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10-06 09:01:52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精)大班科学教案8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大班科学教案8篇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指纹”作为幼儿生活中熟悉的生理现象,却又常常被忽视着,教师也不曾引导幼儿去有目的的观察、探索过,因此,幼儿对“指纹”还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在一次课间活动看过动画片《黑猫警长》后,孩子们对指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所以针对这一情况,我设计了“指纹的秘密”这一科学活动,使幼儿在探索自身的指纹中发现指纹的秘密。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从技能上,通过活动,使每个孩子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采用不同的工具去观察自己和同伴的指纹,并发现其中的奥秘,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活动目标】

  1、通过研究指纹,让幼儿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观察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2、体验观察发现的快乐,培养幼儿学会合作的意识

  3、引导幼儿了解指纹的三种基本类型(箕形、弓形、斗形),认识到指纹的独特性。

  【重点难点】

  难点:了解指纹的三种基本类型(箕形、弓形、斗形),

  重点:认识到指纹的独特性。

  【活动准备】

  1、前期经验:幼儿已经通过动画片和故事了解到相关的指纹知识,知道手上有指纹,指纹是不一样的;具备了初步的观察能力,会使用放大镜等工具进行观察,会用比较的方法观察和分析事物。

  2、《黑猫警长》录像、三种类型指纹图片

  3、透明胶带、印泥、6B铅笔、水彩笔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发现指纹

  1、幼儿观看动画片《黑猫警长》录像片段。

  2、向幼儿提问:看过动画片以后,你知道黑猫警长是利用什么来找到坏人的吗?(指纹)激起幼儿研究指纹的兴趣。

  二、初步观察指纹

  1、幼儿自由选择教师提供的工具进行观察,引导幼儿看看自己的指纹都是什麽样的?你们可以用老师给你们提供的工具来进行观察。

  2、提问:(1)我们的指纹长在哪儿呀?

  (2)“你们每个手指头上的指纹都一样吗?”

  (3)请你们用放大镜看一看自己的指纹是什么样的?请幼儿带着问题进行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寻找答案。

  3、观察指纹类型

  a、教师出示指纹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指纹类型(师:“老师给小朋友找来了两个指纹朋友,现在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它们吧!小朋友看看这两个指纹像什么”)

  b、教师为指纹命名并出示字卡

  师:“这些指纹和小朋友都一样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

  弓型纹——特征:它的中心像一把弯弯的弓箭;

  箕型纹——特征:它的中心像一个小旋涡(或是小蜗牛)。

  三、拓印指纹

  教师鼓励每个孩子用准备好的物品进行多种方法拓印指纹,并指导幼儿先在白纸上试一试各种方法,然后用自己认为最快、最清晰的`办法拓印指纹,引导幼儿对拓印指纹的方法进行比较。

  四、成功交流。

  1、教师与幼儿共同分享拓印指纹的多种方法。

  2、请幼儿为大家进行讲解自己的指纹拓印,鼓励幼儿大胆讲述。

  [活动延伸]

  1、作指纹画。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在指纹上进行添加,变成一幅有意思的画。

  2、亲子活动:拓印爸爸妈妈的指纹,建立“家庭指纹档案”。

  【活动反思】

  在活动的选材上,我选择了“指纹”为整个活动的探索对象,这一活动对象对于孩子来说,既熟悉又带有一定的陌生感,让孩子们从发现自身的奥秘开始,激发他们探索操作的欲望。同时,在目标的设计上,我将目标定位在体验操作、发现、探究的这样一个活动过程,鼓励孩子们能大胆地探索、寻找结果,通过自身与同伴之间的一系列自主操作,体验到集体学习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我带着“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关系。”的教育理念,活动中我除了以饱满的情绪影响孩子外,还设计多样的“问题情境”,让孩子有目的的去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去解决问题。为引导和帮助孩子们去思考和探究,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在整个活动中,我主要以观察法、记录法、体验交流法、示范法、操作法等教学方法贯穿整个活动进程。为了让孩子们能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逐步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指纹,我采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方法组织本次活动,从而更好的达成目标。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对生活中影子的回顾,丰富对影子的认识,大班科学教案:光和影。

  1、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实验活动,有兴趣地探索影子产生的原因。

  2、初步获得影子变化的经验。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几天就有意识地让孩子观察物体的影子。

  (2)室内布置的暗一些,准备多媒体大屏幕、简单的背景图。

  (3)部分小动物或蔬菜、水果等玩具(塑料的或绒布的)以及透明的玻璃片、饮料瓶等。

  (4)手电筒、简单的背景图。

  [活动过程]

  一、 说说:生活中见到的影子

  1、师:我的手能变出各种小动物,请你看着它的影子,猜猜它是谁?

  2、(猜猜老师的手影,在强光下变化出不同的形象)让孩子们尽情地猜一下“它是谁”? 你还能用自己的小手变出什么吗?来试试看?(给孩子机会,让他大胆尝试)

  3、扩散思维:

  (1)、师:“刚才你看到的是我们手的影子,除了这些你还见到过谁的影子呢”?(尽量调动每个幼儿的已有经验,大胆地讲出自己观察到的各种各样的影子)

  (2)、大树的影子是什么样子的?你想怎么来表示?小狗的呢?小花的呢……?)”(这里把主动权交给孩子,让他们发挥想象力、表现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二、引导孩子探索影子的.产生原因。

  1、你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它们的影子的?(教师引导孩子多说)

  2、引导幼儿手拿手电筒照玩具或手:打开手电筒,让光照在墙上,用手挡在手电筒前面的光上,“手的影子”就会出现在墙上,关上手电筒“光”没有了,墙上就没有“手的影子”了。

  总结:光被物体挡住就有影子,教案《大班科学教案:光和影》。(引导孩子说一说)

  3、启发幼儿说出:还有什么样的“光”能照出影子。

  老师(小结):在太阳光下、月光下、路灯下、灯笼照着时、 烛光下、房间开着灯的时候……都会有影子。

  三、操作探索并交流影子的变化

  1、桌子上有一些手电筒和玩具(包括透明的一些物品透明薄膜、玻璃片等,你去玩玩,看看是不是能变出影子来,再玩玩看看能不能发现影子好玩的地方和特别有趣的地方,来告诉大家。

  (幼儿探索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2、你们发现影子哪些特别的地方?(教师可引导:怎么会有影子的变化的?)

  老师小结:我们发现,光离玩具近,影子就( 大);光离玩具远,影子就(小)光在玩具的这边,影子就在另一边,其实,光和玩具的距离位置会使影子发生变化的。

  四、引导幼儿讨论:人们利用光和影子的关系制造出了什么产品?我们可以利用影子进行哪些活动?(手影和皮影是我国的传统民间艺术,丰富对此的认识。)

  五、尝试验证新的假设:影子会消失吗?

  1、我们已经知道,只要有光,任何东西都有影子,影子还有许多变化,你能让这些小动物的影子变没吗? (交流讨论:你是怎么让这些小动物的影子躲起来的?)

  2、延伸体验:

  你能让自己的影子躲起来吗?走到阳光下面试一试吧。

  大自然是一本无字的书,丰富多彩的自然物,千变万化的科学现象,是幼儿学习的最好内容。光随处可见,幼儿随时可以找影子,因此设计本活动,意在达到两个目的:引导幼儿认识光和影子的关系,培养他们对科学现象的兴趣;让幼儿充分感受大自然带给自己的快乐,促进探索精神的发展。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发现学习,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2.通过各种探索影子的活动,使幼儿发现光和影子的关系。

  [活动准备]

  准备电灯、手电筒、幻灯机、投影仪等。活动在晴天的户外场地上进行。

  [活动过程]

  1、在户外找影子:如树影、房影、人影等。让幼儿在阳光下和阴暗处分别跑一跑,看看自己的影子,对比了解阳光下有影子,阴暗处则没影子。说说怎样才能产生影子。

  2、想一想,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现过影子?(在灯光、火光、月光、手电光照射下有影子);请幼儿分别在灯光、火光、手电光照射下观察影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画影子:早晨中午、下午站在同一地点,两人一组互相帮忙,把地上的影子画下来。比一比,自己与他人的影子是否相同?在三个不同时期,自己的三个影子有什么变化?想一想影子为什么会变?

  4、教师和幼儿一块玩踩影子游戏,使幼儿明白影子可以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

  5、出示幻灯机、投影仪,教师和幼儿一块表演手影游戏,让幼儿观察影子随着手形的变化而变化。

  6、议一议:人利用光与影子的关系制造出什么产品?(幻灯机、电影机、摄像机等)

  7、我们利用影子可以进行哪些活动?(夏天乘凉、踩影子游戏、进行手影和皮影活动)

  8、通过活动形成对影子的科学认识,培养幼儿不怕黑夜的勇敢精神,并喜欢影子的活动。

  [活动延伸]

  在科学活动区内继续投放手电筒、投影仪等,引导幼儿继续观察光和影子的关系。

  户外活动时带领幼儿观察自己的影子,玩踩影子的游戏。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设计意图:餐巾纸是幼儿日常生活所熟悉的东西,在观察中发现大班的幼儿在创造思维上有了明显地发展,孩子们对身边的事物非常感兴趣,经常问“为什么?”他们喜欢探索用新的方法,去重新利用“旧”的事物,为本次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怎样让孩子探究到餐巾纸里有纤维呢?我设计了本次活动《纸绳力量大》,主要是要他们探索餐巾纸里纤维存在这一有趣的现象,并通过操作让他们了解餐巾纸里纤维的走向,在有趣的游戏中激发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一、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欲望,萌发幼儿初步的科学意识。引导幼儿感知纸绳有拉力的特点。

  2、通过实验知道纸里有纤维,,找到纤维走向是实验成功的前提条件.。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初步的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培养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

  二、活动重点

  激发幼儿探索欲望,萌发幼儿初步的科学意识。引导幼儿感知纸绳有拉力的特点。

  三、活动准备

  实验材料:单张餐巾纸人均5—9张、2.5升的饮料桶装满水幼儿每人一个。

  四、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教师出示餐巾纸“小朋友们,看看这是什么?”请幼儿说说平时使用餐巾纸是什么样的感觉?

  教师请幼儿每人拿一张餐巾纸观察说说餐巾纸的特点:软软的,容易破。

  根据生活经验讨论餐巾纸的用处:擦脸、擦手、擦鼻涕等。

  小结:餐巾纸软软的`,容易破。平时我们用餐巾纸檫嘴巴和鼻涕保持卫生干净。

  (二)、基本部分,引导认识水桶的重量。

  教师出示装满水的水桶问:“这是什么?”“你们的水桶在哪里?”

  请幼儿把自己的水桶提到座位处。

  教师说:“说说提着水桶是什么样的感觉?”感受后总结出水桶很重。

  教师说:“你刚刚用什么来提水桶?”

  “除了用手还可以用什么把水桶提起来?”

  讨论总结生活经验:我们可以用手、棍子、绳子等多种方法来提水桶。

  初步感知各种实验材料的特点。

  (三)、提出问题,集体探索。

  1、教师:“你认为薄薄的餐巾纸来能提起这样大的一桶水?”

  “请用你的实验材料实验操作后告诉大家实验结果。”

  注意:用餐巾纸提起水桶时手不要触碰到水桶的提手。

  提出问题:如何用薄薄的餐巾纸来提起这样大的一桶水?

  小朋友,你们有办法么?

  (1)、请幼儿用自己的餐巾纸和水桶来实验探索,看看有什么好办法?

  (2)、提问:你用了什么办法?你成功了么?

  讨论:想一想,小朋友们都用的什么有效的办法?

  教师:“××小朋友你来试试,大家看看她的餐巾纸变成了什么形状?”

  教师总结:餐巾纸变的很细,像一根绳子。

  引导幼儿初步感知尝试改变餐巾纸的形状来提起满满的一桶水。

  2、教师:“××小朋友你来做让我们看看餐巾纸如何变成纸绳的,我们大家来学学。”

  总结:把餐巾纸对边折几下变的细细的,然后向一个方向使劲拧绳就可以做成一条纸绳。

  3、大家一起来做实验,看看有什么现象。.

  做好纸绳后教师发出口令幼儿一起用纸绳提起水桶,再次一起实验观察结果。

  引导幼儿得出结论:.把纸卷折起来,把纸折得细一些,向一个方向拧绳时要拧得紧一些来试试。

  使幼儿知道把纸拧成纸绳,再次提起水桶,观察结果。

  (四)、提出问题,实验验证。

  1、教师:“我们一起用纸绳提起水桶,都成功了么?”

  “为什么没有都成功呢?”

  了解,知道我们小朋友们同样把纸拧成了纸绳的形状,方法是一样的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

  幼儿自由讨论,说出自己实验后的见解。

  2、用挂图讲解告知幼儿:把餐巾纸拧成了纸绳时要顺着纸的纤维走向拧绳,纸的纤维集合在一起,共同抵御了拉扯的力量,这样使绳子提起水桶。

  3、提出问题:和幼儿一起疑问什么是纸的纤维走向呢?引导幼儿思考,大胆猜测。

  操作和幼儿一起找纸的纤维走向:拿出一张纸,然后任意选择一个方向把它撕下来,看看,一条边不容易撕下来。把纸颠倒方向,这个方向是不是很容易向下撕开。

  教师:“小朋友你也拿一张餐巾纸来撕撕看,和老师撕的现象一样么?”

  教师总结:这条很容易撕下的边就是这张餐巾纸的纤维走向,说明这张纸的纤维走向是从上到下的。

  4、幼儿一起操作,继续经验延伸:

  教师:“找到了纸的纤维走向就沿着它的纤维走向把它折起来,然后用力拧成一条纸绳。”

  教师与幼儿一起用顺着纤维走向拧成的纸绳,再次来试验一起提起水桶,验证试验结果。

  5、幼儿用自己再次按照方法提起水桶,探索比较实验结果。

  教师:“我们顺着餐巾纸的纤维走向拧绳,纸的纤维集合在一起,共同抵御了拉扯的力量,用这样的绳子提起水桶,我们成功了么?”

  成功的幼儿掌声鼓励。

  教师请没有成功的幼儿再次试验。错误的操作幼儿集体给予纠正和帮助使幼儿共同体验试验成功的喜悦。

  纠错:(1)、找正确餐巾纸的纤维走向,顺着纤维走向拧绳。

  (2)、像一个方向使劲拧绳时要把纸绳拧的尽量紧一些。

  (五)、总结得出结论:找到纸的纤维走向后,顺着纤维走向把纸拧成纸绳可以提起水桶,很轻松,不会掉下来,纸绳变结实了,实验成功!

  延伸活动:科学游戏很有意思,激发幼儿探索欲望

  小朋友,今天你们参加了有趣的科学试验,学到了新知识,知道餐巾纸里有纤维,还找到了纸里的纤维走向。希望以后大家继续找找还有哪些物品里有纤维,一起探索学习关于纤维的更多知识。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鱼类的主要特征。(身体表面有鳞,用鳃呼吸,靠鳍运动,用卵繁殖后代,终生离不开水)。

  2、学习分辨鱼类和非鱼类,并说出理由。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幼儿对于鲫鱼和金鱼已经有了充分的观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2、物质准备:

  《小朋友的书》、金鱼和鲫鱼的手偶各一个、人手一张指示牌,正面笑脸,反面哭脸。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鲫鱼搬新家》的故事。

  二、找出鲫鱼和金鱼的共同特征

  ——通过比较在黑板上罗列出鲫鱼和金鱼的共同点。

  ——及时帮助幼儿归纳总结出鱼的特征。

  三、辩论赛:它们是鱼吗?

  ——提出问题:乌龟鱼是鱼吗?幼儿举牌回答,笑脸表示肯定,哭脸表示否定。

  ——请幼儿分成左右两队坐,双方各自陈述自己的理由,直至说服对方,得出正确的结果。

  ——教师播放乌龟生活习性的视频帮助孩子理解为什么乌龟不是鱼。

  ——提出新的问题:墨鱼是鱼吗?再次辩论,结束后播放视频请幼儿了解。

  四、《小朋友的书—动物王国》

  ——小朋友,你认识这些水中生物吗?哪些生物你觉得不是鱼类呢?说一说你的原因。

  活动延伸:

  请你再去收集资料:还有哪些"*鱼"其实不是真正的"鱼"。

  活动反思:

  1、教师准确把握孩子已有的经验

  科学活动是严谨的,孩子的思维也是严谨的,往往孩子在思考问题的时候都是综合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迁移整合来进行的,因此我们在设计一个科学活动的时候,为幼儿提出了一个任务让幼儿去完成,作为教师,一定要考虑到这个任务涉及到那些方面的,孩子是否有这方面的经验,如果没有,前期要进行铺垫活动,循序渐进的进行,不要一下子布置出难度较大的任务,孩子的经验少,那么成功的几率会很小。例如让幼儿概括鱼类的基本特征,以孩子当时的`经验,能零星地表达,但是缺乏自主探索的积极性。而老师准备了鲫鱼、金鱼的图片,对比鲜明,给予幼儿充分观察鲫鱼、金鱼的过程,因此幼儿在认识鲫鱼、金鱼的基础上,能根据图片自主探索,寻找鱼类的主要特征。活动中,由于有一定地铺垫,这样,孩子新的经验不是很多,这样更便于孩子总结、归纳、内化自身的经验。

  2、活动中教师注意资料的积累

  科学活动的资料积累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要培养幼儿自己进行记录的能力,一方面教师要加强资料积累的意识,资料的积累可以是多种方法的,照片、录像、录音、谈话记录,甚至是孩子操作的原始材料都是保存的资料,例如,教师准备了记录表,在幼儿阐述观点时,及时将幼儿的表述记录,教师一一展示幼儿的表达,既让幼儿获得成功感,又激烈了其他幼儿表达的积极性。由于教师的记录,有意识第将活动的过程进行展示,这样孩子很快就可以回忆已有的经验,便于幼儿分析归纳提炼总结内化经验。因此在后面环节中,幼儿才能有效运用记录表中的内容,分辨鱼类和非鱼类。

  活动中,我通过这两点策略的运用,幼儿能初步分辨鱼类和非鱼类,并且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理由。最后在“小蝌蚪是鱼吗”新的问题中,我引发幼儿继续探索,自己去寻找答案,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设计思路:

  1.《纲要》指出:“幼儿园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神奇的电”就体现这一点,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资源,那就是结合了长泰电力事业的发展。

  2.我设计的这一活动是想通过家乡的电力事业的发展,简单的让幼儿从中了解有关电的简单原理,让幼儿从中体验了电的乐趣。看到孩子们对“电”这一现象产生了兴趣和争论,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让幼儿主动参与,增强幼儿对科学的探索欲望。

  活动目标:

  1、结合家乡的电力事业让孩子初步了解电的主要性能、用途。

  2、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教育幼儿节约用电和安全用电。

  3、提供实验材料,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能积极的参加探索活动,大胆表达自己的观察发现,爱思考,多动脑。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

  1、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了解一些有关电的知识,学习正确使用常见的家用电器。

  2、向幼儿介绍一些安全用电方面的知识,教育孩子节约用电、安全用电。

  3、请家长协助收集有关电器和安全用电的图片、影片和书籍。

  物质准备:

  电池、电线、电珠、卡纸、胶布、蜡笔、筷子、铁棒、各种质地的布、纸、蜡笔。

  活动过程:

  一、 以谈话的形式引入主题。

  师:小朋友们,我们知道了我们的家乡-----长泰,是个美丽的地方,这里山美水美,人更美。可是,你们观察过我们县城的晚上美吗?

  幼:很美。

  师:美有哪里?

  幼:圆池很美,还有很多的彩灯。

  师:有一天晚上,王老师到街上散步,边欣赏美丽的彩灯,突然,整个县城变得黑呼呼的,一点也不美了,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幼:停电了。

  二、 让幼儿观看录像,边思考录像里的内容。

  1、录像告诉小朋友们哪些电的知识?

  2、电是从哪里来?

  三、 自由讨论:电是从哪里来的.?

  小结:电是从发电站把高压电输送到变电站,再通过变电所的变压器把高压电减弱成我们日常生活用电(220伏),再通过电线输送到各家各户的。附流程图:发电站----高压电线-----变电站------电线------各家各户。

  四、 结合长泰发电情况,简单向幼儿介绍几种发电形式。

  1、太阳能(出示当时神舟六号的相关图片,让幼儿初步了解太阳能的运用。)

  2、风能(结合我国最大的风能发电站图片,让幼儿知道风也能发电。)

  3、水能(结合长泰的发电图,让幼儿了解自己平时所用的电是靠什么能量产生的。)

  4、核能(简单向幼儿介绍大亚湾核电站。)

  五、 认识电池

  引导幼儿简单认识各种不同的电池。

  六、 引导幼儿谈一谈:

  如何节约用电和安全用电?

  小结:节约用电如电视不看了就要关起来,白天出太阳时,不要开电灯等等。手湿时,不摸开关,也不能把手插在插座孔里,自己在家时,不能乱动有电的东西。

  分组活动

  1、介绍材料(重点介绍实验“灯炮发光”)

  2、分组活动:灯炮发光、纸屑飞向哪一边、制作安全标志、以绘画形式表现节约用电。

  3、引导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在一边指导。

  活动延伸:

  把实验材料投放到区域中,让比较多的幼儿参与实验,继续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探索科学奥秘,养成爱动脑筋,多思考的好习惯。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我参加了教师纸牌建构大赛,孩子看到我们练习时尝试搭建的房子产生了很大兴趣,想要自己尝试搭建。于是我将纸牌投入学习型区域的科探区。在孩子尝试进行建构中观察发现,孩子由于不知道方法和建构的原理只能进行简单而又单一的搭建。为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并提升孩子的经验,我设计了《纸牌变变变》这个活动,通过活动,既满足了幼儿的兴趣需要,又能拓展孩子们的认知经验,让孩子了解到扑克牌不仅仅用于娱乐,还是高尚的益智用具。利用纸牌大小相同,可塑性高的特点,挖掘扑克的所蕴涵的教育元素。拓展幼儿的思维,通过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使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在愉悦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和游戏的快乐。

  整个环节设计从经验回顾纸牌站立的各种方法——探索纸牌叠高了解建构的方法——欣赏各种纸牌建筑——尝试合作用多种方式建构,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探索以及教师帮助总结后发现构建的方法,逐步提升建构经验和能力。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多种方法进行纸牌建构。

  2、敢于尝试,大胆交流,体验合作的快乐。

  【重点难点】

  1、是否能用纸牌尝试合作用多种方式建构

  2、搭建中遇到困难是否能及时解决

  【活动准备】

  PPT、纸牌

  【活动过程】

  一、经验回顾——纸牌站立的方法。

  师:最近我们区域里一直在玩纸牌

  重点提问:谁来介绍能让纸牌站起来的好方法。

  小结:原来用不同的折叠方法都能让纸牌站起来。

  追问:除了折还有什么不同的方法吗?

  小结:用不同折叠方法、卷、弯、组合的`方法改变了牌的形状,都能让纸牌稳稳的站起来。

  二、探索叠高——让纸牌变高的方法

  提问:接下来要请你们想一想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纸牌变得更高?

  师:现在请你们去试一试吧。看看谁的方法和别人不一样。

  观察要点:

  (1)是否能叠高

  (2)出现各种不一样的叠高的方法。

  交流分享:

  提问:你用了什么方法让纸牌变得高?

  小结:原来我们可以通过将支撑点对齐、底部加大等方法将纸牌搭的更高。(图片呈现

  三、多变组合——尝试合作用多种方式建构

  1、欣赏作品

  (出示PPT,欣赏各种纸牌建筑作品)

  师:今天我还带来了一些

  提问:

  (1)你们喜欢哪一幢建筑?说一说喜欢的理由。

  (2)猜一猜这摩天轮可能是用什么方法建的。

  师:粘贴可以让纸牌更牢固的站起来?(幼儿猜测引出粘贴)

  小结:原来要造出与众不同的房子,可以用不同的折叠、排列、粘贴的方法。

  2、合作建构

  引导语:今天我们也来当小小建筑师,两人一组合作来搭一幢特别的房子。

  观察重点:

  1、能运用哪些不同方法建构

  2、建构中有哪些困难,如何解决

  交流分享:

  提问:介绍下自己的建筑,使用了哪些方法。

  小结:学会了好方法就能搭出了与众不同的房子。

  四、经验延伸——引入剪插的方法

  指导语:许老师今天也搭了一幢房子,我没有用叠高也没有用粘贴的方式。

  你们知道我是怎么搭的吗?

  (出示视频)

  小结:你们看懂了吗,我是用剪刀剪个口子,然后像雪花片的方式插接起来。

  下次我们放在区域里面再来试一试这种新方法。

  【活动反思】

  1、整节课指导语小结语较为清晰,每个环节都能紧扣活动目标,层层递进的进行,帮助幼儿梳理经验,逐步提高幼儿的建构能力、

  2、对于没有搭成功的和倒下的孩子,我及时的积极的给予他们鼓励,帮助他们再一次尝试。重视个体的差异和学习品质的培养。

  3、与孩子有互动,鼓励孩子大胆的介绍自己的作品,给予孩子充分的表达空间展现自己的想法。

  4、在最后一环节中孩子们合作的情况不是很理想,刚刚掌握了建构的方法,还没有尝试就要通过合作来完成是有点难度的。合作可以放在区域里让孩子尝试。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与物体间是有空隙的,寻找合理、有序的安排空间的方法。

  2.尝试把大小不同的'物体全部装进容器里,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核桃、芸豆、小米;透明瓶子、托盘。2.自制图标一套;自制PPT课件

  活动过程:

  1.游戏导入,引起幼儿操作兴趣

  l 师:“小老鼠今天要搬家,它要把自己的粮食全部搬到新家去。你们能来帮助它吗?”

  2.观察操作材料,感知材料的不同

  l 师:“核桃、芸豆和小米大小一样吗?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3.幼儿操作,尝试把三种材料全部装进透明瓶子里

  l 幼儿设计装瓶方法,教师出示相应图标

  l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重点引导幼儿发现材料装进瓶子里的位置情况和关系。

  l 师生共同交流实验过程

  ①展示装瓶失败的瓶子,请幼儿介绍自己的操作过程。

  ②展示装瓶成功的瓶子,请幼儿介绍自己的操作过程。并示范将材料装进瓶子,教师依次引导幼儿观察材料装进瓶子后,瓶内空隙情况。

  l 再次操作,体验成功

  ①请幼儿按照正确的顺序装瓶,一边装一边观察瓶内的空隙情况。

  ②观看课件,师生共同小结

  4.观察照片,迁移生活经验

  l 出示物品摆放凌乱的抽屉照片

  ①师:“我们来看这个小抽屉,看上去它已经装满了,但是里面还有空的地方吗?那么如何合理的安排抽屉里面的东西,让抽屉变得整齐呢?”

  ②师:“等会儿请你去收拾一下你的抽屉,让你的抽屉变得又整洁又干净吧!”

大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幼儿能有兴趣地进行推断并参与科学实验。

  2、感知冰加热变成水,继续加热变成蒸汽,而蒸汽遇冷变成水,继续降温变成冰的过程。

  [活动准备]

  (1)幼儿学习用书《玻璃哪儿去了》。

  (2)故事录音《玻璃哪儿去了》。

  (3)冰块、烧杯、铁架台、石棉网、玻璃片、酒精灯(依分组数确定,保证每组一套)。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引起幼儿听故事的兴趣。

  (教师戴头饰出场)

  师:“小朋友们,小兔奇奇,昨天我遇到一件怪事,想也想不明白,想请聪明的你们帮我解决一下,行吗? ”

  师:“那咱们就一起来听听小兔奇七=奇到底遇到什么事情?”

  二、基本部分:

  1、(出示幼儿学习用书“玻璃哪里去了”),并放故事录音,一起边看边听故事。

  2、讨论:

  (1)请幼儿发表意见,帮奇奇找玻璃。通过关键词“小河里”(只有河面结冰小兔才能走到河里)、“添了几根柴火”、“一摊水”等引导幼儿猜出那是冰快,而非玻璃。后来屋子里温度升高逐渐化为水,变为水蒸气蒸发了。

  (2)将小朋友们的答案告诉奇奇。

  教师:“小兔子,知道了吧?那是冰块,不是玻璃。”(装与小兔子对话)“你说什么?噢!原来这样呀。”“小朋友们,小兔子说小朋友们只是嘴说,谁能证明给它看?”

  (幼儿讨论有什么能证明的办法)

  3、分组实验:

  (1)做实验。师“今天,咱们就来做个实验,让奇奇心服口服。”

  出示实验器材:冰块、酒精灯、石棉网、铁架台、烧杯、玻璃片,并做一一介绍。

  (2)观察冰块,看看(透明的),摸摸(滑滑的,凉凉的`),敲敲(硬硬的),与玻璃有很多相同之处,所以奇奇误当作玻璃。

  (3)分组实验,观察冰块在加热时的变化:部分融化、完全融化、有汽冒出。反之,汽遇玻冷璃片有水滴落下变成了水、结合水放入冰箱会结冰。感知水的由于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的三态变化。

  (4)请幼儿自己将这个结果告诉小兔子。

  三、结束部分:

  师:“今天我们帮奇奇找到了玻璃的去处,也认识了水的奇妙变化。其实,在我们美丽的大自然中,还有很多奇妙的事物,这就需要每个小朋友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去发现。让我们都有明亮的眼睛好吗?”

  温馨提示:

  1、在做实验时要注意安全,可分组进行实验。

  2、本次活动还可以延伸到区域活动中进行,可让幼儿学讲故事,也可让幼儿在科学区做小实验。

  附故事:

  寒冷的冬天来了,小兔奇奇在它的蘑菇房子里安静地坐着,开门一看,呀,下雪了!好漂亮的小雪花!奇奇兴奋地接着小雪花,与它玩耍。可没一会儿,“阿嚏!”好冷呀,把奇奇都冻感冒了,于是,奇奇赶紧把门关上。可是,关上门以后,就看不到美丽的雪景,这可怎么办呀?想呀想,想呀想,奇奇终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在墙上开一扇小窗,再装上透明的玻璃就能看到雪花啦。

  想到这儿,奇奇便拿出工具来开窗户,不一会儿,一扇漂亮的小窗就做好了。正在欣赏这扇小窗,一阵冷风吹来,又是好几个喷嚏。“不行,得赶紧找玻璃。”奇奇便出门找玻璃。

  走呀走,走呀走,终于在小河里发现了一块“玻璃”,量一量, 比一比,奇奇乐了,原来,和窗户的大小正好合适,奇奇便抱着 “玻璃”回家去了。

  安好玻璃后,奇奇也有些累了,它往炉子里放了几根柴火,便躺在床上睡着了。“阿嚏”睡梦中的奇奇被冻醒了,它赶紧又往炉子里添几根柴火。咦?奇怪,怎么还有些冷?一看窗户,玻璃不见了,只有地上的一摊水,过一会儿,地上的水也不见了,这下,奇奇可真糊涂了。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能告诉奇奇它的玻璃哪儿去了吗?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8-05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9-03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9-07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8-16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8-29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29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8-29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13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8-25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