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9-11 10:29:46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必备)科学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必备)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认识水的基本特征。

  2、认识字卡:无色、透明的、无味、无形、可流动的液体。

  3、培养幼儿节约能源的意识。

  活动准备:

  幼儿:小瓶子每人一个,瓶盖或者能盛水的玩具每人一个

  老师:玻璃杯两个,分别装水和牛奶,装有醋和水的瓶子各一个,瓷扣2个,每人一个盆子

  字卡:无色、透明的、无味、无形、可流动的液体。水勺,泡沫板。

  过程:

  1、请幼儿观察水是什么颜色的?并出示牛奶和水请幼儿比较,说说牛奶是什么颜色?水有没有颜色?知道水是无色的,并出示“无色”的字卡。

  2、拿两颗瓷扣,分别放在牛奶和水中比较观察,能不能看到瓷扣不?为什么水中能看到?知道水是透明的,牛奶不透明。并出示“透明的”字卡。

  3、出示醋,请幼儿闻一闻,说说闻到了什么气味?再闻闻水的气味,说说水有没有气味?知道水是无味的,并出示“无味”字卡。

  4、实验:

水是怎样到桶里的?

  老师把杯子里的'和盆里的水分别水倒另一个盆里,并问幼儿水怎么到另一个盆里的?象什么?(引导幼儿说出瀑布一样,流到另一个盆里)

  总结:

水是流到盆里的,出示“可流动的液体”。

  5、玩水游戏,让幼儿用手去抓水,看水能被抓起来吗?怎样才能将水盛起来?用小瓶子,勺子,瓶盖盛并看看盛起来的水是什么形状的?说说水有没有形状?

  总结:

水装在任何容器中就是容器的形状,水本身是没有形状的,并出示“无形”的字卡。

  6、与幼儿一同看看字卡,一起总结水的特征。

  7、请幼儿讨论水可以用来干什么?如果没有水会怎样?

  8、谈谈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节约水。

  9,游戏<运水>.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3、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斜面、金属片、小车、停表、刻度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匀速直线运动?

  2、什么叫变速直线运动?

  3、你是如何探究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的?(要求学生参照课本P27探究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方法,即在相等时间内,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或通过相等的`路程,运动物体所用的时间是否相等。)

  4、科学探究有几个主要五一节?

  二、新课教学

  学生阅读课本P29“提出问题”有关内容。

  对于“提出问题”,在没有获得证据之前,人们对于问题所做的解释,发表的见解就是猜想或假设。为了证明你的猜想或假设是否正确,需要用证据来证明。证据可以从图书馆、互联或书店等处收集,也可以做实验收集数据。在收集证据时,应操作规范、实事求是,具有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不随意涂改实验数据。

  自己做实验需要考虑什么是有价值的证据,用什么方法,什么仪器来收集证据,以及如何让别人相信证据等,这就是设计实验。

  下面有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提己的观点,通过实验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现在我们先选择第一个问题:小车没斜坡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分组讨论、交流:

  1、你要探究的问题

  2、你的猜想或假设

  3、你设计的实验(方法、仪器、步骤、数据、数据记录表格),并写好实验报告。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提示实验的方法)

  三、实验。

  四、板书设计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一)探究问题

  1、从斜面上滑下的小球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2、从斜面上滑下的粗糙的木块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3、百米跑步的同学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二)探究实验报告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设计的实验(包括实验器材)

  4、实验步骤及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5、实验结论。

  6、评估。

  7、交流。

  五、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布的研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的爱好;通过观察布,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2、利用感官或借助工具等多种方法,观察和比较出布的不同性能和织法;能描述出观察比较的结果。

  3、了解布的纺织方法有平纺、针织、无纺等多种形式。

  本次教学活动通过对布的某些性能进行对比研究,激发学生探究的爱好,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并能把实验结果向全班汇报。教学活动中要非凡组织引导小实验的进展,组织好学生汇报。

  [教学重点]

  组织好四个小实验,引导学生记录非常直观的实验报告,组织学生进行汇报。

  [教学用具]

  每组一套小布片、砂纸、镊子、滴瓶和玻璃片、放大镜;老师另备一份。

  [教学过程]

  在研究过衣服的科学后,来讨论布的秘密是水到渠成的事。

  首先,引导学生讨论人们看重不同种类的衣服的那些特性。

  比如,小朋友在夏季天非凡热的时候穿什么样的衣服舒适?小朋友会提出穿薄的,透气的,吸汗的……。小朋友冬天穿什么样的衣服合适?小朋友会说穿厚的,保暖的……。还可以问内衣什么样的舒适,外衣什么样的耐穿等等。

  充分讨论后学生可以归纳得到结论:不同种类的衣服应该选取不同的布料来制作,服装有多种多样的,制作衣服的布料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布料的特性是不同的。

  讨论后明确这次课我们将研究布的四种特性:透气性、耐磨性、坚固程度和吸水性。

  接下来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研究布的性能。讨论后最后得出做四类不同的实验来验证。

  吸水性能实验:学生会提出把水滴在布上,看哪块布吸水快;还有学生会提出把布放到水里,看哪块布料先浸湿;用不同的布料擦拭用滴管滴在桌上的水,观察哪块布擦的干净……。

  学生提出的这些办法都可以确定布的吸水性能的优劣。但是应该提醒学生注重要定量研究。比如,在布料上或在桌子上滴的都是一滴水,否则就无法对比。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从小设计科学的实验,即进行对比实验时,要保证只对比一种变量,而其他条件要保持一致。

  坚固程度实验:学生会提供不同的办法,用手撕布或者用刀割布,比较布的坚固程度。学生用手能很快撕破无纺布,但是却很不轻易撕破其他布料。可以引导学生先撕下布的纤维,并尽力撕断它,比较布的坚固程度。而使用刀具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比较危险,尤其在班额量较大的班级,教师不轻易保证学生的.安全,可以先肯定这种方法,然后引导学生采用更安全的办法。

  教师可以示范怎样用镊子撕下布料的纤维。

  课本上提供的在布的纤维上悬挂“钩码”以确定布的坚固程度的方法非常适合定量研究,但是需要预备更大的布料以得到较长的布纤维,并且使用较大质量的钩码,否则实验不好操作。

  透气性能实验:学生会提出把一块布料蒙在嘴上,用吹气的办法,比较布的透气性能。把布举起来,对着光观察谁的孔隙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布的孔隙。

  耐磨性能实验:学生还会提供不同的办法,用石头磨,把布放到地上磨等等各种办法。肯定学生的想法,并提供砂纸这种工具,指导学生怎样使用。

  用砂纸打磨布(固定次数),观察哪块布磨损最严重,比较布的耐磨性能。也可以对比假如要把不同的布料磨破,看哪块布用砂纸打磨的次数多。

  讨论后最后得出做四个不同的实验来验证。

  实验一、用不同的布擦拭滴在玻璃板上的一滴水,观察哪块布擦的干净,确定布的吸水性能的优劣。

  实验二、撕下布的纤维,并用力撕断它,比较布的坚固程度。

  实验三、把一块布蒙在嘴上,用吹气的办法,比较布的透气性能,并用放大镜观察布。

  实验四、用砂纸打磨布(固定次数),比较布的耐磨性能。

  班额量较大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分组做实验,教师密切观察,注重安全。

  指导学生以贴画的方法做实验报告,把布各分成两类,吸水性强和吸水性弱的;坚固的和不太坚固的……。学生直接把小布片贴在教师设计好的纸,制成非常直观的实验报告单。这样将十分有利于学生进行汇报。

  组织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汇报,大家再对实验的结果进行讨论,以得到正确的结论。还可以把学生记录制成墙报展览。

  [课后小结]

  学生兴致很高,在积极的探究过程中学到了知识。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已经开始意识到关于“分类标准”的问题,即每个小组的分类标准可能不统一。

  本次课要非凡注重组织好学生活动,注重安全。因为部分实验器材对孩子来说有危险性,如玻璃、镊子等。

  假如班额量小的话,教师可以关注学生的在探索的过程中,提出的假设,设计更新的实验,充分进行说理和辩论。更有利于孩子养成进行相互讨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和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老师可以更关注孩子的想法,鼓励他们进行讨论和多种尝试。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常见金属的种类,了解不同金属的性质。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金属,通过实验研究不同金属的性质。

  3.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准备:各种类型的金属段,实验用的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述:在我们生活中的常见材料,除了我们前面认识和研究的纸和布外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再来认识和研究一种材料:金属。(板书课题)

  (二)、猜想假设

  (1)、了解身边的金属制品。

  1、谈话:我们周围许多物体都是金属制成的,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我们周围有哪些物品是金属制成的?人们为什么用金属制作它们?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

  4、讲述:用金属制作的物品有厨房用具、高压电线、奖杯、常用工具等,因为它们比较耐用、可以导电、有光泽、锐利,所以用金属制作这些东西。用金属来制作是利用了金属的一些特性,如坚固耐用、坚硬锐利等,那金属的性质究竟有哪些呢,我们接下来研究研究。

  (三)制订方案 实施探究 研究金属的性质。

  1、研究金属的光泽度。

  (1)、选择铁钉、粗铝丝、粗铜丝等材料;

  (2)、用砂纸摩擦它们表面;

  (3)、比一比,摸一摸,说说有什么发现。(变光亮,有热度)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5)、总结:摩擦变亮、摩擦生热。

  2、研究金属的导热性。

  (1)、把铝勺、塑料棒、木筷放在热水里,过3分钟后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塑料棒有一点热,木筷没有感觉,铝勺很烫)。

  (2)、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3)、总结:铝勺导热快。

  3、研究金属的延展性。

  (1)裁剪一段5厘米长的粗铝丝放在钢板上;

  (2)用铁锤敲打它,把圆形敲成扁形的;

  (3)用尺子量一量,有什么变化?(变宽、变长)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

  (5)、总结:金属在受到外界压力时,形状可以发生变化,具有向外扩散的延展性。

  (四)、展示交流

  总结金属的性质。

  (1)、提问:通过以上的实验活动,我们知道金属有哪些性质?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总结:轻重、硬度、延展性、导热性。

  (4)、讲述:金属的性质还很多,我们在以后的学习探究中会逐步学习到。

  (五)、拓展创新:

  1、谈话:想一想,根据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结合书本的资料,如果要制作锅、易拉罐、首饰,你会选择哪种金属?为什么?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3、教师总结。

  4、课后学生搜集有关金属的的资料阅读。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2、金鱼用鳍游泳,用腮呼吸。

  3、金鱼和蚂蚁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

  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2、继续利用维恩图比较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培养用实验证据证明猜想的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金鱼的生活,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教学难点】学生有想法时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教学准备】每组:2-3条金鱼,装载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许使用色素调制的红水、少许鱼食。

  【教学过程】

  一、了解鱼类的生活环境

  1、教师介绍鱼类的生活环境。

  2、学生举例其他的水生生物。

  3、关注:“鱼生活在水里”的理解。

  4、设计意图:为进一步观察与作铺垫。

  二、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1、学生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2、教师适时告知鱼鳞、鱼鳍等及其作用。

  3、关注:学生对金鱼形态的关注和对金鱼运动方式的关注。

  4、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在外形和运动方面的信息。

  三、观察金鱼的吃食和呼吸

  1、交流有关金鱼在吃食和呼吸方面的经验。

  2、讨论、设计观察金鱼吃食和呼吸的方法。

  3、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作出提示:喂食观察金鱼的吃食;用红水观察金鱼的.呼吸。(如需要可以演示在水中放红水的方法)

  4、学生观察并记录。

  5、教师适时指导并提供信息:水中有少量的空气。

  6、关注: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看法时是否干扰金鱼;是否观察到更多信息:如排泄等。

  7、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吃食和呼吸方面的信息。培养“用实验方法验证看法”的意识。

  四、比较金鱼和蚂蚁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

  5、设计意图: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

  五、把观察后的金鱼养在各班教室,方便学生继续观察,获取更多信息。注意平时的看护,保证金鱼存活。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举例说出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取样、测量、整理数据、画曲线图等方面得到训练,并使学生通过实验得出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高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能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对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的探究。

  2、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探究活动:测量和获取实验数据

  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变异的原因和类型

  二、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这是说的变异现象。

  学生举例,踊跃发言。

  讨论使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两人合作完成测量工作,并做好记录。

  学生整理数据、画出曲线图,找出最大值、最小值,计算平均数。

  学生思考,分析原因。

  大小不同的花生应该是基因不同导致的。

  大花生(小花生)中有大有小,可能是环境引起的。

  看书上第44页的图片 中国有句谚语“一母生九子,十个样”,你从这句话中能悟出什么?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

  你还知道哪些变异现象?

  我们前面学过的各种相对性状,其实也是通过变异产生的。下面我们对一种性状的变异进行深入地探究。

  组织学生进行测量,应尽量减少误差。

  与学生一起分析处理实验结果

  为什么都是花生却有大有小?

  大花生中有的个大有的个小,是什么原因?小花生也一样。得出结论: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引导学生分析性状是受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差异可以由基因不同引起,也可以由环境不同引起。

  引导学生深入地分析变异的原因和类型

  变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其次与环境有关。由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变异,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变异。

  引导学生分析高产奶牛的选择繁育、小麦的杂交育种、甜椒的太空育种的原理。

  出示“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图片或有关资料,使学生认识到科技造福人类的实例。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中国有句谚语“一母生九子,十个样”,你从这句话中能悟出什么?

  学生:这说的是变异现象。

  教师:对,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生物变异的知识。(板书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变异现象?

  学生:比如金鱼有许多种,菊花有许多颜色和形态,狗有很多品种。

  教师:说得很好。不同种类的生物固然千差万别,同种生物之间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这都源于生物的变异。

  教师:我们前面学过的各种相对性状,其实也是通过变异产生的'。下面我们对一种性状的变异进行深入地探究。(板书 一、探究一种变异现象)

  教师:按照课前分好的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份大花生,一份小花生,请你选择适当的工具,来测量每个花生的长度。注意怎样测才能使误差降到最小?同时作好记录。

  学生:讨论使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两人合作完成测量工作,并做好记录。

  教师:把你数据进行整理,画出曲线图,找出最大值、最小值并计算出平均数。

  教师: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看着差不多的花生却有大有小。

  教师:是的,这下你就认识到了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板书 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教师:为什么都是花生却有大有小?大花生中有的个大有的个小,是什么原因?小花生也一样有长有短,为什么?

  学生:学生思考,分析原因。

  教师:生物的一些相对性状表现出的是数量差异(如大小花生的果实大小)。由于任何性状都是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基因组成相同的大花生(或小花生)果实的长度有长有短,这主要是环境引起的变异。但环境引起的变异程度是有限度的,所以大花生(或小花生)的果实大小总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学生:哦,是的,我画的曲线图就显示了这种情况。比较这类相对性状的差异,应该比较它们的数量的平均值。你们计算的平均值有什么差异?

  学生:大花生的大,小花生的小。

  教师:正常情况下,大花生果实长度的平均值应大于小花生果实的平均值。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遗传物质的差异引起的。

  教师:从以上的分析讨论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花生果实长度的变异,有的是环境引起的,有的是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

  教师:同学们再想一想,这两种变异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学生: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应该可以遗传,仅由环境引起而遗传物质未发生改变的变异是不能遗传的。

  教师:是的。(板书 变异的原因和类型)

  教师:人们在了解了遗传变异的原理后可以把它应用在培育新品种上,请同学们来看书上的例子。(板书 二、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学生:看图片,思考其中的道理。

  教师:由于遗传物质的变异,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的奶牛控制产奶量的基因组成可以不同,通过人工选择可以将产奶量高的奶牛选择出来(含有控制高产奶量的遗传物质),通过繁育,后代还会出现各种变异,再从中选择、繁育,数代后奶牛不但能够保持高产奶量,甚至会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教师:大家再来看看小麦的杂交育种是怎么回事?

  学生:通过杂交,把好的基因组合在一起,即后代既高产又抗倒伏。

  教师:同学们判断正确。那太空椒又是怎么产生的?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

  教师:太空椒是在太空条件下,引起基因发生改变而培育成的新品种。

  学生:就是基因突变吧?

  教师:对,基因突变可以引起生物的变异。还有染色体的改变也可以引起变异。利用遗传变异的原理培育新品种的方法还有许多,同学们课后可以查阅资料,一起交流。

  教师:出示“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图片或有关录像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科学家的伟大和科技造福人类的实例。

  教学点评:

  该教学案例较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改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分析资料,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层层深入,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科学教案 篇7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摆动,知道摆动的规律——摆线短的摆动得快。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让学生认识了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

  二、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

  (1)支架:在铁架台或木支架的横梁上安一个挂钩。

  (2)单摆:3个。用细线和螺丝帽做成,细线一端在螺丝帽上系牢,另一端打一个结,使其成为一个套,能挂在支架的钩上。在3个摆中,有2个摆摆线长短相同,摆锤轻重不同(用大小不同的螺丝帽);有2个摆摆锤轻重相同,摆线长短不同。

  2.演示材料:带摆的钟。

  3.挂图或投影片:摆钟、荡秋千等。

  三、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出示摆钟(或挂图、投影片)问学生这是什么东西,它有何作用?

  2.让学生观察,然后说出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板书课题。)

  (二)猜想假设

  出示实验装置——单摆。我们用这样一个装置来实验。在一根细线上栓一个重物——钩码,在线的上端系一个套,通过套把线挂在支架横梁的钩上;用手轻轻推动钩码,它就会像钟摆、吊灯一样摆动起来。我们把这个实验装置叫做“摆”。每个组有3个摆,各组任意选择一个摆,把它挂在支架上,观察它是怎样摆动的,摆动有什么规律。

  (三)制定方案

  分小组制定探究方案

  (四)实施探究

  (1)学生分组安装、观察。

  (2)汇报观察结果。

  讲述:摆在摆动时,摆出去,再回来,叫摆动一次。

  (1)学生分组观察:通过变换钩码的数量和变换吊线的长度,记录摆的摆动次数。

  (2)讨论:通过以上观察、实验,你发现摆动有什么规律?

  (钩码的数量不影响摆动次数;吊线的长度越短,摆动越快。)

  (3)学生分组实验-为什么摆会慢慢的停下来?

  (4)指导学生认识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5)讨论:

  ①以上实验结果说明什么?为什么?

  ②现在你知道摆动快慢与什么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即什么样的摆摆动得快?什么样的摆摆动得慢?)

  (6)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摆动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没有关系,与摆线的长短有关系,摆线短的摆动得快。

  3、做一个听话的摆-通过改变摆线的长度,分别让学生做出一分钟摆动50次、90次的摆。

  (五)展示交流

  展示学生研究结果,并交流一下问题。

  (1)钟摆有什么作用?(由于同一摆在相同的.时间里摆动的次数是一定的,这样就可以利用摆控制钟表内齿轮转动的快慢,使钟表匀速、平稳地走动。)

  (2)怎样调整有摆的钟“走”的快慢?(摆锤下有螺丝,将螺丝沿顺时针方向拧,摆锤上升,相当摆线缩短,钟摆摆动变快,钟表便“走”得快;将螺丝沿逆时针方向拧,摆锤下降,相当摆线加长,钟摆摆动变慢,钟表便“走”得慢。)

  (3)钟摆的能量是哪里来的?(发条或电池是钟摆的动力)

  (六)拓展创新

  用一条一米左右的细绳悬吊一个沙漏,上端固定在高处,拉动沙漏在略低于上端悬挂点的位置放手,观察沙迹的路线,记录你的发现。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知道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

科学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在学生对生活中的冷热现象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本课将帮助学生形成温度的概念,教会学生规范地测定水温,并带领学生探究热水变凉的规律。

  本课主要教学活动有三个部分:

  第一,形成温度概念。教材首先安排了一个经典实验——将手指分别插入冷、热水中,5秒钟后,再同时放入温水杯内,体会两个手指的感觉。接着请学生就这个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学生将在卡通人的提示下很快悟到,光凭手的感觉不能准确决断物体的冷热程度,要想比较物体的冷热要用一个科学仪器,并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引导学生懂得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温度计可以准确地测定物体的温度。

  第二,学习测定水温,学习使用温度计。测定水温的关键是温度计的液泡不能接触杯壁和杯底,读数的时候不要将温度计拿到杯外。

  测三杯水的温度,是测量水温的一次演练。

  第三,探究热水的降温规律。热水变凉是生活是司空见惯的现象,然而学生可能从未想到过其中的科学道理。这一部分的教学目标在于进一步加强测量水温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记录能力,特别是连续观察并记录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绘制曲线图、分析数据,引导学生发现降温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去探究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实验结束后,还要求学生通过讨论来解释这个现象,这是培养学生科学分析和推理能力的重要环节。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收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会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科学研究有兴趣,体验和感受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科学。

  2、体验到亲历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难点: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器材:温度计、烧杯、多媒体课件等。

  分组实验器材:不同温度的水、烧杯、温度计、铁架台。

  教学过程:

  一、 认识温度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每个小组选一名手指感觉最灵敏的学生站起来。(学生讨论后站起来)

  好!你们是你们小组当中感觉最灵敏的,老师来测测你们的感觉是不是灵敏?

  看,桌上有三杯水,左边是一杯冷水,右边是一杯热水,中间的是温水。请将左手食指放入冷水中,将右手食指放入热水中,感觉到冷与热了吗?

  好!检测你们手指灵敏的时候到了。将左手食指放入温水中,再将右手食指放入温水中,感觉到的冷热一样吗?(不一样)

  【评:(1)以做游戏的.形式导入,学生较为感兴趣;(2)选手指感觉灵敏的同学,是为下面感觉到的冷热不一样做铺垫;(3)将左右两只食指插入温水,书本中安排是同时插入后,我经过多次实验,感觉一先一后,效果更加明显。】

  哪只冷一些,哪只热一些?(右手冷一些,左手热一些)

  是这样的吗?可,同一杯水,它们冷热应该一样的啊!怎么会一只冷一些,一只热一些呢?是不是我们感觉出了问题?(原先右手放在热水中,突然放到温水中,就会感觉冷一些,而原先左手放在冷水中,再放入温水中,感觉就会热一些。)

  噢,是这个原因致使我们感觉到的冷热程度不一样。(板书:冷热)其实,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板书:温度)它的常用单位:(板书)摄氏度当我们要想准确地知道物体的温度时,就要借助科学仪器——温度计。

  二、 正确使用温度计

  过渡: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三杯水的温度?(想)那好,我们先得学会怎么使用温度计,老师介绍,大家要听仔细。

  【评:借助刚才桌上的三杯水,抓住学生急切想知道桌上三杯水温度的心理,激发学生测量的欲望,为学习使用温度计做下铺垫。】

  (1)(出示温度计)这就是温度计,它是用玻璃做的,很易碎。所以使用时,一定要轻拿轻放。为了方便大家观察,老师特意做了个大模型。

  (2)这最下端红色的叫液泡,这红色的一条叫液柱,上面还有刻度,每一小格就是1 C。

  (3)测量时,液泡要完全浸在水中,而且不能碰到杯底和杯壁,否则测出来的温度就会不准。

  (4)读数时,要使视线与液柱的最顶端水平,液柱顶端指向哪个刻度,就是多少摄氏度。但要注,一定要等液柱不在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读数。

  大家清楚了吗?好!看看老师教具上的温度是多少?(学生读数)改变液柱的高度,学生继续读数。

  【评:以往说到科学课,我们马上想到的就是让学生亲历亲为,动手探究。可是,“动手探究”不是科学探究的唯一方法。在提倡动手探究的同时,我们不能完全抛弃“传统的讲授教学”,在许多情况正是,传统讲授法,也有自己的优势。】

  大家会测量水温了吗?(会),好,我们就来测测这三杯水的温度。注意,先测冷水再测温水,最后测热水,测量过程中,要分工合作,及时记录下所观察到的温度。

  开始测量。

  汇报测量结果(教师板书,一至两组测量的数据)

  我们发现冷水的温度较高,温水的温度一般,冷水的温度较低,你们都是这样的吗?

  三、 连续测量一杯热水温度的变化。

  1、过渡:大家这么快就学会了使用温度计,并且测量了这三杯水的温度,真了不起。大家知道,一杯热水放在这里,它会渐渐变凉,也就是温度在下降。那么它的温度是怎样下降的呢?是先快后慢,先慢后快,还是均匀下降呢……

  2、学生猜测。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快——慢,慢——快,均匀)教师:为什么这样猜?

  【评: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热水是在渐渐变凉的,但至于怎样变的,学生可能没有细想过。这里教师设问“它的温度怎样下降后”紧接着追问,使得问题的指向性更明,学生思考的难度大大降低。科学课中的探究并不等同于猜谜语,它是要有根有据的。】

  (一)方案设计

  4、大家的意见都不一样?那该怎么办呢?

  5、学生答:测。

  6、师追问:怎么测?我只测一次行不行?(不行)为什么不行呢?一次看不出变化?两次呢?(也不行)那你认为测几次?

  7、对,必须经过多次测量,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才能发现温度变化的规律!大家统一一下,测6次好吗?

  8、那隔几分钟测一次呢?

  (1、2、3、4、5……)

  9、一分钟时间太短,可能不易发现其中的规律,时间长了,又怕来不及,我们就隔2分钟测一次吧!为了时间的准确,老师用秒表给大家记时,2分钟时间一到,老师会报时,你一听到报时,就把观察到的温度及时记录下来,好不好?

  10、除了测量次数和时间间隔,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使用温度计……)

  11、另外,老师觉得大家还需要分工合作,保持安静,仔细观察,有时记录。

  【评:教师通过一系列引领性的提问,化解了此次实验中的难点,在宽松和谐的对话中和学生共同制定了活动方案,制定过程中,教师时刻注意与学生保持平等,用商量的口吻,充分体现师生互相尊重,也为科学探究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

  (二)实验操作

  1、(发材料)小组长上台来领铁架台和一杯热水。

  2、你们温度计的液柱还在上升吗?(不升了)

  3、好,注意开始记时了,请记录下此时的温度,填入“0”分钟对应的格里。

  【评: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教师统一计时,避免有的小组温度还在上升时读数。】

  4、2、4、6、8、10,观察记录。

  (三)交流汇报

  1、2—3组汇报,教师板书温度。其他小组都记录下来了吧!我们来看这两组的数据。大家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

  2、(先快后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学生思考回答。

  4、为了直观地看出这种变化,我们往往用曲线图来表示。

  5、出示小黑板:横轴表示时间,竖轴表示温度。

  下面就根据第一小组的数据来画曲线图。

  6、师生同步作曲线图。

  7、大家看图,0分钟到2分钟,线段坡度怎么样?(较大)说明温度下降较快,8—10分钟的线段坡度呢?(较小)说明温度下降较慢,这说明温度下降先快后慢。

  8、大家知道为什么温度变化是先快后慢呢?

  (热水刚到入杯中时与周围的温度相差较大,热量散发得很快,当逐渐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变小时,热的散发速度就减慢了。)

  四、拓展延伸

  讨论:如果继续观测下去,温度会怎样变化?

  提问:是否一直这样降下去呢?会降到多少呢?

  板书设计 :

  冷热与温度

  摄氏度当我们要想准确地知道物体的温度时,就要借助科学仪器——温度计。

科学教案 篇9

  1、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

  传统教学中也有教案活动,主要是指教师的备课。这种教案活动的局限是,教学上许多决策都是凭教师个人的经验和意向做出的。例如: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教师往往根据本人认为某内容是否重要,对有关内容是否熟悉和现成的教学大纲等决定教学内容。教案克服了这种局限,它是从教学规律出发,将教学活动建立在系统方法的科学基础之上,应用系统的观点和分析的方法,客观地分析了教学工作的规律和特点,从教学工作的问题和需要入手来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策略和方法等。因此,学习和运用教案的原理与技术,是促使教学工作科学化的有效途径。

  2、有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

  长期以来,教学研究偏重于理论上的描述和完善,脱离教学实际,使教学理论成为纸上谈兵,对改进教学工作帮助不大。在这种情况下教案为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起到了桥梁作用。一方面,通过教案,可以把已有的教学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教学中,指导教学工作的进行;另一方面,也可以把教师的教学经验升华为教学科学,充实和完善教学理论,这样就把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3、有利于对教师的专业成长

  近年来我国正进行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新教材和新教法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较高要求。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由过去“教师对教材的忠实取向”向“教师与教材的互适”转变,即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只关注教法,不关心为什么教、教什么的问题,教师对教材的运用只有全部地接受、执行,不存在教师对教材的取舍增添的权力。因此,仅仅是教材就极大地束缚着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而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予了教师一定的教材运用灵活性,强调教材只是材料或范例、只是师生展开活动的中介与话题,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删减、增补教材,从而达到教师与教材的互相适应。这种教师与教材的关系转变自然涉及到教师专业知识的延伸问题,即教师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局限于教材的知识视野、满足于教学参考材料的知识范围来完成教学,相应地必须根据教育对象的文化背景和认知水平、教育环境的许可与限制等因素,恰当地选用教材、灵活地增删教材。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拓展知识视野。因此,在此要求下教师会不断充实自我,知识更丰富,教师专业得到成长。

  4、有利于提高教师处理各种教学信息的能力

  教案就是教师根据正确的教学思想和教育原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对教学的整个程序及其具体环节、总体结构及其有关层面所作出的预期的行之有效的`策划。它是教师教育思想、思维流程和教学艺术的体现。教案有着科学性,一是要求正确运用教育思想和教育原理,既切合教育教学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又反映教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两者相辅相成;二是要求这种思维流程顺畅、清晰,富于条理性和严密性。这种思想准确性和思维逻辑性的有机结合,便是教案科学性的基本内涵。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多种要素构成的。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用系统的方法对这些要素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计划,这就要求教师有很高的处理各种教学信息的能力,在此要求下,教师不断努力提高自身处理各种教学信息的能力。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精选)08-02

科学教案【经典】08-05

(经典)科学教案08-13

(精选)科学教案08-24

(精选)科学教案08-01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精选)07-29

科学教案[精选]07-23

【精选】科学教案07-28

科学教案(经典)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