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07 09:39:49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7篇[集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7篇[集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ie üe er》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复韵母er,整体认读音节ye,能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会读它们的四声。

  2.过程与方法:学会拼读带有复韵母er的拼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看图说话,根据音节拼读词语和句子。

  教学重点:

  学会复韵母er,整体认读音节ye。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区别er和ye。

  教学准备:

  拼音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上节课内容。

  二、学习新课

  (一)教学ye

  出示ye,引导读ie。但已经变成整体认读家族的成员了,跟他打个招呼吧。指名读,齐读,分组读。带调读,并选择其一联系生活说话

  (二)教学特殊韵母er

  猜谜引出er的教学

  1.猜一猜。

  左一片,右一片,隔着山头看不见。指名说(耳朵)

  2.出示er,耳朵的“耳”读第一声就是他的'名字。教师范读er,出示特殊韵母er,讲解它是由e和r合在一起,但不是复韵母,它发音时舌头要往上卷。

  指导学生跟读,练读,指名读,正音,开火车读。

  3.教师重点说明er很特别,他不像其他韵母喜欢跟声母交朋友,他喜欢独来独往,人们都叫他特殊韵母。瞧,他带着帽子走来了。带调读er的四声。并选其一联系生活说话。

  4.变化指导读er,练习er的四声。ér(儿童)ěr(耳朵)èr(第二)

  5.小结:er发音时舌头往上卷,是个卷舌音。它只能单独做音节,不和声母相拼,用法很特别,所以叫它“特殊韵母”。

  三、巩固练习

  1.出示:ie ue er ye yue 开火车读,齐读。

  2.比一比,读一读。

  ie---ei ei--er iu---ui ie---üe

  3.做个小游戏,比一比谁聪明。打乱次序认读带调ie üe ye yue

  4.读一读,用音节口头组词。

  yē椰子 yé爷爷 yě田野 yè树叶

  ér儿童 ěr耳朵 èr一二三四

  5.游戏:“看谁听得清,找得快”。拿出自制的复韵母卡片,老师找一位同学读韵母,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四、总结

  这几节课我们ie ue er ye yue,同学们要多读多练。学会正确书写和发音。

  五、作业

  课后练习读写复韵母er

  板书设计:

  ēr ér ěr èr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点:

  一、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二、了解本文记叙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三、掌握课文中一些字词的用法。

  教法与学法:

  启发式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二、熟读课文。

  教学重点:

  一、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二、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

  题解,了解本文的作者、出处及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

  一、题解:

  1、作者及出处:

  本文选自《左传》,题目是后加的。《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历史背景:

  春秋初期,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齐的史实。“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著名战例之一。

  二、给出重点字词,引导学生自读理解课文。

  (课堂练习)

  1、重点字注音:

  guìmóu jiànbózhé jié mǐ

  刿谋间帛辙竭靡

  2、重点词解释:

  齐师伐我——军队;又何间焉——参与;

  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衣食所安——养;

  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小大之狱——案件;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公将鼓之——击鼓;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故克之——战胜。

  课堂小结: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

  布置作业:

  1,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检查上节课重点词的掌握情况、课文的自读理解情况。

  二、小结每段所述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词的掌握情况、课文的自读理解情况。

  教学过程:

  一、分析第1段

  1、(课堂练习)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课堂练习)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战争的时间、国家?

  ②表现战争性质的句子?“齐师伐我”(即对鲁国来说是正义之战)

  ③庄公的态度?“公将战”

  ④刿请见的原因?

  直接原因-“齐师伐我”

  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⑤这一举动表现了曹刿的什么品质?爱国

  ⑥刿分析战前准备“何以战”是通过与庄公的几次对话完成的?三次

  ⑦刿否定了什么作法?肯定了什么作法?怎样肯定的?

  “衣食分人和祭神弗加”;“断狱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⑧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战前准备上,曹刿重视的是什么?人民的支持

  ⑨这又反映了曹刿的什么战略思想?“取信于民”

  ⑩表现庄公“鄙”的句子是什么?“公将战”,“衣食所安”“牺牲玉帛”“公将驰之”

  5、小结:

  本段写了两层内容,概述战前曹刿求见庄公,通过与庄公的对话,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二、分析第2段

  1、(课堂练习)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课堂练习)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刿与庄公二人的表现分别是什么?表现出各自的什么特点?

  刿:“未可”,“可矣”,等待时机,观察时机――善于抓住有利战机

  公:“将鼓之”,“将驰之”――盲目指挥,“鄙”

  ②体现刿指挥正确的句子?“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③本段表现了刿的什么能力?决断能力

  ④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介绍了战争的哪两个过程?反攻和追击

  5、小结:

  讲述战争经过。

  三、分析第3段

  1、(课堂练习)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课堂练习)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表现庄公“鄙”的句子?“公问其故”

  ②一“未可”为何?“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③齐人三鼓后为何“可矣”?“夫战,勇气也,……彼竭我盈”

  ④二“未可”为何?“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⑤后为何又“可矣”?“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⑥总结有利于反攻和追击的最佳时机是什么?

  反攻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追击时机——其“辙乱旗靡”之时

  ⑦从本段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注重观察敌情,注重士气,注意抓住有利战机。

  5、小结:

  本段是全文重点,写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四、课堂小结:

  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

  布置作业:

  1,翻译全文;

  2,背诵全文,下节课检查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总结本文写作特点,重点句式及词语。

  二、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重点及难点:

  同上

  教学过程:

  一、写作特点:

  1、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论”

  2、结构上,过渡自然,前后照应。

  3、语言简练生动。

  4、人物形象对比鲜明。

  二、重点句式及词语:

  1、(课堂练习)判断句式:

  ①忠之属也。

  ②夫战,勇气也。

  ③夫大国,难测也。

  2、(课堂练习)古今异义的实词:

  古今

  间:参与隔开,不连接

  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

  狱:案件 监狱

  可以:两个词,意为“可以凭借”一个词,表示可能或许可

  三、(课堂练习)重点句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何以战?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8、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四、课堂小结:

  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完成一课一练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把本故事讲给别人听

  ★过程与方法:学习6——11自然段知道马良做了哪些事并知道马良画画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马良爱憎分明,为穷人造福,为穷人除害的品质,教学生做一个善良的人。

  教学难点

  ★学习6——11自然段知道马良做了哪些事并知道马良画画的目的。

  ★学习马良爱憎分明,为穷人造福,为穷人除害的品质,教学生做一个善良的人。

  教学用具

  ★生字卡片 音乐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特别热爱画画的孩子叫马良,但他和咱们同学们不一样,他没有一只笔,但热爱画画的热情丝豪没有减弱,而是更加爱画画了,哪位同学能描述一下马良是怎样刻苦学画画的?(他到山上去打柴,用树枝在沙地上画天上的鸟,他到河边去割草,用草根在河滩上画水中的鱼,他见什么就画什么)所以他有一个愿望就是(自己能拥有一只笔)也就是(盼笔),他的愿望实现了吗?本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神笔马良)

  1、复习生字

  2、到底马良的愿望实没实现呢?请同学们和老师共同翻开语文书97页。

  二、 学习课文

  1、找同学读第6自然段,其它同学边听边想: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马良得到一支笔,而且是一只神笔,他用这支笔画一头耕牛帮助农民耕地)用两个字来概括(得笔、用笔——第一次画画:画一头耕牛帮助农民耕地)那么马良得到一支笔特别高兴,后还发现是一只神笔,此时他是什么心情?谁来读一读。

  2、很快马良得到神笔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了每个人的耳朵,变成了从皆之,自然而然也传到了大官那里,那么大官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读第7、8自然段,(大官带兵把马良捉去要他画金元宝)那么马良是不是得到了笔就随便给别人画画,那马良是怎么做的呢?也就是马良画了第二次画(画门和马帮助牢里的穷人逃跑)

  3、大官没有得到他想要的,大官就此罢手了吗?请同学读第9、10自然段,其它同学边听边想:这段讲了什么内容?(马良用神笔帮助农民画水车,又被官兵抓去了,马良用神笔惩罚了大官)在这两段中,马良又画了哪几次画(为农民画水车帮助他们汲水灌溉,为大官画金子大海和风,使大官沉入海底去了)那么在马良画第四次画时,文中是怎样描述金子的,(海中央出现了一座金山,满山都是金子)如果这么多金子你看到会有什么感受,(诱惑人)表现出大官非常贪心为下文惩罚大官作了铺垫。那同学们再在文中找一找描写大海的句子。也是为惩罚大官作了铺垫,下面有哪位同学来描述一下马良是怎样用神笔惩罚大官的?

  4、大官铲除了,他又回到村里,又开始为穷人们画画,穷人们更加爱戴他了。为什么穷人们更加爱戴他了呢?(爱憎分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善良淳朴)

  5、同学们看马良为人们做的这4件事,有哪几件是帮助穷人的,哪件事是惩罚大官的?下面有哪位同学能用马良画(什么)帮助(谁)(做什么)句式简单地把马良画画这几件事说清楚?出示小黑板:1马良用神笔画了一头耕牛,帮助老农耕地。2马良在监牢里画展了一扇门和马帮助穷人们逃跑。3马良画水车,帮助农民浇地。4马良画海、画风、把大官们的船弄到海里去了帮助穷人们除了害。

  6、质疑:学到这里你认为你还有哪里不懂或新的看法提出来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讨论。

  7、带着对马良的敬佩我找一位同学再来读一遍课文,我们再重新感受一下马良的善良和马良惩罚大官后的快感。

  8、下面有哪位同学能为大家讲一讲神笔马良这个故事

  9、那么此时你想对神笔马良说些什么呢?

  三、拓展如果你是神笔马良你会拿着神笔做些什么呢?

  四、小结

  同学们一个个不是马良,却胜似马良,老师相信你们美好的愿望一定会实现的,让我们把马良的言行牢记在心间,去给身边的一切要帮助的人带去关怀和帮助,有一首歌唱的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

  五、作业

  1、把马良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把马良这个故事设计好表情和动作表演

  3、课下准备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白雪公主、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灰姑娘,这些故事,下节课我们来一个讲故事比赛。并评选出表演之星和故事大王。

  三年级上册语文神笔马良教学反思

  《神笔马良》这个故事家喻户晓,深受读者喜欢。课文讲了马良用自己偶然得来的笔为穷苦人作画,并且画什么有什么。只要穷人有需要,马良都竭力帮助人们 -----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受到了人们的高度赞扬。但是,贪婪的大官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便威胁马良,马良用神笔和智慧与大官斗争,最后把大官送上断头台。

  我设计的这节课由“神”字导入课,以读为主。从读中感悟马良的善良与淳朴;从读中体会大官的贪婪;从读中领会马良为穷苦人民画画、为穷苦人民服务的美好心灵。在马良与大官的对话中我指导同学要读出不同角色的语气。边读边思考边用笔画出马良画了几次画,都为谁画的?为什么?他当时是怎样想的?并且指导学生用 “画——帮----做----”的句式把每件事说清楚。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朗读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非常有利于渗透教学目标。

  我还适时地引导小组讨论:马良为什么开始的时候不为大官画,后来又画了?是他怕大官吗?有的回答:“是的。”有的反应快说:“不是的`。”并从书中或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到依据。他当时的心里是怎样想的?抓住马良为大官画金山、画海、画船、画风的那一段引导学生理清层次并结合课件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这样的句式复述故事片断,达到重点段重点理解的目的。

  在课的结尾,我又回归到“神”字上来。变相的总结课文:马良的笔“神”在哪里?不仅要引导学生答出“画什么有什么”,还要结合实际说出马良是通过对画画的执着、刻苦的锻炼才得到的能力。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还要抓住这个机会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假如你也有一支神笔”,你想做些什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

  当然,在教学中个别学生对讨论的问题积极性不够高;对马良的这些做法是体现马良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渗透的还不够完善;在板书的设计上还需精炼!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学会前鼻韵母an、en2个复韵母,读准字音,认清形,能在四线三格中正确书写。

  2.学习声母与an、en组成的音节,准确拼读音节,读准三拼音节,复习ü上两点省写规则。

  3.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uan。

  教学重点

  1.学会韵母an、en2个复韵母,读准音,认清形,能正确书写。

  2.学会声母与an、en组成的音节和整体认读音节。

  教学难点:

  学会介母是ü的三拼音节,读准音节juan、quan、xuan。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到目前为止学习了哪些复韵母?能按顺序说说吗?(ai、ei、ui、ao、ou、iu、ie、üe、er)。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再认识几个韵母朋友,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这课书的内容比较多,有信心学好吗?下面我们先来学习前2个韵母及音节。

  二、看图学习韵母an、en

  1.学习韵母an

  (1)出示an图,问:图上画的是什么?

  (2)自己试着发an(安)

  (3)教师指导发音:把嘴张大,摆好a的口形,让气流从前鼻腔里出来,也就是n的尾音。

  (4)学生练习读,体会前鼻韵母的发音方法。

  (5)同桌同学互读,纠正发音。

  (6)指名读,开火车读。

  2.学习韵母en

  (1)出示en图,问:你们看这个人在干什么?

  (2)借助“摁”的第四声交成第一声学生练习发en的.音。

  (3)en是由哪两个字母组成的?(e和n)发音时,先发e,嘴半闭,舌尖抬起抵住上牙床快速读,鼻子出气,一口气读出en的音。

  三、书写韵母an和en

  1.观察an、en2个韵母,说说占格位置。

  2.教师范写,强调两个字母要写紧凑。学生观察。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同时纠正学生的写姿和执笔方法。

  4.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书写情况,进行评改。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感受海上月出景色的壮观,体会课文中作者的联想,激发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认识课后的8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描写明月升起的段落中的想像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海上升明月的及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导阅读

  (一)引导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音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二)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可以用以下问题检验学生的理解程度:

  1、课文描写了怎样的一种景象?

  2、 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的?

  (三)学生读书汇报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四)运用不同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感情,使学生和作品产生共鸣。

  读的过程中,教师提示学生用对比的方式体会课文中联想的句子。

  二、积累内化

  1、抄写描写景色的词语

  2、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3、出示生字卡片、认识课后的生字,读准注音。强调“簇、剔、皎”的读音。

  4、练习

  三、迁移练习:

  观察月亮升起的过程,学习课文的写法把观察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四、实践活动:

  搜集有关描写月亮的诗文阅读。

  谈一谈观察的景象和感受

  教材说明

  本次口语交际,是围绕单元主体设计的,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把自己的说健说感谢下来。口语积极的内容是学生看见的、摸得着的事物,有利于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教材有如下要求:一是要认真仔细地去观察,抓住特点,要有自己的发现和体验;一是要按一定的顺序把观察到的情景和体验说出来。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对在其观察的事物有自己的体验。

  2、能够有顺序表达,说话又,说得清楚明白。

  3、尊重他人,养成倾听别人讲话,虚心向别人学习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直到课前观察,如何引导学生有自己的体验。

  如何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观察有条理的说出来。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可见或挂图。

  教学过程:

  一 出示图片:(伴随音乐)

  每天清晨,太阳为我们送来第一缕霞光;傍晚,月亮为我们拉开想象的窗帘,星星闪烁得像孩子的眼睛。你看到这些景象,会有怎样的一番感慨呢?

  (生说自己的感受)

  二 把自己课前观察到的事物再整理一下,在小组内交流。

  交流时组长注意纪录,并把小组内的进行汇总,形成小组汇报提纲。

  三 班级内交流,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四 教师总结。

  五 扩展练习。

  引导学生观察日月星辰,并把观察缩减和别人交流。

语文教案 篇6

  内容预览:

  现代文阅读总复习(24-35课时)

  (一)现代文阅读试题考查内容与形式

  中学考试中的现代文阅读篇目一般选自课外,记叙类文章是初一阶段的重点,也是中考的`重点,命题侧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积累运用、感知理解、揣摩体味等方面。

  (二)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

  1、基本要领: 整体把握,顺藤摘瓜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宜快]

  第二遍: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深入理解文章,

  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并回读检查]

  (三)掌握常见题的解题技巧和注意事项:

  ①积累运用部分一般考查字词的注音、解释,成语和名言警句的背记运用,此类题目要求平时要多积累字词和点滴知识,对于确实未见过的陌生词语可结合语境(上下文)揣摩分析。

  ②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③问语句、语段的作用: (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

  二从内容上,常有A开篇点题,B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④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 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 层进式;并列式。

  ⑤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⑥问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 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 (或什么--怎么样)

  ⑦问语句含义:要从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

  ⑧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

  ⑨问阅读后的体会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

  2、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

  重点难点:

  1、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2、通过诗歌鉴赏实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生感情有朗读以下内容。

  1、“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湘夫人》节选)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师:木与树、木叶与落木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大家速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二、说“木叶”

  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涛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劳动中产生了诗歌,经过了不算长的时间,到唐代就已达到顶峰,纵观古代诗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人手,解析了树、树叶、木叶之间细微的差异,重点分析了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

  但也有的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涛:“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作者林庚是著名的学者、诗人,本文中,他对“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丁极为精细的辨析,应该说对我们怎样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

  三、给下列词语注音

  A、袅袅( ) 桔颂( ) 灼灼( ) 皋( ) B、征戌( ) 瘐( ) 缠绵( ) 褒( ) C、翩( ) 荃( ) 干燥( ) 漂零( ) D、 漂泊( ) 迢远( ) 桅杆( )

  三、朗读课文。

  四、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课文1—3段列举了我同古代诗歌中的什么现象?

  2、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 (课文4、5、6段)

  3、以“木”引起落叶的联想为例,说明诗歌语言的特质及其对诗人创作的意义。重点研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指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问题。

  (1)“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从字面上讲,“木”就是“树”,二者是同一概念,但两个词形象色彩不同,引起的联想不同。“木”具有着“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

  布置作业:练习:

  第2课时 (总第76 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

  2、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

  重点难点:

  1、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2、通过诗歌鉴赏实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

  (一)指出下列诗句的作者与出处: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作者 出处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作者 出处

  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作者 出处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作者 出处

  5、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作者 出处

  (二)请补足下列诗句的上下旬:

  1、秋月照层岭, 。(吴均《谷柳恽》)

  2、 ,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

  3、柔条纷冉冉, 。(曹植《美女篇》)

  4、日暮风吹, 。(吴均《青溪小姑歌》)

  5、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二、品味下列诗句,谈谈你对它们的微妙的意味和表达效果的理解。

  (培养学生体察、咀嚼、品味诗歌语言的习惯,培养融会贯通质疑思辩的能力)

  第一组: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韦应物)

  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白居易)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

  第二组:

  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第三组:

  萧萧马鸣,悠悠旆旌。(〈〈诗经〉〉)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杜甫)

  三、赏“柳”诗 品柳之意象

  诗一: 咏柳 诗二: 垂柳

  贺知章 唐彦谦

  碧玉妆成一树高, 绊惹春风别有情,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世间谁敢斗轻盈。

  不知细叶谁裁出, 楚王江畔无端种,

  二月春风似剪刀。 饿损纤腰学不成。

  诗三: 赠柳

  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 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 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 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 青楼扑酒旗。

  附唐诗中的“柳”

  柳,姿态婀娜,摇曳多姿,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常用来作为抒情言志的对象。唐诗中的咏柳佳作更是不可胜数。其中当数贺知章的《咏柳》诗最为著名: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歌一反前人以杨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条的写法,而使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而出现,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杨柳那曼长披拂的枝条、嫩绿的新叶在春风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态。

  在唐朝诗人中,对柳最有感情的当数李尚隐了。在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赠柳》诗描绘春柳风姿: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掩映”“参差”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风流”“婀娜”写柳的体态轻盈,花飞似“雪”则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

  而《柳》是写秋日之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写秋柳,又以春柳作比。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同是咏柳,诗人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感情:写春柳,突出其对春柳繁华的欣喜之情、爱惜之情;写秋柳,则表现诗人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咏柳,在唐诗中常被用以赋别。罗隐的《柳》就是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送别情景的: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在赋别诗中,诗人一般以折柳相赠惜别。如戴叔伦的《堤上柳》: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施肩吾的《折杨柳》:

  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而雍裕之的《江边柳》则别出新意: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

  另外,白居易的《勤政楼西老柳》用简括的笔触勾勒了一幅“临风立马图”,又是诗人的自画像: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

  开元一支柳,长庆二年春。

  而唐彦谦的《垂柳》诗又别有寓意: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这首诗不仅写出垂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而且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托物寄兴,讽刺矛头直指皇帝及其为首的封建官僚集团,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堪称“咏柳”诗一绝。

  第3课时 (总第77 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

  2、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

  重点难点:

  1、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2、通过诗歌鉴赏实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

  二、鉴赏下面一首古诗:

  咏 蝉① 骆宾王

  西陆②蝉声唱,南冠③客思深。

  不堪玄鬓④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

  ① 注:这首诗作于高宗仪风三年(678年)。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② 西陆:指秋天。③ 南冠:指囚徒。 ④ 玄鬓:指蝉。

  试从思想内容、表达技巧方面鉴赏这首诗。

  答案: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涛人借对蝉的吟咏,抒发了自己虽有高洁的品性,但不为时人所 了解,相反还被诬陷入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的思想感情。

  三、赏“梅”诗 品梅之意象

  诗一: 早梅 诗二: 山园小梅

  齐己 林逋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惟有暗香来。

  三、布置

  作业:课外朗读唐宋诗词,体会诗中的意象。

  课后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的教案03-31

语文备课教案11-12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语文小学教案01-03

语文优秀教案02-04

《语文园地》教案02-21

语文识字教案02-22

语文《草原》教案03-01

【精选】语文教案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