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6-09 08:15:43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精品】大班科学教案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品】大班科学教案9篇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一、活动目标

  1.知道地球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 了解人与环境的依存关系。

  2.初步了解地球目前所遭受的人为破坏及其严重后果。

  3.了解垃圾分类的方法。

  4.进行环保宣传的行动。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6.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二、 材料准备

  1.《爱护我们的地球》PPT、《水危机》视频。

  2.环保宣传签名海报。彩笔若干。

  3.供孩子分类的多种"垃圾"。

  4."环保小卫士"的爱心贴纸若干。

  三、 活动过程:

  (一)欣赏地球美丽的风景。

  1、欣赏电动地球仪和地球上美丽风景的图片。

  2.看了这些图片你感受到地球上那些地方是很美的?

  3.观看课件,了解地球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

  (二)继续观看课件,了解地球正在遭受的种种危害。

  1.地球怎么了?(土地、森林、海洋的变化)2.生病的地球遇到的灾难。

  3.是什么让地球变成这样的'?了解各种污染给地球带来的变化。(光污染、空气污染、土地污染、动物被滥杀、垃圾污染、水污染)4.观看关于水污染的视频。

  5.污染产生产生了地球的"温室效应"。

  (三)介绍日常生活回收垃圾的方法;1.可回收的。

  2.厨余垃圾的。

  3.有毒的。

  4.其他垃圾。

  (四)接龙游戏:为地球治病的方法。

  四、小结:

  小朋友已经想出了许多治病的办法,需要我们平时在生活中去注意做,才能让地球的病好得快点。我们还要再去找更多的好办法来帮住地球治病,让大家把地球的病一起治好,好吗?我提议我们的环保小卫士在爱护地球的纸上签上自己的名字,让更多的小朋友和大朋友都知道,也让他们一起来做环保的卫士吧!

  教学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我利用电视及讲故事,激发幼儿的兴趣。幼儿的兴趣非常浓,参与性高,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发言并畅谈自己的理想,但在幼儿树立理想上,我应该创设一些人类保护地球的成就情景,让幼儿有更丰富的体验。我会不断地总结和努力,让以后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知科技进步,激发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2、培养幼儿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有序的观察、讲述火箭的构造。

  3、初步了解火箭的特点、用途及火箭上天的过程。

  活动准备

  1、ppt:火箭

  2、ppt:太阳系八大行星

  3、折纸火箭2个(平头,尖头)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游戏:到太空旅行

  指导语:孩子们,坐上我们的小飞船,一起到太空中旅行吧!

  2、播放幻灯片:太阳系八大行星

  教师与幼儿一起进入“太空场景”,引导幼儿观察各种星球图片。

  二、展开

  1、谈话:火箭本领大

  提问:在太空中旅行中时,你看到了什么?

  你知道人造卫星、宇宙飞船是怎样到太空中去的吗?

  教师: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自身没有足够的力量飞到太空中去,只有用火箭才能把它们送上太空。

  火箭还可以运载炸弹,我们称它为“导弹”。

  2、观察讲述火箭的外形特点

  图片:火箭

  (1)幼儿自由观察了解火箭的外形。

  (1)提供火箭模型,幼儿分组自主探索发现,教师适当指导。

  (2)提问:你们谁来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3)小结:火箭是长长的'、圆圆的,一节一节分三节,头是渐渐的。

  3、小实验:火箭的头为什么是尖尖的?

  (1)提供两种不同的纸火箭,一种头是尖的,一种头是平的,

  请幼儿试一试哪种纸火箭飞的又高又快。

  (2)提问:你发现哪种火箭飞的又高又快?

  还有哪些东西为了飞的更快,头也制成或是尖尖的?

  (3)小结:飞机、子弹、标枪的头也是尖尖的,是为了在飞行时减少空气中的阻力,非得更快。

  4、ppt:火箭,了解火箭发射的过程。

  提问:刚才还有许多小朋友发现火箭是一节一节的,这又是为什么?

  你看到火箭是怎样上天的?

  小结:第一节火箭燃烧完时,第二节火箭开始点火,

  第一节火箭的外壳自动脱落,火箭变得轻了许多,跑得更快。

  火箭第二节的燃料燃烧完后,外壳也脱落下来,火箭变得更轻,跑得更快。

  当第三节火箭的全部燃料燃烧完后,火箭与卫星,卫星刚好进入预定轨道。

  所以火箭设计成三节是为了非得更快。

  5、游戏:火箭上天

  三、结束

  鼓励幼儿学好本领,长大后去探索太空中更多的奥秘。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在组织户外活动时,一群男孩子在草坪中发现了几只黑灰色的小虫子,一碰它们就蜷缩成一团,像个小西瓜。就此孩子们产生并提出许多问题,“西瓜虫”成为他们每天关注的热点。天生对昆虫的好奇与喜爱,恰好是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个契机。

  活动一虫子的名字

  (一)活动目标

  1、观察虫子的外型特征,发挥想像力,为虫子起一个险当的名字。

  2、初步学会调查,并能讲述调查结果。

  3、激发对虫子的兴趣。

  (二)活动过程与实录

  1、活动过程:

  (1)观察虫子,起名字。

  (2)学名、俗名的调查活动。

  (3)关于虫子名字的口头报告。

  2、活动实录:

  (1)教师适时提供放大镜,引导孩子观察、讲述。孩子们把虫子放在手里,拿着放大镜观察、引逗。激烈地争论其名字:

  “一动,就变成小球,像个地球,叫它地球虫吧”;

  “不对,像个皮球,叫皮球虫”;

  “身上有7条花纹,叫七纹虫”;

  “有十四条腿,应该叫多腿虫”;

  “特像个小西瓜,叫它西瓜虫吧”……

  孩子们经过商讨,达成统一意见,暂且称为“西瓜虫”。

  (2)教师引导孩子调查“西瓜虫”的学名、俗名。入园、离园时,孩子们纷纷将家长请进幼儿园,一同观察西瓜虫,并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请教西瓜虫的学名和俗名。

  星期天,让家长陪同去新华书店、图书馆、上网查询有关西瓜虫的资料。

  (3)教师鼓励孩子积极地口头表述调查情况。

  苑金浩说:“奶奶不叫它西瓜虫,而叫它‘衣毛虫,,因为它生长在烂草里、长毛毛的地方。”老家是东 北的刘威全说:“它叫‘潮虫’,我妈妈叫它‘潮湿虫’。”

  关于西瓜虫的学名查了许多资料未查着。

  3、延伸内容:

  (1)查阅西瓜虫为什么会变成西瓜,让孩子们讨论西瓜虫的特征——假死性。

  (2)采访西瓜虫为什叫潮湿虫,让幼儿探讨西瓜虫的生活习性——生存环境。

  (三)活动反思

  在为西瓜虫起名字这一活动中,教师要给予幼儿充分观察、表达的机会。幼儿对西瓜虫的外型已经有了初步认识,同时产生了新的疑问——西瓜虫为什么会变成西瓜、为什么又叫潮湿虫。教师应及时将问题列出,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将活动丰富多样化。

  小知识

  为什么西瓜虫变成西瓜

  如果发现了西瓜虫,只要稍稍动它一霞,它就会把身字蜷缩滚成一团,非常有趣。这种现象称为昆虫的假死。

  假死是昆虫躲避敌害的一种方法,这是西瓜虫自我保护呢!——查阅《十万个为什么》

  活动二 西瓜虫的家

  (一)活动目标

  l、通过寻找西瓜虫的家,了解其生存环境。

  2、激发孩子们的探索兴趣。

  (二)活动过程与实录

  1、活动过程:

  (1)寻找西瓜虫的家。

  (2)喂养西瓜虫。

  (3)小实验:拯救西瓜虫。

  (4)给西瓜虫设汁新家。

  2、活动实录:

  (1)教师提供小木棍、小瓶子、小罐子,引导幼儿寻找西瓜虫。孩子们在水泥墙和草坪之间的缝隙里找到了许多西瓜虫,但在草坪上却很少找到。有的孩子过来问我,这是为什么?教师要引导幼儿自己去发现、去探究。

  (2) 小朋友挖到西瓜虫以后放在大碗和小玻璃瓶子里,过了几天,大碗里的西瓜虫有的.不会动了,而小瓶子里的西瓜虫却爬得很欢。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触嗅两种不同器皿里的沙土情况,鼓励幼儿说出比较结果:碗里的沙土干巴巴的,瓶里的沙土湿乎乎的。——西瓜虫是被太阳晒死了。教师再引导 幼儿回忆捉虫时缝隙里多、草坪上少的原因,并鼓励幼儿查阅资料,请教家长,并将结果相互交流。

  (3)教师引导幼儿做实验——如何救活碗里的西瓜虫。有的幼儿往碗里放饼干、巧克力等吃的东西,有的幼儿往碗里倒水。结果发现,倒水后的西瓜虫没有再死去。教师引导幼儿总结:西瓜虫的生活环境是阴暗潮湿的地方。

  (4)教师鼓励幼儿发挥想像力,为西瓜虫设计新家。

  小知识——西瓜虫

  西瓜虫属多足纲昆虫,身体分为头部和去干两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单眼数个。驱干部偏扁而长,有多数体节合成,每个体节有一对足,用来爬行。呼吸器官时气管,生活在潮湿、疏松、有机物丰富的土壤里。

  为什么西瓜虫会被晒死?

  西瓜虫的表皮外面,有很薄的一层胶质层,厚度不超过千分之一毫米,起着不让身体内的水分蒸发掉的重要作用。西瓜虫最害怕失水,失水过多就会死亡。所以在土壤里生活的西瓜虫,表皮与土壤的摩擦破坏了胶质层,所以在太阳下一晒,水分就会很快从身体里蒸发掉,它就活不城了。——查阅《十万个为什么》

  活动三再现西瓜虫

  (一)活动目标

  1、能用各种方式自然真切地表达对西瓜虫的认识。

  2、相互分享新经验。

  (二)活动过程与实录

  1、活动过程:

  (1)创编、展示有关西瓜虫的儿歌、故事、歌曲。

  (2)泥工制作、绘画:西瓜虫。

  (3)游戏:西瓜虫变变变。

  2、活动实录:

  (1)教师和幼儿刨编的儿歌:西瓜长,西瓜圆,西瓜爬爬洞里钻。创编的谜语有:有个小虫虫,身穿黑衣褂,遇到危险来,变成小西瓜。请你猜一下,它名字叫个啥。

  (2)孩子们利用土豆、地瓜及橡皮泥制作了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西瓜虫。利用蜡笔绘画出不同形态、不同姿态的西瓜虫。

  (3)孩子们设计出“西瓜虫超级变变变”的游戏,尽兴地表演着西瓜虫的动作:爬行、翻身、滚成一团,变成西瓜……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一、活动目标:

  1、在顶纸板的游戏中,感知不同形状的纸板都有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

  2、探索用不同材料顶纸板的难易程度,积累使物体平衡的有益经验。

  3、乐于参加探究活动,体验顶纸板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各一支笔、一个纸筒芯、一根筷子。

  2、每组两套试验板,一套为正方形、正三角形、长方形等规则图形的纸板,并在纸板重心和随意处点上圆点;另一套剪成鱼、草、叶子、蘑菇、云等不规则图形的纸板,纸板上不画点。

  三、活动过程:

  (一)、观看顶碗杂技表演图片,引起幼儿操作兴趣。

  师:杂技演员怎样表演杂技?

  (二)、试一试,用笔顶纸板。

  1、喜励幼儿大胆选用各种材料自由地顶纸板,玩纸板。

  2、指导幼儿用铅笔顶规则图形的纸板。

  3、提出要求:

  (1)要求幼儿用铅笔分别在纸板的各个点上,在能顶起纸板的点上“√”,不能顶起纸板的点上“X”。

  (2)讨论:和你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你顶什么形状的纸板,用笔顶在纸板的什么位置才能顶起纸板。

  4、师小结:我们要把笔顶在纸板的中心,这样才能把纸板稳稳地顶起来。这就是纸板的中心点。

  5、引导幼儿尝试用铅笔顶不规则图形的纸板。

  引导语:老师这里还有好多不同形状的纸板,请你们也来给它们找出中心点。

  (1)启发幼儿用铅笔去顶不规则图形纸板,通过不断尝试探索寻找出能顶起这些纸板的地方,并积极与同伴交流探索情况。

  (2) 讨论:你是怎样顶起纸板的?在顶纸板时,你发现了什么?

  (三)玩一玩、比一比哪种东西容易顶纸板。

  (1)引导语:老师这里有许多可以顶纸板的材料:纸筒芯、筷子、笔。你觉得哪种材料顶起纸板最稳、最快?哪种材料顶起纸板的最不稳?

  (2)师提出问题,幼儿操作:哪种材料顶的'最稳、最快?哪种材料顶的最不稳?想一想为什么?

  (3)师小结:工具的面越大越能更快、更平稳地顶起纸板。

  (四)表演:分享顶纸板的快乐。

  现在我们就去用身体的各个部位表演一个顶纸板的节目给客人老师看吧。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幼儿园科学教育与美术教育整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科技教育研究生长点。美术活动是幼儿喜爱的活动,我们试图让幼儿在蕴含科学的艺术创造中获得发展与快乐,在轻轻松松的做做玩玩中明白科学中的艺术、艺术中的科学。本次活动尝试让幼儿在自制弹簧玩具的过程中接触各种材料,探索弹簧的弹性与材料、制作方法之间的关系,懂得如何比较和寻求验证,并在此过程中训练幼儿的艺术创意,获得审美与成功的快乐。

  活动目标

  1.在做做玩玩的过程中用多种方法了解弹簧的弹性。

  2.探究弹簧的弹性和材料之间的关系,体验发现的.乐趣。

  3.尝试制作好玩有趣、有创意的弹簧玩具。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在尝试制作弹簧玩具的过程中了解弹簧的弹性。

  难点:保丽龙球、橡皮泥与弹簧的连接。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初步掌握用电线做弹簧的基本方法。

  物质准备:幼儿每人1个小箩筐,内装一样长的毛根、电线、扎丝,保丽龙球、水笔芯、橡皮泥各一;剪刀、不同长度的毛根、电线、扎丝以及不同大小的保丽龙球备用。教师用多媒体设备,设计示意图PPT,放音设备。

  活动过程

  一、明确任务,引出原有经验。

  教师:“今天,我们要来设计好玩的弹簧玩具。昨天我们用电线做弹簧宝宝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幼儿回答。教师强调要点:做弹簧的时候,电线一圈一圈地绕,绕完后拿住最里面的一圈,小心地拉出,要保持它的弹性。

  二、制作各种弹簧,探索比较它们之间不同弹性的方法,验证假设。

  1.教师出示毛根和扎丝,“请小朋友们猜一猜,用这些材料做的弹簧,跟电线弹簧宝宝比,谁的弹性最大?”幼儿猜测。

  2.幼儿制作各种弹簧,尝试用多种方法比较电线、扎丝、毛根弹簧的弹性。

  ①操作要求:

  第一,把箩筐里面的电线、扎丝、毛根都做成弹簧宝宝,动脑筋比一比谁的弹性大谁的弹性小,还要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发现的。

  第二,做好的弹簧和不用的东西,都放在箩筐里。

  ②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提醒幼儿注意做弹簧的要点,必要时轻声指导个别幼儿。

  3.集中分享:“你发现哪个弹簧宝宝的弹性大?你是怎么知道的?”(演示验证的方法)

  让幼儿提出问题:“小朋友们在做弹簧宝宝的时候还发现什么问题吗?有问题的请举手。”

  请幼儿小结:不同材料做的弹簧弹性是不一样的,电线弹簧宝宝的弹性大,毛根弹簧宝宝的弹性小。

  三、设计制作弹簧玩具,展示自己的创意。

  1.明确任务。教师:“刚才小朋友们的学会了做弹簧,还发现了弹簧的许多秘密。接下来,我们进入下一个程序:用橡皮泥、保丽龙球和各种弹簧宝宝做有趣的弹簧玩具。”

  2.请幼儿说说想做什么样的弹簧玩具,弹簧安装在哪里。根据幼儿的设想,教师出示几幅设计图及幼儿作品PPT,启发幼儿打开思路。

  3.幼儿制作,教师提供幼儿所需材料,适当指导。

  注意事项:第一,把刚才做的弹簧都用起来,如果还要做其他弹簧,材料可以向老师要。第二,做出好玩、牢固、能够站起来的弹簧玩具,而且跟别人的不一样。

  4.集中:展示特别有创意的弹簧玩具作集体表扬。互相欣赏、交换玩弹簧玩具,说说自己的弹簧玩具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延伸活动

  “小朋友设计的弹簧玩具都很不错,下课后,我们把做弹簧玩具的材料放到美术角,你们可以在自由活动的时候继续做。平时在家里或者在其他地方,注意看看哪里有弹簧,研究研究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中,我充分为幼儿创造了条件,引发他们仔细观察,认真体验,提供的材料都是孩子们平时见过的,玩过的,教师的启发下幼儿归纳出了弹性的概念。在分类活动中,幼儿再次操作,玩中观察,玩中发现,自然而然的将有弹性的物体和没有弹性的物体进行了分类。活动时,幼儿玩中学,学中玩,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明显的增强。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轮廓线表现蚂蚁的结构,并通过头和身体的方位变化表现蚂蚁的各种动态。

  2、创造性地想象蚂蚁过冬的有趣情景,培养幼儿对自然现象探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一张“蚂蚁的家”、红黑蓝三色粗细笔。

  2、欣赏作品三张:蚂蚁搬花生、蚂蚁宴会、蚁后生宝宝。

  3、展示板背景:蚂蚁过冬。

  活动过程:

  一、导人情景

  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动物们开始准备过冬了。每种动物都有自己过冬的好办法。今天我们来做地下考察队,一起走到地下去访问小蚂蚁。

  二、欣赏讨论

  1、出示背景“蚂蚁过冬”。

  小蚂蚁的家在地下的.洞里,一个蚂蚁洞有许多洞穴,四通八达,进出非常方便。现在,我们一起走进小蚂蚁的家里去看一看,好吗?

  2、打开一号家。

  这是一群工蚁的家,工蚁们在干什么呢?(工蚁们在搬一颗花生)小蚂蚁搬的花生怎么这么大?(因为我们人很大,看上去这颗花生很小,可是小蚂蚁很小,看上去这颗花生很大)这么大一颗花生,工蚁们是怎么搬的呢?(有的用头顶,有的躺在地上用力推,还有的用手拉)你认为哪个工蚁用的力气最大?(用头顶的工蚁)(教师边演示边提问)蚂蚁的身体哪一部分不是用图形来画的?(身体部分是用弯弯曲曲的线来画的)蚂蚁有三对足,第一对足是从头和身体连着的地方长出来的,就像人的手一样;第二对足是从腰间长出来的;第三对足是从身体下面长出来的。腿是笔直的吗?(弯弯的,前腿朝后弯,后腿朝前弯。)大家一起用力气,这群勤劳的工蚁从秋天开始搬食物,除了搬花生还可以搬什么呢?(蛋糕屑、小米粒、玉米粒、小虫子等)现在家里的食物堆得满满的,足够蚂蚁们吃上一个冬天了。

  3、打开二号家。

  这是一群兵蚁的家,兵蚁们正在举行宴会,它们是怎样开宴会的呢?(它们坐在桌子边,有的蚂蚁举起酒杯,有的在喝酒)坐着的蚂蚁和站着的有什么不一样呢?(坐着的蚂蚁第二段身体应该弯弯的,站着的是平平的)(演示头和第一段身体)画第二段身体老师也觉得有点难,该怎么画小蚂蚁才会坐下呢?(幼儿:该把身体横过来画)兵蚁的家里真热闹。

  4、打开三号洞穴。

  蚁后生小宝宝了,蚂蚁家族又添了许多新成员,蚂蚁刚出生,蚁后正在照顾小宝宝呢!蚁后、蚂蚁过冬。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一、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各种复制现象,感受复制方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2、探索复制的简单方法,体验复制的乐趣。初步了解各种复制现象,感受复制方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为活动重点。探索复制的简单方法是本次活动的难点。

  二、活动开始:

  在这个环节中我创设了情境,把许多相同的水果模型凌乱的放在地上,请小朋友帮售货员阿姨收拾还没来得及的货物。这样的开头引起了幼儿的兴趣,大家纷纷要求帮忙。更在他们自己的动手中发现了秘密:一模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更以这些一模一样的东西是怎么做出来的提问引出了下面的操作环节。

  三、第二环节:

  根据纲要,本着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目的,我以超市货物不够为由,激发幼儿动脑为超市制作货物。为活动的.操作准备了许多的材料,有剪刀、拷贝纸、橡皮泥、印章、印泥水彩笔等。制作结束后帮助幼儿分析没有制作出一摸一样货物的原因,更让幼儿在自己的操作中知道,把东西做的一模一样的过程叫做复制。知道什么是模具,了解模具是复制的工具。

  四、第三环节:

  为了让幼儿更生动更形象的了解到生活中运用到的复制,我特地找了一些录像片段和图片,利用这种多媒介体手段,让幼儿最直接的去感知平时很看不到的多东西,增加幼儿对复制活动的兴趣。

  五、活动延伸:

  在最后一个环节中,我为幼儿设置了疑问,通过设疑"看不见也摸不着的声音可以复制吗?"把活动自然的带出了教室,把科学过渡并延伸到生活中去。这样更能让幼儿感受到科学是无处不在的,让幼儿时刻关注科学,乐意去发现、去思考、去探索。

大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认识磁铁,感知磁铁吸铁的特性以及磁化现象。

  2.探索磁铁吸起非铁制品的多种方法。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1.长条形、马蹄形磁铁各一块;回形针、小铁片、铁钉、鞋扣、铁夹子等小型铁制品;积木、塑料插片等小型非铁制品;铁丝、毛线绳等辅助材料。

  2.每组两个盘子。其中一个将铁制品和非铁制品混合放在一起。

  活动过程:

  1.认识磁铁,感知磁铁吸铁的特性。

  (1)出示磁铁,请幼儿说一说它的名字,有什么本领。

  (2)请幼儿操作磁铁,看看磁铁能吸起盘子里哪些材料,重新把材料分成能吸和不能吸两个种类,分别放进两个盘子里。

  (3)请幼儿用磁铁在活动室操作,看看磁铁还能吸起室内哪些物品。

  小结:磁铁有磁性,可以吸住铁制品。

  2.再次操作,请幼儿探索如何用磁铁吸住非铁制品。

  (1)请幼儿想办法用磁铁把刚才吸不起来的东西重新吸起来,如用曲别针别住纸张,纸就能被附带吸起来。

  (2)相互交流好的做法。

  3.用磁铁吸铁钉,看谁吸的.多,感受磁化现象。

  (1)请幼儿比一比,用磁铁一个连一个吸住铁钉,看能吸住多少个,比一比谁吸的最多。

  (2)用磁铁吸回形针,一个一个连续吸,看能吸住多少。

  (3)用不同大小的磁铁试一试,看吸起来的铁钉和回形针的数量有没有变化。

  4.请幼儿把两块磁铁放在一起,看看会怎样,感知磁铁正负极相吸相斥的现象。

  5.引导幼儿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反思:

  本节科学活动,幼儿非常感兴趣。活动中,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感知到磁铁有磁性,可以吸住铁制品。在操作中,幼儿自由探索出了怎样用磁铁吸住非铁制品。如用曲别针别住纸张,纸就能被附带吸起来。在用磁铁吸铁过程中,让幼儿感受到了磁化现象,在动手实验中感知到磁铁正负极相吸相斥的想象。用磁铁一个连一个吸铁钉,幼儿感受到磁化现象。

大班科学教案 篇9

  一、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受竹筒传声的秘密。

  2、利用当地丰富的竹资源,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兴趣,愿意探索。

  二、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由根据兴趣玩空心竹筒

  1、引导幼儿观察竹筒。

  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做了一个玩具,你们拿起来看一看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发现竹筒是圆圆的,中间是空心的)。

  2、幼儿玩竹筒

  教师:你们每人拿一个竹筒当玩具,让黄老师看看,你们是怎么玩的?

  (二)、引导幼儿把竹子当“传声筒”,自由结伴玩游戏

  1、教师有兴趣地对幼儿说:刚才黄老师看见有一位小朋友把小嘴巴对准竹筒在说话呢,你们各人找一个好朋友,一个对着竹筒说话,另一个用小耳朵听,听听你的好朋友说了些什么?

  2、幼儿两人一组地玩了起来。

  3、提问:小朋友听到你的好朋友说的话了吗?

  4、教师小结:这个圆圆的空心竹筒,能把我们说的话传出去,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传声筒。

  (三)、发现问题,和小博士交朋友

  1、提出疑问:

  教师:刚才小朋友都听到从传声筒传出的话语很清楚、响亮,但也有小朋友说听不清楚声音,(出示几个听不清楚的传声筒)这是怎么回事呢?

  2、出示动脑筋小博士卡片,引导幼儿观察这几个传声筒有什么不同?既然是一样的,那为什么传出来的声音不清楚呢?这个传声筒黄老师要送一个标记给它(出示小博士卡片)它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

  3、幼儿再次玩传声筒(传声筒换成实心的)

  幼儿发现听到的声音不清晰了,这是为什么呢?幼儿自然产生疑问,这时引导幼儿也给这些传声筒贴上小博士卡片。

  (四)、观察比较,解决问题

  1、引导幼儿对比观察小博士卡片的'传声筒和没有小博士卡片的传声筒有什么不同?让他们发现有小博士卡片的传声筒里有纸团堵着。

  2、教师小结:原来有小博士卡片的传声筒为什么传的声音听不清呢?原来里面塞满了纸团,纸团堵住了传过来的声音,所以,从这样的传声筒里传过来的声音就不清楚了。

  (五)、延伸:

  幼儿自己动手制作小小传声竹筒,进行连接传声,使之变成一个长长的竹子传声筒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地球》科学教案04-24

大班科学教案05-14

大班蜗牛科学教案09-30

大班科学教案11-09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03-24

大班科学教案:转动04-02

大班科学教案火箭04-02

大班科学教案电池04-02

大班科学教案影子04-02

大班科学教案开锁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