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8-11 11:43:00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大班科学教案(优秀6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班科学教案(优秀6篇)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进入秋天,各种果实和农作物逐渐成熟,于是利用八月十五中秋佳节大人们要带孩子回家团圆的机会,我们给孩子们布置了"走进田野,采集果实"的任务。节后回来,那火红的辣椒串、金橙橙的玉米棒子,还有各种各样的高粱秸、谷子穗、带荚毛豆等农作物,纷纷登上了我们班的展示台。孩子们对这个小展台情有独钟,一有空就围拢过来整理和摆弄。

  在一次装瓶时,有个孩子偶然发现在他装满的一瓶花生里,竟然还能再装上半杯小米!看着小米慢慢地从花生的空隙里穿过、漏下,孩子们都特别惊奇!追随孩子们的兴趣点,于是一个关于"物体间的间隙"的科学探索活动就在孩子们的.激烈讨论和探索中展开了。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感知物体与物体之间是有间隙的。

  2.探索合理有序地安排不同物体的空间。

  活动准备:盘子、纸杯、乒乓球、玻璃球、小米、记录表、筛网、课件。

  活动过程:

  一、观察实验用品,说说乒乓球、玻璃球和小米有什么不同

  1.师:"小朋友你们看,老师这里有什么呀?""谁愿意来说一说,乒乓球、玻璃球和小米有什么不一样呢?"

  2.小结:乒乓球大大的、圆圆的,玻璃球小小的、圆圆的,而小米又细又小,当我们用手抓起小米时,小米会从我们的指缝里流下来。

  二、幼儿探索、尝试把小米、乒乓球和小玻璃球都装到一个瓶子里

  1.师:"今天老师要请小朋友把三个杯子里的乒乓球、玻璃球和小米都装到一个玻璃瓶里,看谁最爱动脑筋,能把他们都装进去!"

  2.指导幼儿记录实验结果,并注意操作规则,不要把小米撒到外面。

  三、说说我的发现

  1.师:"有的小朋友已经装完了,清你拿着记录表坐到前面来?""没有成功也不要紧,把你怎样装的记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谁愿意来说一说,你是怎么装的?你成功了吗?"

  四、引导幼儿用筛网将掺在一起的玻璃球和小米分开,再进一步探索其他的装瓶方法

  五、交流、讨论实验结果提问:"这一次你成功了吗?成功的请举手!"讨论:"为什么先装乒乓球,再装玻璃球,最后装小米的方法比较容易成功呢?"

  六、观看课件,引导幼儿懂得物体与物体之间是有间隙的,要学会合理安排物体的空间师:"先装乒乓球,因为乒乓球占的地方大,然后放玻璃球,这样玻璃球就把大的空隙给填上了,最后我们再放上小米,这样小米又把更小的缝隙也给填上了,所以最后它们都被装了进去。"

  七、拓展幼儿对物体间间隙的理解引导幼儿再次尝试:装满的瓶子里,还能再装上半杯水吗?为什么?

  八、幼儿分享交流实验的结果,进一步感知水所占的空间师:"小朋友你们都成功了吗?为什么这么满满的一瓶子玻璃球和小米,还能装上这一小杯水呢?"(因为水把更小的缝也给填上了)

  九、结束活动幼儿整理材料,走出教室。

  活动延伸:把实验材料投放到幼儿的活动区里,根据幼儿的兴趣和活动情况,可进一步引导幼儿探索不规则的物体之间的间隙,比如尝试装核桃、花生、豆子,或者石头、鹅卵石、沙子等。

  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主要是引导孩子们探索规则的物体之间,在量都比较多的情况下,怎样把它们都装进去的方法,也就是哪种方法装的更多。在接下来,我们还要和孩子们进一步的探索不规则的物体之间的间隙,比如:核桃、花生、小米,还有石头、石子、沙子、水等物体之间的间隙,以及不同物体量的增多和减少后,还有哪些方法也是可以成功的等。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了解物体放置方法、改变桥面形状、桥墩多少与纸桥承重力的关系。

  2、通过自我检验及与同伴之间的相互比对,不断探索增加纸桥承重力的方法。

  3、积极动手动脑,体验探索与交流的乐趣。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积木桥墩(桥墩固定)、白纸、雪花片插在小木棒上(每份数量相同,用于操作与测量)

  【活动过程】

  一、纸桥有多坚固。

  1、介绍纸桥和测量方法,让幼儿猜猜:纸桥上能放多少雪花片?

  2、交代操作要求:

  (1)可以通过折一折,卷一卷的方法改变桥面形状。

  (2)雪花片可以随意摆放,但必须要放在桥面上。

  (3)听到教师的口哨声必须马上集合。

  3、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1)提醒幼儿正确取放雪花片。

  (2)引导幼儿尝试新的方法。

  4、交流。

  (1)请成功的幼儿介绍优秀经验。

  (2)对比和评价操作方法相似,结果却不同的纸桥,分析原因。

  (3)让操作失败(桥倒塌,雪花片散掉)的幼儿分析失败的原因。

  教师小结,引出第二次操作。

  二、谁的纸桥最坚固。

  1、提出操作要求:让所有的雪花片都站在纸桥上就是胜利者。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1)引导幼儿验证成功幼儿归纳的优秀经验。

  (2)引导幼儿探索能让纸桥更坚固的方法。

  3、交流。

  (1)评出最牢固的纸桥。(如果成功者不多,教师可以演示桥面折成波浪的方法)

  (2)请成功的幼儿归纳优秀经验,并记录在记录表上。

  A桥面更宽更厚能承受更多的力。

  B桥面折叠后拱起来能承受更多的力。

  C桥面折叠成波浪能承承受更多的力。

  D把雪花片放在桥墩上能放更多。

  三、我们的长江大桥。

  1、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桥墩和纸,要求小组成员合作造出长江大桥,放上所有的雪花片。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1)引导创新方法。

  (2)引导幼儿相互合作。

  3、展示幼儿作品。

  4、教师小结:桥墩能起到支撑的作用,改变桥面形状能增大桥的承受能力,所以能让我们的`纸桥更坚固。

  建筑师们也是根据这些原理,建造了许多坚固的桥,如美国的金门大桥和中国的赵州桥。小朋友只要多动脑筋多动手,也能成为伟大的工程师。

  【活动反思】

  1、实践活动的要求应该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次活动我只安排了一次总体要求,忽略了学生们在实践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错失了层次的把握,应该分阶段设计活动内容,指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改变形状”是承重力不同的关键。

  2、实践活动中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并给予客观的评价。本节课中我用“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记录单”的办法给学生一个评价的平台,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有评价他人和自我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有利于今后的实践活动的开展,这个“评价单”会起到一个无形指挥棒的作用,让合作学习在有序的组织下,和谐的进行,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通过这节课的实践操作,使我认识到我对综合实践学科特点的把握还有不足之处,今后我会严谨的学习课程改革的理论,将最新的理念运用到活动设计上,提高自我的设计综合活动的能力,提升业务素质,做一个践行综合实践改革的教育者。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在感知蜡烛燃烧现象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2.通过观察,了解各种各样的蜡,说出蜡烛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3.初步了解蜡烛燃烧与空气的关系,对此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4.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重难点:

  激发幼儿探究科学的欲望,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让幼儿了解蜡烛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让幼儿知道蜡烛燃烧时会发光、发热,燃烧时需 要空气中的氧气。

  活动准备:

  蜡烛若干、透明玻璃瓶6个、玻璃杯1个、火柴、打火机。蜡烛实物图片、轻音乐、课前对幼儿进行的安全教育。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欣赏烛光,引起幼儿的兴趣。

  1.教师带领孩子进入教室,一起感受美丽而又温馨的烛光。

  2.引导幼儿观察点燃的蜡烛,说说自己看到的有趣现象。例如:滴下来的蜡烛油像眼泪,而且很烫;小火苗会随风"跳舞",说一说小火苗像什么呢?(像星星、像花蕊、像太阳、像萤火虫等。)

  3.引导幼儿用自己的动作来表现烛火的样子。

  二、通过观看各种各样的'蜡烛实物图片,让幼儿说出蜡烛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1.教师请幼儿共同来欣赏各种各样的蜡烛实物图片。

  2.引导幼儿说出蜡烛的用途,谈谈自己在什么时候用过蜡烛?(停电的时候,过生日的时候,挂灯笼的时候等。)

  三、通过游戏《蜡烛的熄灭》,让幼儿了解蜡烛燃烧与空气的关系,对此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1.请幼儿讲一讲应该如何点燃蜡烛(火柴、打火机)

  2.引导幼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将蜡烛熄灭(用手扇或用嘴吹)

  3.教师用另一种方法将蜡烛熄灭。首先点燃一根蜡烛,固定好,然后用一个玻璃口杯罩在蜡烛上,看看结果怎样?(熄灭)

  4.教师引导幼儿分组进行实验,验证这种方法。

  (1)幼儿操作实验:罩上杯子后,蜡烛会慢慢熄灭。

  (2)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幼儿自由发言)

  (3)罩上杯子后蜡烛会熄灭,还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杯子会发热、发黑,杯壁上会有小水珠,火焰熄灭时有一股烟味)

  5.教师小结:蜡烛燃烧时需要空气,当蜡烛罩上杯子后,外面的空气进不去了,杯子里的空气被拉住燃烧用完了,蜡烛就会熄灭。

  活动延伸:

  蜡还可以绘画,请幼儿用桌子上的碎蜡在纸上画上自己喜欢的东西,然后用棉签蘸上盘中的颜料,均匀的涂在画上, 就会显现出美丽的蜡染画。

  活动反思:

  在组织这节科学活动课之前,我提前给孩子做了详细的安全工作讲解,因为担心从来没有接触过火的孩子在实验的过程中会紧张、害怕,再有怕孩子会不小心烧着手。当活动一开始,孩子们就很投入,探索的积极性也很高,也很注意安全问题,就这样在孩子们的带动下,我逐渐放开手,和孩子们一起来探索,效果很好。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设计背景

  我们班的小朋友因为年龄小,所以存在着好动,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等年龄特点。为了激发小朋友的兴趣爱好,根据他们的需要,依据课改纲要的要求,按照在科学游戏环境创设的时候要遵循的原则及建立科学区域游戏的时候要遵循的原则来设计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感知光透过各种物品后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2、技能目标:能大胆、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并尝试用符号记录。

  3、情意目标:激发探索光的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其重点是:让孩子感受光透过各种物品后颜色和形状的变化,难点:对五六岁的孩子来说能清楚地表述是一件很难的`事。

  活动准备

  手电筒幼儿每人一个,并学会使用;各种颜色的布、皱纹纸以及各种玩具;“我的新发现”记录图、彩色笔、标志符号;一段舞台灯光视频、一段节奏强烈的音乐。

  活动过程(活动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活动的主要环节很清楚地再现,即开始环节、基本环节、结束环节、延伸环节。注:重点表述基本环节)

  一、导入活动:出示电筒,激发幼儿的兴趣。

  提问:小朋友们,这是什么?手电筒发出了什么颜色的光?

  二、第一次自主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彩色布、彩色纸后,光颜色的变化。)

  1、看一看,摸一摸,老师准备了什么材料?(各种颜色的布、纸。)

  2、讨论: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3、小实验: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手电筒前面放上红色的布,光就变成红色;手电筒蒙上紫色皱纹纸,光就变成了紫色了……)

  4、我们得出的结论:手电筒的光透过彩色布、彩色纸,光变出了各种各样的颜色。

  5、幼儿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我的发现”图表上。

  分析:教师让幼儿在用手电筒和布、纸玩的过程中,自己去观察、比较、发现。尽管幼儿观察到的变化是很微小的一方面,但是通过他们个体经验的整合,以及相互间的交流、补充、完善,使探索的结果全面而细致。

  三、第二次自主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玩具后,光形状的变化。)

  1、看一看,摸一摸,老师还带来了什么?(是各种各样的玩具)

  2、讨论:玩具、手电筒一起玩一玩,光还会有什么变化呢?

  3、实验:用玩具和手电筒玩玩,看看光还会有什么变化?(用有孔的玩具和手电筒一起玩,光变出了好多小汤圆;光变出了一朵花,手电筒动花也会动……)

  4、我们得出的结论:手电筒的光透过玩具,不仅颜色会变,形状也会变。

  5、幼儿展示自己的新发现,并在“我的发现”图表上记录新发现。

  分析:在活动的推进过程中,教师在幼儿猜测一实验一再猜测一再实验的矛盾冲突中,引导幼儿探索发现,培养幼儿有步骤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观看舞台灯光视频,制作彩色灯,师幼表演。

  幼儿邀请客人老师当灯光师,自己当小演员,一起表演。

  五、活动结束,幼儿快乐地离开大厅。

  活动延伸

  教师、幼儿、家长一起寻找资源,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其他的材料后,光还会发生什么奇妙的变化。

  教学反思

  刚开始进行“彩光变变变”活动时,我和小朋友都遇到了不少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和小朋友们共同实践、共同研究、共同学习,将活动不断深入下去。

  最初,我是一厢情愿地投放了手电筒、颜色鲜艳的皱纹纸,并预设孩子们会喜欢的活动过程,可结果让人失望,孩子们的兴趣只持续了十分钟,是什么原因呢?我把遇到的问题请教听课的老师,希望通过集体的智慧给我一些启示。教师们建议我不妨先观察小朋友们所感兴趣的东西,再抓住他们的兴趣点深层次地挖掘。于是我潜下心来观察思考,发现孩子们对“光”发生变化这一现象是很感兴趣的,可是因为我投放的材料太单一,而我又讲的过于投入,小朋友们很快就发现了规律,才造成了活动的停滞。于是,我物色了大量能让手电筒光改变的材料,如糖纸、各色布、透明纸、水果泡沫网、雪花片等……亲自试验,试验结果出乎意料的成功。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不仅颜色变得鲜艳漂亮,形状也发生了变化。这些新发现使孩子们在新一轮的活动中感到妙趣横生、其乐无穷。

  事实证明,追随孩子们的兴趣,根据孩子们的发展需要,选择有价值、有意义的点进行活动,这样更有利于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构建相关的知识经验。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能用语言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对小鸟的认识。

  2、通过故事《鸟类大罢工》,引导幼儿了解鸟类和人类的关系。

  3、知道爱鸟、护鸟的方法及初步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课前完成调查表,了解小鸟的种类;有关鸟类及环境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你喜欢小鸟吗?为什么?

  小结:小鸟会唱歌、在空中自由自在的'飞翔,有的小鸟还会捉害虫,很多小朋友都喜欢小鸟。

  欣赏故事《鸟类大罢工》,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师:老师带来了一个关于小鸟的故事,仔细听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教师讲述故事提问:

  1、故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2、什么叫罢工?(就是不愿意再工作了,小鸟罢工就是鸟儿们不再捉虫、唱歌了) 小鸟们为什么要罢工?

  3、猎人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不能伤害鸟类,那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做小鸟的朋友应该保护小鸟)

  4、小结:小鸟为树木捉害虫,保护着我们的森林,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关心、爱护小鸟。

  二、了解鸟类与人类的关系。

  1、讨论:为什么我们要做小鸟的朋友,保护它?小鸟对人类有哪些帮助?(森林邮递员、森林医生、果园卫士。有会报春的鸟,会播种的鸟、供人们欣赏的鸟。)

  2、教师小结:有了小鸟,森林才能更加美丽,小树才能茁壮成长,果实才能获得丰收,小鸟帮我们做那么多的事,它可真是我们的好朋友。

  三、谈谈如何保护小鸟。

  1、讨论:小鸟为人类做了这么多的事,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小鸟呢?

  2、老师介绍人们是怎样爱护小鸟的。(在广场上喂鸽子,搭鸟窝、司机给小鸟让路)小结:小朋友真能干,知道这么多保护小鸟的方法。我们大家都来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这样我们的周围就就会变得更美丽。当春天来到时,小鸟一定会来和我们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

  除了保护小鸟,也要学会保护自己。

  师:我们要保护小鸟,可最近一些鸟类,像鸽子、鸡、鸭等都生病了,你们知道他们生什么病了吗?(禽流感)我们应该怎么预防禽流感呢?(不能养鸽子、吃禽类,远离鸟类等)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一、活动目标

1、了解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工具,知道这些工具的用处。

  2、能正确地选择和使用工具,注意用时的安全,体验工具给生活带来的方便。

  3、能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体验观察和探索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水果刀、苹果分切器、镊子、卷笔刀、剪刀、订书机、鞋刷、笔、梳子。

  2、苹果、小口瓶子、铅笔、纸、本子、鞋子、娃娃等若干。

  3、图片:锄头、蒸蛋器、扫地车、智能轮椅。

  三、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个苹果想请小朋友吃,你们看看有几个?

  师:只有3个苹果,但我们有这么多小朋友,够不够分?

  师:那请你们想个办法,让每个小朋友都吃到苹果。

  师:你们是不是想到用刀这种工具来帮忙?老师今天还带来一种工具(出示苹果分切器),这个也是用来分苹果,你们猜猜哪种工具切苹果更快更方便?(幼儿猜想,请另外一位老师拿刀和苹果分切器比赛)师:你们想想除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水果刀、苹果分切器外,在学习中、生活中你还见到过那些工具?

  2.操作体验,交流分享。

  师:你们讲的真棒,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也带来了一些工具(出示工具),里面有些工具比较危险,你在拿时应该怎么样?现在请小朋友每人选一样你喜欢的工具,然后坐到座位上。

  师:现在请你和旁边的`小朋友一起说一说,你选的是什么工具可以干什么?哪个小朋友来讲一讲?

  师:今天老师遇到了一些困难,想请小朋友用你手上的工具来给老师帮忙,你们愿意吗?我们来看一看都有什么困难(介绍操作对象,如:老师想把这个瓶子里的棉絮拿出来)。

  师:你们在使用这些工具时,要注意什么?在使用工具时遇到困难怎么办?现在请你们试试吧!

  师:谁来讲一讲刚才你用什么工具解决了什么问题?

  师:工具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么多的问题,真是我们的好帮手。如果没有这些工具会怎么样?

  3.观看一些不常见的工具图片。

  师:小朋友讲的真好,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些其他工具的图片,这里面有些工具是我们小朋友不常见的,我们一一看。(出示图片:锄头、蒸蛋器等)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很多的工具,还知道了它们的用途,其实除了我们今天认识的这些工具,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工具,请小朋友回去找一找,明天我们再来讨论。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8-05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7-27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7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6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1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03-24

大班科学教案05-14

大班《地球》科学教案04-24

大班蜗牛科学教案09-30

大班科学教案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