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9-17 12:10:34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热]语文教案10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热]语文教案10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读读背背,积累人际交往中常用的词语,并了解这些词语的大意。

  2、用较快的速度阅读《此地无银三百两》并理解这则成语的意思。了解故事的梗概,明白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3、口语交际。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养成文明用语的习惯。

  4、完成习作“未来的________”。通过学生的想象,唤起学生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从阅读短文中受到启发,并运用与实践。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写好作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读背背,积累人际交往中常用的词语,并了解这些词语的大意。

  2、用较快的`速度阅读《此地无银三百两》并理解这则成语的意思。了解故事的梗概,明白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读读背背

  1、小组学习:

  ⑴正确读出16个词语。

  ⑵理解大意。

  ⑶熟读并背诵。

  2、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3、检查背诵。

  二、学习短文《此地无银三百两》

  1、学生自学,着重讨论以下问题:

  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张三和王二自作聪明?

  ⑵他们为什么这样做?结果怎样?

  ⑶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2、练习朗读,画出你感兴趣的句子。

  3、同学之间交流,说说受到什么启发。

  三、作业

  给家里人讲一讲《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小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进行口语交际,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养成文明用语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表演小品:商场购物时讲价的情境。

  2、说说在商场购物要注意什么?

  3、小品中的人物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了吗?这是为什么?(学生自由发挥,结合自己与父母上街购物的经验,联系实际地讲一讲。)

  二、口语交际

  1、学生自由结组,有的扮演顾客,有的扮演售货员,进行小品的练习。

  2、说说你在购物时的好的经验及上当受骗的例子。

  3、同学间互相交流。

  4、学生评价。

  三、作业

  搜集一定的资料,为想象作文做准备。

  第三、四课时

  〖教学目标

  完成习作“未来的________”。通过学生的想象,唤起学生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

  一、明确作文要求

  这次习作提出了哪些要求?

  (特别强调:关键词“未来的”,做到充分发挥想像力,习作内容富有创造性,新奇而有趣,注意把内容写具体,把句子写通顺。)

  二、讨论

  1、你打算写写未来的什么?

  2、各自谈谈课前搜集的资料,对写这篇作文有什么帮助。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搜集资料对写作的重要性,想象也是要有一定的依据的,不能不着边际。)

  3、口头说说打算写什么?怎么写?

  三、作文指导

  1、以现实为依据,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思路要开阔,不要完全被现实生活所拘束。

  2、想象要有所节制。人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但也不能任其渲泄。

  3、在写法上,可从现实入笔,最后回到现实;也可以直接着眼未来,结合现实;也可以始终贯穿未来。总之,应突出表现未来,能给人以憧憬与展望。

  4、范文点评

  未来的汽车

  到了21世纪,将会有一种新型汽车出现在地球上,这种全自动车与众不同,技术格外先进。这就是我发明的空陆两用新型汽车。

  这种豪华的汽车是用21世纪的新型O—ADEC型发动机、高强度的钢板、防弹玻璃、塑料和轻金属制成的。它的弹性极强,用铁锤在上面敲打,也不会留下一点儿痕迹。(写汽车的材料过硬。)

  只要你往这种豪华小汽车里一坐,就会有一种奇特感觉;车内是用21世纪的塑料装饰的。这种塑料非常柔软,躺在上面格外舒服,车上装有隔音玻璃、空调、电视、录音机等。这些都是遥控的,如果你想看电视,随手按一下电钮,玻璃上就立即出现图象,就像看戏一样逼真。(写汽车的功能齐全。)

  全自动车无人驾驶,它的司机是一台超级电脑。这台电脑控制着车内的一切系统。晚上人们休息的时候,它可以自动调节。它的速度快得惊人,每秒可以达到5公里之多,即使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它都是那么平静。

  如果你想自由自在地在天空飞行,只要按一下全自动起飞电钮,它就会自动起飞,自由翱翔。它安全性强,速度快得让人难以置信。它可以在很短时间内环绕地球飞行一圈。真叫人惊讶!(写汽车的速度快。)

  将来,我一定要用自己发明的汽车载着我的老师和同学们去世界各地旅游。

  〖评析

  未来的汽车该是什么模样?小作者展开了充分的想象,为我们描绘出来了:首先,功能全;其次,速度快;再次,材质新。这种“未来汽车”寄托了小作者丰富的想象和对明天的向往。

  四、学生列写作提纲

  五、按要求进行习作

语文教案 篇2

  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负荆请罪(小学语文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本班有60名学生,男生36人,女生24人。学生基础好,喜欢语文课外阅读,喜欢课本剧表演,但创造思维能力差,特别是男生口头表达能力不强,同时一部分家庭条件好的学生积极主动的习惯没有养好,因此在教学中应采用鼓励、辅导、练习、启发讲解相配合的策略。

  3、教学内容分析:《负荆请罪》是北师大版第九册第九单元面对错误中的第四篇课文。文章文字浅显易懂,故事人物性格鲜明。

  4、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由来。

  2、通过朗读理解剧本语言,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

  3、学会阅读剧本。练习排演小话剧。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5、教学难点分析: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蔺相如为国家而不计较私怨、委曲求全的博大胸襟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6、教学课时:三课时

  7、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质疑导入

  1、读题质疑

  师:这是一个成语,请大家自己读一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提?(指名说)

  2你想知道谁向谁请罪吗?为什么请罪?请罪的结果怎样?我们读这个剧本就知道了。

  二、自读课文,疏通词句

  1、自由轻声读,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边读边思考揭题时所提的问题。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词语。

  (2)用钢笔描红。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厉害:难以对付。

  惧怕:害怕。

  宽恕:宽容。

  昏庸:糊涂而愚蠢。

  三、感知课文,理清脉络

  1、理解“负荆请罪”。

  (1)“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

  (2)谁向谁请罪?

  (3)为什么要请罪?

  此题不作过高要求。

  (3)结果怎样?

  2、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两幕剧讲了什么?

  四、指导书写

  五、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剧本——《负荆请罪》,这个剧本主要讲的是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读了剧本的第一幕,廉颇和蔺相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廉颇:小肚鸡肠、心胸狭窄、傲慢无礼、自私自利、争名夺利、居功自傲、盛气凌人、耀武扬威

  蔺相如:忍辱负重、心胸宽广、顾全大局、大公无私、宽容大度、一心为国

  二、初读剧本第二幕

  1、过渡:读了剧本的第一幕,廉颇和蔺相如留给我们的印象是不同的,那么接下来到了剧本的第二幕,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发展,廉颇和蔺相如还会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印象呢?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剧本的第二幕,一边读一边体会。

  2、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初读了剧本的.第二幕,廉颇和蔺相如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板书:知错能改,宽容大度

  三、角色品读

  1、过渡:像这样的廉颇和蔺相如,他们的台词我们应该怎样来读呢?从他们的台词中,我们还能感受到什么呢?怎样才能通过他们的台词把这两个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呢?这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

  2、感悟方法

  出示文本:

  〔幕启。几天以后。蔺相如在客厅踱步。一会儿,韩勃匆匆走上。〕

  韩勃(紧张地)大人!大人!

  蔺相如什么事?

  韩勃廉将军来了!

  蔺相如(奇怪地)什么,廉将军来找我?

  韩勃廉将军他没穿上衣,还背着一根荆条呢。

  蔺相如快请廉将军进来!

  韩勃是!

  教学思路:

  (1)这是剧本开始的一个片段,说的是韩勃和蔺相如之间的事情。我想请同学们迅速地浏览一下这个片段,根据你学习第一幕的体会,想一想要读好韩勃和蔺相如的台词,应该要注意什么?

  讨论明确:小括号中的“紧张、奇怪”,方括号背景提示中韩勃的行为也能说明紧张——“匆匆走上”,韩勃因为紧张,是急匆匆的,他是一边走一边喊,那是一声比一声近,一声比一声高哇,谁再来喊一喊?

  提醒:韩勃是不是只有第一句台词是紧张的?蔺相如其他的台词也没有提示语,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心里补充出提示语。

  (2)下面请大家根据刚才的讨论试着自由地读一读这个片段的台词,直接读韩勃和蔺相如的台词。

  (3)请两位同学分角色读一读这个片段的台词,其他同学注意听,你觉得他哪儿读得好,你觉得哪句台词还可以怎样读?

  (4)根据学生的交流,随机点拨:

  面对韩勃的紧张,蔺相如紧张吗?职位:上卿,掌管着一个国家,什么样的世面都见过,遇到突发事件,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身份是文人,慢条斯理;联系经历:想当年……

  蔺相如听说廉颇找上门来了,很奇怪,大家听我读一遍,像我这样读行不行?他会大惊失色、惊慌失措吗?即使心里紧张也不会表现出来,仅仅只是表现出一点奇怪。

  蔺相如又听说堂堂的赵国的大将军廉颇光着个身子,还背着个荆条站在门外站在大街上,蔺相如这时又会想到什么?(认错;关心廉颇,不要冻着,丢面子;关心国家,有失体统,丢国家的面子)他还可能想到此时最好的做法是什么?他想了这么多,有没有想到以前廉颇侮辱他、一再挡道的事情?由此,你想到蔺相如怎样?蔺相如是为了国家为了廉颇而热情地迎接廉颇的到来。这是一种多么博大的胸怀啊,读

  3、男女生分角色读开始片段。

  4、总结读书要领。

  短短的几句台词,经同学们这么一说,人就活了,韩勃和蔺相如仿佛就站在了我的眼前。大家之所以能够读得这样好,就是因为同学们在读台词时,不仅能够抓住人物的台词、动作、神情,还能联系人物的职位、身份、经历等等来体会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品质。没有动作神情提示的地方,我们还补充出了动作、神情的提示。

  5、运用读法学读剧本其他内容

  读书贵在得法,下面请大家拿出笔来,运用我们刚才所学到的方法,读读剧本第二幕剩下的内容,一边读一边动笔给没有小括号和提示语的地方添上小括号和提示语。(即使有小括号和提示语的地方,你也可以写出你自己的理解、感受。学生读后提醒学生动笔,留一些时间给学生动笔)

  教学思路:

  (1)运用读法,自主试读,

  (2)交流品评,随机点拨,感悟人物,练读句子。

  引导语:你觉得读哪句话时要注意什么?可以给大家提提建议;刚才你写了些什么,可以说给大家听一听。如果你还有其他的想法,也可以和大家一起讨论讨论。

  (你为什么要这样说?还有没有同学对这句台词的说法提出建议?说好这句台词还要注意什么呢?还有没有同学想说说这句话?)

  点拨要点:

  ①哎呀,廉将军,您这是——

  破折号表示语气的延长,表现吃惊。

  ②蔺大人,请你用这根荆条狠狠地抽我一顿吧。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 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2. 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

  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 一年后)

  (二)第一次 (学习第1---5 自然段)

  1.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 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 指导朗读。

  4. 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出示投影片: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5. 四人小组练读。

  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6. 指名练读。

  (三)第二次 (学习第6---15自然段)

  1. 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 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 齐读

  4. 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 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 )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 )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 )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 )地说:“刚才。”

  竺爷爷( )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 )地说:“是。”

  (2) 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

  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 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 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

  (7---14)

  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王老

  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

  (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6. 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

  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

  “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7.“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

  (“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板书:一丝不苟]

  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四.点明中心 (学习第16自然段)

  1. 出示投影片:

  “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 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语文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郑人买履》,理解意思,体会深刻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学习方法。

  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是怎样学习寓言的?(了解寓言故事,懂得其中道理)。

  本课的两则寓言与以前学过的寓言相比有什么不同?(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要先把语句读通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然后讲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最后达到熟读成诵。)今天,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先来学习《郑人买履》。

  二、自读自悟,研究读懂,读通每句话。

  1、学生自读《郑人买履》,边读句子边看注释,同桌合作,尝试说一说句子的意思;研究怎样读,才能读通顺,试着读一读。

  2、全班交流:句子怎么读,句子是什么意思;学生评议,老师点拨引导。

  一句一句地研读,指导理解句子意思,读通顺,使学生领悟,只有理解了词句的意思,才能把语句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检查难句。

  三、讲寓言故事,理解寓义,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

  1、自己练习讲寓言故事,再小组讲,全班讲。

  2、小组、班级讨论:郑国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哪里?从这则寓言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你能悟出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举出实例说一说。

  老师点拨: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四、熟读课文,积累重点字词。

  1、练习熟读,分角色演读,体会寓言意境。

  2、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第2题中的五个句子,练习讲清句子的意思,注意比较认识“之”的不同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初步掌握自学文言文的方法,能正确理解“刻舟求剑”的寓意,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教学过程

  一、带入情境,揭题初读。

  1.全班同学分成两队进行“成语接龙”竞赛。(5分钟)

  2.揭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刻舟求剑”。

  二、用上节课的程序学习本则故事。

  1.学生先读通课文。

  2.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大意。

  3.夯实重点字词。

  三.教师检查落实自学情况

  四.教师引导,强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1.同学范读课文。

  2.用文章中的原话回答。

  剑掉到哪里?

  ——“自舟中坠于水”

  宝剑掉进水里,让人多着急啊,那个人会怎样做呢?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他找得到剑吗?

  ——不能。

  为什么?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五、想象情境,领悟寓意

  1.引导想象,丰富故事。

  2.拓展:这个成语故事,说的是生活中的哪种人?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六、课堂练习:重点字的意思的掌握。

语文教案 篇5

  四年级语文《文成公主进西藏》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 7 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技艺、沼泽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简要讲述故事,激发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课前,我们收集了许多关于文成公主的.资料,下面谁来谈谈对文成公主的了解?

  教师:在唐朝,为了边塞安定和平,不再连年征战,朝廷采取和亲的政策。为了促进唐、吐蕃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文成公主远嫁藏王松赞干布,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为汉藏 人民的友好和藏族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二、初读课文

  根据“阅读提示”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三、检查自学

  1.指名学生读生字。

  大臣 求婚 绢花 豌豆 沼泽地 吉祥 可恶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情况,说说课文的大意。

  四、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1.默读课文。

  2.说说课文的叙述顺序。

  归纳:求婚成功——文成公主进藏——文成公主的贡献。

  五、重点交流“进藏”部分

  1.课文的题目是“文成公主进藏”,那么课文的哪些部分具体地写了文成公主进藏?(第五至第十三自然段。)

  2.浏览课文第五至第十三自然段。同桌讨论“文成公主进藏途中发生了几件事”?

  3.交流汇报。

  文成公主在进藏途中发生了四件事

  一条河挡住了去路,她找来一段树干搭了一座桥;

  在沼泽上撒了一把羊毛,就走过去了;

  遇见恶乌鸦,以为松赞干布死了,修了一座石屋子纪念他;

  遇见神鸟天鹅,动身前往拉萨,途中把乃巴山背走。

  4.自由读读第五至第十三自然段,想想怎样用自己的话把这部分内容简要地讲述出来。同桌互相讲,指名讲讲文成公主进藏这部分内容。

  六、学习其他几个自然段

  1.文成公主进藏前的几个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呢?赶快读读,能不能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2.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用一句话说说它的意思。

  七、练习简要讲述这个故事

  1.导语激趣:这个故事充满了神奇色彩,很受人们的欢迎。请你把故事简单讲给父母听,你想怎么讲?

  2.自己练习讲述。

  3.指名讲述,教师进行评价。评价中指导学生要重点讲进藏途中发生的几件小事。

  八、布置作业

  1.《文成公主进藏》这个故事充满了神奇色彩,很受人们的欢迎,回家后请你把故事简单地讲给父母听。

  2.搜集有关文成公主的其他民间故事和《同步阅读》中的《一幅壮锦》《猎人海力布》等民间故事阅读。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征。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征。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激趣,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学了课文《自己去吧》,认识了两位好妈妈──鸭妈妈和鹰妈妈,她们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学好本领,就让孩子“自己去吧”。今天我们又要来认识一位好妈妈,她是谁呢?

  2、课件出示:燕子妈妈和小燕子

  3、课件播放:燕子妈妈叫声燕子妈妈在对小燕子说什么呀?

  4、课件出示: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5、看到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吗?(夸小燕子做什么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燕子妈妈为什么夸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课件出示:蔬菜图片

  提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蔬菜吗?

  二、听课文录音

  导语:听了你们的疑问,老师都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答案了,让我们赶快来听听这个故事吧!

  1、录音机播放播放全文的朗读录音

  2、听了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三、自学课文

  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自己拼读,并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 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 学生自学,老师巡视。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随机正音重点指导读好:什么、再、仔细、做得对、高兴。“次、再、仔”的声母是平舌音,“什”的声母是翘舌音,“么”和“得”都读轻声,“兴”是后鼻音。

  五、朗读课文,理解感悟

  1、自由读课文

  2、提问:小燕子去了几次菜园,看了哪些蔬菜?每一次都有什么新发现?

  3、小燕子去菜园看了几次?每次看到了什么?

  ⑴小燕子去菜园看了几次?可用序号标一标。

  ⑵小燕子每次看到了什么?可用自己喜欢的线条画一画。

  出示句子:妈妈、妈妈,冬瓜大,茄子小。

  妈妈、妈妈,冬瓜是绿的,茄子是紫的。

  妈妈、妈妈,我发现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

  指导朗读:读小燕子的话时,语速可稍快,读出它每一次有新发现后的那种兴奋的心情。

  4、小燕子三次到菜园看冬瓜和茄子,一次比一次仔细,而且每次都有新的发现,燕子妈妈是怎么夸小燕子的呢?请小朋友找到燕子妈妈说的话。

  从燕子妈妈的话中,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妈妈?(耐心、亲切、会鼓励人等)

  从哪些地方看出燕子妈妈很耐心?(看看、再去看看、再去仔细看看)

  从哪里看出燕子妈妈很会鼓励小燕子?(说得对、很好、你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指导朗读(燕子妈妈说话时态度亲切,读它的话时,语速较慢,要读出激励、赞扬的语气。)自由读、指名读、比读,体会燕子妈妈一次又一次耐心的启发、鼓励小燕子去观察。

  燕子妈妈可能还会怎么鼓励小燕子?请小朋友当当燕子妈妈,对身边的.小燕子亲切地说说。

  5、分角色朗读小燕子与燕子妈妈的对话。

  6、除了小燕子观察到的,你还知道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吗?

  出示冬瓜和茄子的实物,让学生观察。

  六、表演课本剧

  七、拓展练习

  完成课后的“读读说说”。

  八、指导写字:

  回:要先写里面的小口,后关门,整个字的字形稍扁,上宽下窄。

  片:竖撇要写直一些,由重到轻。

  皮:横钩是新笔画,写的时候要注意左低右高,钩短而有力。

  九、走进生活

  观察两种蔬菜或者水果,看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复韵母 ɑo ou iu及其四声,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学习声母与 ɑo ou iu组成的音节,能准确拼读音节。

  教学重难点

  ɑo、ou、iu的发音、声母与它们所组成音节的拼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单韵母:

  复习 ɑɑ o e i u ü

  2、它们有个共同的名字谁知道?(单韵母)。

  3、复习复韵母ɑi ei ui

  你是怎么读出复韵母的?

  (设计意图:复习环节侧重于单韵母和复韵母ɑi ei ui的发音特点和方法,这为学习新知识ɑo ou iu作了铺垫。这样的设计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设一个桥梁,有利于复韵母学习方法的迁移与运用。)

  (点评:“温故而知新”,这既是古语,也是一条教学原则。建构主义的学生观中也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此时,老师在学习新的知识前,复习和本节课相关的单韵母、复韵母,既起到复习巩固原有知识的目的,又为学生在本节课学习的自主学习给了予铺垫。)

  二、学习 ɑo ou iu

  1、认读复韵母ɑo

  ⑴出示奥运福娃、奥运主会场、奥运标志,让学生说名称。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喜爱的福娃形象,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⑵你能用奥运会说一句话吗?

  ⑶板书ɑo。

  ⑷把“奥”读得平平的就是ɑo的读音,谁会读?

  学生读

  ⑸ɑo是由哪两个单韵母组成的呢?听老师读,并让学生注意看老师的口型。(由ɑ 快速地划向ɑo )→学生开火车读

  2、认读复韵母ou

  ⑴板书

  ⑵谁会读这个复韵母?看看28页的第二幅插图,自己再来练一练。

  ⑶你用什么好办法读出ou 的音?

  ⑷请你教教小朋友。

  (设计意图:根据语文学习规律和孩子的认知水平,教师要创设自主学习空间,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从第一个复韵母的教,到第二个复韵母的放,让孩子充分自主参与、观察、思考、发现,从而掌握复韵母的发音方法。)

  3、认读复韵母iu

  ⑴奥运福娃把我们带到哪里了?(出示水立方)

  你知道要在这里举行什么奥运项目吗?(游泳)

  ⑵我国有许多游泳选手在奥运会中为我们祖国争了光,看,他们是林莉、钱红、罗雪娟、庄泳。我们学习的第三个复韵母就是游泳的游的第一声。

  ⑶板书iu ,谁来读读这个复韵母?

  ⑷发这个音的时候,嘴型由i快速地划向ou ,看老师的口型

  ⑸学生读

  4、老师做ɑɑo ou iu口型,学生发音。

  5、学习 ɑɑo ou iu的四声

  ⑴给 ɑo ou iu标调,复习标调儿歌。

  ⑵出示 ɑo ou iu的四声。自由练习读准它们。

  ⑶开火车读,并用一些读音组词或说一句话。

  (点评:1、在学习“ao ou iu”时,老师由学生感兴趣的奥运福娃入手,非常自然地引出来“ao”的.读音;由美丽壮观的水立方引出游泳,将游泳和我国著名的游泳冠军林莉、钱红、罗雪娟、庄泳自然联系在一起,此基础上引出了复韵母“iu”,整个环节集知识性,思想性为一体,集本节课知识和相关拓展为一体,信息量多且自然顺畅。2、教学中,既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读自练,有很好地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该领读则领读,该示范读则示范读,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和谐的师生在共谈奥运的情境中共同学习的学习图景。)

  三、拼读音节。

  1、练读两拼音节。

  出示:z—ɑo→zɑo l—ou→lou j—iu→jiu

  自由拼→指名拼→开火车拼。

  2、练读28页的其他音节

  (1)小组互相交流读书上的其他音节。

  (2)指名请学生领读

  3、三拼音节的学习 jiɑo qiɑo xiɑo

  指名拼→同桌互拼→标声调拼→选一个音节扩词说句子训练。

  四、巩固练习:

  1、小组比赛读音节:

  ⑴ 两拼音节:

  yāo qiú lǎo niú gāo lóu kǒu

  zhào shuì jiào zǒu lù jiù jiu

  ⑵三拼音节:

  diū diào jiāo ào xiǎo gǒu tiào gāo kǎo ròu qiǎo miào

  2、奥运福娃买了好多东西,咱们看看他们都买了些什么?

  ⑴水果:shuǐ mì táo shí liu pú tao cǎo méi dà zǎo

  ⑵蔬菜:là jiāo dòu jiǎo jiǔ cài yóu cài ǒu

  ⑶食品:bāo zi niú ròu qiǎo kè lì jiǎo zi shāo jī

  3、奥运福娃也要给大家表演一下了,看,它在做哪项运动?

  Lěi qíu tǐ cāo shǒu qiú yǔ máo qiú tiào shuǐ

  Róu dào shuǐqiú pái qiú shuāi jiāo zú qiú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孩子活泼爱动、喜欢游戏,难以长时间的保持注意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以激趣为手段,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情境,在小福娃的引领下,以多种游戏形式巩固了教学内容,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4、同桌互相读一读卡片上的音节,读对了,这张卡片就送给你。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体现了对每一个孩子的关注,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帮、互学,这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活动形式,同时有助于培养自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使更多的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感,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点评:三、四环节中,老师步步引着学生走进了学习的深处,因为老师将学习内容融在了学生喜欢的“福娃购物”中,有以学生喜欢的游戏为教学方式,因此,学生丝毫不会感到学习内容多,练习量大,仍然学得愉快、轻松。)

  五、书写练习:

  ⒈说说写时要注意什么?

  ⒉学生书写,教师巡回指导,强调写字、拿笔姿势要正确。

  六、总结延伸:

  今天我们在奥运福娃的带领下,学会了ɑo ou iu,还拼读了ɑo ou iu和声母组成的音节,回到家后,把你的收获给爸爸妈妈说说吧。

语文教案 篇8

  教材简介:

  课文记叙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的老人,看到儿子懒惰成性,万般痛心与无奈,只好打算将所有的财产送与别人。母亲在两次放纵儿子蒙骗老人之后,只好劝儿子自己挣一枚金币,老人一连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里,直到相信金币是儿子挣来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让孩子懂得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道理。

  教学目的要求:

  基础知识:

  1、独立认识汉字3个,学习会写3个汉字。

  2、通过查资料了解钱的作用。

  3、进一步积累词语。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写作特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从不同视角透视金钱的价值;

  2、熟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2、通过学习课文,学会从小认识金钱,懂得正确对待金钱。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钱能做什么”的课前问题

  1、互相汇报调查结果:10元钱能做什么?

  2、小结钱的重要性

  二、复习预习课文的方法,预习课文。

  1、小组交流。

  A 认识多音字:

  B 指导书写

  C 理解生字新词:

  辩解、筋疲力尽、懒惰、熊熊大火

  2、朗读课文,想一想:

  A 本文写谁?写了一件件什么事?

  B 尝试给课文分段,归纳大意。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枚金币》,昨天讲到短短的`文章中,介绍了一件怎样的事情呢?

  教师小结,随机板书

  [板书]

  儿子父亲

  二、讲授新课:

  (一)学习1-8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老人为什么“再也受不了“?

  2、小组内交流,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互相进行补充。

  3、指导想像儿子懒惰的程度让父亲受不了?

  读读父亲痛恨的话,再次体会父亲的“受不了”

  4、指学生进行集体交流,为什么父亲要这样做?

  (二)学习9-26段

  熟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写了父亲与儿子的几次对话?

  引导质疑;

  前两次父亲扔掉儿子的金币,儿子只是笑笑,第三次为什么会是那样?

  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小组内交流讨论。想像儿子在一个星期的工作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指导学生读出儿子的愤怒的语气。

  对比儿子上两次的表现,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试着说说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

  三、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这篇文章后,你觉得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通过学习,你的体会是什么?写在日记本上。

  布置作业

  通过学习,你的体会是什么?写在日记本上。

  作业设计:通过学习,你的体会是什么?写在日记本上。

  板书设计:

  一枚金币

  老人

  “受不了”只有亲手创造财富才会珍惜

  儿子

  七、教学后记:

语文教案 篇9

  学情分析:

  学生进入初中后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已初步养成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逐步形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意识。

  七年级时学习了《短文两篇》,对托物言志的写法已有所了解,结合本文中白杨树的形象、气质,学生对托物言志的写法有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但是由于所处时代的隔膜,学生对本文作者运用托物言志写法的相关背景缺乏了解,需要在学习中补充相关背景资料。对于本文在层层递进的排比中明晰深化的象征意义,需要通过诵读引导学生理解领会。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依循抒情线索,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象征手法,认识托物言志。

  3.体会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依循文章的抒情线索,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学习象征手法,理解象征意义,认识托物言志。

  教学创意:

  以读识文、以读悟情、以读会意。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铺礼赞之情

  (一)解题,定情感基调。

  茅盾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14课《白杨礼赞》(板书)。看文章题目,大家认为作者对白杨树的情感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明确:充满敬意的赞美。礼赞。崇敬和赞美。

  (二)掠句,证情感深厚。

  除了文题,文章中还有没有哪些句段直接表现了这种赞美之情?

  明确: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三)诵读,展情感浓郁。

  第1段、第9段齐读,第4段、第6段、第8段指名读。指导学生通过调整语速、重音、停连,用诵读展现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四)问疑,理情感层次。

  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提问: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同时,更进一步说明作者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

  二、由浅入深,徜礼赞之线

  (一)通读全文,梳理线索。

  文章围绕赞美白杨树的什么特点展开?请用简洁的语言梳理作者对白杨树由远及近、由浅入深的情感层次。

  (二)研读文本,感知赞美

  1.初见白杨,昂扬情绪

  (1)在哪里初见白杨树?环境有什么特点?从哪些文句看出来?

  明确:高原;辽阔平坦、色彩鲜艳的高原图景,为全文开拓了一个广阔的背景;“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绿的是麦田”,而且“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等(诵读)。

  (2)这样的高原图景给了作者怎样的感想?

  明确:先是“雄壮”“伟大”,而后滋长出“单调”。

  (3)“单调”的感受是怎样改变的?变成了怎样的情绪?“单调”有什么作用?

  明确:看见了一排,或者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诵读);变成了惊奇、昂扬(诵读);欲扬先抑。

  2.凝视白杨,倾心形貌

  (1)过渡:既然白杨树让人在“惊奇”中叫出声来,那么作者当然会走近凝视、细细观察。

  (2)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观察白杨树?它的形貌有什么特点?

  明确:开头一句用“笔直”点出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这是总括;接下来的四句,依次描写白杨树的干、枝、叶、皮,分别用“绝无旁枝”“绝不旁逸斜出”“微微泛出淡青色”等词语来衬托白杨树的形象美,这是第二层;最后两句概括白杨树的气质和性格,突出它的正直、坚强、倔强和不折不挠。接下来,作者用拟人和对比的手法,进一步给白杨树的气质以高度的评价。(诵读)

  3.联想白杨,礼赞精神

  (1)过渡:这样力争上游、不折不挠的白杨树自然让人浮想联翩……

  (2)品读第7段四个排比反问句,说说这四个句子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联想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逐层加深的?

  明确:由树联想到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连贯紧凑,思想逐步升华,赞美之情逐渐达到高潮。

  (三)回望文本,小结脉络

  小结文本内容:本文题为《白杨礼赞》,开头、中间、结尾又不断点题,直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形成一以贯之的感情线索,统领全文。而且,这条感情线索由远及近、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表现白杨树生长环境、外在形象、内在精神的不平凡,将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推向了极致,情也浓浓,意也浓浓,令人回味无穷。

  三、板书设计:略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导入

  “礼赞”是带着敬意赞美之意。文章第1段、第4段、第6段、第8段、第9段,都是直接抒发赞美之情的段落,形成本文的抒情线索,并与标题形成呼应。而且,文章从生长环境、外在形象、内在精神三个方面,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沿着由远及近、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感情线索,将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推向了极致。

  二、托物言志,品礼赞之意

  (一)设疑过渡

  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

  (二)背景助学

  这篇托物抒情的散文,写于1941年。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他亲眼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

  (三)精读探珠

  1.文章中哪些文句让你感受到“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

  明确:第7段、第8段(诵读)。

  2.这种“对解放区人民”的赞美,作者并不是正面表达的,而是通过什么事物表达的?这是什么方法?

  明确:托物言志、象征。通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劳动人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精神的`赞美,以及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

  3.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怎样揭示出来的?

  明确:第7段,作者连用四个反问句:第一句是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第8段则通过主旨句“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直接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要赋予白杨树这样的象征意义,文章需要做怎样的铺垫?

  明确: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作者以审美的眼光看待西北的自然景观,在展示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独特的景象)、描写白杨树外在形貌及内在气质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赋予白杨树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象征意义。

  5.你对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有了怎样的认识?

  明确:首先形神兼备地描绘这一事物,突出其某些方面的特征;同时使用象征手法,赋予这一事物某种象征意义,借此表达自己的情感或志向。

  (四)演读小结

  1.小结:作者之所以赞美白杨树,是运用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劳动人民和他们所具备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精神。

  2.师生表演读,体会并演绎作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劳动人民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精神的赞美之情、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其中,师读第一个反问句,女生齐读第二个反问句,男生齐读第三个反问句,全班齐读第四个反问句,三名学生代表读第8段前两句,全班齐读第8段最后一句。

  三、品读语言,学礼赞之法

  (一)欲扬先抑

  1.品读两个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1)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2)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2.明确:两处都使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给读者制造出阅读的“惊喜”;同时,第(1)句牵引着读者,第(2)句突出了白杨树的精神风貌。

  (二)烘托蓄势

  1.品读下面句子,体会其妙处。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2.明确: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暗示在此生长的白杨树也一定是不平凡的。为白杨树的出场蓄势,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

  (三)对比突出

  1.品读下面句子,说说为什么要写楠木。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明确:写楠木,主要是与白杨树形成对比:两种树的品格不同,一是普通当中蕴含着“不平凡”,一是贵族化;所代表的人不同,一是在北方坚持抗战的广大民众,一是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两相对比,突出赞美了白杨树及其所代表的精神和品格。

  四、总结梳理,得礼赞之旨

  师生共同梳理总结本篇所学:

  (一)全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串起整篇文章;

  (二)在描绘白杨树形貌气质的基础上,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和象征手法,赞美北方农民和他们身上所具有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三)文章运用抑扬、烘托、对比等写作技巧,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

  五、板书设计:略。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

  阅读 讨论 探究

  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2.查找克隆的相关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

  3.思考:以克隆为例,谈谈对“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解。

  一、导入

  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展示查找的资料

  自然界中哪些动、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领?

  (出示实物、图片:秋海棠落叶生根、富贵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发芽生长、各种水果、蔬菜、稻麦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请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并出示问题,供小组讨论。

  问题:

  a.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b.“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c.第二小节写了许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d.“多利”的诞生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e.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与弊处?

  明确: a.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b.理解“克隆”的关键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

  c.作者没有用时间顺序来介绍“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d.“多利”的诞生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e.课文从三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并没有沉浸在盲目的乐观当中,而在结尾处提出了关于“克隆”牵涉到道德伦理问题的冷峻思考。

  三、内容研读

  1、明确什么是克隆?

  (1)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用自己的话说说克隆是什么?(不是由生殖细胞结合产生的后代)

  (2)齐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出示幻灯片:“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也叫‘克隆’。”)

  2、讲解说明方法:在介绍“克隆是什么”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

  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克隆”属于前沿科学知识,对一般人而言生僻难懂。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例,再加以细致地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定义它,使它的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知道了“克隆是什么”。

  探究:(1)如果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克隆是无性繁殖,名称来源于希腊文,效果好吗?

  (2)举孙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明确:科普短文重在“普”,作者从常见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现象写起,将高深的科学技术说得生动形象,明白晓畅。接着又从词源追溯“克隆”原意,进一步弄明白了克隆含义。用《西游记》中妇孺皆知的故事,更将科学技术写得富有趣味。

  四、布置作业

  1、借助生物书,了解某一动、植物,按照一定的顺序,选用适当的说明方法,介绍它的特征及生长过程。

  2、字词读一读写一写,课后研讨练习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的教案03-31

语文备课教案11-12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语文《掌声》教案11-19

语文园地教案12-16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荷花》教案11-26

语文优秀教案02-04

语文小学教案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