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8-24 08:43:08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通用)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通用)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作家方纪写的一篇描写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的散文。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激发学生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对本课中比喻句的理解是学习难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激发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关键处处理:

  组织学生召开歌颂母亲河的诗文朗诵会,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VCD、风光片《长江》、录音机、磁带、有关长江三峡的`资料等。

  学生:查阅有关长江三峡的资料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

  教学过程:

  一、 录相导课,激发兴趣。

  1.播放电视风光片《长江》中有关三峡的片断,教师适时给以介绍,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2.出示有关三峡图片,师生共同介绍长江三峡,对长江三峡有一个全面的完整的认识。

  3.作家方纪也到过三峡,并且写下了优美的散文《三峡之秋》,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一起领略三峡的秋天的美丽景色。

  二、 初读课文,读通课文,了解写作顺序。

  1.自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词。

  2.全班交流,学习生字词语。

  3.指读课文,思考回答: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景色的?划出表示顺序的词语。

  三、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

  1.自读课文,思考讨论:作者抓住了三峡不同时间的什么景色来描写的?有什么特点?

  2.全班交流,注意引导学生说清楚描写的是什么景色,抓住了什么特点来写的。

  3.在交流的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四、 课时小结。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时间 景色

  早晨 明丽 露水橘柚树

  中午 热烈 阳光长江

  下午 平静 雾 倒影

  夜 朦胧 月亮月光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积累优美词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背诵课文,理解比喻句,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句。

  1.这篇课文,语言非常优美,特别是运用了许多比喻句,给文章增添了色彩。请找出文章中的比喻句,分清主体喻体。

  2.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3.全班交流,讲清主体喻体,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些语句。

  二、再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1.阅读丁丁、冬冬的视角,自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2.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全班交流。

  三、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1.自己选择喜欢的段落,练习背诵。

  2.配乐指名背诵,同位互相检查,看看谁背过了一些段落。

  四、质疑问难。

  五、课时小结。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语句优美 比喻句

  作业设计:

  预习下一篇课文。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学习“袖、恕、吩”等七个生字。理解“气急损坏、风吹雨淋、屈服”等词语的意思。

  2、阅读课文,理解神话故事内容。有感情朗读中,表达独特的感悟。

  3、感受普罗米修斯为人类取火种的伟大壮举与英雄品质。感受神话的艺术魅力,发生对神话的阅读兴趣。

【教学程序

  1、走近神话,引发阅读期待。

  2、走进神话,引导阅读感悟。

  3、走出神话,引领阅读逾越。

  一、走近神话

  今天,俺们阅读一个故事──普罗米修斯。

  读课题:当你第一次看到这五个字时,是怎样的感觉?

  但当你预习时,读了这篇神话故事后,重新来面对课题,又有怎样的感觉?

  师:让俺们呼唤英雄──(生)普罗米修斯

  二、走进神话

  这节课,俺们可以讨论什么?(普罗米修斯的伟大与痛苦。俺们读课文时的感动。)

  1、研读课文,感悟普罗米修斯的伟大形象:

  师:哪些地方表示了普罗米修斯的伟大,让俺们深深感动?

  ⑴就在这时候,有一位名叫普罗米修斯的天神来到人间,看到人类没有火的凄惨景象,决心冒着生命危险,到太阳神阿波罗那里去拿取火种。

  读这句话时,俺们能感悟到什么?读懂了什么?(善良、勇敢)

  师导:俺读到了他的与众不同?谁来说说他与众不同在哪里?

  (看到人类的倒霉与痛苦,没有一笑而过,或一叹而过。原本与已无关的事,却要冒着生命危险去做。)

  多么伟大的普罗米修斯呀。让俺们满怀敬意地朗读这句话。

  ⑵普罗米修斯从太阳神那里拿取了火种,他拿到的是什么?

  连读第一自然段第一句和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

  引:

  火使人类从黑暗走向──

  从寒冷走向──

  从痛苦走向──

  从疾病走向──

  从野蛮走向──

  假如没有普罗米修斯,结果会怎样?

  是呀,普罗米修斯的伟大正在于造福人类!

  让俺们再带着全人类的感激之情朗读第一自然段第二句话。

  ⑶普罗米修斯摇摇头,坚定地回答:“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俺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供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这句话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分角色朗读第4、5自然段。

  你们读懂了什么?感悟到什么?

  宙斯为什么要惩办普罗米修斯?

  从火神的“悄悄”能想到什么?

  师导:俺读到了选择!你们讨论一下,普罗米修斯面临怎样的选择?

  自身自由──自身痛苦

  人类的幸福──人类痛苦

  人类幸福──自身幸福。

  人类痛苦──自身痛苦

  普罗米修斯选择了什么,放弃了什么?

  这是怎样的回答?(理直气壮、毫不犹豫、惊天动地、愤怒)

  “俺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再一次朗读普罗米修斯的回答──

  2、感受普罗米修的痛苦,为他的伟大作证:

  普罗米修斯的伟大还在于他可以忍受各种痛苦,那么他忍受了怎样的痛苦呢?

  ⑴普罗米修斯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他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

  谁能通过朗读把普罗米修斯的痛苦表达出来?朗读练习。

  从句中,普罗米修斯遭受哪些痛苦?

  他遭受到的痛苦只有这些吗?

  炎炎夏日,他将接受怎样的痛苦?

  寒冬腊月,他将接受怎样的痛苦?

  漫漫长夜里,他将接受怎样的痛苦?

  ⑵白昼,他的肝脏被吃光了,可是一到晚上,他的'肝脏又重新长了起来。这样,普罗米修斯接受的痛苦,就永远没有尽头了:

  你读这段话时是怎样的感受?再读读,说感受。

  (无法想象、生不如死、惨绝人寰)

  最痛苦的是哪一点?(没有尽头)

  在这样的痛苦面前,假如火神或其他天神再来劝他供认错误,归还火种,他会怎样回答?

  激情朗读:

  “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俺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供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⑶许多年来,普罗米修斯一直被锁在那个可怕的悬崖上:

  这是怎样的悬崖?(恐怖的、地狱般的)

  ⑷尽管如此,普罗米修斯就是不向宙斯屈服:

  尽管悬崖如此可怕,尽管痛苦如此巨大,但普罗米修斯……

  读这句话。

  问:你读时有什么感受?你想到了什么?(敬佩、肃然起)

  激情引导:

  一年了,普罗米修斯没有向宙斯屈服。

  一百年了,───

  一千年了,───

  几千年了,───

  同学们,为了人类,普罗米修斯忍受了多大的痛苦!

  为了人类,普罗米修斯作出了多大的牺牲!

  为了人类,普罗米修斯震撼了天上人间!

  让俺们再来聆听他惊天动地的回答:

  “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俺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供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3、拓展,再次感受普罗米修斯的坚强与伟大:

  出示:

  “在看不到光明的夜里想念着光明,在危机四伏的时刻神往着生机。”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大艺术家提香,在自身的一幅作品《微笑的普罗米修斯》上题下的一句哲理。为人间盗取天火的普罗米修斯被天父宙斯缚在高崖上,日夜不停地遭受着雷劈头颅、鹰啄肝腑的折磨,但他依然微笑,因为他知道自身的生机还在。

  讨论:普罗米修斯为什么微笑?(战胜了宙斯造福了人类)

  普罗米修斯还可能有哪些表情?为什么?

  4、感受普罗米修斯获得自由的欢欣:

  ⑴教师激情,同学朗读:

  同学们,能让这位为人类驱走黑暗带来光明的天神永远接受痛苦吗?

  能让这位为人类驱走寒冷带来温暖的天神永远接受苦难吗?

  能让这位为人类驱走痛苦带来幸福的天神永远遭受倒霉吗?

  不,不能!好人一生平安,好神也应该一生平安。

  请同学们有感情朗读最后一段。

  ⑵再次朗读:

  俺们应该感谢善良勇敢的大力神,让俺们全人类的恩人脱离痛苦,重新获得了自由。让俺们再次为他的自由而欢呼:

  普罗米修斯──这位敢于从天上拿取火种的英雄,终于获得了自由。

  ⑶讨论:

  普罗米修斯获得自由后的第一件事,会做什么?

  三、走出神话

  1、俺们学习这篇课文,仅仅是读这一则神话故事吗?当初作者仅仅是为了写一个故事让人们消遣吗?

  出示:

  一位作家的话: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因给人类带来火种而被锁在高加索山上后,年复一年历尽折磨,完全凭借着忍耐和意志而坚持不屈服于主神宙斯的威吓。假如有人具有这样的睨视命运的勇气和抗争的意志,他也可以成为鼓励整个人类更有意义地前进和生存的永恒精神。

  你理解到什么?(普罗米修斯成了一种精神的象征:永不屈服,勇敢抗争。勇气、忍耐、意志。)

  2、拓展阅读:

  诗──《普罗米修斯》。

语文教案 篇3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整体感知课文。

  2、精研课文,体会作者在文章中的情感的奔放,想象的奇幻,词采的华灿以及作者诗化灵动的文辞。

  3、 理解、体验作者于字里行间浸透的一种给人以新的、生机的神秘的美的享受。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文章的精彩词句,比较刘白羽的《泰山日出》。

  2、难点:文章所浸透的诗化的灵动的美。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

  日出的景观是壮美的,许多人会赞美它,描绘它,形容它,可是我们大多数人却不知道该怎样下笔,心头一片茫然。徐志摩的这篇散文只选取泰山日出的一个短暂场面,却在它的妙笔生花下,整个日出景象被描绘得绚烂多彩,变幻无穷,使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2、课前预习(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3、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

  饱饫(yù) 无餍(yàn ) 醒豁(huò) 厚毳(cuì) 雾霭(ǎi) 溟濛(míng) 飒飒(sà) 祈祷(qídǎo) 层累(lěi) 蜿蜒(wānyán) 驰骋(chíchěng) 涛澜(lán)四隅(yú) 浮礁(jiāo) 海句力士(gōu) 无垠(yín)横亘(gèn) 消翳(yì)

  4、作者简介:

  徐志摩 (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5、 释题:

  本文选自《巴黎的鳞爪》。

  作为东方文学的泰斗,泰戈尔不仅有“天竺圣人”之誉,还是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世界性诗人。在他一九二四年来华访问前夕,“泰戈尔热”已来势汹涌。徐志摩以“泰山日出”来隐喻泰戈尔的文学创作和来华访问,表达中国诗人对泰戈尔的敬仰的感情,真是一个卓越的比喻。这是何等倾心的盼望、何等热烈的迎候,何等辉煌的莅临!诗人以他才华横溢的想象和语言,描绘了一幅令人难忘的迎日图。

  6、 再次品读课文,学生齐读。

  7、 互动学习:

  互动1:同样是描写日出,试比较刘白羽与徐志摩所描写旭日初升那一刻的句子,指出两人所描写的最生动之处。

  明确:刘白羽:见课本第4页。

  好处1:太阳本来是有固定形状的,刘却以液态(沸腾)来形容,显得特别新颖,刘白羽式的创造。

  好处2:刘白羽选择了一系列富于动感和力度的动词来表现日出的强大力量(矗起、闪、抛溅、上冲、迸射、冲破、飞跃等)动感力度较强的词表现日出一刹那的巨大气势和力量,极其雄壮、瑰丽、真的是气象万千。

  好处3:“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这里夹杂了作者独特的感受,晨光与黑夜的交替是即将过去的世界与即将到来的世界的交替,这里作者联想到的是新中国的瑰丽景象,同时双关。

  徐志摩:见课本第10页。

  好处:传神地刻画了对日出的企盼、渴望,对初升之时跳动状的精微感受,似乎感受到作者在呼唤,在催促,在目不转睛地注视,在协助太阳完成这一伟大的诞生。

  说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找出屠格涅夫关于日出的精采描写,比较三者之间的精妙所在。

  屠格涅夫:见课本第2页。

  好处:此比喻句把对耀眼亮色(光线)的敏锐,精致的感受描写了出来(色彩描绘的很精致);另外在情绪上将作者的主观感受与客观自然巧妙契合,光柱的跳跃,旭日初升的`清丽,清晨的宁静化作了“肃穆的欢悦”。传神,精致。

  互动2:认真品读全文我们会发现本文并没有完全写日出的景象,它其实是表现作者对光明的渴望,你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哪些描写表现了这种渴望?

  明确:见课本第9第10页 ①②③④⑤⑥

  在文中光明是双关语,既指日出的光明,也指社会的光明。光明(即东方)在文中反复出现,特别是字里行间洋溢的热烈情感,使人感到这一不仅仅是自然意义的光明。作者面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并不消极颓废,而是积极地呼唤迎接光明的到来。文章中如“光明”“复活”“海句力士”等等都是在表现“五四”精神。作者夸张的欢乐就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欢呼和礼赞。文章中的悲喜交互,也表明光明来之不易,它经历了漫长黑夜的沉睡(痛苦、屈辱的等待)冲破了重重的障碍,也得以觉醒,这艰难的获得让作者悲喜交互。

  互动3:本文作者除了对日出进行了精彩的描写,还着重写了日出前的云海,结合“阅读练习探究”第二题,说说几位作家对云海描写的精妙之处。

  明确:见课本第8、9、11页

  海涅:比作洪水泛滥的平原中露出的干的土壤。

  姚鼐:比作数十立的樗蒲。

  徐志摩:日出前:绵羊(温顺、恬静)

  日出后:兽形波澜(灵动、活泼、生机无限)

  互动4:这篇文章是一篇抒情散文,除了以情动人外,文章华丽的词藻,优美的语言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仔细品味文中节奏感强,意蕴丰富的句子。

  明确:见课后题“词语品味积累”。

  文章语言:1)新颖的搭配(生动、传神)

  2)根据字义临时造词(新鲜、典雅)

  互动5:比较刘白羽和徐志摩写法的异同.

  明确:刘白羽:把景象写透了,才激动起来,慢慢诱导读者激动,避免读者跟不上趟而无动于衷(层层烘托、步步蓄势,在一次又一次的渲染之后,终于推出了雄伟无比的高空奇景)

  徐志摩:很善于调动读者情绪和作者同步发展,循序渐进。徐是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情绪来得很快,很突然,引起读者的惊异,以戏剧性的悬念,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刚开始漫不经心,懒洋洋,笔锋一转“果然”读者的情绪还没跟上“我不由得打声狂叫”引起读者的惊异的作者激动的景色,倒不一定一下子很惊人,很令人震撼,写景抒情文章常用的手法,以作者的情感为主导。

  刘白羽:1)描写角度新

  2)立意深远

  3)表现手法巧妙

  徐志摩:词藻华丽、立意新奇、色调绚烂、富有音乐性。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分角色朗读课文,学习运用几个词语说一段描写雨景的话;联系上下文品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通过品读理解课文,体会萨沙一家人关爱弱小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品读理解课文,体会萨沙一家人关爱弱小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萨沙一家人关爱弱小的优秀品质。

  【课前预学】

  熟读课文,完成预习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认为什么样的人就是最弱小的?

  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是一家人中最小的孩子——四岁的萨沙说的一句话。他为什么这样说,怎样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他是一个什么的孩子?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那个美好的假日,走进萨沙的内心世界,相信大家会对弱小,对萨沙一家的美好品质更深刻的理解。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组织交流森林的美好景色,概括:(一是野蔷薇美;二是一家人非常温馨和谐。)

  2.小结:森林里的景美,出示图、文: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

  看着这一朵粉红粉红娇嫩的蔷薇花,闻着它一阵阵沁人心脾扑鼻芳香,你情不自禁的`想说句什么话?带着情感在读这句话。

  在森林中有这美丽的蔷薇花陪伴,萨沙一家人聊天、看书,生活是那么温馨美好。

  3.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正在这时一场大雨突然来临,交流描写雨大的词语和句子。

  相应出示:大雨如注,“注”是什么意思?(灌入)“大雨如注”就是……

  形容雨大的四字词语,你能说出几个吗?(生回答后再适当补充:)

  滂沱大雨 倾盆大雨 瓢泼大雨 狂风暴雨 疾风骤雨 暴雨如注

  课文虽只有寥寥三个词,却把雨前、雨中的情景描写得生动逼真。谁能选用大家提供的这些词说一段描写雨景的话?

  指名说,点评。

  4.就在这雨中,一场温馨的关爱弱小的传递开始了,请同学们

  三、品读对话、体验真情:

  1.默读课文第二段,组织交讨论:

  第一句:面对萨沙的疑问,妈妈作出回答——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板书)

  2.面对妈妈的回答萨沙又说了什么?

  第二句,可以把它变成这样吗?为什么?(不甘弱小——)

  出示:这么说我就是最弱小的了?

  这么说我就是最弱小的了。

  这就是问句的魅力---表达丰富而强烈的情感。

  3.妈妈笑着说——生读,萨沙该怎么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呢?(出示句子)

  萨沙是一家中最弱小的,把雨衣让给他,我们懂。萨沙为什么要把雨衣让给野蔷薇呢?

  4.我们来看看雨中的野蔷薇是怎样的?

  出示: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它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

  读,说:看,雨中的蔷薇花正向我们呼喊什么?你想说什么,你更想做什么?

  5.此时的萨沙做了什么?谁来读?

  作者在第二自然段写了蔷薇花带给我们美丽和芳香,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第7自然段又写了大雨中的可怜蔷薇花,需要我们的保护。这样前后照应是要告诉我们弱小者不仅仅是年龄、力气、身体比我们弱小的,一切身处困境急需帮助的人或其他事物都是弱小的,都需要我们的保护。(删掉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中“人”副板书)

  6.萨沙保护了比自己更弱小的蔷薇花,他又说了什么话?

  生读——你会把它变成带句号的句子吗?对比读,你认为他这句话里饱含着什么意思?

  妈妈又将怎样回答他?你会怎样称赞他?(自豪、自强、自信、善良)

  (爸爸把雨衣让给妈妈,妈妈把雨衣让给萨沙,萨沙又把雨衣披在了野蔷薇身上,因为他们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他们这种自觉保护弱小者的精神让人感动。现在让我们再次用心用情读这一段话)

  7.分角色朗读萨沙的三次对话

  8.总结:父母言传身教,用自己保护弱小的实际行动教育了萨沙;而年仅4岁的萨沙内心不甘心做弱小者,不愿意只享受别人给予的保护,而努力的去保护比自己更弱小者更让人感动、钦佩、学习。

  四、检测评学

  1.你会用那些词形容萨沙 ( )( )( )( )

  萨沙只是四岁的孩子,他已经不甘心做弱小者,尽一份自己绵薄的力量去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那么你们是否也曾伸出过援助之手,保护过比你弱小的人或者其他东西呢?

  2.仿写语段:一棵小树正在狂风中剧烈摇晃,它是弱小的,我要保护它,于是······

  3.总结:许多都会事物发生了变化,也许原来的强者会变成弱者,而原来的被关爱者又变成了主动关爱别人的人,但是不管怎样,唯一不变的是要有这样的意识——(齐读课题:)我不是最弱小的,我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去保护比自己弱小的……

  五、作业设计

  1、写出几个形容雨大的词语。

  例:大雨如注 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2、选择题。

  “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对这句话所包含的意思描述,恰当的一项是:

  (1)萨沙在问妈妈,自己做了保护蔷薇花的事,是不是最弱小的了。

  (2)萨沙保护了蔷薇花,说明萨沙是个爱护花草树木的孩子。

  (3)这是萨沙在反问妈妈:现在我保护了比我弱小的蔷薇花,我不是最弱小的了——你们保护我,我也保护了别人。

  【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5

  知识与能力

  1.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介绍说明对象。

  2.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快速概括、提取信息的能力。

  3.仔细品读文章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过程与方法

  1.快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文章关键的词语和句子,把握文章内容。

  2.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讨论、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知《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及艺术价值,提高鉴赏艺术品的能力。

  2.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伟大成就,认识我国古代高超的艺术水平和人民的聪明才智,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

  学会概括、筛选信息,明确《清明上河图》的特点。

  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按总分总的方式,运用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来介绍《清明上河图》的方法。

  圈点勾画法 合作探究法 点拨法

  《清明上河图》图片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中国石拱桥》给我们介绍了中国桥梁的悠久历史及伟大成就,《苏州园林》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建造特点,这两篇文章让我们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我们祖国的伟大。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介绍我国国宝级画作的一篇文章——《梦回繁华》,去领略中国画的博大精深。

  1.张择端简介

  张择端(生卒年不详),字正道,山东东武(今中国山东诸城)人。中国北宋时期的画家。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擅画楼观、屋宇、林木、人物。所作风俗画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刻画细致,界画精确,豆人寸马,形象如生。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等,皆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

  2.《清明上河图》简介

  《清明上河图》系宋代名画,作者张择端。此画距今近900多年的历史。图中描绘的是北宋时期的开封,清明时节汴河两岸的风俗民情。《清明上河图》画心高25.5cm、长525cm,作者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描绘全图,主要描绘对象是市井百姓,这在宋朝是十分少见的,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构图起伏有序,笔墨技巧兼工带写,人物生动传神。画中细致地描绘了汴河上舟船往复,飞虹卧波;店铺林立,人群熙熙攘攘的繁华景象。人物生动传神,牲畜、房舍、舟船、城郭、桥梁、树木、河流至臻至妙,惟妙惟肖。

  《清明上河图》既是一幅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独特的审美视角,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都使其在中国的乃至全世界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之作。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主要特征是什么?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内容庞大,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活。

  2.文章从哪几方面介绍它的?

  从三个方面介绍:(1)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作者、作画时间。(2)介绍《清明上河图》描绘的主要内容。(3)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价值。

  1.文章开头写到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写到了北宋时期商业、手工业的迅速发展,写到了绘画题材的拓展。

  写这些,即紧扣文题,又自然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

  2.《清明上河图》描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

  北宋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

  3.第3段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把《清明上河图》比喻为“一部乐章”,把画面开卷处比喻为慢板、柔板,把画面中段比喻为快板、紧板,把后段比喻为尾声,形象生动地突出了《清明上河图》的特点,引出下文对《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的说明。

  4.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作者按什么说明顺序进行介绍的?

  文章有提示语:画面开卷处汴京近郊风光——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由此可见作者按空间顺序进行说明。

  5.画面开卷处汴京近郊风光描绘了哪些景象?按什么顺序说明?

  疏林薄雾中赶集的乡人,岔道上踏青的权贵,近处小路上骑驴的行旅。按由远到近的空间顺序说明。

  6.在说明画面中段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时,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①举例子。以“巨大的漕船”“宏敞的拱桥”“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的漕船”三个事物为例,具体生动地说明了画面中段的景象。

  ②打比方。说明“宏敞的拱桥”时,说它“结构精美,宛如飞虹”,形象地说明了拱桥的形态和气势。

  ③摹状貌。对“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的漕船”的细节描绘,形象地再现了画面内容,使读者如同看见了画作一般。

  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介绍了画面的内容,突出了画面的特点,给人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7.文中从哪几方面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价值?

  (1)艺术价值: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内容庞大,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

  (2)史学价值:是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丰富的内容,有着文字无法取代的历史价值,为12世纪中期中国城市生活状况留下重要的形象资料。

  (1)抓住特征介绍事物。本文介绍的是一幅画作,作者紧扣《清明上河图》的特征“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内容庞大,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活,写实性很强”进行说明。

  (2)语言准确,说明生动。文中有准确的说明,如“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525厘米”准确地介绍了画的材质、画的大小。有生动的说明,“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生动地描述了画面的内容,让读者似乎看到了画图,突出了《清明上河图》的特点。

  梦回繁华说明对象 《清明上河图》特征①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②内容庞大,繁而不乱,长而不冗③段落清晰,结构严谨④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⑤写实性很强说明方法 举例子 打比方语言特点 准确 生动作者情感 赞叹 自豪

  在《梦回繁华》的教学设计中,我摒弃旧传统“串讲”教学模式。设计“课前积累——创设情景导入——自由式阅读——合作式解读——探究式拓展”五大环节。实施过程中,以学生的自感、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先创设情景导入,再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让学生找出文章的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再在文中找出说明《清明上河图》特征的句子,然后仔细阅读课文,探究文章如何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我想:学生如果能够找出这些句子,肯定就能理解说明的特征和说明的顺序。于是,我引导学生找出4段中能标识文章结构层次的词语,出乎意料的是部分学生一下子就找出来了,真让我为之一振。再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在此基础上归纳了本段的说明顺序。再指导学生选段朗诵,充分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教学效果好。

语文教案 篇6

  俗话说得好,有备无患,虽然教学过程时时有遗憾,但由于对教材分析得不透,学生固有的知识把握得不准,也就是课前了解得不全面而上课,那个遗憾就大了,《自然之道》这一文教后就有这种感受。课文虽已教完,但总觉得有点不舒畅:课堂沉闷,学生启而不发,理解不深刻。回顾教学过程,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课堂上缺少了学生的活动。假如在一节课中学生的活动不充分,或者说没有使全体学生动起来,那么,这个课堂就缺乏生机和活力。这节课我估算了一下,没有完全动起来(主要是脑动)的学生占着不小的比例。对学生情况把握不准确,在教学构思上对主体性和全员性考虑不周全是其主要因素,同时课前没有布置学生搜集资料,致使学生思路不开阔,对提出的问题谈的不深刻或者无话可谈。

  二是朗读没能很好地与阅读教学的特点统一起来。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段,它对领悟情感陶冶情操培养情趣很有好处。所谓读文悟道披文入情,强调的就是读。这节课中,由于对朗读的处理失当,从而使阅读教学显得单薄,显得缥缈,显得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三是评价缺乏激励。评价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催生剂。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无疑会唤起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的进取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评价犹如催生剂,给学生以力量,给学生以风貌,给学生以健全完美的人格。虽明于心而未能明于行,致使学生学习积极不高。以上存在的这些遗憾,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加以重视和改正的。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交通工具的发展史,从中懂得“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走得更快更远。”

  2、认识17个生字,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自学能力、创造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挂图、收集相关的交通工具资料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谈话,激发兴趣导入。

  1、同学们,放假的时候,你都去过什么地方,怎么去的?

  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讨论,远行靠什么?

  板书课题,齐读

  2、谈谈你收集到的交通工具资料。

  二、自主识字,初读感知。

  1、出示挂图,认一认图中的交通工具。

  2、学习课文。你打算怎么来学习这篇课文?

  自学课文,谈识字方法,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不认识的字。

  3、同桌一人一段,互相帮助,把读不准、不认识的字消灭掉。

  4、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a、齐认读生字卡片

  b、开火车读,试着读出后组词或练习说话

  c、利用学具,进行识字游戏。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后,讲讲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讨论解决不明白之处。

  2、人类远行靠什么?集体讨论解决。

  3、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4、展示读,共同评价。

  5、老师读,学生提建议,做评价。

  四、拓展思维练习。(口语交际)请你做小设计师,设计未来的交通工具。

  五、提出希望,进行思想教育。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写本课7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

  一、复习检查

  1、按课文内容填空

  这儿原来是一个()的荒岛,后来小熊在这里种了(),几年后,这儿()(),()、()、()到这儿安家落户了。

  2、说说“这儿”好在哪里?

  有树木:一年、两年,小树长大了,漫山遍野,绿叶成阴。

  有动物:许多小鸟飞来了,小鹿啊,小象啊,小猴啊都划着船来了。

  这儿绿化搞的好,空气新鲜,绿叶成阴,生活在这里一定很愉快。

  二、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座玩空呀年象极

  1、自主学习,说说用什么方法来记字形(留下足够时间,让学生思考,互相交流)

  2、结合学生发言,教者小结:

  部件法:玩:“王”和“元”,合成“玩”。

  座:“广”字头,里面“坐”。

  空:“穴”字头,下面“工”。(教新偏旁“穴”)

  猜谜法:象:撇刀下面一扁口,一撇穿“口”往外走,弯钩里面两小撇,一撇一捺在外头。(教新偏旁:撇刀头)

  关键法:年:上面像个“人”,下面记笔顺:横竖又横竖,“年”字就写成。

  3、指导写字:

  座:半包围结构。注意:上面部分的横要略短,“坐”要略向左靠,否则会出现松散现象。

  玩:左右结构。注意:左边“王”的最后一笔改为提,“元”的撇画写得稍长,要延伸至“王”的一提之下。

  空:上下结构。上面是“穴”字头,要盖住下面的`“工”字。

  年:独体字。第一二笔写得偏小,三横之间保持等距。

  极: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高右低。

  象:上中下结构。上面两个部分只占二分之一。中间部分先写一个扁扁的口。另外要处理好三撇。

  4、按笔顺描红。

  三、作业

  练习写生字,习字册描红。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里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居然””不由自主”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4个自然段。

  3、了解珍珠鸟的外形特点,活动范围,理解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珍珠鸟的外形特点、活动范围,理解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挂图。投影、磁带

  主要板书计划

  住处:舒适温暖安全

  外形:红嘴红脚毛灰蓝色蓬松的球儿

  珍珠鸟

  雏儿:飞落站撞信赖能创造美好境界

  挨近 蹦到 喝 瞧

  活动:啄笔尖 啄手指

  飞到 扭动 挤开 钻进

  落到 趴 睡 咂 嘴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鸟语》这一课,懂得了鸟儿是我们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人和鸟儿友好相处的乐趣。

  2、揭示课题

  (1)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后说说珍珠鸟的样子。

  (2)师小结:珍珠鸟体形小,因它后背有珍珠似的白点而得名,是一种观赏鸟。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2)读顺句子和课文

  (3)给课文各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检查自学

  (1)抽读生字,读准下列字句的字音。

  撞 傍 蹦 腻 扭 蔓 雏

  (2)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拨开 雏儿 细腻 淘气 扭动

  不由自主 信赖 索性 居然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自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交流

  四、指导学字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解珍珠鸟的外形特点,活动范围,理解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2、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1、指名读1、2自然段,想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2、学生交流,师板书:住处:舒适温暖安全

  3、引导学生体会:

  (1)开头用“真好”反映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2)“巢”指什么?舒适而温暖的巢是谁安排的?这反映了“我”对珍珠鸟什么样的感情?

  (3)“我”喜欢珍珠鸟还有哪些表现?

  (4)齐读第2自然段

  4、指导朗读(用喜欢、亲切的语气读)

  5、师小结: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了“我”给珍珠鸟安排了一个舒适、温暖和安全的住处。

  三、学习第3——6自然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想想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圈出有关词句。

  (1)出示句子;

  三个月后,那愈发繁茂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瞧!多么像它的母亲,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背后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A学生自由读,体会并找出描写鸟特点的词语。

  B学生交流,师板书:雏儿外形:红嘴红脚

  毛灰蓝色蓬松球儿

  (2)齐读第3自然段

  (3)师小结:这一自然段作者按部分到整体的顺序写了雏儿的外形特点。

  2、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想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2)生交流(板书:活动)

  (3)同桌讨论,课文是怎样描写珍珠鸟雏儿的活动的?圈出有关词语

  (4)根据学生交流,板书:飞落站撞

  挨 近 蹦 到 喝 瞧

  啄笔尖 啄手指

  (5)“渐渐地它胆子大了”“它完全放心了”这是用什么手法写雏儿的.?这说明了什么?

  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学习5、6自然段

  (1)师引读,第5自然段,用一句话来写雏儿的活动情况。

  白天,生接读………

  傍晚………

  (2)板书:飞到扭动挤开钻进

  (3)指名读第6自然段

  A出示图,观察图上“我”“雏儿”在干什么?展开想象

  B指名看图说说(板书:落到趴睡咂嘴)

  C这一自然段里哪些句子写到了“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

  D指导朗读第5、6自然段

  4、师小结:第3—6自然段讲了珍珠鸟雏儿的外形特点。

  活动范围以及与“我”的亲密相处,想想该用什么语气读?

  5、指导朗读

  6、齐读第3—6自然段

  四、作业

  1、试背4、5、6自然段

  2、想想珍珠鸟是怎样信赖“我”的。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第七节,理解反问句的意思。

  2、会用“居然”、“不由自主”造句。

  一、复习检查

  齐读课文

  二、学习第7自然段

  1、指名读,想想这一自然段共几句话?

  作者称珍珠鸟是可爱的小家伙,这些概括了上文的哪些方面的内容?

  2、指名回答

  3、“不由自主”是什么意思?

  4、课文最后一句是什么句式?能不能换种口气来说?

  5、为什么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境界?(板书)

  6、指名朗读

  7、齐读第7自然段

  三、总结课文

  四、指名背诵第4—7自然段

  1、分段指导

  (1)第4自然段,引导学生看着板书引背

  (2)第5自然段,出示:

  白天,它____________;信晚,它_____________。

  (3)第6自然段,出示: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________,我手中的笔__________。不一会儿,_____________它睡得好熟呀!_________。

  (4)第7自然段,出示:

  看着___________我不由自主地_______________;信赖,_____________。

  2、指名四人试着完成填空,练背。

  3、连起来背诵。

  五、指导造句

  居然-------

  不由自主---------

语文教案 篇10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夏天)在这个季节里,你最喜欢什么天气?

  2.你们喜欢雨天吗?雨后你们在校园里怎样玩的?

  3.冰心奶奶知道同学们喜欢玩水,就为大家写了一首小诗(师板书:雨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识字

  1.师范读,生看书思考:从中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2.学生自读课文,自主识字。

  3.检查识字情况

  (1)出示生字。

  (2)同桌互相检查。

  (3)师检查,让学生用字组词,个别的字进行说话练习。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学生自读第一小节。

  (1)雨后的广场怎样的情景?“快乐的好像神仙一样”是什么意思?让学生体会到此时的快乐。

  (2)雨后是清新的美景,有一群孩子正在欢快的玩乐,应用怎样的语气去读?

  2.细读二、三、四小节。

  (1)诗中描写了哪些人物?

  “小哥哥使劲地踩着水,把水花儿溅起多高”说明了什么?

  小哥哥摔倒后是不是很沮丧?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你觉得小哥哥是怎样的一个人?

  (2)小妹妹长得什么样子呢?她跟在谁的.后面呢?“泥裤子指的是什么?哪些句子是描写小妹妹的动作和神态的呢?但她心里是怎样想的呢?

  (3)小朋友们的心情是怎样?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

  (4)再读课文,用欢快的语气读。

  四、拓展延伸

  1.在这雨后的美景中,同学们,你想做些什么呢?

  2.用心观察和体会画一下雨后的美景。

  五、练习书写

  1.出示本课要求写的字,师生共同讨论字的笔顺及占格。

  2.学生练写,教师指导。

  3.学生互评,提高书写质量。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的教案03-31

语文《草原》教案03-01

有关语文的教案04-03

(经典)语文教案08-01

【精选】语文教案08-06

语文教案[经典]08-06

(经典)语文教案08-13

语文优秀教案02-04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