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13 09:29:44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推荐]小学语文教案6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荐]小学语文教案6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字。会写8个字。会用“可爱的”“高兴地”写句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同学之间的真挚情意。

  3.懂得珍惜友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要珍惜友谊。

  初步感受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述的方法。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解题、导入新课。

  二、 识字写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采用多种方式认读生字。

  (1)利用儿歌巩固识字的方法,学习科、亚、呆。

  (2)识字与识词结合,鼓励学生发现识字方法。

  (3)用游戏的形式巩固识字,积累词汇。

  3.指导写字。

  三、 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二、朗读感悟

  1.出示思考题

  (1)床前的气球代表了什么?

  (2)同学们想通过这个气球对科利亚说些什么?

  (3)科利亚看到这个气球,心里会想些什么?

  2.小组合作学习:找到相应的自然段,读一读。

  3.全班讨论: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体会科利亚孤独、无奈。

  (2)指名读第四自然段:体会“气球上画着一张可爱的'小脸”和“他好像看见米沙拉动拴着气球的绳子,几个同学站在四周,叽叽喳喳的指手画脚”这两句话的感情。

  (3)指名读第五自然段:体会“科利亚望着窗外那张逗人的小脸,高兴地笑了”这句话的意思。让学生发挥想象,并在反复的朗读中去体会。

  四、 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表演课本剧。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语文园地八

  学习目标

  1、能发现ABB式词语重叠部分的读音变化,

  2、感受重叠的表达效果。积累ABB式词语和成语。

  3、读背《三字经》节选,

  4、大致了解意思。

  5、猜字迷,

  6、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7、启发学生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外,

  8、通过具体的事情,

  9、真诚地夸奖别人,

  10、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11、通过自由表达,

  12、锻炼学生的习作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2、版本的《三字经》。

  3、学生带字典或词典。

  4、学生搜集了谜。

  第 一 课 时

  一、口语交际

  1、谈话引题。

  教师结合本课堂上两位学生的实际由衷地进行夸奖,让被夸奖的同学谈谈感受。

  学生交流自己受到的最难忘的一次夸奖以及当时的感受。

  教师小结。人和人之间需要互相欣赏。夸奖别人就是给别人送温暖的阳光。因此,我们要学会夸奖别人。

  2、讨论明法。

  引导学生联系前面的例子讨论:应该如何夸奖别人。

  引导学生认识到,夸奖别人首先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要通过具体的事情真诚地夸奖别人。

  3、分组交流

  可按教室自然组分成四组。先想想小组里每个同学的长处,再用具体的事情来夸一夸组里的同学。注意小组里的每一个学生都要夸奖同学,每一个同学也都要被夸奖到。

  4、全班交流。

  a.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全班说。

  b.师生评议。评议要点:要用具体的事情;要实事求是;要真诚热情。

  c.对于同学赞扬的话语,请被夸奖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

  5、填写“成长卡”

  成长卡上分四栏:“教师说”“家长说”“同学说”“自己说”。同学间交换填后两项。

  第 二 课 时

  一、习作

  1、谈话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交流一下这一学期来自己的习作写了些什么。教师对学生的习作态度、习作成绩充分肯定、表扬。

  2、交流拓展

  a.最的,你有——哪些很想和别人说说的?人、事、景或物都可以,不受任何限制。

  b.范例引路。

  请学生,把自己想要告诉别人的内容具体说一说,要把内容说清楚。

  引导其他学生讨论:哪些地方说清楚了,是怎么说清楚的;哪些地方还没说清楚,应该怎样说清楚?

  注意:教师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作为例子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掌握一般方法。

  3、学生自选内容进行习作。

  4、选取部分习作朗读交流,

  5、互相议议优点和不足,

  6、提出修改意见。

  7、学生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

  第 三 课 时

  一、评议作文

  1、教师概述上次习作的成绩,

  2、重点是内容丰富多样,

  3、习作态度认真等。

  4、优秀习作赏析,

  5、激励学生以后把习作写得更好。

  6、建议学生把这学期的习作整理一下,

  二、我的发现

  1、出示“我的发现”中的列出的词语。

  引导学生认真读读,再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

  2、 读词语,

  3、纠正读音。

  4、互相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词语都是ABB式。这种形容词的重叠式,一般表示程度加深或带有某种感情色彩。

  5、指 导朗读,

  6、通过读体会这样重叠的.表达效果。

  7、拓展积累。

  a.你还能举出这样的词语吗?小组合作照样子写词语,看哪一组写得多。

  b.投影展示,并朗读。

  c.请学生从大家举出的ABB式词语,选择自己喜欢的抄下来。

  三、读读背背

  1、请学生捧起书,借助拼音反复,练习,把韵文读正确,读通顺。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进行范读和指

  2、怎样理解这几个句子的意思?

  a.学生用词典、与同学讨论等方法理解句子。

  b.请学生说说句子的意思。不懂的地方互相讨论一下,教师也可稍做指点。

  四、课外扩展

  有条件的,再找《三字经》读一读,以后背给大家听。

  第 四 课 时

  一、读读记记

  1、自读“读读记记”中的词语,读准带拼音的字的字音。

  2、座互相检查是否能读正确。大致说说词语的意思。

  3、分类记忆这些词语。

  二、趣味语文(猜字谜)

  1、仔细看看谜面,你能猜出谜底是什么吗?(是“口字)

  2、说一说,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3、请同 学们在搜集的字谜中,选一个让大家猜猜。

  4、试着编一个字谜。独立编、合作编均可。

  5、交流,并评选星级字谜。

  根据所编字谜的准确和巧妙,评选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字谜。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板书设计:

  少年闰土 “我”

  出身 农家少年 地主少爷

  外貌 紫色圆脸

  戴小毡帽 ?

  项戴银圈

  生活经历 瓜地刺猹

  海滩拾贝

  雪地捕鸟 四角天空

  海边看鱼

  5偷瓜

  教学目标

  ⒈默读课文,了解大意,感受农村孩子的调皮、纯真和可爱。

  ⒉读准词语的读音,了解“作践、寻思、侍弄、混小子、毛头娃崽”等一些农村生活口头用语,体会不同语言风格的魅力。

  ⒊通过读一读、讲一讲或演一演的形式,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

  体会不同语言风格的魅力,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认真读课文,了解文中的故事。

  一 、揭示课题,以疑促读。

  “偷”是什么意思?毛头娃崽是怎样“偷”瓜的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

  交流读文收获。

  ⒈指名读文,同学互相纠错。

  ⒉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感悟人物形象。

  那么文中的娃崽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四、重点部分处理:

  老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以下几句话:

  (1)“李善才就看瓜,看不住,一愣神……这边早有几个娃崽抱着大西瓜跑远了。”想象当时的情景,让孩子选择不同的'角度去读,真正读进去。

  (2)“李善才不知自己怎样扑进屋子,跪倒在三奶奶跟前。他喊:娘啊,我混!”从李善才的动作体会他的心中忏悔之情。

  行路人经过瓜田边,说:“善才你这地边的瓜侍弄得比地中的好。”李善才说:“那敢情是。”孩子到底还偷不偷瓜,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会出现歧义。老师要阐明自己的观点,给学生正确的引导。

  让学生结组,分角色,准备台词,演一演。

  课后向生活延伸:

  想一想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写一写。如果没有,你听说过这样的故事吗?写一写。

  6、古诗二首

  教学要求:

  1、正确认读“寺”,掌握“妆”与“寺”两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自然背诵。

  3、用心品读诗文,体悟“水光潋滟”、“山色空濛”、“接天莲叶”等词语构筑的画面与意境,读出诗的韵味与美感。

  4、感受不同诗人眼中不同的西湖,对西湖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产生向往之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自然背诵;感受不同诗人眼中不同的西湖,对西湖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产生向往之情。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一)、初读课文,读准读通诗句。

  1、师范读,学生评一评。

  2、学生练读,互评。

  3、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二)精读课文理解古诗

  1、复习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读诗句,悟诗意)

  2、分组合作学习古诗,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方法,把你的理解、感受、问题与小组交流。解决不了的可动笔记一记,方便在班上交流解决。

  3、学生汇报所得所感所疑。

  4、师边小结边板书。

  5、指导朗读。

  二、回读全诗,感受意境。

  三、扩展思维

  我们被诗人带到如此迷人的西湖中,你会想此什么呢?

  四、指导背诵

  五、作业

  根据你对诗意的理解把西湖的美景画下来。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一千多年前的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和你们一样看到那么美的荷花,作了一首诗,脍炙人口,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古诗)

  二、 学习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 自读古诗,读正确。

  2、 指名读古诗。(男女各一)。

  3、 哪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4、 还有那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我们第一次和这首诗亲密接触,就有不小的收获,再来读读,我们的收获会更大。

  三、再次学习交流。

  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三个)

  在知道诗的大致意思后,我们也只是知道了个大概,学了点皮毛,假如我们再深入研究,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四、深入研究学习。

  1、你还想深入了解些什么?

  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心情怎样?

  2、就近找学习伙伴讨论。

  反馈交流

  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同学们你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那些词句写出了西湖的美,把它读得特别好,那些词句写出了对友人的眷恋,也把它读好。同桌试试吧。

  3、看着这满湖的荷花,你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

  4、整首诗美美的,又带有一丝淡淡的离愁的读一读。

  5、背下来行吗?试试吧!

  五、 以前也曾学过一首写荷花的诗是什么?(小池)

  1、 这两首诗有什么不一样?

  2、你喜欢那一首,为什么?

  六、 西湖是世界闻名的风景旅游胜地,自古以来,描绘西湖美景的诗很多,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七、 这些诗是我们古代先辈为我们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也来学学古人,用我们自己手中的笔,来夸夸我们的杭州西湖。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晴天 好 西湖 淡妆

  总相宜

  雨中 奇 西施 浓抹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六月 西湖 莲叶(接天,无穷碧)

  不同 四季 荷花(映日,别样红)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和7个词语,认识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下雨前一些小动物的异常表现。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好对话,特别是指导读好带有疑问语气、感叹语气的句子。

  2.掌握生字的读音和字形,结合词语理解字义,结合句子理解生词的意思。

  教学用具:

  1.生字生词卡片。

  2.媒体资源:有全课文文字的投影片,视频《要下雨了:范读》,动画课件《要下雨了:综合生字》。

  3.要求学生了解一些能预测天气变化的自然现象。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谈话揭题

  1.同学们,夏天的时候,下雷阵雨之前,天气会怎样?我们会有什么感觉?

  2.下雨之前,小动物又会有什么变化呢?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要下雨了》。

  二、充分自读,整体感知

  1.看视频《要下雨了:范读》,听课文录音,注意良好听读习惯的培养。

  2.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文中先后出现了哪些小动物,做上记号。

  3.同学们汇报交流:课文先后出现了哪几种小动物(教师板书;小白兔、小燕子、小鱼、蚂蚁)学习生字“兔”,引导学生联系小兔子的样子记住“兔”的字形。

  三、由扶到放,学习课文

  1.指导学习一至三段。

  (1)指名读第一段。学习生字“弯、直”,通过做动作理解词义。

  (2)练习朗读第一段,可边读边做动作。

  (3)教师引读第二段:小燕子从他头上飞过。小白兔大声喊……(学生读)。

  (4)引导学生看第一幅挂图:小燕子飞得很低,小白兔奇怪地向燕子为什么飞得这么低。学生练习朗读小白兔喊叫的句子,提醒学生注意提示语“大声喊”和句尾问号。

  (5)先指名读第三段,然后逐句以问引读:

  ①教师指第一句问:燕子边飞边说——

  ②空气怎么样呢?(学生接读第二句)虫子的翅膀可比鸟的翅膀小多了,薄多了,就像透明的纱一样,沾上了小水珠,就像人背上了铅球一样沉重,自然就飞不高了。再读第二句。

  ③那小燕子飞不高是什么原因呢?学生读最后一句,教师板书:捉虫子,学习生字“捉”,练习朗读句子。

  (6)朗读第三段。

  2.半扶半放,学习四至六段。

  (1)小白兔听了燕子的话,半信半疑,书上这句问句该怎么读呢?出示“是要下雨了吗?”请学生读。

  (2)小白兔又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先自己读读四到六段,然后同座位分角色读一读。

  (3)检查、交流学习情况:

  ①换词理解“往”。(可换“朝”、“向”)

  ②小鱼游到水面上来的.原因是什么?(板书:透透气)

  ③指名练习分角色朗读四到六段。

  看见燕子低飞、小鱼游出水面,听了燕子和小鱼的话,小白兔相信要下雨了吗?大家读读下面几段课文就知道了。

  3.放手学习七到九段

  1)小白兔看到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又听了他们说的话,连忙挎起篮子往家跑,这里的“连忙”可以换成什么词?(立刻、马上、赶紧)

  2)他又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他怎么做了?自然学习七至九段,通过朗读来回答问题。

  3)学生汇报朗读,教师相机指导学习生字词,指导朗读。(板书:搬东西)

  “消息”一词可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小兔把什么消息告诉了蚂蚁?

  小兔这个消息是怎么得来的?联系前面小兔看到的、听到的内容来理解。

  四、练习分角色朗读全文

  1.学生自由读全文,按小组练习分角色朗读全文。

  2.指名分角色朗读。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23课《看月食》,重点描述了月全食的全过程。教学中我们发现,不使用直观教具难以讲清课文涉及的月全食知识,也无法让学生建立月食中月亮各种形态变化的概念及规律。为此,笔者经过反复试验,设计出《月全食简易演示装置》,供老师们上课时(也可将格规格缩小,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成学具,供讲课时使用)。

  (一)材料:

  54×27(cm)厚纸板一块,90×12(cm)透明胶片两条,订书针两枚,4.5cm半径透明胶片(涂成暗红色)剪成的圆一个。

  (二)制作:

  在厚纸板上中心处画圆(半径12cm,用墨汁涂成黑色,代表地影),在圆的两边及厚纸板两侧中部开口(宽度12cm),将二条透明胶片用钉书机把左端订在一起,上面的一条于中心右侧用红油墨笔画圆(半径4.5cm)代表月球,下面一条同位置处贴上剪出的圆(暗红色,代表全食后的月亮,因月球此时还能反射一部分经地球大气散射到月球的光而致)。

  (三)组装:

  将透明胶片上条穿入厚纸板两侧的切口,下条穿入地影两侧的切口。将胶片推至右侧,使下条胶片上的暗红色圆藏到厚纸板之下,而上面只能看到地影左侧用红油墨笔画成的月亮。注意:上下二条透明胶片均需覆盖在地影上方。

  (四)使用:

  用左手捏住透明胶片左端订书针之间,慢慢向左抽动,使上下二条透明胶片上的圆同时掠过地影,即可演示出月全食的全过程。使用时可结合讲解课文边抽动边让学生看上条胶片上月亮的形态变化:像大白玉盘(月食前)———像被咬去一块似的`———像小船———像镰刀———像眉毛———像细钩———像一面锣(全食时)———像弯弯的细钩———像眉毛———像镰刀———像小船———像大玉盘(复圆后)。演示完后,还可让学生看课本插图,让学生说出图中的月亮是全食前的月亮还是生光后的月亮?

  注意:在地面上看月亮,规定方向为“左东右西”。向左抽动让月亮经过地影是由于月球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决定的。

  不难理解,月食时总是东缘先食(左侧边缘),东缘先生光。

  本教具具有科学性(可正确演示月全食过程、原理和形态、月色等)、实用性(可做教具,又可缩小做成学具,还可作为玩具、艺术品收藏)、廉价性(所用各种材料均可找到替代品)、

  简便性(制做简单,携带方便)等特点,弥补了立体教具(如三球仪等)的许多缺陷,值得在小学教学中推广。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一、故事导入,揭题激趣。

  “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然后再辅以多媒体课件,老师用富有感情的语气讲述故事(课文内容)。

  听完故事后,问:你听懂了些什么?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引导学生对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故事和直观、形象的课件演示创设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识规律,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充分展开创造了鲜活的空间,将学生自然地带入了学习情境,课伊始,趣已生。同时,从学生的自由质疑中得到了信息的反馈,便于适时调整已定的教学流程,体现了教为学服务的宗旨。]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不通、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喜欢的地方要带上自己的情感,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丢字。

  (教学提示:自读时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高声读、小声读、默读、与同伴齐读等都可以。)

  [设计意图:自主化的读书方式,照顾了不同阅读发展水平的学生的学习要求。]

  2、了解初读效果。通过认读生字卡片和指名读、师生评读、集体诵读等多种形式了解自读效果。

  (教学提示:这一环节中,主要在于能使学生将生字读得准确,将课文读得通顺,重点放在师生共同评读上,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感。)

  三、研读重点,探究感悟。

  (教学提示:本环节,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以狐狸说的三次话为线索,抓住狐狸和乌鸦的神态、语言、动作的词,通过各种形式的读,逐步去感受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悟出喜欢听奉承话容易受骗上当的道理。)

  1、学生自由读4至8自然段并划出狐狸说的话。

  2、指名一个学生当“狐狸”,把三句话读给大家听。

  (教学提示:这一教学环节中,只要求学生把三句话读出来,而对怎样读没有做具体的要求,因此,学生在读时对语调的把握比较平淡。这里,老师要相机发问:“狐狸这样说,能得到乌鸦口中的肉吗?”促使学生深入研读狐狸所说的三句话。)

  四、表演迁移,开发潜能。

  1、学生自主推荐,自己找合作伙伴带头饰表演。可以根据课文主要内容自由想像,并加入一些动作、表情。

  2、评议。引导学生说说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可以怎么改。

  (教学提示: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给提供一个创新的机会,展示他们的理解力、想像力、表演才能以及协作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

  五、总结明理,扩展延伸。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小学教案01-0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八》教案03-28

小学语文教案11-07

小学语文教案03-27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10-07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7-29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8-18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08-24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8-30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