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16 09:35:28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经典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的语文教案经典5篇

语文教案 篇1

  第五单元

  17、《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古诗的教学,力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在当前的古诗教学中,首先要打破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本节课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把学生带入诗情画意的世界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语言。让学生在读、想、悟、背的综合阅读活动中充分自主、有效的合作、积极的探究,解读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的意蕴,品味古诗的物质,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9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画面,吟诵古诗想象意境,理解诗句,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古诗配画、有文字的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流程】

  第 一 课 时

  一、揭题:理解诗题,知晓诗人。

  1、谈话激趣:

  师:同学们,大家肯定知道唐代不少大诗人的名字吧,你能说出几个?能把他们介绍给大家吗?(李白,他号称诗仙,五岁时就开始读书习字,读了很多书,二十六岁起离乡远游,走了大半个中国。杜甫,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两首》分别是李白、杜甫所写的名篇佳作。

  2、揭题:认真看老师写课题,读课题,注意停顿

  二、初读:疏通句读,初知诗意。

  1、读准字音,认识生字

  (1)导语: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地看老师写课题,读课题,指导停顿。

  (2)以多种形式读这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请学生读诗(可以自由读、同桌一起读、互换读、对读)。教师巡视点拨。

  (3)反馈:

  检查生字:

  a、学生运用自己制作的生字卡片,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

  .b、全班交流识字的好方法:说一说你记住那个字了,是用什么办法记住的。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办法记忆生字。如:在生活中识字,炉,火炉,冬天家里要生火炉。可用猜字谜,比较法,熟字换偏旁,加一加或减一减等来记等。

  c、开火车读词语(多媒体出示生字,摘星星游戏)

  ·个读诗歌,要求读好节奏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②请学生说诗的大意,疏通全文。

  [设计意图1.教给学生学习方法;2.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自制的生字卡片,自主识字,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③读了这首诗,你读仿佛看到了什么?

  2、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1)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语文教案 篇2

  一、课文分析

  这是《西游记》第六回“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的节选,属文言文白话小说。课文描写

  二郎神杨戬受命到花果山,降服大闹天宫并自名“齐天大圣”的妖猴孙悟空,与孙悟空斗勇斗智斗法,大战几百回合的经过。课文的故事情节曲折多变,跌宕起伏,充满神奇的想象,语言诙谐俏皮,表现了孙悟空不畏强权、反抗镇压、争取自由的,以及特立独行、自傲好名、桀骜不驯、幽默谐趣的性格。

  二、学情分析和教学思路

  这是人教版七上第六单元里的第一课文。

  首先,作为文言文白话小说节选,学生在语言理解上有一定的障碍,教学时必须予以扫除。

  其次,这个单元强调默读、速度,此项能力的培养和检测应该体现在故事情节的复述和概括这一环节上,可以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自行梳理大小二圣变身斗法的经过,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多变,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第三,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想象世界”,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抓住文中角色形貌之神奇、法力之神奇、法器之神奇等,体会神话故事大胆的超常的想象,从而领悟想象的本质、方法和原则,让学生初步形成想象的思维模式。

  第四,在描述大小二圣变身显法,斗智斗勇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时,语言准确传神、谐趣俏皮,与孙悟空的性格十分吻合,可以引导学生加以体会。

  最后,针对课后练习四,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故事矛盾冲突的背景、本质及其必然结局,从而理解课文的`中心,以及孙悟空的和性格。

  三、学习目标:

  1、提高阅读的速度,学会复述和概括故事情节,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跌宕(过程与方法);

  2、体会本神话故事大胆超常的想象,领悟想象的本质、方法和原则,初步形成想象的思维模式(知识与

  能力);

  3、欣赏文中准确传神体现形象的身份、性格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体会语言的谐趣俏皮特点(知识

  与能力);

  4、分析大小二圣双方矛盾冲突的背景、本质及其必然结局,从而理解课文的中心,以及孙悟空的精

  神和性格(情感和观念)。

  四、学习重点:

  1、体会本神话故事大胆超常的想象,领悟想象的本质和方法,初步形成想象的思维模式;

  2、欣赏文中对主要形象的语言、动作和心理的重要而精彩的描写,体会语言的准确传神、谐趣俏皮。

  五、学习难点:

  分析大小二圣双方矛盾冲突的背景和本质,理解课文的中心,以及孙悟空的和性格。

  六、课前预习:

  1、《西游记》的作家、作品常识;

  2、《西游记》第六回的故事内容,了解的故事背景;

  3、查阅字典,扫清课文的词语障碍;

  4、学生自行观看1965年版的国产动画片《大闹天宫》。

  七、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习

  1、检查《西游记》的作家、作品常识;

  2、提问“小圣施威降大圣”的故事背景;

  3、通过课件出题,检测重要字词的形、音、义的理解和掌握。

  (二)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概括情节

  1、打开计时器,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快速阅读课文;

  2、用课件出题,要求学生在扼要复述的基础上用小标题概括故事情节,并理出大小二圣变身斗法的过程。(堂上书面作业)

  3、用课件出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课文不写大小二圣不一下子就拿出最高强的法术一两个回合便分出胜负?从而让学生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多变、跌宕起伏。(文喜见山不喜平)(口头作业)

  (三)体会想象,学会想象

  1、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神奇的想象,用课件出题,让学生从下列角度思考:(堂上书面作业)

  (1)神奇的角色

  (2)神奇的形貌

  (3)神奇的法术

  (4)神奇的法器

  2、引导学生理解想象的本质和方法,初步形成想象的思维模式:(堂上笔记)

  神话想象是超现实的创造性想象,其本质和方法是

  将各种生物和非生物组合成具有神奇的形貌、神奇的法术和神奇的法器的人类、神仙、佛道、妖魔、鬼怪,赋予它们人、神、物的属性、特点和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构筑故事情节。

  3、引导学生掌握想象的依据和原则

  (1)想象要从角色的身份和性格出发

  (2)想象要从故事的具体的场景、情节、冲突的描述的实际需要出发。

  不能胡思乱想,天马行空。

  (四)品味描写,体会其幽默谐趣俏皮的风格特点(自主学习,自由探讨,口头作业)

  1、把握文中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适应故事的情节和场景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体会描写的准确、生动、传神。

  2、分析对孙悟空的描写与孙悟空的性格特点的关系,体会语言的幽默俏皮。

  先是瞧不起别人,当打不过别人时,就失了方寸、乱了阵脚,被迫使出浑身解数来改变形貌,企图伪装起来,隐藏起来。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它的变化破绽百出,被一一识穿,最终只得落荒而逃。整个过程中,孙悟空的形貌变化、心理活动和行为举止都十分滑稽俏皮、谐趣可笑。

  (五)分析矛盾冲突,理解中心,把握形象性格

  1、课件出题

  大小二圣变身斗法的背景和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要大战几百个回合?而且总是孙悟空落荒而逃?(可以作为拓展性的课后作业或层次高的学生的思考练习)

  提示:孙悟空大闹天宫,不服管束,不把佛祖、菩萨、神仙放在眼里,犯了天条,冒了天威,还自名为“齐天大圣”,所以二郎神奉命来到花果山降服孙悟空这只“妖猴”。

  大战几百个回合,表明变身斗法的艰苦曲折,旗鼓相当,亦表明孙悟空的本领高强,骁勇顽强、机智灵活,难以降服。这刻画了孙悟空桀骜不驯、幽默诙谐的特点,以及不畏强权、反抗镇压、争取自由的。

  孙悟空屡败屡战,总是落慌而逃,原因是二郎神得到佛祖、菩萨、神仙、天兵天将的协助,人多势众,而且有比孙悟空更厉害的法术和法器,而孙悟空势单力薄。

  二郎神是佛祖的卫道士(相当于军队和警察),是佛祖派来镇压犯上作乱的孙悟空的,代表维护统治秩序、等级制度的帮凶势力。孙悟空是反抗强权的愚弄奴役和镇压统治、争取平等自由者的代表。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教科书P6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

  【教学重点】

  会读、会认本课的6个生字。

  【教学难点】

  认识6个生字,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你们看,多美的图画呀!你能把你看到的告诉大家吗?(引导学生练习说话)

  2.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天”“地”“人”三个字。

  师:同学们,看,这三个字急着跑出来和大家打招呼了,你们想和它们做朋友吗?那这节课我们就来想办法认识它们吧!

  二、自主识字

  1.学生借助图画自由读字。

  2.小组内交流识字。

  3.教师范读,生跟读,读准字音。

  4.小组内互助学习,读准字音。

  5.指名认读生字,教师相机正音,重点指导“天”“地”“人”的读音。

  6.给“天”“地”“人”三个字找朋友(扩词练习)。

  三、交流识字

  1.指名试读,全班同学帮助纠正。

  2.请读对的学生当“小老师”领读一遍。

  3.指名说说自己一些好的识字方法。

  4、游戏识字

  (1)开火车读生字。

  (2)师说字音,让学生找出相应的`生字卡并举起。

  (3)三个同学一组,轮流指着身边的小朋友并说出“你”“我”“他”。

  【板书设计】

  天地人

  天 地 人 你 我 他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重点体现“三务实”,即思想务实、设计务实、过程务实。真正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识字,在快乐活动中识字。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本节课以6个生字的识记为重点,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思考识记生字的方法。在汇报的过程中,识字的方法变得多元化;在教师点拨的过程中,识字的方法变得有效化。

语文教案 篇4

  课文导学

  一、学习目标

  1.能正确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尤其是下列十五个词语:贰、军、辞、鄙、陪、行李、共、济、肆、阙、说、若、夫、微、之。并能归纳其中四个词语的义项:若、夫、微、之。

  2.能弄清楚课文所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能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

  4.能背诵全文。

  二、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知识,培养阅读能力。

  2.赏析作者刻画和表现烛之武思想性格的艺术手法。

  三、学法指津

  学习这篇课文,可用六个字来概括,这就是:读、解、辨、理、赏、背。

  读:朗读课文,这是最基本的一步。要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可多读几遍,把文章读流畅,并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了解。

  解:理解词语,可与读同步进行。要认真查看课文注释,必要时还应翻阅有关字(词)典,以准确把握有关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辨:分辨词义。要利用学过的有关知识,结合具体语境,认真分析比较,对文中的一些多义词作义项归纳。

  理:梳理课文。可根据本文主要人物和事件,依据文章顺序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课文题目即是。由此可加深对文章题目作用的理解。)

  2.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是在秦晋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的郑国,郑国面临覆灭的危险情形之下,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他去见秦伯,以退秦师。)

  3.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一是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一是烛之武深明大义,有爱国思想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

  4.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退兵呢?(主要是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怕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5.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呢?(主要是晋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隐忍不发,随机应变。因为如果这时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而由此,也就证明了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成功。)

  赏:欣赏特色。这篇文章最有特色之处就是描写烛之武说服秦穆公退师的那段话,为此,可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这说明他具有哪方面的突出才能?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达到了什么水平?

  点拨: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这说明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尤其是在描写外交辞令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背:熟背全文。背诵既是学习文言文的手段,也可以说是目的之一。通过背诵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包括字词句和内容特点等),同时也可增强文言文语感和积累文言文素材,为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奠定基础。要注意,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能力训练

  1.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越国以鄙远”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无利于晋B.焉用士郑以陪邻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D.以乱易整,不武

  2.下列词语中“济”字的意义和“朝济而夕设版焉”中的“济”相同的一项是:( )

  A.同舟共济 B.济世安民 C.赈灾济贫 D.无济于事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夫晋,何厌之有C.秦伯说,与郑人盟D.失其所与,不知

  4.对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②⑥/⑤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④/②③⑥/⑤D.①⑤/②⑥/③④

  5.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

  A.以其无利于晋

  B.君知其难也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

  6.找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指出它们的用法并解释意义: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越国以鄙远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7.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A.是寡人之过也。( )

  B.夫晋,何厌之有?( )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8.写出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

  今义: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

  今义:

  ③行李之往来

  古义:

  今义:

  9.翻译下列四句话,要求意准句顺。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译文: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译文:

  ③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译文:

  ④阕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译文: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文章通过对洞庭湖两种不同景色、不同心情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全文立志高远,气势磅礴,语言优美,不失为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文章描写的雄伟壮阔、气象万千的洞庭景象,曾使古今多少读者为之倾倒;作者昂扬的激情,豁达的胸怀,又曾让古今多少读者振奋砺志!教学中教师要调动所有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观其湖、感其情而通其志,进而弘扬传统文化的瑰宝。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翻译文言文的`方法,积累了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但一部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仍有畏难情绪,不愿意学习。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

  2.理解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从而疏通文意,并从写作特点上把握文章的思路。

  3.把握文章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1.在教学过程中中使用多媒体教学。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章大意;

  3.通过问题的交流讨论,体会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领会警句在文中的作用 。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向范仲淹学习,以天下为己任。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重点:通过反复朗读理解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从而疏通文意,并从写作特点上把握文章的思路。

  难点:理解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 ,领会警句在文中的作用。

  二、教学工具:课件 和 多媒体电教平台(电脑、录像机、电视机 )

  三、教法:点拨 归纳

  学法:朗读领会法 合作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首先用江南三大名楼的图片和相关诗句,引发学生的神往之情,激发其了解岳阳楼的愿望。(出示课件,展示江南三大名楼的图片及相关诗句)

  (二)检查预习 。

  1.抽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出示课件明确)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刻苦好学,1015年中进士。1041年,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巩固边防。1043年,任参知政事,后被贬官。1052年病逝于赴颍州途中。作者一生的诗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

  本文写于庆历六年(1046)九月十五日。宋仁宗天圣(1023-1031)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邗沟堰,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1043),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恩荫”(凡官员遇庆典,文职在京四品以上,武职二品以上,送一子进国子监读书三年,期满录用。)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等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1045)贬放邓州(即今河南南阳市辖内之邓州市),就在此时,滕子京重修岳阳楼,想请范仲淹写一篇记,但范仲淹在邓州为官,不能亲赴岳州,于是滕托人捎了一幅岳阳楼的画给范仲淹,范便依此画在远隔千里之外的邓州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雄文。

  2.给加点字词注音(出示课件请学生口答)

  谪守 zhé 朝晖zhāo 骚人 sāo 霪雨yín 霏霏fēi 薄暮bó 樯倾楫摧qiáng jí 冥冥míng 岸芷汀兰zhǐ tīng 潜形qián 宠辱偕忘 xié

  (三)你了解“记”吗?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我们学过《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

  (四)感知课文

  1.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停顿.语气.感情.让学生初步感知本文的魅力。

  2.播放朗读录音,请大家仔细倾听,然后说出通过听录音,你听出了课文中都写出了什么?

  3.大屏幕展示学生课前搜集到的对联和诗赋,师生共同赏析,全面了解岳阳楼的文化背景。

  4.播放岳阳楼风光片,进入课文情境。

  5.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的骈句,强调骈句的读法,举例划分朗读节奏. (出示课件举例)

  例:

  三字句:衔/远山,吞/长江

  四字句: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其它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先天下/之忧/而忧

  6.全体试着朗读课文,教师对个别朗读错误给予纠正.

  全班学生齐读,男生齐读,女生齐读。

  (五)疏通课文

  1、回顾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2、结合注释,抓重点字词,领会第一段大意。同位为一组,一人翻译,另一名同学倾听、补充或纠正。

  3、抽学生说出第一段应该注意的重点字词句,并翻译全段,教师给予补充.

  谪守 越 政通人和 具 乃 属

  4、学生试着背诵第一段。

  5、疏通2-4文意。(以下疏通文意的方法采用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一)结合书下注释,默译。

  (二)小组民主讨论,互译。

  (三)个别疑难句子,共译。

  6、教师提示以下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实词:(名词)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 (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词组: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淫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虎啸猿啼、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一碧万顷、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旷神怡

  (五)、课堂小结: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尤其对于美文,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对文章整体的感知帮助很大。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的教案03-31

语文教案07-21

(精选)语文教案07-28

(经典)语文教案08-01

语文教案(经典)07-24

(经典)语文教案08-13

语文《绝招》教案06-02

【精选】语文教案08-06

语文教案[经典]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