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6-04 11:28:30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模板锦集8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模板锦集8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分析:

  本次活动是幼儿在玩水过程中了解物质沉浮现象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探索,因此活动的重点定位在能动手尝试使用多种辅助材料让玻璃球浮起来,难点是:学习合作真实记录实验结果。

  活动目标:

  1、幼儿动手尝试使用多种辅助材料让玻璃球浮起来,进一步感知沉浮。

  2、初步尝试小组合作记录实验结果。

  3、激发幼儿对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玻璃球、一次性盘子、一次性杯子、牛奶盒、篮子、小方砖、一次性碗、套筒、鲍鱼壳、橡皮擦,它们有的会浮在水面,有的会下沉。

  2、大脸盆、钢化玻璃缸、干毛巾、笔。

  3、幼儿记录表(小)、教师记录表范例(大)。

  活动过程:

  1、出示玻璃球引入,提出问题激发幼儿思考、设想。

  师(出示玻璃球):“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把这个玻璃球放进水缸里,它会怎么样?是沉下去呢?还是会浮上来?”

  (幼儿讨论)

  师:有人说浮起来,有人说沉下去,到底是怎么样呢?请一个小朋友来将它放下去,大家来看一看。

  师:你知道它为什么会沉下去吗?

  2、抛出问题,引发讨论。

  师:小朋友看到,玻璃球一下就沉下去了,请你想想办法,怎样才能让它浮起来呢?(鼓励孩子积极动脑,大胆发言,并给予他们时间和机会)

  3、幼儿进行实验

  第一次操作,初步感知

  ⑴师:小朋友想了很多办法,大家可以试一试,在试之前,老师有提几点要求:

  ①同一张桌子的小朋友为一组,轻声说话,材料轮着试一试。

  ② 玩的时候,小心别把水洒到地上。

  ③ 多用几种材料试试看,记住哪些方法可以使玻璃球浮起来。

  ⑵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与指导

  放手让幼儿进行尝试。发现好的方法的给予肯定,实验失败的幼儿适时进行干预引导。

  第二次操作,尝试记录

  ①出示记录表,并讲解记录表的记录方法)

  师:刚才老师看到小朋友用了很多种方法让玻璃

  球浮起来了,用什么方法记录呢。老师设计

  了一张记录表,小朋友一起看看里面有哪些_ 儿童网

  符号,记录什么。

  ②幼儿第二次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重点观察幼儿的小组合作记录情况及是否真实的记录。

  4、小组介绍记录情况并验证

  ①请一组的幼儿介绍本组的记录情况,并当场进行验证,从中表扬小组幼儿的

  团结协作和真实的记录。

  ②教师作简要小结。

  5、张贴记录表互相交流,收拾材料。

  附: 玻璃球沉与浮记录表

  〇

  √ 或 ×

  教研组课评:

  教师善于抓住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和现象,进一步激发幼儿的认识和探究欲望。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环节紧凑、清晰。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为每个幼儿运用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在活动中采取的小组记录方式进行大胆的尝试,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幼儿认真投入,积极探索,发现各种不同的方法,并能大胆地讲述自己的发现。在课堂组织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引导还不够明确、指令不够清晰,帮助幼儿提升和归纳的经验不足。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各样的蛋,不同的蛋有大小之分。

  2、按照蛋的大小进行排队。

  3、知道蛋有蛋清、蛋黄、蛋壳、会爱护蛋宝宝。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图片:鸡、鸭、鹅、鹌鹑。

  2、实物:鸡蛋、鸭蛋、鹅蛋、鹌鹑蛋。

  3、四只透明玻璃碗。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情境导入

  1、师:“鸡妈妈要来看望小朋友,猜一下,他给大家带了什么礼物?”发挥幼儿想象力,鼓励幼儿说出不一样的答案!

  2、师:“伸出小手摸一摸,看看你猜对了吗?”教师让幼儿伸手到篮子里摸摸,然后再让幼儿说是什么。

  (二)基本部分

  师:“鸡妈妈不仅带了自己生的蛋,为了让小朋友们获得更加丰富的营养,看看她还带了什么?”

  1、出示大大小小的蛋宝宝:鸭蛋、鹅蛋、鹌鹑蛋。师:“请大家猜一猜,这些都是什么蛋宝宝,瞧一瞧,你见过他们吗?”

  2、引导幼儿用比较的方法观察蛋的大小。

  幼儿比比、看看、掂掂、引导幼儿从蛋的大小、颜色、份量来比较蛋、

  教师小结:“有的蛋宝宝大(鹅蛋最大)有的蛋宝宝小(鹌鹑蛋最小),有的颜色偏红(如鸡蛋),有的蛋是浅绿色(如鸭蛋)。”

  3、幼儿将蛋宝宝排队。提醒幼儿在拿蛋过程中要小心,不要掉地上。

  师:“最大的蛋宝宝要排在前面,后面依次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给他们排排队。”

  4、猜猜它们是谁的蛋。

  师:“这些蛋宝宝的妈妈是谁呢?”出示图片:鸡、鸭、鹅、鹌鹑,请小朋友把蛋宝宝送到自己妈妈的身边。出示图片:鸡、鸭、鹅、鹌鹑,请幼儿将图片与实物一一对应。

  (三)结束部分

  师:“这些蛋有大有小,颜色也不一样,但是在蛋壳里面它们一样吗?”

  引导幼儿产生想要打开看看蛋的里面的想法。

  1、教师将蛋逐一打开在玻璃碗中,请幼儿仔细观察蛋壳、蛋清、蛋黄。

  2、让幼儿知道蛋有外壳,蛋壳很薄、容易碎,蛋壳里面有蛋清、蛋黄。

  教学反思

  本次科学课主要是要让幼儿通过观察认识各种各样的`蛋,知道蛋有大小、重量、颜色的异同等。幼儿对鸡蛋、鸭蛋、鹌鹑蛋都挺熟悉,对鹅蛋不是很熟悉。孩子们通过比较各种各样的蛋宝宝,无形中了解了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道理。每个幼儿也都从不同中找到了相同,知道蛋是有蛋壳、蛋清、蛋黄三部分组成的。在延伸活动中,我们锻炼了幼儿自己动手的能力,用碎蛋壳粘贴自己喜欢的图案;分享了美味蛋羹,孩子们津津有味的吃着,我相信这应该是他们吃到的最美味的食物了吧?

  通过这节课,我了解到给孩子们充分的自主权是很重要的,特别是科学课,在保证孩子们探索兴趣和积极性的前提下给孩子们充分的自主权,让她们自由的探索是很重要的。

科学教案 篇3

  设计依据:

  参观水族馆归来,孩子们对海洋动物非常的感兴趣,他们不停地交流着自己的所见所闻。为了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我们组织了以“海洋动物”为主题的生成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教育活动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此为依据我设计了这个“海洋知识大比拼”的教育活动。

  活动目标:

  1。 了解动物的不动种类,能说出几种动物的名称及主要特征。

  2。 了解海洋动物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爱护海洋动物的意识。

  3。 培养倾听的习惯,激发与同伴合作、竞争的意识。

  活动准备:

  1。 参观水族馆。

  2。 开展以“海洋动物”为主题的生成活动。

  3。 收集相关资料(图书、标本、vcd等)。

  4。 蓝猫、淘气图片各一副;沙鱼、海马、鲸的图片及vcd。

  5。 邀请一位老师当裁判。

  活动过程:

  1。 激发兴趣,引起比赛

  (1)出示蓝猫、淘气图片

  教师:蓝猫和淘气现在也在研究海洋动物,今天他们争吵了起来,都说自己知道的海洋动物多。现在我们来帮帮他们好吗?

  (2)将幼儿按自愿分成蓝猫队和淘气队。

  2。 进行比赛

  第一环节:你说我也说

  要求:

  (1)说出你知道的海洋动物名称。

  (2)两队幼儿轮流回答,;本文每人有一次向别人求助的机会。

  (3)说的多的一组可以的五个标志,少的得四个标志。

  ( 教师认真倾听幼儿的回答及时肯定幼儿的`表现)

  小结:(1)按鱼类和非鱼类引导幼儿进行简单分类。

  (2)裁判评发小标志,激发幼儿下一步比赛的欲望。

  第二环节:你争我抢

  要求:(1)根据电视画面回答。

  (2)采取抢答的方式,答对一个得一个标志。

  (3)每人有一次求助的机会

  问题:沙鱼是怎样捕食的?

  安康鱼是怎样钓鱼的?

  鲸是鱼吗?

  (引导游儿认真听仔细看,根据画面及解说来回答)

  小结:请裁判评说。

  第三环节:大家一起说

  讨论:大海被污染了,海洋动物会有什么变化?我们能做什么?

  要求:幼儿自由讨论,两队可以有相同的看法。

  (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小结:请裁判根据幼儿的回答做出评比。

  3。总结:

  (1) 幼儿交流感受

  (3)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延伸活动:

  (1)继续收集资料,比一比哪队多。

  (2)创建海洋博物馆。

  活动反思:

  在设计这一活动时我有一个顾虑,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是太难了。活动中孩子们的积极反应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在老师富有创意的活动中,孩子们将前一段时间探索出来的知识全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了出来。在观看电视时又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当孩子们的小手如森林般举起时,我才感到这才是孩子们自主的学习。

科学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二年级上册《材料》单元的第4课。本课教学以纸为载体,通过改造一张纸,比较和体验纸改造前后性能的变化,交流纸的这种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等,激发学生继续改造材料、发现材料性能的探究欲望。

  本课教材包括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聚焦,承接第3课的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认知经验说说普通纸的特点,引发学生思考有什么办法让纸具有更多的本领。第二部分——探索,用“折叠”这种改造方法,引领学生用对比观察的方法研究纸被改造后性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中比较观察又分三步,即按一按(比较弹力)、放一放(比较承载力)、摸一摸(比较隔热能力)。第三部分——研讨,纸改造后性能的变化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第四部分——拓展,引导学生在一张纸上刷食用油,然后探究这张纸具有的全新功能。

  学生分析

  基于上一课的学习,二年级学生对于纸已非常熟悉,但却很少有学生对纸进行过更细致的观察与思考,即对纸的认识较为单一。在动手能力方面,与一年级相比已有明显进步,但在折纸方面还略显不足,需要教师进行示范或观看微视频后才能折出符合实验要求的瓦楞状纸。

  基于低学段学生注意力保持时间较短的原因,探索环节的三个活动需要教师有效组织,提升小组探究活动的效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材料经过加工、改造、优化后其性能会发生改变。

  2.材料性能改变或优化后可以用来制作符合一定功能需要的物品。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对普通的纸进行简单加工与改进,比较材料在改变前后的变化。

  2.在教师指导下,能用语言描述纸在折叠前后的变化。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加工、改造材料的兴趣。

  2.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材料。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材料会随着人类的需要而不断改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领学生对比感受两种形状的纸的差异。

  难点:引领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两种形状纸的特点。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普通的`纸、订书机、杯子、热水、刷子、食用油、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瓦楞纸箱、瓦楞纸杯、瓦楞纸杯套、防腐木、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基于观察,交流纸的特点。

  纸在我们学习、生活中具有多种。这是一张非常常见的白纸,说一说,这张纸具有什么特点?

  预设:白色、很薄、轻等。

  2.基于纸的特点,交流纸的用途。

  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纸来做什么?

  预设:写字、画画、折纸、手工……

  3.基于现有特点,引发对纸的畅想。

  我们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它具有更多神奇的本领呢?

  设计意图:通过几个小问题引领学生分析纸的特点、交流纸的作用,引发对纸的特点及其用途的思考,为后续的探究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索

  (一)明确改造纸的方法

  1.交流改造纸的方法。

  请同学们大胆思考,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加工、改造一张白纸?

  预设:折叠、染色、刷油……

  2.明确改造纸的方法。

  今天我们就用折叠的方法改造白纸,看看改造后的白纸会有哪些新的功能。

  设计意图:对纸改造的案例对于学生来讲其实并不陌生,比如包汉堡包的纸,套在豆浆杯外的纸套,快递包装箱等。本环节通过让学生回顾思考如何改造一张纸使它具有新的功能,使学生开始关注纸的特点。此过程在提升学生参与广度的同时又促进学生思考的深入。

  (二)探究改变形状后纸的新功能

  1.折纸。

  (1)教师示范折叠方法(或播放微视频),明确注意事项。

  (2)学生折纸。

  设计意图:通过示范和指导,引导学生折出符合实验要求、便于实验操作的瓦楞状纸,为接下来的活动做铺垫。

  2.观察中发现纸的新特点。

  (1)(教师拿着折好的纸)请仔细看一看(教师示范从不同角度观看),这张白纸经过折叠后与原来的白纸相比有了哪些新的变化?

  预设:学生回答纸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或纸的宽度发生了变化。

  (2)我们将这种形状称之为瓦楞状,折叠出来的纸就叫瓦楞纸。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用不同的方式描述瓦楞状纸的特点,丰富学生对瓦楞状纸形状的认识,同时又为后面活动中仔细观察、详细描述做示范。

  3.实践中发现纸的新功能。

  瓦楞状纸都具有哪些全新的功能和神奇的本领呢?让我们通过动手做实验去寻找它的新功能。

  (1)任务介绍。

  按一按:将白纸与瓦楞状纸分别平放在桌面上,用手轻轻按一按白纸和瓦楞状纸,认真体验手心的感觉,将感受记录在活动手册表格内。

  放一放:取两本字典(或厚一些的书或其他等高的物品)以间隔一定的距离平放在桌面上,先将一张白纸放在两本字典上,接着由轻到重将物体(可以选择身边轻重不同的物体,如回形针、橡皮)放在纸的正中间,看纸能否承受得住以及能承受多重的物体。测完白纸后,再去测瓦楞状纸能承受多少重量。

  摸一摸:领取一杯热水,用白纸贴着杯子感受冷热程度;换用瓦楞状纸,再次感受冷热程度,并对比有什么区别。(此处提醒学生留意不要打翻水杯,小心热水烫手)

  设计意图:二年级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很容易出现不规范操作的情况,而通过示范指导引领学生认识规范操作的细节,明确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实现了对学生操作技能、精确意识的培养。

  (2)明确要求。

  边做边完成记录表,同时将自己其他方面的发现及时与组内同学进行交流分享。

  注意事项:

  ●实验要一步一步做,不要急于求成。

  ●仔细观察、感受,有什么发现就记录什么。

  ●与同学交流要轻声。

  ●在“摸一摸”环节,小心别烫伤自己,别烫伤同学。

  (3)学生活动。

  教师适时介入指导、评价,引领学生有序开展实验活动。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引领学生明确实验注意事项,帮助学生形成对实验活动的正确认识,为有效观察做铺垫。在观察活动中,如有个别学生未能有效开展对瓦楞状纸的观察,教师要适当介入指导,避免这部分学生“游离”于活动之外。

  三、研讨

  (一)折叠前后纸有什么变化

  1.出示班级记录表。

  通过刚才的观察活动,相信同学们对于纸经过折叠变成瓦楞状纸后的变化有了更多的认识,接下来一起分享我们的发现。

  2.学生汇报,教师记录。

  学生先汇报记录表上已有的选项,接着再补充其他的发现。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在交流研讨活动中整合对瓦楞状纸零散的认识,从而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

  (二)瓦楞状纸的应用

  1.观察纸箱中的瓦楞状纸。

  白纸通过折叠变成瓦楞状纸后与折叠前有了很多新的功能。在生活中,老师发现瓦楞状纸有很多的应用之处。(下发小纸箱)请仔细看这个纸箱,你能找到里面的瓦楞状纸吗?

  2.学生观察并上台展示自己的发现。

  3.引领学生思考:用瓦楞状纸做纸箱有什么优点?

  预设:瓦楞状纸能承受更重的重量,能使纸箱变得更加坚固。

  4.引领拓展。

  在生活中,人们还将瓦楞状纸的特点应用在杯垫、杯套制作中(出示图片)。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寻找物品中的瓦楞状纸,分析物品运用了瓦楞状纸的什么特性,描述这个特征会使物品具有什么优点,从而使学生从全新角度认识到材料特点决定材料用途。

  四、拓展

  今天,我们将纸改变了形状,发现纸产生了这么多新的功能。试想一下,若我们在纸的表面刷上一层油做成油纸,然后分别在普通纸、油纸上不断滴水,又会有哪些新的情况(图文介绍)?请同学们课后做一做,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设计意图:通过布置课后拓展性科学实践任务,将科学实践引向课外。这样将巩固学生的探究方法、丰富学生对纸这一材料的认识以及探索新材料的兴趣。

  板书设计

  神奇的纸

  光滑、硬硬的、不能弹回来不光滑、软软的、能弹回

  最多能放3个回形针能放好多盒回形针

  不能支撑物体支撑能力好

  不能隔热能隔热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探索组装书架的过程,学会利用凹槽进行拼插连接的方法。

  2.在多次操作尝试中掌握连接的操作要点,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连接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每2人提供一组书架,按幼儿人数准备若干组多用三合一书架。

  2.PPT演示:操作材料示意图、操作步骤视频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以生活情境导入,引出主题

  1.师:再过两个月,小朋友们就是一名小学生了。进入小学,你们会有很多书。(出示图片)我们来看看这个大哥哥是怎样整理、收放他的书的?他把书放到哪里了?加深幼儿对书架用途的感性认识。

  二、基本部分:操作探索书架的拼接方法

  第一环节:观察感知——了解书架的基本构成。

  1.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个小书架。小朋友们看一看,这个小书架是用什么做的?

  2.师:这些塑料板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教师根据幼儿回答随机出示7块板的分解示意图,引导幼儿认识书架的底板、前板、后板、隔板。)

  3.师:这个小书架一共由几块塑料板组成的?(7块。)

  第二环节:操作探索——掌握拼插连接的操作要点。

  第一次操作:自选2块塑料板,尝试进行连接,重点引导幼儿找到凹槽及凹槽的开口处。

  1.师:这些塑料板之间是靠什么连接起来的呢?我们先来试试其中2块板的连接。请每个朋友去挑选2块塑料板,试试看,能否把它们连接起来。

  2.幼儿操作尝试。

  3.讲评介绍。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连接的? (幼儿介绍.教师引导幼儿重点观察凹槽处。)

  4.师:请小朋友来找一找,哪几块板上也有这样一条条凹槽的?(底板、前板、后板。)

  总结:原来塑料板之间就是通过这些凹槽来进行连接的。

  5.师:找到了凹槽,怎么把板插进去呢?谁愿意来试一试。

  重点强调操作要点:找到凹槽的对接口,即开口处。

  (评析:在观察书架的基础上引出主要问题——“这些塑料板是怎么连接起来的”,以此激发幼儿主体建构的内在积极性,为幼儿创设一个解决问题的气氛,让幼儿在一个明确的任务环境中,自信地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二次操作:幼儿两两合作,操作尝试拼接完整的书架。

  师:找到了这个拼接的秘诀,那我们也来试着拼一个完整的`小书架,好吗?这次的任务请2个朋友合作完成。

  幼儿两两合作,操作尝试。

  3.讲评介绍。

  师:刚才拼接的时候,你遇到什么困难了? (与幼儿探讨失败的原因,教师随机选几个典型问题与幼儿展开讨论。)

  ① 隔离板倒置。讨论:你觉得这个书架问题出在哪儿?

  ② 缺底板,装不进去。

  讨论:底板应该在什么时候装?(视频演示。)

  师:看了刚才的视频,我们知道了拼接书架第一步要做什么?

  ③ 前板或后板装不进。讨论:谁有好的方法?

  重点强调操作要点:拼插连接时必须同时对准凹槽的4个口子(图片演示。)

  (评析:不给幼儿任何安装步骤的提示。目的是让幼儿在充分讨论、尝试失败中学会梳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经验获得比直接手把手地教给幼儿来得更为深刻,更为有效,正所谓“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

  4.总结拼接书架的整个过程。

  师:原来拼接书架说难也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关键是我们要掌握方法。第一步首先要做什么?第二步呢?……(结合幼儿回答出示相应的安装图示说明。)

  第三次操作:比赛拼接书架,感受成功的快乐。

  1.师:好,现在我们来个小比赛,看谁能在最短时间内拼接好书架。

  2.师:今天我们学习拼接的是3格书架。在我们生活中,你还见过几格的?(4格、5格、6格、甚至更多的,拼接起来,难度也不同哦。我们还可以去尝试挑战。)

  (评析:通过问题讨论、观看录像,幼儿对书架拼接有了一个完整的经验梳理,这时采用比赛的形式提高操作要求,既是对幼儿认知、思维、合作能力的又一次挑战,同时也能让幼儿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第三环节:经验拓展——感受拼插连接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在我们生活中,除了书架,还有哪些东西也是利用凹槽进行拼插连接的呢? (结合幼儿回答随机出示图片,如:花片积木、杯盖与杯子、木凳、中国馆的构造等等。)

  (评析:通过生活中多种拼插连接的物体的再现,让幼儿充分感受连接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同时也是作为一个延伸探索,使整个活动形如流水,一气呵成。)

  三、结束部分:寻找生活中的连接现象

  师:拼插连接只是连接中的一种方法。关于物体的连接,还有好多种方法。今天就请大家回去找一找哪里有连接?是怎样连接的?这些连接又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认识几种常见的昆虫。

  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

  活动准备:

  玩具卡:《独角仙大赛》

  挂图:《昆虫大集合》。

  独角仙相关资料。

  观察记录表。

  有关描述昆虫的图画书。

  活动过程:

  请幼儿观察挂图,说一说:

  哪些昆虫是曾经见过的?

  它们叫什么名字?

  请幼儿观察图片上昆虫的外形特征,并将幼儿所说的内容记录在观察记录表格上。

  和幼儿一起讨论刚才记录的内容。

  我们来比较这些昆虫哪些地方是一样的`?(如都有6只角、大部分有翅膀、身体分成头、胸、触角、有壳等。)

  猜谜游戏: 把幼儿分组。

  教师根据昆虫的外形和特征出谜面,请幼儿说出谜底。

  进行抢答,大队一次得一颗星,得星最多得小组获胜。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背景:

  洪泽县实验小学幼儿园座落于美丽的洪泽湖畔。洪泽湖边是家长、孩子们散步休闲的好地方。蜿蜒多姿的洪泽湖大堤、丰富的洪泽湖水产资源,是我们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洪泽湖文化已列入我园的园本课程。渔民们撒网捕鱼,洪泽湖上的围网养鱼,对生长在湖边的孩子来说十分熟悉。

  本活动是由园本课程中渔具—渔网引发出来的,由渔网,我想到了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无处不用的各种各样的网,因此,我决定带领孩子们走进“网的世界”,去探索网状物品的特点,了解网状物品在生活中的运用,从而激发孩子们探索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活动目标:

  1、通过收集网状物品,引导幼儿发现网状物品的特点, 了解各种各样的网状物品在生活中的应用。

  2、尝试用网状物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培养幼儿发散思维能力。

  3、激发幼儿探索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活动准备:

  1、请家长协助收集各种各样的网状物品或照片。

  2、渔民用渔网捕鱼课件,网状物品在生活中的运用录象片。

  3、混在一起的绿豆和面粉;豆浆和豆渣混合物,鱼缸、小金鱼若干,小渔网、豆浆机滤网、小筛子等。

  活动过程:

  一、 发兴趣,初步感知网。

  1、播放渔民拉网捕鱼课件,引出课题:

  ⑴你看到了谁?他们在做什么?

  幼:渔民在捕鱼。

  ⑵渔民用什么捕鱼?

  幼:渔网

  2、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网?是用来干什么的`?

  幼:蜘蛛网 拎水果的网兜包在水果上的包装网……

  二、探究感知网的特点,了解网的用途。

  1、讨论交流我们日常生活中见过的网状物品

  (1)幼儿相互介绍自己收集到的网状物品,比较异同点。(注:幼儿带来的网状物品有小鱼网、羽毛球拍、拢头发用的发网、包装用的网、纱窗网、洗衣网袋等)

  (2)讨论交流:请幼儿说说在玩的时候发现了什么?这些网装物品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大人们经常用来干什么?

  幼:都有小洞

  有的洞大,有的洞小

  有的线是直的,有的线是斜的

  幼:妈妈用这个来弄头发

  幼:把它装在门上还有窗户上

  2、请幼儿带着问题探索、了解网状物品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师:为什么要设计各种各样的网状物品?网状物品有什么好处?

  ①出示蜘蛛织网图,引导幼儿观察。

  这是谁?在干什么?

  幼:蜘蛛在织网。

  蜘蛛网有什么用?

  幼:网苍蝇;捉小虫;逮蚊子。

  小结:小蜘蛛十分聪明,它会选择在虫多的地方织一张网,网织好后,自己躲到一边。小虫子飞来飞去的,一不小心就会碰到蜘蛛网,原来,蜘蛛吐出的丝带有粘性,小虫子碰到它就会被粘住,怎么也跑不掉,这时小蜘蛛就出来享受它的美餐了。

  ②出示套有包装网的苹果

  提问:苹果上为什么要套上这个网呢?这个网上的洞洞又有什么用呢?

  幼:保护苹果;苹果摔不坏;

  师:水果套上这个网,在运输的时候就可以防止水果皮碰坏了,上面的小洞还能让水果呼吸到新鲜的空气。

  ③示电风扇

  电风扇上也有个网,小朋友们知道在哪里吗?它有什么用?

  幼:手指防护罩,就不会打到我们的手

  师:是啊!有了这个网罩,电风扇用起来就很安全。

  ④出示纱窗

  这也是一种网,小朋友们在哪里见过?有什么用?

  幼:门上;窗户上;不让蚊子、苍蝇进来。

  小结:网的用处可真大呀!想亲自用一用吗?

  3、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操作材料分组活动,尝试用网状物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①将混在一起的面粉和大米分开;

  ②将小金鱼从鱼缸里捞到盆里;

  ③把豆浆和豆渣分开;

  [备注]操作活动刚开始时,孩子们为选择什么样的网状工具发生了分歧,经过简单的交流后,很快统一了意见。分“大米和面粉”的一组,由于小筛子现在家庭很少用,孩子们有点陌生,他们首先选了豆浆滤网,发现无发分离,后来又选了小筛子。总之,孩子很投入。

  三、观看录像,拓展幼儿思维,进一步了解网状物品的用途

  看录像:汽车尾部的散热网;马路旁边下水道的过滤网;建筑工地用的防护网;家庭用的防盗网;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鼓励幼儿跟着教师和同伴一起说说玩玩引导幼儿区分小鸭和小鸡的显著特征

  活动准备:

  自制玩具小鸡和小鸭

  活动过程:

  1、看故事表演:教师手拿小鸡和小鸭的自治玩具,表演出小鸡和小鸭的动作和特征(动作尽量简单,如小鸡小鸭分别从两边上,在中间碰头,小鸭叫叫、小鸡叫叫,小鸭和小鸡抱一抱)鼓励幼儿根据音乐拍拍小手,并和小鸭小鸡一起叫嘎嘎嘎、叽叽叽。

  2、辨别小鸡和小鸭的特征:教师出示玩教具小鸡和小鸭,让幼儿观察扁嘴巴小鸭和尖嘴巴小鸡的不同,并鼓励幼儿向小动物表示问候。如:扁嘴巴小鸭你好,尖嘴巴小鸡你好。(用教具奖励问候声音响亮的.幼儿)

  3、游戏:谁不见了,教师轮流将小鸡和小鸭藏在背后,让幼儿说说谁不见了,鼓励幼儿从尖嘴扁嘴区分两者的不同。

  4、游戏:小鸡小鸭做朋友,让喜欢小鸡和小鸭的幼儿分别站在两边,跟着教师手里的玩具一起玩,小鸡小鸭碰头后,叫着拥抱一下。(游戏可反复进行)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回教室。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蜗牛04-06

科学教案《病毒》04-29

有关科学教案03-01

冬天科学教案02-14

科学教案范文02-14

手的科学教案11-03

关于科学教案11-03

优秀的科学教案11-14

关于科学教案07-24

【精选】科学教案四篇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