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9-17 11:51:54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实用(7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实用(7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尝试让纸站起来,并探索让纸站得稳的方法。

  2、制作一条腿的纸桌,初步了解纸桌腿与桌面承重能力的关系。

  3、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充足的纸、积木;双面胶或胶水、剪刀等辅助材料,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一、探索让纸站起来

  1、小朋友,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纸)

  2、如果让你来玩一玩这张纸,你会怎样玩呢?(幼儿回答……)

  3、哦!纸可以有这么多的玩法呢!有人说可以让纸站起来。这么薄的纸(边说边演示纸),要让它站起来,你们觉得可以吗?为什么?

  4、要不,我们就来试一试,看看到底能不能让纸站起来。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材料,小朋友有需要的可以到老师这儿来取。另外,请你把你的方法用图画的`形式记录下来。(记录表一)

  5、幼儿操作。教师巡视问“你是用什么办法让纸站起来的?”引导幼儿表述并记录。

  6、交流:

  小朋友,你们的纸站起来了吗?谁来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让纸站起来的?”

  (让幼儿结合记录纸介绍:我把纸折成圆筒形,纸就站起来了;把纸折成正方形,让纸站起来……)

  呀!小朋友想了这么多好办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小朋友离座观察)

  7、现在,小朋友可以学学别的小朋友的好办法,再让一张纸站起来。(教师巡视指导)

  8、小朋友真能干,那谁愿意让你的纸到老师这儿来表演站立给大家看呀?(老师有目的选取高矮、粗细、长短不同的俩俩比较)

  它们谁站得更稳呢?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吹气)

  9、小结:看来要想让纸站得更稳,这和它的……(高矮、粗细、形状等)有关。

  二、探索纸桌的承重能力

  1、小朋友看,老师这儿也有一张站起来的纸,现在老师在这张纸上又加了一张纸,它变成了什么?(桌子)

  2、这张纸桌与我们平时见到的桌子有什么不一样?(只有一条腿)那这张桌子能不能放东西呢?(幼儿猜测)

  3、那我们就来试一试,做一张一条腿的纸桌,然后试试你的桌子上能放几块积木,怎样放能放最多,试完后请把你的好方法记录下来。(记录表二)

  4、幼儿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5、张贴记录表,交流

  鼓励幼儿用“我用什么方法做的桌腿,上面放了几块积木。”

  请积木放得多的小朋友说说:我做了什么样的桌腿,积木怎样摆可以摆那么多的。

  6、带幼儿离座观察小朋友做的纸桌,并看看怎样放积木,可以放得多。

  (通过交流,让幼儿了解桌腿要站得稳,摆积木时要横竖交叉。)

  三、小结:

  小朋友,我们今天不但让纸站了起来,还用纸做了一条腿的纸桌。回去后还可以想想做成什么不同形状的纸桌,或者其它好玩的东西。

  四、延伸:在区域活动时,让幼儿继续探索纸的不同玩法。

  附记录表:

  让纸站起来

  桌腿 积木数量

科学教案 篇2

  认识矿物的性质 课型 课时 时间

  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的矿物,并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矿物的一些性质。

  2.能够按一定的分类标准对矿物分类。

  3.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矿物的性质。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岩石和矿物的关系。

  2. 知道矿物在颜色、结构、透明度、光泽、形状、硬度等方面的特征。了解常见矿物的各种用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欣赏自然界各种矿物。

  2. 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和社会带来的好处。

  重点难点 1.知道岩石和矿物的关系。

  2.知道矿物在颜色、结构、透明度、光泽、形状、硬度等方面的特征。

  3.了解常见矿物的各种用途。

  学法指导

  课前准备 矿物标本、放大镜。

  学习过程 二次备课

  1、分发几个矿物给学生,让他们观察,这几个石头跟前面所研究的岩石有什么不一样的?

  2、教师讲解矿物的定义。

  探索和调查

  1、用放大镜观察矿物,然后在记录本上画下所观察到的矿物。

  2、要想对矿物有进一步的了解,我们可以从许多方面来认识他们的特征。

  3、请同学分小组阅读课文,将从课文阅读中所获得的信息写在记录本上。

  4、交流信息,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获得了哪些信息?

  5、分发矿物标本,让学生参照通过阅读所获得的信息,再观察这些矿物标本。

  1、 画下来,可以促使学生非常仔细的观察物体。

  2、也是验证。

  回顾和解释

  1、关于矿物,你还有哪些疑问?还想进行哪些后续研究?

  当堂检测

  课题

  第四单元、3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

  课型 课时 时间

  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参与讨论小学生能为保护矿产资源做些什么。

  2. 能够调查家庭、学校、班级消耗资源的情况。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可利用的矿物资源随着人类的开采和利用正在逐渐减少。

  2. 知道矿物资源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意识到人类在发展的同时,也破坏了环境,消耗了资源。

  2. 愿意为减少资源浪费做出贡献。

  重点难点 知道可利用的矿物资源随着人类的开采和利用正在逐渐减少。

  知道矿物资源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

  学法指导

  课前准备

  学习过程 二次备课

  1、回忆前面几课中接触过哪些矿物。

  2、这些矿物有什么用?

  从生活入手、复习。

  探索和调查

  1、然而人们很久以前就已经知道了利用矿物资源,而经历了这么长时间之后,矿物资源逐渐减少。

  2、出示中国现在矿物资源的情况。

  3、当这些矿物资源被开采完之后,人们的生活、工作将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

  4、讲解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5、为了保护资源,我们作为小学生可以做到什么呢?

  6、讨论、交流。

  7、如果你是家长,你可以为保护资源做什么呢?

  8、讨论、交流。

  9、如果你是南京市的市长,你可以为保护资源做什么呢?

  10、讨论、交流。

  11、如果你是中国的中央领导人,你可以为保护资源做什么呢?

  12、讨论、交流。

  1、让学生感到危机。

  2、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也是问今后他们的发展在小学阶段奠定这方面的基础。

  回顾和解释

  1、调查家庭一次性用品,如铝箔、奶瓶盖等,估算一下你家、你们班级、你们学校以及你所在的城市一年大约需要用掉多少这些资源。

科学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杠杆的科学》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中的第二课时。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是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中的一部分。它分为两部分:1、认识杠杆;2、研究杠杆的秘密。其中第二个活动是重点,活动选择了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经历运用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通过观察、实验、记录,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来认识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学生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本课教材的安排正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教科书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杠杆的'工作规律,而是要求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分析等,这就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提供了开放的探究空间,有利于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展开活动,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学生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也是很多的,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在学习本课前,通过前一节课《使用工具》的学习,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但学生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本课教材利用杠杆类工具在生活中运用最广泛、最直观的撬棍撬木箱的情景引入本节课的研究,学生有类似的生活经历,利于学生观察并引发思考。书中示意图对杠杆的用力点、支点、阻力点很较直观,很清晰。两个活动安排有梯度。一是认识杠杆,先由撬棍引入杠杆的概念,然后分析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接着引导学生分析了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工作时发挥作用的位置,并标出它们作为杠杆的三个点的位置,而后利用书中的图,对于身边的常用工具进行观察、分析,使学生对杠杆类工具有初步的认识能力。二是研究杠杆的秘密,在有了以上的基础后,利用杠杆尺研究杠杆工作的原理就十分容易了。学生通过实验,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杠杆工作的规律也就水到渠成。

  教学目标

  1、从知识与技能:(1)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2)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3)利用杠杆解决身边的事情。

  2、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整理数据,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教学难点:(1)杠杆在生活中的变形应用;(2)能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通过分析整理,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科学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

  “科学课上做什么?”展示了一幅卡通图,其中的卡通人物正分别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探究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分析图中人物的活动感知科学课上要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等有趣的探究活动,进而喜欢科学课,喜欢科学探究。

  “我们一起做一做。”展示了两个活动:观察叶子和小纸鱼实验。目的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历一次观察、实验活动,初步感知观察、实验的方法,知道观察、实验是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重要方法。

  拓展活动让学生从小故事中了解科学家的工作精神,树立榜样意识。将课堂探究延伸到课后,引导学生拓宽视野、丰富知识。

  学习目标

  1、初步感知观察、实验是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重要方法。

  2、善于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从观察树叶活动、小纸鱼实验中发现问题。

  3、能通过观察树叶和小纸鱼实验的活动感知科学探究的乐趣,对科学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4、通过观察、实验感知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准备

  展台、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科学吗?听到“科学”这个词,大家想到了什么?

  (学生发表想法。)

  教师: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请大家翻开教科书,看一看《科学》教科书上有什么内容。

  (学生学习翻阅教科书,互相交流。)

  二、探究活动

  (—)探究科学课上做什么。

  1、教师提问:科学课上,我们要做哪些事情呢?要如何来学习科学课呢?请大家先看一组图片。

  2、教师展示图片(课件展示教科书中的卡通图),提出问题:看一看图中的都有哪些人物?他们在做什么?(学生汇报。)

  3、教师总结:观察、实验、制作、养殖等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在以后的科学课上会经常用到这些方法。

  (二)亲历探究活动。

  1、观察植物的叶。 教师提出问题:观察是学习科学、探究科学常用的方法。应该如何进行观察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察植物的叶子,看看同学们能发现什么。

  (1)教师指导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株植物。

  (2)教师提出观察要求:植物的叶子是什么样的?

  (3)学生进行观察叶子的活动。

  (4)学生汇报与交流观察情况。

  (5)教师要求学生画出所观察的植物叶子。

  (6)教师讲解观察叶子的方法。

  2、再次观察植物的叶子。

  (1)教师提出问题与要求:植物的叶子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大家先想一想要观察哪些部位,再认真观察,边观察边将叶子画出来。

  (2)学生进行观察活动。

  (3)学生展示画的叶子,并与第一次画的相比较。

  (4)学生交流观察收获与体会。

  (5)师生共同总结:观察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注意观察时要细致。

  3、进行小纸鱼实验。

  (1)教师讲解:科学课上会做许多实验。我们要学习通过实验观察现象,找到问题的答案。我们先做一个小实验体验一下实验的过程。

  (2)教师演示实验方法,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实验步骤,不展示实验结果。

  (3)学生模仿教师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现象。

  (4)学生汇报实验中的发现与体会。

  三、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交流:通过亲历观察、实验活动,有什么收获?

  2、学生相互评价:哪个环节自己做得比较好?哪个小组整体表现比较好?

  四、拓展探究

  教师布置作业:让爸爸妈妈讲一讲科学家的故事。收集喜欢的科学家头像并粘贴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上,并与同学们互相交流、分享。

科学教案 篇5

  1、让幼儿在沙地里自由自在地玩沙子。可以光着脚在沙子上走一走、跳一跳;可以用手摸一摸、抓一抓;可以用铲子、小桶、筛子等玩具玩沙子。

  教师启发幼儿:

  在沙子上跳一跳,有什么感觉?

  用脚踩过干沙子后,看看留下的脚印什么样?

  用手捏一把干沙子,试试能不能捏成一个球?

  用铲子挖洞、挖井、造房子,试一试能不能成功?

  用筛子筛过的`沙子什么样?摸一摸这些沙子有什么感觉?

  2、模仿游戏:让幼儿在沙池里或沙滩上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如乌龟、螃蟹爬,小兔跳等。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环境里,有一定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变化。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观察树木方法

  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

  2.分任务:我们所要观察树长在校园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顺序来观察一棵树?(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3.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新观察方法来观察新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

  4.比较:我们能比书上观察记录记得更好吗?(先用简单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形状、树高度等)

  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发现?

  生:这棵树真大!看看我捡到树叶和果实。这是树果实。这是我树皮拓片。

  (拓印树皮图案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部分染上颜色。)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内容记录下来吧。要写出观察时间、地点、小组成员。要按观察顺序来记录。最好能贴上收集到实物标本。

  三、整理我们观察记录

  1.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2.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校园里哪一棵树吗?

  3.比较我们观察记录,思考、交流:

  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生长需要什么样条件?

  不同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总结: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大树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发现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对总结内容须得从学生实际观察基础上进行,学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就总结到什么程度,书上总结内容仅作样本供参考。)

  树不同之处: 树冠有大小 树干有粗细有树皮光滑,有粗糙 结果实不一样 叶片不一样 ……

  板书设计: 树相同之处:

  它们都长在泥土里

  都需要阳光、水

  都有树干、树皮

  都有树叶、果实

科学教案 篇7

  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眼睛怎样看见各种物体,近视的原因,以及保护视力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学习做“眼球成像”及“近视眼病理”的模拟实验。)

  3、向学生进行关于眼的卫生保健教育,培养良好的用眼卫生才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蜡烛及烛台、凸透镜2块,凸度大小不同,及支架、纸屏、火柴。

  2、挂图或投影片眼球的构造、视觉成因示意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提问:

  (1)凸透镜的外形有什么特征?凸透镜有什么作用?

  (2)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

  2、谈话:

  (1)凸透镜成像的作用,不仅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还与我们的眼睛有密切的关系。你猜有什么关系?

  (2)关于眼睛你有什么问题?

  3、讲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关于眼睛的科学(板书课题),重点是眼睛怎样看到各种物体。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眼睛怎样看见各种物体

  (1)认识眼球的构造

  ①谈话:要知道眼睛怎样看到各种物体,首先要了解眼睛的构造。你认为眼睛由哪几部分构成了它们各有什么用?其中哪部分最重要?

  ②讲解:眼睛外部是眼硷(眼皮),眼险边长有睫毛,眼硷内是眼球。眼睛最重要的'部分是眼球,眼脸、睫毛都是保护眼球的。下面我们重点观察眼球的构造。(出示眼球构造图。)

  ③观察:眼球是什么形状的?从图上看,眼球由哪些部分构成了晶状体是什么样的?像什么?

  ④讲解:

  眼球是球形的。眼球的外部是眼球壁,眼球壁有好儿层,内层是视网膜。视网膜由很多感光细胞组成,像照相底片一样,既能感知光的强弱,又能感知光的色彩。视网膜通过视神经与大脑相连。眼球的前部有一个小孔,叫瞳孔,外界的光通过瞳孔进入眼球。

  ⑤观察:两个同学相互观察对方眼睛的瞳孔。

  ⑥讲解:瞳孔后面是晶状体,晶状体是透明的,外形很像凸透镜,通过肌肉与眼球壁相连。

  ⑦讨论:

  外界物体发出的或反射的光,通过晶状体后会怎样?(成像)成像在什么地方?(视网膜)

  通过以上分析,你认为眼睛的构造像什么?(照相机)哪个部分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哪个部分相当于照相机的底片?

  ⑧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眼睛很像一架精密的照相机,外界物体能在眼球内形成像。人有了这架"照相机",才能看见周围各种物体。

  (2)认识视觉与光的关系

  ①讲述:眼睛所以能看见周围各种物体,还与其他因素有关系。

  ②讨论:

  在漆黑的屋子里,你能看见周围的物体吗?怎样才能看见?

  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如果学生不能很好解释,可以进一步启发:在没有光的条件下凸透镜能成像吗?眼球内能成像吗?)

  由此可以知道,眼睛所以能看见各种物体,与什么因素有关系?

  ③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只有在有光的条件下,眼睛才能看见各种物体。

  (3)综合视觉形成的原因

  ①讨论:通过以上研究,你认为眼睛所以能看见周围各种物体,是什么原因?

  ②讲述:

  眼睛所以能看见周围各种物体,一是在眼球内有能成像的构造,二是必须有光。(出示视觉成因示意图。)我们周围的物体,有的自己发光,有的能反射别的物体的光。当它们发射或反射的光通过瞳孔、晶状体进入眼球后·会在视网膜上形成这些物体的像;连接视网膜的视神经立即把这些光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看到了这些物体。

  2、指导学生认识近视的原因及预防近视的方法

  (1)讲述:健康的眼睛才能看清周围的物体。如果眼睛受了伤或有了病,特别是晶状体、视网膜、视砷经有了病,人就看不清、甚至完全看不见周围的物体。例如少年儿童的多发病近视,就是由于晶状体有了病。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模拟眼睛看物体的实验。

  (2)实验:

  ①讲述:每个组都有大小相同、凸度不同的两块凸透镜,先用凸度较大的透镜实验。让蜡烛通过这块凸透镜,在纸屏上形成清晰的像。

  ②学生分组实验。

  ③讨论:在这个实验中,哪儿个部分相当于眼睛?它们分别相当于眼睛的哪个部分?哪个部分相当于眼睛看的物体?

  ④讲述:使物体离"眼晴"远一些(将蜡烛向外移),观察"视网膜"上的像有什么变化?

  ⑤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像变得模糊)

  ⑥讲述:换用凸度较小的透镜,观察"视网膜"上的像怎样?

  ⑦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像又变得清晰)

  (3)讨论:

  ①通过以上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②在以上模拟实验中,凸透镜表示什么?透镜凸度的变化表示什么?(晶状体凸度的变化)

  ③由此可以惟想,人在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晶状体有什么变化?(或问:由此可以推想,为什么眼睛既能看清近处的物体又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4)讲解:人的眼睛是靠自动调节晶状体的凸度看清远近不同物体的,晶状体的凸度是靠牵引晶状体的肌肉(睫状肌)调节的。肌肉收缩,晶状体凸度变大)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精选]07-23

科学教案(精选)07-29

(经典)科学教案08-10

科学教案(精选)08-02

科学教案(经典)08-08

(精选)科学教案08-01

科学教案[经典]08-09

科学教案【经典】08-05

[精选]科学教案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