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9-07 08:31:54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必备)科学教案8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必备)科学教案8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到物理是有趣的,也是有用的。

  初步了解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展示以及学生的动手实验,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和敢于猜想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让学生能初步掌握一些学习物理的方法。

  难点:注重学生实验的可操作性、可观赏性,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乒乓球、漏斗、大小不同的试管、水、烧杯、水槽、惯性演示器、酒精灯、烧瓶、录音机、小人、扬声器、放大镜、纸板、铁架台、集气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大家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物理,让我们一起来看──(多媒体展示引言部分。)

  师补充:物理学是个知识的海洋,它需要我们去探索,让我们扬起理想的风帆,乘上《探索物理》这叶小舟,开始我们既充满乐趣又不乏艰辛的科学之旅吧!

  看完这一段,同学们一定有许多的想法,对于物理这门学科,同学们一定也有许许多多的问题。首先我们来听听同学们的意见。

  同学们讨论发言。

  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问题也提的非常好,在以下的旅途中,我们将一起找到答案。(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二、让我们一起进入科学之旅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实验一:纸人跳舞

  打开录音机,纸人随着音乐起舞,关上录音机,小人停止跳舞。

  学生提出问题

  师:通过下一节课的探究活动,同学们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实验二:教师演示

  (1)烧瓶在火焰上加热一段时间会看到,水沸腾。

  (2)烧瓶从火焰上移开,水停止沸腾。

  (3)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停止沸腾的水会再次沸腾。

  学生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非常好,说明大家不仅对实验进行了仔细的观察,而且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本着这样的态度,同学们一定能够学会、学好物理这门课。大家提出的问题,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会通过你们自己的'努力找到它的答案。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几个有趣的实验:

  A、漏斗吹乒乓球;B、放大镜看物体;C、纸板托水;D、小试管爬山;E、吹纸。

  实验前让学生先猜测结果,实验结束后,看结果和同学们的猜想是否一致。提醒同学们不仅要善于思考,还要勤于动手。

  多媒体补充实验(纸盒烧水、多彩的太阳光、会变大的鱼、连电路)

  师:以上这些实验有趣吗?物理就是研究这些力、热、声、光、力等形形色色的有趣的现象的,这些现象不仅有趣,而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将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三、物理不仅有趣,也是非常有用的,下面我们一起来进入科学之旅第二站──物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生:正是有了电的发明,才使我们的周围充满了光明,才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如此丰富……

  生:正是有了声、光的发现,才使我们的眼中看到了色彩斑斓,五彩缤纷……

  生:有了物理知识的大量应用,才能使生产飞快发展,生活质量迅速提高……

  师:物理的世界是如此的有趣,物理的用途是如此的广阔,同学们一定都想学好物理,怎样学习物理呢?让我们一起进入科学之旅第三站。(多媒体展示学习方法)

  (一)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师:我想问大家几个问题,看看我们的同学是不是个有心人。

  问题:1.十字路口的红绿灯是竖排的还是横排的?哪一种颜色的灯在上面(左边),哪一种颜色的灯在下面(右面)?

  2.山地自行车后轴有很多的齿轮,上坡时要想省力应该用大齿轮还是用小齿轮?

  3.冰棍从冰箱里拿出来时你观察到什么?(冒白气)冰棍冒出的白气是向上还是向下?

  师:生活中有很多现象不是我们没看见,而是多数人都是“视而不见”,没有有意识地去观察,如果大家都是有目的去观察,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得到这些问题的正确答案。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人们的许多

  物理知识都是经过观察和实验,经过认真的思考总结出来的。因此我们同学们一定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注意观察身边的科学现象,同时还要多动手多实践。

  学生实验:要求做的过程中仔细观察,并能叙述实验及现象。

  1.鸡蛋的沉浮(新鲜鸡蛋在水中会下沉,陆续向水中加盐,并轻轻搅拌,会看到什么现象?继续加盐,鸡蛋;在水中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2.惯性实验

  师:同学们在实验的时候,不仅要善于观察,勤于动手,而且要开动脑筋、多问自己为什么,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发生的现象,只有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才能不断提高。

  (二)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物理中有很多著名的理论都是科学家对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进行认真的思考和研究得出来的。

  (多媒体展示)牛顿的伟大发现地球引力及白光的分解。

  师:物理是从实际中来,又要应用到实际中去。

  (三)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没有物理学的发展和其它现代科技的发展,就没有我们现代方便快捷的生活(但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人们在享受着高科技给人类带来的文明成果的同时。由于不恰当地使用科技成果,也给人类自身带来了许多的问题,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后果。

  同学们可以就这个问题小范围内讨论,发表你了解的情况、并能给出建议。如全球变暖、环境污染、特种减少等

  师:同学们讲得都非常好,希望大家以后继续关心这样的问题。相信有了广大同学们的参与,环境会越来越好,生活也一定会越来越好。

  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科学之旅第四站。

  四、课本STS

  请同学们看到课本第8页的STS,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的伟大发现。(多媒体展示画面)

  五、结束语

  六、作业

  调查:一些物理学家的生平、成就以及他们对社会的贡献。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观察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用观察的方法比较材料的吸水性。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发现吸水性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

  1.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稀释的红墨水、滴管。

  2.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

  3.浸泡好的废报纸、筷子、棉布

  老师:古代造纸的录像。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小游戏:各取所需

  具体规则:教师出示木头、纸、铁、塑料,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材料,并简单说明理由。具体情境设置举例:做一个杯子、擦去桌上的水、造一艘船……

  导语:刚才同学们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了不同的材料,我们认为,不同材料遇到水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我们把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叫做材料的吸水性。这节课,让我们来研究材料的吸水性吧。

  二、谁更容易吸水

  1.出示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猜一猜,谁更容易吸水,为什么这样想?把猜测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2.怎么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出示稀释的.红墨水、滴管,我们请这两位朋友来帮忙,你们打算怎么做?(学生小组设计实验,只要求简单设想)

  3、教师补充观察、实验要点:

  ①.实验的公平性:材料的大小厚薄、水滴的大小位置等要尽量保持相同。

  ②.从侧面观察水滴的变化,既要观察水滴的变化,也要关注材料遇水部分的变化。

  ③.注意记录,可以用图画和语言相结合,来描述观察到的观察。

  ④.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把四种材料按吸水性从强到弱排序。快的小组思考:材料的吸水性可能跟什么有关?

  4.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

  可预期的发现:

  ①.纸的吸水能力最强、木头次之、塑料和铁最弱。

  ②.纸和木头都能把水吸到内部,它们的表面比较粗糙,可能中间有空隙。

  三、纸的观察

  1.提供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

  导语:纸的吸水性最强,有些同学猜想纸的中间可能有空隙,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更仔细地来观察两种纸吧。

  2、我们可能用什么方法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呢?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可以折、撕、揉、用放大镜看、放到水里泡一泡……)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的顺序。

  3、小组观察后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纸的特点,均应给予肯定,要注意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纸的纤维和结构上去。

  4、我们在铅画纸和餐巾纸里都发现了纤维,纸的纤维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可以把纸放入水中,轻轻搅拌一下,进行观察。(学生观察悬浮在水中的纸纤维)

  四、介绍造纸术

  导语: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纸是由许多纤维组成的。但不知道同学们了解过没有,世界上第一张纸正是由我们中国人造出来的呢!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们来看一看古人是怎样造纸的,想想跟我们今天的研究有哪些相关的地方。

  播放古代造纸的录像。

  说说古人造纸与我们的研究所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纤维)

  五、我们来造一张纸

  1.有没有兴趣用短纤维来造一张纸呢?出示造纸方法。

  2.出示浸泡好的废报纸。学生动手造一张纸.

  3.观察:我们造的纸是怎么样的?与我们使用的纸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都由纤维组成,里面都有空隙。

  不同:厚薄、疏密、纸纤维叠加的方式等。

  4、我们能造一张厚薄均匀一些的纸吗?纸也有不同的种类,它们的用途也各不相同。

  六、课堂小结:

  1、通过对纸的研究,我们明白了材料的吸水性与什么有关了吗?

  2、用过的纸还能再利用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用过的纸?

科学教案 篇3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比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硬度较大的材料,能在硬度较小材料的表面留下划痕。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利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能通过比较检验材料的硬度,金属的特性。

  三、教学难点:金属的特性

  四、教学准备:

  黑色不透明塑料袋,毛巾,水泥砖,木头、卡纸、铁尺,塑料尺,空饮料罐,记录表,信封等。

  核心思想:

  1. 三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用实验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第一次接触对比实验,应硬强调实验的公平性。从游戏,和实验过程共同体现。

  2. 相对性,材料比较时的软和硬,是相对的。

  3. 硬度是材料的重要特性(重要物理性质)。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硬度,即使是同一种材料,硬度也不一定相同。

  材料准备:

  绳子。Ppt,涂色的跆拳道表演板。青砖碎片、表演板碎片。记录纸、木块、卡纸、铁尺、塑料尺、榔头、金属爱心两个、金属垫板、易拉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两个黑色袋子

  师:上课之前之前老师有个问题,谁还记得上一节的科学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生:我们周围的材料

  师:谁能来说一说那我们周围有哪些材料啊

  生:金属,木头。。。。。。。(叫两个学生)

  师:恩,还有很多同学举手,这说明了我们身边有很多很多各种各样的材料,是不是啊现在呢老师这里有两样材料,出示木头和毛巾,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生回答:木头硬,毛巾软等(师一边让学生说用什么方法判断出的)

  师:那么这两种材料同学们一摸就知道毛巾很软,木头很硬,这两者之间的软硬很明显。不过,老师这里还有一种材料哦,举起水泥砖提问:请看这是水泥砖(下去让学生摸一摸)提问,怎么样,生回答,很硬。

  师:举起木头,那和木头比这两者又是谁硬呢

  生:水泥砖或者木头(不能重复回答,所以提问时要问谁有不同的看法)

  三、比较硬度

  1.师:看来大家对砖和木头有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砖和木头哪种材料硬。

  你认为谁硬?为什么?(用生活经验来解释方法)

  2.师:根据生活经验,我们猜测认为,砖比木头硬。1.猜测:砖>木头(可追问:大于符号是什么意思?——砖的硬度可能大于木头的硬度)我们在科学课上,就要尝试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哪种材料硬。

  3.师:在课堂上,你认为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砖和木头谁硬呢?

  生:用手指在上面刻划、掰、摔、撞、劈。(让学生说说他的判断标准:说说看,用这种方法来测试,怎么样算软的,怎么样是硬的?)

  (先让学生说完,再逐一分析)

  4. 师:学生分析几种方法的优劣:

  撞、劈、摔:海绵是软的,但用这些方法都不能辨别出来。

  捏:看材料有没有变形?排除

  掰:掰的过程中,我们对材料用力,材料会变形,这个叫做材料的柔韧性。

  Ppt:划:划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因为硬度较大的材料能在硬度较小材料的表面留下划痕。

  6.师:ppt!图上就是铁尺在刻泡沫,你看到了什么?

  在刻的过程中,你看到的泡沫表面留下了凹进去的痕迹就是划痕,这种判断物体软硬的方法叫做刻画法。

  7.师:你觉得用刻画法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吗?

  (用尖角刻、力气不能太大、相互刻。)引导,生:应该刻两次,互相刻画,互相证明,这样才能得到公平的结果。

  8.下面我们就用刻画法来比较一下砖和木头的软硬。

  9.学生实验并交流:(拿出一号信封)

  10.你觉得谁硬?为什么?

  砖刻画木头有划痕。而木头刻画砖没有划痕,所以,砖比木头硬。(材料装信封放回桌子)

  11.思考:砖上的痕迹是划痕吗?

  四、更多材料的硬度比较

  1.老师这里还有四种材料请大家来比较。Ppt:分别是铁尺,塑料尺,木头、卡纸。

  2.猜测一下,硬度从大到小排队?学生猜测

  实验的时候,老师提供了记录用的表格,它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用铁尺分别去刻画、铁尺和铁尺是同一种物质,没有划痕)

  3.这个表格完整吗?(用铁尺刻别的材料的同时,也要用其他材料来相互刻)

  4.实验开始前,再次强调几个实验要求。

  用一种材料依次去刻画其它材料,并把实验结果及时记录在表格中。

  有划痕的'打钩,没划痕的打叉。

  划的时候,用力大小要一致,这是为什么?

  5. 学生实验。下面我们就用刻的方法来比较一下砖和木头的软硬,(拿出2号信封和记录表,请及时记录),(完成比较早的组,建议用刻画法比较一下身边其他材料的软硬。)

  6. 学生交流。教师在大表格上打钩。

  7. 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得出结论:铁尺>塑料尺>木头>卡纸

  8. 处理:纸头比木头硬。(他们为什么结果是这样?你有什么想法?)

  9. ——请这一组的同学上来演示(相互刻)。——再找其他一组的木头来和它的木头对比。——说明:方法对,而同样是木头也可能有不一样的硬度。

  10.师:思考,在这里,什么最硬?那它是自然界中最硬的吗?这四种材料中什么最软?它是自然界中最软的吗?说明:硬和软是相对的。铁是相对比较硬的材料。

  五、认识金属。

  1. 师:铁硬,所以很多地方都用到了铁。你在生活中,看到哪里用到铁了呢?

  2.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些生活中的铁制品,一起来看看PPT。

  3. 你看到的铁制物品,除了利用了铁的坚硬,你还发现它有什么特点吗?(导热、导电、光泽)

  4. 4. 我们以铁为中心,记录了更多和它有关的内容,像这种简单的网状图,我们把它叫做气泡图。以后的科学学习中,会经常用到。

  5. 生活中还有很多有铁类似性质的材料,它们有光泽,能导热、导电有个共同的名字,叫金属。不仅这样,他们还有一个有趣的特性。(延展性实验)

  6. 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金属吗?(现在你知道易拉罐为什么用金属做了吗?看视频)

  教学反思:

  本节课总共上了三次,一次是我们科学组老师一起听,一节是请来了教研员一起听,最后一节是浙江省校长培训班的老师来我们学校参观听课。想起上这节课的最初想法是因为之前刚听了丁言君老师的这节课,随后又在宁波市基础改革展示课上听了一遍,觉得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等各方面都上的很不错,所以想把这节课的听课内容整理一遍然后自己学校上几次,加深印象。结果正等我想按照丁老师的教学设计上课时被通知下周四省级培训班的校长要来听课,校长还请了教研员贺老师来帮我指导,一听这情况,心里就很着急,总感觉教研员要来我总不能完全按照丁老师的教案去上,因为丁老师的教学设计是贺老师一起帮他设计出来的,如果我现在完全按照这设计上,不改变一下,总觉的难为情,所以迫不及待情况下,我就试着去改变教学设计,其实我本来就觉得有些设计上丁老师的上课风格我学不来,再导入上已经有所改变,现在看来个别细节上也还得改变一下,但是改下来还是和原来的设计出入不大,毕竟丁老师的设计已经很好了,所以最后没办法我还是这样上了。

  贺老师一听我的课就指出了很多细节,这恰恰是我平时教学所忽略的,比如上课时不能把身体的背影对着学生,这样是不尊重学生的,我们老师应该站在讲台周围,让全体学生看到你说话,而不是背着听课。还有比如在评价学生的时候要尊重学生,有时候错了应该以委婉的方式反问等等。另外在课的设计上贺老师又帮我理了一遍,思路就更加清楚了。在整个的指导过程中,贺老师一直强调“以生为本”,指出不管是教学设计还是提问都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其实我反思在之前的备课过程当中,我设计每一个问题都是从自己角度出发,总是考虑我提的问题学生会不会大范围回答不然我就接不上,课就上不好了,本节课在提问学生有什么办法可以区别木头和砖的软硬,为了防止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办法甚至有些方法根本是错的,我担心到时学生一乱说我就应不过来,所以索性干脆提问的时候给学生限制了方法,要求不能借助其他物体,这样一来,虽然学生的回答会在你的设计预料之中,但是仔细一想其实这是限定了学生的思维,不让学生的思维进行发散,其实这是不可取的,所以我认为自己不应该因为自己的课堂调控能力不够而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去进行限定,这样就明显违反了“以生为本”的理念,所以通过这次的课我认为自己今后在教学设计方面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吗,而不是从老师自己出发。

  最后总的感言上一节课很折磨人,上好一节课更折磨人,回想自己接到这个上课任务,每天总是牵挂着,但是我觉得经历每一次上课和评课的过程,自己对课的理解和理念以及上课的水平都会得到提升。设想着到哪一天我才不会对上课产生恐惧。或许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多上课,多反思。

科学教案 篇4

  材料准备:杯子、鹌鹑蛋三个、盐、醋若干

  活动过程

  1. 教师以“变魔术“的形式,激发幼儿的兴趣:今天,老师要用蛋宝宝来变个魔术。你们看看,桌上有什么呢?

  2. 教师将蛋放入水中,引导幼儿观察:蛋宝宝放入水里后怎样啦?

  3. 引导幼儿猜测:把盐水到入杯子后,蛋宝宝会怎样呢?

  4. 教师将红色的盐水沿杯壁倒入杯子里。

  5. 提问:将蛋放到醋里会怎样呢?(提问后教师将蛋放到醋里,引导幼儿观察蛋的变化)

  户外活动

  1.组织一部分幼儿玩蹦蹦床,提醒幼儿要注意安全,不要互相推挤。

  2.为幼儿提供会唱歌的公鸡、皮球、篮球架,让幼儿自由选择。

  离园活动:

  预计幼儿发展目标:

  能选择各种工具、材料,大胆地表现各种水果,体验参与美工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毛笔、油画笔、排笔、牙刷、沙网、印章、水果切片、水彩颜料、剪刀、大图画纸

  指导重点:

  1.出示材料,介绍活动内容:今天下午,,我们来和水果娃娃做游戏。你们看,老师给小朋友们准备了许多材料,这边有什么 材料呢?(毛笔、排笔、油画棒和水果娃娃)我们可以玩什么游戏?(给水果娃娃画像) 这里有牙刷、有模板和颜料,可以用它们玩什么?(刷画)这边又有些什么呢?(印章)这个是新的水果印章,它是用什么水果做的.?小朋友们可以用这些印章给水果娃娃设计漂亮的新衣服。顽皮的水果娃娃想跟小朋友们在外面玩捉迷藏的游戏,我们到外面来瞧瞧!他们否藏在那呢?小朋友用刷子蘸颜料在白纸上刷一刷,看看谁能把水果娃娃找出来。(教师边讲解边示范)

  2.提出要求:

  (1) 游戏结束后,小朋友们要记得把材料送回家。

  (2) 刷子蘸了颜料后,要在颜料罐旁刮一刮才画。

  3.幼儿分组进行活动

  (1)给水果娃娃画相(写生):鼓励幼儿大胆地画出水果的形象,引导形象画得小的孩子,再画个大点的;提醒幼儿根据各种水果的颜色进行涂色。

  (2)漏印画:引导幼儿将漏印好的水果形象剪下来,粘贴在盘子里

  (3)捉迷藏:引导幼儿说说:在哪里找到了什么水果娃娃?

  (4)给水果娃娃设计新衣(印章画)引导幼儿有意识地选择两种印画工具交替进行印画,提醒能力强的幼儿使用水果印章印画后,添画五官组成生动形象的水果娃娃。

  4.引导幼儿互相欣赏作品,请个别幼儿协助教师收拾、整理材料。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2. 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或物体的细节。

  3. 能根据放大镜的特征,利用简单的材料制作简易放大镜。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放大镜、树叶、新闻纸;书写纸、铅画纸、过滤纸;烧瓶、烧杯、盐水瓶、塑料薄膜、水槽(带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放大镜是我们在科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工具,我们会在什么时候用到它?我们曾用它观察过什么?有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就让我们进行观察,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探究过程

  1. 放大镜下的发现

  (1)教师出示桂花树叶和新闻纸,要求学生用眼睛观察并记录。

  (2)出示放大镜,要求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桂花树叶和新闻纸。

  (3)讨论:用眼睛看到的树叶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4)有哪些细节是用放大镜才能观察到的?

  科学文件夹

  (5)教师用幻灯片出示原始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讨论:在放大镜下的`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是什么样的?

  2. 它们是什么

  (1)教师出示书写纸(1号)、铅画纸(2号)、吸水纸(3号),让学生根据眼睛观察到的特点判断哪张是书写纸,哪张是铅画纸,哪张是吸水纸?

  (2)学生用放大镜观察书写纸、铅画纸、吸水纸的特征,并验证自己的猜测。

  科学文件夹

  3. 自制放大镜

  (1)教师出示烧瓶、烧杯、盐水瓶、塑料薄膜。讨论:怎样用这些器具制作放大镜?

  (2)学生制作放大镜,并用自制放大镜观察指纹。

  (3)讨论:这些能放大物体的器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放大镜为什么能把物体放大呢?

  (4)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页的资料。

  4. 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获得了什么?

  2、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教学目标】

  1. 知道中心厚度越大的放大镜(凸透镜),其放大倍数越大、透镜视野越小;中心厚度越小的放大镜,其放大倍数越小、透镜视野越大。

  2. 掌握测算放大镜放大倍数的方法。

  3. 学会选择用适当倍数的放大镜观察物体。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放大镜、直尺、方格纸、书写纸(打有小6号文字)。

  学生分组:方格纸、放大镜(5倍)、放大镜(10倍)、布、无色玻璃球、粉笔、铅笔头、石块、八角茴香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在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有哪些问题?每个放大镜把物体都放得一样大吗?怎样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呢?

  二、探究过程

  1.放大了多少倍

  用放大镜观察书写纸上的小字,我们怎么知道被放大了多少倍?让学生讨论测算放大镜放大倍数的方法。

  方法一:将放大镜放在有格子的纸上,数出放大镜范围内的`格数(A);再将放大镜提高,直至格子放大到最大、最清晰,数出放大镜范围内的格数(B);A除以B就是放大镜放大的倍数。

  方法二:用直尺量出方格的边长(A);再将放大镜提高,直至格子放大到最大、最清晰时,将直尺搁在放大镜上量出被放大的格子的边长(B);B除以A就是放大镜放大的倍数。

  2.什么样的放大镜能放得更大

  (1)教师出示放大倍数不同、直径相同的两个放大镜,问: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形状上有什么不同?想一想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

  (2)学生观察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并用这两个放大镜放大书写纸上的字。讨论: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

  (3)教师出示一块布,问:用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观察同一块布,看到的布有什么不同?观察并用表记录观察结果。

  (4)学生讨论:用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观察同一块布,看到的布有什么不同?

  (5)学生用无色玻璃球观察物体布料,讨论:观察到的有什么不同?范围有什么变化?(6)教师小结:我们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放大倍数越大的透镜,视野越小;放大倍数越小的透镜,视野越大。

  (7)教师出示粉笔等物体,要求学生用倍数较高的放大镜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

  (8)教师出示蝗虫和蚕卵标本,让学生思考:观察蝗虫标本和蚕卵标本,应该各选择怎样的放大镜?

  4. 教师小结

  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3、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认识周围常见物质的晶体,知道物质内部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

  2.激发学生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的兴趣。

  3.用放大镜观察常见物质的晶体,并用图进行记录,培养学生准确画图的能力。

  4.了解晶体用途。

  5.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渗透自然美的教育。

  【教学准备】

  1.分组材料:放大镜、糖、食盐、碱面、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学生活动手册。

  2.演示材料:矿物质晶体的实物和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N1.观察:教师出示一些矿物的晶体,如水晶、黄铁矿、方解石和雪花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赏。

  2.描述:学生描述这些晶体的不同和共同特征。

  3.小结:这些物质,虽然它们各不相同,但都是有规则的几何形体,人们把它们叫做晶体。晶体是自然界中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过去我们在“岩石和矿物”一课也曾经接触过一些晶体。在自然界中很多固体的物质都是晶体,但大部分都是我们的肉眼看不见的,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到,今天我们就用放大镜来看看它们的真面目。

  二、观察晶体

  1.谈话:白糖、食盐或碱面是我们经常用到的。今天我们来仔细观察它们。

  2.观察:用肉眼观察白糖、食盐或碱面,说说它们是什么样的;再用放大镜观察看看它们又是什么样的。

  3.汇报交流:在放大镜下看到的白糖、食盐和碱面的样子。

  三、制作晶体

  1.对话:我们自己也来制作晶体。

  2.对话:我们在四年级时怎样分离食盐和水?用了哪些方法?

  3.小结:我们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是减少水分,即把食盐溶液风干或加热使其水分蒸发,使食盐重新析出。另外还有一种制作晶体的方法是降低温度法,即先把某种物质的溶液加热制成饱和溶液然后冷却,使物质重新析出。

  4.自然界中有的晶体是从溶液中得到的,如海水蒸发可以得到盐的晶体。有的晶体是在一定压力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的矿石晶体。今天我们在课堂上的制作方法是减少水分法。步骤如下:先制作食盐、白糖或碱面的浓溶液,然后滴一滴在玻璃片上,让其蒸发。为了蒸发得快,滴后要轻轻晃几下,让溶液扩散得薄而均匀,然后放在通风的地方。也可以用夹子夹住玻璃片在酒精灯上加热烘干,加热时玻璃片离火焰要远一些。在溶液蒸发的.过程中,千万不要触摸它。

  5.分组制作晶体:学生用白糖、食盐或碱面溶液在玻璃片上制作晶体。

  6.观察:用放大镜观察自己制作的白糖、食盐或碱面晶体,并画图记录。

  7.对制作晶体的活动进行小结。

  四、欣赏更多的晶体,介绍晶体的用途

  1.欣赏更多的晶体:教师用实物或 向学生介绍各种各样的晶体。

  2.讲解:晶体不仅美丽,用途也很广。如红宝石晶体激发后能发出激光,叫做激光晶体。例如,激光电视、激光彩色立体电影、激光雷达、激光手术刀等都是激光晶体的成功运用。半导体晶体广泛运用在电子产品中,我们今天的随身听、超薄电视和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中都使用了半导体晶体。如果没有这些半导体晶体,我们就不能看到高清晰度的电视,也不能清楚地听到远在大洋彼岸的亲人传来的声音。此外,光纤通讯技术也离不开半导体晶体。利用这种晶体做光源,人们就能在一根头发丝般的光导纤维中传递几十万路电话或几千路电视,从而大大提高信息传递的数量和质量。

  3.小结:晶体的用途还很多很多。晶体是一类美丽、奇妙而又十分重要的物体。它既具有特殊的结构,又有着优异的性能。但是,迄今为止,人们对它的认识犹如冰山之一角,还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五、课外延伸,了解有关晶体的知识,观察身边更多的晶体。

  4、怎样放得更大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制显微镜的探究活动,知道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凸透镜的组合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阅读列文虎克自制显微镜并发现微生物的故事,了解显微镜发展的历史,体会技术是不断发展的,技术的改进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也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促进着科学研究的发展。

  3.以科学家列文虎克对科学的执著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激励学生。

  【教学准备】

  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剪刀、胶水。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粉、青苔、蚕丝、纸纤维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教学过程】

  1.引入

  提出问题:我们怎样才能把物体放大更多的倍数呢?

  讨论。

  2.怎样放得更大

  探究:用两只手一前一后分别拿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如教材上的'图),反复调整它们之间的距离来观察物体,然后拿开一个透镜,只用一个透镜观察物体。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

  汇报。

  讲解:我们刚才经历的过程就是人们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在 17 世纪,人们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所成的像进一步放大,这样明显提高了放大倍数,这就是最早的显微镜。显微镜的发明,使人类观察的范围大大地扩大了。

  3.做个简易显微镜

  讨论显微镜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制作: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4.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只用一个放大镜时观察不清的文字和图片,看看观察效果如何。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青苔、花粉等,比较和肉眼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5.了解显微镜的发明、发展史

  阅读教材上的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讨论: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6.讲解:教师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历史

  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能把物体放大 300 倍,使人类看到了过去从未看到的微生物世界。后来人们不断改进技术使显微镜不断改进和完善,可以把物体放大到 1500 倍左右,能分辨出百万分之一毫米的物体。但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 1932 年,德国科学家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由此把放大倍数提高到 1 万倍。到 20 世纪 90 年代,世界上已经研制成功了放大率 200 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人们利用它可以看到物质内部的精细结构,知道了所有物质都是由一些肉眼看不见的极小极小的微粒组成的,从而发现了原子世界。

  1983 年,人们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这种显微镜比电子显微镜更先进。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研究微观世界提供了可靠有力的工具,它是人类最敏锐的眼睛。

  7.提出下一节课的研究任务——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

  5、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

  【教学目标】

  1.发现并提出有关生命世界的问题,产生对生命世界更多了解的愿望。

  2.带着感兴趣的问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并按计划进行研究,在老师或家长的帮助下探索微小世界,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能对观察过程和结果进行整理,写出简单的符合要求的观察报告,在班上和大家交流。

  【教学准备】

  1.教师预先准备好一些资料卡片或相关的书籍,这些资料卡片主要是操作方面的。比如如何培养和观察霉菌、如何培养手上细菌的菌落、如何获得生活在水里的微生物等。

  2.根据学校的条件,准备一些显微镜和在显微镜下观察的.标本、工具和材料。

  【教学过程】

  1.引入

  对话:詹森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显微镜只看到了跳蚤,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什么?

  为什么列文虎克会有这么多精彩的发现?

  我们的许多同学也用显微镜发现了生物世界的许多有趣的问题,大家读读我们教材上的事例。

  学生阅读教材第 15 页“宝石花耐旱的秘密”等内容。

  讲解:“宝石花耐旱的秘密”的作者善于观察,从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又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研究解决了问题,得出了宝石花耐旱的答案。我们在平时观察中,对周围的生命世界也一定有许多问题,让我们也来自己寻求答案。

  2.提出问题

  我们对生命世界有哪些问题呢?可以从自己的家、校园、我们的身体等方面好好想想。自学课文第 12 页,然后分组讨论,互相启发,然后归纳出几个可以探究的问题。如:

  鱼缸里的水变绿了,是不是水里有什么微生物?

  厨房里的砧板上有没有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

  土壤中有没有微生物?

  我们的头发在显微镜下是什么样的

  大组交流。各组提出本组的问题,由学生或老师把这些问题都记录下来,并进行整理、归类和筛选。

  3.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显微镜和准备观察材料

  说明显微镜下观察的要求,讲解观察标本的制作和培养。

  出示显微镜,讲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进行安全教育和环境教育。

  4.确定研究课题,制订研究计划

  各组从这些问题中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本组的研究课题。

  根据问题制订观察研究的计划。

  大组交流计划。

  5.布置课外观察任务

  在家长或者老师的帮助下,按计划进行显微镜下的观察研究。

  根据自己的观察研究写出研究报告。

  告诉学生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和写作要求,包括课题名称、问题是怎样提出的、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研究结果、收获和体会。内容要真实,除正文外,可附图、表格、照片、实物等。

科学教案 篇6

  重点

  太阳活动及对人类的影响

  难点

  学生在收集资料基础上资料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查找、收集并关于太阳活动及其对人类活动影响的资料

  教学器材:有关图片、录相

  教学课件:无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引入:设问:1.能自己发光发热的天体被称为什么天体?

  2.行星、卫星自己能发光发热吗?

  3.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那颗天体?

  4.地球的卫星是那颗天体?

  认识太阳的基本情况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设问:①你知道太阳的表面温度有多高?中心温度又可高达多少摄氏度?它为什么是一颗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它的能量从哪里来?

  ②你知道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有多远?

  计算:光每秒可走30万千米,太阳光到达地球需要多少时间?

  2.太阳的'大小

  活动:通过阅读下列数据,谈谈你对太阳大小的认识

  地球直径约12742千米太阳直径是地球直径的109倍

  地球质量约为5.976×1027千克太阳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33万倍

  地球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太阳表面积约是地球表面积的1.2万倍

  地球体积约为1万亿立方千米太阳体积约是地球体积的130万倍

  在宇宙中太阳只是一颗中等的恒星。

  太阳的表面

  活动:观察太空航天站上拍摄的太阳照片与大家平时看到的太阳有什么不同?用一段话描述一下你对太阳的新感觉。

  读图:读“太阳的大气层”图,说出太阳大气层由内向外依次分为哪几层?你知道我们平时看到的太阳是它的大气层的哪一层吗?

  了解太阳的活动及对人类的影响

  录相:太阳活动

  设问:1.太阳有哪些主要活动?分别发生在哪一层?

  2.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是什么?

  3.太阳表面真的有黑斑吗?这些黑子到底是什么?

  4.发生什么变化时太阳释放的能量十分巨大?

  5.太阳黑子活动的周期是多少?

  计算:哪年开始为太阳活动的第21周?

  交流:介绍一下你在收集有关“太阳活动及其对人类的影响”时还有哪些收获?

  

  层次

  主要太阳活动

  对人类的影响

  光球层

  太阳黑子(11年周期、太阳活动的标志)

  皮肤癌、白内障等病人数增多

  影响地球上的短波通讯

  产生“磁暴”等现象

  色球层

  耀斑、日珥

  日冕层

  太阳风

  设问:我们能用眼睛直接观察太阳吗?你能介绍一下观察太阳的方法吗?

  学习使用天文望远镜

  阅读教材“学习使用天文望远镜”。

  教案点评: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展示图片,播放录相,并调动学生利用络查找、收集、资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激发学生探求宇宙奥秘的好奇心、求知欲。

科学教案 篇7

  设计意图:

  让幼儿知道小动物是人类的亲密朋友,小鸟是师母的医生,大树是小鸟的家

  目标:

  1.培养幼儿爱护鸟类的意识。

  2.引导幼儿用圆形制作小鸟。

  准备:

  1.在墙上画出大地和天空的背景图,用纸揉搓,拉出树干。

  2.彩色圆片、彩色笔、小鸟图片、小鸟范例等。

  过程:

  1.出示小鸟图片,进行有关爱护鸟类的谈话。

  2.引导幼儿学用圆形纸一次对折折出小鸟的身体、两次对折折出小鸟的头、三次对折折出小鸟的嘴巴,掌握小鸟的制作方法。

  3.帮助幼儿将做好的小鸟粘贴在大树上和天空中。 请景表演:谁打了小鸟 提问:打小鸟的人对不对,为什么? 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小鸟? 教师小结:小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爱护它,不能伤害它,有了小鸟和其他动物,大自然才能和谐相处,生活才能生机勃勃。万物才有生气。

  环保实验课 爱护小鸟(评析) 本次活动教师准备很充足,环境布置很美,对教育效果产生作用,有自己特点的创意。通过引导幼儿谈爱护小鸟的话题,再指导幼儿用纸、彩笔来制作小鸟,幼儿很感兴趣,当把制作的小鸟挂到天空和大树后很有成就感。 然后再通过让幼儿看情景表演,“谁大小鸟”让幼儿产生对打鸟人的行为的`愤怒和要保护小鸟的愿望,从而产生了好好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增强了有保护鸟类和怎样了保护犀鸟的想法。如:看见打鸟的人要制止不良行为,给犀鸟制作房子,给小鸟喂食等等。

科学教案 篇8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从日常现象中总结出声音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作用。

  2、 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设计出“无噪声书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愿意把自己知道的减少噪声的办法与同学交流,体会合作的愉快。

  2、 愿意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改进生活。

  科学知识目标:

  1、 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乐音”和“噪声”。

  2、 能举例说明噪声的危害和减少噪声的方法。

  3、 能举例说明声音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

  STSE目标:

  1、 能举例说明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声音,但噪声也会影响我们的生活。

  2、 能体会到运用一些技术和设备可以减少噪声的影响。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声音作用、噪声危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知识点 课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对教材另作处理的理由

  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乐音”“噪音”。

  能举例说明噪声的危害和减少噪声的方法

  能举例说明声音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

  一、教学引入

  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给我们传来很多信息,帮助我们认识周围的世界。

  二、活动一:声音能告诉我们什么?

  1、观察图中的图片,声音告诉我们什么?

  2、讨论声音还有什么用处?把自己知道的与同学交流。

  3、什么样的声音令我们烦躁?

  三、活动二:减少噪声

  1、组织学习科学在线

  2、讨论:噪声对人的身体有什么危害?

  3、讲解:噪声是现代社会的一大公害,人们在减少噪声危害方面想了许多办法:路上图标(禁止鸣嗽叭);耳机内放上厚厚的垫子;马路两旁种许多树木。

  告诉我们很多信息

  学生交流:声音能使人心情舒畅,能告诉我们很多信息等。

  噪音

  学生交流找到的减少噪声的资料

  知识点 课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对教材另作处理的理由

  声音与生活 讲解:马路两旁的树木不仅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还可以降低噪声的`强度,这是因为浓密的树叶有很强的吸音能力。科学实验证明:10米宽的树带能使噪声减弱30%,20米宽的树带可以使噪声减弱40%。

  4、提问:把自己知道的养活噪声的办法与同学交流。

  四、拓展

  设计一个“无噪声书房”,用文字或图表示出来。

  设计前引导学生:设计前要考虑什么材料有利于减少噪声?地墙壁、门窗、地面等应选择什么材料?“无噪声书房”对周围环境有什么要求?

  5、组织学生介绍自己的设计。

  五、总结全课

  知道一些常识

  学生交流

  小组商量设计“无噪声书房”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原理是什么?

  采纳同学们提出的好建议,改进自己的设计。

  向同学介绍自己的设计。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精选)08-02

科学教案【经典】08-05

(经典)科学教案08-10

科学教案[经典]08-09

科学教案(经典)08-08

[精选]科学教案08-06

科学教案[精选]07-23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经典)08-19

[经典]科学教案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