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1-03 09:21:50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共8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教案共8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发现镜头能将物体变大缩小的现象。

  了解凸透镜的原理。

  活动准备

  大自然小科学、塑胶袋、塑胶杯、橡皮筋(本期学具)。

  相机、水、透明杯、保鲜膜、布偶、钮扣或钱币、镜子、玻璃纸、汤匙。

  活动过程

  1老师拿著相机用伸缩镜头对幼儿拍照,老师不停的发出惊讶声音说:「哇!变大了,哈哈!又变小了」。请幼儿猜猜看,老师用相机发现了什麼神奇的事。

  2播放刚拍的照片,与幼儿讨论為什麼照片的`人会有大有小,是不是还有什麼物品也能像相机同样的效果。

  3翻开大自然科学P.44~48「变大变小」画面,请幼儿指出还可以将物品变大、变小的工具有哪些(望远镜、投影机……)?

  4引导幼儿进行以下实验,看看水能不能也将物品变大或变小:

  (1)将钮扣或钱币放入塑胶杯裡,再将杯口盖上保鲜膜,绑上橡皮筋固定,用手轻压保鲜膜,使它形成凹陷状;再把水倒上去观察钮扣有何变化。

  (2)再取一个布偶,放在桌上,拿塑胶袋放在眼前,透过塑胶袋瞧一瞧布偶,观察布偶的变化。

  (3)改将塑胶袋装入 1/3 的水,再看看布偶,布偶会变大吗?试试看。

  (4)再将八分满水的透明杯靠近布偶,会看到什麼景象呢?此时再将透明杯拿得远一点,布偶又会有什麼变化呢?

  (5)最后请幼儿试试其他的方式,如拿玻璃纸、汤匙……照一照,是否也会出现变大的现象,完成P.48记录。

  活动结束:

  1能指出物体的变化。

  2能操作器材让物体变大或缩小。

科学教案 篇2

  一、设计意图:

  孩子的学习要来源于游戏,来源于生活。糖果是幼儿熟悉、喜爱的食品。它精美的包装、形态各异的外形、鲜艳美丽的色彩、奇特丰富的口味,都对幼儿有着巨大的诱惑力,对年龄幼小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设计《糖果小屋》这个幼儿既熟悉又感兴趣的内容,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主动探索,获得直接经验。

  二、活动目标

  1.感知、了解各种糖果的特征,能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

  2.初步知道按形状分类摆放物品。

  3.愿意参与活动,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三、重、难点

  重点:知道按形状分类摆放物品。

  难点:了解各种糖果的特征,能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

  四、活动准备:

  小糖果若干,糖果盒圆形、方形各一个,布袋2个,课件,糖果小屋五、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开始)提问:小朋友吃过糖吗?那你吃过什么糖?

  (二)展开部分1.认识各种糖果:

  糖果小屋里住着好多的糖果宝宝,看谁先说出它的名字。

  2.送糖果宝宝回家(按形状分类)幼儿动手操作:每位幼儿拿一块糖,分别将圆圆的糖和方方的糖送回圆圆的家和方方的家。

  检验:糖果宝宝你有没有去别人家啊?我们一起来看看。

  3.判断数量,软硬。

  出示布袋,布袋里也有糖果宝宝哦,布袋里的'糖果宝宝可不一样哦。

  判断数量:幼儿用手摸摸,哪个多,哪个少?

  判断软硬:哎,怎么感觉哪里不一样呢?为什么感觉不一样呢?摸上去什么感觉?

  小结:一边多,一边少,一边软,一边硬。

  三)结束部分:

  1.今天小朋友表现都很好,老师请你们吃糖,想不想吃?

  每人拿一块糖果,说说自己的是什么样的,并分享糖果带来的乐趣。

  2.延伸:用糖纸一起装扮糖果小屋。

  教学反思

  幼儿在认识各种各样的糖果,品尝糖果,制作糖果的过程中,好奇心、动手能力、语言表达力、想象能力得到了发展,也让孩子们进行了大胆地探索、感知、想象。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 培养幼儿与同伴分享国庆节旅游的快乐事。

  2. 让幼儿了解旅游中怎样保护环境。

  3.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 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1. 幼儿旅游照片若干。

  2. 环保图片。

  活动过程:

  一. 分享趣事。

  1. 国庆长假刚结束,有些小朋友就急忙想告诉老师他们都去了哪些好玩的地方,可是如果只说给老师一个人听多没意思呀,今天大家一起来说说你去了什么地方?

  2. 幼儿分享交流自己的长假趣事。

  3. 教师小结:刚才你们说的真好,老师国庆节也出去旅游了,可是我却遇到了不高兴的事,你们想知道吗?

  二. 旅游中怎样环保。

  1. 我在旅游途中看见很多被丢弃的`餐巾纸、空酒瓶、易拉罐被扔在路边,清洁工叔叔和阿姨都忙得来不及清扫。(出示图片)

  2. 你们说说这样旅游会开心吗?

  3.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4. 教师讲“在旅游中应当怎样保护环境?”提问:你们能做到吗?

  5. 小结:我们都来做文明小卫士,开开心心、干干净净地旅游吧。

  活动反思:

  上课时,关注小班幼儿做实验的习惯养成。培养小班幼儿做什么事要有序,细心,认真观察,并耐心倾听老师的讲解。注意辅导个别动作能力较差的幼儿。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涂面油的简单方法:将脸上的每个地方都涂到。

  2、知道天冷要保护皮肤。

  3、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4、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活动准备】

  一个礼物盒、每人带一瓶面油、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激发涂面油的兴趣。

  1、出示礼物盒:今天,唐老师收到了一份礼物,(出示礼品盒)猜猜里面是什么?

  2、进一步引导:(让幼儿闻一闻)有一股香味,会是什么?

  3、展示礼物。

  (二)说一说:调动幼儿生活经验。

  1、出示面油

  (1)(打开礼品盒)是什么礼物?(面油)

  (2)你们来闻一闻,感觉怎么样?

  (3)小结:小面油,喷喷香。

  2、回忆经验

  (1)你们涂过面油吗?

  (2)你们喜欢涂面油吗?为什么喜欢涂面油?

  (3)小结:天冷了,皮肤很干燥。把面油涂在脸上很舒服,能保护我们的皮肤。

  (三)指导涂法

  1、教师示范

  (1)面油棒不棒?小朋友们想不想跟面油做好朋友?把它涂在我们的小脸上?

  (2)小朋友们看好了,唐老师是怎么涂面油的。

  (边说边涂面油)小面油,喷喷香,我要和你做朋友。蘸一蘸,点一点,额头下巴小鼻子,还有两边小脸蛋,再用小手抹一抹,保护小脸好舒服。(两遍)

  (3)你们会涂了吗?一起来试一试。

  师生一起操作:(边说边涂面油)小面油,喷喷香,我要和你做朋友。蘸一蘸,点一点,额头下巴小鼻子,还有两边小脸蛋,再用小手抹一抹,保护小脸好舒服。(两遍)

  (4)帮帮老师:请一名幼儿上前帮老师涂一涂面油。

  2、一起来涂面油

  (1)爸爸妈妈也送给你们许多礼物(面油)。都在唐老师这里,老师现在发给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涂一涂。

  (2)(播放背景音乐)巡回指导:涂好面油照照镜子,看看面油抹开了吗?涂完面油,给你身边的好朋友闻闻、摸摸,我们会自己保护皮肤。

  (四)小结:

  我们回教室去告诉其他的小朋友,怎么跟面油做好朋友的!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讲讲自己发现的各种洞洞,体验和老师、同伴一起找洞的乐趣。

  2.培养思维的发散能力。

  3.初步尝试能够合作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袜子、纸、剪刀、皮球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想想、说说自己发现的洞洞。

  (1)出示袜子:这是什么?袜子上有洞洞吗?在哪里?这个洞洞是干什么用的?(穿袜子的时候,我们的小脚丫,要从这个洞洞里钻进去。小脚丫钻进洞洞,真暖和。我们用手来钻一钻,小手钻进袜子里,真呀真好玩。这是一种可以钻进去钻出来的洞洞。)

  (2)出示纸:这是什么?上面有洞洞吗?我可以变出洞洞来。你们能试一试吗?我可以用这个洞洞当望远镜。(彩纸卷起来,变成望远镜,这是一种可以从这边望到那边的洞洞;从这一边穿到那边的洞洞)

  二、新课

  说说生活中的洞洞----你在哪里见过洞?

  (1)我们教室里什么地方有洞洞?它有什么用?(预案:厕所蹲坑、洗手池(水龙头、下水道)、拖把池、窗户(风婆婆和太阳公公穿过的地方)、门、电视机上的插口、电插排)

  (2)除了教室里有洞,哪里还有洞洞呢?

  小结:生活里,那么多的洞洞,而且,这些洞洞很多都有自己的用处。

  3.说说身体上的洞洞。

  (我们的身体上,有没有洞洞呢?它有什么用处?)

  (游戏:××(吃饭、看东西、呼吸、听声音、拉巴巴、和妈妈连在一起的)的洞洞在哪里?---反应能力、快乐情绪)

  4.小结:我们还可以和洞洞玩好玩的、钻洞洞的游戏。

  三、游戏:超级变变变

  宝贝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皮球,皮你们平时是怎么玩皮球的呢?

  宝贝们听老师的口令,和皮球一起玩钻洞洞的游戏,孩子们听老师的口令“超级变变变”自己变化成各种洞洞让小皮球来钻钻。

  小手胸前围一围,变成一个圈;小脚站一站,站成一个圈;

  小手头顶围一围,围成一个圈……

  四、小结

  我们在家里、教室里、自己的身上,找到了很多的洞洞。小朋友自己变出了可以让小球钻来钻去的小洞洞,小朋友合作变出了让大球可以钻来钻去的大洞洞。我还可以和其他的东西一起变出很多洞洞,你们能吗?谁来试一试?哈哈,现在大家都来试一试吧!

  泸县石桥镇中心幼儿园新民分园 刘辉

  20xx年3月15日

  《好玩的洞洞》说课稿

  一、说设计意图

  洞洞随处可见,家里,学校,马路上,公园,自己身上通过这个活动让小班的孩子们用眼睛多观察自己周围的一些东西,引起他对周围现象的兴趣,帮孩子略微的梳理一下这些洞洞,虽然大小,形状不同,但是都是有用处的。这个环节活动是一个探索,蚂蚁的洞,老虎的洞,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洞,有一种趣味在里面,然后进行一个探索。

  二、说教学目标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为依据,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标为:

  1.讲讲自己发现的各种洞洞,体验和老师、同伴一起找洞的乐趣。

  2.培养思维的发散能力。

  3.初步尝试能够合作解决问题。

  根据活动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定位于:认识身边的洞洞。为此,我作了以下的准备:袜子,皮球、纸、剪刀。

  三、说教学方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本次活动中,我还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采用的教法有:

  1演示法

  通过小魔术,让幼儿通过老师剪刀的'简单的操作直观的感受洞洞。

  2、发现探究法

  它是幼儿建构活动的基本方法。本次活动,我安排了两次尝试,第一次让幼儿寻找,那些地方有洞洞,培养幼儿的观察习惯;第二次超级变变变,让幼儿想办法让小球钻过,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3、游戏法

  小班的幼儿精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好动是他们的突出特点,通过超级变变变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体会快乐。

  四、说学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让幼儿不断的观察发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与此同时让幼儿学会与小伙伴们合作。

  五、教学过程:

  我采用了环环相扣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

  导入活动——发现身边的洞洞——和洞洞做游戏

  1.导入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活动的最开始我使用变魔术的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东东的兴趣,为下一环节打下基础,并落实了第一个目标。

  2.学习活动。

  通过自主探索,说一说,主要认识身体让的各种洞洞,简单了解每个洞洞都有自己的作用。

  3、游戏活动。

  《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在超级变变变中,让幼儿一边游戏,一边利用自己身体变化出各种洞洞。

  六、说活动评价

  纵观整个活动,各环节紧密相连,相互渗透,所有环节都是围绕洞洞来进行。本次活动,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体现了“整合”的设计思想,有效贯彻了《纲要》的理念,真正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我相信,通过这个活动,能让幼儿真正体验在活动中享受洞洞的乐趣。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观察并聆听雨落在物体表面发出的节奏声。

  2.发现不同容器与装水量、装水速度的关系,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重点:观察并聆听雨落在物体表面发出的节奏声,发现不同容器与装水量、装水速度的关系。

  难点:观察并聆听雨落在物体表面发出的节奏声,发现不同容器与装水量、装水速度的关系。

  活动准备:

  最好选择一个有雨的日子,如果没有下雨就自制下雨。收集废旧易拉罐、瓶子等作为盛雨的容器,幼儿人手一个;4个面盆,幼儿每人一个杯子。

  活动过程:

  一、聆听“水滴交响乐”。

  1. 下雨天组织幼儿来到走廊上(如果没有下雨,也组织幼儿在走廊上活动,以免地板弄湿)。

  2.教师将收集来的瓶罐倒扣在露天地面或栏杆上,底部朝上。

  3.幼儿站在不会被雨淋到的屋檐下,闭上眼睛听一听雨下在地上,下在不同瓶、罐上的声音。(如果没有下雨,教师用杯子舀水自制下雨。)

  4.你听到了什么样的声音?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听到的下雨声。(叮叮咚咚、沙沙声)

  5.一同面向天空感谢雨:“谢谢雨给我们带来那么多好听的.声音!”

  二、 收集雨点

  1.我们带点雨回去吧。幼儿4个人一组,每人一个大小不同的瓶罐,幼儿将倒扣的瓶罐反转,瓶罐口朝上作为乘雨的容器。

  2.观察雨水滴入容器的过程,引导幼儿注意观察瓶罐里面的雨水渐渐盛满的过程。(如果没有下雨,请幼儿将4个装水的面盆里的水舀到罐子里)

  3. 一组幼儿相互比一比哪个容器最先装满水,评选容器中的装雨大王。

  4.交流:为什么有的瓶罐最先装满水,有的瓶罐装得慢?

  得出结论:瓶罐大的装水多,也装得慢;瓶罐小的装水少,装得快。瓶口大的装水快,瓶口小的装水慢。

  三、带回雨水

  1.教师组织幼儿运回雨水,将各自收集到的雨水倒入一个大桶里。

  2.感受雨水越来越多的欣喜感,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知道周围生活的世界有各种声音,人们都喜欢乐音,不喜欢噪音。

  2、能注意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听噪音和发出噪音。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小铃、钢琴声、圆舞板、勺子、盒字等。

  2、录有噪音的磁带、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请三位幼儿逐个操作小铃,钢琴、圆舞板。

  1、感受悦耳的声音,你们听了这三种声音,心里感受怎样?(引导幼儿说出听了心里很舒服)2、仔细听发出噪音的物品(摇椅子、撞东西等等)。你们听了这些声音,又有什么感觉?(引导幼儿说出听了心里很难受)3、刚才,小朋友听了许多声音,谁知道什么声音是乐音?什么声音是噪音?

  4、小结:周围世界有许多声音,有些声音很好听,这种声音叫“乐音”,还有的声音很难听,这种声音叫“噪音”

  二、听录音分辨“乐音”和“噪音”

  1、平时你在生活中听过哪些“乐音”?哪些“噪音”?

  2、请幼儿听磁带里的声音。提问:哪些是“乐音”?哪些是“噪音”?

  3、平时生活中你还听到过哪些噪音?这些噪音是怎样产生的?

  三、讨论噪音的产生及危害。

  1、为什么不喜欢听“噪音”?(对身体有害:头疼、心情烦躁、听力下降、失眠、影响健康)

  2、小朋友听到噪音怎么办?

  3、幼儿讨论:在幼儿园里、在家里、在社区里、怎样减少噪音?

  四、总结今天,小朋友知道了好听的声音是乐音,难听的.声音是噪音,今后,我们要保护自己的耳朵,不要听噪音,自己更不能发出噪音。

  活动反思: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所听到的声音无处不有.有悦耳动听的,听起来让人舒畅的乐音,有刺耳难听的,听起来让人烦躁的噪音。通过这一活动让初步让幼儿理解什么是乐音,什么是噪音,并知道了噪音的危害,在教学活动中我让幼儿用肢体动作和表情动作来表示乐音和噪音。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设计背景

  小朋友喜欢和小动物一起玩。所以,设计这堂课时,我从幼儿已有的知识出发,培养幼儿积极思考的习惯,激发幼儿探索动物嘴巴特征的欲望。同时,把爱护动物的情感贯穿于活动中,让幼儿获取知识的同时,情感也得到熏陶。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认识小动物的嘴巴,简单了解其不同特征。

  2、针对幼儿对动物的喜爱,激发幼儿探索动物知识的欲望。

  3、 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爱护动物、爱护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动物嘴巴的特征。

  教学难点: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力。

  活动准备

  1、让幼儿回家观察鸡、鸭、猫、兔,并记住这些动物嘴巴的特征。

  2、老师准备鸡、鸭、猫、兔的图片和它们嘴巴图片。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开始

  1、我采有游戏的方式欢迎四位小客(鸡、鸭、猫、兔)的到来,激发幼儿兴趣,导入教学活动。

  2、逐一出示图片,以提问方式引导幼儿认识小动物。

  3、引导幼儿仔细观察,通过观察,幼儿发现这些动物都没有嘴巴。然后老师引导幼儿帮它们找嘴巴。

  4、逐一出示动物嘴巴图片让幼儿进行观察,说说这些嘴巴的形状。再让幼儿说说这些嘴巴各是什么动物的嘴巴。

  5、引导幼儿给小动物找相应的嘴巴,并贴上去。同时告诉幼儿,我们要爱护小动物。

  6、在老师的示范下,根据动物嘴巴的形状编儿歌——《嘴巴歌》 。

  老师编儿歌:小鸭小鸭嘴巴扁,嘎嘎嘎嘎嘎嘎嘎。老师再鼓励幼儿给小鸡、小猫、小兔仿编儿歌,如:小鸡小鸡嘴巴尖,叽叽叽叽叽叽叽;小猫小猫嘴巴长,喵喵喵喵喵喵喵;小兔小兔三瓣嘴,蹦蹦跳跳蹦蹦跳。

  二、活动结束

  老师和幼儿一起边念儿歌边做动作走出教室,结束本次活动。

  三、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们回家后观察其它小动物的嘴巴是什么样子的。

  教学反思

  《动物的嘴巴》是针对幼儿的年龄和认知特点,通过游戏让幼儿主动参与了解一些小动物嘴巴特征,从而萌发爱护小动物、爱护大自然——小动物的家的情感.因此,针对这一活动意图,我充当好活动的引导者,让幼儿轻松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小动物是幼儿很感兴趣的,他们也是满怀新奇。整个活动,幼儿始终处于轻松、愉快、自然的活动氛围中,特别是游戏活动将幼儿所观察到的动物的特征说出来,增加了幼儿的'活动兴趣,有利于增进幼儿热爱动物的情感,寓教于乐,符合幼儿学习的特点,取得了好的活动效果。

  因为本次活动内容,是幼儿身边的、熟悉的、比较喜爱的内容。所以,在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比较高,小朋友们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积极发言,抢着说老师出示的图片是什么动物,抢着给动物找嘴巴,抢着上台给动物贴嘴巴。编儿歌时,小朋友们积极动脑筋,在老师的引导下,根据老师的示范,仿编儿歌。

  在活动中,个别幼儿对老师的指令理解不清楚时,我亲自到其身边进行解释和引导,对个别不能达到要求的幼儿降低对其的要求。大部分幼儿都能配合老师的指令进行活动。因此,活动也得以顺利开展、完成。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还培养了小朋友们爱护小动物、爱护大自然的情感。

  《动物的嘴巴》是一堂科学性很强的课。不仅让幼儿了解了动物的生活场所,并从中了解动物嘴巴的特征,让幼儿了解了动物世界的神奇,并能感知动物的多样性。虽然我能把课完整的上下来,但仍有不足的之处:太急于将答案告诉小朋友了,而更应该让幼儿从中发现。在以后的巩固教学中我可以找出更多的图片,引导幼儿学习发现。另外,我觉得,这次教学活动,组织教学还差了一点,在以后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幼儿的组织、引导,让幼儿举手、有序发言。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科学教案07-28

(精选)科学教案08-01

科学教案[经典]08-09

[精选]科学教案08-06

科学教案(精选)08-02

科学教案【经典】08-05

(经典)科学教案08-10

科学教案(经典)08-19

(精选)科学教案08-24

(经典)科学教案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