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1-25 12:30:31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锦集【7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科学教案锦集【7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班级

  大班

  重点领域

  科学

  活动目标

  1.了解哪些材料特别能引起痒的感觉,人的哪些部位特别怕痒。

  2.乐意参与操作活动,得到情绪的宣泄。

  3.愿意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体验给他人制造快乐的成功感。

  活动准备

  1.记录纸,红色水彩笔人手一份,羽毛、棉花、毛笔、吸管、狗尾草等操作材料若干

  2.幼儿已知道身体各部位的名称

  预设环节

  设想与意图

  1.我怕痒

  教师和个别幼儿玩呵痒痒的游戏,说说有什么感觉?会有怎么样的反应?

  2.好朋友也怕痒

  (1)请幼儿找个好朋友,找找他怕痒的地方,并用红笔作记号。

  (2)交流:好朋友哪些地方怕痒?你是怎么让他感觉痒的?你自己身上哪些地方最怕痒,每个人怕痒的地方一样吗?

  3.找痒痒

  (1)出示材料,提出任务。

  (2)幼儿两人一组,操作材料,看看哪些东西特别能引起痒的感觉,并进行记录;

  (2)交流:你认为老师可能是碰了什么东西才痒痒的?为什么?

  4.调皮的痒痒

  请幼儿扮演成调皮的痒痒,自选一

  件容易使人发痒的工具,去给弟弟妹妹尝试一下痒痒的感觉,活动结束。

  第一环节:

  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并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感受或发现。

  第二环节:

  找找好朋友哪些部位特别怕痒,并引导幼儿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好朋友发痒,将自己的经验与同伴分享。

  第三环节:

  通过操作、体验,了解到怎样的材料特别能够引起人痒的感觉,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

  第四环节:

  鼓励幼儿将呵痒痒愉快的情绪体验带给更多的人。

  领域渗透

  语言:乐意大胆地将操作的感受和体验完整、连贯的语句表达出来;

  社会:能够互相合作,友好地游戏,并将愉快的体验带给同伴

  

  笑,开心地大笑,对幼儿形成积极的情绪、情感,乐观、开朗的个性品质具有直接的作用。

  幽默、滑稽、有趣的事儿最能引起幼儿发笑,活动“痒一痒”让幼儿通过操作活动,了解哪些材料特别能引起痒的感觉,人的哪些部位特别怕痒。简单、轻松的活动方式使幼儿乐意参与操作活动,并得到情绪的宣泄。同时,引领幼儿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体验给他人制造快乐的成功感。让幼儿开心、开怀地大笑。

  活动分为四个环节,让幼儿循序渐进地去探索痒痒的秘密。第一环节: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并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感受或发现。第二环节:找找好朋友哪些部位特别怕痒,并引导幼儿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好朋友发痒,将自己的经验与同伴分享。第三环节:通过操作、体验,了解到怎样的材料特别能够引起人痒的感觉,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第四环节:鼓励2]下一页

  大班科学活动痒一痒幼儿将呵痒痒愉快的情绪体验带给更多的人。

  活

  本次活动方案我曾在三个班级实施过,虽然我已根据自己所了解到了孩子已有水平的差异作了一定的修改,但实施的效果却孑然不同。同时,一次次的实践逐步为我铺设了实践——反思——再实践的平台。

  第一次活动是我选取了自己的班级(我班比较特殊,是由几个村办班的组合起来的,虽然是大班,有很多人甚至没上过幼儿园),由于我班的孩子在此之前并未尝试过记录,于是,我便降低了活动的要求,第一次记录时选用一种颜色,只要求记录朋友怕痒的地方,而且在提出任务时也说明的相当细致,于是活动的效果很好。游戏形式的引题能够充分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幼儿通过操作,了解了好朋友怕痒的地方。通过再次操作,了解了哪些材料能够容易使人发痒。记录的方法由幼儿之间商量着决定,充分发挥了幼儿活动的自主性。小结时,他们能够形象地说出狗尾草、毛笔等能够让人痒的东西碰到人时感觉有蚂蚁在身上爬似的。幼儿的感受较为真切。活动结束时孩子的情绪还是很高,将此情绪带给弟弟妹妹,活动的效果事半功倍。

  第二次

  活动是在我园的一个相对基础较好的班级实施的,由于第一次的成功,我感觉在活动前我的底气比活动前多了好几倍。我根据他们班的实际情况,适当地提升了要求。确实,孩子们的记录较规范,活动的氛围也很活跃。可是,当实施第二次操作的时候,由于我对记录的要求强调不够,孩子们在操作时就有一些盲目操作的行为,经过教师的巡回指导,帮助一些孩子确立了操作目标,但最后还是出现了二种记录符号以上的情况,这是我始料未及的。幸好多数幼儿还是能够指出这种记录的不科学性,活动也不至于失败。

  第三次活动是在一个我并不了解的农村幼儿

  园学前班实施的`。(那是送教下乡活动)虽然没了解过孩子的已有水平,但我事先对自己的提问以及提示语仔细地整理了一遍,我想尝试一下也无妨。同样的,是以游戏的形式开始的。但说也奇怪,那些孩子明明反应是痒的,可嘴巴上还是说“我不痒”,一连三四个都这么回答。但是我没有放弃,我用了一些夸张的表情,并辅以呵气等动作,孩子们逐渐能够说出自己的感受了。他们对于痒之后的反应能够模仿出来,但表达起来有点困难,于是我便将他们的动作、表情用语言加以提炼,孩子们渐渐能够融入活动了。孩子们通过操作、记录,并尝试着表达自己的记录结果。第二次操作后,有好几组小朋友上来交流过了,记录的方法基本正确。但这时我看到有个小朋友却把自己的记录纸藏了起来。我趁前面的小朋友在交流的时候,看了他的记录纸,原来他的纸上记录着同样的符号。我朝他一笑,示意他起来跟大家讲讲自己的记录结果。可不管我怎么鼓励,他还是没有站起来。于是我不再为难他,转而请小小来猜他的记录结果。结果,有个小朋友站起来说:“我知道了,这些东西碰到他,他都会痒,所以是一样的符号。”“我知道了,他特别怕痒”其他的小朋友也有了共鸣。这时我便笑着说:“原来他是个怕痒的家伙啊。”孩子们都笑了起来。活动中虽然有小小的失误,但我同时也看到了自己耐心的等待的结果。是的,孩子们都能领会,关键是要给他们时间。

  同一个活动方案,不同的孩子,得到的效果也不同。但是,这些都是我思考的源泉。让我明白了,活动前,老师要有足够的思考时间;活动中,孩子需要有充裕的思考时间;

  活动后,老师要有更多的反思时间!

科学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喜欢玩水是孩子的天性,而小纸船也是孩子们喜欢的一种玩具,本活动引导孩子利用蜡光纸、普通皱纹纸三种纸纸折成小纸船的形态,探索观察三种纸船的吸水性的不同,它们沉浮的快慢也不同,从而让孩子们学会记录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事情现象,通过游戏或竞赛的形式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到探索活动中,在孩子们自己动手实验的同时体验探索成功的乐趣。

  活动目标

  1、认识蜡光纸、普通白纸、皱纹纸,感知纸的吸水性的不同与纸船沉浮快慢之间的关系。

  2、积极参加探索活动,尝试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喜欢积极参加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1、蜡光纸、普通白纸、皱纹纸及其折成的`小船若干。

  2、活动记录单人手一份。

  3、眼药水塑料小瓶若干。

  活动建议

  一、认识蜡光纸、普通白纸、皱纹纸,感知纸的吸水性出示三种纸,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二、幼儿尝试操作,对探索活动产生兴趣

  (一)出示三种纸折的小船,引导幼儿猜测:小船放到水里会怎样?哪种纸船沉得快?

  1、幼儿将自己的猜测结果用数字表示并记录在记录单中。最快的记作“1”,最慢得记作“3”

  2、交流猜测结果。

  (二)幼儿实验,将三种纸船同时放入水中,观察并记录结果。

  三、探索原因,感知纸的吸水性的不同与纸船沉浮快慢之间的关系

  (一)教师:同样是纸船,为什么沉下去的速度不一样?

  (二)小实验“吸水性实验”。

  幼儿将装在眼药水瓶中的清水分别滴一滴到蜡光纸、普通白纸、皱纹纸上, 观察纸的吸水性,并与纸船实验结果相对应,寻找原因。

  (三)小结:不同的纸吸水速度是不同的,谁吸水快,谁就沉得快。

  小班语言儿歌《水果歌》公开课视频+PPT课件+教案+教具图幼儿园班本课程《疯狂的小石头》课件PPT主题故事教学活动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发现油浮在水面上的现象,引发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

  2.学会操作、记录,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

  1.一次性塑料杯、(人手一个)、每组一份洗洁精、糖。

  2.蜡笔、抹布、教师示范用的醋、水、油。

  3.勺子、筷子等。

  活动过程:

  一、教师实验,引出课题

  1.教师两手分别拿着水和醋,师:醋宝宝想和水宝宝做朋友,它们能成为好朋友吗?

  2.教师实验,将醋倒入水中。请幼儿得出结论。

  二、幼儿实验

  1.今天老师带来了油和水,油宝宝和水宝宝也想做好朋友,它们能成为好朋友吗?(相互间讨论)

  2.我们来做个实验吧!

  (1)两个好朋友分工合作,一个小朋友实验,一个小朋友记录。每个桌子上都有水和油,你们把油倒入水中,仔细地观察一下,你会有什么发现,然后把你们看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幼儿操作实验)

  (2)简单介绍记录表:我们第一次实验,要记录在第一行里。这里是记录你把什么东西放入水中了,用你自己的.方法进行记录。这里是记录你看到的结果。(提醒:可以用不同颜色的蜡笔区别不同的东西)

  (3)谁来介绍一下,你有什么发现?(油在水的上面)

  (4)那你有什么好办法,使油宝宝和水宝宝成为好朋友呢?(相互讨论)

  (5)我们一起来试一试。还是两人合作,把你们想到的办法和看到的结果记录在纸上。(幼儿操作活动)

  (6)谁来介绍一下你们的好办法,你有什么发现?(油在水的上面)

  总结:原来不论杯子怎样的摇晃,还是用勺子、筷子帮忙,最后结果都是分成两层,油在上面,水在下面。

  三、再次实验

  1.油宝宝没有和水宝宝做成朋友,它很伤心。那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什么东西能让浮在上面的油宝宝和水宝宝成为好朋友呢?老师这里有洗洁精、糖,不知道它们能否帮我们的忙。让幼儿猜测后实验。

  2.两个好朋友商量好,选择其中的一种放入杯中,搅拌一下,看看,这时候的油宝宝和水宝宝能不能成为好朋友。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

  3.教师总结:用洗洁精可以使油宝宝和水宝宝成为了好朋友,在我们的生活中,洗盆子时放洗洁精可以使油和水混在一起、便于清洗。今天我们发现了油会浮在水面上的现象,回家以后问问爸爸妈 妈这是为什么?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领域:

  科学活动活动前评析

  现在的儿童类药物多带有香甜的水果味,易误导孩子超量服用,孩子们在学会看量尺后,对刻度也很感兴趣,有时还会在吃药时说:“我吃15毫升。”因此我从幼儿的生活中生成了《神秘杯》的活动,通过活动激发幼儿对生活中物品的探索兴趣,了解服药杯的作用并学习使用带刻度的杯子,让孩子们在帮助小动物送药的同时也知道自己要按量服药。教材难易程度适中,幼儿对此内容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刻度的读取反映了幼儿的分析能力。教学中要提高幼儿的分析能力,必须让他们有机会实践自己的想法,然后让他们带着问题进行测量活动。测量工具的使用是难点。幼儿不能主动发现测量中刻度与水平面重叠的重要性,所以,在幼儿实践的基础上,要组织幼儿讨论,教师的示范演示在桌面上读取结果,引导幼儿发现问题,讨论解决的方法,并让幼儿通过操作达到理解,从而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对于即将进入小学的大班孩子,让幼儿在探索中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建立客观实证的科学观,培养认真仔细的品质是非常重要的。幼儿通过尝试活动,学习运用带刻度的杯子测量液体。继而探索目测结果与杯子的大小的关系,体会一样多的液体用不同大小的杯子装,杯子越小液面越高杯子越大液面越低,我们应该以刻度为准的道理。培养幼儿的观察力、逻辑分析能力及尝试精神。

  活动中主张把自主权交给孩子,使教师真正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使幼儿在操作中不断探索、发现,获得真实的经验,从而达到目标。本次教学中的'重点是:学会正确使用读取服药杯。

  本内容有两个难点。第一个难点是,虽说幼儿有许多次服药的经验,但对于刻在服药杯上的细小刻度是很难发现的,对于这个难点,首先通过提示问题,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发现这细小之处,依次在放大的图片上出示刻度的每一部分,通过设问让幼儿结合生活经验思考、解答。

  第二个难点是理解目测结果与杯子大小的关系。通过对比实验让幼儿形成正确的观念,液体同样多的情况下,杯子越小液面越高,杯子越大,液面越低。从而进一步体会刻度的作用。

  操作难点在于幼儿需要控制好水平面与刻度重叠,并正确地读出带刻度的杯子中地刻度。因此操作前教师进行示范,帮助幼儿成功。

  活动目标

  1、学习运用带刻度的杯子进行测量,并体会刻度的作用。

  2、教育幼儿正确服药,提高安全意识。

  3、培养幼儿助人为乐,关爱他人的良好情感。

  活动准备带刻度的杯子图,小动物形象、药水若干、动物药量表、常见服药杯数量与幼儿相同,烧杯若干等。

  活动过程实录

  (一)引出课题:冬天到了,动物园里的许多小动物都感冒了,他们早上、中午、晚上都要服药,医生阿姨想给他们送药都忙不过来了,想请小朋友来帮助她,好吗?幼儿自主为动物倒好药。

  (二)阿姨看了你们给小动物倒的药很着急,不行不行,这些动物有大、有小可不能随便给他们倒,你的爸爸妈妈是怎么给你服药的?

  1、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如何正确服药,药喝多了会怎样?药喝少了又会怎样?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神秘杯上的秘密,根据幼儿回答出示服药杯上刻度,引导幼儿讨论用法及作用。

  3、根据教师在图上的举例,读出药量。

  4、教师出示动物药量表,教师示范根据量杯选择给动物在桌上倒药,强调准确性。

  大象250毫升

  熊猫100毫升

  小猴50毫升

  小狗30毫升

  小兔10毫升

  小鸟5毫升

  5、提醒幼儿先根据服药杯选好对象再送药。

  (三)体验杯子大小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小熊猫说发现它的两杯药不一样多,请小朋友帮它检察一下,是不是有人送错了?引导幼儿观察杯子上的刻度,思考为什么都是100毫升的水在两个杯子里看起来会不一样多?引导幼儿得出目测结果与杯子的大小有关,一样多的液体,杯子越小液面越高杯子越大液面越低。我们要以刻度为准。

  2、请幼儿2人一组进行实验,证实结论。

  (四)小朋友为阿姨解决了困难,又让小动物一起学到了本领真开心,谢谢你们。你们还有什么要提醒小动物的?我们祝小动物早日康复。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观察并且了解动物与人一样也有家,有自己的生存环境。

  2、知道不同小动物有不同的居住地,能初步学习按动物的居住场所进行分类。

  3、培养幼儿爱护小动物,爱护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动物的家》

  2、山林,土壤、草丛、水的大挂图

  3、各种小动物的头饰

  活动过程:

  1、观看课件,并思考:

  (1)课件中有哪些小动物?说出动物的名称

  (2)这些小动物有家吗?它们的.家都在什么地方?

  2、再次播放交互式白板课件,呈现不同动物居住场所的图片,请幼儿说说这是谁的家?并把相应的小动物送回家。

  3、学习按动物的居住场所进行分类。

  如:山林——狮子,老虎,熊猫等。

  土壤——蜗牛,蜈蚣等

  水——鲨鱼,鱼,虾等

  4、请幼儿戴上头饰,扮演小动物回自己的家,再次加深幼儿对不同动物的不同居住环境的印象。

  5、再次播放课件,请幼儿观看环境污染,小动物的家遭到破坏的情境,请幼儿讨论:

  “如果小动物们失去了家,会怎么样?”

  ——动物失去场所,会面临死亡。

  ——所以要保护大自然,保护小动物们的家,让小动物们生活得开开心心的。

  6、参与操作课件中的交互式游戏,指出哪些做法是正确的,送给他们小红花,哪些是错误的,及时进行制止。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感受水的流动性。

  2.知道珍惜水,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3.通过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活动准备: 一盆水、沙漏、拧紧盖子的空瓶子、吸管、扎有小孔的小提桶、海绵。

  活动过程:

  一、引发兴趣、发现问题

  1.游戏:水站搬家,引发幼儿玩水的兴趣。

  2.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把水搬到另一个桶里?

  二、猜想、探索提问:你准备用什么工具来运?

  三、提出问题、进行解决

  1.提问:猜一猜这里的那些工具可以让你成功?

  2.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

  四、通过操作、进行验证

  1.利用工具自己新手体验运水的乐趣与水是流动的这一特性。

  试验后一同总结哪个工具成功了为什么?

  2.提问:有孔的工具水在里面怎么样了?

  3.进行游戏二:漂流瓶把空的瓶子放到水盆中,让瓶子飘到对岸。

  进一步感受水流动的特性。

  活动延伸:

  水对我们有那些用处?

  活动反思:

  我觉得本活动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本次活动,幼儿的参与性比较积极。在活动中幼儿能大胆的自主动手操作,从中体会溶解的'现象。不足之处是胆小、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幼儿回答问题不够主动,使能力弱的幼儿得不到发展。在今后我们应该让每个幼儿都能体会到成功感,从而增强自信心。相信在这样的引导和鼓励下,幼儿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植物,生长在一定环境里,是有生命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观察应该是有目,制订观察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词语记录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信息是有限,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生机勃勃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植物最熟悉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信息。)

  三、回忆中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大树与这照片上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汇报内容真丰富,有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去仔仔细细看大树时候,我们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内容?

  四、观察真正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观察大树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发现。同时把观察到信息,用简短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树。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精选)07-29

科学教案【经典】08-05

科学教案(精选)08-02

【精选】科学教案07-28

[经典]科学教案08-15

(经典)科学教案08-13

(精选)科学教案08-24

科学教案【精选】10-17

(经典)科学教案08-10

科学教案[经典]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