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8-14 08:58:18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实用7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实用7篇)

科学教案 篇1

  一、设计意图

  通过直接的感官的接触,更能使他们记忆深刻并且情趣浓厚。同时在孩子们的体验活动中,孩子们各自带着兴趣和需要直接和木珠接触。通过看看,摸摸等感官的使用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粗浅的探究方法和学习技能。孩子们由探索得到了知识,自然积累了经验,之后经验又使活动升华,这其实也是我们老师的最终目标:让宝宝主动去学习,去观察、去认知、去生活、去创造!

  二、活动目标

  1、乐于将珠珠抛进水中,初步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并产生好奇。

  2、喜欢抛珠子活动,在活动中感知快乐。

  3、愿意向同伴、老师表述:“木珠浮在水上”、“玻璃珠沉下去了。”

  三、活动准备

  1、各种颜色的木珠、玻璃珠若干,将木珠、玻璃珠放在几个筐子中

  2、塑料大盆2个,里面装一半水。

  3、在活动前组织幼儿看“跳水”的体育比赛,让幼儿了解“跳水”这一运动。

  四、活动过程

  (一)以“跳水表演”引出

  1、孩子们你们看过跳水表演吗?今天,有2位朋友也要来表演跳水,你们看,是谁?(分别出示木珠、玻璃珠,引导幼儿与珠珠打招呼)

  2、木珠是什么样的?(颜色、形状)玻璃珠呢?

  (二)跳水表演(教师演示,幼儿表述)

  1、跳水表演现在开始,首先出场的是木珠。(教师演示木珠跳水)听“咕咚”,木珠宝宝跳到水里去了。(学说“咕咚”)

  2、木珠跳到水里后是怎么样的`?

  3、玻璃珠也来跳水,它跳到水里后会是怎么样的呢?(幼儿猜测后教师演示)

  4、玻璃珠跳到水里后是怎么样的?它和木珠一样吗?(幼儿学说:“木珠浮在水上”,“玻璃珠沉下去了”

  (三)幼儿操作

  1、仔细听,谁在说话啊……原来还有很多珠珠也想来跳水,我们一起帮助它们吧!

  2、每个幼儿1盒珠珠,把它们抛入水中,观察珠珠在水里的沉浮现象,并用语言进行表述。

  3、收拾整理玩具,活动结束。

  五、活动结束

  1、评价

  2、总结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活动找出人体上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

  2、能够通过多种活动体验、比较人体上各种关节的多种连接方式;

  3、能够借助于模型、实物等了解几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的工作方式及原理。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骨头与骨头相连的地方叫关节;

  2、知道有了关节,骨可以按不同的方式运动;

  3、认识铰链关节、旋转关节、鞍状关节、球状关节等四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关节在人体各种运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2、认识到人体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是紧密联系并相互适应的;

  3、感受人体关节的神奇与巧妙,激发研究人体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关节的运动作用和缓冲作用

  教学难点:

  认识关节类型和运动方式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一些方便用来固定手指、手臂、下肢等部位的木棒、胶带等物品;

  2.四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的模型及生活中具有相似结构特点的某些物品,如铰链关节——铰链、旋转关节——旋转式门锁等;

  3.课前去菜场购买部分猪蹄、去肉排骨等作为观察关节连接的材料;

  4.学生课前吃鸡、鸭、排骨等的时候注意观察动物的骨头与骨头之间是如何连接的。

  教学过程设计

  一、交流谈话,揭示课题

  1.投影出示机器人行走、工作的.视频,观察:机器人行动起来与我们有什么不同?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2.学生交流介绍。

  3.提问:人可以灵活地做各种动作跟我们身上的哪部分结构有很大的关系呢?(揭示课题:关节)

  4.谈话:关于关节,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认识关节,体验关节的作用

  1.讲解:什么是关节?(骨头与骨头相连的地方叫关节)

  2.讲述:人体的支架——骨骼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人体由许多块小骨组成,而不是一块块的大骨,每两块小骨之间由关节相连。

  3.介绍:关节可以分为固定关节和活动关节两种。身体内的某些关节以某种方式连结后,骨的活动性较小,或是不能运动。我们把[内容来于淘-教_案-网()]这些骨的连接叫做固定关节。头盖骨的骨就是由固定关节连结的,连接肋骨和胸骨的也是固定关节。人体内的大多数关节都是活动关节。活动关节使人体能够进行大幅度的运动。

  4.小组活动:活动一下身体,找一找身上有哪些是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在人体图上标出来。

  5.汇报交流,实践体验。

  6.小结并设疑:这些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有什么作用呢?你能想办法设计实验验证一下吗?

  7.谈话:如果这些自由活动的关节不能够自由活动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分组实验活动,体验一下,关节绑住之后做这些动作跟原来比较有什么不一样?

  (1)绑住食指关节——写字、穿回形针项链、把豆子放进小口瓶;

  (2)绑住肘关节——系鞋带、拉拉链、写字;

  (3)绑住膝关节——走路、下蹲。

  8.汇报实验结果,交流试验体验。

  9.小结:如果没有关节,人体就会像木板一样僵硬。

  三、体验关节的多种连接方式

  1.活动:按要求做各种动作,比较一下,身上的关节所能够做的动作有什么不同。

  2.学生交流汇报。

  3.预测:里面的骨头是怎么连接的?

  4.谈话:你的预测正确吗?请阅读资料:四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

  5.学生交流讨论。

  6.出示猪蹄、排骨等实物,指导学生观察骨与骨之间是如何连接的。

  7.完成下列各项活动:

  (1)转动你的胳膊;

  (2)推开门;

  (3)从桌子上拿起一本书;

  (4)大幅度甩手;

  (5)转动你的头;

  (6)跪下。

  列出完成每一项动作所涉及到的关节的类型。

  8.对号入座——找一找身上还有哪些部位的关节分别是这四种常见关节类型。

  9.小结:不同的活动关节使人体能以多种方式运动。

  四、总结拓展

  1.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关节有了哪些了解?

  2.思考:关节还有什么作用?

  3.活动体验:将你的脚尖踮起,然后迅速将脚跟落下。比较一下,在身体挺直和膝关节弯曲两种状态下,做这个活动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小鸡出生的过程。

  2、发展观察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对小动物产生爱心。

  活动准备

  1、幻灯片:小鸡是怎么出生的

  2、声音:公鸡,母鸡,小鸡

  活动过程

  一、听听什么声音

  播放声音:鸡叫声音

  提问:请小朋友听听这是什么声音?

  小朋友知道小鸡是从哪儿来的呢?

  (幼儿互说)

  二、听故事:可爱的小鸡

  1、教师:刚才小朋友讲了很多,那么小鸡究竟是从哪儿来的呢,

  请小朋友听听故事里是怎么说的。

  2、教师讲故事

  提问:瞧,这是一群多么可爱的小鸡啊!毛茸茸的,他们,究竟是从哪儿来的呢?

  (鸡妈妈生的。)

  教师:鸡妈妈是怎么生的呢?

  (鸡妈妈蹲在鸡蛋上,生出来的.。)

  教师:那么,蛋是从哪儿来的呢(母鸡生的)

  三、了解鸡的成长

  1、课件:鸡的成长

  母鸡生蛋→母鸡孵蛋→小鸡啄破壳出来了→变成毛茸茸的小鸡→小鸡长成公鸡、母鸡(环形圈)

  2、提问

  (1)鸡蛋怎样才能变成小鸡呢?(鸡要蹲在上面)

  对了,鸡妈妈用自己的身体来暖和这些鸡蛋,鸡蛋在妈妈身体下面很暖和很暖和,

  鸡妈妈要化好长的时间,这些鸡蛋里才能长出小鸡。

  (2)鸡妈妈蹲在上面这叫什么呢?(这叫孵蛋)

  谁会用完整的话来讲一遍?(鸡妈妈蹲在鸡蛋上这叫孵蛋)

  小朋友都来学鸡妈妈孵蛋(动作)

  3、教师:鸡蛋里长出了小鸡,小鸡看到外面很热闹,它们可想出来了,可是小鸡它怎么出来呢?

  (它用嘴巴把鸡蛋壳啄破,就出来了。)

  哪个小朋友会说,小鸡怎么出来的?(小鸡啄破壳。)

  请小朋友一边学习鸡啄破壳,一边说(动作,语言)

  教师:小鸡啄破壳出来了,变得毛茸茸的,可爱极了。

  4、教师:小鸡每天要吃很多东西,你知道小鸡它吃些什么东西吗?(米、虫、菜)

  5、教师:小鸡一天天长大了,变成什么了?(公、母鸡)

  公鸡怎样叫?母鸣怎样叫?

  四、请幼儿看图书说一说鸡的成长

  1、这是谁?它在干什么?

  2、小鸡是怎么出来的?

  3、小鸡变得怎么样?

  4、小鸡长大变成什么啦?

  五、教师总结

  小朋友都知道小鸡是从哪里来的了,请小朋轻轻跟着老师说,

  母鸡生蛋→鸡妈妈孵蛋→小鸣啄破壳出来了→变成毛茸茸的小鸡→小鸡吃很多东西→

  又长成大公鸡和大母鸡→大母鸡又能生蛋了。

科学教案 篇4

  本学期新接手的这5个班级,在经过了两堂课的课前交流后,决定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观察习惯入手安排教学。例如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因为杠杆的发明者是阿基米德,有必要在课堂上简单提一提阿基米德这个人物和他的故事,利用他要撬动地球的“大话”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课教学的重点在于杠杆上的三个位置的教学,分析这三个点的位置关系,结合平时学生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让孩子先自我分析一下,分别将用力点放在杠杆前后不同的几个位置,那我们的用力情况会费力一点还是省力一点。如此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力的体验过程,在这同时也分析一下用力点离支点的距离关系是近了还是远了。这样的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的那些距离关系。等弄清楚这些关系之后再让学生在杠杆尺上挂一个省力杠杆和一个费力杠杆。把全班同学的省力杠杆拿出来分析一下是不是这样的情况,再把全班同学挂的费力杠杆拿出来分析一下是不是费力杠杆。

  最后总结科学概念。这一环节让全班同学共同完成表格,相当于把每位同学自己挂的钩码平衡状态的情况让大家一起来记录并分析,然后让学生自己再体验挂不同省力情况的钩码。这样的操作时间上会比较节约,汇报的时候大家都能看到同类型的情况,有助学生仔细分辨。尝试的发现,第一个班是让学生随意挂一个平衡杠杆,然后分析自己的杠杆是属于费力的还是省力的,这样的教学有阻碍教学概念的混淆,难以达成教学目标。所以Т拥诙个班起我改为让学生先分析省力杠杆的情况和费力杠杆的情况,然后再来挂杠杆尺上的钩码。

科学教案 篇5

  【重点】

  活动星图的制作和使用

  【难点】

  星等的规定;活动星图的制作和使用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按教材中的说明制作活动星图

  教学器材:活动星图;蜡烛若干

  教学课件:无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知道,太阳有东升西落的现象,月亮在夜空中也在缓慢地移动,那么星星呢?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大熊座在四季天空中的位置是不同的,其实,星星也在夜空中缓慢地移动。

  (学生活动)们观察教材的“星星的周日视运动”图,教师讲解星星的运动。

  (提问)太阳的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结果,那么星星的运动呢?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星星是恒星,它们的运动是人类的观察结果,因此也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

  天空中的繁星位置虽然在变化,但是人类还是可以找出规律的。古代人试图将夜空中的星座绘制出来,给航海者指示方向。这就是星图的来历。人们不仅将星星的位置标在星图上,还将星星的明亮程度也表示在图上,这就是星等。

  星等是1850年由英国天文学家普森提出的,用来衡量天体的亮度。每相差一个星等,亮度差2.512倍,比如5等星比6等星亮2.512倍。因此如果星等相差五等,亮度便差了约100倍。由于星等范围太小,后来人们又引入了负星等,来衡量极亮的天体。太阳的亮度是-26.7星等。

  星等只是地球上人的观察结果,恒星实际的明亮程度与我们看到的一样吗?学生讨论。教师点燃两支同样的蜡烛,请同学们观察不同距离下蜡烛的.明亮程度,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真实亮度相同的恒星,距离越远,我们看过去它就越暗,它的星等就越大。因此,这种星等也叫做视星等,只是人类的视觉感受。

  (提问)星星距离我们是有远有近的吗?

  请同学们观察教材的“北斗七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图,教师讲解星星的实际位置是有远有近的,并介绍光年的含义。

  在星图上,我们不需要表示出星星到地球的距离,只要将它们绘制在一个平面上就行了。由于星空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为了更准确地反映某地某时的星空,人们发明了活动星图。

  (学生活动)教师讲解活动星图的使用方法、制作方法。学生当堂完成活动星图的制作。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日期和方向的确定,使用星图时应该举过头顶,对照观察星空。

  (学生活动)当堂完成练习3、4。

  (教师总结)

  教案点评:

  本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学习星图的知识,连带介绍星等的概念。本课要让学生培养起恒星在空间的运动和距离的概念,这是星图制作的背景知识。因此教案设计一开始,从日、月的运动引出恒星的视运动;然后,通过探讨星体亮度,引入星等的知识,进而让学生了解恒星距离地球是远近不同的。最后,介绍星图,并指导学生制作活动星图。

科学教案 篇6

  过程与方法:

  ●能够理解不同的物品可以产生不同的能量。

  ●能够区分不同的物品可以产生的能量。

  科学知识:

  ●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

  ●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的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意识到能源的重要性。

  ●能保护不可再生性能源,开发新能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P47的图片。

  师问:请指出图片中的物品名称。

  学生回答图片中和物品名称。

  问:这些物品都利用了哪些能量?

  请学生回答。要求说得明白具体,并一一对应,不能随便说。

  师小结:生活中,有许多物品都利用了能量,而我们把能产生能量的.物品称为能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能源一课。

  二、新课

  1、了解能源

  师问:在生活中,我们使用的能源大多是哪里来的?

  学生可以尽情地说,师要有规律地板书在黑板上。

  师问:同学们说了这么的物品,你们找找看,它们之间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并给它们分分类?

  学生讨论并汇报。

  师小结:我们生活或生产中使用的能量大部分来自煤炭、石油、太阳能、风能等这些能源。但它们有着很大的区别,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它们是不可再生的,因此被称为不可再生性能源,像太阳能、风能、水能等能源可以再生的,被称为可再生能源。

  师问:对于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

  学生表达自己对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的理解。

  2、了解能源的重要性

  请学生阅读P48的资料,并思考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阅读资料。

  请学生说说对阅读资料后的想法。

  师小结:人们在生活生产中都离不开能量,而其中矿物燃料所占比重相当大,而这些能源都是要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能形成,这些能源只要用一点就会少一点,这些能源的消耗非常大,有的能源已面临到枯竭的危险。所以,我们在使用能源时要注意保护这些能源,并且多开发一些新能源或使用可再生能源。

  3、制作可再生性能源的模型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书中的一种再生能源的模型。

  各小组自行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动手操作自己的作品。

科学教案 篇7

  第一单元

  1.1科学是……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肥皂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学会归纳、总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做科学的科学志趣。

  3、小组合作,运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确定自己小组研究的问题并知道如何去研究。

  教学难点: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进行合作性的研究。

  教学准备

  “七彩”(吹肥皂泡的器具)、肥皂泡的相关资料、录像(彩虹的形成和各种肥皂泡)

  教学时间:第一课时

  教学活动过程

  (一)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研究肥皂泡的兴趣

  1、谈话:课间我看到有的同学在玩肥皂泡,同学们兴趣很浓,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它,好吗?

  2、生回答。(好!)

  (二)自主学习,研究肥皂泡

  1、教师:请带了“七彩”的`同学吹一吹,大家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提出关于肥皂泡的哪些问题?

  (1) 学生活动。

  (2) 学生回答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

  2、教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提出了很多问题。请思考一下,这些问题归纳起来有哪几个方面?

  3、生回答。(颜色、形状、大小、弹性)

  4、教师:请你选择一下最感兴趣而且是你可以研究的问题来研究。

  <>(学生选择问题)请大家按选定的问题自由结组。

  (学生自由结组)

  5、教师:每组同学对你们的问题先进行一下讨论,你认为这个问题是怎样的,准备怎样研究?

  (学生讨论)

  6、教师:请各组选一位代表,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方案,其他同学可以给他们提出建议和意见。

  (生汇报方案)

  (三)观看录像,改进自己的方案

  1、教师:老师也准备了一些资料,看完后,也许对你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2、学生观看录像,改进研究方案。(可与学生先探讨一下)

  (四)扩展

  1、教师: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下课后,请同学们努力搜集有关资料,继续丰富完善你们的研究方案,分工合作,准备研究所需的各种材料,也可以请老师、家长帮忙。

  2、学生准备。

  1. 2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

  (2)会提问题。

  2.知识与技能:

  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学家。

  二.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自带各种玩具。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课: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

  (二)自主学习:

  1.讲科学家的故事:

  (1)同学们相互讲;

  (2)学生阅读P5的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

  (3)老师讲青霉素的发现和滤毒罐的发明故事。

  2.将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过程与我们吹泡泡的游戏比较,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把它记在书后的活动记录上。

  (1)学生比较并记录;

  (2)学生相互交流;

  3.玩自己带来的玩具。

  (1)玩一玩从自己家里带来的玩具,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2)学生分组研究;

  (3)汇报交流;

  (4)得出结论。科学就是这样的。原来科学离我们这么近。我们也能做科学家。

  4.看P6上的一幅图,说一说科学是什么?

  (1)学生观察研究;

  (2)师生讲座后得出:

  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 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论。

  5.观察我们周围的事物,每个小科学家提出10个科学的问题,记在书后P74页的表格里。提出后最好能够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附板书:

  2.做一位小科学家

  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 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论

  第二单元 2.2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2)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观察、调查的结果。

  (3)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2)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对有生命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2)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

  (3)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

  寻找一个合适的地点,准备调查用的工具材料等。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获得关于生物的亲身感受是本课重点。讨论这些物体为什么是有生命的是本课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1、谈话: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去校园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2、室外活动: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注)放手让自己去寻找,不要有引导,让学生凭自己已有经验去感知“有生命”。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周围的世界,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二、记录有生命的物体。

  1、谈话:在刚才的活动中,你寻找到有生命的物体了吗?

  2、小组讨论,交流。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精选)08-02

[精选]科学教案08-06

科学教案(精选)07-29

(精选)科学教案08-01

科学教案【经典】08-05

科学教案(经典)08-08

(经典)科学教案08-10

科学教案[经典]08-09

【精选】科学教案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