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0-27 09:32:16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精华【7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科学教案精华【7篇】

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中班幼儿以对数字有一定的感知,但对数字的排列组合接触较少,针对这一情况,我从中班的主题活动中选择科学活动《编车牌号》,让幼儿在对给定的3个数字进行排列组合的过程中,探索数字排列组合规律。运用车牌及编车牌,让幼儿感知数字在生活中的'运用,体验数字的不同组合带来的乐趣。

  活动目标:

  1、 探索数字排列组合规律,并尝试对给定的3个数字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

  2、 感知数字在生活中的运用,体验数字的不同组合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1、 汽车牌照一张,熊爸爸和车的图片一张。

  2、 两人一套数卡,笔和长方形小纸片若干。

  3、 幼儿练习每人一张。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假如小朋友自己家的车现在正开在马路上,怎样很快在马路上奔驰的汽车中寻找到自己的车?

  1、 除了分辨汽车的牌子、外形和颜色,还能用什么方法很快找到自己的车?(引出汽车牌照)

  2、 (出示几张汽车图片)看看车牌上有什么?

  二、猜车牌号,学习3个数字的不同排列组合。

  1、熊爸爸买了一辆新车,车牌上有123这三个数字,请你猜猜熊爸爸的车牌号会是什么?

  2、幼儿两人结对合作,用三张数卡进行排列组合,一人摆数卡,一人记录,一张小纸片上记录一种排列方法。

  3、每对幼儿上交一张车牌号,教师把上交的车牌号展示在黑板上,请幼儿看看车牌号有没有重复,还有不一样的车牌吗?

  4、把开头数字相同的两组车牌放在一起,让幼儿寻找数字排列组合的规律。

  三、游戏:《车牌拼拼拼》

  请3名幼儿上台做数字宝宝1、数字宝宝2和数字宝宝3(胸前贴上数字卡片),下面的宝宝根据老师出示的车牌喊出“车牌拼拼拼,车牌xxx”,数字宝宝快速的按车牌数字的顺序站好。

  四、编车牌号,练习三个数字的不同排列组合。

  (出示幼儿练习)森林车队买了 6辆小汽车,请你用数字456给它们编车牌号。要求3个数字在每张车牌上都出现,并且车牌号不能重复。请幼儿边操作边思考用什么方法能又快又全排列出来。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认识一尖一叶、一尖两叶的茶叶,尝试采摘,初步了解炒茶的过程。

  2.在观察、动手操作、讨论的过程中掌握采茶的方法。

  3. 体验与同伴一起动手采茶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事先联系好茶场,交通工具。

  2.准备遮阳的帽子、装茶叶的筐、水壶等。

  活动过程:

  一、观察茶场采茶工人的采摘方法,引发采茶的兴趣

  1.来到茶场,自由观察茶场采茶工人的采摘方法。“小朋友们,快看,阿姨们正在采茶呢?我们去看看吧!”

  2.幼儿观察采茶,自由向阿姨提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二、认识一尖一叶、一尖两叶的茶叶,尝试自己动手采茶

  1.请采茶阿姨介绍可以采摘的茶叶:一尖一叶、一尖两叶的茶叶。

  2.幼儿戴好遮阳帽、拿好小筐和朋友一起去尝试采茶。

  3.同伴间相互观察、学习和讨论采茶的方法:我采的茶叶是一尖一叶、一尖两叶的吗?采茶时手的动作怎样?采摘的茶叶在茶树的什么位置?……

  4.大家将采摘的茶叶聚集到老师的大筐里。欣赏自己劳动的成果。

  5.幼儿相互说说采茶的感受和乐趣,分享自己的经验。

  三、观看炒茶,初步了解炒茶的'过程

  1.大家一起将采摘的茶叶搬到炒茶房,请工人伯伯帮忙炒茶。

  2. 途中引发自由讨论:刚采下的茶叶就能泡着喝吗?你们知道怎么炒茶吗?以前见过吗?猜猜看……

  3.请工人伯伯帮忙炒茶,幼儿观看,自由发问,了解大致过程。

  4.幼儿休息,自由畅谈采茶、炒茶事宜。

  四、品茶,体验自己动手采茶的乐趣

  1.感谢炒茶工人伯伯为我们炒制了新鲜的茶叶,老师泡茶。

  2.幼儿品茶,自由畅谈,体验自己动手采茶的乐趣。

  活动延伸:

  1.幼儿将炒制的新鲜茶叶带上一小包,回家后请爸爸妈妈品尝。

  2.在区域活动中设置茶社,尝试品各种茶叶。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能区分生命物和非生命物,初步理解生命的概念。

  2、教育幼儿要珍惜生命、爱惜生命。

  3、培养幼儿探索生命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多种小动物、植物、录像、课件、玩具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来研究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哪些东西有生命?你是怎样想这个问题的?

  2、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它们是谁?它们在干什么?它们都喜欢吃什么?

  二、组织幼儿探索(观察)哪些东西有生命,感知生物的特征。

  (一)探索动物为什么有生命?

  1、引导幼儿观察动物,并尝试去喂一喂。

  2、组织幼儿讨论刚才的发现。讲一讲你刚才看到了哪些小动物?它们在干什么?

  小结:这些小动物有的会飞、有的会跳、有的会游、还有的会爬…,它们都会动,饿了还会吃东西,吃了东西就会慢慢长大,像这些动物它们都是有生命的。

  3、联想活动

  ①想一想你们还见过哪些动物?它们有没有生命?

  ②看录像:看看这些动物它们是不是也会动,也有生命呢?

  ③小结:刚才看到了什么动物?这些动物有生命吗?(它们都会动、会吃东西、还会慢慢的长大,而且生命是不断延续的,它们都是有生命的)

  4、让幼儿感知动物是有生命的,会从小慢慢长大。

  放录像: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二)探索植物为什么有生命?

  1、想一想植物有没有生命?(植物也是有生命的,它们吸取水分和养份)

  2、出示植物,观察

  提问:它是怎样长大,才开出这么漂亮的.花来的?

  3、放录像:植物的生长过程

  小结:播下种子---发芽---长叶---开花(有的植物还会结出果子)虽然植物不会动,但植物也是有生命的,所以我们也要爱护花草树木。

  (三)探索人为什么有生命

  1、动物有生命、植物有生命、那人有没有生命呢?

  2、人的成长,出示课件,小结,动、植物、人都是有生命的,我们都要去爱惜生命、珍惜生命。

  (四)探索非生物

  1、出示玩具,幼儿玩一玩,看看它们有没有生命呢?

  2、小结:玩具跟动物、植物、人是不一样的,它们自己不会动,不会吃东西,不会从小慢慢长大,是没有生命的。

  3、联想活动:想一想还有哪些东西是没有生命的?

  三、结束游戏

  1、游戏“长长长”

  2、作业,今天我们知道了哪些东西是有生命的,哪些东西是没有生命的,课下再去找一找。

科学教案 篇4

  教材简解:

  冰花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而幼儿对于外界的事物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幼儿已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幼儿观察、体验冰花发生的变化。

  目标预设:

  1、感知冬天自然界中的天气、气温的变化。

  2、初步理解事物都是处于变化之中的。

  3、体验在感知发现中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课前准备:组织幼儿观察玻璃上的冰花。

  2、知识准备:幼儿对冰花的变化已有一定的感知。

  活动重难点:

  重点:了解大自然中天气、气温的变化。

  难点:理解事物都是处于变化发展中的。

  设计理念:

  我以找准孩子兴趣点和最近发展区选择导入方式,设计了此次活动,通过活动可以激发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关注以及探索的欲望,充分体现了以幼儿为主的教学理念。

  设计思路:

  冬天已悄悄走进了我们的幼儿园,虽说脚步是轻轻的,却没有躲过孩子们敏锐的眼睛。我们班一位幼儿一早来到幼儿园,刚走进洗手间,就大声叫起来:“老师,老师,你快来看看呀,玻璃上有东西,真漂亮。”其他幼儿听到之后,纷纷围拢过来,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结合我班幼儿年龄特点,特设计了本次活动,希望让幼儿在活动中去感知去发现周围事物的秘密。

  活动过程:

  一、师幼谈话,导入课题:

  1、哪个小朋友知道我们现在处在什么季节?(冬季)

  2、在这个季节天气很冷,冷天会出现什么景象?(结冰)

  3、玻璃上会出现什么?(冰花)

  二、创设情景,教师带领幼儿到洗手间,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1)、请幼儿有序的排好队观察玻璃上的冰花。

  (2)、观察玻璃上冰花有什么变化。

  三、教师提问,启发引导幼儿了解冰花。

  1、提问:“你们知道冰花是从哪里来的吗?”幼儿议论:“因为冬天天气冷,所以有冰花。”“冬天到了就有冰花,还下雪呢?”

  2、师:“你们还在哪里见过冰花?”幼:“电视上有许多好看的`冰花。”“我家的玻璃上也有冰。”“我家没有冰花。”

  3、师:“为什么有的玻璃上有冰花,有的玻璃上没有冰花呢?”幼:“因为我家有空调,暖和,所以没有冰花。”“有太阳的地方没有冰花,没有太阳的地方有冰花。”

  师总结:由于气温的变化,导致了冰花也发生了变化,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都是变化的,比如:天气的变化、动物的变化、植物的变化等等。

  四、结束活动:

  小朋友们都已了解了冰花,并知道冰花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发生变化,回去的时候,可以向你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介绍一下冰花。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可以通过实验等手段解决这些问题。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记录、描述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和评价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主要以学生的探究实验为主,因此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比较合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指导和辅助的作用,将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深刻理解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学生求实的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重点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难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教学突破:要想使学生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就要让学生亲身体验从实验中得出结论的过程,所以在本课题的学习过程中,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认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引导设问:我们的生活处处都离不开化学,化学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那么化学又是以什么为基础建立的呢?

  讲述:大家是否还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我们不要小看这个炼丹炉,其实古代炼丹和炼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

  导入新课: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的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验室中反复地实验而得出的,所以说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板书:课题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边做实验边完成下表)

  陈述:既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今天我们就通过探究一个小实验来体验一下化学的奥秘。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研究,讲述:在点燃蜡烛前,请大家开动脑筋,运用各种手段仔细观察蜡烛的组成、形状、颜色、气味、质地、密度等,并做好详细的记录。(提示学生用水作为参照物来研究蜡烛的密度)

  (1)蜡烛是石蜡和棉线做的灯芯组成的;一般蜡烛为圆柱形、乳白色、固体;特殊的蜡烛,如生日蜡烛,有多种颜色和形状,但那是添加染料后形成的;蜡烛一般都具有轻微的气味。

  (2)如果用小刀切下一块蜡烛放入水中,会发现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的密谋比水小。]

  对学生的回答表示充分的肯定,让学生结合蜡烛的这些性质,点燃蜡烛,观察燃烧着的蜡烛有哪些特点。

  燃烧着的蜡烛有没有声音?形状有没有什么改变?[蜡烛点燃后,可以持续安静地燃烧,不会发出响声音,且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缓慢地变短。]

  蜡烛的火焰有什么特点?[蜡烛的火焰在轻微地闪烁,在火焰的上方有黑烟生成。如果没有风,火焰可以一直保持轻微的闪动。蜡烛的火焰可以分成三层:最里面一层火焰较为暗淡,底部呈淡蓝色,为焰心;第二层火焰较明亮且呈圆锥形,为内焰;围绕在最外面的第三层火焰呈黄色,明亮而不耀眼,为外焰。

  蜡烛靠近火焰的地方在形状、温度、质地上有什么变化?[在靠近火焰的地方,蜡烛是湿热的,而且很软,可以用手任意捏塑,而距离火焰较远部分蜡烛仍是冰冷的,硬的。燃烧着的蜡烛顶部受热溶化形成一个凹槽,溶液化后的液态石蜡储存于凹槽中,浸没着灯芯。]

  把一根火柴梗平在蜡烛的火焰中约一秒钟表,取出火柴梗,火柴梗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可以看到处于火焰最外层的先变焦,第二层变化次之,最里层变化最小;这说明火焰的温度是从里向外依次升高的',即外焰的温度是最高的,焰芯的温度是最低的。

  充分肯定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表现,继续引导:现在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哪些物质。首先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中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又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1)将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后,过一会儿,烧杯壁有水雾生成。

  (2)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后,石灰水变浑浊。

  (3)说明了蜡烛燃烧时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5.指导学生:现在请大家熄灭蜡烛,会发现有一缕白烟从灯芯飘出,立即用点燃

  的火柴去点白烟,看看有什么现象会发生。[火焰会顺着白烟重新将蜡烛点燃]

  提问:通过探究这个小实验,大家得到了什么启示?有什么感受?[第9页]

  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练习:

  1.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人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处最先碳化。

  结论:蜡烛火焰的()层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人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石蜡中一定含()、()元素。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根据豆宝宝的某一特征分类(例:颜色、大小)。

  2.引发幼儿对事物的简单特征感兴趣。

  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收集过水果、蔬菜的种子,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过简单的分类。

  材料准备:大、小红豆、绿豆,大、小白芸豆,豆宝宝图形,分类盒(每人一个)。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豆妈妈和豆宝宝一起游戏,每人找一个豆宝宝贴在身上然后到豆妈妈这里来。

  二、基本部分

  1.按儿歌要求给豆宝宝分类。

  (1)这些豆宝宝都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2)按颜色给豆宝宝分类:游戏《给豆宝宝分家》。

  儿歌《给豆宝宝分家》

  小豆小豆爱玩耍,叽里咕噜真顽皮。

  现在我们分开站,一样颜色(大小)站一起。

  要求:豆宝宝按最后一句的指令分开站好。

  (3)按大小给豆宝宝分类。

  小结:虽然豆宝宝有的大小不一样,但只要它们的颜色一样就可以站在一起。有的虽然颜色不一样,但大小一样也可以在一起。

  2.每人一份豆宝宝,按颜色给豆宝宝分类。

  (1)这些豆宝宝看起来一样吗?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

  (2)把颜色一样的豆宝宝放在同一间小房子里。

  (3)红色的豆宝宝有几个?白色的有几个?

  (4)小结:虽然形状、大小不一样,但颜色一样的也可以放在一起。

  3.按大小给红豆宝宝和白豆宝宝分类。

  (1)红色的豆宝宝都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2)按大小给红豆宝宝分类

  (3)按大小给白色豆宝宝分类

  (4)一起验证分享。

  三、结束部分

  我们帮豆宝宝按照他们的颜色和大小找到了合适的家。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过程以情景为导向,让每名幼儿都粘上豆宝宝的图形扮演豆宝宝和妈妈一起游戏,大大增强了幼儿的兴趣,为积极参与活动打下了基础。利用游戏形式,再配以好听的儿歌做指令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在游戏中独立发现豆宝宝的不同,自主学习,建构经验,自然而然地学会了按颜色,按大小分类的技能。活动过程中老师利用情境设计的方法引领孩子们进行一步一步的操作,使孩子们思维清晰,操作明确。在感知体会中掌握了按颜色、按大小分类的技能。这种策略既充分发挥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又体现了老师的支架作用,这种师生的双边互动为本次活动目标的达成起了关键作用。

  不足之处:

  1、帮助孩子提升经验时语速还是较快,关键词句语气不够强烈,这样会影响孩子获得经验。

  2、指导过程中只关注到了操作失败的结果,没有追问原因就武断地让孩子重新操作,失去了生成下次活动的机会。

  小百科:豆是指双子叶植物的一科,木本、草本植物都有。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的尝试操作,引导幼儿了解如何利用物体间的空隙,摆放更多的物体。

  2、培养幼儿善于观察身边事物的事物的习惯,激发幼儿对于科学探索的兴趣。

  3、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1、小矿泉水瓶27个,用大矿泉水做成的漏斗9个,一次性盘9个,小勺8个

  2、大小泥球各若干。彩笔人手一支。

  3、记录表每人一张。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并请幼儿认识操作材料。

  今天我想请你们过来和我一起玩游戏,什么游戏呢?请看这是什么?(出示大泥球、小泥球和沙子,并比较它们的大小不一样),最后出示大瓶子。

  二、请幼儿记录方法,并自己尝试操作。

  现在,我要考考你们?请你们把这三样东西全部装进这个大瓶子里,一点也不能剩,而且这个盖子刚好能盖上,你们觉得装得下吗?那你们自己去试一试,好不好?装之前先把这张记录表填上,(交待记录的方法:你要先想一想,你最先装什么……)然后才开始装,要求装完一样后,才装另外一样,最后用这个盖子试一试,把结果记在这个格子里。(提示幼儿怎样记录结果如果能能盖上盖子,怎样记录,若盖不上呢)

  三、对幼儿的操作进行评价。

  现在,请你们把瓶子和记录表一起拿到前面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你们都放进去了没有?其实呀,这些东西都能装进这个大瓶子里,而且能把大瓶子装得满满的。可是你们为什么没有装完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1、后装沙子的:后放沙子的,为什么……原来,沙子钻到xx的空空里去了。既然沙子要钻钻空空,

  2、后装小泥球的:原来,小泥球钻到大泥球的空空中去了,既然小泥球要钻空空,那你们说小泥球和大泥球要先放哪一个?

  3、那现在请你们告诉我,如果我们想把大瓶子里填得满满的,应该最先装什么?幼儿回答了后问为什么要这样装?(一边问一边操作)

  四、现在我们都知道怎么装了,请你们再试一试,看这样倒底行不行?还是用这个盖子试一试,把记录表也填上,并把答案记下来。幼儿操作。

  五、请你们一起告诉我你们刚刚的结果吧!(幼儿回答)对呀,(一边记录,一边讲)我们最先放大泥球,你们怎放好大泥球后,这中间还有很多……,什么来钻这些大空空?是啊,小泥球钻大泥球的大空,……这样瓶子就被装得满满的了,把你们刚才没装完的全部都装进去了,你们看这样装是不是装得更多了?是啊,这个方法可以装更多的东西,这个方法真好。那你们说现在这个瓶子里还有没有空空?什么东西可以钻这么小的空空?—————水。

  六、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也要用钻空空的方法。想一想,如果你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旅游,要带很多东西,这些东西有大也有小,假如想把这些东西全部都装进一个大箱子里,你们觉得先装大的还是先装小的,为什么要这样装呢?那我们赶紧把这个方法告诉你们的爸爸妈妈吧!

  活动反思:

  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精选]07-23

科学教案(精选)07-29

【精选】科学教案07-28

科学教案(精选)08-02

(精选)科学教案08-01

[经典]科学教案08-15

科学教案[经典]08-09

【经典】科学教案09-25

(经典)科学教案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