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0-02 09:51:16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5篇(经典)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5篇(经典)

科学教案 篇1

  【设计理念】

  1、本课从无色、透明的液体的分辨引入,意图在于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和比较的学习方法,感受和认识水的基本性质和液体的一些共同特征,欣赏体会水体的美丽。

  2、本课主要组织学生对水和其他外观与水一样的液体进行观察实验,知道水的物理性质、水的溶解性、水的净化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判断及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江、河、湖、泊、溪流、瀑布等水域景观,学会欣赏美丽的水体。

  3、本课是以“水及外观与之相同的液体”展开研究,认识水的一些性质。所以应重点选择一些学生常见的典型实验材料,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判断,最后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知道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它能溶解一些物质。

  (2)知道影响溶解的因素。

  (3)通过学习过滤的实验操作,初步了解分离混合物的常用方法和基本步骤。

  2、能力培养:

  (1)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讨论活动,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判断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乐趣。

  (2)学会欣赏美丽的水体,体会自然界的美丽。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比较,知道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它能溶解一些物质,初步了解什么是溶解。

  【教学难点】

  让学生掌握运用对比实验来进行探究活动,知道影响溶解的因数。

  【教学准备】

  活动1:白酒、纯水、白醋各一小瓶。

  活动2:气球、烧杯、烧瓶、锥形瓶等不同形状的透明容器、常见的液体图片。

  活动3:滴管、烧杯、水、食盐、糖、小石子、墨水、油、玻璃棒。

  拓展:茶水一杯。

  活动4:烧杯、玻璃棒、方糖、冷水,热水、小锤。

  拓展:一杯浑浊的泥水、玻璃棒、过滤装置(铁架台、漏斗、烧杯、滤纸)。

  资料:自来水过滤示意图、视频。

  活动5:美丽水体的相关图片、视频。

  第一课时 认识水

  [教学目标]

  1、通过找出纯水的活动,区分不同的液体,知道水是无色无味的,以及水与其他液体的不同。

  2、通过讨论,区别白酒、白醋与纯水,知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

  3、通过玩水球,把水倒入不同的容器,知道水是可以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的,像这样的物体叫做液体。

  [教学重点]

  通过找出纯水的活动,区分不同的液体,知道水是无色无味的,以及水与其他液体的不同。

  [教学难点]

  通过玩水球,把水倒入不同的容器,知道水是可以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的,像这样的物体叫做液体。

  [教学准备]

  活动1:白酒、纯水、白醋各一小瓶。

  活动2:气球、烧杯、烧瓶、锥形瓶等不同形状的透明容器、常见的液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带来一条谜语,让大家猜一猜,好吗?

  师: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 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生:水。

  师:同学们真聪明!水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我们的生活十分重要。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水。

  引出课题,板书:4 清清的水。

  问题情景:海水很清澈,为什么不能喝呢?

  师:我建议同学们不能单纯从颜色方面去认识水,应充分利用感觉器官去观察,等一下我们再解答这个问题好不好?

  二、探究活动一:

  活动1:哪瓶是纯水?

  台面三个小瓶里分别装有白酒、白醋和纯水。你能找出哪一瓶是纯水吗?

  讨论:根据平时你对白酒、白醋和纯水的了解,想一想它们有什么不同?用什么方法可以找出哪一瓶是纯水?把方法写在P28中间。

  学生讨论后交流汇报。

  师提示:实验时,不能采取尝的方法。闻的时候,要用扇闻的方法,以保护我们的鼻子不受刺激。

  师示范方法:轻轻地用手扇动瓶子上方的空气,用鼻子闻此空气。

  学生探究活动后,请一名或两名学生到讲台用扇闻的方法观察这三个小瓶,并把闻到的结果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区分它们。

  归纳:无色无气味的那一瓶是纯水,白酒有很刺激的气味,白醋闻起来有酸味。

  师:白酒、白醋都是无色透明的,它们和纯水有什么不同?

  师:白酒、白醋用眼睛看起来和水一样,但是它们中都比纯水多了一些物质,只是这些物质已经溶解在水中了,用肉眼看不出来。海水虽然看起来清澈透明,但是,海水里面却含有许多其他物质,如氯化钠、氯化镁、硫酸镁、硫酸钙、氯化钾等物质。这些物质直接进入人体内将对人产生不利的作用。所以,不能饮用海水。同学们回家后可以试一试糖水和盐水要怎样区分?

  三、探究活动二:

  活动2:给水变个样

  (1)玩水球

  (出示装满水的气球)你玩过水球吗?能把水球变成不同的形状吗?

  师提示:往气球里加水时,不要装过多的水,要把球口扎紧。

  实验:分小组做玩水球实验,把水球捏成不同的形状,并画出每次捏成的形状。(学生画在课本第29页)

  汇报交流各组捏成的形状。

  归纳:水可以捏成任意一种形状。

  (2)倒水游戏

  谈话:出示各种形状的容器。根据玩水球的实验想一想,如果把水倒在这些容器里,水会是什么形状呢?

  学生猜想。

  实验:将水倒入不同形状的容器中,观察水倒进不同容器中形状的改变。

  归纳:水倒进什么形状的容器里,就会变成什么形状。原来,水是没有固定形状的。

  (3)认识液体

  师出示概念:像水那样,可以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叫做液体。(板书)

  提问:想一想还有哪些物体像水那样可以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的呢?

  学生讨论后汇报交流。

  师:常见的液体还有许多,如油、橙汁、牛奶,这三种液体也像水一样可以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

  四、总结。

  板书:

  4 清清的水

  像水那样,可以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叫做液体。

科学教案 篇2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杠杆的作用(在什么条件下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以及杠杆在实际中的应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人只有了解了这些规律,才能更好利用自然和改造自

  二、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从实践中领会省力、省距离杠杆的区别,并初步归纳出杠杆中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简单机械实验盒、钩码、镊子、钳子、剪子、起钉锤。

  2.演示材料:同分组材料(撬棍应放大一些)、重物。

  3.教学课件(杠杆上三点示意图),实验记录表(课本P45放大图)。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出示演示重物、撬棍。

  提问:你能利用这根棍子,比较省力地抬起这个重物吗?(指名演示撬重物)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杠杆

  (1)分组实验1(用直尺撬砖)。

  实验时先让学生用一小拇指抬起砖,然后组装好撬棍用小拇指撬起砖。

  (2)讲解。(出示杠杆三点示意图)

  当这根棍子,按实行的方法去撬重物时,它就不再是一根普通棍子了。它是一种简单的机械,这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杠杆。(板书课题)、在杠杆上有三个着力点。杠杆上被小石头支撑的那一点,叫做支点,杠杆两端围绕支点转动。被重物压的那一点叫做重点。手对于杠杆用力的那一点叫做力点。(边讲解边在示意图上出示名称)

  (3)分组指出杠杆三点位置。

  分组组装好撬砖的杠杆,每人在杠杆上指出三点的位置。

  2.指导学生认识扛杆的作用

  (1)讨论:

  通过以上的实验,你知道了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

  谈话质疑,使用杠杆是不是一定能省力?有什么情况下才能省力呢?

  (2)分组实验2(用直尺橇砖

  移动支撑小木块的位置,改变支点位置或改变力点位置,再用小姆指用力压杠杆有什么感觉?

  实验后讨论:使用杠杆一定省力吗?什么情况下省力?

  (3)分组实验3(杠杆尺定量实验)。

  讲解:为了准确地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①出示杠杆尺实验装置。(杠杆尺左2格挂100g钩码,教师手压杠杆尺的右端。)

  提问:请同学指出这个杠杆上三点的'位置?(个人思考,小组讨论,指名演示)

  ②分组实验。

  按教师演示的方法组装好杠杆后,学生在右侧1~5格处用力,使杠杆平衡,感觉一下用力有什么不同?

  (1格处费力,2格处不费力,3~5格处省力。)

  ③谈话:为了更准确地测定出力的大小和杠杆省力的规律,我们在力点上悬挂钩码使杠杆尺平衡,来测定力的大小。

  讲解:距离按格记量,力的大小按钩码数量记量。按表中规定进行实验。

  演示1栏填表。

  ①分组实验(表中2~6栏)。

  ②汇报实验结果。(填出演示记录表)

  (4)讨论。

  ①6次实验可分成哪三种类型?(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大组汇报)

  实验1、2: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3、4: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5、6: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②三组实验的结果:

  实验1、2:重物(力)=拉力(不省力、不费力)

  实验3、4:重物(力)<拉力(费力)

  实验5、6:重物(力)>拉力(省力)

  ③根据以上的分析,谁能找出使用杠杆工作的规律?

  讨论后填写思考题。

  3.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应用

  (1)分组观察剪子。

  思考:剪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剪子工作时力的关系。

  (2)分组观察镊子。

  思考:镊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镊子工作时力的关系。

  (3)你知道还有哪些工具利用杠杆原理设计的?

  (三)布置作业

  观察哪些装置应用了杠杆原理:分析它的三点,研究它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

  思考:为什么有的工具设计成费力的。

科学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云和雨》是小学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天气》单元的第一课。主要学习内容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我们看云去”;二是:“下雨了”。

  新课标对本教学内容的要求:让学生用观察、描述等方式记录天空的云量,从而建构“晴天、多云、阴天”概念。用容器收集雨水,测量雨水的深度,对照雨量等级表确定降雨的等级。

  二、学生分析

  1.知识基础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探究“空气”、“冷水与热水”、“测量物体温度”等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天气变化产生过一些有意或无意的注意,但对云和雨的认识只是模糊的,不清晰的。

  2.年龄特点

  小学生天性好奇、好问、富于幻想、勇于探索,学习激情容易调动。另一方面,小学生善于具体形象的观察与探究,对抽象的.推理则兴趣不大。而《云和雨》的探究较为抽象,所以让学生的探究活动难度较大。

  三、设计思路

  新课标明确指出,探究既是科学教学目标,又是科学学习方法。科学知识和技能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在老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多种资源,通过亲历活动而获得。在这一教学理念指导下,运用了以下的教法:

  1.学科整合。

  这里的学科整合是指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和科学课综合运用。“我们看云去”是要求学生观察、记录、描绘、交流云的变化,但事实上,天空中云量的变化时机与教学时间的吻合机会是很少的。我利用网络中丰富的气象资源,满足了这一教学内容的需要。

  2.创设情景

  “下雨了”是教材编排的第二个教学活动。小学生的探究活动需要有看得到的景、摸得着的物,而课室里和书本上都难以满足上述的要求,所以把创设情境作为本课的难点。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有目的有组织经历下雨的过程是很少的。所以我组织部分学生进行了模拟“人工降雨”,收集“雨水”的活动并拍成了录像。学生在课室中也可以看挂风下雨了。到学生有了情景经历,学习积极性说能充分调动,教学目标就能很好地完成,并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3.提供资源、搭建学习平台。

  老师设计网站让学生探究云;提供工具,测量溶器中雨水深度。这是为学生搭建平台,让他们在自主实验、交流、成果展示过程中****建构知识,感悟科学,形成科学素养。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描述云的变化会引起天气的变化,说出一些和云有关的谚语。

  ⑵掌握收集雨水的方法,能通过测量容器中雨水的深度,确定雨量等级。

  ⑶运用感官和从网络中获取资源探究云。

  ⑷使用工具测量雨水的深度。

  2.过程与方法

  ⑴经历情景(观看“云和雨”的小^电.影、人工降雨)

  ⑵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上网搜索与云有关的谚语,动手测量雨水的深度)

  ⑶汇报交流,共同建构知识。(汇报交流天气图的云量和雨水的深度,共同建构云和雨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愿意关注天气的变化。

  ⑵乐于合作与交流。

  ⑶欣赏美丽的天气,培养热爱大自然之情。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晴天、多云、阴天的天气特点,测量一天的降雨量。

  难点:创设“云”和“雨”的情景供学生开展探究。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水和水蒸气》教学设计-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浅盘子中的水在阳光照射下会发生什么变化,同时结合生活中"水会干掉"的经验,讨论水的蒸发。

  2、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人工加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

  3、观察把一个大的玻璃杯倒扣在一个装满热水的小杯子上会出现什么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2、感受、体验物质变化的可逆性。

  【教学重点】探究固态和气态的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和加快水蒸发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探究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准备】小组:浅碟子1只、半碟清水、记号笔1支,大的透明玻璃杯1只、小杯子1只、1小杯热水。

  【教学过程】

  一、水到哪里去了

  1、师:下雨之后我们常常都能看到地面上有些积水。天晴了,这些积水就会很快干掉的,那么这些水到哪里去了呢?

  2、学生推测。(预设:可能到泥土里去了;可能被太阳晒干了,也许学生会说水蒸发了,那教师也可以问一句:如果验证你的说法呢?)

  师:这些水去哪了呢?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探究一下吧,如何做呢?

  (学生思考后汇报)(预设:浅碟子中加好水,然后不盖盖子,看看水会不会减少等类似的方法,教案《《水和水蒸气》教学设计-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师:在做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预设:可能水的变化不大,所以刚开始先要在水面做一个标志,然后把浅碟子放在阳光下,一段时间后观察水面的变化。)

  3、学生实验观察

  师: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浅碟子中的水减少一部分;碟子外没有水漏出来。)

  师:水既没有流出去,也没有渗入碟子中,它怎么会减少了呢?

  --提供小学课件---

  (预设:水变成了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水蒸气进入到空气中去了。)

  指导学生看书P54看漫画和文字。

  蒸发

  板书:水(液态)水蒸气(气态)和课题:水和水蒸气

  4、师:现在你能解释水洼里的水是怎么样干掉的吗?试试用图画的方式把你的解释展示出来。

  (学生画后投影交流。)

  二、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

  1、师:我们已经知道了水能够蒸发变成水蒸气,那你们有什么新的想了解的吗?

  (预设:什么时候水会蒸发;怎么样水才能蒸发的快点;蒸发后的水有什么用…)

  师:对于其中的两个:水在什么条件下会蒸发变成水蒸气?什么情况下蒸发的更快些?你有什么想法吗?

  2、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预测(预设:温度越高,水蒸发得越快;空气越干燥,水越容易蒸发;有风吹,水蒸发得越快。)

  师:我们今天先来研究其中的一个,水蒸发得快慢与周围的温度有关吗?可以怎么研究呢?小组讨论一下(可适当参考P55)。

  学生讨论后汇报

  (预设:取两只相同的不锈钢长柄汤勺,都加入2/3勺水,把其中的一只搁在桌面上,用书本垫起勺柄,使勺口呈水平摆放(使水不会流出);另一勺水则放在蜡烛(或者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师:实验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课件出示:1、一定要注意用火安全,还要注意避免烫伤身体--不要用皮肤直接接触加热过的勺子;2、远离水沸腾后产生的蒸气。)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观察到什么现象吗?

  (预设:放在蜡烛上加热的水里过一会儿就会不断地冒出气泡,水上方空气中有很多白汽。过几分钟后,勺子中的水就干了。而另外一只不加热勺子里的水量减少的不多。)

  师:从我们看到的现象里你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加热可以加快水的蒸发。)

  小结:水蒸发的快慢与水吸收热的多少是有关系的,水在受热的情况下蒸发会加快。

  三、空气中的水

  1、师:水会蒸发,在阳光照射下,河流和大海中的`水一直在蒸发,因而空气中有很多看不见的水蒸气,那么如果不断的蒸发,河流和海里的水岂不是越来越少了啊,最终会没有,是这样的吗?那是怎么回事呢?

  (预设:天上经常要下雨的,河流和海里的水又会多起来的)

  师:也就是说你们认为水蒸发到空气中之后又会通过下雨变成水,是这样吗?你能证明一下吗?

  学生讨论后汇报

  (预设方法:可以在桌面上放一只小杯子,里面加入一些热水。然后用一只大的玻璃杯,杯口朝下罩住盛水的小杯子。)

  教师投影演示。

  师: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上面罩住的杯子的杯壁上有很多的小水滴。)

  师:你能解释吗?

  (预设:学生回答可能有些困难,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看书并讲解。从水里出来的热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杯就会冷却下来,变成人们看得见的水滴。水蒸气冷却后变成看得见的水滴,这种现象叫凝结。)板书:凝结

  师:现在你能解释上节课的问题了吗?装满冰块的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凝结

  (预设:玻璃杯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盛冰的玻璃杯冷却下来,在杯壁上形成了小水滴。)

  板书:水蒸气(气态)水(液态)

  四、拓展

  师:我们对水研究了整整一个单元,你能课外总结一下吗?下节课我们来交流。

科学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相貌各异的我们》一课是六年级上册《生物的多样性》这单元中的一部分。这一课是本单元的第五篇课文,前四课中我们锁定的是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以学生们熟悉的动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记录、统计、分类等活动并初步建立了生物的多样性的认识,本课就以生物家族中的我们最熟悉的人为研究对象,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引领学生建立就一种生物而言,生物的个体与个体之间也是千差万别的这样一种认识,从而丰富对于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地球上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这样一种描述,没有人会产生怀疑。对于有着多次研究生物经历的六年级小学生来说也不例外。在学生的经历中,他们可能有过这样的认识,不同的动植物长相不同,同一种生物也有许多差异。但是这样的认识可能是模糊的,很少有人去仔细的琢磨或求证过。经过前四课的研究活动,不同的生物有各种不同的特征,在学生的头脑中已逐步清晰起来,与此同时对于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间的差异,也就成为他们所关注的问题,他们会很自然地将这些差异与生物的多样性联系起来,本课的学习以我们人类自己作为研究对象,就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刺激和绽放他们的探究热情。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 生物有不同的性状特征,这些特征的不同组合造就了多样的生命个体。

  过程与方法

  ● 提高观察能力和辨析不同现象特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发展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协同工作的意识和能力。、

  预设达成的教学观点

  1、改“教教材”为“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

  2、改“一英里宽,一英寸深”的.探究为“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探究。

  3、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4、教会学生批判。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难点: 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辨析不同现象特征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观察:我们相貌的不同

  1、首先,请大家猜一猜,老师描述的这位同学是谁?(师描述某位同学的相貌),大家为什么一下子猜到是他呢?像他这样的相貌,我们班中能找到第二个人吗?人的相貌真的是各异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相貌各异的我们》。(板书课题)

  每个人都有着相同的身体结构,也有着同样的身体器官,我们却能很快地在众多的同学中找到他,你们想过这是为什么吗?

  2、人与人之间有许多相同,但也有许多不同。到底有哪些不同呢?

  (1)人的长相也就是人的相貌。人的相貌都有哪些方面呢?(指名说、板书)。我们的相貌特征有哪些不同或相同呢?

  (2)在小组内重点就相貌特征进行观察并记录,看看我们能发现什么不同?

  友情提示:

  ①在众多的相貌特征中,选择1—2种自己感兴趣的相貌特征对小组内的每个成员进行观察,并把将每个人的相貌特征画下来或写下来。(展示)

  ②想一想:怎么记录更便于我们比较、发现问题?(为了便于比较,建议将同一相貌特征记录在一起。)

  (3)分小组进行观察、记录。

  (4)汇报、交流

  ①通过观察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像同样是眼皮,它表现为双眼皮和单眼皮等这些都是相貌特征的不同性状(板书:性状)

  ②通过观察你们有什么收获?

  (通过观察比较我们会发现就某一个相貌特征而言,人与人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比如某两个人都是双眼皮,而另一个人是单眼皮。)

  设计意图:

  [1。基于科学探究始于细微观察的观点,从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入手,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善于观察的能力。

  2。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包括尊重别人的发言,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善于从他人的发言中发现问题等,课堂上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和反复汇报、交流的环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与人交往、合作的意识,从而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普查:班级每个人的相貌

  1、通过刚才的观察活动,我们发现有些相貌特征我们小组成员是相同的,有些特征虽然不同但区别也不大;有些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将范围扩大到全班同学,看能不能有新的发现。

  2、这一次我们在全班同学的范围内进行调查,为了便于统计,我们重点观察这几个相貌特征(先出示图片解决学生不懂的地方,再出示调查统计表)。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科学教案08-06

【经典】科学教案09-25

科学教案(经典)08-19

(经典)科学教案08-13

(精选)科学教案08-24

科学教案[经典]08-09

科学教案[精选]07-23

科学教案(经典)08-08

(精选)科学教案08-01

科学教案【经典】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