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语言教案

时间:2023-11-22 12:52:23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大班语言教案7篇(精品)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班语言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班语言教案7篇(精品)

大班语言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倾听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2、知道有关动物尾巴的作用,增强探索动物奥秘的兴趣。

  3、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5、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模仿故事中小动物之间的的对话,理解故事的内容。

  活动难点

  知道有关动物尾巴的作用,增强探索动物奥秘的兴趣。

  活动准备

  ppt;《小朋友的书·动物王国》。

  活动过程

  一、引出主题

  出示森林背景图,引出主题:森林里要召开百兽大会啦!小兔子看到布告后也想参加,可是它对自己的尾巴不满意。猜猜它会向谁去借尾巴?

  二、倾听故事

  1、教师讲述故事第一遍。

  2、教师提问:故事里有谁?

  小兔子想干什么?

  三、讨论理解

  1、教师出示活动教具,并讲述故事第二遍。

  2、依次提问:小兔遇到了谁?黄牛(猴子、袋鼠、麻雀、狐狸)愿意将尾巴借给小兔吗?为什么?(让幼儿参与故事的讨论中,通过猜测动物是否愿意借给小兔尾巴及原因,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即对动物尾巴作用的了解情况)

  3、根据幼儿的回答,在黑板上记录幼儿对各种动物尾巴作用的猜测。

  4、继续讲述故事并提问,重复上面的`环节。

  5、拓展讨论,了解其他动物尾巴的特殊作用。

  四、完整倾听

  1、倾听故事第三遍,幼儿尝试跟着教师能学说小动物之间的对话。

  2、翻看《小朋友的书·动物王国》第29~3页“借尾巴”,再次根据画面复述故事中小动物间的对话。

  课后反思

  《借尾巴》是一篇童话故事,充满了知识性与趣味性,借助形象化、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小白兔向大黄牛、猴子、袋鼠、麻雀、狐狸借尾巴的故事,使小朋友们知道了小动物们的尾巴各有各的用处和小白兔的短尾巴的特殊用处。教学中,充分利用采用挂图、书本结合、听说结合的形式,有效地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充分地让孩子去思考、交流、表达,让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孩子们在活动中交流各自的看法,闪现思维火花,表现出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在活动中既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拓展了幼儿的知识面,使幼儿在兴趣盎然中学有所获。

大班语言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在看看、听听、说说中,理解故事内容,能大胆想象并发表自己的意见。

  2、通过拓印和身体动作再现树叶舞蹈的场景,体验快乐的情绪,萌发乐意帮助他人的愿望。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树叶。

  2、ppt课件。

  3、炫彩棒、小毛巾、背景图等。

  活动过程:

  一、ppt导入,引出主题。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让孩子能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迁移经验,大胆想象,结合自己对落叶的认识来进行描述。)

  画面一:

  1、看一看树上还有叶子吗?其他的树叶去哪儿了?

  2、猜一猜这些掉落在地上的`树叶会去干什么呢?

  画面二:

  树叶们聚在一起,在说些什么呢?

  二、欣赏故事,分段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分段欣赏,引发孩子对画面的仔细观察,激发幼儿能关心树叶的变化,同时通过大胆想象乐意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画面一:

  1、这里有几片树叶?

  2、这4片树叶是一家人,你能分得出它们是谁吗?(打招呼)

  3、猜一猜,这一家人聚在一起会说些什么呀?

  总结:哦,原来,树叶爸爸和妈妈在一起说:宝宝,让我们一起去参加舞会吧!

  过渡提问:刚才大树叶和小树叶们去参加舞会了,树叶宝宝一家也去了,还有谁也会去参加舞会呢?

  画面二:

  这些树叶也准备去参加舞会呢,可是你觉得它们准备好了吗?能去参加舞会吗?小树叶没有漂亮的衣服,心里越想越难过,小朋友们,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来帮助小树叶吗?

  画面三:

  1、魔术师来了,"树叶魔术师,变出新衣服,本领真正大"。

  2、他是谁?他来干什么?魔术师的本领真大,我们也来学学他的样子(边说边做动作"变、变、变")

  3、变了吗?你喜欢哪件新衣服,为什么?

  三、树叶的舞蹈。

  1、老师好像听到有谁在哭,哎,是谁呢?它们为什么哭呀?

  2、它们也想参加舞会,可是没有漂亮的衣服,魔术师又忙,这可怎么办?

  3、示范:小树叶,请你躺在桌子上,我和我的伙伴--炫彩棒一起来变衣服,变呀变,变呀变。(涂了一半)变好了,你们看,行不行?(为什么不行呢?)那老师就把剩下的一起完成吧,大家一起来说:变呀变,变呀变(涂好),好了好了,都好了!

  4、小树叶急急忙忙地赶到舞会,跳起了欢乐的舞蹈。你们想请其他小树叶去吗,那就快去请你们的小树叶吧。

  5、幼儿操作。

  活动延伸:

  我们一起和树叶宝宝跳欢快的舞蹈。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幼儿非常感兴趣,我想优美的flash是一个原因,同时,对于树叶孩子们也都不陌生,所以孩子们有话可说。本次活动的价值取向是想让幼儿在看看、听听、说说、做做中体验快乐的情绪,萌发乐意帮助他人的愿望。从孩子们的热情参与中,我感受到他们乐于帮助的情感。

  不足之处:

  难度不够。原先我想对于我们新中班的幼儿各方面的能力还是较弱的,所以只是让他们简单的打扮树叶,但是对于我们的孩子都能顺利完成,所以领导反馈也感觉是否可以增加一点难度,帮助树叶添上动态的手和脚等,这样就更能体现出活动的"主题"--树叶的舞蹈。我觉得非常有道理,是一个非常好的建议。

大班语言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春天的幼儿园非常美丽,紫藤、紫薇、杜鹃、樱花、桃花竞相开放,各种树木抽出嫩芽格外惹眼,小鸟在树林中穿梭,唧唧喳喳地唱着歌儿。孩子们对大自然天生的亲近,让我不由想起《鸟窝》这本绘本,作者和画家用平和、朴素的语言和画面,讲述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故事,传递给读者宁静、温暖的感觉。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设计了此次活动。帮助幼儿理解主题内容,感受绘本画面、语言、情感的`美,提升阅读经验。

  活动目标:

  1. 能仔细观察画面,根据画面细节猜测、理解故事情节。

  2. 尝试用清楚、连贯的语言表达老奶奶和老爷爷爱护小鸟的故事。

  3. 感受故事中小鸟与老奶奶、老爷爷之间相互关爱的深厚情感,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

  活动准备:

  绘本《鸟窝》人手一本,绘本ppt或电子书,背景音乐《清晨》《轻轻》《梦与游戏之间》。

  活动过程:

  一、出示老奶奶与小鸟离别的画面,引出绘本。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本绘本,这是其中的一个画面,现在请你仔细看看,然后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

  师:老奶奶在挥手和小鸟打招呼,这个招呼是在说再见还是见面时的问好?

  教师给幼儿一定的时间仔细观察画面并讨论。

  师:到底老奶奶和小鸟是在告别还是在问好呢?有的小朋友看到老奶奶脸上有水,可能是汗水,也可能是泪水,到底是什么呢?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现在,请你打开绘本,从封面开始一页一页细细地看,一直看到夹夹子的地方。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发现老奶奶和小鸟之间特别的故事。

  二、幼儿自主阅读故事前半段并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故事。

  1.幼儿自主阅读绘本至第13页,教师观察幼儿,并进行个别指导。(阅读时播放背景音乐《清晨》)

  2.分享交流。

  师:老奶奶和小鸟是在告别还是问好呢?老奶奶脸上的那一滴水是什么?老奶奶为什么要流泪?

  师总结:是呀,只有相互喜欢、感情深厚的两个人分离时才会流下伤心的泪水。老奶奶和小鸟的感情非常深厚,你在阅读时有没有看到老奶奶和小鸟感情很好的画面?是哪个画面呢?

大班语言教案 篇4

  【课程标准】

  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知道汉字的 演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记住商朝使用的 文字和秦朝的标准字体,理解甲骨文在中国历史发展上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通过汉字的演变过程及其规律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培养学生观 察和区分 事物的能力。通过对各种文字的比较,学习和运用比较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 汉字的特点及其价值,初步认识汉字文化,加深对悠久丰富的中华文明的情感。通过对汉字的欣赏,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甲骨文。

  2、小篆。

  难点:

  1、甲骨文评价。

  2、草书、楷书、行书的形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齐读课文引言。

  2、教师引入:如果你不说话、不使用肢体语言,能快速准确地将一件事告诉你的同桌吗?说说你是怎样做的?字在这一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汉字是如何产生,如何演变的呢?

  二、新课讲授

  (一)甲 骨文

  1、学生阅读教材。

  多媒体出 示刻画符号若干,让学生研究。

  2、问:什么叫 甲骨文?为什么要刻在龟甲、兽骨上?都刻了些什么?甲骨文的发现与识读有什么意义?

  3、抽学生来汇报学习成果。指导学生识读(表格)、仿写 甲骨文(十二生肖),认识它是一种成熟与完备的文字?

  4、小结甲骨文。

  ( 二)金文

  1、学生阅读教材。

  2、现在已经发现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为什么把它叫做司母戊鼎呢?

  3、商周时的金文各有何特点?这些金文对今天来说有何作用?(西周时,有人将文字统一成“大篆”。)

  (三)小篆和隶书

  1、学生阅读教材

  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 差异很大,很不方便于交流,于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各国文字统一起来,怎么样统一的?

  3、汉朝流行的字体和小篆有何不同?

  (四)草书、楷书和行书

  1 、学生阅读 书上的本目内容,找出草书、楷书、行书出现与成熟的年代或先后顺序。

  2、动手仿写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各几个字,然后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草书”、后来又为什么会出现楷书?后 来为什么又出现行书?

  3、从中你能发现什么汉字演变的基本规律?

  (五)课堂小结

  学生归纳,教师补充。

  (六)学习测评

  完成课后学习测评题。

大班语言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故事内容,感受老奶奶和老爷爷对小鸟的热爱,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2、以边听边理解、边体问探究的方式,理解老奶奶和老爷爷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感受与同伴互动学习的乐趣。

  活动准备:

  1、配乐故事及舒缓的背景音乐磁带,录音带。

  2、幼儿用书:《鸟窝》

  活动过程:

  一、以开门见山的方式,引发幼儿倾听故事的愿望教师:老师带来了一个非常好听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鸟窝》。

  (边讲边书写出《鸟窝》两字,让幼儿自然识字。)

  二、边理解边听,并提问边探究的方式,帮助幼儿逐步理解故事的内容及人物爱鸟的情感。

  教师在背景音乐的伴奏下,富有感情地讲述故事。

  结合幼儿用书画面,教师继续讲述故事。

  三、引导幼儿感受故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教师:你们喜欢故事中的老爷爷和老奶奶吗?为什么?

  教师:

  他们用爱心为鸟儿营造出一个美丽安宁的家园,同时也为人类营造出一个鸟语花香、有声有色的世界。善待鸟类,其实就是善待自己。

  四、请幼儿完整地欣赏配乐故事教师播放故事,幼儿欣赏。

  活动反思:

  今天,我上了一节语言活动《鸟窝》,活动目标是让幼儿初步理解故事情节,感受老奶奶和老爷爷对小鸟的热爱,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活动采用边听边理解,边提问探究的方式,从而帮助幼儿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对小鸟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故事《鸟窝》,它以巧妙的构思,温暖、关爱的基调深深吸引着幼儿。于是我借助图片及幼儿用书设计了此次活动。我遵从简单、真实、自然、有效的教学原则,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分析幼儿学什么,怎么学。

  在活动过程中,我采用逐层深入的教育方法。故事讲了一半,设下悬念,从而引起幼儿的兴趣。请幼儿讲讲老爷爷会怎么做,老奶奶又是怎么做的?让幼儿动脑筋想一想,讲一讲。使幼儿循序渐进地体会关爱的情感。在完整的欣赏故事后,引导幼儿围绕“老奶奶为什么这样做?”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幼儿通过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及聆听同伴的看法,幼儿逐渐感受到了老奶奶对小鸟深深的爱,此时,幼儿被感动了。于是,我引导幼儿从自身出发,让他们说说自己会怎样保护小鸟。通过感知、理解、感悟、表达等方式,给幼儿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产生强烈的心灵共鸣。活动中关注幼儿。观察幼儿的反应,聆听他们的声音,带领幼儿进入关爱的世界,体验“爱”的情感。在平等开放的提问中展现幼儿的想象力,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大班语言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的认识水平在不断提高,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并且具有一定的倾听和语言表达能力,他们对童话故事比较感兴趣。《野猫的城市》是一个非常富有童趣的童话故事,故事中的野猫有点自以为是,它向森林的动物介绍城市的三个特征:城市里有斑马线、城市里有地图,城市里有高楼大厦,但因为它用了不清楚、不正确的比喻来形容城市,所以让动物们对城市产生了误解,以为城市是一个很疼、很痒、没羞的地方。这篇童话可以让幼儿在笑声中获得逆向思维和判断能力的训练。结合故事特点以及孩子的年龄特点、培养目标,选择故事《野猫的城市》作为大班的语言教育活动,能帮助幼儿更好地认识我们的城市,同时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正确认识野猫眼中的城市和现实生活中的城市的差异。

  2、能够用语言归纳及清楚地表达自己对城市的观点。

  3、感知故事中富有童趣的故事情节,增进对我们的城市的喜爱。 重点:理解故事内容,正确认识野猫眼中的城市和现实生活中的城市的差异。 难点:能够用语言归纳及清楚地表达自己对城市的观点。

  4、运用已有生活经验,根据画面大胆想象、推测并表达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5、理解故事内容,大胆讲述简单的事情。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对城市有一定的`认识 物质准备:

  1、多媒体课件(动画《野猫的城市》、城市的相关图片)

  2、野猫手偶一只

  活动过程

  (一)兴趣导入,引出故事,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1、引起兴趣。师:小朋友,你们见过猫吗?(见过)老师这里也有一只猫。我们用掌声把它请出来好吗?

  2、完整欣赏故事,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野猫:大家好!我可不是一只普通的猫,是一只生活在城里的野猫,是一只会说话的野猫。前几天,我去了一趟森林,我给森林里没见过城市的动物们介绍了城市,今天,我也给大家介绍一下城市吧。

  (二)分段欣赏故事,结合图片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讨论以下问题:

  (1)野猫是怎么描述城市的斑马线?这时,动物们觉得城市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很痛的地方)

  (2)野猫在花奶牛身上画的城市图时,动物们觉得城市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很痒的地方)

  (3)城市里的爸爸是不是喜欢在抽水马桶上看报纸呢? 在野猫的示范下,动物们觉得城市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没羞的地方)

  (4)小动物们喜欢野猫口中的城市吗?为什么?

  (5)你喜欢故事里的野猫吗?你喜欢野猫的城市吗? 老师引导幼儿共同小结:故事中的野猫有点自以为是,用了自己以为很正确的比喻,来比划城市,因为它讲述比喻得不清楚,所以让森林里的动物觉得城市是一个很疼、很痒、没羞的地方,动物们都不喜欢野猫的城市了。

  (三)欣赏动画片《野猫的城市》,完整理解故事内容。 提问:我们的城市真的是一个很疼、很痒、没羞的地方吗?

  有一天,城里来了一辆汽车,从车上下来许多小朋友,假如是你从那辆汽车上下来,你会怎样介绍我们的城市?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的城市是一个很美很美的地方,是一个文明的地方。希望小朋友们都用恰当的比喻向别人介绍我们的城市。 (播放城市图片请幼儿欣赏)

  活动延伸

  1、活动可以让幼儿画出我们的城市,并向同伴介绍。

  2、将城市的照片贴在布置墙上,便于幼儿更加了解我们的城市。

  活动反思

  在活动目标的指引下,我做到了充分备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有以下几方面值得肯定:

  第一,教师的情绪饱满,态度积极,始终以微笑的面容对待孩子,无形中给孩子一种精神的鼓舞,因此孩子们能充分施展自己,把自己知道的都说出来与老师分享,一种积极互动式的良好师生关系奠定了本节课成功的关键。

  第二,教师语言简练,声音甜美,充分发挥了语言课的特点。教师能通过自身的示范,给孩子的语言起示范引导作用。同时,老师能对幼儿的回答作出应答,不断鼓励幼儿积极思考,因此孩子们思维活跃,踊跃发言,达到了语言课的目标:想说、敢说、有机会说。

  第三,此活动教师物质准备充分,挂图色彩精美、精致,动物图片逼真,因此老师操作起来非常吸引幼儿,所以他们听得很仔细。课件动画也很有特色,在课件的引导下,幼儿更积极地思考问题,又加深了对故事的理解,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四,活动设计难度层层递进,符合幼儿认识事物的规律。各个环节环环相扣,非常有层次性、条理性。当讲第一遍故事时,能让幼儿记住故事的名字及故事中的人物。当看课件时能更深一层的提出问题。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不断解决一个个问题,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加强,发展了幼儿连贯的语言。

  第五,老师能将抛出的问题想办法引导幼儿理解、回答。在引导幼儿回答“野猫的城市里有什么?斑马、花奶牛、河马分别说城市是什么样的?”时,老师进行很流畅,主要是联系生活中的例子。孩子们自始至终是活动的主体,这也充分看出教师以人为本的思想。让幼儿说一说、看一看、想一想,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给孩子们以正确的概念。

  第六,把童话故事迁移到我们所生活的城市,让幼儿从观察身边的城市做起,爱我家乡、爱我中华,情感目标得到再次升华。

  纵观整个教学活动,我也有做的不到位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作为语言课,我选择的方式就是挂图欣赏、课件强化、师幼复述,没有想出更经典的更活泼的方法来,所以这是一个困绕我的大问题,这样就让课显得没有新意、没有亮点。

  第二,在活动过程中,解决最后一个问题“城市真的像野猫讲的那样吗?”时,老师没有解决好幼儿生成的问题。其实当老师抛出问题时,幼儿就开始思考、回答,只是幼儿回答不沾边,而老师又没有引导好,所以越扯越远。老师预设的问题与孩子生成的问题怎么衔接,是迫切需要解决的。

大班语言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幼儿运用观察方法,根据正确的生活经验及认知能力,辨别交通规则的以坏蛋错,了解一些简单的交通标志,建立正确的交通意识。

  2.用记录的方法表达自己的发现,并能用语言连贯地表述自己的经验,愿意与同伴、老师进行积极的交流。

  材料提供:大幅图片(图片中画有多处违反交通规则的`事情)

  记录卡(幼儿人手一份,画面与大图片一致,便于幼儿记录)

  交通标志(菱形标志等)

  录像带(录有生活中违反交通规则的现象)

  一、观察记录

  1、出示图片,教师提问:图片上有许多违反交通规则的事情,请小朋友仔细找一找,然后在你的记录卡上做记录。

  2、幼儿边观察边记录。

  二、讨论交流

  提问:1、你找到几个违反交通规则的事情?

  2、错在什么地方?(引导幼儿广泛讲述图片中违反交通规则现象)

  师生讨论:

  (1)为什么自行车与汽车要分道行驶?

  (2)红绿灯中,黄灯有什么作用?

  (3)行人应该如何过马路?

  (4)自行车能骑车带人吗?为什么?

  (5)单手骑车也是违反交通规则的吗?

  教师小结:在交通规则中,有的是驾驶规则,有的是骑车规则,不有的是行人规则,人人都要遵守交通规则。

  三、了解标志

  1、如果违反了交通规则会发生什么危险?

  2、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真多,很容易发生危险。那么谁在维持交通秩序?除了交通警察,还有谁在协助管理?

  3、马路上有许多标志提醒行人、驾驶员遵守交通规则,你们知道有哪些标志吗?(如红绿灯、横道线等,特别介绍菱形标志的作用)

  4、教师小结:交通标志提醒行人和驾驶员安全行驶,安全过马路,遵守交通规则。

  四、竞赛游戏

  播放违反交通规则的录像,幼儿抢答找错。

【大班语言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语言的教案06-27

【精选】大班语言教案07-30

(精选)大班语言教案08-01

大班语言游戏教案05-12

大班语言教案06-12

(经典)大班语言教案08-10

(精选)大班语言教案08-21

大班语言教案(经典)08-21

(经典)大班语言教案08-14

【经典】大班语言教案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