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9-27 10:59:38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必备】大班科学教案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科学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必备】大班科学教案10篇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 通过实验感知淀粉遇碘会变颜色,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欲望。

  2、 学习简单的记录,乐于表述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淀粉水、碘酒、奶粉、豆奶粉、面、牛奶、水、棉棒若干,宣纸并画有红圈和蓝圈、喷壶、各种蔬菜水果切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师:今天小猴子要来我班做客,老师给它们准备了丰富的食物,有苹果、香蕉。幼儿:什么也看不到啊!

  师:请小朋友闭上眼睛说变—变—变,老师用碘酒喷在画上。

  幼儿:哇!画显现出来啦!有香蕉、苹果。

  二、展开部分。

  1、试一试。

  师:小朋友想不想自己动手试一试让画变出来?

  幼儿:想!

  师: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2种神秘的颜料,分别藏在了红杯子和蓝杯子里(红杯子里放红色棉棒、蓝杯子里放蓝色棉棒),小朋友拿红色棉棒画在红圆圈里,拿蓝色棉棒画在蓝圆圈里,画好后拿装有碘酒的喷壶喷在画上,看一看,哪一种神奇的颜料能让画显现出来?

  幼儿:用小红棒画的能显现出来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红色棉棒是什么神秘的颜料啊?(淀粉)教师总结:淀粉和碘酒是一对好朋友,只要是碘酒碰一下有淀粉的东西,淀粉就会变成蓝紫色。

  2、猜一猜。

  师:小朋友见过淀粉水了,你们见过淀粉吗?

  幼儿:没有。

  师: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一些淀粉和其他不同的粉末,小朋友自己动手找一找,看一看哪盘是淀粉?

  ①淀粉是白色的(幼儿把豆奶粉分离出来)②尝起来没有什么味道(幼儿把奶粉分离出来)③淀粉是滑滑的(把面粉分离出来)④用手捻着有声音(幼儿通过提示,找了淀粉)

  3、找一找。

  (1)师:小朋友都见过淀粉了,你们知道淀粉都藏在什么地方呢?

  幼儿:藏在馒头、面条、喝的粥里等。

  (2)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很多食物,小朋友自己来找一找,看看什么食物里面含有淀粉?

  (3)通过实验,填表:

  “寻找食物中淀粉的踪迹”

  (4)验证幼儿的`发现请幼儿把自己的实验结果贴在黑板上,老师和幼儿一起来验证。

  总结:淀粉主要在农作物、植物的根茎、豆类和一些水果中。

  瘦肉和奶制品不含有淀粉,各种蔬菜中含有淀粉的含量很少。

  三、结束部分:淀粉的用途。

  1、淀粉用于:饼干、布丁、雪糕、冰激凌、果冻、软糖、凉粉、粉皮。

  2、检测假钞,帮助警察抓住罪犯。纸币印刷技术要求高度保密,纸币制造中会采取很多仿造假措施,包括移走纸中的淀粉。制造假钞者没法掌握所有的印钞技术,所以警察只要在纸币上滴上碘酒,看看纸币是否会变蓝,出现蓝色就是伪钞。

  3、淀粉碘酒反应还有一个应用,就是用来治疗碘酒中毒,既然淀粉可以和碘酒发生反应,人们误食碘酒中毒,口服淀粉就成为一个简单易行的好办法。

  4、在革命时期,需要要写一封无字密信传递信息。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初步感知影子的有关知识。

  2、在探索、观察过程中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盛有水的脸盆若干,镜子、手电筒、木块、书、薯片罐、玻璃各若干。

  2、幼儿记录卡人手一份,蜡笔。

  活动过程:

  一、让幼儿在水盆中找一找:发现了什么?初步感知影子。

  幼儿在水盆中观察、寻找,通过观察,交流,初步感知水中看见的是物体的影子。

  二、提供各种实物,让幼儿通过探索,了解哪些物体能帮助我们看到影子。

  1、猜一猜:这些物体中,谁能帮助我们找到影子?

  请幼儿把自己的猜测在记录卡上记下来。

  提供的实物有:镜子、手电筒、木块、玻璃、书、薯片罐。

  幼儿记录好后让幼儿说说他们的猜测,并和其他小朋友比较一下,和别人的'猜想是否一样?

  2、试一试:到底谁猜得对呢?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幼儿尝试、操作、记录。

  请幼儿一边探索,一边把实验结果记录在卡上,并和自己所猜的对照一下,是否一样?

  3、 讲述操作结果和过程。

  和你的朋友比一比,看看有什么新发现吗?或者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幼儿的发现可能有:薯片罐有的记录的是能帮助我们看到影子,有的却不能。教师可引导幼儿再次探索:这是为什么?

  让幼儿自己寻找答案。

  三、游戏:踩影子。

  影子看得见,但是抓得住吗?让我们来试一试!

  幼儿玩踩影子、抓影子的游戏,再次感知影子的特征。

  四、拓展新的经验

  在生活中,影子有些什么用处呢?

  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讲述:人们利用影子成像的原理发明了照相机,电视机,录象机里放出来的也是影子,皮影戏、手影游戏………

  活动延伸:

  影子中还有许多的小秘密,我们可以和小朋友、和爸爸妈妈一起再来寻找,然后把你的新发现告诉大家,好吗?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前一次活动教师与孩子们一起到户外寻找了找蚂蚁,把好吃的饼干喂给蚂蚁吃。在喂食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了蚂蚁的一些特性,他们纷纷叫道:“老师,刚开始的时候会有一只蚂蚁来搬饼干,如果它搬不动的话它就会去再叫一些蚂蚁来一起搬。”“老师,我和浩浩喂的地方不同,蚂蚁也不同,不是同一窝的。”“老师,大的蚂蚁搬食物的时候大部分时候是自己一个人搬的。”……

  后来的几天,在户外游玩时,总会有一些小朋友聚集在一起观察蚂蚁,喂食蚂蚁,与蚂蚁嬉戏……

  看到孩子们对蚂蚁的热情,教师觉得是一个可以生成活动的机会。小小的蚂蚁,教育契机却是很大。喂食蚂蚁,是一件简单不过的事,但是当教师将记录纸交予孩子时,孩子的主动探索意识逐渐形成,他们能在记录中尝试通过记录探索奥秘的方法,他们能在记录中了解蚂蚁的更多一些特性。教师此次预设的目的不是想让孩子更多的了解蚂蚁的特性,而是希望孩子在这次的活动过程中,能主动探索、运用记录的方法学会探索。

  本次活动,教师设想了3个环节,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在逐步了解蚂蚁觅食特性的过程中学会运用记录发现秘密。

  活动目标:

  1、喂食蚂蚁,尝试运用记录的方法,发现蚂蚁觅食的特性。

  2、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果糖、糖果、饼干、果奶和其他幼儿喜欢吃的东西;

  2、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一、为幼儿分组,布置任务。

  师:最近小朋友们对蚂蚁都比较感兴趣,常常把自己的饼干喂给小蚂蚁们吃,那你们知道蚂蚁最爱吃什么吗?(根据回答答案一样的小朋友分组)

  提出记录要求:现在请每一组小朋友,拿好你们认为蚂蚁最爱吃的食物,等一下去找一个蚂蚁多的地方去喂给蚂蚁吃,当过了5分钟后,请你们记录一下,你们的食物大概有多少只蚂蚁来搬回家。

  二、幼儿观察与记录

  教师在幼儿观察的过程中,穿插引导幼儿观察:

  在户外的地上放一些蚂蚁爱吃的东西,等蚂蚁找来同伴搬运食物时,它们会慢慢排成一条线。试着用手指擦一下那条路线,看看蚂蚁会不会找到原来的路;再试着将擦的范围扩大,看看蚂蚁过多久才能找到原来的路或者是否会找另外的路走。

  对于喂食糖的小朋友提出要求:在纸上用果糖画出简单的图形,到户外把这张纸放在蚂蚁常常走过的地方,过一会看看蚂蚁会做什么,它们是否会绕着果糖排出图形。

  三、交流观察的心得

  请幼儿们交流自己记录的结果,统计在大黑板上,得出蚂蚁最爱吃的食物表。

  请幼儿上来介绍一下,自己在喂食蚂蚁的过程中发现的趣事、异事。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学会看课程表,知道课程表的基本结构和作用。

  2、能按要求快速准确地找课。

  3、简单了解幼儿园生活与小学生活的不同,强化幼儿作小学生的角色意识。

  活动重点:

  引导幼儿学会看课程表,能按要求迅速准确地找课。

  活动准备:

  小学一年级课程表1张;卡片若干份(与幼儿人数相等);一年级课本一套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简单了解小学生活和幼儿园生活的不同

  师:再过一段时间,小朋友就要上一年级了,成为一名自豪的小学生,小学和幼儿园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

  1、上课程序不同(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演示)

  2出示一年级课本并引发问题:每天都需要带哪些课本去上学呢?上课了,需要提前拿出什么课本做好准备呢?(幼儿交流后教师点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课程表》,认识了《课程表》,这些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

  二、观察认识课程表,了解课程表的结构

  1、出示课程表,组织幼儿通过观察认识课程表

  (1)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说说课程表上都有什么?

  (2)请小朋友们讨论一下:课程表上的数字和汉字都表示什么意思呢?

  教师引导幼儿逐一分析(先分析汉字数字,再分析阿拉伯数字,最后了解汉字。)

  2、幼儿学会看课程表,能快速准确地按要求找课

  (1)请小朋友找出星期一都上什么课、每节课的节次是什么、星期一需要带哪些课本去上学(同样方法找出星期三的课)。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了解房子不倒的秘密,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

  2、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3、初步了解地震中自救的小常识,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让幼儿初步了解一些搭房子的技巧,以及房子的一些简单结构,并可让幼儿收集一些房子的构造图。

  2、材料准备:操作性材料:塑料杯、塑料板,纸皮、纸筒、易拉罐、水管、水管接口、泡沫板做的实验演示台,水管、水管接口、细铁丝、小木棍。辅助材料:双面胶、透明胶、小剪刀、塑料绳子、细铁丝、小型电风扇。

  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活动。

  (1)提问;小朋友因为地震很多房子都倒了,你们想帮助灾区的'小朋友吗?你们想盖一间怎样的房子呢?。

  (2)幼儿根据老师所提供的材料自由地搭建不倒的房子。

  2、感知材料,提升认知。(重点)

  (1)幼儿在实验测试区域利用操作材料自由地探索,并在活动中初步

  (2)了解房子不倒的各种要素,了解要让房子不倒必需要用框架进行支撑与固定。

  发现新问题:让幼儿在活动中发现把框架固定在实验台中会有更好的固定效果。

  提问:怎样才能把我们做好的框架固定在实验台上,不移位呢?

  3、动手操作,掌握技术。(难点)

  (1)激发幼儿带着问题继续实验。鼓励幼儿大胆地利用各种方法构建房子的墙体,并与框架连接起来。

  提问:小朋友,有什么办法把墙体和框架连接起来呢?

  (2)学习在操作中作出简单的记录。(附记录表)

  4、展示与检查,体验成功。

  (1)师幼合作利用风扇和一起拍打泡沫实验台检验构建的不倒的房子是否成功,分享成功的快乐并和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功的经验。

  5、拓展活动。

  观看《自救小常识》的课件,初步了解地震自救的小知识。

  小百科:房子指供人类居住、从事社会活动或供其他用途的建筑物。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了解莫比乌斯圈的特征,探索莫比乌斯圈的神奇变化。

  2.能制作莫比乌斯圈,并能大胆进行猜想和尝试记录。

  3.体验莫比乌斯圈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活动准备:

  纸条、纸圈、剪刀、固体胶、课件、记录表、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激趣

  以手指游戏引入纸圈。(教师用食指和大拇指变化出一个圈、两个圈、许多圈导入课题--纸圈。

  1.出示纸条,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师纸条也想变成圈,你们能不能帮助纸条变出圈?鼓励用多种方法,可以跟别人的不一样等。)

  2.幼儿尝试做纸圈。(幼儿做出的纸圈都一样)

  3.教师以魔术的形式展示莫比乌斯圈的神奇变化,引起幼儿的兴趣。

  二、设疑

  1.幼儿第一次尝试剪圈,让幼儿体会挫折,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及探索精神。

  2.画线对比

  教师提出要求:在两个圈上分别画线,从接头处开始画,到起点处结束,可以在里面画也可以在外面画。可以两人合作,一个人转圈,一个人画线。

  师:你的线画好了吗?你发现了什么秘密?普通圈的线只画了一个面就连了起来,但是莫比乌斯圈的线特别长,画过了红颜色的一侧又到了蓝颜色的一侧,最终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

  结合PPT总结出莫比乌斯圈的第一个特征:普通圈有2条边2个面,莫比乌斯圈只有1条边1个面。

  3.实验总结出莫比乌斯圈的第二个特点:沿线剪开普通圈,变成一样大的两个圈,莫比乌斯圈变成有两个接口的大圈。

  4.尝试自己制作莫比乌斯圈。教师小结:把纸条的一端扭一下和另一端粘合在一起,就做成了一个这样的圈。咱们做的这个圈啊,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呢,叫做莫比乌斯圈。是德国科学家莫比乌斯在1858年发现的。人们为了纪念他就给这个圈取名为莫比乌斯圈。

  三、探索

  沿着莫比乌斯圈的二等分线剪开和三等分线剪开会有神奇的结果。出示记录单:

  1.出示课件,教师讲解记录单。

  2.猜测普通的圈沿剪线剪开会怎么样。(记录)

  老师示范剪法。

  幼儿尝试剪普通的圈。

  3.幼儿猜测莫比乌斯圈沿着这条线剪开会怎么样。教师和幼儿一起记录。

  (1)幼儿自己剪剪看看。

  (2)请幼儿讲述操作结果。看一下,现在的莫比乌斯圈有几个接口?

  (3)它的结果跟你猜的一样吗?

  (4)教师小结:一个麦比乌斯圈沿着中间的线剪开就会变成一个更大的而且有了两个接口的麦比乌斯圈。

  4.教师出示画有两条线的麦比乌斯圈。

  (1)幼儿猜测,教师和幼儿一起记录。

  (2)幼儿剪剪看看。教师指导。

  (3)幼儿讲述结果。

  (4)小结:今天我们的小朋友也做了一回小科学家。发现了莫比乌斯圈的很多秘密,知道画有一条线的莫比乌斯圈剪开后会变成一个更大的莫比乌斯圈。画有两条线的莫比乌斯圈剪开后变成了一个大一个小两个套在一起的莫比乌斯圈。

  四、拓展

  1.观看课件了解莫比乌斯圈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神奇的莫比乌斯圈,莫比乌斯圈不光好玩还很有用呢,你知道它有什么用吗?(幼儿自由发表意见)

  其实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藏着许多莫比乌斯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课件)

  立交桥:避免行人车辆的拥挤。

  过山车:更加刺激好玩。

  传送带:减少反复的摩擦工作,增加传送距离和面积......

  2.观看课件了解莫比乌斯圈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原来莫比乌斯圈不仅给生活带来了方便,艺术家和建筑设计师还利用它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继续展示PPT)。

  5.延伸

  瞧,老师这里还为小朋友准备了画有三条线和四条线的麦比乌斯圈呢。你知道沿着他们剪开会变成什么样吗?

  活动反思:

  本课是二年级上册《材料》单元的第4课。本课教学以纸为载体,通过改变一张纸,比较和体验纸改变前后性能的变化,交流纸的这种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等,激发学生继续改变材料、发现材料性能的探究欲望。

  根据教材,我把本课分为几板块:

  第一板块——聚焦,承接第3课的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认知经验说说普通纸的特点,引发学生思考有什么办法让纸具有更多的本领。

  第二板块——探索,探索又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明确改造纸的方法,先交流改变纸的方法,再明确本节课探究的改变纸的方法。第二部分,用“折一折”这种改变方法,引领学生用对比观察的方法研究纸被改变后形状、性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先在观察中发现纸的新变化,通过观察两种纸的侧面,发现普通纸和瓦楞状的纸分别是一字形和波浪形。在实践中发现纸的新功能,其中比较观察又分三步,即按一按(将白纸与瓦楞状纸分别平放在桌面上,用手轻轻按一按白纸和瓦楞状纸,认真体验手心的感觉,比较弹力)、放一放(取两个盒子,中间隔开一定的距离距离平放在桌面上,先将普通的白纸放在两个盒子上,接着由轻到重将物体(回形针、铅笔、文具盒)放在纸的正中间,看纸能否承受得住以及能承受多重的物体。测完白纸后,再去测瓦楞状纸能承受多重的物体。一边实验一边记录,比较承载力)、摸一摸(用普通纸贴着装有热水的杯子感受冷热程度;换用瓦楞状纸,再次感受冷热程度,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样,比较隔热能力)。

  第三板块——研讨,纸改变后性能的变化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板块——拓展,引导学生在纸上用刷油的方法改变一张纸,然后探究这张纸具有的全新功能。

  在授课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下几个问题:

  在说一说纸的特点时,学生能够说出纸的颜色、形状、易折叠,但是学生会钻形状这个牛角尖,不断说出:长方形、有四个角、有四条边等等,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说出纸容易破、遇水会湿、纸的厚薄等等。

  按一按这一板块,学生通常不能直接说出有弹性,能弹回,他们最多说到的`就是:刺刺的、有一棱一棱、不能直接接触桌面……要说有弹性,能弹回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折瓦楞状的纸不是难事,但是学生自主折纸,会有横竖两种折法,在放一放这一部分,两种折法会对纸的承重能力有影响。

  与教材配套的学生活动手册中,放一放瓦楞状纸和普通纸分为“能支撑”和“不能支撑”两种,但是我认为这样划分不太准确,普通纸依旧能支撑像回形针那样的较轻物体,瓦楞纸上放过重的物体也不能支撑,因此我在授课时,把能不能支撑改为“能支撑较重物体”和“能支撑较轻物体”,让学生分别用回形针、铅笔、文具盒来尝试,较轻的回形针能够被普通纸支撑,瓦楞状纸能够支撑回形针、铅笔,铅笔盒不太重时能够被瓦楞状纸支撑,过重的铅笔盒则不能被支撑。学会能够通过这三种材料感受到普通纸和瓦楞纸的不同。

  第一次用低年级以及新教材开课,我在试上的时候发现引导学生回答,实验准备等等所花费的时间较多,整节课较为仓促。因此在第二次上时,我把折瓦楞状纸以及实验材料准备都放在课前,由于第二个班的学生能很快的说出纸的特点以及瓦楞状纸,整节课最后多余了一点时间,我用来和学生一起进一步探究瓦楞状的纸。

  在给低年级授课过程中,我认为我对学生的还是了解较少,对于不同的班级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的调整而不够灵活,路漫漫其修远兮,作为新教师,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设计意图:

  从游戏中,培养幼儿大胆思考探索的能力,以及幼儿敢于探讨、乐于提问的意识。大胆猜想,找出问题解决办法,如何进行验证。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瓶中取水的兴趣并且愿意参加到操作活动中。

  2.能开动脑筋,大胆猜想可以使瓶中水上升的材料,并进行验证。

  3.探索不同的材料使水面升高的程度不同。

  活动准备:

  表面圆滑的石子一碗、沙子一碗、碎纸片一碗、装有相同水位高度瓶底部大上部小的瓶子每组3个、记录表格一人一张(见附录)。

  活动过程:

  1.活动引入:运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入提出问题:如何帮助乌鸦喝到水?

  教师:今天天气可真好!乌鸦和小伙伴们一起出来玩,一路上又跑又跳出了满身的汗,它口好渴,想喝水,在周围找了好半天终于找到了一个装有半瓶水的瓶子,它看着瓶子里水,心情好低落,因为瓶子里的水太少了,他喝不到,伤心地哭了起来。小朋友们,你们想一个办法帮助小乌鸦喝到瓶子里的水!

  2.幼儿展开想象,大胆猜想“取瓶中水”的方法。

  (1)教师引导幼儿猜想,进行总结记录。

  教师:小朋友们快快转动你们聪明的`大脑,现在瓶子中只有半瓶的水,距离瓶口太远,乌鸦贝贝用嘴根本喝不到。大家想一想要怎么做才能帮助到乌鸦贝贝喝到水呢?

  教师:现在有没有小朋友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你想出的办法呢?

  (幼儿举手发言,教师给予肯定,作总结)

  (2)教师引导

  教师:刚刚小朋友们想出的办法是让瓶子中的水升高到瓶口,给里面放石子、沙子,这样乌鸦就可以喝到水了。

  (3)继续讲述故事,验证幼儿猜想,引出实验内容。

  3.选取材料,瓶中取水。

  (1)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以下几种材料有:石子、沙子、碎纸片,小朋友们想一想哪种材料可以投放到水中,使瓶中水升高呢?小组商量一下。

  教师:小朋友们想一想,该选取哪种材料呢?每组商量,每人选一种材料。

  教师:现在老师已经把材料全部放到桌子上了,那我们就开始动手做实验吧,小朋友们在做实验的时候,一定要把老师给你们准备的材料都放到瓶子里。记住了吗?

  (2)幼儿动手操作,将材料投放入装有相同水位高度水的瓶子中。

  教师:好,老师还给每一小组都准备了一张表格。小朋友们把你们看到的现象记录在表格中,如果瓶中水升高画“√”;如果瓶中水无变化画“”。大家一定要做好记录。一会儿老师请做得好的小朋友跟大家分享你们的实验结果。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呢?有没有人想分享一下?

  (小朋友举手发言)

  (3)小结:通过实验观察,幼儿发现,石子、沙子会让水面上升;碎纸片不会让水面上升。

  4.集体总结实验结果,并提出问题。

  活动延伸:

  教师:那聪明的小朋友下课后好好想一想,什么材料可以使水面降低呢?

  活动反思:

  1.选材上的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乌鸦喝水》趣味性强。以故事《乌鸦喝水》引出让幼儿反思的问题“怎么帮助乌鸦河道瓶子里的水?”、“是不是有水的瓶子里投入了石子,乌鸦都能喝到水吗?”从而进行了相应的操作活动石子与沙子、碎纸片放入水中产生不同现象的反思。本次活动的选材符号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学习特点,操作性强,能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

  2.目标设定及材料准备上的反思

  目标制定合理。根据幼儿的学习能力以及认识水平,从能力、情感、知识三方面着手。且在整个活动开展过程中。将活动目标中重、难点有意识的在各个环节中突破。

  在这次活动开展过程中,准备材料不够充分,每组在操作时,出现了石子、沙子放进瓶中太慢,投放时部分幼儿还总是洒落到地上,应该给每组准备一个漏斗,引发幼儿思考,漏斗有什么用,提高幼儿操作效率。其次第二次操作时教师只需为每组准备一份水,集体观察操作即可。

  3.过程的反思:

  整个活动体现了分层递进,分层落实的教学特点。从听故事导入——用石子实验探索——沙子实验探索——碎纸片实验探索——比较实验结果有什么不同---得出结论,集体点评六个环节。但幼儿教师材料上准备的失误,科学效果不明显,幼儿体验到的科学成果感知不深入。幼儿在实验操作时都很专注,主动发问的效果不是很理想。

大班科学教案 篇8

  设计意图:

  该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本着体现了尊重幼儿的发展、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与活动的主体这一教育思想。再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大班幼儿越来越喜欢摆弄和操作,并进行简单的比较、分类、测量、判断等活动,尤其对周围生活中各类不同物品的轻重感兴趣,喜欢尝试比较,发现其差异。针对这个特点,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旨在让幼儿用自然测量的方法学习比较物体的轻重,并通过目测、手掂一掂、借助日常生活中简单的用具(橡皮筋)等方法判断物体的轻重并感知物体轻重的相对性,发展感知和判断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幼儿亲身体验比较物体的轻与重,并感知物体轻重的相对性。

  2、在能用简单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并能用正确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轻与重。

  教学准备:

  大小苹果各一个、足球和泡泡球、装有不同东西的鞋盒、供幼儿操作的多种物体若干、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比一比

  师:现在谁能说出老师手里的这两样物品哪个重,哪个轻呢?(大苹果和小苹果;足球和泡泡球)

  师:你们为什么能一下子判断出来呢?

  小结:这是因为在平时生活中我们都拿过它们,所以可以直接用眼睛来看就能看出哪个重哪个轻。

  二、想一想

  师:老师这里有两个一样大小的盒子,里面放了不同的东西,用我们的眼睛看不出“轻重”,你有什么好办法来比较出两个物体的轻重呢?(用手掂一掂、拎一拎、天平称、跷跷板、扁担、推一推等)

  师:小朋友想出了很多好办法,那今天我们就一起用自己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三、掂一掂

  1、师:刚才小朋友都想到了许多好方法,那现在谁愿意上来感受下老师手里的这两个盒子哪个重?哪个轻呢?告诉大家你的感觉怎么样?(请幼儿上来掂一掂,得出答案)

  2、哎呀,还有很多东西都想来比一比他们的轻重呢?幼儿分成四组,每个小组的三样物品相同。请小朋友用掂一掂的方法,来比一比谁比谁轻?谁比谁重?比好后,请派一个代表来说一说比的结果。(要求:每组小朋友对三样物品用掂一掂的方法比一比轻重并说一说,感知物体的轻重是相对的。)

  3、教师小结:

  物体的轻重是相对的,对于比他重的物体来说,他就是轻的`,对于比他轻的物体来说,他就是重的。

  四、吊一吊

  1、师:(出示两个瓶子)这两个瓶子用手好象估测不出轻重,你有什么好办法来比较出它们的轻重呢?(用橡皮筋吊一吊来比较轻重)

  师演示:应该看哪一段长度?(橡皮筋的长度)

  请小朋友上来指一指橡皮筋拉伸的长度。

  师小结:在同样的橡皮筋上所吊的物体越重,橡皮筋拉得越长。所吊的物体越轻,橡皮筋拉得越短。

  五、观察实验,比较轻与重,进一步感知轻重的相对性

  1、师出示四个瓶子里面装有不同的东西。

  师:现在我们在这四个瓶子当中任选其中的两个用手掂或用皮筋来吊一吊的方法来比一比谁比谁轻,谁比谁重?并把他们记录下来。

  2、教师讲解操作要求

  3、幼儿动手操作并记录

  4、教师总结记录。

  说出谁最重?谁最轻?谁比谁重又比谁轻?

  活动延伸:

  在区域活动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进一步探索实验。

大班科学教案 篇9

  活动意图:

  秋天来到,伴随着瑟瑟秋风,迎来了丰收的喜悦。各种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水果陆续上市。秋季的水果很多如:石榴、桔子、柿子、枣子、柚子等数不胜数。水果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对身体十分好。特别是秋天的水果,那真的是聚集了一年的精华。结合实际开展了此次活动《秋天的水果》。让幼儿认识和了解各种各样秋天水果的特征。

  活动目标:

  1、 观察秋天水果,比较水果果核特征。

  2、 知道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3、 体验明显的.季节特征。

  4、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 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1、PPT课件

  2、石榴、桔子、柿子、枣子、柚子实物。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了解秋天水果果核的特征。

  活动难点:

  感受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你们都吃过什么水果?

  小结:好多水果都是我们喜欢吃的,秋天有好多水果多成熟了。

  二、幼儿观察,讨论

  秋天有哪些水果成熟了?(出示PPT1)

  小结:原来石榴、桔子、柿子、枣子、柚子都是秋天成熟的。

  这些水果里有果核吗?

  (幼儿根据经验讲述)

  三、果核配对

  看一看!(出示PPT2)

  石榴、桔子、柿子、枣子、柚子果核是哪一种?

  水果果核连线,出示食物进行验证。

  小结:水果的核都是不一样的。

  活动延伸:

  回家后再找找还有哪些是秋天的水果?看看果核是怎样的?

  活动反思:

  秋天,一个充满诗意的季节!水果成熟了,有了这些水果,我们的生活就更加有滋有味、多姿多彩。可是在水果的世界里也蕴藏着许多知识和秘密,活动通过说说,看看从而获得许多关于水果的知识。活动中引导幼儿由外到内地认识各种水果。按照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掌握的知识水平而设计的,每个活动都充满趣味性,符合幼儿需要,完成了活动目标。

大班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在案件侦破过程中引导幼儿细致观察、迁移经验,尝试运用比较、分析、推理、排除等手段进行案情分析。

  2、感受对人物、场景等的细致观察在侦破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活动准备:

  1、已认识各种脚印。

  2、课件:ppt画面

  3、幼儿侦探卡人手一张,笔。

  4、侦探道具(眼镜,放大镜)若干。

  活动过程:

  一、事件起因――少了商品。

  1、点击ppt画面一:熊猫开超市。

  师:熊猫开了一个超市,生意可好了,来买东西的顾客非常多。一天的生意忙完了,客人都走了,熊猫要货物,清点商品数量了。

  2、点击ppt画面二:商品清单。

  幼儿对照自己的清单卡,记录数量。

  师:算出来的单子仔细观察一下,发现什么问题?

  幼:货架上有1块蛋糕,记录单上有3块蛋糕,少了2块蛋糕。

  幼:货架上有3罐蜂蜜,记录单上有4罐蜂蜜,少了1罐蜂蜜。

  二、进行侦破。

  1、猜测。

  师:那少了的1罐蜂蜜,2块蛋糕会到哪里去了呢?

  幼儿猜测,自由交流商店可能发生的情况。引导幼儿说出有人拿走了。

  师:到底可能是谁拿走的呢?让我们来看看今天到过超市的顾客们吧!

  (有熊、猴子、狐狸、小狗等6种动物,动物神情、动作、衣着等各不相同,有利于引导幼儿观察、分析与推理。)幼:是猴子,因为它戴着一副眼镜像坏人。

  幼:可能是小狗,因为狗在流汗,很紧张。

  幼:是熊,因为熊爱吃蜂蜜。

  幼:可能是鸡,因为鸡背着背包上超市,很可疑。

  幼:……。

  师:你们说得都不错,可是这些都是你们猜出来的,光凭猜行不行,想想侦探破案需要找到什么?

  引导幼儿得出:找线索。

  师:今天,我们就来做一回小侦探,一起去找线索吧!

  2、根据线索,圈定嫌疑人。

  线索一:脚印(点击ppt画面五:脚印)师:在蜂蜜和蛋糕的柜台前,留下什么呢?

  幼:弯弯的月牙形的是马的脚印。

  幼:像竹叶样的`是鸡的脚印。

  幼:枫叶样的是鸭的脚印。

  幼:圆圆脚趾的是狗的脚印、尖尖脚趾的是狐狸的脚印。

  师:留下这些脚印的人,很可能就是拿走蜂蜜和蛋糕的嫌疑人。

  师:我们每个小侦探都有一张这样的侦探卡,请你们把留下脚印的小动物找出来,在第一行里做个记号,表示它是嫌疑人。

  幼儿操作,打勾记录,教师在大侦探卡上记录。幼儿纠错。(教师巡视)

  线索二:黄色格子布。(点击ppt画面五:黄色格子布)师:除了脚印,柜台前还留下了什么?

  幼:一块黄色的格子布。

  师:留下这块黄色格子布的人也可能是嫌疑人。这块布会是谁留下的呢?我们还是看看这些顾客仔细找找看。

  请幼儿找到后自己说说在哪些小动物身上有这块黄色格子布,教师倾听。

  提出观察要求:观察的时候要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小动物身上的每个地方都要仔细看,这样才能一个都不漏掉!

  师:请你们把可能留下黄色格子布的嫌疑人也找出来,在第二行里做上记号。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幼儿操作,打勾记录,教师在大侦探卡上记录。统计找到了2位嫌疑人。

  线索三:目击者。

  师:除了在柜台前发现的脚印和黄色格子布外,我们还找到了一位目击者。

  (小猪)什么是目击者呢?(看到别人拿东西的这个人就是目击者。)我们一起来仔细听听目击者是怎么说的?

  小猪说:我看见拿走蜂蜜和蛋糕的人穿着一件背心,背心上有数字"58"。(教师体态)幼儿复述目击者的话。

  记录线索。一边听目击者的话一边将这条线索在第三行第一格里记录下来。

  幼儿操作,打勾记录,教师在大侦探卡上记录。

  3、推理、结案。

  (1)、思考:根据线索找到了这么多的嫌疑人,那到底谁最有可能是拿走蜂蜜和蛋糕的人?请幼儿看着自己的侦探卡,思考分析。

  幼儿讨论,引导幼儿从三条线索和对应的嫌疑记号着手,找出最有可能的嫌疑人。

  (2)、幼儿推理:谁是最可能拿走蜂蜜和蛋糕的人。

  师:不能光凭一条线索就能断定谁是嫌疑人!

  幼儿自由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小狗)

  (3)、结案,了解真相。

  师:小狗就是拿走蜂蜜和蛋糕的人。那狗为什么会拿蜂蜜和蛋糕呢?

  请幼儿个别发表意见师:那我们一起去问问小狗,看看小狗会怎么说。

  小狗说:我是小熊家的邻居,熊妈妈生病了,很想吃蜂蜜蛋糕,可是家里的钱都拿去给熊妈妈看病了,小熊哭得很伤心。我舍不得可怜的熊妈妈,所以才到商店里拿了蜂蜜和蛋糕。

  4、案情动机讨论。

  师:真的是小狗拿走了蜂蜜和蛋糕,狗为什么要拿走蜂蜜和蛋糕呢?小狗这样做对吗?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03-24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8-25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29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8-29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8-29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9-05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9-07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9-03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6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