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教案大全>《项羽之死的教案

项羽之死的教案

时间:2023-10-12 18:34:33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项羽之死的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项羽之死的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项羽之死的教案

项羽之死的教案1

  【教学重点】

  1、 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

  2、 把握项羽的形象

  3、 体会司马迁简练生动的史家笔法。

  【教学难点】

  同重点

  【课时安排】

  课时

  第一课时

  理解文意,积累重点实词和虚词。

  【教学过程】

  一、读

  检查预习

  请一位同学读课文,大家正音。教师提醒个别句子的断句,例“地方千里”应断在“地”之后。要求学生大声诵读课文至少 2 遍。

  二、通

  1、 因本文不难理解,故逐段由学生提出不解处,师生讨论解决。

  2 、教师勾画重点实词、虚词。

  注:本课虚词重点复习“之”和“为”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把握项羽的形象,形成自我评价。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导入

  二、概括情节,分析人物

  1、师生共同梳理出三点情节,学生用“从 情节中我看出项羽是一个 的人”概括项羽的形象。

  教师随机板书示例:

  情节 人物

  垓下之围 慷慨悲歌、儿女情长

  东城快战 勇猛无敌、自负逞强

  自刎乌江 知耻重义(沽名钓誉)

  (学生只要结合文本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2、联系《鸿门宴》中项羽的表现,进一步感受项羽的傲慢、自负和缺少心机。

  3、纵深拓展。

  教师给出《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项羽的生平大事,并与刘邦作对比,以期使学生对项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资料: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项羽随叔父项梁起兵反秦。

  项羽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

  秦二世三年,杀宋义,夺上将军位。

  巨鹿之战,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巨鹿之战后,因疑秦降卒思归,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沛公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汉二年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项羽出关,使人徙义帝,阴杀之。

  汉三年四月,大破汉军,杀汉卒十余万人。

  同年,项羽中刘邦反间计,项羽疏远范增,范增死。

  汉四年,楚汉订立盟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项羽引兵东归。

  汉五年,刘邦与韩信、彭越联手,围项羽于垓下。

  4、 激情评说:“赞”?“贬”?

  学生评说。

  赞:

  教师随机亮出自己观点:项羽之所以被许多人奉为英雄,是因为在他身上少有刘邦的狡诈、奸猾,他不论成功时还是失意处,始终是一个磊落的大丈夫,这正是中国人很为看重的一面;虽然项羽很自负,但你又可以说他是很骄傲,他的确是一个内心很骄傲的人,即便是在最后面对生死抉择,他没有低下高贵的头。你可以说他愚蠢、沽名,不能卧薪尝胆,笑到最后,你也可以说他禁不起挫折,不能像刘邦一样愈挫愈勇,但项羽留下的却是很动人的“真性情”,仅有这一点,这个人就是可爱的,再加上他的'盖世的武力和曾经的辉煌,“英雄”之于他不就很顺理成章了吗?因了司马迁的笔,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为调动学生,教师可酌情推出下面一段文字:

  项羽之死——英雄完美的谢幕!

  当年,巴顿将军率领第三军团所向披靡,可战争结束后,他却只能和两条爱犬打发时间。有人说巴顿生来就是为了打仗的,没有战争,他的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上帝就立刻召回他的战神。巴顿死于 1945 年 12月。巴顿遗言死后依然要站立在自己的士兵之前,现在他依然检阅着自己的部队和辉煌。巴顿是英雄——成功了,却失去了意义;成功了,却黯黯拉下了帷幕——即便活着。看来,项羽真的是幸运的。项羽这一刎,是他人生的精华,人性的精华,是绝世壮烈的英雄主义的精华。项羽用自己的死让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在高潮中谢幕,完美的谢幕。

  贬:

  重点从项羽的残暴、尚武和政治上的幼稚来谈。

  教师可重点引司马迁的评价: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遂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

  ——司马迁《史记 。 项羽本纪》

  三、布置作业( 2 选 1 )

  1、 小练笔:项羽,英雄否?(不少于 400 字)

  2 、项羽之精彩酷评。(字数不限)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体会司马迁简练生动的史家笔法。

  【教学过程】

  一、由“无韵之离骚”的文学评价导入本课的文学鉴赏

  二、鉴赏 司马迁简练生动的 史家笔法

  1、 先让学生谈谈对本文语言的感觉,最好能举例说明,为鉴赏热身。

  2 、教师视学生情况抛砖引玉之“砖”

  (1) 项羽自刎之前的“笑”字——英雄

  (2) 项羽快战之后的“何如”——活画出自负的项羽(可让学生想像当时项羽的神态、衣服上的鲜血,并与刘邦的口头禅“为之奈何”作比较)

  3 、完成课后练习四的赏析。

项羽之死的教案2

  (一)以史入文:引项羽

  郑板桥曾言:“《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为最,反复诵观,可欣可泣,有此数段耳。”

  垓下之围记述了西楚霸王人生最后的历程,也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在司马迁的文字中走近项羽。(板书课题)

  1、古人读书很讲究,曾有这样的说法:“花前赏《红楼》,月下品《聊斋》,风中诵楚辞,雨中吟唐诗;《汉书》伴茶,《史记》下酒。”可见,《史记》是必须用酒来读的。宋代名士苏舜钦,读至《史记留侯世家》中张良在博浪沙用大铁锤暗杀秦始皇,误中副车,猛击案道“惜乎,不中!”于是便浮一大白,就是执杯痛饮一口;读至《史记项羽本纪》巨鹿之战,于是又浮一大白,大呼“ 壮哉,英雄!”。

  (以小事例说明读《史记》要与史事同呼吸,与古人相沟通,用真心去感知,以情感去共鸣,人物才会鲜活呈现于眼前。)

  (二)多维透视:品项羽

  清代“桐城三祖”之一的刘大櫆曾说:“天下可告人者,唯法也。”读《史记》品人物,亦须有法,司马迁写人物,不止把笔下的人物作为历史的人,也把他们作为人性的人来看,为了展示他们的丰富性、复杂性,司马迁采用多维透视之法(板书),多侧面、多角度的展示人物精神风貌,“不虚美,不隐恶”,使人物显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血肉俱全,丰满立体。而项羽恰恰是司马迁着力最多的一位英雄人物。

  下面大家自由朗读,感受司马迁是如何运用多维透视法为我们呈现一个真实、鲜活的项羽?

  (自由朗读后,学生可分组讨论,自由发言。要求:依托文句,有观点,有阐释。)

  1、霸王别姬中的项羽:

  (项羽人生的最后一幕,是从垓下拉开的,在这里有我们熟知的四面楚歌,更有动人情肠的霸王别姬。在这一部分中,司马迁的多维透视之法是怎样体现的?)

  ①开篇以“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为渲染英雄末路提供外在环境和客观场景。

  (以渲染之法,点染外围环境,烘托人物!)

  ②面对四面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独白式的语言,四面楚歌起,人心已不齐。楚军将士长年征战在外,突然听到这样的歌谣,自然是人人思归,无心恋战,导致军心涣散。

  (独白语言揭示人物内心,加之一问一叹,突出项羽当时疑惑、叹息的矛盾心理其,实项羽的心理更是将士的心理。在这里以点及面,以小见大。)

  ③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写出了项羽被围垓下,兵困粮绝。楚歌四起,英雄末路失意、伤感、悲愁、无可奈何当中。连续用了五个动词,文气连贯,一气呵成。尤其“泣”字,值得深味。

  (阿托尔斯泰:“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五个动词,为我们灵活、真实再现出了项羽。)

  ④这一“泣”字,怎么理解?

  项羽征战多年,用他自己的话“身经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他从来没有流过泪,符合他硬汉的性格,但离别虞姬时,真动了情, “项王泣数行”,感染周围的人也都哭了,“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场面感人。

  (项羽是《史记》中一个感人的悲剧英雄形象,司马迁在描写时,可谓惜墨如金。这里司马迁以简洁的文字,使一个真实英雄,一个真情英雄便跃然纸上。)

  ⑤项王乃悲歌慷慨,一首《垓下歌》唱出了英雄的末路悲歌。引导学生诵读项羽的《垓下歌》,并延伸比较刘邦的《大风歌》)

  《垓下歌》有一种悲壮之气:英雄悲壮、儿女情长——写尽的是帝王之衰。

  《大风歌》有一种豪迈之气:踌躇满志、心忧天下——写尽的是帝王之兴!

  刘邦与项羽,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帝王本纪中的双绝,一个是一代王者,威加四海;一个是一世英雄,气盖寰宇。

  (比之而言,刘邦的豪迈固然令人敬佩,但毕竟是人生的得志、得势;而项羽在人生失势,人生的低谷,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勇武、豪气和柔情,更令人敬畏,而其深情的流露,悲壮之中,更令我们感动。)

  教师总结:霸王别姬中司马迁为我们塑造了情者项羽,这里西楚霸王项羽和虞姬为我们上演了人世间最令人悲痛的一幕,那就是生离死别,悲歌唱和之中演绎着英雄与美人的最后一次道别,最后一次歌舞,那酒中分明有霸王的眼泪,那战火中纷飞中有乌骓马的悲鸣!

  2、东城快战中的项羽:

  ①文中的军事力量对比,开始“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 “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

  (对比描写,以数字说话,兵力反差极大,这里以反差对比,透视深陷绝境的项羽,落差越大,瀑布越壮观,反差越大,故事越动人。)

  ②本文还运用次要人物对比描写,透视项羽。一个是田父,一个是亭长,“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 说明项羽失民心。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说明项羽得民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失有得”,司马迁为我们呈现一个真实的项羽。)

  ③我们还需注意的是,在第二段中项羽对其二十八骑的对话独白占据段落一半,谁能为我们读出来,这其中暗含辉煌的过去,失败的今天。

  (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 。暗示项羽不醒悟,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从中也看出司马迁态度全面,中肯并带批评之意。)

  ④本部分精彩在于东城快战,何为快战?为何快战?快战如何?

  (引导学生用原文的话回答。)

  项羽许诺要突围、斩将、刈旗,这三者在古时交战中都是难以做到的事情。从中你读到了什么?

  (快战中的.三次行动,司马迁从不同的角度正面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

  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

  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文中项羽一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暗示了项羽自负和不醒悟,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这里也能看出司马迁的批评的态度,全面中肯写人态度。)

  但在此处,司马迁在写的时候还是有所保留,有一个细节——刈旗,项羽做到了么?文中并没有交代,难道是司马迁漏掉了么?旗是什么的象征?一个军队灵魂的象征,旗在,军队气势在,旗倒,军队气势衰。当时何等形势?项羽再勇武,又怎么能轻易做到?

  (这一细节中要看出司马迁要为我呈现的一个神勇而真实的项羽。)

  ⑤“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从这几句,我们能看出什么?

  (项羽的军事才华,虽身陷重围,临大敌而不乱,指挥若定,司马迁为我们刻画了一个静定的英雄项羽。)

  教师解读:

  《史记》创作于汉王朝鼎盛时期,但司马迁并不受封建统治者“成王败寇”观点所局限,来大写项羽。垓下之围剩下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自度不得脱”的项羽,表现的极为静定,“愿为诸君快战”,要做三件事“溃围、斩将、刈旗”。溃围,就是冲出重围,可以逃命,倒是可以理解,而斩将、刈旗中,一个人可以把杀出重围看做不重要,但要把斩掉对方将领,拔了对方的旗子看作很重要,这是一种英雄的功勋,我们能看出项羽要的不是自己的逃命,而是精神上摧垮敌人,这实际上是一种英雄式的抉择,彰显的是一种英雄的勇武精神,这正是司马迁以快战正面描写英雄,赋予项羽静定、勇武的内涵。

  3、乌江自刎中的项羽:

  ①文学大师沈从文说过“一个士兵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回到故乡”司马迁又是怎样多维透视乌江自刎的项羽?

  (找同学为大家来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品味人物。)

  ②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在这里司马迁,以对话描写,在对比中,表现了亭长的恳切,项羽拒渡的坚决。对话描写是司马迁在多维透视中,为我们呈现人物的一种主要方式。)

  本部分大家在关注对话的同时,还要看到一个字,恰恰是这个字表现了项羽的矛盾心理。指出“欲”字,俗字巧用。

  (这里能看出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当然更是项羽绝不在人格上屈辱自己,所以又决定不渡乌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人格不屈。)

  在本段对话中,像这样以关键字透视项羽内心的地方还有,你找到了么?引出“笑”字。人们常说“好汉不哭,英雄难笑”,而司马迁却在“一泣一笑”中写英雄项羽,那么作为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项羽,又为何在此一笑?

  (在《项羽本纪》中项羽大多时候是大怒,很少笑。这人生最后一笑,活现出项羽当时的神态,高傲、自负。为了尊严, 我不回去。下定决心拒渡乌江,坚守自己的尊严、人格、血性。当然,也有无可奈何,天要亡我之意;也是歉意的笑。)

  ③大家体会思考项羽想不想渡乌江?能不能渡乌江?项羽想不想渡乌江?想,原文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能不能渡乌江?能,用书上的话说“乌江亭长舣船待”“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为什么又不渡了呢?用项羽的话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形象是立体的,是丰富的,也是矛盾的。)

  ④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赠马这一细节,乌骓是项羽勇武的符号,精神的象征,对乌骓英雄式的赞美,情感上的保护,更见项羽之性格,更显其悲壮。)

  ⑤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细节处见精彩,再现人物的心理,场景真实人物鲜活),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从一开始,太史公都是从悲剧角度写项羽,整个《项羽本纪》无时无刻不笼罩着浓郁的悲剧氛围。英雄不可一世,英雄顶天立地,英雄叱咤风云,英雄又瞬间走向死亡。)

  随着乌江渡口的那一道长剑血光,项羽的悲剧命运划上了一个令人遗撼的句号。古人评《史记》“意到处言不到,言尽处意不尽。”对于自刎前“宝马赠亭长,头颅送送故人”,你又怎么看呢?

  (引导学生以细节入手,思考发言)

项羽之死的教案3

  【教学目标】

  1、体会《项羽之死》课文中多角度描写人物性格的方法。

  2、学会从辩证地角度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古人读书很讲究,曾有这样的说法:“花前赏《红楼》,月下品《聊斋》,风中诵楚辞,雨中吟唐诗;《汉书》伴茶,《史记》下酒。”可见,《史记》是必须就酒来读的。

  郑板桥曾言:“《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为最,反复诵观,可欣可泣。”

  项羽未曾称帝,却位归本纪,用他短暂的生命照耀了乱世的星空,垓下之围记述了西楚霸王人生最后的历程,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在司马迁的文字中走近项羽的悲情结局。(板书课题)

  二 品读课文,把握形象

  (一)检查预习,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垓下之围 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

  (二)研读探讨人物形象

  垓下之围(把握人物的悲情形象)

  1分角色朗读

  2从朗读效果导入人物分析

  (项羽人生的最后一幕,是从垓下拉开的,在这里有我们熟知的四面楚歌,更有动人情肠的霸王别姬。刚才朗读的同学读的如何,为什么?)

  ①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写出了项羽被围垓下,兵困粮绝。楚歌四起,英雄末路失意、伤感“地厚天高,托身无所”。连续用了五个动词,文气连贯,一气呵成。尤其“泣”字,值得深味。

  ②这一“泣”字,怎么理解?(最怜儿女最英雄)

  项羽征战多年,用他自己的话“身经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他从来没有流过泪,符合他硬汉的性格,但离别虞姬时,真动了情, “项王泣数行”,感染周围的人也都哭了,“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尊敬怜悯)。

  (对比巨鹿之战后诸侯“莫敢仰视”的畏惧,让人感慨万千)

  教师总结:霸王别姬中司马迁为我们塑造了情者项羽,这里西楚霸王项羽和虞姬为我们上演了人世间最令人悲痛的一幕,那就是生离死别,悲歌唱和之中演绎着英雄与美人的最后一次道别,最后一次歌舞,那酒中分明有霸王的眼泪,那战火中纷飞中有乌骓马的悲鸣!

  东城快战(揣摩人物语言动作)

  1快速浏览,讨论

  2、东城快战中的项羽:

  勇武

  ①文中的军事力量对比,开始“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 “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

  (对比描写,以数字说话,兵力反差极大,这里以反差对比,透视深陷绝境的项羽,落差越大,瀑布越壮观,反差越大,故事越动人。)

  ②何为快战 如何快战 快战如何

  (快战中的三次行动,项羽许诺要突围、斩将、刈旗,这三者在古时交战中都是难以做到的事情。从中你读到了什么?司马迁从不同的角度正面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但在此处,司马迁在写的时候还是有所保留,有一个细节——刈旗,项羽做到了么?文中并没有交代,难道是司马迁漏掉了么?旗是什么的象征?一个军队灵魂的象征,旗在,军队气势在,旗倒,军队气势衰。当时何等形势?项羽再勇武,又怎么能轻易做到?

  (这一细节中要看出司马迁要为我呈现的一个神勇而真实的项羽。)

  自负

  在第二段中项羽对其二十八骑的对话独白占据段落一半,谁能为我们读出来,这其中暗含辉煌的过去,失败的今天。

  (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暗示项羽不醒悟,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从中也看出司马迁态度全面,中肯并带批评之意。)

  失民心

  田父,“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 (说明项羽单纯自负,失民心。坑杀秦兵20万,火烧阿房宫,所过无不残灭)

  教师解读:

  《史记》创作于汉王朝鼎盛时期,但司马迁并不受封建统治者“成王败寇”观点所局限,来大写项羽。垓下之围剩下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自度不得脱”的项羽,表现的极为静定,“愿为诸君快战”,要做三件事“溃围、斩将、刈旗”。溃围,就是冲出重围,可以逃命,倒是可以理解,而斩将、刈旗中,一个人可以把杀出重围看做不重要,但要把斩掉对方将领,拔了对方的旗子看作很重要,这是一种英雄的功勋,我们能看出项羽要的'不是自己的逃命,而是精神上摧垮敌人,这实际上是一种英雄式的抉择,彰显的是一种英雄的勇武精神,这正是司马迁以快战正面描写英雄,赋予项羽静定、勇武的内涵。

  乌江自刎(分析人物心理变化)

  1师生共读

  2渡还是不渡?(应该渡 不能渡 爱渡不渡)

  (1)杜牧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2)李清照 《夏日绝句·咏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王安石 《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3项羽的选择

  ① 能不能渡乌江?

  “乌江亭长舣船待”“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② 想不想渡乌江?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这里能看出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当然更是项羽绝不在人格上屈辱自己,所以又决定不渡乌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近乎勇。“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在本段对话中,像这样以关键字透视项羽内心的地方还有,你找到了么?引出“笑”字。人们常说“好汉不哭,英雄难笑”,而司马迁却在“一泣一笑”中写英雄项羽,那么作为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项羽,又为何在此一笑?

  (在《项羽本纪》中项羽大多时候是大怒,很少笑。这人生最后一笑,活现出项羽当时的神态,高傲、自负。为了尊严, 我不回去。下定决心拒渡乌江,坚守自己的尊严、人格、血性。当然,也有无可奈何,天要亡我之意;也是歉意的笑。)

  重义

  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赠马这一细节,乌骓是项羽勇武的符号,精神的象征,对乌骓英雄式的赞美,情感上的保护,更见项羽之性格,更显其悲壮。)

  视死如归 以德报怨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细节处见精彩,再现人物的心理,场景真实人物鲜活),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从一开始,太史公都是从悲剧角度写项羽,整个《项羽本纪》无时无刻不笼罩着浓郁的悲剧氛围。英雄不可一世,英雄顶天立地,英雄叱咤风云,英雄又瞬间走向死亡。)

  随着乌江渡口的那一道长剑血光,项羽的悲剧命运划上了一个令人遗撼的句号。

  三 如何评价项羽?

  (一) 赢家之言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论项羽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xū),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wán)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然而“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

  ——韩信论项羽

  (二)史家之言:

  在《项羽本纪》中,对项羽这个人物,司马迁又是怎样评价的呢?

  〔投影〕《史记》中项羽本纪的最后一段文字(找同学读)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执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阅读这段文字,引导学生归纳出司马迁的观点。

  (司马迁认为项羽是个悲剧英雄。一方面,“政由羽出,号为霸王”,“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另一方面,又由于“自矜攻伐”,不觉悟,不自责,而导致乌江自刎的悲剧。既有对项羽生平业绩的概括,又有对其失败的评价;既有赞叹,又有惋惜、批评。)

  (三)大家之言

  一个非常可用之人,却错据用人之人的位置上。

  ——王立群

  (四)一家之言

  教师解读:

  有一种英雄,就是挫折、苦难乃至于死亡都不能剥夺他的骄傲和从容。项羽在能够用他的武功、战绩,证明他的生命一定可以逃脱的时候,这个时候他很潇洒的处理自己的生命,这是人格的不屈与悲壮,一个人的生命是不可以被别人取走,但可以自己处置,这就是项羽,这就是司马迁笔下的悲剧英雄。(“硬汉性格”的海明威:“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当年,巴顿将军率领第三军团所向披靡,可战争结束后,他却只能和两条爱犬打发时间。有人说巴顿生来就是为了打仗的,没有战争,他的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上帝就立刻召回他的战神。巴顿死于1945年12月。巴顿遗言死后依然要站立在自己的士兵之前,现在他依然检阅着自己的部队和辉煌。巴顿是英雄——成功了,却失去了意义;成功了,却黯黯拉下了帷幕——即便活着。看来,项羽真的是幸运的。项羽这一刎,是他人生的精华,人性的精华,是绝世壮烈的英雄主义的精华。项羽用自己的死让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在高潮中谢幕,完美的谢幕。

  (五)那么你心中的项羽又是什么样的?

  教师结语:有着对项羽而言,没有失败,只有战死。”从这意义上说,项羽不死,项羽魅力永远!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鲜活项羽。希望大家课下拿起手中的笔,写出一个你心中的项羽。

  板书设计

  垓下之围 泣 儿女情长 悲怆

  东城快战 叱 勇猛自负 豪迈

  乌江自刎 笑 知耻重义 壮烈

  成功的英雄 失败的领袖

项羽之死的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第一课时)

  2、把握文章内容,联系旧课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重难点:

  1、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通过情节评析人物形象。

  三、教辅工具:

  黑板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请大家一起来朗诵《垓下歌》。从这一诗歌当中,大家感受了怎样的一个形象。(明确:勇武、柔情、悲壮)。项羽这一位历史人物的形象是多面性的。这首诗歌是他性格一个方面的展示。下面我们就去体验下这位悲剧英雄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

  二、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第四单元的单元提示就告诉我们这篇文章就是创造人物形象的。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品味那些语言特别的形象。并且动笔讲你们品味到的形象写下来。

  (此情节主要是学生来做,从文章情节或者人物语言中分析历史人物的形象)

  示例:如第一段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是:

  惊--起--饮--歌--泣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多愁善感

  以下是学生分析(预设)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

  三次行动:

  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

  汉军--皆披靡

  (提问)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意作用?

  明确:说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

  第三次:项羽--弛,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

  (师总结: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精彩!)

  (提问):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

  明确: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

  第四段:写自刎乌江

  (提问):为什么项羽“欲东渡乌江”,却又在有船可渡的时候不渡了呢?

  明确: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决定不渡乌江。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

  三、评议

  1、请学生评议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肯定的否定的都可。主要是要有一定的依据)

  2、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的评论:课后有几首评价项羽的诗歌。大家小组讨论,看看这些诗人是从那些角度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

  明确:

  1.杜牧对项羽的评价:男儿当包羞忍辱,能屈能伸。

  2.王安石对项羽的评价: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劳师哀兵,败势难回,不可卷土重来了。

  3.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做人必须要有尊严节气。生作人杰,死为鬼雄。

  4.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沽名学霸王,不知勇追穷寇,放虎归山啊!

  5.司马迁:好战喜功、穷兵黩武,以武得势又以武失势。

  四、总结拓展迁移: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及如何利用同一素材

  从这些材料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评价历史人物要有理有据;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启示今人。

  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几千年来从不曾被人忘记,从而成为文学艺术家们宠爱的一个创作素材。

  五、布置作业:

  1、课后习题

  2、预习《阿房宫赋》

  六、板书设计:

  故事----人物形象------语言------写法

  垓下之围--多愁善感----惊、起、饮、歌、泣--动作、语言、映衬

  东城快战--勇猛、自负----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遂”--动作、语言、场面

  乌江自刎--知耻重义----笑答、“吾为若德”“遂自刎”--神态、动作、语言、对比

项羽之死的教案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训练理清行文思路、概括层次大意的技能;

  2、引导学生结合历史来把握作者的观点

  3、结合写作指导,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课前让学生搜集所知的项羽的资料,准备课堂发言“我所知道的项羽”。

  2、合作学习:课堂交流之后,让学生品味文章词句,归纳总结司马迁的观点,并对此做一番自己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读课文,品读文学家笔下的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

  1、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品味文章优美语言;

  2、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对人物评价的观点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方法】教法:讲授法、导学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和分组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曾学过《鸿门宴》,大家对项羽有了比较深入客观的了解,请同学们谈谈你们印象中的项羽,注意举出例证。回答中的关键词:(英雄、莽夫、勇猛、有勇无谋、自负、妇人之仁等。)看来,项羽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相去甚远。的确,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几千年来从不曾被人忘记,从而成为文学艺术家们宠爱的一个创作素材。今天,我们将学习同样选自《项羽本纪》的《项羽之死》,一起来领略这位西楚霸王最后的雄风。

  二、作家作品简介

  1、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靠近龙门。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气。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当地名胜古迹很多。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卒于公元前87年,48岁终。现司马迁墓祠,在韩城市城南10公里芝川镇南门外,位于黄河西岸的梁山东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历史中的项羽

  西楚霸王项羽:项羽(公元前二三二——公元前二0二),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领袖,著名军事家,史上最强武将!号西楚霸王。楚亡后,项氏一族惨遭屠杀,他与弟弟项庄随叔父项梁流亡到吴中(今江苏苏州)。年少时项梁曾请人教他书法诗歌,籍学了没多久便厌倦了;后梁又请人教他武艺,没多久又不学了;梁大怒!籍曰:“学文不过能记住姓名,学武不过能以一抵百,籍要学便学万人敌!”于是梁便教授他兵法。但其学了一段时间后又不愿意学了,梁只好顺着他不在管他.籍身高八尺,力能扛鼎,气压万夫,年青时志向便极为远大。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今钱塘江)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我可以取代他)。”秦二世元年(前二0九),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一呼,揭竿而起,项羽随项梁在吴中杀刺杀太守殷通举兵响应,此役项羽独自斩杀殷通的卫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现了他无双的武艺!二十四岁的项羽,就这样被人民起义的急风暴雨推上了历史舞台。

  三、教师朗诵全文。(富有感情的朗诵,能更好的表现文中描写的历史场景,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疑惑。

  3、提交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四、梳理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

  (一)确认课文注解的重点词句

  (二)教师补充讲解

  1、 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古今)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4、项王泣数行下:眼泪

  5、平明(平旦)天亮 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9、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却

  第二课时

  一、分析讲解文章内容

  (一)第一段:写垓下被围的困境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思考:请找出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

  惊——起——饮——歌——泣

  思考: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多愁善感

  思考:“霸王别姬”中项羽为什么哭了?如果删掉“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效果如何?

  (二)第二段:写垓下突围、被困东城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

  思考:此段中项羽对部下所说的话占了很大一部分,请分析其中表达的意思。

  明确:辉煌的过去,失败的今天。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思考: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

  (三)第三段:写东城溃围之战

  三次行动:

  (1) 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

  汉军——皆披靡

  思考:“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意作用?

  明确: 说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2)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

  (3)第三次:项羽——弛,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

  (“杀数十百人”展现项羽勇猛少敌,势不可挡的战斗场面,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明确: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精彩!

  思考: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

  明确: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

  第四段:写自刎乌江

  思考:为什么项羽“欲东渡乌江”,却又在有船可渡的时候不渡了呢?

  明确: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决定不渡乌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

  二、板书设计:

  故事————人物形象——————语言——————写法

  垓下之围——多愁善感————惊、起、饮、歌、泣——动作、语言、映衬

  东城快战——勇猛、自负————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遂”——动作、语言、场面

  乌江自刎——知耻重义————笑答、“吾为若德”“遂自刎”——神态、动作、语言、对比

  第三课时

  一.评议:

  1、请学生评议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肯定的 否定的都可。主要是要有一定的依据)

  2、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的评论:课后有几首评价项羽的诗歌。大家小组讨论,看看这些诗人是从那些角度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

  明确:  

  1.杜牧对项羽的评价:男儿当包羞忍辱,能屈能伸。

  2.王安石对项羽的评价: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劳师哀兵,败势难回,不可卷土重来了。

  3.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做人必须要有尊严节气。生作人杰,死为鬼雄。

  4.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沽名学霸王,不知勇追穷寇,放虎归山啊!

  5.司马迁:好战喜功、穷兵黩武,以武得势又以武失势。

  四、总结拓展迁移: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及如何利用同一素材

  从这些材料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评价历史人物要有理有据;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启示今人。

  二、写作训练:(仿照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1)要求:

  1、100字左右;

  2、引用一句名言;

  3、(主要)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

  4、点评事例;

  5、联系现实。

  (2)思考相关问题:

  1.问题一:为什么田父绐?

  2、 问题二:为何说天亡我非战之罪?

  3. 问题三:嗔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这个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4.问题四:为何不渡乌江?

  5、 问题五:为何自刎而死?(项羽该不该死)

  三、堂上讲评

  佳作示例:

  示例一:(观点)做人必须要有尊严。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尊严,生存在这世上也就毫无意义。(事例)项羽在乌江边,面对束手就擒和自刎两种抉择,他毅然选择自刎。(点评)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无以计数,人生的尊严也就丢失了。(名言)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所谓“黄金”,就是这珍贵无比的尊严。(现实)因此,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严。

  示例二:(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事例)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观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点评)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现实)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

  示例三 (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把人的尊严放到了至高的地位,是一种超脱于物质的高尚情操。

  分析示例三所存在的问题:

  点评不到位,不能很好地将事例与观点结合起来,以突出观点。

  修改:(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项羽把人的尊严放到至高的位置,放弃了生命,却赢得千古美名。(现实)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为了一点远不如生命宝贵的虚名浮利,竟能轻易丢掉尊严,虽然活着,却比死去更可悲。

  项羽真的是幸运的。项羽这一刎,是他人生的精华,人性的精华,是绝世壮烈的英雄主义的精华。项羽用自己的死让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在高潮中谢幕,完美的谢幕。

  歌曰:“九月深秋兮四野飞霜,天高水涸兮寒雁悲伤。最苦戍边兮日夜彷徨,披甲执戟兮孤立沙岗。离家十年兮父母生别,妻子何堪兮独宿空床……”直唱得个个铁血男儿身心俱碎,泣不成声。而美人虞姬以歌和之:“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为的是让项羽颓然的心再次振奋,断了牵挂,激起雄心壮志。舞已尽,人去矣,殒落在英雄的怀抱。这样壮阔惨烈的历史背景下,兵戈铁马,风云叱咤;却上演了这样极尽缠绵的爱情悲剧——一个纯美的典型的文学意象。“悲剧美”是美学的一大分类,因为它美得持久、美得动人心魄。

  项羽的一生虽然短暂,却留下了许多故事、传说、成语,还有许多话题。大家熟知的成语有:破釜沉舟、作壁上观、衣锦夜行、沐猴而冠、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以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和“无颜见江东父老”等。最脍炙人口的诗则是李清照的五绝:“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而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之死的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司马迁塑造人物的“多维透视”法,培养学生立足“多维透视”法解读文章的能力。

  能力目标:

  借助“多维透视”法自由品读文本,师生共同研读、探究司马迁如何运用多维透视法塑造项羽这一英雄人物。

  情感目标:

  在解读司马迁笔下项羽人物魅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感悟《史记》的魅力。

  教学重点:立足“多维透视”法,自由品读司马迁笔下的项羽。

  教学难点:体味司马迁“多维透视”法的情感内涵。

  课时安排: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电脑显示:项羽图片

  (让学生联系《鸿门宴》回答项羽的形象:英雄、莽夫、勇猛、有勇无谋、自负、妇人之仁等。)

  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几千年来从不曾被人忘记,从而成为文学艺术家们宠爱的一个创作素材。

  我们曾在高一时学过《鸿门宴》,大家对项羽有了比较深入客观的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同样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项羽之死》,来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进一步学习如何分析评价一位历史人物。

  《项羽之死》记述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他的性格。

  二、朗诵全文

  (作用: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诵,能更好的表现文中描写的历史场景,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脑显示: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疑惑。

  3、提交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

  三、梳理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

  (一)确认书下注解在的重点词句

  (二)补充讲解

  电脑显示:

  1、 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

  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

  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

  4、项王泣数行下:眼泪

  5、平明(平旦)天亮

  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

  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

  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

  9、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却

  (三)知识梳理

  一、多义词

  1、项王军壁垓下( ) 岸土赤而壁立( )

  2、自为诗曰 ( ) 为诸君溃围 ( )

  赤泉侯为骑将 ( ) 吾为若德 ( )

  吾为公取彼一将 ( )

  3、虞兮虞兮奈若何 ( ) 吾为若德 ( )

  4、亦足王也 ( )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 )

  5、是时,赤泉侯为骑将 ( )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 ( )

  6、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 ) 以无厚入有间( )

  7、籍独不愧于心乎( ) 然今卒困于此( )

  8、天之亡我 ( ) 汉军乃觉之( )

  9、乃有二十八骑(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

  二、解释下列词语

  1、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 ) 2、力拔山兮气盖世( )

  3、直夜溃围南出( ) 4、常幸从( )

  5、然今卒困于此( ) 6、期山东为三处( )

  7、骓不逝兮可奈何( ) 8、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

  9、地方千里( ) 10、平明,汉军乃觉之( )

  三、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词。

  1、项王军壁垓下 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3、直夜溃围南出 4、亦足王也

  5、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四、文言句式

  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左,乃陷大泽中

  3、然今卒困于此 4、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五、固定结构

  1、骓不逝兮可奈何 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六、翻译下列句子。

  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2、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3、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4、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5、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四、布置作业

  1、 复习巩固本课文言基础知识;

  2、 思考:“项羽之死”给我的启示。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分析讲解文章内容

  第一段:垓下被围的困境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1、请找出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惊——起——饮——歌——泣)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多愁善感

  第二段:垓下突围、被困东城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

  1、此段中项羽对部下所说的话占了很大一部分,请认真阅读,分析其中表达的意思。(辉煌的过去,失败的今天。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

  第三段:东城溃围之战

  三次行动:

  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 / 汉军——皆披靡

  1、“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意作用?(说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

  第三次:项羽——弛,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杀数十百人”展现项羽勇猛少敌,势不可挡的战斗场面,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2、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精彩!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

  (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3、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

  第四段:写自刎乌江

  1、为什么项羽“欲东渡乌江”,却又在有船可渡的时候不渡了呢?(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决定不渡乌江。)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

  二、小结

  故事人物形象语言写法

  垓下之围多愁善感惊、起、饮、歌、泣动作、语言、映衬

  东城快战勇猛、自负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遂”动作、语言、场面

  乌江自刎知耻重义笑答、“吾为若德”“遂自刎”神态、动作、语言、对比

  二、总结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1、要有理有据;

  2、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

  3、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启示今人。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写作训练(时间:10分钟)

  电脑显示:

  要求:1、100字左右;

  2、引用一句名言;

  3、(主要)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

  4、点评事例;

  5、联系现实。

  二、学生练习

  三、示例评析

  示例一:

  (观点)做人必须要有尊严。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尊严,生存在这世上也就毫无意义。(事例)项羽在乌江边,面对束手就擒和自刎两种抉择,他毅然选择自刎。(点评)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无以计数,人生的尊严也就丢失了。(名言)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所谓“黄金”,就是这珍贵无比的`尊严。(现实)因此,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严。

  示例二:

  (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事例)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观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点评)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现实)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

  示例三:

  (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把人的尊严放到了至高的地位,是一种超脱于物质的高尚情操。

  分析示例三所存在的问题:点评不到位,不能很好地将事例与观点结合起来,以突出观点。

  修改:(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项羽把人的尊严放到至高的位置,放弃了生命,却赢得千古美名。(现实)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为了一点远不如生命宝贵的虚名浮利,竟能轻易丢掉尊严,虽然活着,却比死去更可悲。

  四、作业

  归纳总结出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投影《史记》中项羽本纪的最后一段文字: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执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问题一:用原句归纳出司马迁的观点。

  明确: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问题二:既然批评他“谬”为何将他纳入本纪?(用原句回答)

  明确: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参考译文:太史公说:我听周生说舜的眼睛可能是两个瞳人儿。又听说项羽也是两个瞳人儿。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吗?不然他的发迹怎么那么突然啊!秦朝搞糟了它的政令,陈涉首先发难,各路豪杰蜂拥而起,你争我夺,数也数不清。然而项羽并非有些许权柄可以凭藉,他趁秦末大乱之势兴起于民间,只三年的时间,就率领原战国时的齐、赵、韩、魏、燕五国诸侯灭掉了秦朝,划分天下土地,封王封侯,政令全都由项羽发出,自号为“霸王”,他的势位虽然没能保持长久,但近古以来象这样的人还不曾有过。至于项羽舍弃关中之地,思念楚国建都彭城,放逐义帝,自立为王,而又埋怨诸侯背叛自己,想成大事可就难了。他自夸战功,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却不肯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要靠武力征伐诸侯治理天下,结果五年之间终于丢了国家,身死东城,仍不觉悟,也不自责,实在是太错误了。而他竟然拿“上灭亡我,不是用兵的过错”这句话来自我解脱,难道不荒谬吗?)

项羽之死的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欣赏与评价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性格与命运。

  教学重点:

  人物形象分析鉴赏。

  教学难点:

  评价人物,得出启示。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学生演讲项羽起兵灭秦、鸿门宴的历史故事。

  板书:破釜沉舟、莫敢仰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提问:在起兵抗秦、灭秦的战斗中,我们看到一个怎样的项羽?

  此时项羽是一个 的人。

  板书:能征善战、威风凛凛、不可一世

  提问:在鸿门宴中,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项羽?

  此时项羽是一个 的人。

  板书:刚愎自用、优柔寡断

  《项羽之死》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记述了楚汉战争中的最后一战--垓下之战的过程以及项羽生命中最后的时刻。上节课我们对这篇课文进行了文字疏通,这节课我们要跟随着太史公的笔触继续勾画描摹自己心目中项羽的形象。

  二、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1.复述课文内容。

  提问:太史公叙写历史的细腻生动自不待说,但如果要求只用三个句子来记录这段历史,

  我们可以怎么说?

  项羽垓下被围,四面楚歌,自为慷慨悲歌作别虞姬。接着带领骑兵冲出重围在东城又被围困,与汉军奋力激战,突破包围,来至乌江岸边。项羽拒绝了乌江亭长他东渡称王的提议,将爱马送给亭长,将头赠给来追杀他的对手,自刎而死。

  板书:四面楚歌、霸王别姬、无颜见江东父老

  2.梳理情节。

  提问:从司马迁的记载来看,垓下之战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我们用三个短语来概括

  这三个场景,可以怎样概括?

  板书: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3.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提问:此时的项羽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此时的项羽是一个 。

  4.展示画作,简评优劣。

  美术班的同学除了能用语言表现自己心中的项羽形象之外,还可以用画笔来展现他

  的形象。

  你为什么这样塑造项羽的形象?

  你认为他画得好吗?为什么?

  三、深入探究人物形象

  司马迁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景表现项羽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不同的场景着重刻画了项羽形象的不同侧面,让我们一起细细品读这三个场景,使心中的项羽血肉丰满起来。

  (一)垓下之围(师生对话,教师解读点拨)

  1.教师范读第一段

  2.这段文字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项羽的慷慨悲歌,展现了项羽什么样的性格?

  (项羽这个豪爽勇猛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了柔肠百转的《垓下歌》,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名骓美人,为项羽的形象增添了一段柔情。展现了他多情善感的一面。也将他有心保护心爱之人和心爱之物却又无可奈何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3.我们想象一下,曾让所有诸侯膝行而前,莫敢仰视的盖世英雄,现在却唱着悲壮哀婉的《垓下歌》,此情此景怎能让人不平添几分感伤?但也有人据此说项羽此时所心痛的只女人和宝马,你们同意这个看法吗?为什么?

  (项羽作为一名曾经号令天下的霸王,现在却四面楚歌、穷途末路,他所心痛的绝不只是女人和宝马,更有自己的英名、霸业还有和自己并肩作战的江东子弟。多情自古伤离别,何况别的又是最爱:江山、美人、霸业、英名等,崛起于垅亩、拔山扛鼎、破釜沉舟、征战八载未尝一败的西楚霸王此时的心情应是极其沉重复杂的。)

  4.此时最能表现项羽这种复杂心境的一个动词是什么?最能烘托当时悲凉气氛的动词是哪一个?

  (“泣”,极其传神地表现项羽内心难言的情感。男儿有泪不轻弹,更何况是西楚霸王?“泣数行下”,这是司马迁笔下霸王唯一一次落泪、最后一次落泪,渲染出英雄末路的悲凉。随从将士的“泣”,写尽了他们心中的不忍,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

  5.这首《垓下歌》我们应该怎么读,才能再现项羽当时的心境和处境呢?

  6.生读《垓下歌》,师点拨,生再读。

  (二)东城快战(学生用点评法把握人物性格、形象)

  1.生自由朗读二、三两段。

  2.这个片段又着重展现了项羽哪个侧面的形象?请大家仔细品味这两段文字,在最打动你的句子或词语旁边作一些点评。

  幻灯片示例-学生自作点评-交流展示(教师点拨指向人物形象)

  如学生点评不到位则补充提问:

  ①项羽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请生翻译,判断句式),你们能体会此时项羽的心理吗?

  (对自己的`战斗能力充满自信,虽知失败已是定局但仍然自负勇力。他到此刻仍不明白失败的真正原因,认为一切是天命的安排,认输不服气。)

  ②项羽说“为诸君快战”,快是什么意思?(痛快、畅快,《琵琶行》中即有“快弹数曲”的用法。)为什么说“快战”而不是“决战”?

  (项羽已知自己必死无疑,,快战表明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痛快淋漓地展示自己的勇猛无敌,保住一世英名,是落幕前最后的演出。决战则带有鱼死网破最后的挣扎的味道,项羽的快意自负荡然无存。)

  ③你们认为项羽的这场快战有价值吗?为什么?

  (有价值,一场必败的战斗有什么价值呢?可以展现项羽的神威,以及项羽一向自负神勇,“欲以力征经营天下”迷信个人能力的性格特点。没有价值,那么司马迁为何要浓墨重彩地写这一笔呢?可以充分展现项羽勇猛无敌的形象和印证“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的说法,显示项羽迷信个人能力,不能自省失败的原因。)

  3.生齐读“吾起兵至今八岁矣……非战之罪”。

  师备资料

  作者浓墨重彩地正面描写了项羽的英勇善战。

  情节:阴陵迷道,绐陷大泽(揭示末路英雄丧失民心,写他不惯骗人,也从不相信有人敢欺骗他的直率、粗犷)

  语言: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着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死,并不可怕,承认失败,那才可怕。)

  动作: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一汉将。(临战先声夺人,有排山倒海的气势。“遂”字写项羽轻取敌人的神威,于千军万马中取敌将首级,如入无人之境。)

  瞋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神威凛凛,气势迫人)

  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满身神力和超群武艺)

  语言:何如?(写得意、写自负,活活画出项羽的豪迈性格)

  此场景主要写项羽东城快战中的三次行动,以及快战之前的豪言,表现了项羽豪迈自负的性格特点和勇猛无敌的英雄形象。

  (三)乌江自刎(学生合作探究思考题,把握人物形象)

  1.点学生朗读第四段

  2.学生对人物神态、语言进行赏析。(分组合作探究)

  ①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如何理解项羽的这一“笑”?

  (泣下数行的血性男子,临死反而笑了,不是强自矜持的凄然苦笑,而是壮士蔑视死亡、

  镇定安详的笑,这一笑足以表明项羽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也只有将成败生死置之度外才

  能笑得出来!)

  ②“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

  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

  (无颜见江东父老,面临一线生机,不愿含羞忍耻地苟活于世,而选择了慨然赴死。表

  现他知耻重义的性格。)

  ③“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表现项

  羽的什么性格?

  (对自己的死毫不在意,却不忍爱马被杀,赠给亭长,表现其有情有义、心地仁善的一面。)

  ④“若非吾故人乎?”……“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刻画了项羽怎样的

  形象?

  (慷慨赠头,出人意表。表现项羽的视死如归。故人追之、认之、欲杀之以取赏,项羽却

  吾为若德,蝼蚁之微,泰山之高,两相对比,何等鲜明!用吕马童的逐利反衬项羽的重

  义。)

  3.齐读“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籍独无愧于心乎”、“吾知公长者……以赐公”、“若非

  吾故人乎?……吾为若德”。

  四、总结评价人物形象

  1.小结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我们之所以能够如此清晰真切地感受到两千多年前人物的形象,得益于太史公对人物传神细腻的刻画描写。

  场景

  人物形象

  情节与细节

  写法

  垓下

  之围

  多情

  善感

  惊、起、饮、歌、泣

  垓下歌、左右皆泣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侧面烘托

  东城

  快战

  勇猛

  自负

  天之亡我,非战之罪!

  大呼、驰下、斩将

  嗔目叱之

  弛,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场面描写

  乌江

  自刎

  知耻

  重义

  拒渡、赠马、赐头

  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对比

  通过对项王被围垓下四面楚歌之际“惊-起-饮-歌-泣”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和慷慨悲凉的《垓下歌》,展现了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和末路英雄的悲情形象。

  通过描写项羽东城快战中的三次行动,以及快战之前的豪言,表现了项羽豪迈自负的性格特点和勇猛无敌的英雄形象。

  通过对项羽临死前据渡、赐马、赠头一连串情节中的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表现他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

  与同样节选自《项羽本纪》的《鸿门宴》一课一场写多人的手法不同的是,《项羽之死》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连续的事件,集中笔墨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项羽的性格,再现了一位末路英雄的悲情形象。

  塑造人物的方法也就是我们鉴赏人物形象的角度,要想准确把握人物性格和形象,就一定要梳理情节、品味细节、认真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2.经过刚才的一番探讨,我们对项羽的形象应该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请大家再来说说自己心中的项羽。

  项羽是一个 的人,因为 ,所以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一个 。

  3.你们喜不喜欢、欣不欣赏项羽这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后人对其评价

  褒贬不一的人物呢?谈谈你的看法。

  4.师总结

  项羽是有真本领、真气概、真性情的英雄!尤其是他有情有义的性情和男儿血性让后人叹赏不已。刘邦逃跑时弃父抛妻,竟然三次气急败坏地从车上推下自己的亲生儿女,只想着自己如何逃脱,而项羽明明能够逃脱却拒渡、赐马、赠头,这样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难怪李清照“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他的真本领、真气概成就他为英雄;真性情使他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但这也注定了他的悲剧。所谓“性格决定命运”,他一生中几次关键时刻都被自己的性格特点耽误了。他快意恩仇,为报国仇家恨,坑降卒,烧宫室,失去民心。他凭真本事闯天下,不喜阴谋权术,所以,张良、韩信、陈平之辈,“谋士无用武之地”,都转变风向投靠了刘邦。他优柔寡断,鸿门宴错失良机,放虎归山。战争从来都不讲情义,政治更不会讲,因此他的失败是必然的。

  中国人的历史观,是以成败论英雄的,但项羽是个例外,作为一个失败者,他依然被尊称为英雄。何也?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所谓“黄金”,就是珍贵无比的尊严。项羽决不肯因为失败而放弃他的骄傲和尊严。项羽把人的尊严放到至高的位置,放弃了生命,却赢得千古美名!

  司马迁尽管批评他“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他自夸战功,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却不肯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要靠武力征伐诸侯治理天下,结果五年之间终于丢了国家,身死东城,仍不觉悟,也不自责,实在是太错误了。而他竟然拿“上天要让我灭亡,不是用兵的过错”这句话来自我解脱,难道不荒谬吗?)

  项羽的英雄本性和对尊严的固守仍然使司马迁满含景仰、惋惜和感伤传其事迹并将没有登上帝位的他列入帝王本纪之中。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为了一点远不如生命宝贵的虚名浮利,竟能轻易丢掉尊严,虽然活着,却比死去更可悲。而项羽,尽管兵败身亡,仍不失为一名绝世壮烈的真英雄!

  然而中国的历史总是“英雄留英名,奸雄得天下”,像项羽这样的性情之人,只能英雄,不能做王者,是永远无法在斗争中取得胜利的,这不得不叫人惋惜遗憾,更加引人深思!

  五、尾声

  齐背《垓下歌》,祭奠项羽这位悲情英雄的完美落幕。

  六、课后探究(作业)

  英雄谢幕了,然而后人的评论却永不落幕。尤其是对于项羽该不该拒渡江东选择自刎而

  死这个问题更是争论不休。杜牧诗云:“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

  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认为项羽不该拒渡自刎,而李清照诗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

  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你们认为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呢?

项羽之死的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的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

  2、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性格与命运。

  【教学重点】

  用“多维透视法”分析鉴赏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高一上学期学过一篇节选自《史记》的文章——《鸿门宴》,在这篇文章中司马迁塑造了一个铁骨铮铮的热血男儿——项羽,他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大家思考: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用成语概括)

  骁勇善战、威风凛凛、不可一世、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妇人之仁。《项羽之死》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记叙了楚汉战争中的最后一战——垓下之围的全过程以及项羽生命的最后时刻。上一节课,我们对文章进行了文字疏通,这节课我们将跟随司马迁的笔触继续勾画、描摹自己心目中的项羽形象。

  二、根据故事情节,将课文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垓下之围。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东城快战。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乌江自刎。

  三、了解多维透视法

  多维透视法,即多侧面、多角度地展示人物形象,“不虚美、不隐恶”,使人物显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血肉俱全,丰满立体。

  四、运用“多维透视法”分析项羽的性格特征

  1、霸王别姬中的项羽

  项羽被围垓下,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展现了他悲情英雄的一面。同美人、宝马的诀别,显示其多愁善感的性格。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力能扛鼎、能征善战、曾号令天下,现如今却四面楚歌、穷途末路。人生的境遇变化之快,让他始料未及。此时最能表现他这种复杂心境的动词是什么?“泣”,极其传神地写出了项羽内心难以言表的情感。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更何况是西楚霸王?“泣数行下”,这是司马迁笔下霸王的唯一一次落泪、最后一次落泪,渲染出英雄末路的悲凉,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

  2、东城快战中的项羽

  在“东城快战”中,司马迁围绕“项羽”一共写了三个事件:溃围南出、误信田父、三战三胜。

  (1)溃围南出,“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而“汉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兵力反差极大,透视出项羽的'身处绝境。

  (2)误信田父,田父为何故意给项羽指错路?

  补充资料:《史记·项羽本纪》

  “秦二世元年,项羽随叔父项梁起兵反秦。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

  “秦二世二年,巨鹿之战后,项羽因疑秦降卒思归,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汉元年,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汉三年四月,项羽大破汉军,杀汉卒十余万人。”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失民心者失天下。司马迁委婉地表达了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失去了民心。

  (3)快战中的“突围、斩将、刈旗”,这三者在古时的交战中都是难以做到的事情,你从中看到项羽是怎样的人?仿佛看到一个英姿飒爽、骁勇善战、逞匹夫之勇的赳赳武夫形象。

  那为什么在文中项羽又数次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这反映了他怎样的复杂心理?死,并不可怕;承认失败,那才可怕。这句话暗示了项羽的自负和不醒悟,他从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也暗含着司马迁的批评态度。

  那你认为是什么造成了项羽的失败?(语文教案 )性格缺陷:优柔寡断,匹夫之勇,残暴凶狠;政治错误:不懂笼络人心;军事失败:分封天下,养虎为患;命运的捉弄:鸿门宴错失良机,误信田父走错路。

  3、乌江自刎中的项羽

  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赐马、赠头,表现了他的哪些性格特点?表现了他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的性格。在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赐马给亭长又表现了他心地仁善。项羽进行了最后短兵相接地搏杀之后身受重伤,此时看到了背楚投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赠头给他,自刎而死,这个情节再次表现了项羽的视死如归。

  五、总结归纳项羽的性格特征

  坦诚直率 心地善良 光明磊落 知耻重义 视死如归 刚愎自用

  不善用人 有勇少谋 多愁善感 优柔寡断 自矜功伐 妇人之仁

  六、讨论:项羽能不死吗

  结论:项羽必须死。

  1、性格悲剧

  性格决定命运。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2、历史悲剧

  (1)军事力量垓下之战前,项羽的十万大军受到三十万汉联军的长期围困,而汉军布下的十面埋伏使楚霸王的军队受到了重创,几乎全军覆灭,楚霸王已经失去了东山再起的基础与条件,正所谓“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后盾,即使项羽力能拔山也无济于事。

  (2)政治形势。汉王刘邦进入关中后,废除了秦朝人人痛恨的苛刑酷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赢得民心。而楚霸王却缺乏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与深谋远略。

  (3)起义的环境与条件。即使他能过江回到家乡,形势也与起义前大相径庭。当时之所以能够揭竿而起,一呼百应,是因为强秦刚灭六国,人心不稳,而又焚书坑儒,修筑长城,实施酷刑厉法,伤民过多过重,可以说是,所以,不管是陈胜吴广也好,还是刘邦项羽也好,只要义旗一竖,便如星星之火,绵延不绝。而经过连年战乱后,人心思定,当时已经不再具备项羽东山再起的政治环境。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4)生存机会。刘邦从安天下的角度出发,不会给项羽留活路的。楚霸王即使有幸过江,汉军也会继续追杀,不除掉这个眼中钉,刘邦是不能安然入睡的。从以后除掉韩信、英布等做法看,项羽也没有任何活下去的机会和可能性。

  七、评价:项羽在楚汉相争中失败了,我们还能称其为英雄吗

  1、李清照:为项羽大唱赞歌,认为好男儿就应该生为人杰,死为鬼雄,项羽不肯后退,宁肯一死,死得好!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易中天: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3、王立群:项羽虽然最后失败,但我们承认,项羽是英雄,项羽叫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他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

  八、课后作业

  假如项羽被活捉,写一段项羽在押解途中的心理活动。字数:300字左右。

项羽之死的教案9

  【教学目标】

  1、学习《史记》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

  2、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章内容,联系旧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2、评价历史人物。

  【教辅工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学生齐声朗诵《垓下歌》。感受项羽形象。

  二、分析人物形象

  (一)结合课文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第一段垓下之围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动作描写:惊——起——饮——歌——泣

  性格特点:心理脆弱,多情善感

  第二、三段:东城快战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东城快战

  行动描写:三次行动

  性格特点:勇猛、自负

  第四段:写自刎乌江

  主要情节: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自刎而死

  语言描写:天之亡我无颜见江东父老

  性格性格:宿命思想、知耻重义

  (二)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表现了项羽性格中的哪些特点?《鸿门宴》和本文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1、《鸿门宴》: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妇人之仁

  2、《鸿门宴》一场写多人,通过对比的手法来塑造项羽的形象。《项羽之死》连续集中地写一个人,通过三个连续的事件集中笔墨塑造项羽的形象。

  (三)结合《史记·项羽本纪》的有关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巨鹿之战,破釜沉舟

  骁勇善战,军事天才

  坑秦卒,屠咸阳,烧阿房宫

  好勇斗狠,大失民心

  出卖曹无伤

  冲动轻信,沽名钓誉疑范增,走韩信、陈平、英布

  多疑好忌,刚愎自用重用项伯

  任人唯亲,是非不分

  三、评价历史人物

  1、请学生评价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你认为项羽是一个英雄吗?在乌江边,他应不应该自刎?)

  2、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的评价:

  (1)司马迁的评价: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2)杜牧的评价:《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3)李清照的评价:

  《夏日绝句·咏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4)王安石的评价:

  《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5)毛泽东的评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3、现代人对项羽的评价:

  易中天(厦门大学教授):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项羽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项羽之死,似乎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显然,刘邦是代表着“历史方向”的,项羽则“不合时宜”。事实上,此后,像项羽这样傻,这样天真、任性的英雄越来越少,阴险毒辣的阴谋家和迂腐愚忠的书呆子则越来越多。从这个意义上讲,项羽说他的失败是“天之亡我”,也对。

  王立群(河南大学教授):项羽虽然最后失败的,但是我们承认,项羽是英雄,项羽叫本色英雄,刘邦是个地地道道的政治流氓,但是在历史评价上,我们应当说,刘邦也是个英雄,刘邦叫什么英雄,刘邦叫实事英雄,他是那个时代造就的那个实事英雄,项羽是本色英雄,本色英雄抵不住实事英雄。

  4、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我们评价历史人物,一般来说,有两个很重要的标准,一个叫历史评价,一个叫道德评价,道德评价是要服从于历史评价的。

  四、课后作业:写作训练:话题《性格与命运》要求:

  1、不少于800字;

  2、以《项羽本纪》中的有关情节为事例;

  3、至少引用一句名言;

  4、可联系当今社会现实或自身实际来写。

项羽之死的教案10

  【学习目标】

  1、积累“亡”、“壁”等文言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梳理情节,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准确概括项羽的形象。

  3、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学习重点】

梳理情节,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准确概括项羽的形象。

  【学习难点】

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学法指导】

  1、 认真阅读课本,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用红笔勾画出不懂的字、词、句。

  2、 用红笔勾画出描写项羽语言、动作的句子,概括项羽的性格特点。

  3、结合文本的故事情节及描写人物的语句,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使用说明】

  1、独立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并对合作探究部分独立思考,积极尝试,用红笔做好笔记。

  2、学科班长收集并记录学案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随学案一起上交老师。

  3、课后及时改正完善导学案,把自己的疑难问题和解题方法总结到典题本上。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项王军壁垓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此天亡我 :

  地方千里:

  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此天之亡我 :

  无以渡:

  我何渡为:

  二、合作探究

  1、翻译下列句子。

  (1)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2)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3)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4)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5)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2、在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这三个场景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从中你读出了项羽的什么性格特点?

  要求:(1)明确场景,有感情地诵读相关语句。

  (2)结合动作、神态、语言或心理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

  【学后训练】

  回顾我们学过的《鸿门宴》,其中表现了项羽性格中的哪些特点?《鸿门宴》和本文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项羽之死的教案11

  《项羽之死》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五单元的一篇史传性散文。在讲解本课时,我采取了一种自己没有尝试过的讲授方式,两个课时全部自己讲解,按照最古老的方式上课,这也算是一次实验吧。

  教学目标设定为2个,即:

  1、诵读课文,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把握项羽的鲜明人物形象及表现手法。

  最后就其课堂效果来看,大部分达到教学目标

  本课设定导入部分,是文学常识即什么是史传性散文,然后引入课文《项羽之死》是司马迁描写的最为悲壮的场景。教学的主体部分就是对文意的疏通,一段一段翻译讲解课文,同时提醒重点词句。值得注意的是本课分的'段落分别是三个场景,所以在讲完一个段落后都会进行总结在这个场景中体现了项羽什么性格,怎样表现的,然后进行总结。最后分析项羽的性格,确定他的死有必然性。

  本课是最古老的讲授方式,学生的参与度不够,但是教师也有时间讲解更多的内容。对于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结合值得自己多加尝试。

项羽之死的教案1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

  2、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全面把握课文内容。

  一、导入

  在《史记》这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中,西楚霸王项羽是最为悲壮的英雄。和舜一样是“重瞳子”的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却最终自刎乌江,结束了自己短暂而灿烂的一生,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惆怅和悲凉。今天,我们一同走进《项羽之死》,走进项羽人生的最后阶段,走进项羽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丰富项羽在我们心中的形象。进一步学习如何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二、教师朗诵全文,学生跟读。

  (有感情地朗诵,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迷惑。

  3、提交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三、学生小组合作,梳理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教师补充答疑。

  (一)确认课文注解的重点词句

  (二)教师补充讲解

  1、 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

  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

  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

  4、项王泣数行下:眼泪

  5、平明(平旦)天亮

  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

  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

  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

  9、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却

  卒买鱼烹食 吾为若德

  卒 鲁肃闻刘表卒 若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然今卒困于此

  五万兵难卒合

  平明,汉军乃觉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乃 至东城,乃又二十八骑 被 闻妻言,如被冰霜

  家祭无忘告乃翁 将军身被坚执锐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忠而被谤

  为诸君溃围 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赤泉侯为骑将 以故汉追及之

  为 我何渡为 以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至,无以渡

  吾为若德 不忍杀之,以赐公

  四、布置作业:

  1、 复习巩固本课文言基础知识;

  2、 思考:“项羽之死”给我的启示。

  板书:

  疏通文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文言句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深入阅读文本,感受项羽的人物形象特点,学会欣赏项羽的人格魅力

  一、导入(历史中的项羽)

  项羽(公元前二三二——公元前二0二),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领袖,著名军事家,史上最强武将!号西楚霸王。楚亡后,项氏一族惨遭屠杀,他与弟弟项庄随叔父项梁流亡到吴中(今江苏苏州)。年少时项梁曾请人教他书法诗歌,项羽学了没多久便厌倦了;后项梁又请人教他武艺,没多久又不学了;项梁大怒!项羽说:“学文不过能记住姓名,学武不过能以一抵百,我要学便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便教授他兵法。但项羽学了一段时间后又不愿意学了,项梁只好顺着他不再管他。

  项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气压万夫,年青时志向便极为远大。一次秦始皇出巡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我可以取代他)。”后来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项羽随项梁在吴中举兵响应,杀刺秦朝的太守了殷通,而这场战役项羽独自斩杀殷通的卫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现了他无双的武艺!二十四岁的项羽,就这样被人民起义的急风暴雨推上了历史舞台。

  二、分析人物形象

  (一)结合课文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第一段 垓下之围【 动作 正面 侧面】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动作描写:惊——起——饮——歌——泣

  性格特点:心理脆弱,多愁善感

  第一段写垓下之围重点写了“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这两个连续性的事件。 “慷慨悲歌”,慨叹自己时运不利,恋恋不舍的和名骓、虞姬诀别,充满了悲凉和无奈的情绪。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 “慷慨悲歌”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男儿有泪不轻弹,项羽这时却“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这位盖世英雄歌罢泪水涟涟,以至于左右的人都不忍心目睹这样的场面。 “莫能仰视”则写尽将士们的不忍之心,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

  第二、三段:东城快战【直率 粗犷 勇武豪爽 极端地自负 语言】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东城快战

  行动描写:三次行动

  性格特点:勇猛、自负

  第二段写项羽从垓下突围成功——再次被困东城的过程。这一段前半部分把逃亡路线和军事力量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战争的形势和项羽的处境一目了然。后半部分写项羽在此绝境中说的一番话。项羽认为“今卒困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灭亡就在面前,他仍旧没有客观分析自己用兵的过失,而一味归咎于天命,这表现了项羽的极端自负。项羽又言“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明知必死,没有退缩,愿意痛快的打一场,这反映了他勇猛刚强的`大丈夫气概;“愿为诸君快战”表明了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畅快的、尽情的展现他的勇猛无敌,保一世英名。就像一次落幕前的演出,要以完美作为结束。如果把“快战”改为“决战”,就带有了鱼死网破的味道,项羽的快意和满足感将荡然无存。

  第三段写项羽的东城溃围之战。共写了项羽的三次行动:

  【骁勇善战 极端地自负 动作 语言 场面 对比】

  第一次通过“项王大呼,驰下,皆披靡”来渲染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遂斩汉一将”的“遂”写出了项羽斩将的轻而易举。

  第二次行动项羽并没有动手,只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孰是追兵,孰是逃将,难以辨别。项羽摄人魂魄的虎虎生威跃然纸上。

  第三次行动,项羽斩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亡其两骑耳”,通过对比再次渲染项王的勇猛无敌。难怪他充满自豪的谓其骑曰“何如”,这一问再次表现了他的自负。

  1、三次行动:

  第一次: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一将”。【渲染了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特别

  是“遂”写出了项羽斩将轻而易举。】

  第二次:项羽自己没有动手,而是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通过对比,项羽慑人魂魄的虎

  虎生威跃然纸上。】

  第三次:项羽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楚军损只失了两个骑兵。【“杀数十百人”展现项羽勇

  猛少敌,势不可挡的战斗场面,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通过这一对比,渲染了项王的

  勇猛无敌。】

  2、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

  精彩!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

  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第四段:乌江自刎 【知耻重义 心地仁善 视死如归的豪侠性格神态、动作、语言、对比】

  主要情节: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自刎而死

  语言描写:天之亡我 无颜见江东父老

  性格特点:宿命思想、知耻重义

  这一段写了两个场面。

  第一个场面是乌江拒渡、赠马亭长。项羽本“欲东渡乌江”但真正来到乌江岸边,他又否定了自己的决定。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在生与义,苟活幸存与维护尊严之间,从容地做出选择。那位曾经“泣数行下”的血性男儿,这时反而笑了。“项王笑曰”的笑,不是强自矜持,不是凄然苦笑,而是壮士蔑视死亡,镇定安详的笑。项羽和随从全都下马步行,冲入重围,同前来追杀的汉军短兵相接。这无疑是一场寡不敌众的战斗,也是一场无济于事的战斗。然而,如果因此就放弃战斗,举手投降,那就不是项羽了。项羽是宁肯站着去死,也不会跪下求生的。

  第二个场面是赐头故人、自刎而死。看到了背楚归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赠头给他,自刎而死。故人追之、认之,必欲杀之以邀功取赏;项羽却慷慨赐头,“吾为若德”;蝼蚁之微,泰山之高,两两对比,何等鲜明!可以看出项羽的高贵感和英雄气质,这个情节表现了项羽视死如归的豪侠性格。

  (二)课文探究

  1、文本阅读--分组讨论3个问题:

  (1)项羽曾经在彭城之战中以3万人马战胜过刘邦的53万大军,打了个以少胜多的漂亮仗,“垓

  下之围”时,汉军共50多万人马追击项羽,但项羽此时还有10万人马。可见,项羽他还是

  有机会转败为胜的,但为什么他最终会兵败垓下呢?

  (2)在第二、三段“东城快战”中能否找到项羽失败的原因所在?

  不能。 没有客观的分析用兵的过失,而是一味的归咎天命,表现了项羽极端地自负。

  (3)当兵败垓下的项羽逃至乌江边时,乌江亭长有船渡他过江,这可以说是他再次起死回生的

  机会。然而,项羽为什么最终选择了乌江自刎?

  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决定不渡乌江。

  (三)结合《史记?项羽本纪》的有关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巨鹿之战,破釜沉舟 骁勇善战,军事天才

  坑秦卒,屠咸阳,烧阿房宫 好勇斗狠,大失民心

  出卖曹无伤 冲动轻信,沽名钓誉

  疑范增,走韩信、陈平、英布 多疑好忌,刚愎自用

  重用项伯 任人唯亲,是非不分

  三、小结

  刘熙载《艺概》云:“太史公文,精神气血,无所不具。”这篇文章就刻画了项羽的“精神气血”:有诀别美人名骓的多情善感,有感天怨时时的自负自叹,有东城快战的勇猛刚强,有乌江拒渡的知耻重义,有赠马赐头的豪侠意气。此文刻画出了很多生动传神的细节,项羽诀别美人名骓时的泪水,陷入绝境的宣言,东城突围的声威,乌江拒渡的笑谈,自刎之前的回顾,都令人难以忘怀。整篇文字读来荡气回肠,令人不免对这段传奇的历史感慨万千,对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悲之叹之,爱之怜之。

  板书:

  故事 人物形象 语言 写法

  垓下之围 多愁善感 惊、起、饮、歌、泣 动作、语言、映衬

  东城快战 勇猛、自负 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遂” 动作、语言、场面

  乌江自刎 知耻重义 笑答、“吾为若德”“遂自刎” 神态、动作、语言、对比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学习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

  一、导入

  散文和诗歌虽然都具有形象性,但各有特点。清代学者吴乔曾以做饭和酿酒分别比喻作文和写诗,说明二者的差异。他说:“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形质俱变。”

  二、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比较阅读欣赏李清照的《咏项羽》,看看她在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个项羽形象?同司马迁笔下的项羽有何区别?

  《夏日绝句?咏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而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以死相报。“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一个“不肯”,一种“可杀不可屈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便漫染纸面,力透纸背,令人叫绝!宁可无愧而死,不肯惭愧而生, 其浩然正气,傲然风骨,使人肃然起敬。何谓做人风骨,何谓做人气节,从项羽的身上,我们可以找到最为精准的答案吧!

  诗歌《咏项羽》语言高度凝练,有很多跳跃和省略,侧重写的是项羽的精神,他的英雄豪气,较少对项羽的具体形象的刻画。而散文《项羽之死》把项羽刻画的有血有肉,栩栩如生,音容笑貌,如在眼前,更能给我们具体逼真的感受。

  中国古代的诗歌散文都非常重视形象,但是二者的形象性又有差别。中国古代的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常常“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因而,诗歌的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需要仔细品味。

  中国古代散文相对于诗歌来说是一种比较舒展的艺术,句式灵活,篇幅可长可短,表情达意不受格律的限制,可以兴之所至,自由挥洒,因而散文中的“意”表达得更为明白显豁。诗歌的语言、意象更注重提炼和升华,有许多跳跃和省略,展现的形象跟具体事物之间的距离较大;散文更加具体逼真,更贴近事物的本来面貌。诗歌,让我们的想象飞得更高更远一些,而散文则给我们更为具体逼真的感受。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学习评价历史人物

  李清照说“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项羽不过江东是持肯定态度的。对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历来意见不一。试就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分组讨论,6人一组,自然形成两种观点,将各自的理由分条列出,试着去辩论说服对方,尽量从文中找到能证明你观点的根据。

  对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历来评价的诗歌很多,请大家看课本76页的5首诗歌,看看分别是什么观点。

  (一)了解历史上众家对项羽的评价:

  1、 司马迁的评价:(好战喜功、穷兵黩武,以武得势又以武失势。)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2、杜牧的评价:(胜败乃兵家常事,包羞忍耻是男儿,大丈夫能屈能伸。)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3、胡曾的评价:(大势已去,耻再起兵 )

  《乌江》

  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

  乌江不是不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4、王安石的评价:(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已去,败势难回,不可能卷土重来。)

  《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5、李清照的评价:(做人要有尊严有骨气。气势豪壮,令人敬仰。)

  《夏日绝句?咏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6、毛泽东的评价:( 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二)归纳方法: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1)要有理有据;

  (2)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

  (3)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启示今人。

  (三)学生活动:评论项羽

  既然项羽身上有如此多的不足,你觉得他还是英雄吗?

  (四)写作练习:

  要求:1、观点鲜明;

  2、引用一句名言;

  3、(主要)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

  4、点评事例;

  5、联系现实。

  (五)堂上讲评

  示例一:

  (观点)做人必须要有尊严。一个人假如没有了尊严,生存在这世上也就毫无意义。(事例)项羽在乌江边,面对束手就擒和自刎两种抉择,他毅然选择自刎。(点评)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无以计数,人生的尊严也就丢失了。(名言)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所谓“黄金”,就是这珍贵无比的尊严。(现实)因此,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严。

  示例二:

  (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事例)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观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点评)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现实)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

  示例三

  (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把人的尊严放到了至高的地位,是一种超脱于物质的高尚情操。

  问题: 点评不到位,不能很好地将事例与观点结合起来,以突出观点。

  修改:

  (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项羽把人的尊严放到至高的位置,放弃了生命,却赢得千古美名。(现实)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为了一点远不如生命宝贵的虚名浮利,竟能轻易丢掉尊严,虽然活着,却比死去更可悲。

  四、总结:项羽之死的人格价值:

  历史不可假设,项羽毕竟死了。但他是站着死的。为了无愧于江东父老,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于七尺男儿之身,项羽以死谢乡亲,以死谢天下,以大无畏的死完成了他在历史舞台上辉煌的缺憾人生的表演。性格决定命运,是项羽就不会过江东,过江东就不是项羽了。项羽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他是宁肯站着死,也不愿跪着生的。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有骨气、有尊严,这就是项羽之死的人格价值。两千多年过去了,项羽依然活在我们的心中,项羽的人格光芒穿透历史的云层,依然熠熠生辉,照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天空。

  五、拓展(当代对项羽的评价)

  易中天(厦门大学教授):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项羽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项羽之死,似乎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显然,刘邦是代表着“历史方向”的,项羽则“不合时宜”。事实上,此后,像项羽这样傻,这样天真、任性的英雄越来越少,阴险毒辣的阴谋家和迂腐愚忠的书呆子则越来越多。从这个意义上讲,项羽说他的失败是“天之亡我”,也对。

  王立群(河南大学教授):项羽虽然最后失败的,但是我们承认,项羽是英雄,项羽叫本色英雄,刘邦是个地地道道的政治流氓,但是在历史评价上,我们应当说,刘邦也是个英雄,刘邦叫什么英雄,刘邦叫实事英雄,他是那个时代造就的那个实事英雄,项羽是本色英雄,本色英雄抵不住实事英雄。

项羽之死的教案13

  [教学目标叙写]

  1、通过本文的学习,继续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学生能够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重点掌握词类活用的规律。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学生联系已学过的《鸿门宴》,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方法]

  以诵读、点拨为主,辅以讨论。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2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生讲项羽起兵灭秦、鸿门宴的历史故事。

  提问:在起兵抗秦、灭秦的战斗中,我们看到一个怎样的项羽?

  能征善战、威风凛凛、不可一世

  在鸿门宴中,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项羽?

  刚愎自用、优柔寡断

  《项羽之死》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记述了楚汉战争中的最后一战————垓下之战的过程以及项羽生命中最后的时刻。上节课我们对这篇课文进行了文字疏通,这节课我们要跟随着太史公的笔触继续勾画描摹自己心目中项羽的形象

  二、初步感知人物形象(梳理情节)

  太史公叙写历史的细腻生动自不待说,但如果要求只用三个短语来记录垓下之战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怎么概括?

  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三、深入探究人物形象

  此时的项羽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我们在初读文本时,一定对他有初步的认识。司马迁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景表现项羽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不同的场景着重刻画了项羽形象的不同侧面,让我们一起细细品读这三个场景,使心中的项羽血肉丰满起来。

  讨论:任选一个场景结合文本原句,根据场景想象的项羽的形象,评论其在此场景中突显的性格特点,探讨此场景中塑造这一形象的手段方法。并尝试着感受项羽的心境。

  教师补充:场景一四面楚歌——英雄之侠骨柔情

  (①学习小组汇报讨论成果,选择同一场景的其他小组补充。

  ②①全班齐读《垓下歌》,想象项羽的形象,感受项羽的心境。

  ③教师明确要点:

  A.欣赏细节描写展现的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这一系列的动作和过程,重点引导学生品读项羽之泣的复杂心境;

  B.欣赏从声的角度--四面楚歌的背景音乐对人物心理的巨大冲击、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反复叹唱折射的无限苍凉、悲哀和疼惜,感受项羽之死这最后一幕的序曲的悲怆氛围及音乐的无形感发作用;

  C.欣赏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的侧面烘托效果,抓能字意味的理解。)

  场景二:东城快战——英雄之勇猛豪壮

  (①的步骤同上。

  ②全体男生齐读第二、三节。

  ③教师明确要点:A.欣赏通过语言刻画形象。引导解读战前这段话的三个层次三种心绪——回顾战斗历程且说是天之亡我时的极度自负;明知无法脱身时还说愿为诸君快战的大勇;复聚其骑时一问何如的豪迈。

  B.欣赏项羽大呼、驰下、目、叱之动作神态的细节和敌方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的再次烘托,感受项羽盖世的勇武神威。

  c.阴陵迷道这一细节展现的项羽性格的另一侧面。)

  场景三:乌江自刎——英雄之视死如归

  (①的步骤同上。

  ②分角色朗读。

  ③教师明确要点:A.从江边的慷慨陈词,语言的角度赏析。B.从项王笑曰的`笑,神态的角度解读笑的丰富内心。)

  教师小结:项羽的形象跃然纸上:有诀别美人名骓的血性柔肠,有感天怨时的自负自叹,有拼死决战的勇猛刚强,有乌江拒渡的知耻重义,有赐马赠头的豪侠意气。正如古人云:精神气血,无所不具。

  四、读完《项羽之死》,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和感受如何?

  (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的艺术魅力,以及司马迁传写人物的杰出功力。同时感受全文雄奇悲壮的美学境界,体会美的都是悲的美学境界。)

  五、结课

  全班齐读《垓下歌》,祭奠英雄的华美落幕

  板书设计:

  垓下之围——英雄之侠骨柔情

  东城快战——英雄之勇猛豪壮

  乌江自刎——英雄之视死如归

项羽之死的教案1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并掌握文章重点文言基础知识,特别是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两类现象。

  2、理解并把握文章内容,特别是人物对话、人物等精彩场景。

  3、理解并体会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

  4、学习人物鉴赏的主要方法,探讨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的悲剧意义。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和评价“项羽”这一主要人物形象,从中获取某种有益的人生启示,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刻画的方法。

  2、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审视与评价“项羽”这一历史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探讨项羽这一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意义。

  2、学习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学习课时】:

  2课时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准备工作]:

  1、学生参考《学习辅助案》,预习文本

  2、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就“文本内容”、文本写作特点以及其它相关方面提出问题。问题可针对以下对象加以拟写:

  (1)向“作者”提问;(2)向同学提问;(3)向老师提问

  3、教师收集各小组“提问本”,并加以整理、挑选。经整理而挑选出的问题或作为课堂“答疑解难”之用或用以“文本分析与探究”。整理、挑选原则如下:(1)各小组共同关心的;(2)与文本关系密切且较具“价值”的;(3)与教学目标密切且易于加工的

  一、课题导入

  (一)由学过的课文《鸿门宴》导入(略)

  (设计意图:联系已有知识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二)展示学习目标(略)

  展示时,教师略加说明。(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学习“心中有数”)

  二、答疑解难

  1挑选“提问本”上较具代表性的问题来展开分析、交流。

  (设计意图:解答学生疑惑,提高教学针对性)

  1、展示“问题”

  此处展示的问题主要是文言基础知识,问题如下:

  A、正音

  垓、骓、阙、靡、辟、刈、绐、翳B、请找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

  ①项王军壁垓下②项王乃复引兵而东③直夜溃围南出

  ④亦足王也⑤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C、请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类型。

  ①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②左,乃陷大泽中③然今卒困于此④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⑤骓不逝兮可奈何

  ⑥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2、解答问题

  教师给出适当时间让学生思考,然后全班共同解答,教师适时点拨、补充、总结。(略)

  三、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根据教学目标,初次学习提出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任务,为下一课时文本细读与人物形象分析教学做好准备)

  1、学生独立思考

  2、学生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明确

  所提出的整体感知任务如下:

  请根据文意,划分文中场面描写,并使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四、课堂小结(略)

  五、作业建议

  (设计意图:作业内容设计不唯一,难度不统一,提供多种选择,目的是尽可能照顾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不同学习要求)

  [必选]:

  反思提问:课后总结学习心得,继续深入分析文本,提出相关疑问,登入“提问本”。 [任选]:

  1、字词积累:熟读全文,完成课后练习二

  2、思考交流:完成课后练习一与练习三

  3、写作提升:任选一场面,从写作技巧的角度加以点评,写成文字

  第二课时

  2 [准备工作]:

  1、学生再次反观《学习辅助案》,继续深入把握文本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再次就“文本内容”、文本写作特点以及其它相关方面向“作者”、同学、老师提出问题

  3、收集各小组“提问本”,并加以整理、挑选。经整理而挑选出的问题或作为课堂“答疑解难”之用或用以“文本分析与探究”。整理、挑选原则如下:(1)各小组共同关心的;(2)与文本关系密切且较具“价值”的;(3)与教学目标密切但经适度加工的

  一、教学导入

  由现实生活中有关以“霸王项羽”为人物题材的歌曲、影视、文学作品等导入(略)

  (设计意图:联系现实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答疑解难

  再次从“提问本”上挑选出较具代表性的问题或之前遗留下来的有价值的问题,来展开分析、交流。

  (设计意图:解答学生疑惑,提高教学针对性)

  1、展示“问题”

  此处展示的问题仍旧是文言基础知识,问题如下:

  A、正音

  文中的20个“骑”字读音都一样吗? B、请找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请指出以下三句特殊句式类型:

  ? ?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骑能属者百余人耳汉骑追者数千人

  2、解答问题

  教师给出适当时间让学生思考,然后全班共同解答,教师适时点拨、补充、总结。(略)

  三、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某一问题展开文本的深入分析,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与理解)

  [要求]:让学生结合文本相关场面描写,在小组内展开合作交流,完成以下学习任务;并试着从中分析、归纳出“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的'主要性格特点。

  [任务]:

  ①文段一实际上共描绘了“三场悲歌”:四面楚歌、项羽悲歌、美人和歌。请根据文意展开想象,试着补说出“和之歌”的内容(文白皆可)。 ②请对比“阴陵田父”与“乌江亭长”对待霸王项羽的不同态度与做法,试着加以分析说明。

  ③文段四“拒渡”、“赠马”、“赐头”三个场面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呢? ④假设项羽在即将自刎之前见到了刘邦,请试着设计一段项羽欲对刘邦最想说的话,并阐述理由。

  1、学生独立思考

  2、学生小组探究

  教师适时参与、引导、点拨。

  四、展示·质疑·答辩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思维过程,培养学生质疑与言语表达能力)

  [要求]:请各小组主动展示,大胆质疑,并积极答辩。

  1、小组展示

  2、同学质疑

  3、小组答辩

  教师积极、具体、客观地给以评价。

  五、课堂小结(略)

  六、作业建议

  (设计意图:作业内容设计不唯一,难度不统一,提供多种选择,目的是尽可能照顾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要求)

  [必选]:

  反思提问:课后总结本课学习心得,对照学习目标反思学习过程,提出相关疑问,登入“提问本”。

  [任选]:

  1、字词积累:请试着归纳出本文的文言基础知识。

  2、思考交流: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历来意见不一。试就这一问题与同学展开课后交流。

  3、短评写作:学完本文,同学们对“项羽”的认识是否又更进了一步呢?请据此写一篇“人物短评”。

项羽之死的教案15

  一、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内容容易把握。故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及“以读促写”,既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又通过阅读带动写作,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在课文中选用事例”和“如何运用事例”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

  2、把握文章内容,联系旧课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3、以读促写,通过单项训练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电脑显示:项羽图片

  (让学生联系《鸿门宴》回答项羽的形象:英雄、莽夫、勇猛、有勇无谋、自负、妇人之仁等。)

  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几千年来从不曾被人忘记,从而成为文学艺术家们宠爱的一个创作素材。

  我们曾在高一时学过《鸿门宴》,大家对项羽有了比较深入客观的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同样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项羽之死》,来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进一步学习如何分析评价一位历史人物。

  《项羽之死》记述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他的性格。

  二、朗诵全文

  (作用: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诵,能更好的`表现文中描写的历史场景,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脑显示: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疑惑。

  3、提交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

  三、梳理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

  (一)确认书下注解在的重点词句

  (二)补充讲解

  电脑显示:

  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

  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

  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

  4、项王泣数行下:眼泪

  5、平明(平旦)天亮

  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

  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

  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

  9、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却

  (三)知识梳理

  一、多义词

  1、项王军壁垓下()岸土赤而壁立()

  2、自为诗曰()为诸君溃围()

  赤泉侯为骑将()吾为若德()

  吾为公取彼一将()

  3、虞兮虞兮奈若何()吾为若德()

  4、亦足王也()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5、是时,赤泉侯为骑将()于是项王乃上马骑()

  6、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以无厚入有间()

  7、籍独不愧于心乎()然今卒困于此()

  8、天之亡我()汉军乃觉之()

  9、乃有二十八骑()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二、解释下列词语

  1、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

  2、力拔山兮气盖世()

  3、直夜溃围南出()

  4、常幸从()

  5、然今卒困于此()

  6、期山东为三处()

  7、骓不逝兮可奈何()

  8、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9、地方千里()

  10、平明,汉军乃觉之()

  三、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词。

  1、项王军壁垓下

  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3、直夜溃围南出

  4、亦足王也

  5、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四、文言句式

  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左,乃陷大泽中

  3、然今卒困于此

  4、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五、固定结构

  1、骓不逝兮可奈何

  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六、翻译下列句子。

  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2、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3、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4、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5、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七、布置作业

  1、复习巩固本课文言基础知识;

  2、思考:“项羽之死”给我的启示。

【项羽之死的教案】相关文章:

项羽之死教案12-21

项羽之死赏析03-28

项羽之死原文翻译及赏析02-28

《杨修之死》教案02-27

项羽的个人评价05-06

项羽的个人评价10-11

悲情英雄项羽的个人评价是怎么样的范文09-03

教案教案及反思04-18

教案中班教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