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0-27 09:35:02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实用的科学教案(优选)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的科学教案(优选)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早餐,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养成每天吃早餐的好习惯。

  2.能大胆的说出吃过的早餐的名称及味道。

  3.体验和同伴一起制作早餐的乐趣。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餐厅环境布置、各种早餐和餐具、动画视频《营养早餐》、阅读材料二《好吃的早餐》、舒缓的轻音乐一段。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引出早餐。

  提问:今天你们吃了什么早餐。

  2.感知早餐的丰富多样。

  提问:你还吃过哪些早餐?最喜欢吃什么早餐?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小结,我们吃过各种各样的早餐,牛奶、鸡蛋、面包、稀饭、油条、煎饼、馒头、花卷等。

  3.理解吃早餐的重要性,乐意天天吃早餐。

  1播放动画视频,介绍吃早餐,鸡蛋牛奶,米粥等早餐的`重要性。

  面包:浩浩,我是面包好小子,我的身体里的营养可不少,我能让小朋友的大脑变得更聪明,还可以让它们变得更有力气,你看我强壮吧!

  牛奶:我的名字叫做牛奶,人们都喜欢我因为我能让小朋友变得强壮有力,还能帮助小朋友长高个子,你们喜欢我吗?别忘了喝牛奶哦。

  米粥:大家好我是米粥宝宝,早上喝一碗热乎乎热乎乎香香的米粥,不仅可以让你的身体变暖和,而且我还特别容易消化,是不是很厉害啊?

  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小结,这些早餐都是帮助我们长大的好帮手,能让我们身体棒棒的,所以我们每天都要吃。

  (2)引导幼儿讨论吃早餐的好处。

  提问为什么?每天都要吃早餐。

  教师应使幼儿懂得,每天都要吃早餐身体才会健康,早餐后吃一点水果和蔬菜身体会更健康的道理。

  4.指导幼儿阅读材料二《好吃的早餐》,理解早餐既丰富又营养。

  教案反思:

  最近,我们发现有一部分幼儿早上起床晚了,随便吃点东西填饱肚子(甚至不吃早餐)就来上幼儿园了,这严重地影响了幼儿的身体健康。为了帮助幼儿了解早餐的重要性,养成每天吃早餐的良好习惯,我通过健康领域与科学领域的有效整合,开展了这一活动。

  这个活动,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以"能干稀搭配地选择早餐"为活动重点,开展活动。在活动中,通过直观地对各种早餐食物进行"干稀"分类,幼儿对"干"与"稀"这两个类别的概念有了较好的认识,基本上能正确分辨、判断"干"与"稀",并掌握科学早餐的基本搭配方式――"干稀搭配"。同时通过欣赏各种营养早餐的电子图片,给幼儿直观的视觉感受,使幼儿知道"早餐还可以吃这些食物,可以这样搭配吃",巩固培养健康饮食的意识。在活动最后,引导幼儿干稀搭配地自选"早餐",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品尝、分享与交流自己所选的食物及感受,效果不错。

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玩从来都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对玩沙有着浓厚的兴趣,玩沙是我班孩子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每次一到玩沙池,孩子们蜂拥而上,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在玩沙的过程中,许多孩子从家中带来了装沙的工具,有大小不一的铲子、沙桶、漏壶。看看孩子们带来的工具,就知道他们对于沙流动的属性认识不足。兴趣是最好的驱动力,我想,抓住契机,让孩子们在自主玩沙的过程中自然地了解沙的特性,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发现沙的新鲜玩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让幼儿在沙地里自由探索,自主操作,使整个活动体现一种玩中学,学中乐的氛围。这样的形式比在我们课堂上机械地讲授更有意义,孩子能自主自动地受启发受教育,也是最能体现教育价值。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多种工具装运沙子,体验干沙流动的特点。

  2、在装沙、玩沙的过程中,感知沙的多少、大小。

  3、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教师和幼儿共同讨论、搜集装运沙子的工具,共同制作装沙子需要的工具,如引导幼儿用可乐瓶共同制作铲沙的铲子、小碗、杯子,寻找小车等。

  2、物质准备:

  有孔的工具:漏勺、漏筐、漏斗等。

  无孔的工具:大小两种铲子、碗、桶、杯等。

  小车、小船、幼儿盛材料的`塑料筐。

  3、环境创设:

  问题墙:“你认为哪些工具可以很好得装沙子?”

  幼儿用绘画的形式将自己搜集或制作的装沙子的工具记录下来,放在墙饰上做集体记录。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发兴趣。

  提问1、幼儿园的沙池里有很多小朋友玩时,我们也想玩沙,怎么办?

  2、你想用什么工具装沙子,做一个新沙池?

  二、认识工具,尝试操作。

  1、出示幼儿搜集和自制的装沙工具。每个幼儿一个装沙工具的筐子,其中有带孔

  的和不带孔的工具,不带孔的工具中又有大容器和小容器。每个幼儿还有一个盛沙子用的同等大小的塑料筐。

  2、引导幼儿充分尝试每一样工具,充分体验每样工具装沙子的特点。

  教师:每样玩具你都试一试,看哪些玩具好用,哪些不好用。

  (教师认真倾听孩子们在装沙中的语言表达,将幼儿零散的经验及时梳理和整合)

  3、请幼儿把漏沙的玩具与不漏沙的玩具进行分类。

  4、引导幼儿继续装沙子,体验工具的大小与装沙子的多少有关系。

  教师:请小朋友用剩下的工具装沙子,看看哪个玩具能装很多的沙子。

  三、经验共享,分类提升。

  1、请幼儿用小推车将装满沙子的塑料筐推到小船边,把沙子倒入小船,做成沙箱。

  2、集体讨论:

  教师:每个小朋友共推了几车沙子,推得最多的是使用的什么工具?

  教师:请小朋友将能装很多沙子、搬运沙子时感觉很沉的玩具分出来。

  3、引导幼儿将工具按大小或搬运沙子的多少进行分类。

  活动延伸:

  活动后,教师引导幼儿将搬运沙子既多又快的工具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放在墙饰“这些工具装沙子既多又快”的集体记录中。同时,教师可引导幼儿对照前期的搜集和猜想,使幼儿在亲自探索中建立大小、多少的科学概念。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知道植物是靠根部吸水、茎部输送水分的。

  2、萌发对植物喝水现象的探究热情,初步学会照顾植物的简单方法。

  3、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4、对植物有浓厚的兴趣,热爱生活乐于探索。

  活动重难点:

  通过实验,了解植物喝水的秘密。

  能准确表达自己观察到的科学现象。

  活动准备:

  1、课前和幼儿一起将芹菜放入红色墨水里。

  2、植物根吸水的视频,植物茎吸水的ppt。

  3、两位幼儿一组实验材料:已经吸水的芹菜,放大镜一个。

  活动过程:

  (一)观察图片,了解万物生长离不开水。

  1、ppt出示斑马、大象、小朋友喝水的情景,(同一张),

  问:他们在干什么?(喝水),为什么要喝水?他们是靠什么喝水的?人和动物都需要喝水,那么植物需要喝水吗?它没有嘴巴怎么来喝水?为什么?

  梁老师带来了一株芹菜,我们来猜一猜,它是靠身体的那一部分来喝水的?为什么?

  (二)实验验证,引发孩子探究热情。

  1、PPT呈现实验结果,问:你看到了什么?植物是靠什么喝水的?

  小结过渡:原来植物是靠根来喝水的,那么水又是怎样“跑到植物全身的呢?

  2、刚才我们一起将芹菜放在红色的颜料里,现在大家一起再来看看,出示植物喝水前和喝水后的.变化,(出示芹菜喝水现象对比图)

  问: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小结:原来植物是靠茎部来传输水分的,植物的茎到底长得什么样呢?今天我们要来做小小植物学家,来解剖一下芹菜的茎。

  (三)、合作探究,了解植物茎的运输功能。

  1、用图示的方法显示茎的横截面和纵截面。

  2、讲解操作要求:两人一组,先把把芹菜横着剪,纵向剪,然后用放大镜看看茎的样子有什么不一样,等一会和大家一起分享。

  3、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孩子观察的横截面有红色的点,纵切时看到红色的线。

  4、集中交流、讨论,请你用红线上来画一画你看到的。问: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植物是怎样“喝水”的?

  5、出示一捆的吸管。

  小结:植物的茎纵向看像吸管,有长长的通道。横向看有一个个小孔,植物就是靠根吸收水分,然后利用茎这根长长的细细的小圆管运输水分的。

  (四)迁移经验,进一步引发孩子关爱植物的美好情感。

  出示一盆腐烂的仙人掌,引导孩子观察:仙人掌怎么了?为什么会烂呢?说明自己的理由,再请相同意见的幼儿举手表决(由于小朋友给它浇了太多的水,让它的根烂了)

  教师总结:

  虽然植物需要喝水,但每一种植物要喝的水都是不一样的,我们的自然角有许多植物,该怎么照顾呢?听听科学小博士的建议PPT播放浇水要领:第一、土壤干燥需要水,第二将水浇在根部,要浇透水;第三早上或傍晚是最好的浇水时间。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我出现了一个以前在试教的时候从没有出现的现象,由于早上的芹菜都是比较湿,芹菜不再吸水了,它吸水的速度很慢,所以导致活动中实验的现象不是很明显。还有就是我们孩子的回答也是我始料未及的,我不知道我们班的孩子其实对于根吸水的现象已经有了感知,所以孩子在第一环节就很直接的将我的答案回答出来了,让我有些局促,所以可能对于根吸水的现象我们可以忽略,其实科学活动中我觉得自己的语言还是不够精炼,有些话说得有些啰嗦,孩子抛出的问题我并不能及时很好的给予回应。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啄木鸟的外形特征和特有功能,知道啄木鸟是树木的"外科医生"。

  2、学会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啄木鸟,了解禽类动物的基本特征。

  3、知道啄木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增添爱鸟的情感。

  活动准备:

  课件-照片:啄木鸟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用谜语引出主题有种鸟儿本领高,尖嘴能给树开刀,坏树皮,全啄掉,勾出害虫一条条。

  2、谁能猜出来这是什么动物?

  二、展开。

  出示课件-照片:啄木鸟

  1、啄木鸟是什么样子的?你发现啄木鸟有什么奇特的地方?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啄木鸟的外形重点提醒幼儿观察啄木鸟的嘴巴、舌头、脚和尾巴。

  2、向幼儿介绍啄木鸟的特征和特有功能。

  啄木鸟有长长、尖尖的像铁链子一样的嘴巴,他的'嘴巴能啄开树皮,在生病的树上打洞。

  啄木鸟的舌头能伸缩,舌头有短勾,能伸到树洞里勾出害虫。

  啄木鸟有两只短短的脚,脚趾有尖锐的勾,能牢牢地抓住树干,啄木鸟的尾巴坚硬,啄树皮时,尾巴能支持起身体。

  3、你知道啄木鸟有什么本领?为什么叫他啄木鸟?

  4、组织幼儿思考并讨论,丰富幼儿对鸟类的认识。

  (1)你们喜欢啄木鸟吗?为什么?

  啄木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你还知道哪些鸟呢?他们长得什么样?

  (2)啄木鸟头上有坚硬的嘴;身上长着一身的羽毛;还有一对翅膀;身体下有一双脚;身后有尾巴等。

  三、结束交流讨论:啄木鸟是怎样出生的?

  教师告诉幼儿"鸟类"还叫"禽类",它们的妈妈生下的宝宝先是一个蛋,经过孵化,硬壳而出后才变得和妈妈一样。

科学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纸绳力量大》是一节生成活动。中班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开始增强,为了训练孩子们的思维,让他们有机会探索,我们在科学区投放了各种类型的纸,让幼儿尝试进行折、卷、撕、捏等活动,从实践中发现纸的特性和玩法。顺应《纲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教育的时机,提供适当的引导” 的要求,《纸绳力量大》通过设疑、实践,激发幼儿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在反复实验、动手操作的游戏中,让孩子们发现卫生纸里存在“纤维”这一有趣的现象。孩子们在探究游戏中感受快乐,获得智慧。

  目标预设

  1.通过实验,萌发探索纸绳承受力的兴趣。

  2.大胆尝试,学习制作有力量的纸绳。

  3.积极合作,体验团结起来力量大的快乐。

  重点、难点

  本活动重点是探索、感受纸绳的承重力。

  难点是学习制作有力量的纸绳。

  设计理念

  在玩纸时,一个孩子偶然做成的纸绳拉不断,引起了同伴的关注和模仿。我把握契机,生成了科学活动《纸绳力量大》,鼓励幼儿学习做有力量的纸绳,并进行拎水桶的尝试,在游戏操作中感受纸绳力量大。

  设计思路

  对孩子而言,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在最直接的体验中学习,在动手中发现。活动中,我选择了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材料“卫生纸”和“水桶”,让孩子进行操作实验,把有关力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孩子可亲自操作的游戏(如撕面条比赛、制作有力量的纸绳、纸绳拎一个水桶、纸绳拎两个水桶、合作用纸绳拎水桶等),依托幼儿熟悉的、直观的材料,让孩子在富有挑战的活动中感受生活中有趣的科学现象。

  活动准备

  正方形卫生纸若干,篮子若干,装满水的小油桶16个。

  活动过程

  1.玩“撕面条”的游戏,激发幼儿兴趣。

  (1)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卫生纸)卫生纸可以干什么?

  (2)今天,我们用卫生纸来玩“撕面条”的游戏,比一比,在规定的时间里谁撕的面条又快又多。快行动起来吧! (幼儿操作)

  (3)听好哦,时间马上就到了:5、4、3、2、1,停!互相看看,谁撕的面条又快又多!

  (4)小结:有的小朋友撕的面条很多,有的小朋友撕的却很少。这是为什么呢?

  让我们一起来找找卫生纸上藏着的小秘密吧。

  2.观察卫生纸的纹路,再次尝试玩“撕面条”。

  (1)请你们拿一张卫生纸看一看、找一找,发现了吗?这一条一条线就是卫生纸的纹路。试着用手摸一摸它的.纹路,然后放回篮子里。(教师巡视检查)

  (2)好,谁来帮我找到这张卫生纸的纹路?画一画,按照这个方向撕一撕。撕成又细又长的面条了吗?换个方向再试试,把上面的纹路撕断。

  (3)出示两张画好纹路的纸,让幼儿明白竖线方向不容易撕,横线方向容易撕。

  (4)幼儿重新拿一张卫生纸“撕面条”。

  3.玩“纸绳拎水桶”的游戏,初步体验纸绳力量大。

  (1)刚才我们用卫生纸玩了撕面条游戏,我还想把它变成纸绳来玩游戏呢,你们会把它变成纸绳吗?谁来试试?(请一幼儿示范)

  (2)他用了什么方法把卫生纸变成了纸绳的?(先卷后拧)

  鼓励幼儿做纸绳,尝试提水桶。

  (3)(出示油桶)卫生纸做成的纸绳能拎起这桶水吗?

  (4)有人说可以,有人说不可以,到底怎样,我们来试试吧!

  (5)请小朋友用刚才的方法将卫生

  纸做成纸绳,然后来到这里拎起水桶。

  注意,手不能碰到桶。做好了就可以上

  来试一试了!将两边的水桶拎到中间。

  4.讨论纸绳的秘密。

  (1)请拎起水桶纸绳没有断的小朋友站这边,纸绳断了的小朋友站那边。

  (2)我给你们准备的是同样的卫生纸,为什么有的纸绳没有断,有的纸绳却断了呢?

  拿两根松紧不同的纸绳引导幼儿观察,寻找原因。

  (3)什么原因呢?大家讨论一下。谁来说说?

  (4)究竟什么原因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从两组幼儿手中各拿一个纸绳)

  (5)你们发现了它们有什么不同?出示两根纸绳(一根没有断,一根断的)。

  (6)我们试着按卷的方向撕一撕。

  断的纸绳撕一撕,怎样?这样做成的纸绳,看,1、2、3,纸绳断了。

  没有断的纸绳撕一撕,没有断。这样做成的纸绳怎样?不容易断。

  原来,容易撕的拧成纸绳就容易断,不容易撕的拧成纸绳就不容易断。

  (7)现在你们会做有力量的纸绳了吗?谁来告诉大家。(再次巩固)

  (8)知道了这个秘密,我们再来试一试。记住,找准方向,拧得越紧纸绳力量就越大。

  (9)和好朋友拉一拉,看你的纸绳是不是够力量。如果纸绳断了,赶快找出原因,重新做一个有力量的纸绳。(请幼儿用有力量的纸绳把水桶拎到活动室的两边。)

  5.尝试拎两桶水。

  (1)小小纸绳可神气啦!它说还能拎起两桶水呢!行不行?谁来试试?

  (2)一幼儿用一根纸绳拎两桶水。(如果没断,说明纸绳力量大;如果断了,说明什么?)

  小结:是啊,一根纸绳的力量有限,团结起来的纸绳力量会更大!

  6.经验拓展,玩“运水桶”比赛。

  教师介绍游戏规则:将幼儿分成两队,运水桶接力比赛。

  可以增加难度——合作运水桶。(找一个好朋友,把两根纸绳变成一根,两人合作运两桶水。)

  7.活动延伸。

  师:纸绳虽小,它的力量却很大!我们带它到外面去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拎起比水桶更重的东西,好吗?

  带上你的篮子,捡起地上的垃圾,拎起水桶,出发吧!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自主地与操作实验材料进行各种组合探索,观察发现蜡烛燃烧的有趣现象,初步感知空气与燃烧的关系。

  2、培养幼儿科学实验的认真态度,激发幼儿探究科学的期望。

  活动准备

  1、每位幼儿三支蜡烛(一支长、两支短),一个透明的大杯子,一个透明的小杯子,一个盛有色水的碟子,一张记录纸和一支笔,同时每组桌上放一支主蜡烛和一个打火机。

  2、多煤体课件及展示台。

  3、钢琴曲磁带一盘和录音机一台。

  活动过程

  一、运用课件激发幼儿兴趣,了解蜡烛的用途。

  1、课件引入,激趣。

  师:你们看谁来了?(多媒体出示蜡烛宝宝)让我们一起来和蜡烛宝宝说说话好吗?

  2、了解蜡烛的用途。

  放多媒体:蜡烛宝宝:小朋友们好!你们知道什么时候需要用我吗?

  幼:过黑黑的山林时,停电的时候、烧香时……

  师:小朋友们说了很多,那我们来听听蜡烛宝宝是怎么说的?

  放多媒体:蜡烛宝宝:小朋友们说得很对!我的用途确实很大,我不仅可以给别人带来光明,还可以给你们带来快乐呢!

  3、来跳烛光舞

  师:小朋友!刚才蜡烛宝宝表扬了你们,那下面就请小朋友点燃桌上的一支蜡烛!

  幼儿点燃蜡烛

  师:烛光象什么?

  幼:象小露珠、萤火虫、星星……

  师:你可以用身体动作来表现烛光吗?

  师生听着优美的钢琴曲一起跳烛光舞

  二、启发联想,初步感知空气与蜡烛燃烧的关系。

  1、启发联想。

  师:请小朋友仔细想一想,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将燃烧的蜡烛熄灭呢?

  幼1:用嘴巴可以把蜡烛吹灭。

  幼2:用扇子一扇也可以将蜡烛扇灭。

  幼3:把蜡烛拿到外面被风一吹也会熄灭。

  幼4:把蜡烛放在水里就熄灭了。

  幼5:我上次在科学区玩得时候,发现用瓶子盖在蜡烛上面,蜡烛就熄灭了……。。

  师:用瓶子盖上去真的能使蜡烛熄灭吗?那让我们来试一试吧!

  2、幼儿操作实验。

  师:这个办法行吗?(行)那你们知道为什么瓶子盖到燃烧的蜡烛上,蜡烛会熄灭呢?

  请三位幼儿自己解说。

  师:小朋友!让我们来听一听蜡烛宝宝是怎么说的吧!

  放多媒体,边观看蜡烛熄灭的过程边听蜡烛宝宝解说:小朋友!你们知道吗?我燃烧需要氧气,当我被杯子盖住后,里面的氧气就会越来越少,最后氧气没有了,我也就熄灭了。

  师:噢!原来蜡烛燃烧还需要氧气呢!

  三、引导幼儿自主探索,让幼儿在探索中发现蜡烛燃烧的有趣现象。

  1、师:小朋友!蜡烛宝宝还有许多有趣的秘密呢!你们想去找一找吗?(想)那你们看一看你的桌子上有什么?

  幼:一支长的蜡烛、两支短的蜡烛、大的瓶子、小的瓶子、有水的碟子。

  师:我们就来学做小小科学家,去找一找蜡烛燃烧的`秘密,不过我们做实验时要象科学家一样仔细地看一看,耐心地做一做,还要不怕困难,只要你们仔细地看、耐心地做,你们一定会发现这些大小不同的瓶子,盖到这些蜡烛上会发生一些有趣的现象。然后请你们将发现的现象记录在这张表上(出示记录表),可以一个格子记一种现象,记录时可以想想我们平时学过的记录方法。

  2、幼儿探索,教师指导,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去探索,同时注意鼓励胆小的幼儿(有些孩子怕烫,有些缩手缩脚)和细心、认真实验的幼儿。

  3、组织幼儿交流,请小朋友将自己发现的现象放在展示台上与大家交流。

  幼A:我发现大瓶子盖在小蜡烛上火熄得比小瓶子的慢。

  幼B:我发现瓶子一盖到三支蜡烛上就很快很快熄灭了……

  幼C:我把蜡烛放到有水的碟子里,发现火熄灭了,水就跑到杯子里去了,还昌泡泡的。

  幼D:我发现火要灭时,就把瓶子拿起一点,一拿起火又变旺了。

  幼E:我将长的和短的蜡烛一起放在大瓶子里,发现还是长蜡烛的火熄灭得快。

  幼F:我发现我的瓶子变热了,上面还有黑黑的。(幼儿提出这个现象后,师追问幼儿:你们的瓶子是不是也这样?(是)咦!瓶子怎么会变热变黑的呢?幼:是蜡烛火烧的热,黑的是烟。)

  四、引导幼儿再次探索,验证。

  1、师:刚才小朋友发现了这么多有趣的现象,你们可以看一看自己哪种现象还没有发现,再去做一做实验吧!还可以和别的小朋友交流交流自己实验中的想法。

  2、幼儿再次自主地实验,教师注意引导幼儿将各个有趣现象做一做。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探索瓶、罐等装上不同东西所发出声音的不同。

  2.体验科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给每位幼儿提供经过装饰的红瓶子、绿瓶子(一个内有黄豆、米,一个没有;两个瓶子都有盖并盖好);黄豆、沙、米、纸等若干,勺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发现两个瓶子的不同之处。

  1.引导幼儿观察两个瓶子,提问:它们一样吗?

  2.引导幼儿在玩中比较自己手中的瓶子,发现:一个瓶宝宝会发出声音,一个瓶宝宝不会发出声音。

  3.集中家里:为什么一个瓶子会发出声音,而另一个却不会发出声音呢?

  引导幼儿打开瓶盖观察,了解装有东西的瓶子会发出声音,而没有装东西的瓶子不会发出声音。

  二、做一做:尝试让瓶宝宝发出声音。

  1.提问:有什么办法能让不会发出声音的瓶子也能“唱歌”(发出声音)?

  2.出示黄豆、米、沙和小勺子,与幼儿一起协商如何让空瓶子“唱歌”:拧开瓶盖→用勺子舀豆、米、沙→轻轻放进瓶内→拧紧瓶盖。

  3.幼儿探索、操作:幼儿自由选择蚕豆、米等,用勺子“喂”瓶宝宝吃豆、米、沙,然后拧上瓶盖。

  4.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使用勺子把材料放进瓶子里后摇一摇,试一试是否能发出声音。

  5.交流分享:你在瓶子里放了什么?瓶子发出声音了吗?

  三、猜一猜:探索将不同的材料放入瓶宝宝中,然后摇动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1.幼儿再次探索、比较,知道不同的物体在瓶子里发出的声音不同。

  引导幼儿尝试把另一种东西放在瓶中,摇一摇、听一听,比较前后两次操作时瓶子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2.指导幼儿分辨不同的声音:

  引导幼儿感知不同物体在瓶中发出声音的'不同:第一次在瓶子里放了什么?这一次又在瓶子里放了什么?它们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分别请放入不同材料的幼儿上来并让其他幼儿听听、猜猜。

  协助幼儿把两个瓶子中东西分别倒出来,集体验证。

  四、唱一唱:体验成功的乐趣。

  1.引导幼儿根据《大雨和小雨》的音乐尝试改变摇动瓶子的力度。

  2.幼儿跟唱歌曲《大雨和小雨》,并摇动瓶子为音乐伴奏。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08-13

(精选)科学教案08-24

科学教案【精选】10-17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精选]07-23

【精选】科学教案07-28

科学教案【经典】08-05

科学教案(精选)08-02

(精选)科学教案08-01

科学教案(精选)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