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9-05 10:03:21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精华(6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科学教案精华(6篇)

科学教案 篇1

  一、实施前的设想: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儿童的成长”的理论,杜威的课程观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生长,强调直接经验的获取,反对把书本知识作为结论直接教给学生,主张课程设计把书本知识还原儿童的经验。杜威的观点对美国及世界各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我国《自然》教材,存在如下弊端:学习内容过分重视系统知识技能,科学理论而脱离生活实际。把知识用“告诉”的方式而不是以“实践出真知”的方式呈现出来。《科学》新课程提出了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体验现实,感悟自然的教育理念。在《种子变成芽》教学过程中,以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促使学生合作学习,学会做人,进一步把我们的课堂进行观察活动的课外延伸。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本课教学的重点部分是观察种子外部的颜色、形状等特点以及解剖种子,进行内部结构的观察。鉴于三年级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不够长,同时也为了使活动更具有探究性和趣味性。我把播种活动设计为两种不同的观察记录方法:一种是同一种种子在七天内的连续生长过程的观察记录。第二种是几种种子同时播种,每天观察它们的不同变化。这个过程更能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的学习态度。

  2、材料的选择:因为凤仙花的种子太细小,不容易观察种子里面有什么?所以我选择了蚕豆、玉米、绿豆等材料代替。

  三、活动目的

  1、认识几种常见种子的名称,能对种子外观和内部进行观察。

  2、知道种子生长的条件,掌握科学的播种方法。

  3、探究种子的秘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四、活动准备

  各种种子和浸泡过的种子、放大镜、镊子等等。

  五、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学生通过观看课件,初步感知植物一生的变化。并让学生思考:关于种子,你最想研究什么?

  (二)分组观察,交流汇报

  1、认识种子

  你从认识的种子中,向同组同学介绍它们的名称、颜色、形状等特点。

  2、引导学生猜想

  学生讨论后猜想:种子里面可能有什么?

  3、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我们用什么方法观察种子里面呢?

  生:剥开。

  生:用牙咬开。

  生:用指甲撕开外皮,再看里面。

  生:用刀切开。

  师:切开和剥开那种方法好?

  生:剥开好。切开会使种子破碎,不易观察。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那么我们就用剥开的方法,剥开种子又叫解剖种子。在实验时注意什么?

  生:要细心,保持种子各部分的完好。

  生:使用镊子和放大镜时,要注意安全。

  生:要先剥去外皮,再观察里面。

  生:要做好观察记录。

  师:组内要分好工,负责记录的同学把全组的发现记录在观察之花中,看哪一组发现的最多,它的观察之花就开得更灿烂。记录时可用语言、图画、以及数据等描述。好,分组开始研究。

  4、学生分组活动

  ( 剥皮后的蚕豆 ) ( 解剖后的观察 )

  4、汇报研究结果:学生将记录表放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师:通过实验,你发现种子里面有什么?

  生:我发现里面有2片小叶子。

  生:绿豆的又尖又弯,从里面破壳伸出来。

  生:蚕豆皮比花生皮硬。

  生:剥皮后,蚕豆可以分开两个豆瓣,而玉米分不开的,只有一瓣。

  师:对,(边讲解,边演示)玉米内还多了一层含淀粉的胚乳,我们切开后,涂上碘酒,变深蓝色部分就是胚乳。而涂在可以分开两个豆瓣的种子上是不变黑色的。课后我们可用这方法检验其它种子变不变深蓝色?内部有没有胚乳?还有没有其它不同的发现。

  生:我们组的绿豆芽长得最长,已经有6毫米。蚕豆芽最短,只有2厘米。

  师:种子外面的这层是种子的皮,里面整个部分,科学家给它起了个名叫胚。胚是有生命的,皮和豆瓣就像妈妈一样保护着小芽,供给小芽“营养”。就可以发育成一棵植物。

  5、让学生把实验用品整理好。

  (三)共同探讨播种方法

  1、引导学生猜想:种子发芽时是先长出根,还是叶呢?或者其它呢?

  2、设计实验:想一想,怎样能透明地观察种子变成芽的生长过程呢?

  3、一边介绍两种观察方法,一边演示。

  第一种是连续性观察方法:A、先找个平底的透明小容器。再放几层纸巾卷成筒形,中间放些土壤再洒些水,等纸巾完全湿润,但不能太多。

  B、第一天放第一粒种子,放在通风的阳台上。第二天再放相同的一粒种子……连续放七天。

  C、注意每天在同一时间放种子,同时要观察前一天的种子变化,用不同的方式记录下来。

  附:记录表: 观察 种子变成芽

  4、讲解记录种子成长信息的做法。 第二种观察方法让学生看书自学,请翻开书第25页:几种种子同一段时间的生长情况。

  第一、确定观察种子和内容,如:观察花生和绿豆第一周的发芽图

  第二、参考资料,自己动手做一张记录表。如统计图式,表示幼苗的`长高情况。

  5、讨论播种方法。

  (四)总结和延伸。

  1、让学生思考种子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2、学生发表见解。

  3、送给学生一包种子,用收到的种子,按今天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播种,注意做好记录。

  六、活动评析

  本课的内容是以孩子们观察种子为出发点,突出播种对使用的材料选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种子怎样变成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观看课件,初步感知植物一生的变化后,大胆猜想到观察实验,进而掌握科学的方法,进行播种,观察种子怎样变成芽,进行记录。孩子们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个环节都有所收获,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新课程指出: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所以,合理地设计的两个猜想A种子里面可能有什么。B种子发芽时可能先长根呢?还是叶呢?或者其它呢?让学生先预测一下,再让学生带着预测自己去解暗箱,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也增强了学生敢于向未知领域挑战的勇气。没有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

  2、从问题→猜测→观察实验,教师抓住了学生对未知的好奇心,迫切验证预测结果的心理,成功地创设探究的情景。通过让师生交流:实验时我们要注意什么?使学生掌握了操作的基本方法和要领,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自主性。

  3、通过让学生动手实验,并联系自己的实践活动讨论、分析、归纳,学生采用语言、图画以及数据等不同的方式进行记录。经历了自行探究种子内部结构后,汇报时,学生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实验记录,说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探究后的研讨是必不可少,但要注意鼓励学生运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互动交流。

  4、教师把握好教学的重点,同时突破难点:学生很难观察和区分玉米的胚和胚乳部分,说明玉米只有一瓣(没有两片子叶)。我利用生物学染色的方法,在玉米切面上涂上碘酒,变为深蓝色部分就是胚乳,胚还是淡黄色的。教师舍得在难点处花一点时间,教给学生检验种子是否含胚乳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用碘酒自行动手探究,终身受用。这样的实验方法,简单化、生活化。

  5、在课外验证猜想之前,一定要让孩子们对实验的具体做法(步骤)做到心中有数。也就是要求学生设计好观察内容和记录表。并要求学生在做实验时,要像科学家那样有耐性,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进行持久的探究活动。

  整个活动中,教师重视孩子们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尽量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引导学生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展了学生思维。也正如教育家斯宾塞所说:“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行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事实证明,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去探究一些身边的科学,学会方法比学会知识更重要。

科学教案 篇2

  简单电路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一个简单电路需要一个能持续提供电能的装置一电池。

  2、电从电池的一端经过导线和用电器返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

  3、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

  过程与方法:

  1、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点亮更多的小灯泡。

  2、观察、描述和记录有关的实验现象。

  3、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对电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

  2、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

  【教学难点】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点亮更多的小灯泡。

  【教学准备】

  每小组小灯座2个、电池盒1个、1号电池1节、导线4根、小灯泡2个、记录纸若干,记号笔1支。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连接比赛:每组一节干电池、一根导线和一个小灯泡,把小灯泡点亮。

  2、讨论:我们这样用手按着来点亮小灯泡,一松手小灯泡就不亮了。是不是有点不太方便啊?

  3、引导学生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提醒学生观察或回忆学校和家里的电灯是怎样安装的)

  二、观察电池盒和小灯座,学会使用电池盒和小灯座连接电路。

  1、教师逐个出示小灯座、电池盒,让学生观察电池盒和小灯座。

  2、讨论:这两个工具是干什么用的?怎么使用?

  3、请一生演示电池盒和小灯座的安装,教师可以做如下提示:

  (1)安装电池的时候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2)小灯泡是怎么装到小灯座上的?

  (3)导线怎么连?(指出弹簧接线头的最佳连接方法)

  (说明:电池盒和小灯座的使用方法也可以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由教师直接按照教科书上提供的步骤告诉学生,不必对使用方法进行讨论。教师边讲解,学生边操作,保证每个学生都会使用。)

  4、学生使用电池盒和小灯座连接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

  5、请一组学生展示他们的连接实物图,教师介绍用简单的符号

  画电路图的方法。

  三、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

  1、再提供1个小灯泡、1个小灯座、3根导线,让学生尝试怎样使两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

  2、学生使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来进行各种尝试,当尝试成功后,再去尝试其他的连接方法。

  3、教师提醒学生将各种方法的电路图画出来,以便交流。

  4、根据各小组电路的连接情况,再发给每个小组一节电池和一个电池盒,探究两节电池在电路中的连接方法,并画出电路图。

  5、实验结束,小组汇报,互动交流。

  (交流要点:小灯泡亮了吗?用了几种连接方法?哪种方法更好?

  为什么?为什么不同的方法都能使小灯泡同时发光?指出电在电

  路中是怎样流动的。)

  四、活动延伸:

  1、挑战:我们能连接更多的小灯泡和电池,让它们同时亮起来吗?

  2、讨论他们的想法,使学生对电路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发展。

  板书设计:

  3、简单电路

  电池导线用电器(电池盒和小灯座)

  连接方法

  点亮小灯泡

  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感知各种各样的绳,并围绕“有用的绳子”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2、探索绳的各种玩法,体验玩绳的乐趣。

  3、提高动作的灵敏性与协调性,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

  活动准备:

  1、 收集各种各样的绳子。

  2、教师用绳自制的网兜。

  活动过程:

  1、 引导幼儿观察、感知各种各样的绳,并围绕绳子的用途展开讨论。

  (1)启发幼儿感知各种各样的绳。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的绳子,你们认识它们吗?请你们用眼睛看一看,用小手摸一摸、拉一拉,它们一样吗?”

  (2)请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

  (3)请幼儿每人选择自己喜欢的绳,集体交流。

  师:“你喜欢的绳子是什么样的'?它可以用来做什么?”(鼓励幼儿与同伴交流,分享经验。)

  (4)迁移幼儿的生活经验。

  师:“你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不一样的绳子?它们有什么用?”

  2、引导幼儿探索绳子的不同玩法

  (1)教师用绳子变魔术,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绳子还可以变魔术呢!”“今天绳子特别高兴,它们想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请小朋友开动小脑筋,可以怎么玩?你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商量一下,也可以把你的好办法告诉你的好朋友。”

  (2)幼儿自由选择绳子尝试不同的玩法,教师参与其中,对个别幼儿进行指导。

  (3)幼儿展示自己不同的玩法。

  (4)引导幼儿探索合作玩绳。

  师“能不能几个小朋友用绳子一起玩游戏?可以怎么玩?”

  3、师生互动游戏:“网小鱼”。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初步了解一些物理现象2.对教师讲解的内容有所理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在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

  2.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方法】演示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学科-物理,你听别人说过物理吗?你心中的物理是怎样的呢?谁起来说一下?(让学生起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二、新课教学

  1.演示几个实验,说明物理是十分有趣的。

  (让学生先猜测现象,再演示)

  (1)器材:一大一小两只试管(尺寸十分接近),水,红墨水。

  做法:大试管装入过半的水,管口朝上,放入小试管,倒过来,水流下,管上升。

  现象:试管自动上升。

  (2)器材:漏斗,乒乓球。

  做法:一个乒乓球放在一个倒扣的漏斗中,通过漏斗嘴用力吹下面的乒乓球。

  现象:乒乓球悬在空中不下落。

  拓展:让学生撕下两张纸,用力吹两张纸的中央,发现纸靠近。

  (3)器材:两只大烧杯,鸡蛋,清水,盐水。

  做法:把一只鸡蛋分别放入两个大烧杯中。

  现象:鸡蛋有浮有沉。

  (4)器材:导线,开关,电池组,小灯泡,变阻器。

  做法:连好电路,闭和开关,移动滑片,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

  现象:灯变亮。

  2.物理不仅有趣,而且是十分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

  (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再解析)

  提问1:人听到子弹声再躲来的及吗?为什么?

  解析:子弹出膛飞行时的速度比声音快,所以来不及。

  提问2:我们对着水中看到的鱼用手去抓,能抓到吗?

  解析:抓不到,我们看到的是像,真正的鱼在像的下边。

  提问3:黄浦江边的路灯,水中的像为什么是一道光柱?

  解析:古诗云"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荧。微微风簇浪,散做满河星",起伏的水面相当于许多平面镜,每盏灯在水里有好多像,连在一起就成了一道光柱。

  提问4:冬天的冰花结在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

  解析:外表面。

  提问5:在光滑的路面上,空身容易摔倒,还是肩挑重物容易摔倒?

  解析:空身。

  小结:同学们,今天对所提的问题的.分析,大家可能还领会不了,没关系,随着以后的学习大家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

  3.怎样学好物理。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插图,勉励学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学问要躬行"。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不能死记硬背,贵在理解,要多问,"为学贵有疑,有疑贵问师",不要以为问老师一些简单的问题会遭到耻笑,而不问。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我们学了知识以后,如果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就完成了一次飞跃,如果遇到生活中的疑问,又从课本中找到根据,就又完成一次飞跃。

  (4)像科学家那样探究。

  介绍伽利略的贡献:伽利略望远镜,伽利略温度计等。

  尊称:近代科学之父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八页"伽利略对摆动的研究",并讨论材料后的几个问题。

  小结:学习物理,就要仔细观察周围的世界,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善于动手,加以实践,找到规律。

  三、作业:

  阅读"科学之旅",说说你打算怎样学好物理课。

  今天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科学教案 篇5

  [教材简解]

  天气,与每个人的生活休戚相关,也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幼儿的生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提出了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的目标,而了解天气的变化,正是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认识的重要内容之一。

  阴晴雨雪、沙尘、雾霾……,幼儿每天都能体验到天气的变化,对天气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却缺少进一步的经验提升,如何引导他们对熟悉的自然现象产生关注,感受天气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获得经验的提升、总结和初步的系统化,是设计这一活动的出发点。

  进入中班下学期,幼儿的观察、探究等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尝试用语言、图画等表现事物的特征,积累了简单的记录经验。结合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活动从认识形象的天气符号入手,引导幼儿发现天气的多变,从而引发关注,并通过合作配图、交流讨论,真切感受天气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并引发后续的关注。

  [设计理念]

  充分体现《纲要》和《指南》精神的科学教学活动是以幼儿为主体的,它不仅仅关注科学知识的获得,还更重视科学素养的养成、科学兴趣的培养。“多变的天气”这一教学活动,以“多变”为主题,通过三个环节的不同设计,使幼儿主动发现天气的多变,感受天气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发对天气的关注。环节一,利用天气与符号间的多次转换,形象地了解天气的变化,并与环节三链接,体现“多变”的主题;环节二设置了有意义的情境,以配图形式,将天气与幼儿生活相联系,让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发现,知道在不同的天气下需要做合适的事情。同时通过交流讨论,分享同伴间不同的思考;环节三既是对前面经验的链接,又为后续关注提供铺垫。

  [目标预设]

  1.认识晴、雨、雪、雾等天气符号,发现天气是多变的,引发对天气的关注。

  2.知道在不同天气需要做合适的事情,感受天气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活动准备]

  Ppt课件 小组操作板(含晴雨雪雾符号、√ × ?符号、图片插槽设置等)每组8幅生活图片(晒被子、放风筝、轮船、飞机、伞、墨镜、帽子、口罩)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引出天气符号今天的天气怎么样?(以晴天为例,结合幼儿回答,ppt出示晴天图片假如请你用一个符号来记录晴天的话,你会怎么记录?

  我们看看生活中是怎么记录的——出示晴天天气符号(评析:从今天的天气导入,自然引发幼儿的兴趣,并且利用幼儿已有的记录经验,建立起天气与天气符号之间的联系,了解生活中可以用天气符号来记录天气,从天气转换到符号)

  二、认识各种天气符号,发现天气是多变的

  1.认识各种天气符号

  (1)认识雨天符号(如当天为雨天,与步骤一中内容互换)出示雨天符号 ——看到这个符号,你知道表示什么天气吗?

  (评析:利用ppt链接,设计可随机调换的符号,可结合当天的天气与步骤一中的图片内容灵活调换)

  (2)认识多种天气符号出示多种天气符号(晴、多云、阴、雨、雾、雪、沙尘)除了晴天、雨天,你还知道哪些不同的天气?从符号中你也能找到吗?有没有你看不懂的?(结合幼儿回答,出示相应的天气图片)(评析:当幼儿对符号有了概念之后,又从符号转换到天气,从众多的符号中找出相应的'天气,初步感受天气的多样)

  2.了解同种天气不同程度的符号

  (1)出示三种雨天符号为什么同样是雨天,要出现三种不同的符号?

  (2)除了雨天,有没有其它天气也会用不同程度的符号表示?(结合幼儿回答,ppt展示雪、风等天气不同程度符号,拓展经验)例:小雪、中雪、大雪、暴雪例:不同等级的风(评析:从单一的符号到三种不同程度的符号,是在上一环节基础上的递进,上一环节是不同天气的变化,这一环节是相同天气不同程度的变化,通过符号→天气的转换,再次感受天气的多变。)

  3.小结原来,天气的变化有这么多,有晴天、阴天、雨天,还会刮风、下雨、下雪起沙尘,同一种天气还会有很多不同的变化。

  (评析:小结,将经验进行适时的提升与总结)

  三、合作配对图片,感受天气与生活的关系

  1.为四种典型的天气进行生活图片配对,知道不同天气下做哪些合适的事情

  (1)讨论配对方法,了解合作要求①Ppt展示8幅生活图片:晒被子、放风筝、轮船、飞机、伞、墨镜、帽子、口罩这些图片表示生活中我们会做的事情,你看懂了吗?

  ②出示操作板(以晴天为例)怎样才能从8幅图中选出所有适合晴天的图片?三个人一组,该如何合作?遇到有不同意见怎么办?

  (师结合幼儿回答,梳理配对方法与合作要求,如:可以一张张图一起看,也可以全部放在桌子上一起讨论,一起看;合作时可以一起先看,再配对,再检查,也可以有人负责配对,有人负责介绍;遇到有疑议的,可以讨论或者放在操作板?区)

  (2)幼儿三人一组,合作配对图片(评析:图片配对,截取了幼儿生活中典型的情境,将天气与生活的关系,巧妙的用游戏配对的形式呈现,使幼儿在自我分析、配对的过程中获得发现,而不是机械的学习。)

  2.交流讨论,感受天气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1)分享合作经验哪一组完成最快,你们是怎么合作的?

科学教案 篇6

  课题

  《做酸奶》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作者及工作单位

  韩城市新城三小 薛亚焕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主体活动是让学生经历做酸奶的实践过程,在活动中感受细菌与我们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认识到,不是所有的细菌都是有害的,消除学生头脑中错误的认识。在做酸奶的过程中,学生们经历了一次成功的体验,一次耐心的等待,一次收获的喜悦。

  学情分析

  学生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了解细菌的繁殖速度很快,认识乳酸菌以及细菌与人类的关系,讨论鲜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以及细菌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教学目标

  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

  教学重点和难点

  自己动手做酸奶

  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鲜牛奶,白糖,酸奶,勺子,保温杯等。

  教学过程:

  一、自己动手做酸奶

  1.谈话:你们喝过酸奶吗?你们能向大家说说酸奶是什么样的吗?

  学生交流。

  2.猜测:你们知道酸奶是怎样做成的吗?

  学生提出各种可能性,教师不作任何评价。

  教师分别给每组学生提供一个空的酸奶瓶,并让学生进行观察。

  学生从酸奶瓶上的配料表看到:鲜牛奶、蔗糖、乳酸菌。学生初步探知做酸奶需要的原料。学生可能会提出“乳酸菌是什么”的问题,教师可以让知道的学生说一说,随后在第二环节——认识细菌中全面地解决问题。

  3.自己动手做酸奶。

  教师提供做酸奶的材料:在煮好了的鲜牛奶(在电饭锅里刚煮的)里加入一些白糖,煮沸几分钟。每组发一份酸奶和煮好的鲜牛奶(放在罐子里)。

  学生自带保温杯和勺子(事先要用开水烫过)。

  出示教材中做酸奶的示意图,学生看图,制作酸奶。

  待牛奶冷却到35℃~40℃的时候,把鲜牛奶倒人消过毒的保温杯中,并往里面加入适量的酸奶,盖上盖子。

  测一测:在制作酸奶时,放入的酸奶与鲜奶的比例是多少?

  讲述:大约保温8个小时后,酸奶便制成了。

  提醒:自制的酸奶不能存放太久。吃了变质的酸奶会引起腹泻、消化不良,甚至中毒。

  4.交流自己的制作感受,画好“心情曲线”。

  教师在坐标的横轴方向上设计几个时间段,让学生在竖轴方向上画出做酸奶前后的感受,即画出“心情曲线”。等学生的酸奶全部做成后,再让他们交流自己的感受。

  评析:做酸奶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科学课的教学理念之一就是要面向每一个学生。教师要创造条件,尽量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愿望,让他们每个人都来做一做。在做酸奶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控制好鲜奶的温度以及酸奶与鲜奶的比例。“控制”是科学课中常用的一个术语,也是进行科学实验的一项基本技能,适当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控制是必要的。最后,学生利用曲线图绘制做酸奶时的心情,将活动延续到课后,关注自己做酸奶时的情感波动。“画心情”是一种新颖的评价方法。

  师:当你们听说这节课要做酸奶的时候,你们的心情如何呢?

  生:很高兴。

  生:很激动。平时都是自己喝酸奶,想不到今天自己动手做酸奶了。

  师:如果用一条曲线表示你做酸奶时的心情,可以怎样表示呢?

  生:将曲线向上画,表示心情激动。

  生:画一条波浪线,因为心情激动时心跳会加快。

  师:这两种方法都行,大家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进行选择。我们也可以在坐标的竖轴上画一些心情指数,用线条起伏的高低来表示自己的心情。

  师:开始做酸奶了,你的心情又怎样呢?

  生:我的心情反而放松下来了。

  生:还有一点点紧张,怕做不好。

  师:如果心情放松下来,我们怎么用线条表示呢?如果心情紧张又该怎样表示呢?请大家在记录表中的几个时间段里画出自己的心情曲线。

  评析:当学生们参与某一项活动时,他们的心情肯定是不断变化的。我们设计了心情曲线图(教学评价表附后),让学生在几个特定的时间段里画曲线来表示自己的心情变化。我们发现,当学生准备做酸奶时,他们的心情是激动的;当他们开始做时,心情趋于平和;等待时,心里有一点点的紧张与焦急;酸奶做好后心情又是高兴的;在品尝后,他们的心情是多样的,或是喜悦或是激动,证明他做成功了;失败时则表现为灰心丧气。当然,在具体评价时还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制作过程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样才能更加客观地评价,更好地发挥心情曲线的作用。

  二、认识细菌,解释酸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

  1.提问:做酸奶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一是温度,应保持在35~C。40~C左右;二是卫生,所有的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

  2.提问:鲜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

  学生思考回答,提出酸奶中有乳酸菌,从而引出细菌的概念。

  3.学生交流课前收集来的有关细菌的资料,资源共享。

  4.教师小结:细菌的发现;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细菌的种类;细菌的繁殖;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细菌对人类有功也有过。自然界中的腐生细菌可以将动植物的尸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既净化了环境又为植物制造和提供了不可缺少的肥料。生活中人们也经常利用细菌,如制醋离不开醋酸杆菌,做泡菜离不开乳酸菌,有的细菌还可以制药。但有的细菌也可以使人类得上这样或那样的疾病。 ,

  5.讨论:细菌的传播方式及预防办法。

  这部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病菌传染的一些传播途径以及预防的办法。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条:病从口人,病从鼻入,外伤感染。根据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预防传染病,即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锻炼身体,增强身体抵抗力。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精选)08-02

科学教案【经典】08-05

(经典)科学教案08-10

科学教案[经典]08-09

科学教案(经典)08-08

[精选]科学教案08-06

科学教案[精选]07-23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经典)08-19

[经典]科学教案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