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0-03 07:50:36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热)

  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教案(热)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比较,进一步感知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不同。

  2。初步感知圆形与生活的人密切关系。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积木若干

  活动过程:

  一、欣赏轮子工程师的作品

  1。(搜集各种带轮子的图片自行车、飞机、摩托车、轮椅、三轮车、小汽车、卡车、火车、旱冰鞋、宝宝车、轮船等)让幼儿天观察这些是什么?哪里有轮子,哪里没有轮子。

  2。讨论:这里有很多东西都是轮子工程师的作品,轮子工程师就是造轮子的人,找一找哪是他造的轮子。

  二、观察并思考圆形轮子的作用

  1。工程师设计的轮子都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是圆形的?

  2。一个轮子的是什么车,两个轮子的是什么,三个轮子的是什么?四个轮子的是什么?许多轮子的是什么?

  三、比较圆形、三角形、正方形。

  1。出示三角形、正方形的轮子图。有什么地方会用到它们呢?为什么它们不能做轮子?

  2。如果把圆形的轮子换成三角形或正方形会发生什么事?

  3。玩一玩试一试看哪些积木能滚动。

  4。有一次,轮子工程师做了一些三角形、正方形的'轮子。他想用来干什么呢?原来啊,工程师把坏蛋的自行车和汽车的轮子换成三角形、正方形的,这样坏蛋骑上自行车就摔跤,想开车,汽车一动也不会动。坏蛋都跑不掉了。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通过想象有趣的故事情景,进一步认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比较认识圆形圆滚滚、无边无角的特征,感知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2、了解科学幻想家凡尔纳一生的作品及他的科学设想付诸实践的故事,感受凡尔纳惊人的想象力和预见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读自悟、小组和全班交流相结合的形式交流阅读感受,体会“科学幻想之父”这一称谓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科学幻想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大胆进行科学幻想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感受凡尔纳的与众不同之处,明白幻想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认识科学幻想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海底两万里》呢?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

  2、你们在课下已经搜集了关于“儒勒.凡尔纳”的相关资料,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凡尔纳的相关资料,激发孩子们学习文章的兴趣。同时可以检查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二)、自读课文,了解“科学幻想之父”凡尔纳其人及其作品

  1、要求学生带着探究性的心理认真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解决。

  2、读书汇报

  ⑴通过读课文,你了解了什么?——你对凡尔纳知道多少?

  ⑵作者向我们介绍了科学幻想之父凡尔纳的哪些内容?

  (通过自读自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再读课文,关注凡尔纳其人。

  1、再次迅速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人们把凡尔纳称为“科学幻想之父”。

  2、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要求:既要说明自己的观点,又要注意表达的有理有据。

  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和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一谈。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有理有据的表达能力。)

  四、课外拓展

  1、课下到图书馆找到你喜欢的凡尔纳的作品,认真读一读,并做好读书笔记。

  2、利用你学到的知识和搜集的资料为凡尔纳制作“名人卡片”。

科学教案 篇3

  适合班级:

  中、大班

  材料准备:

  硬塑料板、不同颜色的乒乓球、水、剪刀。

  制作方法与步骤:

  将乒乓球沿横切面剪开,然后沿边缘分别剪成锯齿状,做成小花。(见“旋转的小花图1”)

  实验操作:

  (1)在一个乒乓球小花的底部蘸一点水,然后把这个乒乓球小花放在硬塑料板上。

  (2)让幼儿双手握住塑料板的两边,慢慢倾斜塑料板,就会看到乒乓球小花快速旋转起来。(见“旋转的小花图2”)

  (3)取一个没有蘸水的乒乓球小花并把它放在塑料板上,让幼儿倾斜塑料板,观察小花的旋转与蘸过水的小花的旋转有什么不同。

  或者让幼儿同时在塑料板上放两个以上的蘸过水的乒乓球小花,并让它们同时旋转起来,看谁转的时间长,谁转的乒乓球小花的数量多。

  或者让两名幼儿共同操作一个塑料板,协同让蘸过水的小花旋转起来。(见旋转的小花图3)

  教师指导建议:

  ●提示幼儿慢慢倾斜塑料板,防止小花掉下来。

  ●着重让幼儿观察比较没有蘸水的乒乓球小花和蘸了水的乒乓球小花旋转起来有什么不同。

  拓展与替代:

  ◆尝试用其他圆底的材料代替乒乓球做小花进行游戏。

  ◆用不同质地的材料做托板,看哪种材料更容易让小花旋转起来。

  小知识

  当我们倾斜塑料板时,乒乓球会在重力的影响下向倾斜的'方向旋转,由于乒乓球底部蘸了水,水会减少乒乓球与塑料板之间的摩擦力,所以乒乓球能够快速地旋转起来,并在自转的同时沿水痕公转。由于水具有表面张力,所以当我们倾斜的角度适当时,乒乓球不会转出塑料板。

  活动反思:

  《旋转的小花》这一科学活动,主要是通过用剪刀剪让孩子锻炼手部肌肉,利用乒乓球制作旋转的小花,并探索怎样能使小花旋转起来。在活动中使幼儿初步了解水的吸附力的作用,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动手制作乒乓球小花,并通过各种方法尝试让小花转起来,通过探索对水的吸附力有直接的认识,在整个活动中体验旋转带来的快乐,产生对科学操作活动的兴趣。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感知油和水混合在一起互不相融的现象,并能表达自己的发现。

  2、大胆地探索油水融合的方法,产生对新型洗涤用品的关注与好奇。

  3、积极参与探究操作活动,感受探究活动的乐趣。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大胆地探索油水融合的方法。

  难点:引导幼儿探索感知洗衣粉、洗洁精等洗涤用品能让水油相融。

  教学过程:

  一、观察油和水,运用各种感官初步感知其特点。

  1、引导幼儿看颜色、闻气味、尝味道的方法分辨油和水。

  二、引导幼儿做水和油混合的实验。

  1、提出操作内容和要求。

  今天,水宝宝想邀请油宝宝到家里去玩,我们来帮助油宝宝到水宝宝家里去好吗?要仔细观察哦?然后再用筷子来搅一搅,玩一玩,看一看,你能发现什么秘密?

  2、幼儿自由操作,观察。

  3、组织幼儿展开讨论,引导幼儿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三、引导幼儿探索感知洗衣粉、洗洁精等洗涤用品能让水油相融。

  1、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使它们融合在一起呢?

  2、幼儿相互讨论。

  3、引导幼儿参观感知所提供的操作材料并说一说它们的名称。

  4、幼儿操作,尝试,记录,教师指导。

  5、集中,引导幼儿讲述操作结果。

  总结:原来,洗涤用品可以帮助水宝宝和油宝宝融合在一起的。所以人们洗衣服、洗碗、洗手都要用洗涤用品。

  教学延伸:

  在生活中,还有一些东西也是不能融合于水和油的,小朋友可以去试一试、找一找,找到了来告诉大家好吗?

  教学反思:

  油和水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油和水混在一起到底会出现什么现象,这是在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但又不太注意的.现象,我抓住这一现象,意在通过观察记录和实验操作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整节活动连接紧密,稳扎稳打。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大胆猜想并坚持幼儿自己动手探索、发现的原则,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能力,让幼儿在实践中感悟出真知,在细心的观察中发现“油和水”的奥秘。也培养了幼儿敢于质疑、乐于猜想的科学态度。活动达到教育目标。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精选]07-23

科学教案(精选)07-29

科学教案(精选)08-02

(精选)科学教案08-01

[精选]科学教案08-06

科学教案[经典]08-09

(经典)科学教案08-10

科学教案【经典】08-05

科学教案(经典)08-08

[经典]科学教案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