究词藻华丽,大量使用颜色、金玉、花草等类词汇。骈文对唐宋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律诗、律赋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由于过分追求形式,逐渐走向形式主义,妨害思想内容的表达,成为文章的桎梏。

  三、出示学习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吴均的文学常识,并认识作者通过描写富春江美景所表达的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文章多角度刻画景物的写法。

  四、指导学生进行自学

  1.诵读课文。

  (1)自读。要求: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等。

  (2)指名读,点评。

  2.了解文意。

  借助工具书、结合文下注释以及小组讨论疏通文意,注意落实关键字词的意思,将不懂的做上记号,自学结束后提出来全班讨论。

  教师明确:

  风停了,烟雾都完全消散,天空和群山融为一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移动,随心所欲地任船所至观赏风景。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的奇山异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富春江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水中游动的鱼儿和水底细小的石子,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就像奔腾的骏马。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高山凭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仿佛彼此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个山峰。泉水冲击着山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不断地叫着,猿猴长时间地啼个不停。那些像老鹰高飞冲天一样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山谷中由于)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山谷中)有时也可以见到(从枝叶的缝隙间漏射下来的)阳光。

  3.质疑求助——归纳整理

  A(1)书中注释及补充的重点字词(2)古今异义字词(3)通假字 (4)一词多义(5)同义词(6)成语 (7)句子翻译

  B分析层次结构,理清背诵思路

  明确:先总后分。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分写:首先写水。这里的水,第一个奇异之处是极其清澈:“千丈见底”,甚至游鱼细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个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作者在此外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这两个特点可以概括为一静一动。接着写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写“奇山”——富春江两岸高山之雄伟。简单概括为先总后分,先写水,后写山。

  C本文描写生动,你认为具体表现在哪里?

  明确:本文描写十分出色,关键在于抓住了景物特征。选用了形象的语言:“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仅八个字就描写了风清日朗、天碧山青、一尘不染、一视万里的富春江环境。以“净”托“色”,“景”中孕“情”。置身于这样的山光水色之中,那心情该何等舒畅! 写异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出江水的明净澄澈。写奇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五成峰。”这里写出了山“色”青葱,写出了山“势”高耸,更写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

  五、课文小结:

  (一)写作特色

  1.由总到分描写景物

  文章第一部分开篇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游富春江的总体感受,然后交代了自己游览的路线后,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括文章内容。文章第二部分先写 “异水”,后写“奇山”。由总到分,条理清晰,结构紧凑。

  2.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本文总写山水时,用奇异来形容概括。第二段写水时,抓住了动静两种情况下水的特点:在迂缓处水的.特点是清澈。作者描写水清澈的特点用了夸张的修辞:“水皆缥碧,千丈见底”,而且用水底景物来突出这个特点:“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流迅急处水的特点是飞速汹涌,作者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山时,抓住了山陡峭高耸和山间景色优美的特点来写的。在写山的陡峭高峻时写群山“负势竞上”“争高直指”,“竞”“直指”生动描画出山峰陡直的样子。写山间景色,作者选取山间生机勃勃、千姿百态的动物、植物、泉水,动静结合。声色俱全地展现了山间美景。

  3.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文章第一段是总写,从总体上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透露出作者悠闲、轻松之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用议论景色直接表达对景物的喜爱之情。第二段写山景的时候,描绘山的雄伟峭拔,显示出赞叹之情;写山间景色,各种动植物等,体现出对美景的陶醉神往,进而抒发了淡泊名利、向往平静自然生活的心情。

  4.文章语言简约清新,精于锤炼

  文章在写景的时候运用大量骈句,使文章读来更琅琅上口,并且把相关联的事物并列起来描绘,更是互相衬托,相得益彰。如写山间景色;“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不仅将清越的泉水击石声和欢快的鸟鸣声并列在一起,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同时泉水和鸟鸣的声音相互和应,更别有一番风韵。而“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蝉声的喧闹,猿声的凄厉,显出山间的勃勃生机。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3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代著名骈文家吴均的一篇精美散文。作者仅用一百四十四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绮丽风光,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吟诵此文,但觉景美,情美,辞美,章法美,如此短的篇幅,却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令人叹为观止。

  教学目标

  1、学习先总后分的描述方法。学习层次分明,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

  2、体味精美清新的语言,积累描绘山水的词语。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物者,窥谷忘反”一句的含义。

  3、培养诵读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审美能力。

  4、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感受江山的奇美。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音乐起,幻灯片展示一组图片)和着优美的音乐我们彷佛置身于蓝天白云高山流水间。仰望:层峦叠嶂,俯视:流水淙淙。怎不让人流连忘返忘怀得失。

  这里的水很清,可见锦鳞游泳,当风乍起时,可卷起千堆雪;这里的山很高,遮天蔽日;这里的树很茂盛,直入云霄。这就是喂鱼钱塘江上游的富春江。它与长江三峡,桂林漓江并称为“中国最著名的三条江河风光游览线”。富春江到底有多美, 现在我们就随吴均游一次美丽的`富春江。

  二、简介作者并解题

  吴均,吴均南朝梁,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只留下这段优美文字。当时人们写信都习惯开篇描写一下景色,以烘托自己的心情,并达到打动对方的目的。就像我们现在的环境描写一样。

  三.解析全文:

  1. 读文。明确读音和句读

  2. 关键词语释义并译句

  3. 学生读文并质疑。

  4. 文有文眼。本文的文眼时哪个词语?(奇山异水)

  5. 文章那段写奇山?哪段异水?为什么不先写山后写水?第一段和后面两段是什么关系?

  6. 概括总结水的特点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正侧结合)

  7. 读这段文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你联想到哪些诗句?(知识拓展)

  8. 山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哪些手法写的?

  9. 读这段文字应什么语气?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10.怎样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联系生活实际或自己的体验谈谈你的感想。(联想“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11.可见吴均是个什么样的人?再预见一下,他写信的内容。(当时政治黑暗,社会紊乱。一些仕途失意的士人遁迹山林,避世隐居。吴均一生仕途不如意。梁武帝时,他因私撰《齐春秋》武帝恶其实录,焚其稿,免其职。他在《与顾章书》中说:“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表明自己辞官引退后,将要到石门山去中去隐居。因此,这篇文章不单纯是写景,在写景的字里行间,抒发作者当时的情感。)

  12.思考一下这篇文章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此时你想对那些仍在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说些什么?

  13.为什么不把最后写景的那句话搬到抒情句前?(言有尽而意无穷。像电影片尾展示的越来越远的景物镜头)

  四.小结全文,总结手法。

  骈散相间,动静互见,正侧结合

  富春江的山美、水美人更美。感谢吴均给我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小品文,让我们认识了富春江。有机会希望大家能够亲游富春江,感受一下山奇水异,天下独绝的富春江。

  五.作业:

  给吴均写几句话-----书想书之言。

  板书:

  水(异):清 深 急

  山(奇):山高 树寒 鸟鸣 禅啭 猿鸣

  感想: 息心 忘返

  【教学反思】

  讲此文时因为借助了多媒体,有声有色,所以讲解不是很费劲,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因而整体效果比较好。

  我主要从以下方面构思讲解的:

  一.文与人结合

  学文一要学写法,二要学精神。本文我们不但要学清晰明了的写作方法还能学到作者的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良好心态和崇高品质。特别安排了一个让学生结合生活或自己的情况谈感想的问题,这样更能很好的将文章与实际有效结合。

  二.学与思结合

  “教”为了“不教”。教师的启发教学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模式。我们在给学生提出问题时既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又要想到是否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再思考的能力。既然让他们思考就是为了加深他们对此内容的印象,那教师的问题一定要围绕文章的主要内容提出。而且问题不要全部简单直接化,要有一些让他们稍转一下弯才能回答出来的问题。那样才会有一种“路转溪桥忽见”的惊喜。

  三.读和写结合

  朗读是教学的基础。读出味道才能理解其含义。最后我设计一个作业-----让他们给吴均写几句话。这是对文章内容的进一步延伸。孩子们了解了吴均的身世和处境,理解了吴均为人和品质,就不怕无话可说。

  每一篇优美的文章读起来都陶醉,讲起来都应手,回味起来仍有遗憾:

  此文觉得有点头重脚轻,开始太罗嗦,结尾太仓促。对课文的延伸拓展不够到位。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4

  一、导入新课

  以李白诗《朝发白帝城》导入。

  这首诗写出了江水流速之快。今天,我们欣赏一下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看着富春江水是怎样的流速,周围的山又是怎样的?

  二、介绍作者和背景

  1.作者简介。

  吴均,字叔庠(xiáng)吴兴教鄣(今浙江省安吉县)人,南北朝时梁代的文学家。他的诗文多描写山水景物,风格清新,在当时文坛上产生过较大影响,人们把他的.写作风格称为“吴均体”。

  2.背景。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本文见于《艺术类聚》卷七。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与”:给,“书”:信。

  三、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配乐)

  2.学生朗读、诵读课文。

  3.学习课文中重点词语。

  韵、柯、飘荡、缥碧、负势、轩邈、泠泠、相鸣、戾天、息心、经纶、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4.结合注释,请学生口译全文。

  译文略。

  四、阅读分析

  1.欣赏学习第1段。

  全班同学齐读第1段,然后让同学归纳这段段意:总写富阳到桐庐间的山水之美。

  特点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应掌握哪些重点词。

  俱净:都清散尽净。

  风烟:指烟雾。

  共色:同样的颜色。

  从流飘荡:(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

  独绝:独一无二。

  2.学习体会第2段。

  (1)教师提问:本段写了富春江水的什么特点?(组织学生讨论)

  答:水清、水急。

  (2)哪句话体现了水的清澈?

  答: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哪句话体现了水流很快?

  答: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7.鼓励同学们大胆想像,通过而读,把课文所描述的景色用一幅画表现出来。(同学们都动手画,把画得最好的选出来,当场表扬,并用电脑打在大屏幕上供大家欣赏。)

  第2没写了水的异,那么山的奇又表现在哪里呢?我们学习第3段,看这一段是通过什么手法表现的?

  大家齐声诵读,然后男同学读一遍,女同学读一遍,看谁读得最好?

  这一段通过什么笔法把山写得充满活力呢?调动了什么感觉器官?

  作者以神奇的想像力,赋予静静的群山以人的思想和意趣而变得座座生龙活虎。“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的山相互争高比远,直上云霄,充满积极向上的活力。这是对山的远观,而走进群山,那里的美景则是:泉石冲激着石头,发出清脆的响声,美丽的鸟儿交相鸣叫,婉转动听而且韵味十足;再加上蝉声此起彼伏,猿声百叫不绝,这里简直成了音乐的海洋。

  调动的感觉器官是:视觉、听觉。

  面对如此胜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

  答:作者认为即使那些追求一厚禄的人,只要望此山峰,也会熄灭追名逐利之心,那些整天忙于处理军政要务的官员,见此奇山异水也会流连忘返。这既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幽静安闲的大自然的.向往,也浸透了作者对富春江的奇山异水的倾慕赞美之情。最后四句又回到写景上来,主要突出此处山高林密,草木葱茏茂盛。

  3.本文的层次是如何安排的?

  先总后分。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既境界阔大,又画面清新。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

  分写:首先写水。这里的水,第一个奇异之处是极其清澈:“千丈见底”,甚至游鱼细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个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作者在此外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这两个特点可以概括为一静一动,而动静变化的交替描写,既可以使我们看到江水的千姿百态,也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接着写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写“奇山”——富春江两岸高山之雄伟。

  4.你觉得生动地描写表现在哪里?(论讨后回答)

  本文描写十分出色,关键在于抓住了景物特征。选用了形象的语言:“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仅八个字就描写了风清日朗、天碧山青、一尘不染、一视万里的富春江环境。以“净”托“色”,“景”中孕“情”。置身于这样的山光水色之中,那心情该何等舒畅!

  写异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出江水的明净澄澈。写奇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五成峰。”这里写出了山“色”青葱,写出了山“势”高耸,更写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

  5.本文的语言特色怎样?

  本文就是用骄体写成的。大多是词句整齐对偶的文体。

  通过诵读,发挥自己的想像,画一幅画,突出“奇山”的特点。选优秀者打在大屏幕上。

  6.请学生归纳本文中心。

  本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自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富春江风光。作者从“奇山”和“异水”两个方面描写秀丽的山川景物,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如置奇山秀水之间。

  五、.总结扩展

  本节课从层次结构、语言特色等方面分析了富春江富阳至桐庐一段的山水。理解并掌握总分的.写作手法及形象描绘,以及骄文等写法。

  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请做以下练习。(按要求摘录语句,略)

  六、布置作业

  1.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景的?(先总后分)

  2.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提示:本文通过视觉写出了山“势”高耸(“轩邈”、“成峰”);也写出了山“色”青葱。

  这就写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然后通过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这些都展现了大自然的和谐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给人以大自然和谐天成的感觉,赋予了大自然以生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3.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山,参照你乘船或坐车时观景的体验,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

  提示:这样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山”写活了,显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通过书下注释和同班互助了解文义;

  2、通过品读能够理会作者观察角度的独特,写法的精妙;

  3、通过不同层次地朗读能够领会到富春江绮丽的美景和作者的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是能够理会作者观察角度独特,写法精妙的特点。

  难点是了解文义。

  【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说起古文就不能不提写山水的文章。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留恋于大川名胜,寄情于小桥幽径,写下了无数动人的篇章和优美的佳句。你还记得哪些描写山水的诗句或古文片断?

  参考: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山随平野尽,江如大荒流。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均所写的《朱元思书》,相信你会看到很多熟悉的山水美景。请大家打开书,听我朗读课文,注意读音的正确。

  3、要与古人对话还需过翻译这道关:老师从网上找到一篇文章的译文,请大家对照书下注释和手头的参考资料进行检查,看看有没有翻译不到位的地方,有的话请及时在旁边进行纠正,看谁的眼光最犀利,谁的古文翻译能力最强?每小组负责一段,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分发材料)

  4、进行每小节节意的分析。

  明确:古文翻译要注意逐字翻译,灵活成句;字字正确,语句通顺;句意要与文意一致。

  5、再齐读,停顿的适当、节奏的缓急。老师在找课文翻译的同时,又找到一篇《与朱元思书》的文章,作者也是吴均,据说这是原稿。真实性我想也无从考证。但我们可以看看与课文有哪些不同?有改动的地方哪个更好些?为什么?

  明确:文章结构特点:总分;语句多用对偶句,增强气势;抓住景物特征,注重细节描写;善用精妙词语,表现事物特征;语句书写为情感表达服务。

  6、注意重读,和语气的.轻重缓急,再读课文,感受文章中山水之美。

  7、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认为作者在这幅优美的山水写意画中要表达什么呢?

  明确: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感情)

  8、带着对作者的情感和语言的特点,再读课文,能够让人心动之感。

  9、其实在古代像吴均这样寄情山水,表达志向的人很多,下面请大家回忆所知道的这些人物,完成所给对联的下联。(文化内涵)

  吴均绝赞富春江水抒归隐之心

  欧阳修倾心醉翁亭唱闲置之情

  柳宗元细绘小石潭感凄凉之意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2、疏通文意并且熟练的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2、体会作者由观赏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感触。

  3.通过诵读训练,进一步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

  (三)情感目标:

  1.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帮助学生理解“鸢飞戾天”两句。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可爱的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数不胜数。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著名的景点?

  (学生讨论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拍摄于浙江富春江的风景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欣赏。要求看完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讨论回答。)

  师:富春江的景色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美”。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游览完富春江的风光后,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先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听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分清句子的停顿。

  二、给文章中下列字注音:

  缥、湍、轩、邈、泠、嘤、鸢、窥、柯

  三、 师生互相质疑,疏通课文文句:

  第一自然段:

  ①风烟:指烟雾。

  ②共色:同样的颜色。

  ③俱:都。

  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

  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第二自然段:

  ①缥碧:青白色;缥,音.piao3。

  ②急湍:急流的水;湍,音tu6n。

  ③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第三自然段①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②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

  ③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④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

  ⑤相鸣:互相和鸣。

  ⑥戾天:到天上;戾,至。

  ⑦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⑧经伦:筹划、治理。

  ⑨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

  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

  ⑨犹: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

  ⑩见:同“现”,显现,显露。

  (注意: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对搞不懂的问题,通过小组学习,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解答,弄懂全篇。)

  四、概括文章三个自然段的大意:

  1、文章的第一部分,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2、文章的第二部分。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3、文章的第三部分。这部分以细腻的笔触详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在这里,作者既从侧面烘托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五、探究讨论

  1.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老师归纳:

  学生只要能抓住重点,说出水之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和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也就能够大致领悟这篇写景美文的魅力了。

  2.写景要注意条理,请大家分析讨论这篇文章写景的顺序。

  (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六、比较分析,学生自主阅读,按照要求填写下列表格:

  课文题目 景物特点 写景目的 写景方法

  与朱元思书

  答谢中书书

  三峡

  湖心亭看雪

  七、全班集体朗读全文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的景色,作为本课所放录像的解说词。

  3、指出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并举例说明作用。

【与朱元思书教案】相关文章:

《与朱元思书》教案03-01

与朱元思书教案12-09

《与朱元思书》教学教案11-29

与朱元思书优秀教案03-06

精选与朱元思书教案八篇09-24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案10-13

精选与朱元思书教案四篇07-10

【精选】与朱元思书教案4篇10-28

与朱元思书教案四篇08-08

精选与朱元思书教案九篇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