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07-04 10:02:27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案[优选]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教案[优选]

小学语文教案1

  一、教学目标及重点:

  闻一多的这首《也许》对于学生来说并不熟悉,前面教师在讲《现代诗三首》前,可引导学生学习“泛读导引”《中国新诗发展概述》,使学生逐步了解我国现代诗歌的发展概况及创作特点,初步了解闻一多及其创作主张,《也许——葬歌》教案。

  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是学生朗诵闻一多的诗歌,感受作者内心对女儿的强烈的真挚的痛惜之情,以及他的“三美”主张是如何在《也许》中实践的,体味技巧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二、教学过程:

  1、预习阶段布置学生朗诵这首诗,扫清字词障碍,注意读出葬歌的沉痛之情。

  2、了解背景知识学习《也许》前,要求学生了解闻一多的生平,了解他的诗歌创作主张,了解本诗创作背景,可由学生先介绍,教师再明确。

  闻一多原名闻家骅,现代诗人、学者,新月诗派代表诗人。

  有诗集《红烛》、《死水》。

  新月诗派,20世纪20年代,以闻一多、徐志摩、梁实秋等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新诗流派。

  3、诵读本诗,品味诗 情①读完此诗,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中的画面。

  (此题意在激发学生表达对这首诗的真实感触)②诗人以《也许》为题目,有什么含义?诗中多次重复“也许”一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参考:“也许”含有假设、不肯定的意思,由于作者深爱女儿,不愿意承认她真的死了,因此诗人以“也许”为题,想象中女儿死亡的事实,于是多次重复“也许”一词安慰自己,以寄托哀伤之情。

  ③作者在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选择可以表达作者对亡女怎样的情怀?参考:诗人蕴藏的激情如地下的岩浆,奔突翻涌,时刻准备喷发。

  然而,诗人却极力控制这种激情,使它深深包蕴在每一个词句中和每一组意象中,成为诗作内在的情感动力。

  作者并不愿接受女儿已死的事实,只当它是睡着了。

  “那么夜莺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好让女儿睡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这些诗句读起来,让人心碎。

  在第二节中,诗人进一步以深挚的爱心,为不幸的少女呼唤着彼岸的宁静。

  “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还撑一伞松荫庇护她,表明了诗人殷切的关注之情,处处流露出对女儿的体贴入微、呵护备至,教案《《也许——葬歌》教案》。

  “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依依不舍之意,哀婉之情尽在其中。

  ④作者在诗中有没有流露悲伤的感情?为什么?参考:诗中并没有直接流露出悲伤的感情。

  因为作者已把内心的悲痛化为对女儿的怜惜慈爱,所以诗中只流露诗人对女儿的关怀爱护,并没有让人直接感到内心中的悲伤哀痛之情。

  诗人以“也许”一词贯穿全诗(全诗出现5次),使作者就此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女儿的死亡假设为安睡,这样更能突显作者对女儿的挚爱,视她虽死犹生,所以诗人不愿说女儿已死,而是说女儿只是安睡。

  虽然全诗没有悲伤的字眼,但那却是作者努力抑制住悲痛的心情,把悲痛升华为对女儿呵护备至的感情,用间接抒情的方法把对女儿虽死犹生,呵护备至的感情表现出来。

  用平静的笔触写成此诗。

  4、感受艺术魅力。

  讨论:闻一多提出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德是个“三美”的新格律诗理论主张,“三美”在《也许》一诗中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参考:“音乐美”是指音节和韵律的和谐,追求节奏感。

  《也许》全诗一节16行,每行9个字,即9个音节,但大多数以单音词结尾,在变化中保持着整齐,参差错落,抑扬顿挫;而且讲求押韵,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韵律感都很强。

  “绘画美”指诗的辞藻,讲究视觉形象。

  读此诗时,我们眼前似乎出现了这样的场景:深夜的郊外,没有阳光,没有蛙鸣,没有夜鸟的啼叫,连一丝风也没有。

  皓月当空,诗人怀抱夭折的女儿,静静地坐着。

  一切都是那么的静,静得可以听见根须在吸水,静得可以听见蚯蚓在翻泥。

  女儿是夭折了么?不,不,不是。

  她只是累了,只是睡着了。

  那么,就躺在爸爸的怀里,不要怕,乖乖睡,乖乖睡……此时无声胜有声,没有眼泪,没有号啕,而父亲的悲伤我们不会没有感觉到!“建筑美”主要是就诗歌的整体外形而言的。

  全诗虽只有一节16行,但是每行字数一致,都是9个。

  一个不多,一个不少,整齐划一,与音乐美、绘画美和谐统一,形神兼备,各臻其美,非精心雕琢不呢不过为之,堪称“三美”的典范。

  5、作业。

  课外阅读闻一多的诗歌《死水》,使用闻一多提出的“三美”主张分析这首诗。

  6、个性化学习的指导(任选其一做答)。

  ①根据《也许》这首诗提供的内容,加上自己的合理想象,改写一篇文章(可参看课后练习三)。

  ②读完《也许》我们被闻一多深挚的感情所打动,有感于他对女儿的无限怜爱,试着给闻一多也写一首诗吧,表达对这位悲痛不已的父亲的深深理解。

  关于课后的信息化教学的课外拓展:《也许》让人想起周国平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同样是痛失,同样是深沉细腻、痛彻心肺父爱,请简评这两篇作品的异同。

小学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交通工具的发展史,体会“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将‘走’得更快更远”含义。

  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理解“天涯海角、川流不息、疾驶、好梦成真、阻隔、邀请”这些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将‘走’得更快更远”的含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早上你是怎么来学校的?生汇报。

  师:那么你知道你的爸爸妈妈出门时乘坐了什么交通工具吗?生汇报。

  哦,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对了,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人们远行靠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远行靠什么》。 2、“远行”是什么意思呢?

  2、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听听人类交通工具发展史呢?

  二、播放课件,听课文的录音

  三、读课文

  听了这篇文章后,你都听懂了什么?(生汇报)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来读一读呢?

  四、默读课文

  可以默读课文,也可以大声自由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笔将自己不认识的或不熟悉的词做上记号,多读几遍,并且用心记一记。生汇报字词的学习情况。可以讲识字方法,也可以给生字组词。

  五、再读课文

  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六、作业

  1、把你认为重要的词语抄写两遍。

  2、课下搜集有关交通工具发展史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边听录音,一边观看图片。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远行靠什么》这篇文章。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你们想不想听听别人朗读这篇课文?好吧,那就认真听!请同学们告诉我,我们在听朗读时该注意些什么。

  2、播放光盘上的录音朗读,学生认真倾听。

  二、结合录音朗读的内容,对照课文,自主合作完成表格。

  1、师:这录音上的朗读读得这么好,你们知道她为什么读得这么好听吗?(引导学生读课文要正确流利有感情,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读。)还等什么!赶快拿起你的书,大声地读吧!不过,老师这里有一个任务,就是用笔把表示时间的词语画上横线。记住,一定是先读完一遍,再划。

  2、生汇报表示时间的词语,师板书,画出表格。

  3、师:哦,同学们看这是一张不完整的'表格,你们愿不愿意帮老师把它填完整呢?

  4、四人小组合作,将表格填完整,师及时板书。

  5、一边轮流派小组代表汇报,一边引导学生朗读。重点指导下列句子的朗读,注意“天涯海角、川流不息、好梦成真”这几个词语的教学。

  ①火车满载着乘客在大地上奔驰,轮船把人们送到天涯海角。

  ②汽车在公路上川流不息,军舰在大海上巡逻,快艇疾驶而过。

  ③千百年来,人们幻想着像鸟儿一样飞上天空。飞机使人好梦成真,人们可以不受高山大海的阻隔,自由地飞到世界各地。

  6、齐读第七自然段,思考:你读懂了什么?人们还会发明什么样的交通工具?

  三、小结并讨论:人类远行靠的是什么?

  1、讨论:人类远行靠的是什么?

  2、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交通工具发展史,从课文中我们知道正是因为科学家们的努力探索,所以我们人类才会走得越来越远,希望同学们从小学科学,爱科学,长大为祖国做贡献。

  四、作业(课件出示)

  1、师:同学们,一堂课的学习多么紧张啊!那我们来做个识字游戏,怎么样?

  播放教学光盘上的课件,玩识字拼图的游戏。

小学语文教案3

  学习目标

  ①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③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

  ①生字卡片。指导写字的多媒体课件。

  ②矛和盾的图片。

  ③录音机及本课的朗读录音磁带。

A案

  第一课时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①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

  ②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③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④自己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①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②同座交流交流。

  ③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④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a.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b.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指导写字

  ①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

  ②重点指导7年左右结构的字。

  持般攻炮坦战神

  a.引导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b.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③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实践活动

  搜集能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事例,准备交流。

  第二课时

  复习问题,揭示目标

  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两个问题?教师出示问题:

  ①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②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两个问题。

  学生讨论,交流感悟

  ①学生自己先带着以上两个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②小组内交流。

  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请这个同学做好记录,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

  ③全班交流。

  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④感情朗读全文,读后让学生继续质疑、释疑。

  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①师出示课文的结尾。

  ②齐读这段话。

  ③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事例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写字抄词

  ①练习其他7个生字。

  ②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实践活动

  ①摘抄你认为课文中用得好的词语。

  ②搜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

  B案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①出示课题:矛和盾的集合。学生齐读。你知道什么是矛?什么是盾吗?

  ②质疑:读了课题之后,你还想问什么问题呢?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又是怎么结合的呢?结果怎样?

  初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

  ①学生听课文的录音磁带。

  边听边画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②学生把刚才画出的生字新词读几遍。

  ③小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遍。

  ④指名读课文,读后评议。

  ⑤学生默读课文,说说本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自主阅读,解决读题时提出的问题

  ①教师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如: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又是怎么结合的呢?结果怎样?

  ②学生根据以上总是,自学课文,做好准备,下节课交流。

  记字写字

  ①出示本课的生字,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住它们。

  ②重点指导两个上下结构的字:集和架。提醒学生注意:下面的木一定要写好,稳稳托住上半部。

  ③学生写字,教师及时评议。

  拓展阅读

  搜集发明家的故事。

  第二课时

  讨论交流,感悟课文

  ①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对三个问题的认识。

  ②组织学生全班交流。

  对三个问题的理解,要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语句进行概括,要点如下。

  a.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

  发明家和对手比赛,难以招架,于是突发奇想,想到了矛和盾结合起来。

  b.又是怎么结合的呢?

  把盾做成铁屋子,在铁屋子上开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炮),再给铁屋子装上轮子,安上履带,让它会动。

  c.结果怎样?

  发明家发明了坦克;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③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一至五自然段。

  畅谈感受,总结全文

  ①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教师引导学习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②齐读这段话,说说人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③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意思吗?

  ④再读这段话。

  交流故事,拓展延伸

  ①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发明家的故事。

  ②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可以相机谈谈感受。

  抄写词语

  ①同座互相读词语。

  ②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作业

  ①摘抄课文里的好词好句。

  ②自己设计一项作业。

小学语文教案4

  【教材简析】

  作者介绍了一位老共产党员。面对呼啸而来的洪水,他处事不惊、果断的进行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篇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上很有特点: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2.多用简短的句、段渲染气氛;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语言感悟的能力。对于本课扣人心弦的故事,学生的阅读主动性,积极性应该很高,但对共产党员面对危险时,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理解恐怕不够深入,也不容易联想到桥的深刻含义。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出现的生词。

  2、通过对文字的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精神世界。

  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

  “抓住文章内容,感悟人物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的含义”。

  【课前准备】

  搜集和了解生活中优秀共产党员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我将以检测学生学过的词语入手(出示词语)(课件6),并引导学生用上这些词来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事情。这样可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对学生进行了语言训练,同时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印象,初步了解老支书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感受危况,引生入境。

  在学生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后,课堂教学的重点就进入了教学重点的解决上。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把握人物的精神品质,我把引生入境作为一个搭建的梯子。入境入的就是当时的那种危境,那种似乎无路可退的死境。在这里,我首先设置这样一个问题进入,(课件7)文章讲述的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什么样的情境之下,请找出文中描写当时自然环境的句子,画一画,读一读。在学生自主学习过后,进行讨论和体会,让同学读相关的句子,在这里,重点从以下几个细节引导学生体会环境,领悟写法,从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你能不能读出当时情景的危急。在画,悟,读三步之后,我及时让学生说出形容形势危急的词语(并适时板书:洪水势不可当)这样对学生进行了一个词语积累和运用的综合练习。

  引生入境的第二步:因为学生对洪水比较陌生,通过前面入情入境地品读、体会,学生已经在脑子里初步感受到洪水的可怕与疯狂,但并不能更深的触及学生的心灵,因此我适时出示洪水的图片(课件8、9)同时设疑:“同学们,假如这场疯狂的洪水冲进了我们的村庄,冲进了我们自己的家,你该怎么办?”这样设疑,学生能将自己真正融入这场洪水中,为下文理解人们的表现埋下了伏笔。同学们,在这洪水肆虐,万分危急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的表现呢,找出描写人们表现的句子,交流,体会。然后进行第二个语言文字的训练,人们的这种种表现,可以让你联想到哪些词语。(适时板书:人们惊慌失措)随着这两步教学的递进开展,此时的学生已经随着那泛滥的洪水,惊慌失措的人们进入了课文为我们铺展的这幅洪水图之中了。也为下一步的教学做了有声有形的准备。

  (三)解决重点,体会精神。

  这一步与上面的教学环节是紧密联系的,当我这样过渡:在这个时刻,在这个洪水发出死亡的狞笑的时候,人们都慌了,可你看,却有一位老汉出现在所有人的面前,此时此刻,他表现得怎样呢?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悟一悟。(出示句子10)教学的重点也自然的转移到了老支书的身上。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紧接着我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学生从“像一座山”感受到了老汉的沉稳、冷静,从“党员排在后边”感受到老汉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然后我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猜测老汉的内心想法,学生会深刻体会到在生死关头老汉心里时刻装着群众,在危急关头老汉为群众的`安危而担忧,在紧要关头老汉用沙哑的声音发出了一道铿锵有力的命令,引导学生从三个感叹号来体会,学生纷纷入境地朗读,他们不是用声音,而是在心来体验呀!

  在洪水面前,老汉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党支部书记,他像一座山,巍峨屹立,岿然不动。这位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老汉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洪水无情,但人间有爱,这样的老汉怎能不受人拥戴呢?可是当情况越来越危急,洪水已经漫到人们腰际的时候,又出现了一位小伙子,谁知道他和老汉什么关系?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激情的话语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师、文本、学生已经融入在了一起,这时话锋一转,将学生带入故事的**。接着我将配乐朗读老汉与小伙子对话的一个片段,将文中的“老汉”与“小伙子”改换成“父亲”与“儿子”这样更能让学生如临其境。(出示片断11)

  (父亲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儿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父亲凶得像只豹子。

  儿子瞪了父亲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父亲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儿子。

  儿子推了父亲一把,说:“你先走。”

  父亲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儿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儿子被洪水吞没了。

  父亲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我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想象揣测父亲与儿子的内心独白,(出示12)想一想,老汉与儿子的内心独白。

  ①父亲从队伍里揪出儿子,心想,儿子啊,

  ②儿子瞪了父亲一眼,心想,父亲啊,

  ③儿子推了父亲一把,心想,父亲啊,

  ④父亲推了儿子一把,心想,儿子啊,)

  然后学生畅所欲言,真正领悟父亲“揪”和“推”与小伙子“瞪”和“推”的矛盾动作后的心理世界,更是对人物精神世界的又一次感受。

  (四)重回题目,解决难点。

  教学进行到这里,已经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此时教学难点的解决已经水到渠成。指课题,文中的那座桥已经垮掉了,可是我们心中的桥已经搭建起来了,这座桥是谁?他是一座什么桥?请用一句话把老汉和桥联系起来说一说。(教师适时板书:血肉之躯永不坍塌)在学生深入学文,研读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已感悟了老汉的高大形象,这时对“桥”的含义的理解就会迎刃而解,即突破了教学难点。

  (五)领悟写法,体会效果。

  这篇课文在表达上很有特色,我引导学生浏览课文,说出自己的发现。学生交流后,(出示13)表达方法: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2、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4、通过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刻画人物表情、动作、语言等塑造人物形象。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阅读教学上教给学生文章的表达方法,学生会在今后的写作中加以运用,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六)课后练笔,延续情感。

  同学们,老汉牺牲后,村民们会怎样做?怎样说?想象当时的一个场景,以不同的身份写个片断。参考题目:

  爷爷,我们想您!

  老支书,慢走!

  挥泪送别老支书

  洪水退后……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课后进行小练笔,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的机会,搭建了倾诉情感的平台。

  【教学结束】

小学语文教案5

  【课时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认识“蔽”、“慎”等7个生字,会写“蔽、搜”等13个生字,正确理解“慎重、搜索、随遇而安”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激起观察自然界的兴趣。

  3、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蟋蟀生活习性、特点的图片、文字资料。

  放大的蟋蟀图片。每生准备一张白纸。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师拿出准备好的蟋蟀图片),同学们认识它吗?

  师板书:蟋蟀(生书空)

  2、这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了,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吗?

  (好斗、唱歌、建住宅)。

  师板书:住宅

  3、今天,我们就跟着文中的作者去参观蟋蟀的住宅到底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好吗?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1、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们是不是也很想亲自去参观一下啊?请你自由地读课文,要求:

  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边读边想:

  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的?

  2、学生试读。

  3、检查自学情况:

  ⑴你看到了蟋蟀的住宅了吗?指名分读相对应的自然段。

  ⑵教师相机出示几个难读的生字、新词,正音、巩固:

  慎(shèn)重选择(zé)洞穴(xué)

  隧(suì)道挖掘(jué)倾(qīng)斜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蟋蟀住宅的哪几方面的内容?

  (选择住址、住宅的特点、怎样挖掘)

  2、生找出相对应的段落。

  3、指名读蟋蟀选择住址的小节:

  (第2小节)

  ⑴板书:随遇而安懂它的意思吗?

  ⑵随遇而安,从字面看什么意思?

  (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

  ⑶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谁不喜欢随遇而安?请勾画出重点词语:

  别的昆虫:临时隐蔽所

  蟋蟀:慎重选择不肯随遇而安

  ⑷读了这一段,你喜欢上蟋蟀了吗?是文中的.哪些词让你喜欢它的?

  (不肯随遇而安、常常、一定要、一点一点……)

  同学们,如果你是蟋蟀,天下雨了,当看到别的昆虫还在为寻找住宅而奔忙,自己却已有一个非常好的住宅时,你的心情如何?(自豪、骄傲)

  ⑸带着这种心情朗读这一节:

  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它又是怎样挖掘的?让我们下一节课再来研究。

  五、巩固字、词,指导写字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田字格中的字:

  ⑴着重指导:

  蔽、毫、抛。

  ⑵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掌握情况。

  2、导入: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知道蟋蟀选择住宅的时候,不肯随遇而安,慎重地选择住址。现在让我们到蟋蟀的住宅去作客,去看看这住宅究竟是什么样的。

  二、精读住宅特点,加深感悟

  1、自由读3~6自然段,用横线画出住宅有什么特点,想一想,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2、反馈交流,并指名在黑板上板书。

  (向阳、倾斜、隐蔽、像隧道、弯曲、九寸深、一尺宽、有“门”、有“平台”、墙壁光滑、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3、这小家伙真不简单,一个小洞就有这么多的名堂,怪不得这么出名呢!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4、现在,我们就来当蟋蟀的建筑师,为它画一张住宅剖面图吧!

  (把画好的图贴在黑板上。)

  5、你怎样评价蟋蟀的住宅?带着赞赏的语气读3~6段。

  二、转换角色,练习说话

  1、现在,你们就是蟋蟀工程师本人,要去参加昆虫建筑经验交流大会,请你们马上做好准备,介绍一下你是如何建筑住宅,你的住宅有什么特点!

  2、学生自由准备后发言。

  3、有感情地朗读5、6两个自然段。

  三、学习挖掘部分,体会蟋蟀的工作艰苦

  1、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吗?

  (因为它的挖掘工具太简单了!)

  课文是怎么写的呢?指名分节读7~9小节。

  画出蟋蟀挖掘动作的词。

  2、用前足挖巢穴容易吗?巢穴挖好了还要干什么呢?

  (整修)

  3、齐读,读出蟋蟀的工作艰苦。

  四、阅读资料,深入认识蟋蟀

  1、看资料(课前同学们搜集的有关图片及其他资料)谈体会。

  2、看了图片、资料,你又懂得了哪些不知道的知识。

  五、总结全文

  1、齐读全文。

  2、读了蟋蟀的住宅的介绍,你喜欢蟋蟀吗?为什么?能用自己的话赞美它吗?

  3、练写。

  4、交流。

  六、安排课后作业

  1、把你认为最喜欢读的句子抄一抄。

  2、看谁先把5、6两节背出来。

小学语文教案6

  设计理念

  1、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化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也是儿童须臾不可离的生活实践能力。口语交际教学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所以本次练习应同发现生活中的美,说出赞美的话紧密结合,让学生练习语言多种形式的表达,有具体的内容,真实的感受,可以参与讨论交流。

  2、口语交际是交际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因此,本次设计要努力营造一个现实的交际情境,使学生在明确现实的动态交际过程中得到切实的锻炼。

  3、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因此,本设计注意让学生在语言情境中学会交际,以便多角度地全面提高交际能力。

  课题:

  赞美的话20xx年特别旅游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发现生活的美,抒发自己的喜爱之情的能力。

  2、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美好风光,激励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3、说的方面,主要是训练学生能把自己游览过的地方、搜集的风景图片、网上浏览的名胜古迹等大致情况说清楚。说的时候,态度自然大方,普通话准确、流利,有一定的感情,达到口语训练和别人交流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处处留心观察的习惯,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4、听的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别人说话的习惯,并能对自己想了解的情况,大胆地向说话的人提出问题。

  教学重点:

  1、结合这次说话的材料,引导学生了解和介绍祖国的美好风光,激励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并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2、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口语交际,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教学难点:

  双向互动的语言环境的营造。

  课前准备:

  1、老师制作三峡水利工程、北京奥运主会场、桂林山水和西安兵马俑的课件。

  2、学生收集祖国各处风光的相关材料,以及学生自己在旅游中拍摄的照片。

  3、祖国的风光图,如:万里长城、桂林山水、长江山峡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情阶段)

  1、出示中国版图,边说边配合语言标记位置,并同步出示课本中的三峡水利工程、北京奥运主会场、桂林山水和西安兵马俑这四幅图片。我的家乡位于堪称鱼米之乡的湖北,有多少同学是我的同乡?哈哈,不少。我还知道,我班的田盟宁同学在去年随爸爸妈妈去游览过美丽的桂林山水,而马瞾婉同学呢,看,这是她参加全国青少年游泳比赛的时候顺便到了到古城西安,看到的壮观的兵马俑,我们班还有好多同学第一次出门旅游的地方就是,大家一起说北京。

  看,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可不止这几处美景哦。同学们不是也收集了许多祖国各处风光的图片和资料吗?

  2、同学们,还记得20xx年,北京将要举行一件什么世界盛事呢(奥运会)

  到时候,将有来自全球数以万计的运动员和游客踏进我们这片东方的土地上,你们高兴吗?同时,我们那时候,也一定有同学想去北京,北京的主会场游览,去全国各地的分会场观看比赛,并游览那里优美的风光。(再次出示课本中的四幅图)

  怎么样,你有什么计划吗?

  3、好,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个20xx特别旅游的活动。(板书)

  在这个活动中,一部分同学要担当热情的少年导游,一部分同学作为愉快的游客。希望同学们相互配合好噢。

  二、明确任务(指导阶段)

  1、怎样才能愉快地进行这次特别旅游呢?请看屏幕上这一组同学的导游实况。

  课件出示一组小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美丽风景的实况录像。

  这几个少年导游介绍得好不好好在哪里呢?游客们尽兴吗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以便在等一下的旅游中有最好的表现。

  2、看来,一次成功的旅游,就是要选择一处景点,选择一个好导游,或者带好你的游客,尽情游玩吧。

  3、交流,明确这次口语交际的要求,适时揭示板书:

  20xx少年导游:

  (1)语言:用普通话,讲出特点;要及时、由衷地说出对景物的赞美的话。

  (2)仪态:大方、礼貌;

  (3)感情:热爱祖国、为之自豪。

  (4)态度:热情接待,耐心解答。

  20xx游客

  (1)举止文明,爱护环境。

  (2)善于选择景点和导游,勇于提问。

  (3)及时发表感叹,真情抒发对景物的赞美的话。

  (4)语言表达的形式多样,富于美感。

  三、20xx特别旅游现在开始。(练说阶段1)

  1、小组介绍:先仔细观察书上和屏幕上的四处景点,借助你收集的有关资料,一边展指示,一边向四人小组的同学介绍,注意说出风景名胜的特点,尤其注意,导游要介绍风景名胜的特点,体现景物的优美;游客注意倾听,勇于提问,并说出对景物赞美的话。

  2、全班交流:推荐两名学生汇报他的导游,全班同学做游客,介绍过程中可以随时提问。(使用文明用语)

  四、小结评议(调节阶段)

  1、他们的导游工作做得怎样?游客又表现得怎么样?(引导结合板书)

  提示:在赞美景物的时候,特点突出了吗?语言丰富吗?有没有运用本单元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比喻、泥人、排比等等)?你有可以借鉴或者改进的地方吗?

  2、在刚才发言的同学中评选优秀评论家。

  五、分类组团(练说阶段2)

  1、过渡: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下面咱们按照景点的所在省份,自由组成四个导游团,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选出一位团长。可以起一个好听的名字。旅游中,还可以互相交流经验。我们来看看哪个团的合作是最精彩的。

  2、分团进行(团长组织说的顺序和设计开场白、结束语)。

  3、导游团汇报。

  4、评议

  六、自由选说(练说阶段3)

  1、过渡:你们还愿意接受更高的挑战吗

  下面,我们不仅可以用刚才的四处地点,还可以自由选择你喜欢的名胜古迹,并自由选择角色:你可以充当游客到各地游览,向你的导游提出你想了解的景物特点,并对景色发表你赞美的话;也可以留守大本营做导游;还可以主动走到每个人的身边,亲自向他们介绍你的景点,做一个热情、尽责的好导游。

  注意充分发挥你收集的图片资料和旅游照片的作用。

  2、学生自由汇报,评议。老师参与其中。

  七,师生总结(总结阶段)

  1、今天的20xx特别旅游竞选会中大家不仅欣赏了美丽的各地风光,了解了许多的风土人情,还激发了热爱祖国的热情,而且提高了大家的口语交际水平。所以,今天的口语交际课十分成功,教师祝贺同学们!

  2、让我们再一次游览祖国的美好风光,下课后可以向你的朋友、家人赞美祖国这神圣的土地。(播放风光片、同学旅游照片)

  八、板书设计

  赞美的话20xx特别旅游

  20xx少年导游:

  (1)语言:用普通话,讲出特点;要及时、由衷地说出对景物的赞美的话。

  (2)仪态:大方、礼貌;

  (3)感情:热爱祖国、为之自豪。

  (4)态度:热情接待,耐心解答。

  20xx游客

  (1)举止文明,爱护环境。

  (2)善于选择景点和导游,勇于提问。

  (3)及时发表感叹,真情抒发对景物的赞美的话。

  (4)语言表达的形式多样,富于美感。

小学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会认“绝、鸣、柳、岭、泊、吴、含、窗、鹭”,会写“绝、鸣、柳、岭、泊、吴、含、窗”。

  ★理解诗意,感受诗中赞美大自然美景。

  教学难点

  ★理解“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两句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会认、会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春景图动画,学生欣赏后,谈谈自己的感受。板书题目,学生书空“绝”,在生字本上书写一遍。

  2、出示课件,了解“绝句”含义。《绝句》属于七绝。3、出示课件,了解杜甫。

  二、朗读并感悟古诗

  1、认读生字:鸣、柳、岭、泊、吴、含、窗、鹭

  学生认读,老师指导;说说你记住哪些字,如何记住的;给生字组词。

  2、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3、指导读诗出诗的节奏:

  出示课件中划出节奏的古诗,老师打着节拍范读;学生试着打节拍读诗;个别学生打节拍读诗;齐读,读出诗的节奏。

  4、理解诗意后熟读:

  出示课件第一幅图,你理解了哪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含义。出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齐读这两句诗。出示课件第二幅图,你理解了哪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含义。出示“窗含西岭千秋雪”,释义“千秋雪”(千年不化的积雪)。齐读这句诗。

  出示课件第三幅图,你理解了哪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含义。出示”门泊东吴万里船”,释义“泊”(停泊)。齐读这句诗。

  5、感悟诗境,背诵古诗:

  (1)老师从第一句诗中找出两种事物“黄鹂,翠柳”,学生在二、三、四句诗中划出“白鹭、青天、西岭、千秋雪、船”。

  (2)指出表示颜色的词语“黄、翠、白、青”,体会颜色美。

  (3)出示课件“配乐诗朗诵”,个别学生读诗,其他学生闭眼想象,交流脑海中的画面。

  (4)小结:你们脑海中呈现出一幅幅美妙的画面,这是哪个季节?(春季,因为出现了翠柳)。当作者看到这么美的春景时,

  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绝句》,当我们被这首诗所吸引时我们禁不住要背下来这首诗。

  6、拓展环节:

  欣赏《绝句·迟日江山丽》,背诵这首诗。

  7、总结:

  今天学习了杜甫的`《绝句》,欣赏了《绝句·迟日江山丽》,感受到诗歌给我们带来的美妙,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我们去积累更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吧!

  三、家庭作业

  1、给家长背一背《绝句》、《绝句·迟日江山丽》。

  2、喜欢画画的同学,给《绝句》画一幅画。

  教学板书

  《绝句》

  杜甫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西岭千秋雪万里船美

小学语文教案8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深入体会小人鱼的内心活动,感受她执着追求幸福生活的精神和勇敢、善良的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深入体会小人鱼的内心活动,感受她执着追求幸福生活的精神和勇敢、善良的品质。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叙述故事的方法,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来塑造人物形象

  3.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叙述故事的方法,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具准备

  xx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图片导入。

  教师口述:安徒生一生写了100多篇童话故事。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他的童话世界。

  二介绍作者

  安徒生(1805—1875),19世纪丹麦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和著名的童话作家,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1805年,安徒生生于丹麦中部欧登塞城一个贫苦的鞋匠家庭,他自幼热爱文学。他的作品《安徒生童话》已经被翻译为150多种语言,在全球各地发行和出版。主要作品:《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皇帝的新装》《海的女儿》等。

  三初读课文

  1.听范文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会读生字。

  港(gǎng)

  宴(yàn)

  睫(jié)

  婚(hūn)

  讯(xùn)

  挽(wǎn)

  圣(shèng)

  仪(yí)

  帜(zhì)

  陈(chén)

  垫(diàn)

  恒(héng)

  抚(fǔ)

  (2)积累词语。

  钟情:感情专注(多指爱情)。奢望:过高地希望。

  神圣:极其崇高而庄严;不可亵渎。念头:心里的打算。

  凝望:目不转睛地看;注目远望。

  四细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预设:本文写了小人鱼为了不伤害别人的生命,不仅放弃了爱情,还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的感人故事。

  2.小组交流:作者为什么要重点对王子婚礼的盛大场面进行描写?

  预设:王子和公主神圣的婚礼仪式,是小人鱼非常羡慕而得不到的,看到王子幸福,小人鱼也就放心了。这里王子的幸福和小人鱼的落寞形成鲜明的对比,更突显出小人鱼舍己为人、善良的高贵品质。

  3.默读故事,思考:小人鱼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承受了哪些痛苦?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出示课件:

  小人鱼知道,这是她能看到王子的最后一个夜晚——为了他,她离开了自己的族人和家庭,交出了她美妙的声音;为了他,每天忍受着没有止境的苦痛,他却一点儿也不知道。

  预设:小人鱼为了能生活在王子身边,遭受了离家之痛,失声之痛,身体之痛,但这些她却没有告诉王子。这部分内容体现了小人鱼的善良和执着,也为结尾小人鱼牺牲自己、成全王子埋下伏笔。

  4.“她看了看手中锋利的刀,又深情地看了王子一眼,他正在梦中喃喃地念着新娘的名字。”两个“看”体现了小人鱼怎样的内心世界?

  预设:先看尖刀,再把目光转向王子,要么用王子的血让自己复活,要么自己死去变成泡沫,这体现了小人鱼纠结、痛苦的心理。

  5.“小人鱼拿着刀的手在发抖,但是,她马上将那把锋利的'刀远远地抛到海里。”这一句细致地刻画了什么?

  预设:刻画了小人鱼复杂而矛盾的心理。

  6.“她再一次深情地朝王子望了一眼,然后纵身跳到海里。”此句应怎样理解?

  预设:“再一次深情地朝王子望了一眼”,她是在向自己深爱的人诀别,向自己的生命诀

  别。在这生死抉择的时刻,善良、崇高的小人鱼选择了让自己化成泡沫。

  五技法点拨

  抓住童话的特征来理解童话故事

  童话最重要的特征是幻想性与现实性的结合,所以阅读童话故事时,我们只要抓住童话的特征,就抓住了故事的内容和作者通过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运用:比如本文中小人鱼善良、勇敢、无私,然而谁也没有在现实生活中见过她。因为她是作者幻想出来的人物,是作者在幻想世界里生成的假想形象。在这个故事里,美丽诱人的海底世界,凄美动人的故事情节,无一不是作者幻想出来的。作者让小人鱼死去,并通过小人鱼的善良行为创造了一个人类真正的灵魂。作者想要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因为小人鱼追求的,也正是人类千百年来追求的:美丽、善良、无私、纯真、永恒……这也是《海的女儿》的现实意义所在。

  六课文主旨

  本文讲述了小人鱼为了不伤害别人的生命,不仅放弃了爱情,还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的感人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小人鱼善良的高尚品格的赞美之情。

  七课堂小结

  板书

  海的女儿

  观看王子神圣的婚礼

  珍惜与王子的最后一晚成全王子,牺牲自己

  高尚品格

  课后反思

  课文用诗一样的语言讲述了小人鱼向往人类世界、渴望得到王子的爱情的动人故事。小人鱼善良、执着、勇敢的精神品质,启迪了我们的心灵。本文形象生动,故事性强,有很高的情感教育价值。

  成功之处:本节课重难点是理解小人鱼的心理活动,感受她执着追求幸福生活的精神和勇敢、善良的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理解小人鱼的心理活动和行为。通过对关键语句的分析理解,学生受到了真、善、美的熏陶。整个教学过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不足之处: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留下的练习和表达的机会不多,尤其是在“技法点拨”板块。教师可以把学生的练习与课文的讲解结合起来,设置恰当的情景,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向他人讲述故事,交流感受。

小学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情景模拟,学习请教的礼仪,勇于表达内心的困惑。

  2.通过刻意练习,运用请教的方法,学会向不同的人进行请教。

  【教学重难点】

  学习请教的礼仪和方法,学会向他人请教。

  【教学程】

  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需要别人的帮助。如果在生活中遇到问题,自己不知道怎么解决,向别人请教是一个好办法。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请教别人?请教的时候要注意哪些细节?就让我们一起来讨论和交流。

  一、出示图片,情境思考。

  师:瞧,三1班的同学分别遇到了不好解决的问题,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烦恼吧。

  1.

  出示两幅图片。

  图片1:请教爷爷下棋

  图片2:请教同学改变丢三落四的习惯

  (播放学生录音)

  2.

  讨论交流。

  师:听了两位同学的烦恼,你能给出一些建议吗?他们可以怎样请教别人呢?

  (播放学生录音)

  二、模拟请教,学习方法。

  1.模拟请教一:发微信请教长辈

  师:瞧,小刚正准备发微信给找爷爷请教下跳棋,你觉得在哪个时间找爷爷比较好呢?是的,我们要在别人方便的时候请教。让我们来听一听,小刚是怎样请教爷爷的吧。

  (播放学生录音)

  2.模拟请教二:面对面请教同辈

  师:听了小刚的请教,你觉得值得学习的地方在哪里?

  师:现在让我们来听一听小天的请教吧。

  3.对比交流,小结方法。

  师:你发现小梅和小刚的两次请教有哪些不同的'地方?你又学到了什么呢?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学会怎样请教了吗?老师把大家的建议编成了请教礼仪歌,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请教礼仪歌:遇到困难不气馁,请教他人学方法。

  选择时机很重要,忙碌时候不打扰。

  尊重他人讲礼貌,眼睛看、耐心听。

  要把问题说清楚,及时问、随时记。

  三、刻意练习,角色扮演。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刚才学到的请教礼仪,选择一个角色进行扮演。

  1.

  出示图片。

  图片3:小红最近的烦恼是邻居小辉常常借东西不及时归。上周借去的足球到现在都没有还。提醒他吧,怕显得自己小气;不提醒他吧,又担心他一直不还……她想向妈妈请教,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图片4:小风的数学作业终于得了一次全对,那是因为老师没有发现他作业上的错误,打了满分。小风很犹豫,是告诉老师改回来,还是保留这个可贵的满分?他想请教姐姐,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2.

  展示汇报。

  师: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来展示,听一听他们是怎么请教的吧。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师:在今天的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请教的方法。知道请教别人的时候要讲礼仪,有不清楚的地方还有及时追问。现在请你再复习一遍请教礼仪歌,把请教的方法记在心中吧。

  师:课后,同学们还可以选择一个自己不知道怎么解决的问题,向身边的同学、朋友或者长辈们进行请教。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了。同学们,再见!

小学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小说的三要素,通过阅读课文能复述故事情节。(知识目标)

  2、能理解小说中曲折的情节、巧妙的布局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学会从情节、人物等分析中归纳主题,培养创新能力。(能力目标)

  3、能对主人公玛蒂尔德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进而准确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能力目标)

  4、学生能结合现实生活从玛蒂尔德的悲剧中得到启迪,区别“爱美之心”与“虚荣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情感目标)

  【教学重点】

  1、把握小说情节结构,感受小说情节构设艺术特色。

  2、能理解曲折的情节、巧妙的布局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学会从情节、人物等分析中归纳主题。

  【教学难点】

  1、能把握小说情节特点、人物形象,领悟巧妙构思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2、结合现实生活,学生能从玛蒂尔德的悲剧中得到启迪,区别“爱美之心”与“虚荣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课时安排】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悬念设疑,导入新课(2分钟)

  她,天生丽质,温柔善良,本可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但不幸的是她生活在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那是个道德沦丧、生活糜烂、惟利是图的社会,她不可避免地染上羡慕上流社会追求虚荣的习气。作为小资产阶级的她为了满足一次在舞会上出风头的愿望,却付出了极不寻常的代价。她是谁?她就是“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的经典之作《项链》中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项链》,一起走近玛蒂尔德吧!

  「设计意图:通过悬念设疑,导入新课,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兴趣,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良好效果」

  二、检查预习(3分钟)

  1、教师投影:

  (1)请读准下面的红色字的字音

  (2) 解释下列词语

  学生采用抢答的方式,要求读准音、说出义。

  2、作者简介:莫泊桑(1850—1893) ,19世纪后半叶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羊脂球》、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

  学生在小卡片上写出莫泊桑的其他作品,越多越好,并进行交换信息。

  「设计意图:检查预习效果,读准字音,扫除阅读障碍;通过小卡片填写、互相传递,使关注更多的优秀名作,为正在举办的校园书香节增添生气」

  三、研读课文,仔细品味(23分钟)

  1、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教师提问:文章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从结局往前看,连续发生了哪些事情?

  要求学生速读三分钟从文章的结局往前推,导出文章的结构:收请柬──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发现真相,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小说的情节曲线。(也可以是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设计意图:从结局往前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又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接下来的环节做好铺垫」

  2、阅读及精读课文:分析小说精巧的构思

  (1)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最精彩的语段朗读,教师用多媒体配乐。

  (2)教师提问:在这几个情节中,哪些情节对人物命运影响最大?

  学生分组讨论: 丢项链——人物命运的转折点。

  识项链——人物再次受到命运的'捉弄和打击。

  (3)教师提问:从文章的内容看,大家不难理解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可以说它是合乎情理的。有什么根据吗?

  教师提示:作者三次做了巧妙的暗示,后明真相。

  学生相互探讨,并归纳情节中的三处伏笔。

  小结:小说以项链为线索,按借、丢、赔的过程展开,最后点出是假项链。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构思精巧,令人回味无穷。

  「设计意图:配乐朗读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又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结合课文构思巧妙,教师处处设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阅读能力」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10分钟)

  教师提问:“爱美”与“爱虚荣”、“追求幸福”与“贪图享乐”有哪些本质不同?

  学生联系实际,分组进行讨论,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点评:一是看目的,是为了展示自己的风采,还是为了炫耀自己;二是看有无相应的经济能力;三是手段,是通过正当途径拥有,还是不择手段占有。区别“追求幸福”与“贪图享乐”主要看其手段是否正当,前者是通过诚实的劳动或其他合法途径去实现,后者往往是通过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手段去获得。

  「设计意图:上述内容与结构分析的基础上讨论,对主人公玛蒂尔德作出自己客观公正的评价,进而准确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让学生从玛蒂尔德的悲剧中得到启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五、总结 (1分钟)

  教师总结:回应开篇,本文的第一句话说:“玛蒂尔德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一个“也”字揭示了悲剧产生的两个原因,既有社会因素,那个奢靡的社会浸染了她;也有自身性格的原因,追求上流社会生活、爱慕虚荣败坏了她。今天,我们一同学习了《项链》,故事悲剧性的结局,不就是在提醒我们大家:人生切莫像玛蒂尔德一样,让项链变成锁链!最后希望我们都可以脚踏实地地用诚实与勤劳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乃至理想吧!

  六、课后作业(1分钟)

  联系现实社会生活,谈谈你对路瓦栽夫人这一形象的认识。(写300左右体会,为下节课做准备)

  梦想乃至理想吧!

  【教学反思】

  小说由于有一定情节,学生比较感兴趣,加上老师精心点拨,学生学得津津有味,基本上能掌握课文的内容,把握曲折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明白并深化主题。

小学语文教案11

  教材解读:《荔枝》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组中的一篇课文。这一组课文内容丰富,感情真挚。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要引导学生把心放到文章中去,抓住重点的语句、段落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荔枝》的作者是肖复兴,课文采用双线结构,明线写母爱,暗线则写出了儿子对母亲的爱。

  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于细微之处见真情,通过对第一次买荔枝、母亲第一次吃荔枝以及母亲临终前为母亲买荔枝等几个细节的描写,将那份浓浓的母爱渲染得淋漓尽致,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读来让人忍不住心酸,心动,热泪盈眶。

  文中写到两种水果:沙果和荔枝,作者对于沙果的样子和母亲第一次吃荔枝时的情景描写特别细致。

  母亲为我准备的沙果是一盘每个都长着疤,有的还烂了皮,比海棠大不了多少的小果子,就是这样一盘果子,母亲却一一剜去了疤,每个都洗得干干净净,从而使这伤痕累累的处理沙果变得精致起来。这细致的描写,既表现了母亲的贫寒、勤俭,更折射出母亲那深沉博大的爱。母爱,不会因为环境的恶劣,身份的卑微,不会因为任何条件而有丝毫减少、改变。而当我回到家,看到母亲精心处理的沙果时,便拿了一个沙果塞进嘴里还不住口说真便宜。这是一个多么善解人意的儿子啊!现在的孩子,自己花钱大手大脚且不说,还看不惯父母的节俭,甚至因此与父母发生争执乃至大吵的也大有人在。这样看来,作者的这份体贴,这份理解,更难能可贵。

  课文一开头就写了我第一次掏钱买荔枝给母亲吃,那时我刚在郊区谋上中学老师的职,衣袋里正有当月42元半的工资。作者用挣得的第一笔工资给母亲买荔枝,荔枝虽贵终有价,孝心无价情意深呐。母亲第一次吃荔枝的情景更是让作者终生难忘,多年以后回想起来仍是历历在目。母亲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母亲是多么喜欢荔枝,然而就是这么喜欢的东西,母亲都舍不得吃,总是留给儿孙。这是多么无私的爱啊!

  文末以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作为结尾,言已尽而意无穷。荔枝依旧人不在,如今,我年年买荔枝,可是,母亲却再也尝不到我买的荔枝了。这份遗憾,这份痛楚,这份深深的.思念,令所有的人,读到这里,心灵都不禁为之一颤。

  设计理念

  新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主体充分参与、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这节课从学生不明白的问题切入,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沙果和母亲第一次吃荔枝的细节描写,反复诵读,体验角色,与文本进行对话。走进母亲,体会母爱;再转化成作者,设身处地去感受这份浓浓的爱。在诵读中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领学生深刻体验这感人肺腑的人间真情。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对儿孙深厚的爱,体会作者深切怀念母亲之情,唤起自己关爱父母的心。

  3.抓住文中描写细致的地方,品词析句,体会蕴含的丰富情感,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进去,通过细节描写体会母亲对儿孙深厚的爱。

  教学难点:用心感受母爱,唤起自己关爱父母之心。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激发兴趣。

  二、初读感知,提出问题。

  三、品读课文,感受母爱(一)沙果表达母爱(二)荔枝表达母爱(三)升华情感

  四、布置作业:

  精彩片断:品读课文,感受母爱

  (一)沙果表达母爱

  1、课文中哪个段落重点描写了沙果?

  2、请同学们默读第2自然段,画出描写沙果的语句,想想从中体会到什么?

  3、交流反馈:

  这是一种比海棠大不了多少的小果子,居然每个都长着疤,有的还烂了皮,只是让母亲一一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净净。每个沙果都显得晶光透亮,沾着晶莹的水珠,果皮上红的纹络显得格外清晰。不知老人家洗了几遍才洗成这般模样。

小学语文教案12

  教学重点:

  通过拓展阅读进一步巩固总分的文章结构及围绕特点从不同方面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文章结构和写作方法进行打写创编。

  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和学生以前的学习表现作出的

  1、学生能借助课件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2、学生能根据课文内容结合生活积累归纳语言,有一定的表达能力。

  3、学生对发明创造很感兴趣,对于这样的科普类文章乐于阅读。

  4、大部分学生能够对课文内容进行画批,完成表格任务,并能在小组活动时进行交流。

  5、学生有一定的阅读速度,大多数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拓展阅读要求,并能够进行简单复述。

  6、学生能够通过打写来表达自己发明的心愿。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综合运用讲授式,启发引导,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各种教学策略,提供大量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利用多种创新识字,画批、小组讨论、打写等方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通过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提高学习的效果。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指导学生进行创新表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2、设计特色: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各种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感悟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写法,培养学生在网络上阅读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写作表达,促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提高教学效率。

  学习资源:

  1、跨越式语文资源。

  2、语文书、表格、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回忆学法

  1、《嫦娥奔月》的故事同学们一定听说过,故事中的'嫦娥因为吃了王母娘娘的仙丹而飞上了月球,而今,许多宇航员则借助科技的力量登上了月球,太空对于人类来说已不再神秘。那么,宇航员在太空上是怎样生活的,你们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先来学习32课《太空人的生活》。

  2、看到课题旁边的星号,我们就知道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应该怎样学习?

  出示投影:自主学习,了解课文。

  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梳理结构,总结写法

  这节课,我们要运用这种方法自学两篇略读课文,有信心吗?

  二、学习课文,梳理结构。

  《太空人的生活》

  1、快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介绍了太空人的生活。

  2、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那么太空人的生活究竟与我们有什么区别呢?下面我们来进行深入的学习。

  自由读课文2-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1)、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太空人的生活,用~~~画出来。

  (2)、太空人的生活与我们有什么区别。

  独立思考后同桌进行交流。

  3、汇报交流。

  4、回顾课文,梳理结构。

  (1)、师:课文中有一个自然段概括了同学们刚才汇报的内容,赶快找出来读一读。

  (2)、想一想:这一段中哪些词最能说明太空人生活的特点?

  第二自然段概括地说了太空人生活的特点,也就是先总写,3——6自然段围绕这从不同方面具体描写了太空人的生活,再分写,这种文章结构叫总分。

  (3)、这篇课文运用了总分的结构,从衣、食、睡、洗等几方面为我们展示了太空人的生活)。

  师: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今天,不但《嫦娥奔月》的神话变成了现实,人们发明、使用机器人也已不再是梦想。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篇文章《机器人》。

  1、这篇文章中也蕴含着总分结构,同学们快速读课文,用——把总写的句子画出来。

  2、默读4——6自然段,想一想课文围绕重点句从哪几方面描写了机器人的本领,用~~~画出来。

  3、比较:两篇文章在结构和写作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三、拓展阅读,领悟写法: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增长了不少的知识,在资料城中还有许多这样这样有意思的科普文章,让我们赶快去读一读吧!

  出示阅读提示:

  1、边读边将前三篇文章的内容按要求填写在表格中。

  2、想一想:这几篇文章在结构和写作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写法课文《奇妙的音乐建筑》《“鸟巢”式国家体育馆》《有趣的机器人导游》

  概括一个特点(总写)

  从哪些方面把

  特点写具体

  (分写)

  结构类型

  四、尝试运用,打写创编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和阅读,我们在大开眼界的同时,也一定迸射出了创造的火花。下面,就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以未来的()为题,采用总分或总分总的结构,围绕主题从不同方面将自己的想法或愿望打写下来。

小学语文教案13

  授课时间:

  2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9个字会。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春天的美景。

  教学重点:

  会认、会写生字,感情诵读。

  教学难点:

  体会春天美景。

  教学类型:

  精读课。

  教学准备:

  挂图,录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1、孩子们,冬天过去了,春姑娘又一次悄悄地向我们走来,你们看!(出示挂图)生:仔细观看

  2、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答(略)

  3、春姑娘给我们带来了美丽的鲜花,嫩绿的小草,大自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让我们一块到课文中去“找春天”吧。

  4、板书课题:找春天

  二、初读课文,合作识字

  1、自由读课文,读通句子,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生:朗读圈点。

  2、出示生字,请小朋友们想想办法,怎样记住生字和它们交上朋友。

  生:小组讨论,同桌互教。

  3、刚才小朋友们学得可真棒呀,现在请大家看生字,你最会学哪个字?怎样记住它?生:我会认“躲”、“身”和“朵”组合起来就是“躲”,生齐读“躲”。

  4、师演示“躲”,拿一朵小花藏在身后,让学生猜一猜。

  生:做动作,演示“羞”、“遮”、“掩”、“探”、“触”。

  5、真棒,你们的办法可真多呀!现在请一位小老师再教大家认认这些生字。

  6、师指名认读。

  三、细读课文,感知发现。

  1、春天在什么地方呢?你们听(师范读或录音范读)。

  2、孩子们找到的春天多美呀!请大家再读读,读读后说说课文中的小朋友发现了什么。

  3、齐读课文,教师评价。

  生:交流合作质疑(略)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读中悟文。

  (过渡:同学们,通过我们留心观察,发现春天来了,大自有很大的变化,你认为课文中的哪句话让你知道春天真的来了)?

  生:如,“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2、“探出头来”是什么样子呢?做做动作,那小草探出头来是什么样的呢?

  生做动作

  3、多可爱的小草呀!谁再来读读?(指名读)

  4、把疑问的语气读出来。

  5、课文中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吗?请找出来读一读。

  6、谁来表演?(出示4——7自然段)

  生:举手表演

  7、真棒,让我们来夸夸他。

  全班读:我们看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

  三、强化感受,升华感情。

  1、是呀,美丽的春天来了,面花盛开,百鸟争鸣,泉水叮呼咚,花香扑鼻,柳枝柔柔,溪水凉凉。春天真是无处不在呀!

  2、请小朋友们把你找到的春天向大家介绍。

  3、请一位小朋友讲讲他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4、小朋友们,你们找到的春天可真美呀!

  四、本课小结:

  春天就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已经轻轻地来到我们的身边,让我们用优美的词句来赞美它吧!]

  五、板书设计:

  1找春天

  出门找春天

  春天的样子

  六、课后反思:

  从内容上来说,本文用了拟人的手法描写了春天的到来,孩子们在读课文时,充分发挥了想象力,体会春天万物更新,生机勃勃的景象。

  刚到春天,孩子们对春天充满了好奇。在本课学习时,我充分发挥了朗读的功能,孩子在朗读中体会春天的美好,效果很好。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小学语文教案14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和生字组成的词语;读准多音字“的”;理解“毫不犹豫”、“善良”、“花言巧语”、“狡猾”、“叫嚷”、“轻蔑”等词语,注意“嚷”、“蔑”的笔画笔顺,会用“毫不犹豫”、“的的确确”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狼是怎样欺骗老山羊,老山羊是怎样识破狼的本来面目的。认识狼与狗有什么不同。

  3.学习准确运用词语,把句子意思表达得更清楚、明白,结合上下文认真读懂课文中的句子。

  4.懂得像狼一样的坏人,不管怎样伪装,他们的本性都不会改变,要善于辨别真伪,不上当受骗。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狼和老山羊的5次对话,从狼的伪装、欺骗到暴露的过程认识狼狡猾、凶恶的本性,弄清老山羊怎样逐步识破狼本来面目的。

  教学思路:

  生字教学,课前解决字音,课中解决生字词义,课后解决字形。

  预习时让学生明白狼、狗、老山羊之间的关系,为理解狼为什么要伪装成狗作铺垫。初读课文理解大意后,按次序分析狼与老山羊的5次对话,从中认识狼与狗有什么不同,狼的本性是什么,老山羊是怎样识破狼的本来面目的,注意理解对话中的关键词句。具体体会狼的狡猾、凶恶。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注意狼和老山羊感情变化的过程。最后揭示寓意,巩固学习寓言的方法,让学生从中学习看问题、处理问题的正确方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认读生字,读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1.认读15个带拼音音节的生字卡。

  2.齐读下列词语(小黑板)

  善良性情得救狡猾使劲凶恶

  叫嚷收拾毫不犹豫花言巧语的的确确

  提示注意“善”、“的”、“劲”的读音。(“的”是多音字。)

  二、试读课文。

  1.试读课文。(指导学生借助拼音小声练读课文。)

  2.用序号标注出各个自然段。

  3.教师范读,学生小声跟读课文。

  三、指导学生预习课文。

  1.简述狼、狗、羊三者之间的关系。

  狗善良,保护羊,是羊的朋友。

  狼凶恶,伤害羊,是羊的敌人。

  2.狼与狗在外表上有相似的地方,但狼不会摇尾巴,狗会摇尾巴,而课文的题目是“会摇尾巴的狼”,这是为什么?自己读课文的.时候要想一想这个问题。

  3.默读课文。

  四、朗读全文,感知课文内容。

  1.从课文题目上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带着问题学课文。(重点:狼不会摇尾巴,为什么说它会摇尾巴?它到底会不会摇尾巴?)

  2.齐读课文。

  3.说说狼与老山羊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狼掉进陷阱里,装成狗,想欺骗老山羊救它,老山羊识破它,没有被狼欺骗。)

  第二课时

  一、

  1、朗读课文,分清狼和羊的5次对话。

  2.要求学生按划分了的自然段划分5次对话。

  第一次对话1——2自然段

  第二次对话3——4自然段

  第三次对话5——6自然段

  第四次对话7——9自然段

  第五次对话10——11自然段

  二、分析5次对话,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1.讲读第一次对话(1-2自然段)。读后回答:

  狼为什么连忙打招呼?狼是老山羊的好朋友吗?它为什么这样说?(想逃身。欺骗老山羊,并不是老山羊的好朋友。)比较句子,加深理解。

  狼掉进陷阱里,爬不上来。

  狼掉进陷阱里,怎么也爬不上来。

  老山羊的态度是什么?(询问、不认识。)

  2.分析第二次对话(3—4自然段)。读后回答:

  狼怎样解释掉进陷阱的?(用反问句表示亲热,把自己装成善良的狗,为救小鸡掉进陷阱。)

  理解:毫不犹豫、善良。

  老山羊的态度是什么?(看了几眼,怀疑)

  3.学习第三次对话(5—6自然段)。读后回答:狼为什么半闭着眼睛辩解?狼为什么说那么多好听的话?(掩饰自己是狼。讨好老山羊。)

  理解:性情、得救、花言巧语、狡猾。

  老山羊的态度怎样?(认出,不相信。)

  4.分析第四次对话(7—9自然段)。读后回答:狼用什么方法证实自己是狗?老山羊相信吗?(会摇尾巴。老山羊不信,从硬尾巴上认出了狼。)

  老山羊怎样认出它是狼?(抓关键词:使劲、扑扑扑、硬尾巴)看插图形象理解。

  课文写老山羊心里完全明白了,明白了什么?(狗的尾巴灵活柔软,摇起来轻松,而狼的尾巴硬,明白了狼不是狗,是伪装狗的狼。)

  比较句子,加深理解:

  你会摇尾巴,也还是凶恶的狼。

  你再会摇尾巴,也还是凶恶的狼。

  理解:的的确确、使劲、凶恶。

  从老山羊的话里,你认识到狼的本性是什么?(凶恶、干尽坏事。)

  5.齐读第五次对话(10—11自然段)。

  “终于”说明了什么?

  用书上语句说说狼的凶相。

  (狼想装成狗,怎么装也装不像,最后总会暴露真相的。凶相:咧着嘴、龇着牙、恶狠狠、叫嚷……)

  理解:叫嚷、收拾。

  老山羊的态度是什么?(蔑视)

  6.小结5次对话。

  先说说狼几次说自己是狗,欺骗老山羊,再说说老山羊是怎样识破狼的本来面目的。

  (引导学生利用板书归纳总结。)

  第三课时

  一、总结课文基本内容。

  1.从狼与老山羊的5次对话中,你觉得狼与狗的本性有什么不同?(狗:老实、忠诚、善良……狼:狡猾、凶恶……)

  2.课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狼的狡猾、凶恶。(先在书上勾出,再回答。)

  3.老山羊发现它是狼后是怎么做的?你喜不喜欢老山羊?

  二、复述课文内容,揭示寓意。

  1.按5次对话的次序复述课文内容。

  2.从这篇寓言故事里,你懂得了什么道理?(要认识像狼一样的坏人,本性是不会改变的,我们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更不能同情像狼一样的坏人。)

  3.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归纳总结,让学生领悟规律。

  1.学习了《揠苗助长》、《守株待兔》和《会摇尾巴的狼》三篇寓言,你感兴趣吗?从中受到哪些教育和启发。

  2.老师归纳:

  (1)做事要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2)做事不能怀侥幸心理,只有辛勤劳动,才能得到收获;

  (3)看问题不要看表面,要认识像狼一样的坏人,不上当受骗。这些都是看问题、处理问题的正确方法。

  四、课堂练习。

  1.读准生字的字音,分析字形,说出难写的字的笔画笔顺。(书空“嚷”、“蔑”)

  2.用下列几组字组成词语。

  狼()毫()猾()犹()

  狠()豪()滑()优()

  3.读课文,根据意思用书上的词填空。

  (1)狼掉进()里,老山羊从这里路过,狼()打招呼,称老山羊是(),狼装出一副又()又()的模样,说自己是又()又()的狗。用()讨好老山羊。还装作狗会摇尾巴,把尾巴()摇了几下。狼欺骗不了老山羊,终于露出了()。

  (2)老山羊路过陷阱,不认识掉进陷阱里的狼,觉得它不像(),倒很像(),不相信它的(),知道狗都是()的,不像它这样()。老山羊看到了狼摇的(),心里完全明白了它是()的狼。

  4.完成课后“思考.练习4”

  附:板书设计

  会摇尾巴的狼

  狼老山羊

  打招呼——询问

  装成狗——怀疑

  说好话——认出

  摇尾巴——明白

  露凶相——蔑视

小学语文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三、教学准备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学习新课

  a、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b、学习生字词

  c、想想课文讲的是件什么事

  d、小组讨论、交流。

  e、教师相机辅导,理清课文脉络

  3、指导感情朗读,入情入境

  4、小结,拓展延伸

  5、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小学教案01-0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八》教案03-28

小学语文教案03-27

小学语文穷人教案11-17

小学语文《鲸》教案01-13

小学语文的优秀教案02-21

小学语文北京教案02-27

小学语文教案11-07

小学语文太阳的教案11-16

小学语文绝句教案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