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5-07 12:14:48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实用】语文教案集合9篇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语文教案集合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提出提出有考虑价值的问题,并且学会与同学一起交流解决。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同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2、让同学体会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同学的爱国热情。

  【课前准备】

  1、同学搜集丝绸之路的相关资料。

  2、有关丝绸之路的地图(示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俺们的生活、学习都离不开路。说说你们知道的路都有哪些?

  2、在这么多路之中,有一条有名的丝绸之路。对丝绸之路,你们了解多少?

  3、同学交流对丝绸之路的了解:

  同桌或小组交流,个别介绍。

  (点评:充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激发同学阅读兴趣,培养同学收集资料的良好习惯。)

  4、这节课俺们就来一起学习──丝绸之路。

  板书课题:

  丝绸之路

  二、质疑课题,自主阅读

  1、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同学可能会提出:

  丝绸之路是从哪里到哪里的?丝绸之路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叫丝绸之路?张骞是怎么开辟丝绸之路的?……

  (教师依据同学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简要板书。)

  2、同学提问后,同位轻声读课文,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并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引导他们从刚才的提问中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

  3、同座位、小组交流筛选后的问题。

  (不要求完全统一,确保同学个性化地阅读。)

  4、带着问题同学自读自悟,一边读课文,一边根据自身的体会做批注。

  (点评:疑是考虑的开始,问题是发生学习的起点。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同学提出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同学自身去进行阅读实践,自身去感受、考虑,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5、小组内交流。

  6、文中的哪一段既写了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又写了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这两局部?找出来,读一读。

  7、巧妙地把两局部内容衔接起来,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俺们叫它过渡段。请同学们再读一读,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8、全班交流。

  三、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1、独立阅读:

  理出文章层次,找出重点局部。默读3~12自然段,仔细品读文中的重点词句,对难以理解的内容要多读、多思、多悟,然后和同位交流。同学解决不了的,教师做指点和讲解。如:“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

  ⑴带着问题反复读有关段落。

  ⑵同位说一说丝绸之路是在什么样的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开辟出来的?

  ⑶为什么在这种特定环境中张骞能开辟出丝绸之路?

  ⑷开辟丝绸之路说明了什么?

  2、小组讨论,回答。

  3、交流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经过。

  (点评:珍视同学的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关注了同学的个体差别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给每一个小朋友展示自身的机会。)

  四、重点品读,体会作用

  1、默读第13自然段,考虑:

  丝绸之路发挥了怎样的巨大作用?

  2、学了这篇课文,你的收获是什么?

  五、自主学习,书写生字

  1、自身学习生字,放手自主识字。

  2、同学独立书写,独立检查。

  3、同位互查生字书写。

  (点评:要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就要激发同学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给同学发明主动参与和表示自身的机会。放手让同学独立识字,写字,调动同学主动、合作学习的热情。)

  六、作业

  把丝绸之路的故事讲给家里的人听。

语文教案 篇2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学会诗中六个生字,积累词语。

  B、 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理解诗意。

  C、体会李白诗歌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吟诵、品读诗歌,培养语感,并体会诗人浪漫主义的诗风。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想象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真挚的情谊,进而对李白重情重义、豪爽洒脱的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树立积极向上的正确友情观 。

  [ 教学重点 ]

  学会诗中的生字,积累词语,能结合资料理解诗歌意思。

  [ 教学难点 ]

  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吟诵、品读诗歌,培养语感,并体会诗人浪漫主义的诗风。进而对李白重情重义、豪爽洒脱的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

  [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李白的材料。

  ②熟读诗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主题。

  追寻着一代诗仙李白的足迹,我们感受到了他开朗高远的个性,在一日可还的千里江陵,在手可摘星辰的危楼之上,我们体会到了他浪漫主义的诗风。李白一生游历、广交朋友,他有情有意,坦诚率直.你们知道他有哪些抒发与朋友间深情厚谊的诗歌吗?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些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李白的诗歌世界,去感受李白与朋友之间浓浓的真情。

  二、初读三首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要求:读准字音,正确流利。

  1、 自读古诗。

  2、指名朗读。

  谁来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读给大家听?(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诗歌)。谁也喜欢这首诗,也来试着读一读。(师生相机纠错)

  三、借助资料、注释,了解诗意,初建画面。

  1、明确要求,自学古诗。

  借助我们查找的资料和课后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歌大概的意思。

  2、小组讨论。

  指名说诗歌大意。

  3、全班交流。

  《送友人》

  青山横卧在城郭的北面, 白水泱泱地环绕着东城。在此我们一道握手言别, 你象蓬草飘泊万里远征。游子心思恰似天上浮云, 夕阳余晖可比难舍友情。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 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沙丘城下寄杜甫》

  究竟是为了什麼原因,使我来到了这个地方?使我尝尽了孤独乏味的闲居生活。自从你离开之后,每天每晚上陪伴我的,只有那城边的老树,以及萧瑟的风吹叶动之声。一个人独自喝著薄酒,怎能尽情欢醉?一个人独自聆听齐歌,又如何能安慰寂寞的心情?我对你的思念之情正如这一川浩荡的汶水,紧紧追随著你一同南去。

  四、体会意境,追寻李白。

  李白惜别友人,情牵友人,思寄友人,他把真挚的情感借助“浮云、落日、明月、古树”等景物尽情抒发,从他的这些作品中,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呢?

  预设点:

  《送友人》

  生:我从《送友人》中读到一个重情重意的李白。

  师:李白将对朋友的深厚感情蕴涵在了哪些诗句当中呢?

  生:1)“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青山白水都是眼前所见的景色。山依着城,水恋着城,水毕竟要东流去,而青山却依然留驻。(此处表面在写景,却依然景中有情。)

  2)“孤蓬万里征”一句中, “孤”字更强调了分离之后的孤独。(这里既写出了诗人对友人的留恋,又表现出了诗人的满怀豪情。)

  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从这里看到一个被离情愁肠萦绕着的李白。)

  4)“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那么内心的感觉如何呢?诗人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这里写出了李白不堪忍受分离,但却并不悲伤的内心感受。)

  5)诗人写送别友人,却在诗中进行了大量的`景物描写,你认为这些景物描写在这首诗当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能不能带着你的体会在深情的朗读一下?

  6)小结:李白的诗歌善于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我们再从他其余的两首诗中来品味一下。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题目“闻”“遥”的意思是什么?从题目中体会到了什么?(结合背景资料进行理解。让我们读到了一个情牵友人的李白。)

  2)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王昌龄被贬之地的荒凉偏远?

  “闻道龙标过五溪”仅仅是说王昌龄左迁龙标要经过五条溪吗?体会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尽是悲痛之意。)

  3)此时的李白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哪个字最能体现?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自古以来,以明月寄托愁思的诗歌很多,而在李白的诗中更是随处可见。李白爱月,此处李白“寄愁心与明月”又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李白对朋友情感的真挚跃然眼前。)

  4)请让大家带着你的体会再来朗读一下这首诗吧!

  5)小结:“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但“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的友谊,却演绎了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他们是唐代两个最伟大的诗人,也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两个伟大的文学家,洛阳相会使他们产生了亲如兄弟般的友谊,二人互相寄赠的诗篇,至今仍广为流传。

  《沙丘城下寄杜甫》

  1)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体会李白与杜甫之间的友谊。

  2)从诗歌中哪些地方你能读到李白对杜甫深切的思念之情呢?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诗人的自问有几分难言的恼恨和自责,而友人离去后“我”不“高卧”又能如何呢?这正把诗人那种友爱的欢快生活消失之后的复杂和苦闷的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3)“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眼前的沙丘城对于诗人来说,象是别无所见,别无所闻,只有城边的老树,在秋风中日夜发出瑟瑟之声。而对于“斗酒诗百篇”的李白来说,“鲁酒、齐歌“都不能让他消愁,无法让他忘忧。

  (写出了一个因思念友人而愁思难解的李白。)

  4)“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我的思君之情犹如这一川浩荡的汶水,日夜不息地紧随着你悠悠南行。让我们想到了如同在送别孟浩然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般的意境,友情如水绵延不绝。

  5)李白和杜甫被称为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他们之间的友谊是让人十分感动的。杜甫在很多诗里面都表达了对李白诗才的钦佩与尊重。出示《春日忆李白》

  6)拓展:你们还搜集到了李白哪些寄托与友人之间情感的诗歌?

  五、从李白这几首寄友人的诗中,这让你领略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仙李白?

  六、小结。

  李白一生游历,好入名山,广交朋友。虽胸怀抱负,却历经坎坷,

  但仍不失大鹏之志,生活的沧桑只是更丰富了他的人生感悟,丰富了他诗歌的内容。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追寻诗仙李白的足迹。请大家做好预习。

  附:相关资料

  1、李白与王昌龄

  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新唐书》卷二○三《文艺传》说他“不护细行,贬龙标尉”,可见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龙标即今湖南省芷江县。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展示了两位朋友患难中的真情和世俗中的高洁。

  2、李白与杜甫的友谊

  李白和杜甫是我国历史上两位最伟大的诗人,他们生活的时代是唐朝由全盛到逐步衰退的时期。坎坷的生涯和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们有了共同的语言。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杜甫在洛阳。那年三月,李白离开朝廷,四月途经洛阳,两位诗人相见。尔后同往开封、商丘游历,次年他们又同游山东,赋诗作歌、亲同手足。 李、杜互相写的赠寄诗充满了真诚的情谊。杜甫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中说:“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他还写下了《赠李白》《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天末怀李白》《梦李白》等诗,盼望着“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杜甫时常挂念着李白的衣食住行,担心他被贬逐以后的安全:“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这些诗句对李白遭诬受害表示了极大的同情。

  3、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 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 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 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 重与细论文。

语文教案 篇3

  夜幕笼罩大地,成千上万只蝙蝠便从它们的栖身之处倾巢而出,在野外的上空飞翔,寻找食物。

  蝙蝠是地球上惟一会飞的哺乳动物,其数量在哺乳动物中居第二位。蝙蝠喜欢黑暗,喜欢潮湿,喜欢迷宫式的通道和洞穴。它们每个夜晚都出来捕食大量昆虫,为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蝙蝠的种类很多,这里给同学们介绍两种奇特的'蝙蝠。

  吸血蝠

  在南美洲的丛林中,有一种以吸血为生的蝙蝠。它有令人生畏的牙齿,两翼张开达70厘米,人们都叫它吸血蝠。吸血蝠是群居动物,它们成群地居住在山谷的顶壁,似乎在分享着相互陪伴的欢乐。吸血蝠有尖钩一般的利爪,可以紧紧攀附着岩石的裂缝或粗糙的边际。它们睡觉时,也常常用一条腿吊着。它们的眼睛比其他美洲蝙蝠的眼睛大。和其他种类的蝙蝠一样,在漆黑的山洞里,吸血蝠靠它们发出超声波辨别方向,确认目标。

  大多数蝙蝠在地面上都是无能为力的,但是吸血幅那细长的腿和前臂,使它能够毫不费力地在地上自由移动。吸血蝠以吸血为生,准确地讲,不是吸血,而是舔血,通过下唇上一条小沟,用舌头把血送到嘴里。吸血幅的唾液含有麻醉剂和抗凝剂。在吸家畜的血时,伤口虽然不大,而出血量却很多,吸血的过程最长可达45分钟,吸足了之后才飞回它的栖息地。

  食蛙蝠

  夜幕降临之后,巴拿马的灌木丛对于青蛙来说可谓是一个极其危险的地带了,因为这里生活着一种对青蛙造成威胁的空中飞行专家。这种空中飞行的动物也是蝙蝠家族的一员,生活在南美洲,学名叫遂唇蝠。因为它擅捉青蛙,爱吃青蛙,所以被人们俗称为食蛙蝠。

  食蛙蝠也是靠回声定位来指导自己飞行的。它能在黑暗的树丛中识别出青蛙,并迅速而准确地扑向它。食蛙蝠在捕捉青蛙之前,就能识别出这只青蛙是否中毒。在捕捉的过程中,它的表演如同空中特殊飞行,准确率极高。在夜间草丛中,青蛙在呱呱鸣叫,食蛙蝠凭此能鉴别蛙的种类,是一只蛙还是多只蛙,是个儿大的还是个儿小的。

  食蛙蝠爱修饰自己,尤其是毛和翅膀湿了以后更要精心“打扮”。食蛙蝠不仅会游泳,还能从水面垂直起飞。

  科学家猜测,食蛙蝠似乎能理解其他动物的语言。不过,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明。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词。

  2、了解课文大意,体会课文的思想内涵。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马俑的神态与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搜索资料探究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展示课题,启发谈话。

  边放课件(片头)教师边导入:举世闻名的秦兵马俑是我国的珍贵历史文物,请大家谈一谈你知道的有关秦兵马俑的资料。

  展示课件背景资料,师生欣赏。

  师:欣赏以后,谁能讲讲秦兵马俑给你的.最深印象是什么?

  生1:很神奇。

  生2:令人难以相信。

  生3:规模宏大

  ……

  (教师相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分析

  1、规模宏大,体现在哪个自然段中。

  生:第二自然段。

  2、除了规模宏大,兵马俑还有哪些特点?在哪个自然段中进行了总结?

  生: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第三自然段。引导认识过渡段及作用。

  (三)自主探究学习课文

  1、出示自学的要求:

  (1)先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一读。

  (2)再自读课文,抓住“规模宏大”一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一下,哪些词句体现了这一特点。

  (3)再轻声读课文内容,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类型的兵马俑?四人小组完成填表。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四人小组互相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2、学生自主探究,同桌相互合作。

  3、讨论交流

  (1)、指名学生说出各种类型兵马俑所在的段及特点,并谈谈体会。

  (2)、指名学生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兵马俑,谈谈自己研究的收获。

  (四)品读课文

  1、我们知道了描写的各种兵俑类型众多,那么仔细看,又会怎样呢?

  展示课件神态各异的兵俑。

  2、用课件播放各种神态的兵马俑,教师配乐讲解。

  3、学生自由练习读第9自然段。

  4、开展读书比赛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

  5、知识点练习:“有的……有的……有的……”体会。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展示问题:秦军为什么如此强大?能结合课文内容及课后学习谈一谈吗?

  2、学生发言,引导并展示军阵图。

  (六)作业

  1、课后登陆秦始皇陵博物馆网站,作更深入研究。

语文教案 篇5

  课题:语文园地四

  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口语交际:“教你学一招”,和同学交流自己最拿手的本领,交流时做到自然、大方,表达流利,通过介绍、演示、学习,增强生活实践能力。

  2.习作练习:写自己学会的一样本领,把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写具体,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自主发现:能发现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在发现规律的同时积累词语。

  4.日积月累:在填空练习中丰富语言,形成语感,初步感受“的”“地”“得”的初步用法,并读读背背12个词语,在运用中感悟词语的意思和用法,进行词语积累。

  5.拓展延伸:通过阅读图画,“看图说成语”,培养观察、阅读、理解能力

  2、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演示、学习,增强生活实践能力。

  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认真听别人说话和多积累的习惯。

  教具准备:

  自主预习:

  提练主线:

  相互交流自己在观察中的发现,共同分享发现的快乐,探讨自然的奥秘。交流时可以互相问答,互相补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身边的许多事物都有着无穷的奥秘,如我们学习的本组课文,有的写作者留意了鲜花的开放,有的写作者注意了蜜蜂的飞行,列文虎克玩放大镜玩出了大名堂。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会有许许多多的发现。

  这段时间,你都作了哪些观察?有哪些新的发现?把你观察中的发现告诉同学,并注意听听其他同学的发现。如果对谁的发现感兴趣,可以和他一起探讨。

  二、小组交流

  要求:组成四人小组,相互交流自己在观察中的发现,共同分享发现的'快乐,探讨自然的奥秘。交流时可以互相问答,互相补充,互相评价。(说的同学要把自己的发现说得清楚、内容要具体;听的同学要认真倾听)

  三、全班交流

  每组推荐出介绍得好的、大家都感兴趣的到班上进行交流,共同探讨,进行评价。

  四、小结延伸

  同学们的发现真多、真神奇!看来只要我们在学习、生活中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勤于动手,善于动脑,就能有所发现,有所收获!特别是我们班有的同学不愿意开动脑筋的,学了这一课希望你们也有所启发、有所收获。同学们,神奇美妙的大自然等着你们去探索,希望你们处处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写一则观察日记

  一、引入。

  1、在口语交际中,我们交流了自己在观察中的发现,同学们的发现真是神奇美妙。也许你有更多的发现要想说,今天我们就选择你最感兴趣,最想写的内容,来写一则观察日记。

  二、学生讨论交流:

  1、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你准备写哪些内容?

  2、提示:可以是可爱的小动物,可以是有趣的植物,美丽的风景,也可以是你心爱的物品……可以说它的形状、颜色,也可以说它的动作、姿态……

  3、把你准备介绍的事物描述给同学听。(要把内容说具体)

  4、同学间互相评价、补充。

  5、针对学生的说,教师作指导。

  三、学生练习写日记。

  1、明确日记的格式。

  2、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3、放声朗读,检查修改。读读句子是否通顺,词语是否恰当,标点是否正确。

  4、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评议。

  5、全班交流,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师生共同评议。

  6、再次修改,大声读一读。

  7、誊写作文,注意格式,字迹工整。

  第三课时 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1、自由轻声朗读课本中的词语,读准字音。注意每一行三个词语中的加点字,想想自己有什么发现。

  2、小组交流: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听听同学的发现跟自己有什么不同。

  3、指名朗读,注意正音,齐读巩固。

  4、全班交流,说说你的发现。

  5、教师引导小结:这四行词语,每一行带点的都是形近字,其中有些音同,有些音近,有些音异。引导学生从音、形、

语文教案 篇6

  “螳螂捕蝉”是怎样一个故事呢?大家了解哪些知识呢?下面是有关螳螂的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阅读了解。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

  3、借助语言文字,体会少年劝谏之巧妙与智慧。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有感情地读好吴王和少年的对话,能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激发兴趣:

  1、“螳螂捕蝉”是个成语,我们通常会在它后面加上四个字,谁知道?(八字格成语)。

  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还记得吗?

  二、精读课文,领悟寓意

  1、这位少年讲的“螳螂捕蝉”是怎样一个故事呢?自读第二段,读后同桌相互讲一讲“螳螂捕蝉”的故事。

  2、出示词语读,指名读:①蝉悠闲自由自在;②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③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④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3、指名带着以上词语讲“螳螂捕蝉”的故事。

  4、少年通过这一挺有意思的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呢?指名读有关语句。

  出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组织讨论:

  (1)围绕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

  (2)它们“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隐伏着的祸患”又分别是什么呢?结合课文,根据表格提示自学,再同桌讨论。

  眼前的利益 隐伏的`祸患

  蝉

  螳螂

  黄雀

  (3)指名交流。

  5、掉头看看身后,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假如蝉、螳螂、黄雀都将头往后看一看,完全可以发现身后的祸患。可是,它们怎么都没有这样做呢?创设情景说话:

  (1)蝉啊,你为什么没有掉头看看身后的危险呢?(这可是一件大事啊,你真是只要露水不要命啊!)

  (2)螳螂啊,你的身后隐藏着祸患呢,你怎么不回头看看呢?后悔吗?(看,这位终于醒悟了。可惜,已经晚啦!)

  (3)黄雀啊,别人都说你聪明,可你怎么也没掉头去看一看呢?

  6、是啊,早一点醒悟,就会早一点避免危险与祸患。读到这里,你想对他们三个说些什么?用“你们啊”开头,体悟“一心想”。

  7、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三、再读课文,品味吴王的醒悟

  1、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指名朗读。

  2、吴王恍然大悟,这“恍然大悟”怎么理解?他明白什么了?联系上下文理解。

  ★吴王从这个故事一下子想到了自己要攻打楚国的事。他明白了自己就像那蝉和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眼前的利益,而没想到攻打楚国所隐伏的祸患。如果其他诸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可能会国破人亡。

  (1)品读第一自然段,理解 “乘虚而入”“不堪设想”。其他诸候国乘什么“虚”?“不堪设想”的后果是什么?

  (2)引读:所以,吴王打消了——

  (3)练习朗读。

  ★吴王明白了大臣们的劝说是有道理的,心里一定很后悔,就自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1)当初,大臣们不也劝过吴王吗?理由不一样吗?可是他们劝说的结果是什么?谁来读一读?出示第一自然段末句。理解“固执”。(坚持自己的意见,不管对错,都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2)出示: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这里出现了两个“死”,意思一样吗?这个“死”写出了什么?(吴王攻打楚国的决心谁也动摇不了。)

  (3)可是听了少年的话,他明白了——大臣的劝说是有道理的,如果自己一意孤行……

  3、感情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品读故事,体悟少年的智慧

  1、明白事理、改正错误的大王还是个好大王嘛!可是学到这儿,老师的脑海里却涌起了一个疑问。你有什么问题吗?譬如:

  (1)少年所讲的事在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很小,吴王怎么就相信了呢?

  (2)吴王没有听大臣们的劝告,为什么会听那个少年的话?

  2、这两个问题提得都很有道理。吴王为什么没有听大臣的,却听了那个少年的?那个少年又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呢?

  3、也就是说同样是劝说,少年非常智慧,非常巧妙。他表面上是讲故事,实际上是——(暗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暗示攻打楚国隐伏的祸患。)。

  4、再读读故事,你从哪里感受到少年的智慧,让吴王不得不信以为真?读画圈注。

  (1)第三自然段:“毫不在意”:他在意的是什么?“一连转了三个早晨”:为什么要每天来转?(有恒心、有毅力、有智慧;劝谏的勇气和决心都非常大;胆识过人,智慧过人)

  时间:早晨:这样才会有蝉来吃露水,他真是智慧;

  地点:王宫花园:这是吴王一大早的必来之地。而且这里有树有鸟,这样才能把故事编下去,说得像真的一样。

  (2)第四自然段:“终于”:好不容易引起了注意。不然,他肯定还会继续转。小小少年,真是用心良苦啊。

  (3)描写蝉、螳螂、黄雀的形象那么逼真,让吴王不得不相信。圈圈动词交流。

  5、原来少年在花园里一连转了三天,为的就是等吴王。少年装出打鸟的样子,是让吴王相信(螳螂铺蝉)这件事是真的,不起疑心。这样,少年就可以通过讲这个故事,让吴王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

  6、读到这里,我们也不难发现,同样是劝,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少年的劝称得上是——智劝、巧劝、妙劝,让吴王自己放弃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7、读到这里,你觉得少年是个怎样的人?吴王呢?是啊,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这少年就是这样有勇有谋,充满智慧。

  8、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第3—12自然段。

  9、随着吴王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少年智劝吴王的事情迅速传开啦。听说此事后,大家会说什么呢?众大臣、吴国的百姓或者楚王、诸侯国国王,任选一种角色说话。(智慧的力量,和平的力量)

  五、总结全文,随文练笔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螳螂捕蝉》这篇课文,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隐伏的祸患。)

  2、读着这个道理,你有同感吗?我们及其周围的人是否也曾干过像蝉、螳螂和黄雀这样的事情?你能举例说说吗?

  六、作业

  1、复述课文。

  2、根据类似的事情写篇文章。

  3、推荐阅读:《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寓言选集。阅读此类文字,不仅要明白故事经过,更重要的是想想其中的道理。

  板书设计:

  10、螳螂捕蝉

  捕 啄食 射

  蝉 螳螂 黄雀 少年

  楚国 吴国 诸侯国

  只顾眼前利益 不顾身后祸患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杜鹃的有关知识,感知悠久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

  2.揣摩作者在貌似纯知识的介绍中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深情。

  3.了解小品文写作笔底含情、涉笔成趣的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揣摩语言,理解作者包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以“东拉西扯”的语言形式含蓄委婉地表达思想感情的。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投影胶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杜鹃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寄托某种情感的具体形象)。尤其是作为鸟类的杜鹃,更是人们经常吟咏的对象。

  提问:你能说出一些描写杜鹃的古诗词名篇或名句吗?

  在课堂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投影:

  蜀国曾闻子归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秦观《踏莎行》

  草合离宫转夕辉,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文天祥《金陵驿》

  提问:古诗词中描写的杜鹃,你觉得有什么共同之处?

  讨论后明确:

  我们注意到,中国几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定位为一种悲鸟,一种悲愁的象征物。

  本文写的也是杜鹃,作者对杜鹃是怎么看的呢?他又是怎样来认识这种文化现象的呢?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检查自读情况:

  1.本文围绕杜鹃娓娓而谈,全文的五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有关杜鹃的什么内容?

  指名学生口头回答后明确,并形成板书:

  第1段:杜鹃和我的缘分。

  第2段:杜鹃花鸟同名,最为难得。

  第3段:杜鹃的'别名和习性,它能提醒农事,啼声哀切是出于至诚。

  第4段:杜鹃啼声哀切与神话和谐音有关。

  第5段:西方人眼中的杜鹃啼声悦耳,有趣动听。

  2.作者在介绍杜鹃时有大量的引述,这些引述出自哪儿?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有关杜鹃的诗句、神话传说、民俗,还有典籍中的介绍等。

  3.在介绍杜鹃的时候,作者还含蓄婉转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找出你认为流露作者感情的句子,并联系语境揣摩其中的感情。

  课堂交流:

  可是波兰有支名民歌《小杜鹃》,我虽不知道它的词儿,料想它定然是一片欢愉之声,悦耳动听。

  作者用“可是”一转,看似不经意,却对有关杜鹃的古代传说表示了小小的否定。“料想它定然……”表明作者希望杜鹃也能啼出欢愉之声的思想,体现对杜鹃的喜爱。

  往年亡友马孟容兄给我画杜鹃和杜鹃花,题诗也有“诉尽春愁春不管,杜鹃枝上杜鹃啼”之句,句虽平凡,我却觉得别有情味。

  花鸟同名,本就“难得”,恰又是鸟在花上鸣,不是“别有情味”吗?而且,那也很难说是悲鸣吧。另外交代了题目的来历。

  它的啼声哀切,也许是出于至诚,含有“垂涕而道”的意思,好使田家提高积极性,不要耽误了农事。

  “也许是出于至诚”,其实是说,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是这样。赋予了鸟以人性,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大概四川的杜鹃到了苏州,也变此腔,懒得说普通话了。

  风趣幽默地表达了对杜鹃啼声含义的不赞成,从而表达作者对杜鹃的喜爱。

  我以为杜鹃声并不悲哀,为什么古人听了要心酸,要断肠,多半是一种心理作用吧?

  杜鹃就是杜鹃,无所谓高兴,也无所谓悲伤,一切悲喜都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多半”一词,表明作者既尊重传统文化,又不以自己的观点强予于人的谦和态度。

  4.小结

  提问:作者在“东拉西扯”,貌似纯知识介绍中,含蓄婉转地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对杜鹃的感情,虽然谈不上情有多深,但确实是有的。作者说杜鹃与自己最有缘,乃至笔名也取成了“瘦鹃”,加以作者对杜鹃文化如此熟悉,至少说明,作者曾经对杜鹃是怀着深情的。到老年写这篇文章时,也念念不忘;在这背后,可以理解为对中国文化的深情厚意。

  作者在文章中还表明了另外一种态度,他比较同意西方人对杜鹃的态度,似乎并不觉得杜鹃之悲苦,甚至还可能有欢愉的感觉。

  三.再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体特点

  1.提问讨论:作者写了这么一篇文章来表达自己对杜鹃的感情和观点,他有没有想要说服你,甚至一定要你接受的意思呢?

  2.你觉得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呢?

  并不是要对杜鹃的好恶表态,而是把它当作一种文化现象,通过东西文化比照,持一份理性的态度,作尽量客观的叙说。

  作此文时已经是饱经风霜的老人,回首往事,超然达观了许多,所以能够作一点理性的审视。

  3.介绍小品文的特点

  这篇文章,有别于我们以前学过的许多课文。它是一篇小品文。

  小品文者,不主题先行,不刻意为文,天地间虫鱼鸟兽、花草树木,都可入文,凭作者散淡的心,轻灵的笔写成,所以小品文最能体现作者的才情风致。

  阅读这篇文章,给人两个突出的印象:一是以大量的知识和文化信息支撑起文章丰富的内涵。二是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显示出作者独特的文风。这也正是大多数小品文的魅力。

  四.布置作业

  1.课外练笔:介绍某种花鸟虫鱼,或借某种花鸟虫鱼抒发情怀。

  2.对照阅读《语文读本》中张中行的小品文《螳螂》。

语文教案 篇8

  【教材简析】

  《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人物情感丰富,形象生动,内含深刻哲理,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文章。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事。赞扬了画家的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优秀品质。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教学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悟。

  2、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尊重和相信是实现平等对话的前提。在课堂学习中,要实现与学生平等的对话交流,首先要尊重学生,而尊重学生首先要相信孩子学习的能力,尊重孩子的情感体验。

  【学习目标】

  1、复习巩固生字新词,指导写字“抹”“拱”。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第3——6自然段,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并向身边的人学习。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并向身边的人学习。

  【教学难点】

  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并向身边的人学习。

  【教学流程】

  一、板书揭示课题,激发探究欲望。

  开课(用两个不同大小板书开课,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21、画家和牧童21、画家和牧童

  接下来就请孩子们看老师板书的课题(出示两个课题)

  今天的课题可有点意思。平时老师上课都只写一个课题,可今天陈老师却写了两个课题。

  细心的孩子一定发现了其实这两个课题的内容是一模一样的。只不过一个课题(引:什么大什么小)、一个课题(引:什么大、什么小)

  如果只能选一个课题,你觉得我们该选哪个?说说你的理由?

  (生答)

  第一个课题画家大该怎样读?第二个课题牧童大该怎样读?

  (出示问号,大家都说得有道理,那咱们就在待会儿的学习中去解决这个问题)

  二、感知文本,铺垫“优秀(了不起)”。 (读文,复习生字词再回顾)

  1、开课之后,在先读文的基础上,再检查、复习生字词。

  (检查复习之后,根据学生的情况酌情对生字词进行巩固、复习和指导)

  卡片出示词语:

  戴嵩 价钱 购买浓墨涂抹和蔼 批评 翘起 驱赶 牛蝇 惭愧 拱手

  ①指名读(抽查)

  ②齐读

  2、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

  过渡:上节课咱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我们已经知道了戴嵩是一位什么样的大画家?你来说,孩子。(生答)你真能干,看来上节课你学得很好。指板书:著名

  (1)就让我们一起再来看看大屏幕上的句子,再次去体会戴嵩的著名(大屏出示):

  ①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读、仿说

  ②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读。仿说。

  (2)老师小结:怪不得说他是个著名的画家,真是名不虚传呀。那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戴嵩是一位怎样的画家(了不起)板书:了不起

  三、立足文本,感悟“优秀”。聚焦重点段(3——6自然段)

  1、过渡:好了,孩子们。让我们回到课前讨论的那个话题:请孩子们听好问题,我看谁小耳朵最灵:你觉得哪个课题更正确?你更喜欢画家和牧童当中的哪一个人物?他有什么值得你喜欢的优秀品质?在课文中找到能说明你理由的句子,用波浪线把它勾下来,请看大屏幕。(出示自学要求)

  自读课文3—6自然段,找到相关的句子,勾一勾,想一想,读一读。这三件事都做好了

  就请坐直,我看谁的动作最快。(板书:勾—想—读)

  【预设一:画家】

  (一)学生说喜欢的原因,找出相关句子,指导朗读

  1、朗读指导重点:①“没有不”是什么意思、“争着”又该怎样读

  ②从“小兄弟”、“我很愿意”引导读出和蔼的语气

  ③惭愧是什么意思?该怎样读才能读出惭愧的感觉。

  2、识字教学:惭愧、蔼

  (二)小结:原来他是一个画技高超的画家,又是一个非常谦虚的画家,真是一个画品与人品兼美的大画家。所以我们由衷地夸赞他——“了不起”。

  【预设二:牧童】

  (一)学生说喜欢的原因,找出相关句子,指导朗读

  1、朗读指导重点:①“画错啦,画错啦!”读出勇敢

  ②指导纷纷夸赞的句子,读出夸赞的语气

  2、出示挂图:仔细看图,找出哪位是牧童,哪位是戴嵩,怎么发现的?找到牧童,观察他

  的动作,学着他的动作来读出他的话。——看图观察其他人的表情,说话:

  其余的人可能会怎么想,怎么说——读文(第5自然段第一二句话)

  3、识字教学:翘、蝇

  (二)小结:原来牧童在生活中善于观察,而且敢于向这么有名的大画家指出错误,真是一

  个细心观察和勇敢地孩子,所以我们也夸赞他——“了不起”。

  四、情感读文,回味“优秀(了不起)”。

  解决课前留下的课题大小疑惑: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著名的画家戴嵩和一个平凡的牧童,他们都很了不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仅著名的'人值得我们学习,平凡的人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所以让哪个词语写小都是一件不公平的事,既然他俩都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就让这两个词语都写大(边说边擦去小的词语),让我们一起来大声地读读课题,读出对他俩的敬佩。(读课题)

  接下来,就让我们再次美美地朗读课文,再次去品味他们的了不起。

  五、跳出文本,找出“优秀(了不起)”。

  指板书:

  是啊,画家——“了不起”、牧童也很——“了不起”。而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值得我们

  学习的平凡人、了不起的平凡人。他们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就让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吧。出示句子:“ ,我想对你说: 。”例:李明,我想对你说:“你书写工整、听课认真,你真了不起。”

  六、总结新课,沉淀“优秀(了不起)”。

  (接着学生的话)是啊!优秀的人、了不起的人有善于观察和发现的眼睛,有善于思考的头脑,更有谦虚好学的胸怀,向身边那些了不起的人学习,你也将变得了不起。

  七、板书设计:

  21 、画 家 和 牧 童

  了不起

  八、作业设计:

  课内作业:

  当堂检测题单:

  (一)语言表达(任选一题,在横线上写上一两句简短的话)

  1、戴嵩我想对你说:“ 。”

  2、牧童,我想对你说:“ 。”

  (二)写一写(两道都做)

  1、 一 就 。

  2、 一会儿 一会儿 。

  课后作业:

  作业超市:选两道你最喜欢的题做一做:

  1、这节课你过得愉快吗?用几句话把你的感受和收获写下来。

  2、写话训练: ,我想对你说 :“。”

  3、读《皇帝的新装》等敢于挑战权威的故事书。

  教学反思:

  《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人物情感丰富,形象生动,内含深刻哲理,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文章。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以感情朗读、以读促悟为主线,突出了以读代讲的学习方式,鼓励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促使学生较好的体会到了大画家戴嵩的画艺高超。本节课的教学我力求体现以下三个特点:

  一、自主探究求发展。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整节课我从交流入手,努力营造和谐平等的对话环境。首先我创设了自然生动的教学情境,以“是否喜欢画画,并观看名画”为切入点,打破常规写课题,激发学生读文的探究欲望。在观看名画中认识画家“戴嵩”二字。识字中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践、做动作的方式进行,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带读方式来激发孩子主动参与识字的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另外在朗读环节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引导他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感悟。让他们在读、说、评中进行充分的角色体验,用原生态的自身感受,入情入境的读文,进一步体会戴嵩画技的高超。

  二、重视词语的教学

  在第一学段中,字词的教学是语文课的重点。因此,本堂课中,在各个环节中渗透字词的教学,将识字与生活联系起来,识字与个人经验相联系。对于词语的理解方面,我觉得学生对“拱手 浓墨涂抹 轻笔细描 ”的理解是难点,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做动作理解“拱手”;用简笔画帮助理解“浓墨涂抹 轻笔细描”。

  三、重视语言训练

  本堂课中,引导学生通过多种读,来体会到画家画技高超,如““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于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重点,进行语言训练,使得学生在语言训练上有新的收获,接着用这种句式进行训练。如:“( )一( ),就()。”学生说得很不错。

  然而,课堂是遗憾的艺术,在这堂课中有许多地方做得不够。在这堂课中由于在识字、感悟朗读等环节训练的点贪多,容量大导致写字的时间不够,使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写字训练,写的字也没有得到及时的反馈。可想而知,写字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其实,合理的课堂结构应有一个合理的时间分配。在上课前也曾告戒自己,给学生留有充分的写字时间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按照爬树前、第一次爬树、第二次爬树、爬树后顺序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会小作者爬树前、第一次爬树、第二次爬树、爬树后的心情变化。

  3、通过感悟文章主题,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回归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感情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爸爸带“我”去爬树的深意,感受回归自然的乐趣。

  教学难点:

  从小作者心情变化的描写中比较两次爬树的不同,渗透对比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朗读法,对比法,自学法,合作法,探究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揭示主题,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平时同学们都和爸爸妈妈到哪里玩呢?生汇报:我和爸爸妈妈到花溪公园玩。妈妈带我去天佑城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顺峰山。在家乡时爸爸带我爬过村边的大榕树。……

  2、引出课题。

  3、审题。从课文的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你想进一步了解什么?如果让你来写,你会写什么?

  生:我了解到作者通过写我学会了爬树来体现爬树的乐趣。我知道这是一写事的文章。如果让我来写,我会想像爸爸教我如何爬树?

  师:你为什么要用上“想像”?

  生:因为我爸爸不要说教我爬树,就是我要出去玩他都不准,说不安全,何况这里也没有树爬,所以只能想像。

  二、初读课文,理清线索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检查学生字词掌握的情况。

  水渠qú 桧guì树 槭qì树 凹āo进去 恍huǎng惚hū

  3.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说说你是用哪些方法理解词语?

  大呼小叫 热身赛 莫名其妙 恍恍惚惚 盘算

  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5.学生浏览课文,看看在爬树的过程中,作者又记叙了哪些内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板书小提纲——爬树前、第一次爬树、第二次爬树、爬树后。)

  三、自读课文,交流感悟

  (一)在爬树的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有哪些变化?小组内阅读交流。

  (二)集体交流,共同品读。

  1、围绕本单元主题“乐趣”,查找文中能表示“乐趣”的相关语句。

  (爬树“非常舒服”“很快乐”“很舒服”等语句,明白了这种感觉来自树,来自树上能看到而在地上看不到的景致,也来自“爬”的过程,来自爬树过程中体会到的父子情。这便是爬树的乐趣。)

  2、交流:爬树前“我”的心情怎样?

  (“我开始担心起我能不能爬上树,爬树要有什么本事,要不要带一些手套、护膝”这句话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担心”。)

  3.学生交流,教师板书:担心。

  4.交流第一次爬树时作者的心情。

  (“在爸爸的指导下,我紧张地爬上树杈,手死死地抓住,腿不顾一切地翻下去,肚皮和胸脯全都不敢松劲地树身上······”),抓住“爬上,抓住,翻下去,贴在”等描者动作的语句体会。

  5.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教师板书:紧张。

  6.交流第二次爬树时作者的心情。

  (“不知怎么的,我越来越觉得身子底下的`树干很亲切似的,我贴着它,抱着它,抓着它,好像是一个可以信赖的朋友;有时,还会觉得它是活的,而且很温暖,不像爬铁管那样令人发抖。······我的四周都是枝条、绿叶,我像只猛兽,站在地球上!”)

  7.学生交流,老师板书:自豪。

  8.比较:第一次爬树和第二次爬树有什么不同?

  第一次爬树:大呼小叫,像动物。

  第二次爬树:觉得亲切,像猛兽。

  9.交流爬树后作者的心情。(围绕课文第19—22自然段谈自己的感受。)

  10.教师相机板书:快乐。

  四、合作探究,理解主题

  1.结合课文中的疑问句“人在树上真的很舒服。为什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引导学生感受文章通过“爬树”来突出“回归自然”的主题。

  3.引导学生深思:现实生活中“爬树”不太可能,那么应该怎样回归自然呢?有没有回归自然的亲身经历和喜悦感受想与?

  4.课堂练习。

  鼓励学生把城市人回归自然的设想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或把亲身经历和感受记录下来。

  5.课堂。

  五、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仿写一习作:《爸爸带我去 》或者《××带我去 》。

  六、板书设计:

  爸爸带我去爬树

  爬树前 担心

  第一次爬树 紧张 回归自然

  第二次爬树 自豪 热爱自然

  爬树后 快乐 保护自然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9-02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园地》教案02-21

语文识字教案02-22

语文园地教案09-27

语文《影子》教案12-09

语文《江南》教案12-10

语文下册教案12-29

语文配套教案01-15

语文下册的教案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