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9-10 13:31:41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经典(6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科学教案经典(6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对本学期收集到的有关运动的资料进行较为系统的整理。

  2能自定标准对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卡片进行分类。

  3能用多种形式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

  4能对本学期所学的`有关位置、运动、力等知识进行系统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爱护自己长期收集的资料和成果,并很好地保存起来。

  2愿意与同学分享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学习成果。

  3能形成收集资料、制作卡片的习惯,并能认识到整理总结资料、展示成果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学重点:

  自定标准,对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卡片进行归纳、总结和分类。

  教学难点:

  展示出自己的学习成果。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放有本学期收集制作的各种资料卡片、学习记录、小论文、调查报告等资料的“科学小本本”或“科学采蜜集”、小制作、模型、网页等;教师准备展示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内容:

  活动1 整理我们的学习资料

  1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本学期围绕运动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呢?

  2在学习中我们大家都收集记录了一些与运动有关的资料,你们想展示给大家看吗?

  3那需要整理我们收集到的这些资料。定期搜集整理到的学习资料,是《科学》课学习的重要方法。我们经验自己确定资料的分类标准,并给资料编号,便于今后查找。

  4个人活动,整理自己的学习资料。给资料分类,可以按单元、课次、不同的运动主体、运动的基本形式等分,也可以按来源、摘录时间等来分。

  5把自己的分类标准和分类方法和同学交流后,针对这个和资料卡片的内容展开互评和自评。

  第二课时内容:

  活动2 展示我们的学习成果

  1观看科技馆展览、六一作品展览录象片。对后面自己制作展示板做铺垫。

  2设计布置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展示板。要求:主题明确、布局合理、资料丰富、版面美观、浅显易懂等。

  3展开评比活动,记录优缺点,以备改进不足、发扬优点。

  4在“科学采蜜集”上记录下本学期主要收获。

  5爱护学习成果,长期保存教育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制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2.能够通过收集资料,模拟细菌的繁殖来探索细菌的特点。

  3.学会一些防止病菌传播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2.知道酸奶是有乳酸菌发孝而变成的;

  3.学会对有害细菌的预防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所学知识。

  2.通过搜集资料,能更好的学习知识。

  3.关心科学和人类相关的社会问题。

  4.体验科学技术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粉笔灰、黄豆、试验记录纸、纸杯。

  学生准备:做好的酸奶、课前收集的各种细菌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学习制作酸奶的方法

  1.师:你们吃过酸奶吗?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吗?谁能说?

  2.学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并猜测酸奶是怎样做成的。

  (让学生提出各种可能性,教师不做任何评价;提醒学生回去观察酸奶瓶上的配料表,或许会有所发现)

  3.教会学生学习动手做酸奶的方法。

  (1)介绍做酸奶的方法:

  ①在锅里放入一些鲜牛奶,再加一些白糖,煮开几分钟。

  ②消毒保温杯和勺子。(可用开水烫一烫)

  ③待牛奶冷却到35℃—40℃的时候,把鲜牛奶倒入自消过毒的保温杯,并往里面加入适量的酸奶,仔细搅匀,并盖上盖子。

  ④保温8个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

  4、强调

  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一是温度,保持在35℃—40℃左右;二是卫

  生,所有的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自制的酸奶要放入冰箱冷藏,不要存放太久。

  二、布置作业

  1.制作酸奶,下次带来和大家一起品尝。

  2. 为什么鲜奶会变成酸奶呢?回去查找相关的资料,下次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组织学生开展酸奶品尝会

  1.师:上节课,同学们回家后亲自做了酸奶(板书课题)。今天,同学们带来了亲自做的酸奶,真了不起!下面我们就举行一个酸奶品尝交流会。

  要求:在酸奶品尝交流会上,你可以品尝其他同学做的酸奶,了解他是怎么做成的,并且要选出你认为最好喝的酸奶。

  2.学生分组进行品尝并交流。

  3.全班汇报并交流。

  4.质疑问难:在做酸奶和品尝酸奶的过程中,你产生了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5.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认识细菌及酸奶形成的原因

  1.教师指导并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问题: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

  2.学生针对问题讨论并猜测。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通过网络、书本收集有关细菌的资料。

  4.学生进行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5.民主评议小组研究情况。

  6.教师小结:

  (1)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

  (2)细菌的繁殖;(二分列繁殖)

  (3)细菌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7.模拟细菌的繁殖试验:

  介绍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并让学生说出试验中各种物品环节模拟的是什么?

  进行试验,试验到细菌繁殖到第八代。

  预测第二十一代细菌的数量。

  填写试验纪录,汇报实验后的结论和感受。

  8.讨论和交流:1.酸奶是怎样制成的。

  2.你能说出那些细菌有用、那些细菌有害?

  三、了解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

  1.讲述:下面老师再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动物、植物和我们前面所研究过的'微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你知道吗?在微生物大家族中,还有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成员,它就是病毒。

  2.谈话:你听说过“非典”和艾滋病吗?它们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3.学生看教材插图认识形形色色的病毒。

  4.提问:你对哪种病毒比较熟悉?不妨向同学介绍介绍。

  5.学生交流。

  6.教师小结:病毒个头很小,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细菌那么大。病毒单独存在时,不会生长、繁殖,像一个没有生命的非生命体。然而,一但侵入其他生物的活细胞中,就能够生长繁殖,对生物体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麻疹病毒等。病毒比细菌小得多,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杆菌那么大,所以,一般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

  6.谈话:你还知道哪些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

  四、认识病菌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1.提问:病菌是通过什么途径侵入人体的呢?

  2.学生猜测。

  3.模拟病菌通过皮肤接触传染的活动:一位同学用沾粉笔灰的手和第二位同学握手,依次传递下去,粉笔灰就传给了握过手的同学。其实有些病菌的传播也是这个道理。

  4.讨论:还有什么其他途径会使病菌沾到你的手上?我们应该怎么预防?

  5.学生交流。

  6.谈话:除了皮肤接触以外,还有哪些途径会使病菌侵入人体?

  7.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病菌传播途径的资料。

  8.教师介绍几种常见的病菌预防方法。

科学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空气占据空间吗》是教科版三上《水和空气》中的教学内容,本课教学活动的设计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知识三个维度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使得科学教育的整体目标得以落实。导入----由水、石子占据空间引出“空气占据空间吗”;通过自主实验-----知道空气是占据空间的;拓展应用----利用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特点来灌满瓶子,以及进行吹气球比赛。在整个过程中,教材将重点放在学生自主实验得出空气占据空间。科学的实验方法是保证科学数据真实可靠的基础,如果学生没有体会到这点,整个教学活动是失败的,后面的推测活动就无法展开,因此它们是进行推测的依据。这一过程虽然花了一些时间,但这为学生后面的推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知道所有的物质都占据空间,本课通过系列活动,在学生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的基础上,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由此逐步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难点:认识空气占据空间教学设计意图 1、创立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物质条件基础。科学教育的一个关键目标就是改进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不能凭空产生,必须在学生解决感兴趣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本课在教学中为学生们提供适当的推理和解决问题的丰富材料的是十分重要。 2、把真实的探究活动过程带入课堂。《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根据学生对《乌鸦喝水》的故事已经有所了解,用童话引出,可以让学生更意理解什么叫占据空间。石子占据了水的空间,所以能将水挤出来。对于学生来说,占据空间可以意味着排挤原来的物质,这事实就是对物质粒子不能同时占据同一空间的初步理解。进而引出“空气占据空间吗”,提出这个问题以后,第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实验验证,得出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3、领略和把握课堂层次,保证课堂的结构性。具有强烈的结构性是本课的最大特点之一,课堂中的每一个活动和设计都是为满足"思维发展"这一主题而设置和存在的。正因如此,在教学过程设计和安排时要充分理解这些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随时精心观察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确保每个活动为学生理解和接受,发挥活动环节的层次性,推进学生思维向前发展。

  学情分析

  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了解空气存在,并具有流动性的特点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空气的其他特点。在前面一课时,学生通过直接感受或通过简单实验观察到现象来说明空气存在并且具有流动性,相对比较简单,而且学生在生活中有一定感知。但是要理解空气占据空间,并且占据空间的大小可以改变这一概念有一定难度,因此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是教学的关键。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和扩张的)。

  2.过程与方法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的方法来研究空气占据空间大小可以改变;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教学难点: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 学习观察金鱼吃食等活动,尝试用动作表现金鱼吃食的样子。

  2. 学习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察,并学习短句“这边吃吃,那边吃吃”“上面吃吃,下面吃吃”。

  3. 初步知道金鱼爱吃鱼虫,但是要少量喂食。

  活动准备:

  1. 鱼虫干若干份,放在小盘中备用。

  2. 教学桌上摆放一缸鱼。

  活动过程:

  1. 创设情景,引起幼儿的`兴趣。

  2. 教师示范喂金鱼吃鱼虫。

  (1) 你们知道小金鱼爱吃什么吗?

  (2) 小金鱼,你喜欢吃什么呢?(教师以小金鱼的口吻告知幼儿,我们最爱吃小鱼虫。)

  (3) 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鱼虫干,示范喂小金鱼,并引导幼儿尝试学习如何取少量的鱼虫喂金鱼。(食指和大拇指捏住几粒鱼虫干。)

  (4) 将鱼虫干放入鱼缸后与幼儿共同仔细观察小金鱼吃食。

  3. 幼儿自由喂食,观察鱼吃食的动作。

  (1)教师:小金鱼吃鱼虫真可爱,你们也来喂一喂,看一看。

  (2)将鱼虫分发到幼儿桌上,指导幼儿少量喂食。

  4.幼儿喂小金鱼,教师巡回指导这距离仔细观察金鱼的活动。

  5.交流、表达自己的观察。

  6.教师以小金鱼的口吻反馈幼儿的喂食活动,激发幼儿进一步观察的兴趣。

科学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能够从生活工作中寻找各种各样的能量。

  2、能够区分各种各样的能量、了解它们的作用。

  3、知道任何物体工作时都需要能量。

  4、能够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能量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5、意识到能量对于人类和自然界的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探究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课件、“火箭”及“发射器”,实验表格。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师问:“你们知道是什么让风筝飞翔吗?”“什么让水车吱呀呀地歌唱?”“什么让向日葵微笑呢?”(依次出现投影:图片)

  2、生答:风、水、太阳。

  3、再出现各种图片:它们又是依靠什么“工作”或运动的呢?

  4、生答。

  5、师小结:像这样能使物体“工作”或运动的本领叫能量。风有风能,水有风能,太阳有太阳能。你还知道哪些能量的名称?师相机板书。

  二、讨论各种能量的`作用。

  1、师述:我们生活中存在着这么多种能量,它们都有什么作用呢?

  2、讨论后回答(看哪个小组说得多)

  (2)出示课件:课文中的插图(逐次出示)。

  (3)学生回答:

  a、太阳光可以使植物生长,还能用来发电,还能使热水器里的水变热,能把衣服晒干……

  b、热能可以将水烧开,还能发电,能把饭煮熟,能给我们取暖……

  c、电能可以使电灯发亮,还能使电动机转动,使电视机出图像,使电瓶车跑起来……

  d、食物中的化学能可以使我们的身体“工作”,还能使我有力气踢球……

  e、水能可以使水车转动,可以发电,可以冲洗车辆……

  f、声能可以使纸片振动,还能使水面泛波……

  g、风能……

  3、师小结:太阳能可以发电、晒衣服,热能可以煮饭、烧水,电能可以使家用电器“工作”,化学能可以使我们的身体“工作”,一句话能量可以使物体运动。可以说,我们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能量,如果没有能量,人类和自然界的一切活动都将停止。

  三、探究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

  1、过渡:那么能量的大小会影响物体运动吗?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大家想不想知道?那么我们就用这“火箭发射”的实验进行探究一下。

  2、教师演示:这是“火箭发射器”,橡皮筋拉伸后产生一定的能量,然后把橡筋猛地一松,火箭会弹出去,这个能量的大小与“火箭”发射的高度有何关系?

  3、猜测:橡筋能量越大,火箭发射的高度越高。

  4、讨论方案:怎样才能使橡筋能量变大?

  生:把橡筋拉长一些。

  师:老师为了方便大家测量,在吸管上标上了刻度,(边说边演示)拉得越长,刻度越大。

  师:这是个对比实验,那么在实验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讨论,完成实验方案。

  5、汇报方案:

  生:对比实验应该注意控制变量,只能有一个变量。

  师:这里的变量是什么?

  生:能量。

  师:如何改变?

  生:橡筋拉得长、短来改变能量大小。

  师:不变量又有哪些呢?

  生:火箭以及发射器都不能改变,发射器的位置最好也不改变。

  师:火箭和发射器可以保持不变,那么位置应如何不变呢?

  生:把发射器的下端与桌面平行,放一点在桌面上,以做支撑,保持不变。

  师:还有要注意的吗?

  生:还要注意、观察、记录。

  师:每个刻度可以发射3次,然后取其平均值,这样更准确一些。

  6、开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7、汇报交流。

  学生带实验表格,上如汇报。

  师生补充、修改。

  8、小结:从大家的实验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橡筋拉得越长,也就是能量越大,火箭发射的高度越高,那么其他的物体运动是不是也这样呢?如风越大,风筝就飞得越高,太阳越大,热水器的水就越热……我们有兴趣课后可以做个探究。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了解磁铁的一些基本特性,产生继续探索的欲望。

  2、愿意记录实验结果并与同伴交流。

  3、初步了解磁铁的广泛作用。

  活动准备:

  1、幼儿(幼儿食品)自己认为能被磁铁吸住的各种物品2、磁铁记录板、纸、笔3、教师准备的能被磁铁吸住的物品:如剪刀、铁夹、铁钉、回形针、图钉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一些有趣的演示(如纸娃娃在玻璃上跳舞)引起幼儿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二、介绍自己准备的材料。

  师:刚才,我们在玩磁铁的时候发现磁铁能使纸娃娃在玻璃上自由地跳舞,真是神奇,磁铁的本领可真大呀!小朋友们都找来了许多认为可以被磁铁吸住的东西,请介绍一下好吗?

  幼儿逐个介绍。

  三、做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这些东西真的能被磁铁吸住吗?等一会儿你们来试试。老师这里也准备了一些东西,你们试过自己准备的东西后,也可以试试老师准备的东西,别忘了把你做的每个实验记录下来。

  幼儿操作,教师关注他们的表现表达,如请幼儿说说发现了什么,是怎样记录的,有的孩子画“o”表示物体能被磁铁吸住,画“x”表示不能被磁铁吸住。

  四、交流实验结果

  师:你们发现什么东西能被磁铁吸住?并展示幼儿介绍自己的实验结果,老师把能被磁铁吸住的东西摆在桌子上,并告诉幼儿,这些东西都是金属物品。

  五、情境表演。

  让幼儿运用磁铁的.作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如:帮“奶奶”找掉在地上的针;帮“妈妈(妈妈食品)”取瓶中的图钉;玩“钓鱼”游戏等,进一步了解磁铁的基本特性。

  六、延伸活动。

  在生活中寻找磁铁的朋友,进一步了解磁铁的广泛作用。

  师:做了那么多的实验,我们发现易拉罐、图钉、锁、剪刀、回形针等都是磁铁的朋友,都能被磁铁吸住。你们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也是磁铁的朋友呢?那些东西里用到了磁铁?磁铁在这些东西中是做什么用呢?

  幼儿回答。

  教师总结谈话。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精选)08-02

科学教案【经典】08-05

(经典)科学教案08-13

(精选)科学教案08-24

(精选)科学教案08-01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精选)07-29

科学教案[精选]07-23

【精选】科学教案07-28

科学教案(经典)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