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书稿范文>赏析>《答柳恽原文及赏析

答柳恽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3-06-06 14:15:37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答柳恽原文及赏析

答柳恽原文及赏析1

  答柳恽①

  吴均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②。

  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③。

  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

  【注释】

  ①这首诗是吴均与柳恽的赠答之作,柳恽要远行之前写了《赠吴均三首》,吴均这首诗正是答他的诗而做。 ②催轴:即催车上路。 ③原陆:高原和平陆。

  吴均(469~520年)又名吴筠,字叔庠,吴兴故鄣(现在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时文学家。好学有俊才,其诗清新,且多为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诗文自成一家,常描写山水景物,称为“吴均体”。做过郡主簿、记室、奉朝请(一种闲职文官)等官。以后,奉旨撰写《通史》,未成即去世。

  柳恽(465—517)字文畅,河东解(今山西省西南部)人,工诗,善尺牍,曾两次为吴兴太守,为政清净。吴均曾应邀而往,然颇不得意,曾一度离去,不久又返回吴兴,柳恽却对他依然如故,于是作了《赠吴均诗三首》。我们从此词的意义看,柳恽将要到很远的地方去,吴均作此词答柳恽。全词如下: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

  赏析:

  词作上片开始写道:“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陇西”即郡名,战国时秦所设置。“飞狐”即古来的要塞关隘,据相关资料记载,“飞狐”在今河北省涞源县北、蔚县南,古称“飞狐之口”。在柳恽赠给吴均的诗中有“夕宿飞狐关”的诗句,其实也就是指的'是“飞狐之口”。可以说,这两句明显是照应了柳恽诗中的“夕宿飞狐关,晨登碛砾(qi?lì即浅水中的沙石;沙石浅滩)坂”诗句。在柳恽的诗中,一个“夕”字和一个“晨”字照应,突出了分手之后,柳恽的行踪匆匆,日夜兼程,并与吴均诗句中“清晨”和“日暮”对举,不但与柳恽的诗句相和,而且在艺术上与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表现时间发展词(从……穿……,便下……向……)和地名词(具有空间性)来拉大时空,从而提高了词作的审美境界。

  接着写道:“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意思是说,秋月照在层层的高岭之上,寒风吹拂着高高的树木。可以说,这样的环境不但令人感到凄清而幽冷,而且枯黄的树叶纷纷飘零,也感受到孤独失落之感。其中一个“扫”字下得极有力,不但使人想见寒风阵阵,树叶飘零的景象,而且给人一种萧杀气氛,叫人不寒而栗。为此,在这样的环境中,词人写道:“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催轴”即催车上路。这两句是说,雾露浸湿了衣衫,经过一夜的旅途颠顿,至天色拂晓时分,关山才在晨曦中露出了面貌,似乎在催促着行人快快前去。这里,词人运用了“月”、“风”、“雾露”、“层岭”、“高木”、“关山”意象,描绘出了肃杀而壮阔的境界,其中也蕴含着柳恽行程之苦。

  下片承上片行程而来,词人写道:“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原陆”即高原和平陆。“间”即空隙,或者间隔。“参差”即高原和平陆间高矮起伏之状况。这两句是说,究竟去到哪里呢?你这一去远隔高矮起伏的高原和平陆。词人以设问的形式说明友人远去,告诉朋友前面的路是坎坷的,行程十分艰难。正因为路途遥远,行程艰难,词人最后就告诉朋友说:“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无缘”即无由,没有机缘。这两句是说,今后会面恐怕不容易,面对临别之景,更觉满目凄然。这里,词人直接说明了分离,一个“无缘”,蕴含着多少酸辛和无奈。

  总归全词,词人在下片开始,以“君去欲何之”发问,就在艺术上,首先,构思巧妙。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词作从上片描写行旅而过渡到下片的抒怀,最后落实到送友,从而表现了离情别绪。其次,善于描摹自然物象。词人抓住送别时眼前之景,突出景物的特征,情景结合,为抒发情感奠定了基础。再次,炼字也都相当著力。特别是词中动词的运用,真可谓一词力透纸背,字字锱铢,更富表现力。

答柳恽原文及赏析2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

  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

  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

  翻译

  在天刚破晓的时分,就从陇西出发飞奔;要于夕阳落山之前,赶到狐谷客店安身。

  金秋皓月当空照,凉气充满万山林;西风呼啸连日不停,折断高树扬起沙尘。

  雾气漾漾露水成珠,寒气袭来侵入衣襟;千山万岭道路崎岖,天咧即走何等艰辛。

  您这次远去他乡,是要到哪里扎根?高原平地参差错落,相距遥远颠簸难行。

  从今以后各一方,无缘用范太伤心;我胸怀离愁别恨,满目凄然暗昏昏。

  注释

  陇西:郡名,在今甘肃省内。

  飞狐谷:关名,在今河北涞源县。

  层岭:重重山岭。

  扫:扫落树叶。

  高木:高大的树木。

  催轴:催促行车。轴,车轴,这里指车轮的转动。

  之:到,往。

  间:间隔。

  原陆:原野大地。

  缘:机会,缘分。

  空:空自,徒然。

  鉴赏

  “清晨”二句是应柳诗“夕宿飞狐关,晨登碛砾坂”而来,设想分手之后,柳恽的行色匆匆,日夜兼程。“陇西”是郡的名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飞狐谷”即柳恽诗中所说的“飞狐关”,是古代的要塞关隘,在今河北省涞源县,北跨蔚县界,古称“飞狐之口”。这两句举出两个遥远的地名,极言柳恽所去之地的辽远。“陇西”与“飞狐谷”相去不啻数千里,但这里说朝发夕至,自是夸张之辞,形容柳恽的行旅匆忙,道途艰险。这两句中用两个具体的地名,给读者以实在的感受;同时它又是想像的.、夸张的,用了虚写的手法,由虚实的结合,令诗意更为明朗而形象。

  “秋月照层岭”四句想象柳恽旅途中的景象与经历,极言其风霜雾露之苦。秋月照在层层的高岭之上,令人感到凄清而幽冷,寒风吹拂着高高的树木,枯黄的树叶纷纷飘零。“扫”字下得极有力,使人想见寒风阵阵,木叶尽脱的景象,渲染出了边地秋天的萧杀气氛。因为是夜行,所以说雾露侵湿了衣衫,经过一夜的旅途颠顿,至天色拂晓时分,关山才在晨曦中露出了它峥嵘的面貌,似乎在催促着行人快快前去。这里的“月”、“风”、“雾露”等天象与“层岭”、“高木”、“关山”等景物结合起来构成了索莫而壮阔的画面,“侵衣”、“催轴”则将人点缀其中,一幅“关山行旅图”宛然在目,柳恽旅途的艰险与辽远于此可见。

  “君去欲何之”以下四句写自己由分别而引起的悲哀。“君去”两句以设问的形式说明友人远去,去向那参差起伏的高原和平陆之间,正因为路途遥远,因而最后说,今后会面恐不容易,旧时情景虽历历在目,然也只是徒增悲伤,空怀追忆而已。以“君去欲何之”一问从描写行旅而过渡到抒怀,极为自然。“参差”二字描写高原平陆,也很形象,最后落实到送友,别情离绪,油然而生。

  吴均是描写山水的能手,他的诗文多模山范水之作,风格清新挺拔,此诗描述离情,却能从想象中的旅况落笔,构思巧妙。诗中刻画山川阻隔,风露凄凉,形象而准确,体现了诗人描摹自然物象的本领。同时,诗的炼意炼字也都相当著力,如“寒风扫高木”之“扫”字,“雾露夜侵衣”之“侵”字,“关山晓催轴”之“催”字,都是锤炼得之,开了后代诗中“字眼”的风气,令读者想象出旅途中的风霜之苦,行程的匆遽无息,由此加强了诗的感染力,令离愁别绪更有了基础,“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就不是无病呻吟了。

  吴均的诗文后人以为“清拔有古气”(《南史》本传),即指出他的诗貌似信手写来,却不乏清新劲拔之气。此诗的描述中就可见既遒练清劲,又古朴自然的风格,全诗一气流走,似行云流水,自然写来,却不乏匠心,所以被后人视为一首成功的惜别之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吴均赠予好友柳恽的。当时柳恽任吴兴太守,离职时曾写有《赠吴均三首》赠给作者吴均,作者吴均作此诗予以回赠。

答柳恽原文及赏析3

  答柳恽原文

  朝代:南北朝

  作者:吴均

  原文:

  清晨发陇西,

  日暮飞狐谷。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雾露夜侵衣,

  关山晓催轴。

  君去欲何之,

  参差间原陆。

  一见终无缘,

  怀悲空满目。

  译文

  在天刚破晓的时分,就从陇西出发飞奔;要于夕阳落山之前,赶到狐谷客店安身。

  金秋皓月当空照,凉气充满万山林;西风呼啸连日不停,折断高树扬起沙尘。

  雾气漾漾露水成珠,寒气袭来侵入衣襟;千山万岭道路崎岖,天咧即走何等艰辛。

  您这次远去他乡,是要到哪里扎根?高原平地参差错落,相距遥远颠簸难行。

  从今以后各一方,无缘用范太伤心;我胸怀离愁别恨,满目凄然暗昏昏。

  注释

  ⑴柳恽:字文畅,河东解今山西省西南部人,工诗,善尺牍。

  ⑵陇西:郡名,在今甘肃省内。

  ⑶飞狐谷:关名,在今河北涞源县。

  ⑷层岭:重重山岭。

  ⑸扫:扫落树叶。高木:高大的树木。

  ⑹催轴:催促行车。轴,车轴,这里指车轮的转动。

  ⑺之:到,往。

  ⑻间:间隔。原陆:原野大地。

  ⑼缘:机会,缘分。

  ⑽空:空自,徒然。

  赏析:

  “清晨”二句是应柳诗“夕宿飞狐关,晨登碛砾坂”而来,设想分手之后,柳恽的行色匆匆,日夜兼程。“陇西”是郡的名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飞狐谷”即柳恽诗中所说的“飞狐关”,是古代的要塞关隘,在今河北省涞源县,北跨蔚县界,古称“飞狐之口”。这两句举出两个遥远的地名,极言柳恽所去之地的辽远。“陇西”与“飞狐谷”相去不啻数千里,但这里说朝发夕至,自是夸张之辞,形容柳恽的`行旅匆忙,道途艰险。这两句中用两个具体的地名,给读者以实在的感受;同时它又是想像的、夸张的,用了虚写的手法,由虚实的结合,令诗意更为明朗而形象。

  “秋月照层岭”四句想象柳恽旅途中的景象与经历,极言其风霜雾露之苦。秋月照在层层的高岭之上,令人感到凄清而幽冷,寒风吹拂着高高的树木,枯黄的树叶纷纷飘零。“扫”字下得极有力,使人想见寒风阵阵,木叶尽脱的景象,渲染出了边地秋天的萧杀气氛。因为是夜行,所以说雾露侵湿了衣衫,经过一夜的旅途颠顿,至天色拂晓时分,关山才在晨曦中露出了它峥嵘的面貌,似乎在催促着行人快快前去。这里的“月”、“风”、“雾露”等天象与“层岭”、“高木”、“关山”等景物结合起来构成了索莫而壮阔的画面,“侵衣”、“催轴”则将人点缀其中,一幅“关山行旅图”宛然在目,柳恽旅途的艰险与辽远于此可见。

  “君去欲何之”以下四句写自己由分别而引起的悲哀。“君去”两句以设问的形式说明友人远去,去向那参差起伏的高原和平陆之间,正因为路途遥远,因而最后说,今后会面恐不容易,旧时情景虽历历在目,然也只是徒增悲伤,空怀追忆而已。以“君去欲何之”一问从描写行旅而过渡到抒怀,极为自然。“参差”二字描写高原平陆,也很形象,最后落实到送友,别情离绪,油然而生。

  吴均是描写山水的能手,他的诗文多模山范水之作,风格清新挺拔,此诗描述离情,却能从想象中的旅况落笔,构思巧妙。诗中刻画山川阻隔,风露凄凉,形象而准确,体现了诗人描摹自然物象的本领。同时,诗的炼意炼字也都相当著力,如“寒风扫高木”之“扫”字,“雾露夜侵衣”之“侵”字,“关山晓催轴”之“催”字,都是锤炼得之,开了后代诗中“字眼”的风气,令读者想象出旅途中的风霜之苦,行程的匆遽无息,由此加强了诗的感染力,令离愁别绪更有了基础,“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就不是无病呻吟了。

  吴均的诗文后人以为“清拔有古气”(《南史》本传),即指出他的诗貌似信手写来,却不乏清新劲拔之气。此诗的描述中就可见既遒练清劲,又古朴自然的风格,全诗一气流走,似行云流水,自然写来,却不乏匠心,所以被后人视为一首成功的惜别之作。

【答柳恽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答柳恽原文及赏析02-28

柳原文及赏析05-13

柳原文及赏析03-04

答人原文及赏析03-03

菀柳原文及赏析05-31

兰陵王·柳原文及赏析03-23

江边柳原文及赏析03-24

赠柳原文及赏析03-24

菀柳原文及赏析03-04

题柳原文赏析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