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语言教案

时间:2023-08-10 09:38:15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大班语言教案实用(6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班语言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大班语言教案实用(6篇)

大班语言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简短、童趣、郎朗上口的动物谜语儿歌,较好的满足了大班幼儿想想、猜猜、玩玩的兴趣,儿歌前半部分“脑袋圆圆的,眼睛亮亮的”和后半部分“猜猜这是谁?我们大家都知道。”的 固定模式方便幼儿理解与掌握。儿歌的中间部分,给予幼儿充分想象、仿编的空间,幼儿结合相关的小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进行编谜。以此为切入点,设计一下语言游戏活动,尝试让幼儿在编谜、猜谜的游戏中,发展幼儿的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充分体验语言游戏的乐趣。

  活动目标:

  1.欣赏并感受儿歌简短、重复、有趣的韵律节奏,尝试根据小动物特征仿编儿歌。

  2.乐意大胆的想象与表述,体验猜谜游戏乐趣。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课件、教具、小动物图片若干。

  前期经验:幼儿对小动物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有一定的了解。

  活动过程:

  1.出示教具,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玩一个猜谜游戏,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教师出示教具,说儿歌前半部分。)

  师:谁来猜一猜?你是怎么知道的`?(揭示谜底:兔子)

  师:我们一起来说一说这个谜语。(集体重复儿歌第一段,了解儿歌的结构,教师重点用叠词描述小动物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

  2.尝试根据小动物特征仿编儿歌。

  师:请小朋友也来编一编动物谜语。(幼儿分小组,自选小动物图片,仿编儿歌。)

  3.游戏“猜猜这是谁?”

  师:现在我们来玩一玩“猜猜这是谁”的游戏。(请小组代表说说谜面,集体猜一猜,)

  4.完整说说动物猜谜歌。

  师:我们把编成小动物谜语变成一首好听的儿歌,让其它小朋友也猜一猜、玩一玩。(集体复述儿歌。)

大班语言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对故事人物的特征及角色的把握。

  2、学习初步分析作品,归纳主题,懂得只有通过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3、发挥想象力,训练幼儿发散性思维。

  活动准备:实物准备:自制操作卡片,小猫指偶。

  经验准备:有关鱼的饲养知识。

  活动过程:

  1、 出示指偶,介绍角色,激发幼儿的兴趣。

  (1) 由一名幼儿戴小猫的头饰出场:我是小咪咪,我最爱吃鱼,可是钓鱼太辛苦了,怎么办呢?(小猫伸伸懒腰,躲在一旁休息。)

  (2) 师:诶?咪咪不钓鱼,总是睡觉,那它要吃鱼怎么办呀?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个关于咪咪的故事吧?

  2、 讲述故事,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1) 教师生动的讲一遍故事,师提问:故事的'名字是什么?咪咪是怎样的小猫?它希望是什么样子的?咪咪被谁捉弄了?它为什么要捉咪咪呢?咪咪实现它的愿望了吗?它是怎么实现的?

  (2) 教师边翻连环画册边讲述故事。讲完故事引导幼儿分析、理解故事内容。请幼儿讨论:以前的咪咪是什么样的?它有什么愿望?后来咪咪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愿望的?

  (3) 帮助幼儿归纳主题,懂得只有自己努力了才能够实现愿望。

  咪咪爱吃鱼,因为懒,所以希望树上长出鱼来,后来咪咪知道只有通过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3、 发挥幼儿的想象与创造,扩展其思维。

  (1) 帮助咪咪想出办法,让树长出鱼来。

  (2) 启发幼儿想象创造,鼓励幼儿相互之间有不同的看法。

  师:世界上有很多东西都是人们动脑筋发明出来,人们不想自己走路就发明了汽车、火车、飞机;不想自己挑水就发明了自来水,你能发明什么?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呢?请你用笔把它画下来,然后再告诉你的好朋友好吗?

  4、 以幼儿绘画自己的发明创造结束活动内容。

大班语言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丰富词语:翩翩起舞、频频点头、轻轻晃动。

  3.理解诗歌所用的比喻手法,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在感知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角色特点。

  5.理解故事内容,记清主要情节,初步学习人物的简单对话。

  活动准备:

  1.风在一年四季里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的图片。

  2.带领幼儿到大自然中去感受风的存在。

  3.图片:枝叶、花朵、树儿、花儿、草儿。

  指导要点:

  1、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2、难点:理解风与四季的关系。

  活动过程:

  1.观察讨论,理解诗句。

  提问:你看见风吗?风在哪里?你是怎么知道的?(风是有大有小的)

  2.完整欣赏诗歌一遍。(教师范读)

  (1)出示图片,理解词汇:翩翩起舞、频频点头、轻轻晃动。

  (2)出示风在一年四季里给大自然带来变化的图片。让幼儿理解诗歌。

  3.学习朗诵诗歌。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2)教师和幼儿共同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听录音轻声跟读。

  (4)幼儿自主朗读。

  4.教师小结。

  教学反思:

  这首诗歌非常优美,它用拟人的手法以树儿,花儿,草儿的口吻告诉幼儿“风在哪里”,给看不见,摸不着的风赋予了有形的生命。既丰富了幼儿的语言,拓展了幼儿的想象,又激发了幼儿探索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进行活动之前,我带领他们到大自然感受风的存在,为接下来的活动做了个铺垫。活动中,我紧紧围绕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展开了教育活动。整个教育活动进行下来很顺利,幼儿的兴趣极其浓厚,课堂氛围较活跃。也达到了之前制定的目标。

大班语言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和含义,丰富词语神气活现、摇头摆尾、东张西望、半信半疑。

  2、能根据特定的画面大胆猜测故事中情节的发展,能够用完整、连贯的语言大胆表述。

  3、能根据故事内容进行表演,体会表演的快乐。

  4、大胆想象,尝试讲述故事的不同发展。

  5、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PPT课件、老虎和狐狸及其他小动物的头饰。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猜一个谜语,看看你们能不能猜到"远看像只猫,生来脾气暴,张开大嘴一声吼,吓得百兽都发抖。"(老虎)

  师:老虎被称为什么?(山中之王)

  师:森林里的动物怕不怕老虎?

  师:可是在森林了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有一只动物比老虎还厉害,小动物们见了它都跑了,想不想知道它是谁?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二、出示《狐假虎威》ppt,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1、结合每一幅图片有感情的`讲解,激发幼儿兴趣。

  师: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老虎正在寻找食物,一只狐狸从老虎身边窜过,老虎扑过去把狐狸逮住了。小朋友猜一猜老虎会不会把狐狸吃了?若是没有,狐狸会怎样对老虎说呢?

  2、幼儿大胆讲述。

  师:生动的讲述狐狸的语言,并让幼儿重复"你敢吃我"这句话,理解其含义

  师:老虎相信狐狸的话吗?(幼儿回答)

  师:老虎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就是半信半疑。帮助幼儿理解半信半疑这个词。然后教师继续讲述故事: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东张西望。你们看走在前面的狐狸是什么样子?走在后面的狐狸是什么样子?(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 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请幼儿进行表演。

  师:森林里的小动物们看到狐狸大摇大摆地走过来,它们会怎么样?为什么?

  猜一猜狐狸的心情是怎样的?狐狸会对老虎说什么呢?

  小动物们到底是被谁吓跑的呢?

  现在老虎相信狐狸说的话了吗?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了,这就是狐假虎威。

  3、完整欣赏一遍故事。

  (1)听完这个故事之后,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老虎?为什么?

  (2) 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呢?你从哪里看出来?

  (3)你喜欢狐狸的做法吗? 为什么?

  三、进行故事表演。

  1、请小朋友表演狐狸跟老虎之间的对话。表现出狐狸眼珠骨碌碌一转想坏主意的样子。又非常"得意洋洋"的样子。和老虎"半信半疑"的表情。

  2、老虎跟着狐狸朝森林深处走去,狐狸"摇头摆尾""神气活现"的样子。老虎"东张西望"的样子。

  3、其他小动物们见到狐狸跟老虎害怕的逃跑的样子。

  4、幼儿分组或合作表演,教师和小朋友集体评议,鼓励幼儿大胆表演。

  活动反思:

  《狐假虎威》一则非常让幼儿感兴趣的成语故事,里面的狐狸跟老虎也有许多对话,词语生动形象,性格鲜明对比,而且也非常适于幼儿来进行表演。所以,在设计活动中,特注重幼儿运用动作、表情、语气、语调、眼神来大胆的表现。同时,对于故事的内容幼儿也更容易理解,老师在讲述的过程中应该更善于启发幼儿来大胆的猜测故事情节发展,并能用完整连贯的语言来表述,在环节过渡中应注意语言的衔接,不要跨度太大。

大班语言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观察图片的细节,能大胆表达对图片内容的理解。

  2、感受图片的意境,乐意说出自己的感受。

  3、感受朋友之间的关爱,体会相处的快乐。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5、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活动准备:

  图片4幅。

  活动过程:

  一、直接导入:今天我带来了几幅关于"大树和男孩"的图片,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二、看图讲述(逐幅图片观察)第1幅:

  1、图片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2、你怎么知道男孩在跟大树打招呼?

  (回答问题的小朋友用手势表示,其他幼儿模仿动作。)

  3、小男孩在跟大树打招呼,大树呢?

  (老师追问:是大树的什么?你来指指看。小朋友在图片上指出到底是大树的什么。)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4、完整讲述。

  第2幅:

  1、小男孩来到大树下,他们在干什么?(幼儿猜测接下来的情节发展,对下一幅图片的观察充满期待。)

  2、谁有不同意见?大树是怎样做的?大树有变化吗?(幼儿模仿动作)它长长的手指在指着谁?它为什么要指着他?他们到底在干什么?(师生模拟"捉迷藏"的游戏)怎么玩?(请幼儿完整讲述,当幼儿讲述出现困难时老师给予动作提示,幼儿讲不下去时,请下一位幼儿"接力"讲述。)

  3、师生完整讲述,及时捕捉幼儿创编的角色对话并给予肯定。

  4、完整讲述。

  5、玩着玩着,小男孩怎样了?困了?要不要休息呀?

  第3幅:

  1、谁在哪里干什么?

  2、大树有变化吗?有什么变化?

  3、大树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如果有大树为我遮阴,我就会睡得怎么样?

  老师模仿大树为幼儿遮阴,提问:有什么感觉?

  4、完整讲述(鼓励幼儿把自己的感受带进图片讲述中)。

  5、大树热情地欢迎小男孩的到来,跟他玩"捉迷藏"的游戏,小男孩子累了,大树为他撑开一把伞,为他遮风挡雨。大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第4幅:

  1、(老师用拥抱的动作表示对幼儿的关心)我们一起看看大树和小男孩有些什么关心的动作。

  2、(师生模仿大树和小男孩的动作)大树和男孩在干什么?

  3、他们为什么要拥抱在一起?

  4、完整讲述。

  三、完整讲述四幅图片。

  四、原来互相关心除了一起玩游戏、帮助解决一些困难之外,一个拥抱也是一种爱。我爱你们!(师生拥抱)

  1、平常是谁给你拥抱最多?

  2、爸爸、妈妈除了给你拥抱之外,还会给你做什么?

  3、原来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爱我们的人,他们会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爱我们,那我们也爱他们吗?那你会怎么去爱你们所爱的`人?我相信你们会用自己的行动去告诉他们——你爱他们。

  教学反思

  优秀绘本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那些充满童趣的图画,深受小朋友喜欢。因此,教师往往通过边深情并茂地讲述故事边适时引导幼儿阅读图画的方法来感受隐藏在图画背后的东西,既给以知识技能又调动情感态度,这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我有一下感受

  一、适当提问,给幼儿思维的挑战

  提问是集体教学活动的核心,日本著名教育家斋滕喜博甚至认为:提问是“教学的生命”,不合理的提问会抑制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降低教学的有效性。孩子们在讲到大公鸡时还模仿它的叫声,它飞跑的姿势。但最后结尾部分显得轻描淡写了些,怎样让幼儿把体验到的朋友之间那种互相友爱、互相宽容体谅、分享彼此快乐的纯真友情升华,这是值得商榷的。

  二、注意倾听,给幼儿适当的评价

  评价是尊重幼儿主体地位、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环节。有效的评价能强化幼儿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唤醒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要做到有效地倾听才能展开有效的评价。如幼儿在说话过程中声音洪亮、说话流利就适时给以表扬,孩子们很开心。

大班语言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对物体的滚动产生兴趣。

  2.模仿故事中的情节描述并简单续编故事。

  3.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根据已有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准备:

  1.课件。

  2.一个自制啤酒桶。

  3.幼儿活动材料第三册第12---14页。

  重难点:

  重点:通过仔细观察图片来理解故事并体会故事的幽默和滑稽。

  难点:模仿故事情节进行大胆的续编。

  教学过程:

  (一).出示自制啤酒桶,引发幼儿兴趣。

  1.请小朋友们猜猜老师做的这个是什么?(幼儿自由猜想)。最后告诉幼儿这是一个啤酒桶,是用来装啤酒的,很多人都喜欢在天热的时候喝一点冰冰凉凉的啤酒。

  2.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讲的故事就和啤酒桶有关系,看看啤酒桶除了装啤酒,把它翻倒会怎么样呢?(教师边滚动啤酒桶边问。)啤酒桶滚起来骨碌碌的真有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故事《啤酒桶,“骨碌碌”》。

  (二).幼儿观看活动材料第三册第12-14页。

  1.请小朋友翻开书第12页,看看故事里的啤酒桶从哪里来?骨碌碌的滚起来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情。

  2.提问:从故事里面看到了什么?为什么要追啤酒桶?

  3.有什么样的人在追?引出剃了半边头发的人、穿了一只鞋的人、没穿好衣服的人……

  4.可以从这些追啤酒桶的人身上看出他们原来在哪儿? 如:剃了半边头发的人原来在理发店。啤酒桶是怎样滚过理发店的呢?(骨碌碌的'滚过理发店)啤酒桶骨碌碌、骨碌碌滚过理发店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什么有趣的事呢?(剃了半边头发的人跑出来去追啤酒桶)。跟据幼儿观察追啤酒桶人身上的特点依次类提问:什么样的人原来在哪里?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

  5.啤酒桶停下来了吗?从哪幅图看出来?引导幼儿观察图片。

  6.大家追到啤酒桶后有喝到啤酒吗?从哪儿看出来?精灵儿童网站

  7.看谁跑过来了?他想了什么好主意?

  (三).完整听故事一遍。

  1.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个故事。

  2.这么多的小孩子都钻进啤酒桶里,他们会往哪里滚,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

  (四).幼儿续编故事。

  课后反思

  本次活动是用早期教育的模式来学习的,自制了一个啤酒桶,用这个啤酒桶来引出课题,使幼儿对物体的滚动产生兴趣。然后引导幼儿仔细地看书,让小朋友自己去发现故事中好玩又有趣的事,幼儿通过观察追啤酒桶人身上的不同特点,去想像啤酒桶滚过什么地方。重点讲述啤酒桶“骨碌碌”地滚到哪里,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

  故事的幽默滑稽和生动形象唤起了幼儿的丰富想象。如他们想出了:

  1.啤酒桶“骨碌碌”的滚过小桥,和爸爸妈妈一起在河边钓鱼的人,拿着鱼竿跑去追啤酒桶。

  2.啤酒桶“骨碌碌”的滚到了小朋友放风筝的地方,在放风筝的人拿着风筝去追啤酒桶。

  3.啤酒桶“骨碌碌”的滚到幼儿园,幼儿园的小朋友也跑去追啤酒桶了,等等。

  活动不足:

  目标制定和实际教学设计有所偏差我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故事内容,模仿故事中的情节续编故事。

  2、感受故事的幽默和滑稽。

  但是在教学活动时候,我反而花了大量的时间在请幼儿观察图片上。而“根据故事情节仿编故事”却只请了3-4个幼儿简答的说一说。在幼儿的回答偏离了问题的时候,我也没有进行恰当和深入的引导,所以,以后再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一定要把握目标与实际方案的匹配性。

【大班语言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语言的教案06-27

【精选】大班语言教案07-30

大班语言礼物教案04-02

大班语言菊花教案04-02

大班语言拜年教案04-02

大班语言动物教案04-02

大班语言春天教案03-01

大班语言秋天教案03-21

大班语言儿歌教案03-31

大班语言《梅花》教案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