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教案大全>《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03 13:02:01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重点难点:

  (l)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3)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2导语。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三、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

  讨论并归纳: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c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2问: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3.问:“格物致知”出之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4.问: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5.问:《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6问: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有没有一样?

  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7.问: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

  8.问: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9.问: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

  10.问: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11.问: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

  12.问: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

  13.问: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14.问: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堆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四、小结: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

  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也没有的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树,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100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教案

  【教学目标】

  1、目标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阐述实验精神的重要。

  2、结合文本分析摆事实讲道理以及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学会圈点批注关键词句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准确的理解课文中大量的名言警句,了解其中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方法;学习制作卡片。

  难点:理解文章的论证结构。

  【教学方法】

  这是一篇大科学家的小讲演,却反思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弊端──即重哲理玄谈轻科学实验。作者古今中外打通,将学理分析和现身说法结合,学识宏博,思辨深刻,体验剀切,话出肺腑,切中时弊。学习本文,宜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研读说理文的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

  【教学辅助】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堂

  同学们,当我们津津乐道于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四大发明和奥数夺冠的时候,你是否知道当代十大科技发明中没一项是咱中国人的?的李约瑟命题就是探讨近代中国的科技为什么落后了的。从五四时起很多有识之士就在思考这个问题,可直到现在中国学生高分低能,创造和实践能力不足,仍是不争的事实。原因何在啊?让我们和丁肇中教授一起探寻这个极有价值问题。

  二、整体探究

  1、速读全文找出中心论点,以备交流。

  中心论点的特征:表判断的陈述句;凝练概括,统领全文的观点。

  明确:中国人缺乏格物致知精神/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或标题。

  2、用勾画评点的方法,跳读文章,说说作者怎样分析格物致知这个概念的?

  明确:开头点出格物致知就是科学实验,然后由《大学》里格物致知传统儒学的格物致知到真正的格物致知等,析本意举反例再到探真义,正──反──正的螺旋上升或层层递进,直达真理。

  作者在文中探讨了哪四个问题?

  明确:①《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②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③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病?④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怎样培养格物致知精神?

  文章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气呵成,逐层深入说理,思路十分清晰,有很强的说服力。

  三、重点难点突破

  1、三种论证方法:

  ⑴引用古语: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3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⑵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反面事例:①列举明朝大理论家格竹子头痛失败的事例,阐述了传统儒家对实验的错误态度。②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实际工作却束手无策③作者在念大学时,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④正面事例:通过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了解竹子的性质。

  好处:典型事例论证,说理充分,令人信服。

  ⑶运用对比:如,中国传统教育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检讨维护社会制度,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好处:正反互陈,发人省思。

  2、关联词与逻辑思辨:

  本文的关联词的运用繁复严谨。它们起承转合,闪转腾挪,肯定否定,递进因果,一方面将较为丰富零散的材料焊接的很严密,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作者极强的逻辑思辨能力和语言驾驭能力,增强了本文的逻辑力量,也起着表情达意的效果。如第三段:但是这可能是因为并不是,而是。是使人,从而。因为这样,便又如第九段中:他用不是而是决不是,它是要就要需要等自己的观点、态度、语气表达的极其鲜明。

  四、课外拓展(选做一)

  1、有人认为:丁肇中先生将中国学子的不愿动手归咎于王守仁,有失公允。为了强调自然科学而否定社会科学,有否定中华传统文化之嫌。你怎么看?请依据本文,独立思考,做出回答。

  2、推荐阅读(上网搜索篇名可得)①《丁肇中致同学们的一封信》②丁肇中《太空站找反物质实验》演讲(实录)。

  3、自己亲手做一小的科学实验(如:将两杯水放入冰箱,1小时后,看热水先冻还是凉水先冻?)结果和你想得一样吗?有何启发和收获。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段):提出问题。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3~5段):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

  (6~10段):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11~12段):分析国情及个人经验进一步揭露传统教育弊病,说明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段)解决问题。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故事背景

  本文是丁肇中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在这篇演讲词中,丁肇中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提倡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去探索世界上的未知事物。

  三、理解词义

  1.荣幸:光荣而幸运。

  2.授予:给予(勋章、奖状、学位、荣誉等)。

  3.领悟:领会;理解。

  4.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5.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6.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7.彷徨: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8.激变:急剧变化。

  四、问题归纳

  1.本文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

  交代演讲的原因,提出论题。

  2.第②段中引用《大学》里的“格物”“致知”有何用意?

  从中国传统儒家经典中提出“格物”“致知”,既点明题目,又说明这一观点由来已久。用《大学》里的“格物”和“致知”来描述现代学术的基础,强调探察物体即实验在现代学术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要真正地了解现代学术发展,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样使论述更有说服力。

  3.结合第三段内容,谈谈古今格物致知的不同含义。

  在中国古代,由于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并不是为了“寻求新知识”,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平天下”。

  4.举王阳明“格”竹失败的例子有何作用?

  本题运用举例论证作用分析法解答。举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观点,语言幽默,通俗易懂。

  5.第八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论证“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同时与王阳明“格”竹的事例形成对比,突出论证了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得到的道理。

  6.“大都”“往往”“常常”在文中有何作用?

  本题运用议论文修饰限制性词语作用分析法解答。“大都”指明了范围,“往往”和“常常”则指出了频率上的多。这些词语突出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对学生的不良影响的普遍性,语言准确严密。

  7.作者举自己在美国求学这一事例来进行论证,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举例论证作用分析法解答。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在美国求学的例子证明中国传统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思维轻动手的弊端,再次说明实践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使说理更加真实可信、无可辩驳。

  8.《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做实验得到知识。作者所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只是消极的袖手旁观。

  9.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案02-27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02-21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_05-10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03-27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03-17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3篇03-06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5篇)03-0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5篇12-28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