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09-26 10:45:17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优秀]小学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优秀]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的过程中独立认识本课6个生字“雏、巢、蜜、蜂、航、封”。了解“姹紫嫣红”、“风平浪静”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句子的含义:“让自己的心和别人的心,贴得紧紧,紧紧??”

  3.了解书信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工具。

  教学重点、难点

  1.练习默读课文,默读时要做到不指读,不出声,不动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的含义:“让自己的心和别人的心,贴得紧紧,紧紧??”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时标上小节号、圈出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在电脑没有发明之前,在电话没有普及之前,要和不在身边的朋友、亲人交流,

  人们通常采用写信的方式。你写过信吗?收到过信吗?见到过信吗?

  2.板书课题:信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有个小朋友,刚学会写信,想写好多的信。这些信都是替谁写给谁的'呢?自由读课文。

  2.交流讨论,多媒体出示:

  雏鸟妈妈

  花朵蜜蜂

  大海小船

  云云

  树树

  自己自己

  3.结合交流讨论,学习“雏”

  媒体演示:

  (1)雏鸟的图片。“雏”的意思就是刚出生的鸟。

  (2)“雏”共有()笔。

  (3)比一比组词:雏()准()难()推()

  4.练习把课文读正确。

  三、研读课文

  (一)研读第二节——第六节。

  1.读读想想,这么多信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2.交流讨论,媒体出示:回巢、采蜜、航海、春雨、森林。

  3.结合交流,学习“巢”。

  媒体出示鸟巢图:

  (1)“鸟巢”是什么?“鸟巢”又可以叫“鸟______”?

  (2)“巢”是上下结构的字,上小下大,它在田字格里的位置要注意。练习写字。

  4.再读读2——6节,想想为什么要写这些信?

  5.交流讨论,媒体出示:黄昏、姹紫嫣红、风平浪静

  理解词义:黄昏(读读第二节,说说黄昏指什么时间?)

  姹紫嫣红(指导看注释,启发说说春天有哪些花?)

  读读2——6节,练习说话:

  媒体出示:

  (1)因为,所以我写信给小船,让她快去航海。

  (2)我要替雏鸟给鸟妈妈写信,是因为,让她快快回巢。

  (3)*因为__________,所以替______给______写信,__________。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重点指导读第6节,理解“心贴得更紧”的意思。第2——5节:学生自选一节练习朗读,

  大组交流。

  (二)研读第一节

  1.读读,思考:为什么信要用心来写?

  2.练习默读第一节。

  四、复习巩固

  1.复习字词:雏鸟、回巢、自己、姹紫嫣红、风平浪静、绵绵春雨、天边森林

  2.试试你身手:先把词语补充完整,再试着说几个:

  例:风(平)浪(静)

  山(清)水(秀)风(和)日(丽)

  情(深)义(重)窗(明)几(净)

  3.熟读背诵课文

  五、拓展作业

  1.拓展:

  (1)任选一个词语,写一句话:

  姹紫嫣红风平浪静

  *(2)模仿课文的样子,试着写几句话,第一节可以用,也可以自己写。

  2.作业:

  (1)抄写词语,一词一行:雏鸟、黄昏、森林、自己、风平浪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课词语“贫民窟、干涸、祈祷、爱心”等。

  2、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3、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道理:一个人的成长既要有别人的爱心,也要有自己爱心的奉献,只知道被人爱,不知道爱别人,他绝不可能幸福,更不可能成材。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道理。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 搜集贝利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 出示图片,猜猜他是谁? ( )

  2、 简介贝利相关资料。 ( )

  3、揭示课题 导语:贝利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人们称他为“足球皇帝”是对他的认可。可是在他成为天才的道路上经历了许多的事情。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贝利回顾他的“天才之路”。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感悟。

  1、 自读课文,思考:天才之路是指什么?

  2、 默读课文,用“——”划出回答这个问题的句子。

  3、 交流出示最后一节(指导朗读)。 “天才之路都是用爱心铺成的,并且在铺成这条路的爱心中有天才自己的一颗。”

  4、 小组学习:怎样理解句中的“爱心”?你觉得它包含哪些方面?

  5、 学生交流。

  (1)“爱心”——一颗乐于帮助别人、关心别人的善良的心。

  (2)既包括别人对自己的关心,帮助,也包括自己的一颗感恩的心。文中具体指贝利的一颗对足球的热爱之心、教练对贝利的关爱之心以及贝利对教练的感恩之心。

  三、品读课文,重点学习。

  1、师小结,包含三方面内容:贝利对足球的热爱 教练对贝利的无私关爱 贝利对教练知恩图报

  2、学习课文第1节,感受贝利对足球的热爱之心。

  (1)导语:从哪里可以看出贝利非常热爱足球?

  (2)学生默读课文,要求:用“——”划出文中描写贝利执迷足球的句子并试着以朗读理解。

  (3)出示:“于是就踢塑料盒,踢汽水瓶,踢从垃圾箱捡来的椰子壳。” “他在巷子里踢,在能找到的任何一片空地上踢。”

  3、学习第2节,感受教练对贝利的`无私关爱。

  (1) 学生默读课文第2节,思考:教练是怎样帮助贝利的?

  (2) 组织交流活动。 “他发现这男孩踢得很是那么回事,就主动提出送给他一只足球。”

  (3) 认真读第2节,找出贝利在受到教练的帮助后,具体的表现。 出示:“小男孩得到足球后踢得更卖力了。” “不久,他就能准确地把球踢进远处的随意摆放的一只水桶里。”

  4、学习课文第3-5节,了解贝利对教练的感恩之心。

  (1)默读课文第3-5节,概括贝利做了一件什么事? (圣诞节时为教练的圣诞树挖了一个树坑,为教练祈祷祝福。)

  (2)讨论教练所说的“的礼物”是指什么?

  (是贝利的一颗感恩之心。)

  (3)说话练习。小男孩抬起满是汗珠的脸蛋,( )说:“教练,圣诞节到了,我没有礼物送给你,我愿给你的圣诞树挖一个树坑。” 教练把小男孩从树坑里拉上来,( )说:“我今天得到了世界上的礼物。明天你到我的训练场去吧。”

  5、师小结,引出贝利最后的辉煌成就。 导语:教练被小贝利的一颗善良的心感动了,提出带小贝利进入训练场的要求,这对小贝利来说,无疑是打开他通向天才之路的大门,这是小贝利自己的努力换来的,当然也离不开教练。得到了这么多人的帮助,小贝利终于成功了引读第7节。

  四、升华情感,拓展实践。

  1、回顾课文,总结内容。 出示贝利成名后做的对社会有意义的事例,激发学生的认知。

  2、学习完小贝利的故事后,要求学生在明理的基础上,将平时难以开口的感激写下来,作为情感上的共鸣。

  板书设计:

  天才之路 贝利 不为人知 传遍世界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材简析:

  《咏鹅》是我国唐代诗人骆宾王7岁时的作品,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一册《咏鹅》教案1。全诗共四句,分别写鹅的样子、游水时美丽的外形和轻盈的动作,表达了诗人对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放在阅读教学阶段目标的第一条。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把读书当成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感受语言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白、毛、水,认识5个字。

  2、知道鹅的美丽和可爱,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3、能带表情有节拍地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下面听老师说一则谜语:"头戴一顶红帽子,身披一件白袍子,脚穿一双红鞋子,唱起歌儿伸脖子。"学生猜。

  (老师以一则谜语作为开头,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情趣,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一册《咏鹅》教案1》。)

  2、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古诗(板书课题)《咏鹅》。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的作品,骆宾王十分聪明,7岁就能作诗,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

  二、层层递进,整体输入。

  1、读一读,说一说,初步感知大意。

  ①教师:“请同学们赶快把书打开,看看7岁时的骆宾王是怎样写鹅的?”

  ②读后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③师:“大白鹅呀,大白鹅,你弯着长脖子朝天叫着,好像在唱着欢乐的歌,一身洁白的羽毛,浮在碧绿的水面上,你用红红的脚掌,在清清的.水中划动着。这是一只多美的大白鹅呀!我们怎样读,才能读出对大白鹅的感情呢?”

  2、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①出示图、文。(一幅大白鹅图画,白鹅的头上脖子上,身子上和脚部分别贴着这首古诗的四个句子。)

  ②教师:“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照它的节拍读才能理解得好,请认真听录音朗读,仔细体会。”

  ③师:“听了录音,你感悟出它的节拍了吗?请自己练习读。”

  ④请学生有节奏地在全班朗读。

  (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次意境,体验情趣。但刚学古诗的一年级小学生不懂这些,靠老师的讲解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因而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

  3、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领悟古诗情趣。

  ①师:“大白鹅看着蓝天白云、在清清的水面上唱歌游玩。特别开心。骆宾王看这幅有白有绿,有红有青,有动有静的画面,会在怎样的感情中吟出这首诗呢?我们把他这种感情读出来好吗?”

  ②生:“小组读、同桌读者、指名配乐朗读。”

  ③师:“你们谁愿意当大白鹅,表演给大家看?谁愿意做骆宾王,一边观赏一边低吟小诗?”

  ④生:“学生到前面戴着头饰进行表演。然后全班一起边演边背。”

  ⑤师:“你们喜欢这一只大白鹅吗?请你按诗的内容给你手中的"白鹅图"(课前准备好的)涂上颜色。”

  三、识记生字,培养能力。

  1、学生画出诗中要求记住的生字。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这些字。

  2、小组讨论,汇报识字方法。

  3、练习用字组词,说话。

  (在学生读一读、说一说、演一演、画一画、记一记的整个学习活动中,时时体现出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伴随着学生的活动,教师适时调控,使学生的身心始终处在高度的兴历和激动之中。)

  四、巩固练习。(略)

  1、找朋友读生字。

  2、男女生轮读古诗。

  3、背诵古诗比赛。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句子。

  【教学步骤】

  〖教学目标

  1、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新词,质疑问难。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3、理清课文层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观看《草原》电视教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意境。

  3、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布置预习

  1、学习生字新词,注意生字的音形义。

  2、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

  4、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1、读生字组词,并读读生字在文中的句子,注意正音。

  组词:

  骏( ) 俊( ) 竣( ) 限( ) 驰( ) 峻( ) 唆( ) 梭( ) 垠( ) 弛( ) 蹄( )

  茶( ) 貌( ) 杯( ) 跤( ) 缔( ) 荼( ) 藐( ) 怀( ) 胶( )

  2、理解词语。

  3、质疑问难,现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四、理清课文的线索

  1、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样的?

  2、理清课文线索 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的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写了几个意思?

  3、交流、整理: ⑴ 草原美景 ⑵ 欢迎远客 ⑶ 亲切相见 ⑷ 热情款待 ⑸ 联欢话别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和词语。

  2、熟读课文。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新词。

  2、读课文,说说每一个自然段讲了什么意思。

  二、学习第一段

  1、听师范读,边听边在脑海中勾勒画面。

  2、自由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哪一句话可以概括这一特点?

  投影出示: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再读这一段,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3、“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概括了草原的特点,那么作者是怎样写具体的.呢?看图,默读这一段,画出有关语句,小组交流细细体会。

  教师适时点拨。

  4、朗读第一段,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心情。画出有关词句,集中交流。

  5、再读第一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具体描述的。

  三、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初入草原和走了许久后景色有什么不同?画出有关语句,集中交流。

  3、出示投影片:读句子,说说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

  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4、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四、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

  2、指导朗读第三段。

  五、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 2、请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

  六、学习第五段

  1、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的感想。

  2、反复朗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说说你的理解。

  七、总结

  总结全文: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课文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作者到内蒙古草原访问时所看到的优美景色和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汉族同胞的动人情景,反映了蒙汉两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情厚谊。在初读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线索。然后借助录音、录像、图片,结合对课文重点词句的品味,逐段领略草原的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教学的重点放在:1、让学说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辽阔美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一、分享宁静 引“一抹”

  师:上节课,我们学了第一节,是不是让你感到一种宁静的美丽和美丽的宁静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这种宁静和美丽,读第一节。

  (边读边击课件出示: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的画面和五句浓缩的短语——(1)渔船浮在湖面上(2)湖面平得像面镜子(3)岸边垂柳和稻田(4)渔人悠然地吸着烟(5)鸬鹚列队等命。然后,学生站起来自由读、尽情背;接着,在教师引导下调整语速、把握语音、捕捉语感,着力将各自体会到的“宁静”在朗读、背诵中流露出来。)

  师:这些列队的士兵——灰黑色的鸬鹚在等待什么命令呢?

  生:捉鱼的命令。

  生:赶它下水捕鱼的命令。

  师:课文中怎么说?

  生: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

  师:用一个词说是——

  生:“一抹”。

  师:(让学生将“一抹”写到黑板上)那么“一抹”是什么意思?可用哪些词来代替?

  生:“一抹”是“轻轻一擦”的意思。

  生:也可以是“轻轻一划。”

  师:那可用哪个词来代替呢?

  生:可用“一擦”代替。

  生:除了“一擦”,还有一挥、一拨、一扫、一划、一推等等。

  师:是呀!还有很多。(让学生一一写在黑板上)

  读中悟境,读中悟情,读中悟意,读中奠定感情基调;在分享宁静之际自然地、不露痕迹地引“一抹”,解“一抹”,为推进教程打下基础。

  二、体味内涵 研“一抹”

  师:课文为什么要用“一抹”?你看“一挥”多有力!“一划”多刚劲!这就是我们研究的第一个问题,先自行研究,再同桌或小组合作帮助。

  师:好!有研究成果了,我们来交流。

  生:“一抹”很轻,显得宁静,与第一节的意境相吻合。

  生:用“一挥”或“一擦”等词,动作粗鲁,没有“一抹”来得温柔,说不定还会伤到鸬鹚。

  生:用“一抹”,可以看出渔人对鸬鹚的关爱,小心伤着它;还可以看出渔人与鸬鹚配合默契,只要 “一抹”,它们就扑扑地钻进水里捉鱼去了。

  生:是呀!只“轻轻一抹” 鸬鹚就那么听话,为渔人效劳,可见这是些训练有素的鸬鹚。

  师:啊!的研究发现。板书:训练有素

  师:同学们想一想,渔人为什么早不站晚不站,偏偏这个时候站起来?

  生:因为他发现了鱼,很兴奋。

  生:噢!我明白了,如果用“一挥”或其它词,太用力了,会发出响声,鱼儿会吓跑的。

  师:还有许多成果,这个问题研究到这里。我们来读一读,读出“一抹”所包含的情和意。

  研“一抹”,通过读文、比较、揣摩,感悟用词的准确,在多元解读中丰富“一抹”的内涵。领悟“一抹”所包含的情和意。

  师:同学们,为什么用“一抹”?我们学得很好,但老师相信,好戏往往在后头,这轻轻“一抹”抹出了什么呢?小组研究,看哪个组的研究成果多。

  师:许多同学跃跃欲试,我们来交流,交流时可这样说:我从课文哪儿读懂抹出了什么。

  生:抹出了波纹和浪花。因为鸬鹚钻进水里,湖面上荡起了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师:我觉得你很有审美观,你能将那么美的意境读出来吗?

  生:抹出了许许多多的鱼。因为课文中写着:一只只鸬鹚钻出水面,拍着翅膀跳上渔船,喉囊鼓鼓的。这鼓鼓的喉囊里装的肯定是鱼。

  生:我有补充,课文中还说,鸬鹚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可见抹出的鱼还真不少。

  生:还抹出了渔人的忙碌,湖面上活跃的气氛。

  师:是呀!这一抹使平静的湖面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现在请合上课本,让我们一起走出课本想一想,还能抹出什么?

  生:还抹出了钱,鱼儿卖掉就有钱了。

  师:对!讲得多好,这就是勤劳致富。

  生:还抹出了渔人的喜悦和丰收。

  生:抹出了吃的、穿的、用的,如苹果、哈蜜瓜、西装、皮鞋……

  生:还有,彩电、冰箱、洗衣机等

  生:总之,抹出了渔人一家的欢乐和幸福。

  师:打开课本,让我们带着这种喜悦的心情来享受一下,把你最拿手的句子读出来,一起欣赏。

  (个别读——点拨、激励——表演读——齐读)

  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注重字里行间的人文内涵的熏陶和感染,借助文本挖掘内涵,超越文本展示灵性、闪现人性;在交流、碰撞、点拔、引导中体验情趣,张扬个性,积累语言,发展思维,培育创新能力。

  三、感受平静 收“一抹”

  师:岸上炊烟四起,袅袅地升上天空,渔人不再赶鸬鹚下水了,湖面又恢复了平静,这里为什么要用“恢复”?

  生:因为湖面原来是平静的,现在回复到了原来的样子,所以用“恢复”。

  师:这时的“静”与第一次的“静”是不是一样?是一种怎样的静?将自已体会到的说一说:

  投影:这是一种 的静, 的静, 的静。

  生:这是一种欢乐的静。

  生:这是一种丰收的静、幸福的静。

  生:这是一种温馨的静、美好的静、令人陶醉的静。

  师:这样的静想享受吗?试一试,引读课文。

  师:这节课,我们凭借“一抹”,感受“一抹”的内涵,领略渔人的喜悦,让我们再一次尽情地享受其中的欢乐(配乐,自由诵读课文)。

  在比较、独白中深入领悟湖面恢复平静后的`不平静,这是一种美好的静,温馨的静,令人向往的静,课虽尽而意无穷。

  赏析:

  一、显悟性 用心诵读

  《鸬鹚》语言优美,富有情趣,适宜于学生朗读和背诵。教师在教学中,自始自终注重学生对文本的诵读感悟,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情、读中悟法,使文中景活现、事活化、人活脱,从而培养学生的悟性,展现灵性,张扬个性。例:上课伊始,学生分享宁静,用轻轻的、美美的语调诵读第一节,借助画面、伴随音乐,读中显境、诵中悟意,为推进教程铺垫情感;为什么用“一抹”?多元解读后,让学生读第二节,读出“一抹”所包含的情和意;“一抹”抹出了什么?在抹出人间欢乐和幸福之际,引导学生带着这种喜悦,在读中尽情回味、享受;结课处的引读,学生充分感受到湖面恢复平静后在人们心中留下的那份欢乐的静、温馨的静、令人陶醉的静。

  二、展灵性 多元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多元的。鉴于这一理念,本教例在设计上着力体现在文本诵读感悟中,充分挖掘、展现学生的智慧潜能;在文本解读中,充分显现、展示学生的灵性。针对为什么用“一抹”?“一抹”抹出了什么?这两个研读专题,学生凭借语言文字,自读感悟,研读引悟,摆脱了多余的提问设计、繁琐的情节分析、僵化的章法讲解。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用丰富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多元解读,这是学生情性的催动,灵性的涌动,生命的冲动,课堂充满了人文情怀。

  三、闪人性 独特体验

  语文教学应重视熏陶感染,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本教例,学生在教师的点拔、引导下诵读感悟,多元解读,对文本有着独特体验。“一抹”抹出了什么?学生在字里行间体验之,在超文本上想象之。从抹出粼粼的波纹、跳跃的浪花,到鲜美可口的鱼儿;从抹出钱,到抹出吃的、穿的、用的;进而抹出渔人一家的欢乐和幸福……这些体验,不仅仅是对“一抹”抹出什么?的诠释,更是学生情的迸发,性的涌动,是语文课堂悟性、灵性、人性的流淌。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学会词语:诞生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机械洗澡逆时针无独有偶玫瑰百思不得其解见微知著领域

  2、了解课文中写的三个事例,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三个事例的内容。

  3、初步了解用事例来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品析课文,理解文中的三个科学故事,体会具体事例在说明观点的的作用。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议论文的基本写法,并能仿照写法写话。

  教学准备:

  查找阅读有关能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科学故事。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科学精神)

  2、前面两课告诉我们哪方面的科学精神?(18课:居里夫人坚定执著,为科学做贡献,为人类做贡献的精神;19课:中国航天人团结合作、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师:是啊,在前几篇课文中,我们了解和感受了居里夫人、中国航天人身上精神。

  这一些科学精神是非常可贵,非常感人的,是值得去学习的。而具有这些科学精神千千万万的知名的或者不知名科学家、科技工作者都是值得我们去敬重的。

  今天我们学习这个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让我们继续了解和感受可贵的科学精神,另外,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我们要来学习这种写法。

  3、出示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齐读课题,问:说说你对课题的理解。

  二、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自学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读通读准课文。

  2、自学生字词语。

  3、了解课文内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提问

  课文里讲了哪几个人物?(麻省理工大学教授谢皮罗、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奥地利医生)课文写了几个事例?(三个)

  你认为这篇课文的体裁是属于哪一类?(说理性文章或者议论文)

  2、检查朗读。指名四个学生分别来读第一二、和第六、第七、第八自然段。

  3、检查词语。教师出示词语。

  先让学生自己读读词语,想想哪几个词语比较难理解;指明朗读词语;重点理解一些词语;齐读词语。

  重点学习词语:诞生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机械洗澡逆时针无独有偶玫瑰见微知著领域

  司空见惯:意思(看得多了,不以为奇),近义词(习以为常、屡见不鲜),反义词(、凤毛麟角)。书上“司空见惯的现象”指哪些现象?“司空见惯”还可以跟哪些词语搭配?(司空见惯的事情……)

  追根求源:意思(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近义词(刨根问底、追本溯源)

  机械:“械”是形声字,用械组词。

  逆时针:给逆组词。

  无独有偶:意思(某种少见的情况,偏有类似的出现,配成一对儿),举例。

  见微知著:“微”、“著”的意思(隐约、明显),意思(见到事物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领域:用域组词。

  四、快速默读课文。

  1、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用波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

  2、课文举了哪几个事例?

  检查

  1、指名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朗读第一自然段。

  2、课文举了几个事例?举这几个事例目的是什么?(为了用事例说明这个道理。)

  3、找出课文中写这三个事例的内容。(3、4、5自然段)

  五、初读三个事例,了解三个事例的内容。

  下面我们来概括这三个事例主要内容,有一个自然段可以帮助我们来完成这个任务,哪个自然段?(读读第二自然段,看看这个自然段写了哪几个内容?)

  指明三个学生来朗读课文3、4、5自然段,其他同学再想想,分别讲了什么?

  给学生一些时间,可以自己说说,也可以在同桌说或者在小组里说。

  请三个学生站起来说三个事例的内容。

  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老师出示三个事例的内容,再让全班同学读一读。

  六、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刚才我们已经说了,这篇课文是说理性的文章,也叫议论文,分哪几个部分,在课题上边写出课文的结构,并且在书上分好段。

  检查讨论。着重讨论第二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第二和第六自然段也是在证明作者提出的观点,是三个事例的总起和总结,所以应该分到第二段,

  教师板书:提出观点——事例证明——总结全文

  七、小结。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对课文有哪些了解?

  首先让学生以旧促新,为学习新课作好准备。

  二、学习两次赛马的段落

  1、小组讨论: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学习方式采用填表格、摆学具、画出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词、分角色朗读。(各小组分工合作)

  2、请小组长汇报学习结果。

  (1)填表格的小组派一名同学汇报并解说;

  (2)请摆学具的小组派两名同学汇报并解说;

  (3)请画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词的小组来汇报;

  (4)请分角色朗读的小组来汇报;

  汇报学习结果我采取从易到难,首先是画表格,接着是摆学具,然后是画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词,最后是分角色朗读。因为赛马情节生动、文字浅显,所以教师没有必要讲解,没有提问,只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读书的基础上讨论,动手操作,最后以学生解说的方式把前后赛马的过程读懂,我在这几个环节中,真正起到的是组织者的作用,也真正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性。在朗读评价时,引导学生抓住神态的词,调整自己的音调、神态,领悟孙膑的冷静、胸有成竹,田忌的不解、疑惑到坚定信心,齐威王从得意到目瞪口呆。以读促讲,读中感悟,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议取胜的原因,并讨论取胜的条件

  1、过渡:同样的马,两次比赛的结果却是一败一胜,原因何在?

  2、出示句子:“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马的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

  提问:“出场顺序”是怎样调换的?如果用其它方式还可以转败为胜吗?六匹马一起跑,结果会怎样呢?

  3、孙膑他会怎样想?

  到此,学生对课文已很熟悉,这时让学生自己在课文中找出取胜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四、谈对三个人物的情感评判

  在这三个人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过:“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同时又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自由释放各自的情感,然后在师生,生生互动的.撞击中达成理解。

  五、师生互动

  课文学习到了这里,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让我们再一次分角色朗读,要注意抓住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词,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在这个环节中,我想跟同学一起来读课文,这不仅体现了师生互动和平等,我也想用我自己的情感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使我们真正达到共鸣。

  六、总结课文

  1、提问: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课文提到了善于观察、足智多谋、认真分析的孙膑,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认真观察,灵活运用。做事情,勤动脑筋,打破常规,换个角度想,也许会有新的发现。

  在这个环节中,我对这篇课文作了总结,让学生学习孙膑的好品质。

  七、课后延伸

  1、课后收集有关从智取胜的小故事,举办故事会或办一个“智慧之花”专栏;

  2、以臣子、朋友的身份《给齐威王写信》帮他分析一下第二次失败的原因,再帮他设计一下第三场该如何比?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题)

  在这个环节中,我也不忘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无论是第1题还是第2题,都是课文的延伸,能够帖附在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目标上。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恭恭敬敬、旌节、气节、置之度外、屈指可数”等词语。

  2.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格。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受与学习苏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宁死不屈,忠诚于本民族与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讲读课文的第五到第六节,苏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宁死不屈,忠诚于本民族与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品味关键词语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格。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插图,认识苏武 板书:苏武

  2.简介:苏武和西汉的历史背景,及两国的关系。

  3.板书:牧羊 理解:牧课题补充完整

  4.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思考:课文中有几次写到旌节?

  苏武又是怎样对待这支旌节的?

  2.交流板书

  (1)苏武知道这旌节是代表国家的`,就恭恭敬敬地接过来。

  理解:旌节 板书

  板书:接

  指导朗读:读出苏武郑重其事的态度。

  (2)苏武手握旌节,气愤地说:“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受侮辱!”

  板书:握

  指导朗读:读出苏武宁死不屈的精神。

  (3)苏武不等卫律说完,怒目圆睁,手举旌节大声喝道:“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汉朝的臣下,而今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

  板书:举

  指导朗读:读出苏武内心极其愤慨的语气。

  过渡:看来,这两次斗争无论匈奴王是威逼还是利诱,都无法使苏武屈服。在这种情况下,他又生出了一计。那便是——苏武牧羊,那他牧的是什么羊呢?

  三、学习第三、第四重点节

  (1)轻声自由读读第4小节,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

  (2)学生交流。

  (3)小结:你看,这真是一个毒计,匈奴王真是阴险狡诈呀!但苏武又是怎样面对的呢?

  (4)学生默读第五节,划出让你感动的句子。

  (5)逐句出示,加以理解。

  A.北海边野草遍地,没有人烟,惟一和苏武作伴的,就是那支旌节。

  (内心是孤独的,生活是寂寞的,但是在精神上有追求,有一种坚定的信念。)

  B.苏武顽强地忍受着各种折磨。饿了,他就挖野菜、逮野兔充饥;渴了,他就捧一把雪止渴;冷了,他就和羊群依偎在一起取暖。

  师生对读,(感受到后面的话是把前面的折磨写具体了)

  教师引读,(让学生感受到苏武在想尽办法克服种种困难)

  板书:饿 渴 冷

  出示图片,想象苏武还会面临哪些困难?

  C.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却始终手持那支旌节,不论白天放羊,晚上睡觉总不离手。

  理解:置之度外

  (要学生感悟到苏武不是为自己活,而是在为国家而活。

  D.他经常仰望着南飞的大雁,屈指计算日子,盼望有一天能举着旌节回到祖国。

  抓关键词:经常(换词)——常常,时常,

  南飞的大雁:汉朝在南方,南方代表祖国,多想成为一只自由的大雁,早日回到祖国。

  屈指计算日子:再次体会归心似箭。

  盼望:望眼欲穿,归国心切

  小结:苏武就是这样一个宁死不屈,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人,让我们充满深情地读读这一节。

  四、学习第六节

  过渡:茫茫荒漠,野草丛生,人烟绝迹,苏武时时刻刻紧紧握着这支和他患难与共的旌节。多少年等待,多少年期盼,整整十九年过去了,苏武在异乡历尽了千心万苦,受尽了非人的折磨,经过汉朝的多次交涉,匈奴王终于答应放苏武回国。

  1.抓住40岁,已满头白发

  2.出示句子,改成肯定句,

  再改成反问句

  五、总结课文

  1.过渡:学到这,你觉得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想对他说什么?

  在敌人面前不屈不饶,坚持正义,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人。他不愧为中国历的一位爱国志士。

  2.评价:后人是这样评价他的。牧羊十九年,留胡节不褥。

  任海枯石烂,心如铁石坚。

  3.激发兴趣: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还有许多像苏武那样的民族英雄,如岳飞、文天祥、林则徐等人,我们不仅要敬佩他们,而且要学习他们,热爱祖国,忠诚祖国,报效祖国,有兴趣的同学可去图书馆或上网搜索有关内容,下节课我们来交流。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小学教案01-0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八》教案03-28

小学语文绝句教案11-14

小学语文穷人教案11-17

小学语文掌声教案12-28

小学语文太阳的教案11-16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12-30

小学语文的优秀教案02-21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08-24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