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9-08 09:32:11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优】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优】

科学教案 篇1

  眼睛眼睛在这里

  活动目标:

  1、熟悉五官的位置,了解五官的名称,能用“XX,XX在这里”讲述。

  2、倾听指令,正确指出五官的位置。

  活动准备:

  空白的脸谱和五官的磁性图片。

  活动过程:

  1、出示空白的脸谱图片,引导幼儿认识五官及位置。

  教师:这是什么?脸上缺少什么?

  教师分别出示五官图片贴在黑板上,带领幼儿说出五官名称。

  教师:我们的脸上有几张嘴巴?几只眼睛?几只耳朵?几个鼻子?他们在我们脸上的什么地方?请个别幼儿上来将五官的磁性图片,贴在空白的脸谱图片上。

  2、游戏活动:嘴巴嘴巴在这里

  教师介绍游戏玩法。教师:全体幼儿拍手,教师做发令者:XX,XX在哪里?全体幼儿边指边说:XX,XX在这里。(最后一拍时, 用手指相应的'部位)

  教师带领全体幼儿开展游戏,鼓励幼儿边说边指相应的五官。也可以与个别幼儿玩游戏。

  延伸活动:

  教师指导幼儿在指五官的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幼儿指扣子、裤子、小脚、肩膀、口袋、膝盖等。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2.大胆探索、尝试便物体沉或浮的不同方法,发展探索精神;3.初步学习两人合作进行实验,培养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人手一份活动材料,包括石子、牙膏皮、橡皮泥、空药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记录表(见附图)、铅笔;盛水的水盆若干个,积木块若干,塑料插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出示材料,激发幼儿操作的欲望。

  二、活动过程

  (一)教师提出尝试问题:如果把这些材料放进水中,会发现什么现象?

  1.幼儿尝试。

  2.幼儿介绍尝试结果。

  教师总结:

  石子、牙膏皮、橡皮泥这些物体沉到了水底,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沉;空药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这些物体浮在了水面上,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浮。

  (二)教师提出尝试性问题:"怎样让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在水面上?"1.幼儿尝试。

  要求:幼儿两人友好协商,一人尝试,一人记录。

  2.尝试结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捏成带边的薄片状),可以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石子、牙膏皮放在泡沫板上可浮在水面上……

  (三)教师提出尝试问题:怎样让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沉到水底?

  1.幼儿尝试。

  要求:幼儿两人互换尝试。鼓励幼儿大胆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尝试。

  2.尝试结论:塑料吸管插在橡皮泥上可使塑料吸管沉到水底;橡皮泥装在空药丸盒里可使空药丸盒沉到水底;石子放在泡沫板上可使泡沫板沉到水底……

  (四)教师提出尝试问题:

  小班的小弟弟和小妹妹在收玩具时,不小心把塑料插片和积木块混在了一起,你能用什么办法帮他们把积木很快分出来?

  幼儿尝试回答:把混在一起的积木块和塑料插片倒入水中,沉下去的是积木块,浮在水面上的是塑料插片。

  教师实验演示,验证答案。

  活动延伸:

  老师把这些材料放在科学区,活动结束后,小朋友可以来继续进行尝试。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膨胀现象,初步了解物体膨胀的条件。

  2、会用比较的方法观察事物。

  3、萌发对物体膨胀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活动准备】

  1、海带每组一份;

  2、紫菜、木耳、压缩海绵、银耳每组分别一份;

  3、瘪的乒乓球每人一个;

  4、录像资料。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探索欲望。

  教师出示海带,引导幼儿初步感知膨胀的现象。

  二、感知物体遇水膨胀的现象。

  1、幼儿操作并观察海带遇水膨胀的`现象。

  2、请幼儿交流操作结果。

  3、教师小结:干海带放进水里有,体积慢慢变大了,这种现象叫吸水膨胀。那么你在生活中还看到哪些物体吸水后体积变大,产生了吸水膨胀的现象。

  4、请幼儿讲述生活中的吸水膨胀的现象。

  5、幼儿分组操作,观察所提供的物体吸水膨胀的现象。

  6、分组派一名幼儿来介绍实验结果。

  7、教师小结:海带、紫菜、木耳、压缩海绵、黄豆、红枣、茶叶等这些物体放到水里后,体积就慢慢大了,它们都产生了吸水膨胀的现象。

  三、感知物体遇热膨胀的现象。

  1、教师出示一个瘪的乒乓球,请幼儿想想怎样才能让它恢复原样?

  2、幼儿操作并观察、比较。

  3、小结:瘪的乒乓球,受热发生了膨胀。物体随着温度升高,体积慢慢变大了,这种现象叫做遇热膨胀。你们还知道哪些物品遇热膨胀?

  四、幼儿观看录像资料,了解生活中的吸水和遇热膨胀的现象。

  五、结束活动。

  师:今天,我们一起发现了生活中有许多吸水膨胀和遇热膨胀的现象,下次活动我们再来一起找找生活中哪些地方出现了遇冷膨胀的现象。

  【活动延伸】

  幼儿回家后,继续寻找哪些物体遇水、遇热会产生膨胀的现象,并请幼儿将寻找到的物体投放到班级的科学角中,从而产生资源共享。

  大班科学教案:食物的旅行

  中班科学探究:神奇的肥皂膜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道教科书中提到的几位我国古代科学家的主要成就,简要了解他们的生平。

  2.提高搜集、和利用各种资料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检查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相关资料,帮助他们完成作业,以保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应对教科书中提到的几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做足够详细的调查准备,并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加以。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4页的文字,并讨论一下这个笑话说明了什么?(我国是最早采用十进位制记数法的国家。)

  2.小组准备。教师引导:“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像十进位制这样的发明有很多,但许多都没有留下发明者的姓名。不过在史书中也详细地记载了一些科学家的伟大贡献,以及他们的生平,所具有的超凡的智慧、卓越的奋斗和高尚的品格。在上次课上,老师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请同学们分别搜集教科书中提到的'五位古代科学家的资料,这五位科学家是张衡、祖冲之、一行、郭守敬、李时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们的动人事迹。”

  教师按照布置作业时的要求,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介绍其中的一位科学家。各个小组对每个成员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后,向全班做介绍。

  在小组准备过程中,教师巡视并给予必要的帮助。

  3.全班交流。在小组介绍的过程中,教师应适当予以补充和纠正。

  4.教师。可以对每个小组的介绍给予有针对性的,并强调这些古代科学家为了追求真理,矢志不渝的高尚人格,以及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应对他们表达由衷的敬意。

  布置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

  1.与家长共同欣赏教科书第28~29页“我给我家写家史”的内容。

  2.告诉家长,在下次的品德与社会课上,每个同学要完成编写家史的任务,需要听取家长的意见,请他们帮助自己选取材料。

科学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1.本节课是第一单元第3课。在前一节课,学生初步认识了杠杆类工具,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研究,发现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的规律。本节课学生将通过对生活中杠杆类工具的省力情况进行分析,识别和分类,认识各类杠杆的作用。

  2.通过这一探究,能让学生对杠杆类工具的认识向生活迁移,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中熟悉的各种杠杆类工具的科学原理。

  学情分析

  1.生活中的杠杆并不像杠杆尺那样简单直观,不同杠杆的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的位置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工具,由于使用方法的不同,它的'三个重要位置也会发生变化。

  2.学生对杠杆类工具的认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本课的探究将把学生对杠杆类工具的认识引向生活实际。学生将经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的分析,既能找到各类杠杆工具的三个重要位置,也能根据省力情况进行分类。

  3.学生认知障碍点:夹子等杠杆工具用起来不省力,为什么还要设计这样的杠杆工具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对不同杠杆的比较和分析。

  教学难点:找出不同杠杆的三个点和是否省力情况。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引入

  游戏:出示油漆桶一个、啤酒一瓶、粉笔5支;镊子、一字螺丝刀、开瓶器。请三个同学完成,并比一比谁先完成。

  要求:(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开,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2)、用工具打开啤酒瓶,倒一杯啤酒;(3)、用工具用夹5支粉笔到一个空杯子里。

  二、杠杆类工具的比较

  1、思考一下,他们所使用的三种工具哪种是省力的?哪种是费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请几位同学进行判断,并说说理由)

  2、判断他们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找出三个点,然后进行比较)

  3、请同学们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上画出每件工具的三个点。

  4、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工具是否省力?为什么 ?

  5、在全班内进行交流反馈;并对学生的画图进行展示交流。(重点分析镊子和开瓶器的三点位置的变化。开瓶器支点在前端,阻力点在中间;镊子支点在末端,用力点在中间)

  6、小结:怎么样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样的工具是费力的?

  三、给各种杠杆类工具的分类

  1、请同学们在书本P8页的10种工具上画一画,找出每样工具的三个点。然后判断一下它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费力。

  2、学生各自作图、填表。

  3、汇报交流(请学生到展台下进行展示交流)

  4、思考:我们都知道杠杆能省力,能帮助我们抬起自己无法徒手搬动的东西;但是为什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工具他们有的是费力的呢?为什么这样设计呢?

  5、教师小结。

  四、小杠称的研究

  1、俗话说:“称砣虽小,能压千斤”,今天老师就带了一把杆秤来,请大家来说一说,为什么杆秤的称砣这么小,却可以“压住”这么重的重物。(请学生从杠杆的三点之间的关系说一说)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来做一杆小杆秤。小杆秤制作过程指导。

  3、指导学生用逐个放砝码的方法在杆上画出50克、100克、150克、200克……的刻度。(在称盘内放一个50克砝码,然后使杆秤平衡,在杆上刻下刻度,放2个……)

  4、玩一玩自己制作的杆秤。(称一称自己的铅笔盒、书本等物体的重量)

  五、课后思考

  出示教师用的杆秤进行示范,用不同的2跟提绳分别进行称重时,杆秤会发生什么变化?

科学教案 篇6

  认识鞋的正反

  活动目的:

  1、分清鞋的正反,学习区分鞋的正反的方法。

  2、提高观察能力、辨别力。

  3、能积极参与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1、纸制鞋样每人一双,贴绒板,大的一样的鞋子两双,大鞋样一双贴有笑和哭的表情。

  2、“找朋友”的音乐磁带一盘,另“开汽车”和“哭”“笑”的音乐磁带。

  3、创设鞋阿姨的家。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接鞋阿姨的电话:喂!是鞋阿姨啊,什么事啊?哦,好的。“刚才鞋阿姨打电话来,让我们去参观,高兴吗?”“呀鞋阿姨家的鞋可真多,

  出示一双放反的鞋样。(哭声)

  教师问:“鞋娃娃,你为什么哭呀?”

  鞋娃娃:“我被小朋友穿反了,我可难受了。”

  教师:“谁来帮助鞋娃娃?”教师请一个幼儿把鞋正过来。

  鞋娃娃:“现在舒服多了,你们真是爱帮助人的好孩子。谢谢你们。”

  二、引导幼儿进一步辨别鞋的正反。

  出示两双鞋样(一正一反)。“仔细看看,这两双鞋子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和旁边的好朋友说说,然后请个别幼儿讲述,及时表扬能认真观察的.小朋友。

  教师总结:穿对的鞋子就像两个好朋友头碰头,中间有个小窝窝,就像两个好朋友张着嘴笑。如果头和头不在一起,那就是在生气,你不理我我不理你,说明鞋子穿反了。有了这个方法,我们就能分清楚鞋子的正反了。

  三、通过做游戏,反复操作,分清鞋的正反,并学会穿对鞋。

  1、“送鞋娃娃回家”

  游戏方法:将小鞋样(幼儿每人一双)摆在教室四周。

  教师:“看!鞋阿姨家还有很多鞋娃娃没有找到好朋友呢,请小朋友来帮助它们找到好朋友,再送它回家,好吗?”“你会用什么样的方法帮鞋娃娃找到朋友呢?”请个别幼儿讲述,教师小结,然后幼儿去帮鞋娃娃找朋友

  幼儿每人拿一双鞋样贴到贴绒板上,然后集体评价,看看谁找错了,为什么,应该怎么放?”重点引导幼儿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找到自己的鞋子的?

  3、“找朋友”

  游戏方法:教师和幼儿将鞋子脱下放在椅子下面,一起听音乐做找朋友的游戏。音乐结束,幼儿快速找自己的鞋子穿好。

  要求:鞋子要穿对,教师检查。

  四、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鞋子的兴趣。

  “鞋阿姨今天真高兴,因为小朋友帮了她很多忙。她家的鞋娃娃多么?其实啊以后做成了鞋子就更好看了,那么那些鞋子会用什么材料来做呢,小朋友先回家去看看自己家的鞋子都是用什么材料做出来的,下次我们再去鞋阿姨家做客、交流好吗?”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提出并识别昼夜对郁金香、合欢树等的影响以及时差对人的影响,并设法这些问题可能的答案和解决方法;

  2、能用图表记录昼夜交替对动植物的影响,如用图表记录蒲公英的变化;

  3、能设计一些调查活动,回答和解决哪些动物适合昼间活动,哪些动物适合夜间活动;

  4、会描述生物每天在行为或特征方面的变化,如夜行性动物的行为、某种植物和花的变化。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有的动物适合昼间生活,如蜜蜂、蜻蜓等;

  2、知道有的动物适合夜间生活,如蝙蝠、猫头鹰等;

  3、建立事物之间存在普遍的联系的初步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奇妙影响,并以一定的方式赞美,如美文等。

  教学准备:

  有关昼夜对动植物产生影响的图片或影像资料,明暗对比明显的纸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生活中有些现象很奇特,比如:我们到了晚上想睡觉,早上没人叫却也会按时醒来,夜来香傍晚时花朵才会绽放,发出阵阵香气,这一切都与什么有关呢?到底是什么在影响动物和植物的生活呢?

  2、学生发表各自意见。

  3、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二、探究昼夜对植物的影响。

  1、观察郁金香、合欢树、酢桨树、牵牛花、夜来香等植物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图片(媒体出示)。思考:这些植物在一天中在什么变化?是什么在影响着它们发生变化?

  2、学生讨论并交流。

  3、从这些植物的变化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吗?

  4、学生讨论并交流。

  5、小结:每种植物的生活习性都是受着节律的支配,这种节律有时按24小时变化着,和钟的周期一样。这种影响植物的节律我们也称作生物钟。

  6、正因为昼夜对植物的影响,有位科学家就利用不同植物开花时间的.不同做了一个花钟。(多媒体展示有关花钟的详细内容)

  7、我们能不能利用昼夜对植物的影响规律来改造植物,比如,让郁金香在晚上也能开花。

  8、学生讨论并交流。

  三、探究昼夜对动物的影响。

  1、既然昼夜对植物有影响,那么对动物也有影响吗?能不能举例说明。

  2、学生交流各自解释。

  3、多媒体展示:獾、蜻蜓、壁虎、猫头鹰、刺猬、狐狸,这些动物哪些在昼间活动?哪些在夜间活动?

  4、学生交流各自见解。

  5、我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了解答案?

  6、学生讨论、交流各自的研究方法。

  7、师生共同确定研究方法并进行调查访问。

  8、交流调查访问结果。

  四、探究蜗牛、蚂蚁等动物哪些是在白天活动,哪些是在夜间活动。

  1、蜗牛、蚂蚁等动物哪些是在白天活动,哪些是在夜间活动。

  2、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研究?

  3、学生讨论并交流研究方法。

  4、学生探究。

  5、交流各自研究发现。

  作业:选择一种夜间活动的动物,查资料了解它为什么喜欢在夜间活动,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精选)08-02

科学教案【经典】08-05

(经典)科学教案08-10

科学教案[经典]08-09

科学教案(经典)08-08

[精选]科学教案08-06

科学教案[精选]07-23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经典)08-19

[经典]科学教案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