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16 09:26:35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范例【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用的语文教案范例【5篇】

语文教案 篇1

  知识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了、子、门、月”4个字。认识2个笔画“横勾、竖勾”和4个偏旁“广、户、穴、尸”。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人文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农村变化很大,激发热爱生热爱学习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认字、练习朗读。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观察校园。

  (二)初读课文。

  学生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后,检查他们自读情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启发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这首诗押ang韵,朗读时要读出韵律来。注意读出设问句的语调,启发学生边读边想,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自然地表达出赞美新房的喜悦心情。

  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四)认字、写字

  1、认字

  要求学生在初读课文时,边读边勾画出本课的生字,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

  本课学生需会认12个生字,“哪、座、房、漂、亮、青、门、窗、香、屋、要、们”然后用开火车、当小老师、找朋友(给生字找对应的音节)、摘苹果等多种游戏形式,让学生初步认记字形、读准字音。重点指导“哪、座、房、亮、青、窗、香”的读音。

  字形教学要启发学生自己动脑,运用熟字加偏旁、去偏旁等容易记忆的方法认记字形。“广”“穴”和“尸”是本课新学的偏旁。“穴”要与“宀”比较;“尸”要与“户”比较。

  2、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笔画较少,可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字,“乐、子、门、月”自己说说写这四个字时应该注意什么,教师作重点提示。在写“了”之前,先让学生认识新的笔画“横勾”“竖勾”。强调“竖勾”写在竖中线上。

  写“子”时,启发学生把它和“了”比较,让学生知道“子”比“了”多一横。此外要提醒学生注意“门”要先写点,“月”第一笔是竖撇。个别指导书写。

  板书:

  哪座房子最漂亮

  了、子、门、月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行句子练习,体会“爱”的广泛含义。

  2、学习3个汉字,掌握音、形、义。

  教学准备:小黑板,字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读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句子练习:

  1、出示例句:1 爸爸爱我,妈妈爱我,我也爱爸爸妈妈。

  反复朗读,体会语法。

  2、出示第一句:老师爱我,同学爱我,我也爱 。

  (1)你能把句子填完整吗?试一试

  (2)老师和同学怎么爱你?你怎么爱老师、同学?

  3出示第二句: 爱我, 爱我,我也爱 。

  (1) 还有谁关心、疼爱你呢?

  (2) 小组讨论句子怎样填。

  (3) 全班交流,选较好句子全班朗读。

  3、小结: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老师、同学……这么多的人关心、疼爱这我们,我们也要懂得去爱他们,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快乐!

  三、 学习生字:

  1、你能读准生字的音节吗?

  2、你有好的记字方法吗?

  3、比一比谁组的词语多?

  4、怎样写字呢?指名书空,纠正。

  5、指导在田字格里写字。

  四,达标训练:

  1、练习在田字格里写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略读语文,讲的是一位盲妇人,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在巴黎的街头乞讨,她身旁立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可是没人给她施舍,一位诗人在木牌上加了一句“春天到了”,情况就完成不同了,各种各样的人都慷慨解囊,因:为诗人的语言,用美好衬托出不幸的人更加不幸,引起了人们对盲妇人的同情,[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加了一句话》教学设计。从故事中,人们可以体会到语言的魅力和情感的力量。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语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语言的魅力,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从故事中体会语言文字所产生的巨大力量,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体现课插图的投影片

  学生:前留意广告词,收集自己喜欢的广告词。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我们的语言充满着巨大的魅力,恰当地运用语言,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学习了《加了一句话》这篇课文,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板书课题、读题、质疑。(学生可能会提出:加了一句什么话?谁加了一句话?加了一句话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加一句话等。)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

  1、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或请教同学、老师,扫清字词障碍,读通课文。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看看通过自读课文,弄清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在书上做上记号。

  三、小组合作交流,解答疑难,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

  1、分小组合作交流自读所得,讨论疑难问题。

  2、假如你当时就在场,你会怎么想?

  教师巡视适时检查:

  ①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如:佝偻、衣衫褴褛、绅士、风烛残年。

  ②对重点问题:为什么在“我什么也看不见”前面加上“春天到了”就有这么大的魔力的讨论。

  四、创设情境,采访释疑。

  1、假如你是《巴黎时报》的一名记者,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请你即兴进行现场采访,看看人们是怎么想的,前后态度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

  其他同学分别扮采访对象:双目失明的老妇人,法国著名诗人衣着华丽的绅士、贵妇人、打扮漂亮的少女,衣着寒酸的职员。

  指导学生采访问题要依对象而定,如:

  (1)老婆婆,今天给你钱的人多吗?

  (2)先生,你为什么要给这位盲妇人加上“春天到了”这句话?

  (3)先生(太太、小姐)街上那么多乞讨的人,您为什么要把钱给她?

  (4)先生,看样子您不是很有钱,为什么还要给她钱?

  通过采访,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春天来了,我什么都看不见”这句话的含义,感悟语言的魅力,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并谈谈读了最后一段话的感想。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教师谈话激情:春天,万紫千红,到处莺歌燕舞,和风送暖。人们沉浸在对春天的美的享受中,而那位盲人却看不到这人间最美好的季节,是多么的令人同情。

  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语言的魅力,感受人们思想的变化。

  2、指导学生用抒情的语调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春天到了,万紫千红的景象与老妇人“什么也看不见”的不幸遭遇的强烈反差。

  六、拓展训练:

  “加了一句话”后,人们对盲妇人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场面一定很感人,请把当时的场面描写下来,注意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17、石头书》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理解课文,知道“石头书”指的是什么?“书”里有什么学问,应该怎样读这本“书”。

  一 导入新课

  (1)(指着石头)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

  (2)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这些石头,你们还想不想继续探索这些石头的奥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石头书》。

  (3)检查朗读:指名分节读课文。

  过渡:课文中有这样一个词“刨根问底”,谁知道是什么意思?

  做学问就要有刨根问底的精神,这节课,我就要看一看哪位同学能做到“刨根问底”。

  (4)我的十分钟

  师:“什么”这个词在文中出现了两次,意思一样不一样?

  生讨论

  师总结:同样的词,用在不同的地方,表示的意思不一定一样。

  想一想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生思考 交流

  生:《蒲公英》一课中“这黑黑的泥巴有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第一个“有什么意思”的意思是情趣。

  第二个“有什么意思”的意思是意义。

  “如果我们光读书,却不用心思考,提不出问题,这可是个问题”

  “提不出问题”的“问题”是想回答的题目。

  “这可是个问题”的“问题”是值得注意的地方

  师:例子举得不错,两个“意思”“问题”的意思的确不一样,通过刚才的讨论,你

  明白了什么?

  生:我明白了,有些词语,用在不同的地方,他们所表达的意思不一定一样,我们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二 质疑激趣,精读课文。

  1书上有这样一句话。出示:

  “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多呀,我们也要学会读这本书。”

  (1)指名读这句话。

  (2)看到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根据学生回答相继出示:石头怎么做成书呢?

  “石头书”里有哪些学问呢?

  该怎么读这本“石头书”呢?

  2 这三个问题其实很简单,答案就在课文里,现在请你自己读读课文,读完后再与同座同学交流交流。(给予充分的时间)

  3全班交流。

  (1)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在第几小节?谁把这一小节读一读,再回答第一个问题。板书:石头 像 书

  a听同学们这样说,老师倒有个问题了:石头怎么能像书呢?你看我们平常用的书,语文书啦,思品书啦,它们都有什么特点?(板书:一页一页,字、画,获得知识)。 b 而这石头光秃秃的,怎么看也看不出它哪儿像书呀?你能帮老师解答吗?怎 么才能找到答案?

  老师教你一种读书方法。拿出笔,一边默读一边想: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写了石头像书?用笔在这些自然段前做一个记号。

  C交流:你找的是哪一自然段?把这一段读一读。(第五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写了石头哪儿像书?(一页一页)

  指导朗读这一段。

  练习说话。用“因为---所以---”说一说为什么说石头像书?

  d 按以上步骤完成第七、九自然段。

  (2)我们读书能获得知识,那石头会告诉我们什么呢?

  a 自由读十一、十三自然段。

  b指名回答。

  C练习说话:(出示)

  化石告诉我们:这里曾是( )。后来,这里变成了( )。又过了很多很多年,地壳( ),这里又变成了( )。石头书会告诉我们( )

  (3)川川和磊磊听了叔叔的话后高兴地说“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多呀,我们也要学会读这本书。”这里的“读”是我们平常读书的读吗?那这个“读”字该怎么理解?

  (读:钻研、探索)

  (3)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 总结全文

  1、说说“石头书”的含义。

  2、理解练习

  1)、填空:

  (1)石头就是书,不仅因为它 的,就像 ,而且因为石头书上也有字和画。“字”指 、 和 ,“画”指 。(2)“它能告诉我们,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密林,地上有花有草,还有许多昆虫。”中“它”指 。从 ,我知道这里曾是一片密林;从 ,我知道后来这里变成了大海。

  2)、课外阅读:《奇怪的大石头》

  3、小结:今天,我们跟随作者阅读了“石头书”,了解了石头里竟蕴含了这么多的学问。在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类似“石头书”这样的事物,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研究。我们现在应该努力学习,掌握知识,长大了去揭示那些奥秘。

  四 布置作业

  练习朗读课文

  自主练习

  1、“刨根问底”是什么意思?它和哪个歇后语的意思相近?

  2、川川和磊磊从石头书中“刨”到了哪些学问?

  板书设计

  石头→书

  一层一层 一页一页

  雨痕、波痕…… 字

  树叶、贝壳、小鱼…… 画

  告诉…… 获得知识

  智慧瞬间

  拓展阅读

  化石小资料:

  简单地说,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时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质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的痕迹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我们把这些石化了的生物遗体、遗迹就称为化石。从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动物、植物的样子,从而可以推断出古代动物、植物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环境,可以推断出埋藏化石的地层形成的年代和经历的变化,可以看到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等等。

  人物小故事:

  奇怪的大石头

  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

  小时候,他喜欢和小伙伴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每次他都受藏在一块大石头的后面。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一听到小伙伴的脚步声,他就悄悄围着大石头躲闪。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时间长了,他对这块大石头发生了兴趣: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李四光跑去问老师,老师想了想,说:“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我小的时候它就在那儿了。

  “是谁把它放在哪儿的呢?”

  “听说天上常常掉下来陨石,也许它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

  “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它应该把草地砸一个很深很深的大坑。可它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

  “这我可说不上来了。”

  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爸爸也说不清楚。

  这块突兀的大石头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它的四周都是平整的土地,没有一块石头呢?这个问题李四光想了许多年。直到他长大以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才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后来,李四光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他终于弄明白了,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经过进一步的考察,他发现在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冰川活动的遗迹。他的这一研究成果,震惊了全世界。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课文内容,培养诵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起表现作用。

  3、感受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的描写,并注意本文层次清晰、有条不紊的特点,以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教师:1993年,有一个藏族小伙子叫洛桑,在中央电视台名牌栏目《曲苑杂坛》中表演系列节目“洛桑学艺”一炮打红。在“洛桑学艺”中,他把自己的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自此一年内,洛桑这个笑星迅速红遍大江南北。遗憾的是,这位年轻的笑星过早地陨落。1995年10月2日因车祸去世,年仅27岁。时至今日,许多人还对他的`表演记忆犹新。下面我们一起来重温一下这位年轻笑星的精湛表演。(播放洛桑学艺片段,约3分钟)

  教师问:短片中那么多的声音是怎么来的?明确:都只是凭一张嘴模仿出来的。

  问:知道这种技艺叫什么吗?明确:口技。它是一种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拟各种声音的传统民间艺术。

  问:洛桑虽然已经去世了,但直到今天我们还能通录像欣赏他精彩的口技表演,其实,口技是一种很古老的民间艺术,可那时不象现在有摄象机,他的精彩表就只有通过文字记载。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场用文字形式记载的口技表演。这就是清代作家林嗣环写的《口技》,把书翻到20课。

  二、新授。

  首先,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场口技表演。(听录音)

  1、 齐读课文。

  2、 问:刚才我们欣赏的《洛桑学艺》中,洛桑的表演道具很简单的,那么文章中的这位口技艺人又使用了哪些道具呢?明确: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问:文中哪一节对此进行了交代?明确:开头和结尾两节。

  问:按理讲对道具的交代只要一处就足够了,作者为什么要交代两次呢?

  明确:说明口技艺人技术的高超。问:那么这位口技艺人技艺的高超表现在哪里呢?

  如学生不能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把他放一下,等会再来看。

  3、问:课文中的口技艺人模仿了哪些声音?明确:犬吠 欠伸 呓语 儿啼 妇呜 夫叱 絮絮,齁声、妇拍儿渐止、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咳嗽,大呼、齐哭、百千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力拉崩倒、火爆声、风声、求救声、抢夺声、泼水声 等。

  问:这么多的声音都是同一个场景中发生的吗?明确:不是,三个场面:①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②一家人由醒而梦。⑧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惶恐。

  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第2节。问:这一节中大家对那些词句在理解上还感到困难?(学生质疑,相互帮助解决)如无疑问,教师提问,学生回答。----①“众妙毕备”的“妙”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31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经典)10-10

(精选)语文教案09-26

[经典]语文教案10-01

(经典)语文教案08-01

(精选)语文教案07-28

【精选】语文教案08-06

语文教案[经典]08-06

(经典)语文教案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