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26 09:16:42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集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集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在诵读吟味中体会诗歌意蕴的特点。

  3、学习诗人精妙的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2、难点: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1、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意蕴、风格及写作技巧。

  2、诵读—讨论—质疑—答难—领悟。

  ◆媒体设计

  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准备与诗歌内容相近的风景图片及相关的诗词、资料,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并扩大课堂的容量。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三百》到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魏乐府,到多彩多姿的南北朝民歌,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一批大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两河并流。今天我们选读三首唐诗。

  二、解题

  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今天我们学习的《山居秋暝》和《登高》分别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越中览古》是绝句。

  三、研习课文

  1、理清文意,整体把握

  ①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文下注解与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②背诵全诗,理清文意,整体感知。

  2、具体研习

  ①学习《山居秋暝》。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明确: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B、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王孙”意,文下注释中已经明确,学生可据此回答。诗人着力描绘的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泉水、青松、翠竹、青莲正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其中人的无忧无虑的生活,正反映了诗人想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侧面反衬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面对这个称心的世外桃源,诗人情不自禁地想留在山中,想归隐了。

  ②学习《越中览古》。

  A、试回想以前学习的绝句,本诗在结构上与以前学过的绝句,有何不同?诵读时应注意些什么?

  明确:一般的绝句,一、二句为一组,或写景或叙事,三、四句为一组,或议论或抒情,用现代汉语的方式去划分层次的话,一般是一、二句为一层,三、四句为一层,而这首诗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 到反面,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在诵读时,本诗二、三句间的停顿宜短一结。最后一句,“只今惟有”四字要重读,其后应作一顿,然后徐徐吐出“鹧鸪飞”三字,以示其中含无限感慨之意。读完这句后应当继续沉浸在诗的境界里一小会儿,再作结束表示。

  B、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他感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试述作者选取的两个镜头。

  明确:李白选取的不是斗争的漫长过程当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朝的两个镜头。

  镜头一:战士凯旋,大家都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胜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出来。

  镜头二: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样的美人,就站在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都城中到处都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

  ③学习《登高》

  A、请同学们反复诵读,注意语速的缓急、语音的轻重及句子的停顿,并体会整首诗的意境。

  明确:首联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读时节奏感要强,注意表现整个画面的气氛。颔联写远望所见,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之意,“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二语要一气读出,“木”“江”二字要适当延长,有余韵。颈联上句写长年飘泊之苦,“悲”“常”二字要重读;下句写老病孤愁,“病”“独”二字要重读,以加重悲苦情绪。这一联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状况,由沉吟往事说到今日登高之举,基调是沉重的,宜缓缓读出。尾联“艰难苦恨”一语紧承上联,而后以白发增多、酒杯新停轻轻结住全诗,含无限凄凉意于言外,应读得更加缓慢、沉重,让听者仔细体味诗人此刻百感交集的心态。

  B、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整体感知了三首诗的内容,初步理解了三首诗的意境,这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四、布置作业

  1、借助练习一的诵读提示,熟练背诵三首诗。

  2、思考讨论练习二中的第1题及练习三。

  3、找李白的另一首怀古诗《苏台览古》细细品读,与《越中览古》作一比较。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及背诵情况

  二、欣赏品味

  1、《山居秋暝》

  王维诗中有画,试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为例,说说他画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2、《越中览古》

  试析对比手法在诗中的作用。

  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另一幅是宫女们个个打扮成花一般的美人儿,在宫殿里恣情欢乐。这表明越王勾践已经把昔日的`屈辱和苦难忘得一干二净,而完全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之中。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使胜利化为乌有——“只今惟有鹧鸪飞”,就是证明。如此强烈的对比是很能发人深思的。

  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

  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前三句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3、《登高》

  重点讨论情景交融的特点。(略)

  三、课堂训练

  简析李白的另一首怀古诗《苏台览古》,分析两者,比较手法运用的异同。

  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题。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显出昔盛今衰之感,所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不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

  四、课堂总结

  我们学习的这几首诗,千百年来,传诵不绝。对这些文学珍品,课后只要反复细读,还会吸收更多的艺术营养。涵咏于其优美的文句之中,还会有新的感受。

  五、布置作业

  试写一首绝句,题目自拟,可以不管平仄,但读来要有一点诗意。

  《蜀相》《石头城》《锦瑟》《书愤》《临安春雨初霁》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8个字,会写6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要看到自身的长处,努力去做,有耐心,不断地鼓励自己,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教学重点:

  1.自主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理解寓意。

  教学准备:生字卡、磁带、图片。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激趣,质疑导入。

  1.出示毛毛虫图片:小朋友,你们认识它吗?在什么地方认识的?把你知道的有关毛毛虫的知识介绍。

  2.出示蝴蝶的图片,你们认识它吗?其实它和毛毛虫是一家呢?你们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吗?

  3.我们一起来读读《毛毛虫的故事》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A.标然段,思考文章的大意。B.画出生字词。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词,可以试着对照拼音认读,不理解意思的词语,尝试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帮助理解。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说说课文大意。

  (2)认读生字:齐读——指名读——一一擦去拼音抽查,正音——齐读。

  3)认读词语。

  蜷缩叹息顽皮严厉与世隔绝五彩缤纷大惊小怪生机勃勃

  3.指名说词义,你是用什么方法帮助理解的?

  4.选择你喜欢的词语说话。

  5.在课文中找出有这些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6.分自然段读课文,及时评点。

  三、学习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要写的生字,小组讨论:怎么记忆这些字的字形。

  2.指导观察,提出要注意的地方:

  舞:上下结构,共14画。上面部分中间一横上有四竖,下面左边是“夕”。

  严:上面一个“亚”,下面一撇,注意两点的方向。

  脑:左右结构,右边的“点”“横”下是一个“凶”字。

  顽:左“元”右“页”,注意“元”的最后一笔要变形写成“竖提”。

  3.有哪个字需要老师范写?师举例范写。

  4.学生描红。

  5.指导评议。

  四、作业。

  1.练习读课文。

  2.将好的词语添加到你的词语库中。

  第二课时

  一、游戏导入:毛毛虫找朋友。

  教师将身上写着本课生字的“毛毛虫”卡片发给部分同学,拿到卡片的同学,大声地将看到的字书空,能最快答出“毛毛虫”身上是什么字的小朋友就是“毛毛虫”的朋友。“毛毛虫”和它的朋友一起带大家认读生字。

  二、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之后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2.对照表格细读课文,将表格补充完整。

  瓢虫的话瓢虫妈妈的'话毛毛虫的心理活动丑八怪伤心极了毛毛虫虽然不像我们一样会飞会跑,可是他也一样能做一些事情不能悲观失望,也不能妒忌别的虫子,要吐丝……埋头苦干一切都会好起来…(毛毛虫有毛毛虫的长处)(咬破茧子,变成蝶)

  3.引导学生感悟朗读课文。

  如:a.毛毛虫听到小瓢虫的嘲笑,它会怎么想?它是怎么做的?

  b.你怎么理解瓢虫妈妈的话?

  c.如果你是毛毛虫,你听到瓢虫妈妈的话会怎么想?

  d.课文中的毛毛虫是怎么想的呢?找到相关句子,读一读。

  e.小瓢虫听到妈妈的话,心里会怎么想?

  4.巩固课文,加深体验,语言训练:

  把自己当成是毛毛虫。以“我的成长”为题说说这个毛毛虫的故事。(虫→蛹→蝶)

  提示:我刚开始感到自己是“不能……也不能……”,后来也曾叹息“以后又会怎么样?”接着自我安慰,激励自己:“一切……一切……我必须……”。

  5.:毛毛虫的心理变化,都是自信的作用。它不光想了还做了,请在课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读一读。

  四、思维拓展,课堂延伸。

  1.毛毛虫成为了蝶后,它会怎么想?(教师采访刚才起来说故事的同学)引导感悟:自信预示着成功!

  2.试想:当小瓢虫看到毛毛虫变成蝴蝶后,它会怎么说?怎么想?

  五、作业设计。

  续写故事。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要求

  1币导学生观察游戏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2蹦馨炎约鹤龉的游戏说出来,互相交流,学习询问。

  二、教材说明

  这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说“有趣的游戏”。图上画了三种游戏:老鹰捉小鸡、贴鼻子、丢手帕。教材用图上小朋友的人数提示学生游戏指的是两人以上的集体娱乐活动;从图上小朋友的神情让学生觉得这些游戏多么有趣,激发他们把自己做过的游戏介绍给同学,同时向别人学做自己不熟悉的游戏。

  教学重点是交流一些游戏怎样有趣,是怎样做的。

  三、教学过程

  1笨赐技とぁ

  (1)谈话:图上的小朋友在玩些什么游戏?这些游戏你玩过吗,你还做过哪些游戏?(板书学生说到的游戏名称)

  (2)揭示话题,思考:你觉得哪些游戏最有趣?

  2币酝嘉例,指导说“怎么有趣”。

  (1)《老鹰捉小鸡》有趣吗,怎样有趣?(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说出游戏的趣味。)

  (2)《贴鼻子》游戏怎么做的?你做过吗?把自己做的情形说一说。

  (3)小结:告诉别人游戏怎么有趣,可以讲做法,可以讲在做的过程中自己的感觉,也可以讲给大家带来的`快乐。

  3币孕∽槲单位,交流游戏怎么有趣,对自己不熟悉的游戏也可以问问同学是怎么做的。

  再推选代表把一个最有趣的游戏介绍给全班。

  4比班交流。在交流中可以继续询问,再评选出最有趣的几个游戏在课下做一做。

  四、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1课时。

  五、学生发言举例

  “贴鼻子”就是蒙上眼睛从远处走到画板前,给画上的人贴上一个鼻子。这个游戏很有趣,常常会闹出笑话。有一次轮到我贴了。蒙眼之前,我瞄准了鼻子的位置,心里觉得肯定能贴好。结果,鼻子刚贴上,大家就哈哈大笑起来。我睁开眼睛一看,原来鼻子被我贴到了额头上,成了一个怪人。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道德品质教育。

  2.学习用回答问题的方法抓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用回答问题的方法抓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海力布舍己为人的优良品质。

  (二)学习用回答问题的方法抓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用回答问题的方法抓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借助字典,读准生字的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然后想一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海力布是一个热心助人的人。把让你感动的句子画下来。

  (二)再读课文,按以下段落要点划分结构段,并在小组议论。

  1.猎人海力布平时热心帮助别人。

  2.海力布救了龙王的女儿小白蛇,小白蛇要报答她。

  3.龙王把宝石送给海力布,小白蛇再三叮嘱他,动物说的话,千万不要对别人说。

  4.海力布利用宝石从鸟儿那里听到了可怕的.消息。

  5.海力布把鸟儿的话告诉了乡亲们,自己变成了石头。

  6.乡亲们得救了,人们世世代代纪念海力布。

  (三)再读课文,解答“思考·练习”中的问题。一边读,一边画出要点,再组织答案,进行小组讨论,相互交流补充,教师订正,小结。

  1.海力布明明知道,要是把鸟儿的话说出来,自己就会变成石头,为什么他还是把鸟儿的话告诉给乡亲们呢?

  2.先回答下面的问题,再把答案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海力布平时是怎样热心帮助人的?

  海力布救了龙王的女儿小白蛇,小白蛇说要怎样报答他?

  龙王把嘴里含着的宝石送给海力布,小白蛇又是怎样叮嘱他的?

  海力布利用宝石从鸟儿那里听到了什么消息?

  海力布为了救乡亲们是怎样做的?

  (四)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语文教案 篇5

  一 导入

  瘟魔拆散了一个个快乐、和睦的家庭。桓景眼睁睁地看着亲人一个个死去,他的心情怎么样?他会想些什么?

  学生甲:桓景很难过。他想一定要为家里人报仇。

  学生乙:桓景特别伤心。他想一定要除掉瘟魔,不让瘟魔再害人了。

  学生丙:桓景看到家人死去,伤心得都哭了。他想不管有多困难,一定要学好武艺,杀死瘟魔。

  就是这种一定要斩妖除魔的信念支撑着桓景,他排除万难去拜师学艺。最后,他杀死瘟魔了吗?他是怎样铲除瘟魔的?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 细读课文

  1.上节课我们画出了表现桓景不怕困难、特别勇敢的句子。请你快速看看自己画出的句子,一会儿和同学们交流。

  2.集体交流。

  对于句子的分析,要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1)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蹚过了一条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

  对比朗读: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山,蹚过了一条河,磨破了一双鞋,见到了费长房。

  ①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②从这些不同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甲:我觉得桓景走了很远的路,才见到费长房。

  学生乙:路特别远,又不好走,桓景很辛苦。

  ③桓景在路上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

  学生甲:可能会碰到野兽,有生命危险。

  学生乙:他的干粮吃完了,鞋磨破了,他挨饿受冻。

  学生丙:山路很危险,有几次夜里赶路他差点儿摔下山崖。

  ④遇到这么多困难,他为什么仍不放弃?

  (为家里人报仇,要除掉瘟魔的决心支撑着他坚持下去。)

  ⑤是啊!每当想起家人,桓景就有了力量。他终于见到了费长房。从“终于”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桓景克服了很多困难,经过了很长时间,历经千辛万苦才见到费长房。)

  ⑥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⑦桓景见到费长房时,他会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甲:他的衣服和鞋子都破了。

  学生乙:他的身上可能还有伤。

  学生丙:桓景一定又黑又瘦。

  ⑧如果你就是费长房,你会说什么?

  (2)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

  ①想象桓景每天都是怎样练习的。

  学生甲:他每天特别早就起来练习武艺。

  学生乙:有时候他练武入了神,忘记了吃饭。所以课文中用了“勤学苦练”这个词。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恒景武艺学成之后,师傅费长房让他下山,斩妖除魔。默读第6、7自然段,找找从哪些词句看出桓景特别勇敢。

  ①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

  (看课文中的插图)想象他们搏斗的情景。

  体会“见势不妙”的意思。

  ②此时山上的乡亲们看着桓景和瘟魔搏斗,会是什么心情?

  学生甲:他们心里很紧张,因为瘟魔很厉害。

  学生乙:他们担心桓景会受伤。

  学生丙:看着桓景和瘟魔搏斗,他们相信桓景一定能赢。

  (4)桓景对准他的后背嗖地掷出宝剑,哧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

  从此,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袭了。

  看到瘟魔死了,老百姓什么反应?(欢呼雀跃)

  (5) 指名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 复述课文

  1.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

  家人死于瘟疫 不怕困难拜师学艺 勤学苦练练成武艺 斩妖除魔为民除害。

  2.复述故事情节。

  (1)把故事讲给学习小组的同学听。

  (2)指名在全班讲一讲。

  四 总结

  很多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你可以通过看书、上网查找、询问家长等途径了解这些故事。把你喜欢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新课标》指出,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更要注意学生读中独特的个性体验。设计教案时,尤其要注意孩子的朗读能力的训练。侧重找出本文中关键的句、段进行理解、体会、朗读。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尊重学生的个别体会,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在体会的基础上声情并茂地读。本文中,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的过程是重点。教师可让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并试着写出自己的体会。在学生个别谈了体会后,再将自己深刻的体会放到句子中品读。

  不足之处:在重难点的突破上,有点平均使力,教案设计得虽然不错,但实际操作却出现卡壳。

  1.读一读下面的字,先按字母表顺序给它们排排队,再按笔画从多到少排排队。注意书写要工整。

  妻 拜 瓶 侵 袭

  拜 瓶 妻 侵 袭 袭 瓶 侵 拜 妻

  2.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空。

  因为……所以…… 只要……就…… 如果……就…… 不仅……还……

  (1)(如果)刘明的腿不受伤,他(就)能参加这场比赛了。

  (2)(因为)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所以)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3)她(不仅)学习成绩特别好,(还)经常帮助其他同学。

  (4)(只要)坚持锻炼,你的身体(就)会康复。

  3.搜集与我国传统节日有关的民间故事,讲给大家听。

  九九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是传统的重阳节。重阳节又称“双九节”“老人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丰富多彩,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况且秋季也是收获的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我国把每年的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重点】

  字音、词义及文学常识。

  【学习难点】

  通过练习,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学习过程】

  一、 温故知新

  默写《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二、探究活动

  (一)、亮标明确

  (二)独学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拮据( )、褴褛( )、牡蛎( )、别墅( ) 恭维( )

  计较( )煞白( ) 糟蹋( ) 流氓( ) 女婿( )

  嘟哝( ) 撬开( ) 阔绰( ) 栈桥( )

  1、解释成语

  与日俱增: 狡狈不堪:

  郑重其事: 莫名其妙:

  3、文学常识:

  《我的叔叔于勒》选自 ,作者是 , 国19世纪后半期 家,他与 国的 、 国的 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一生写了300多个短篇小说和6个长篇小说,他的成名作为《 》代表作有《 》、《 》、《 》。这些作品都不同程 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三)、对学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哲尔赛的旅行成了我们的心事,……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1、“我心里默念道:‘这就是我的叔叔…’”中,“心里默念”为什么不能改成“叫出声来”

  2、作者在小说结构上安排了旅行这一转笔的作用是

  3、文中“我”叫 。本文为什么要用第 一人称来写: a 、 b、 。

  4、虽然于勒“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但如果偶然间抬起头后, 其目光与菲利普夫妇的目光相遇,请选择一种最有可能出现的场面,并从选文中找出选择的依据( )a、于勒想相认,菲利普夫妇也想相认 b、于勒想相认,菲利普夫妇却不想相认。

  c、于勒不想相认,菲利普夫妇想相 认。 d、于勒不想相认,菲利普夫妇也不想相认。

  之所以这样选择的依据:

  5、在给于勒10个铜子小费这件事上,“我”和“母亲”有不同的表现,试作简要评论。

  6、“我们回来的时 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文章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三 、回标测试

  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 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样这象于勒:”

  1.文中的“我”指 ,“我们”包括 。

  2.这段文字从哪几个方面刻画人物的?

  3.从哪些词语上可以看出“父亲”见到于勒象是碰到瘟神一样。请将词语写在括号里。( )

  4.这段文字深刻揭示出男主人公 的复杂心理特征。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依据】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闪烁着人生智慧的警句,不知点燃过多少孜孜不倦的求索者思想的火花,它让人懂得维护安宁团结的政治局面的重要性;它促人明了“施仁政”“行王道”的治国理想;它让人彻悟“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真谛。这些千古绝论,就出自于春秋战国时孟子的《孟子》两章。

  《孟子》两章,皆为说理散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说明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是人心的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是施行“仁政”与否。从而说明“人和”对战胜的决定作用,由此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说明施行“仁政”的必要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述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人只有通过艰苦磨炼,才干有所作为。进而由个人谈到治国,由此自然导入文章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篇文章,篇幅短小,逻辑严密,思想深邃,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气势充分,感情洋溢,语言精辟,尤善于譬喻,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读后发人深思,颇受启迪。

  教学这两篇短文,切忌把它上成纯文言知识传授的机械枯燥的工具课,而应遵循《语文课程规范》中提出的新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与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与见解,真正还学生以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发明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兴趣,培养科学释疑的能力,提倡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从而“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发明性阅读的能力”。两篇短文思想深邃、观点鲜明,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所以在教学中要始终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让学生在获得知识能力的同时,还受到深刻的德育美育的熏陶。

  【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读准字音,划准节奏,初步揣测文言文诵读技巧。

  ⑵ 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积累文言词汇。如一词多义,虚词的作用和通假字现象。

  ⑶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⑷ 品读关键词句,深层挖掘作品内蕴。

  ⑸ 动情背诵课文,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⑹ 多角度赏读课文,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和生动、形象、精辟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⑴ 反复练习诵读,在读中积累文言词汇,在读中品味文言韵味,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文章内蕴,在读中鉴赏语言的精辟,在读中质疑探疑解疑,在读中走近孟子。

  ⑵ 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要有自身的心得,能提出自身的看法和疑问,并通过合作交流,一起研讨,解决疑难。

  ⑶ 强调学生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创设互动互学的教学情景。

  ⑷ 引导学生链接生活,拓展思维,从纵深角度扩展学生阅读空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探究,激发学生对人生的考虑,引导学生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启迪学生明了“人才是在艰难的环境中磨炼出来的”道理。让学生认识我国古代哲人的非凡才智和他们对我国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学生对作品的倾心解读,实际上也就是情感培养的过程,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式】

  1、本文采取“文言美文六步诵读法”来教学,六步为:初读课文,疏通句意;吟读课文,引情入境;研读课文,理解文意;赏读课文,玩味精粹;展读课文,飞扬神思;背读课文,积累语言。其核心就是强调“以读为本”。

  2、倡议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与考虑,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考虑,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3、创设“质疑──探疑──解疑”的教学情景。“学则须疑”,疑能增进兴趣,疑能获得真知,心中有疑,才会探疑,主动探疑才会科学释疑,在这个过程中,将充沛突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4、比较阅读,迁移拓展。阅读两篇短文,要在比较中弄清它们在论点、论证思路、论证方法、论证语言等方面有何异同。这样联系起来考虑,将会更有启发性,同时还可以由此和彼,联系生活,进行必要的迁移拓展。

  5、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自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而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和加任务,防止上成纯文言知识传授课和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构思】

  1、导语激趣,导入课题。激趣是这一环节的重点,方法多种多样,可由孟子众多的名言警句说起,可由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导入,可讲孟子的生平故事,……总之,无论用哪种方式导入,其目的都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初读课文,疏通句意。辨析疑难字词句,是本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互相讨论、互相解疑,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研究解决。

  3、吟读课文,引情入境。反复吟诵课文,揣测吟诵要领,体味吟读美感,从而忘我入境,让读者与作者相互心心交融。

  4、研读课文,理解文意。在研读探究过程中,始终不能离开读。速读知大意,细读明道理,在范读、齐读、对读中质疑发问,研讨解疑,挖掘课文内涵,明了作者观点,懂得作者所讲的道理。

  5、赏读课文,玩味精粹。引导学生学会在诵读中欣赏,在欣赏中诵读。一赏其严密的逻辑思路。二赏其恰当多样的论证方法。三赏其精辟生动的论证语言。四赏其独到铿锵的政治见解。

  6、背读课文,积累语言。熟读成诵,诵中有思,思中有获。此项任务可延展到课外完成。

  7、展读课文,飞扬神思。由此和彼,联系自我,链接生活,拓展阅读和考虑的空间,从语文小课堂走向生活大课堂。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看这文,了解黄山岩石的神奇,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选背其中的两段。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把握2~5自然段的内容,体会黄山岩石之奇。

  2、教学难点:

  多数学生未去过黄山,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课前准备】

  1、《黄山》录像资料片。

  2、多媒体课件。

  3、薄型卡片。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记句子

  1、四川的.峨眉山风景秀丽,到处鸟语花香。

  2、无锡的五里湖好像一面镜子,清晰地映出蓝蓝的天,白白和云,红红的花,绿绿的树。

  二、整体感知,揭示课题

  1、过渡:

  是啊!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非常美丽。今天,老师将带你们一起去黄山风景区游览。

  2、看录像,范背课文。

  3、完成填空,相机学习部分词语。

  4、齐读第1自然段。

  5、指导背诵。

  6、揭示课题。

  7、释题:

  奇石就是指──(怪石)

  奇石、怪石也就是说──(出示卡片:奇形怪状的岩石。)

  8、质疑:

  看了课题,小朋友有什么问题提出来?

  三、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层次脉络

  1、自由轻读课文:

  课文里边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奇石?

  2、读后交流:

  ⑴ 介绍了哪些奇石?

  ⑵ 板书:

  “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

  ⑶ 哪些是具体介绍的?哪些只是简单举了名字?

  ⑷ 小结。

  四、品词析句,理解文意,学习第2、3自然段

  1、学习第2自然段:

  过渡:

  刚刚有个小朋友问:“这些奇石‘奇’在哪儿呢?”咱们先来看这块“仙桃石”。(指板书)

  ⑴ 指名读第2节:

  课文哪一自然段作了介绍,大家边听边找,什么词语你有懂?

  ⑵ 质疑问难。

  ⑶ 理解。

  (放录像:“仙桃石”)谁来指指“石盘”在哪儿?

  为什么说“仙桃石”是奇石呢?

  ⑷ 指导朗读。

  ⑸ 背诵。

  2、学习第3自然段:

  过渡:

  黄山的奇石多有趣呀!你瞧,这块奇石就像一只猴子。

  (多媒体显示:“猴子观海”)

  课文中是怎样介绍的?

  ⑴ 默读第3节:

  找找这一段有几句话?

  ⑵ 指名分句读。

  ⑶ 分句理解:

  ① 第1句说什么?

  看图理解“陡峭”。

  ② 第2句说什么?

  谁来学学这只猴子有趣的样子,表演时要注意哪几个动作?

  板书:

  抱蹲望

  ③ 指名分解动作表演。

  ④ 评议:

  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

  ⑸ 看图练说。

  (多媒体显示:第2自然段填空。)

  ⑹ 指导朗读。

  ⑺ 指导背诵。

  五、小结谈话

  六、学习生字

  1、复习巩固新词。

  (多媒体显示:词语。)

  2、指导书写:翻、滚。

  (多媒体演示:“翻、滚”的笔顺。)

  【板书】

  “仙桃石”

  “猴子观海” 抱 蹲 望

  黄山奇石

  “仙人指路”

  “金鸡叫天都”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借助注释自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借一个平常的生活细节来赞颂的母爱。

  2、过程与方法:课前收集诗人的有关资料。收集有关歌颂母爱的文章、诗词,名言、歌曲等。通过反复吟诵,想象品读,合作研悟,结合相关资料理解等方式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及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从而让学生用行动感激母亲,热爱母亲。

  教学重点:

  品读诗句,体会诗歌表达的母爱及诗人赞颂母爱、热爱母亲和感激母亲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赞颂母爱的诗句。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歌声激情,谈话导入。

  1、 课前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歌曲,激发情感,营造氛围。

  2、 提问并结合板书:刚才听到歌声,你想到什么?

  师:有母亲,我们就能获得母爱,结合板书:母爱

  二、 揭示课题点明学习要点。

  导语:母爱无处不在,母爱无微不至。如《荔枝》,作者从母亲“让荔枝”这一细节感受到这份浓浓的母爱。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千古佳作——《游子吟》,看看诗人是从什么细节感受到这份浓浓的母爱的,又是怎样赞美母爱的。

  三、 释题。

  游子——出门远游的人。 吟——吟诵。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如《石灰吟》、《暮江吟》

  四、 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

  (让学生汇报预习时收集的有关资料,然后老师补充)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湖南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一生穷困潦倒,值到46岁才中了进士,50岁时做了溧阳县尉,这是个小官。

  他时常思念家中年迈的老母。一天,明月当空,他望着家乡的方向,思念之情油然而生。想起年轻时几次赴京赶考,出门前老母亲都忙前忙后为他准备行装。他清楚地记得第三次进京赶考的`前一天晚上,母亲在昏暗的油灯下为他缝制衣服的情景。他深感母爱的伟大,回房提笔写下了这历代传诵的名作——《游子吟》

  五、 读通诗句。

  (纠正读音,正确断句。)

  六、 理解诗句意思。

  (学生根据书上注释,结合自己的理解,理解全诗。然后汇报,不当之处老师订正)读懂哪句讲哪句。

  七、 图文结合,展开想象,深入体会母爱,品读诗句。

  1、通过刚才的理解,说说这首诗抓住什么细节来表现母爱?(母亲在油灯下为将要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

  2、看图想象,体会图文中的母爱。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仔细看图,观察母亲的神态,动作,展开想象:母亲在油灯下怎样缝制衣服的,她心里在想些什么,她会说些什么吗?用自己的话把这情景描述出来。可以预设一下。

  小结过度:“儿行千里母担忧”。我想,正是母亲那密密的针线,无尽的担忧,感动了你,也感动了我。“真爱无声,大爱无言。”也许老母亲什么也没有说,她把对儿子的千般情、万般爱都融进了这一针一线里、这密密的针脚,凝聚着年迈的母亲对儿子平安的祝福,也凝聚着体弱的老母对儿子仕途的祝福、儿子看在眼里,母亲平日里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爱,点点滴滴都涌上心头。

  让我们和诗人一起深情地吟诵这四句诗。(出示前四句诗)(注意读好能体现深切母爱的词——密密 迟迟)

  3、回忆往事,切身体会母爱。

  母爱没有豪言状语,母爱无处不在。,我们只要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感受,就会发现母爱就存在一些很平凡的生活细节当中。你能从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中感受到母爱吗?(生举例)(个别学生没有了母亲,但身边也有人给予他象母亲一样的爱,注意这种情况的指导。)

  带着自己对母爱的理解和感悟,再次吟诵这四句诗。

  八、 歌颂母爱,感激母亲。

  1、 齐读最后两句。

  2、 用不同的句式说这两句的意思。颂扬母亲,感情朗读这两句。

  3、 说说你准备怎样感激母亲。(自主交流,汇报)

  4、 怀着感恩的心情,有感情朗读。

  九、 课外拓展,举三反一。

  1、 把课前收集的有关母亲的文章,诗词,歌曲,与大家分享。(引导学生饱含深情地诵读、唱)(然后课件播放〈懂你〉flash)

  2、 练笔:师生合作,共同创作一首赞美母亲的诗歌。

  母爱是什么?

  是衣服上密密的针脚,

  是失败时一个鼓励的眼神,

  (母爱是什么?老师在黑板上写出第一句,然后让学生在自己的随笔本上仿写几句,写出自己对母爱的感悟,然后汇报。有写得好的,让他写上黑板。组合成一首诗,教师还可以根据情况加上结尾。然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颂母爱,体验合作成功的乐趣。)

  最后再深情地把〈游子吟〉背诵(不会背的朗诵)一遍。(轻音乐伴奏)

  十、 课后作业。

  1、 在随笔本上写一篇歌颂母亲的文章。

  2、 感恩活动:回家为妈妈(或象妈妈一样爱你的人)做一件事。

  板书设计:

  母爱 游子吟

  母爱是什么?

  是衣服上密密的针脚,

  是失败时鼓励的一个眼神,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飘。鲜”等六个字。学写“北”“家“等5个字。并积累词语,选择喜欢的词语说话。

  能力目标: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诗歌,使学生了解“我们的祖国真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我们的祖国真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出示中国地图

  小朋友你知道咱们国家的名字叫什么吗?(中国)那么你知道有关于祖国的一些资料吗?

  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课《我们的'祖国真大》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诗歌,随文识字

  1 自读诗歌

  借助拼音自由读诗歌,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遇到你认为难得字就多读几遍,不认识的字做记号。

  2 小组合作读

  合作读的过程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错的字音。

  选一小组汇报读。其他同学做小评委,评议朗读诗歌的同学的优点与不足。

  3 检查字音和认字情况

  “开火车”形式读生字,后用生字卡片反复读组词,选词说话

  4 再读诗歌加深理解

  边读边想我们的祖国有多大。

  三、教师小结

  四、课外作业

  搜集有关祖国各地的图片资料下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

  一、检查上节课学习内容

  1 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卡片认读。

  2 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比赛看谁读得好。

  二、交流收集的图片

  1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收集的祖国的什么地方。

  2 全班交流

  小组内推荐一名说得好的同学在全班汇报。

  3 编写练习

  4 汇报

  学生汇报编写的一段话,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及时纠正语病。

  三、写字练习

  1 在黑板上田字格中,教师范写“北”让学生观察笔顺书空后在练习本上写。

  2 仔细观察课本田字格中范写的字后,讨论其余4个字应该怎样书写。

  3 指名学生说说这几个字怎样书写,书空笔顺。说说写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 教师范写,学生练写。

  四、课外作业

  把诗歌读给爸爸妈妈听,把自己编写的一段文字整理好,保留下来

  板书设计

  我们的祖国真大

  北方,有冬爷爷的家,

  南方,有春姑娘的家,

  有的……有的……有的……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31

语文的教案11-16

(经典)语文教案08-01

【精选】语文教案08-06

语文教案[经典]08-06

语文教案(经典)07-24

语文教案07-21

语文教案【精选】09-16

语文教案(精选)09-19

(精选)语文教案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