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06 08:31:51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5篇[热]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5篇[热]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体会作者童年的“苦”与“乐”。

  二、认识过去的童年,了解时代的变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憧憬美好的明天。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课前学习:

  1.查字词典;把文中的重点词语及注音解释抄写在积累本上。

  2.向长辈了解他们的童年生活。

  3.试着尝尝过去人们吃的食物,诸如野菜、柳叶儿等等。

  二、课堂学习

  (一)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展示预习成果。

  (1)向大家介绍你所积累的生字、词语。

  (2)交流你所了解到的长辈的童年生活趣事等。

  2.速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明确这篇叙事散文是以“柳叶儿”为线索,叙写“我”在饥荒岁月里的童年趣事。)

  3.独立思考:作者围绕“柳叶儿”从哪几方面来写童年的?

  (试着用一个表示动作的字概括)

  恋柳叶儿——抢柳叶儿——吃柳叶儿——咏柳叶儿

  (二)合作学习,探究理解。

  1.讨论交流:

  (1)本文重点写到抢柳叶儿吃,你身临其境的感受一下,这在当时是件“极苦的事”还是“最乐的事”?

  (2)在“我”看来“柳叶儿”的味道如何?

  (在文中找出依据并作分析)

  2.质疑解疑:(同桌讨论)

  组织引导学生结合课后练习二研读重点语句,学生回答可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但不能脱离当时和现在的特定时代背景,不能离开儿童的`心理特点。

  3.融合情感:(小组讨论)

  作者对“柳叶儿”具有何种感情?

  (师作引导,结合饱含感情的语言。)

  4.积累学习:说说你所知道的咏柳的诗句。(学生交流)

  5.小结。

  (三)拓展延伸:

  根据你所了解到的自己的父母或长辈的童年吃的食物,与你的童年吃的食物作一对比,以“吃”为话题,口头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课后学习:

  将“拓展延伸”的内容进一步完善,整理成书面材料,写到练笔本上。

  教后记:

语文教案 篇2

  一、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捉迷藏、悄悄、躲闪、严严实实、转来转去、兴趣、平整、推动、旅行、考察、秦岭、遗迹、研究、成果、震惊”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

  三、教学的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

  四、教学方法:自学法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板画激趣,谈话导入

  你见过大石头吗?如果你见到一块大石头(教师板画一块大石头)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奇怪的大石头》(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三、质疑解难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一李四光。

  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1)对预习认真,能主动、正确解疑的同学给予表扬。

  (2)主要解决以下疑难:

  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

  突兀:高耸。

  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250万年前至今。此时高纬度地区广泛地发生了多次冰川作用。

  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儿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面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

  秦岭: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语皱断层山脉。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分布有冰川槽谷、角峰等。

  (3)完整地齐读课文。

  (4)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第二课时

  一、感知巨石形象

  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的事。小时候的他常常和小伙伴们围着一块巨石捉迷藏,让我们到现场去,去看看这是一块怎样的巨石,他们是怎样围着巨石捉迷藏的。

  1.请大家各自轻声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教师用电脑多媒体课件显示巨石,讨论:

  (1)这是块怎样的石头?(注意文中的“巨石”、“孤零零”)

  (2)李四光和伙伴们是怎样围着石头捉迷藏的?

  电脑多媒体课件继续演示李四光围着大石头躲闪,大石头遮住了李四光,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找不到他的情形,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描述。

  (3)小伙伴们转来转去找不到李四光,咦,这是为什么?(石头大,便于躲藏这也是原因之一)

  二、感受好问精神

  时间长了,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有了疑问。他首先想到的`是问老师,李四光会怎么问?老师怎么答的?李四光又会怎么想?同学们读读课文,同桌间演一演。

  同桌读、演后挑选学生上台表演。

  表演结束后教师问李四光扮演者:“听了老师的回答,你的疑问解决了吗?为什么?”

  三、解开巨石之谜

  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他爸爸也说不清。后来这个疑团有没有解开,怎么解开的,请大家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四、读后讨论:

  李四光怎么解开这块孤零零的巨石之来历这一谜团的?

  引导学生认识以下要点:

  (1)李四光思考这个问题想了许多年;

  (2)长大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3)李四光回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终于弄明白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4)对这块巨石的研究引导他发现了什么重大成果?

  五、交流读后感想

  1.完整地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大家都会有一些感想,请你和大家交流一下。

  3.小结鼓励:

  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能蕴含着巨大价值。愿小朋友们也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六、板书设计:

  7、奇怪的大石头?产生疑问

  李四光(大石头)多方求教

  学习地质

  专门考察

  冰川遗迹——震惊世界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这篇拓展阅读课文介绍了黄河的发源、上游的发电站、沿途对土地的灌溉、黄河夕照、壶口悬瀑等景观,说明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同时介绍了黄河的水土流失,地上河的形成,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母亲河。学习重点是了解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母亲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

  4.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我们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母亲河的意识。

  关键处处理:

  1.通过反复朗读细细品味文章饱含深情的语言。

  2.品味语言并体会黄河的雄壮,增加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教师:VCD、风光片《黄河》、录音机、磁带、中国地形图、有关黄河的资料等。

  学生:按照要求预习,查阅有关黄河的资料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电视风光片《黄河》片断,教师适时给以介绍,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播放完,出示中国地形图,师生共同简单介绍黄河,对黄河有一个全面的完整的认识。

  板书课题,导课。

  二、独立阅读课文,思考: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

  三、理解课文内容。

  1.指读课文,正音,交流生字词语。

  2.小组讨论:说说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

  3.全班交流:

  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语句的学习,体会到:黄河水利资源丰富,不仅可以发电,还可以灌溉,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所以被称为母亲河。

  四、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1.黄河除了被称为母亲河外,还给我们的中华民族带来什么灾难?为什么会带来这些灾难?

  2.结合课文,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谈谈认识。

  3.针对这种情况,你有什么感受?想说点什么?

  五、质疑问难。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七、课时小结。让学生谈感受体会。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积累优美词句。

  3.《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

  4.预习下一篇课文

  板书设计:

  黄河之水天上来

  水利资源丰富 发电 灌溉

  母亲河

  滋润土地 养育炎黄子孙

  水土流失 洪水泛滥

  保护母亲河 保护环境

  教学反思:这节课我设计一处亮点:老师合理开发教学资源,在师生共同入情的诵读文本之后适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将黄河的壮观景象呈现在学生面前,激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不由自主的想要抒发对母亲河的热爱。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

  2。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二、教学重点:

  了解古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赏析《蝉》这首诗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第一句:垂緌饮清露

  (1)垂緌,帽带结在下巴下边的下垂部分。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

  (2)清露,纯洁的露水。饮清露,暗示自己清廉的品质。

  (3)该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的手法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2、第二句:流响出疏桐

  (1)流响,指接连不断的蝉鸣声。

  (2)“疏”字写梧桐枝干高挺清拔,让人感到流响易于流传。又与末句秋风相呼应。

  (3)诗人以蝉自比,则其名声也就不同凡响。

  3、三、四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居高”的“高”有哪两层含义?

  明确: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2)三、四句借蝉抒怀: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诗人笔下的“蝉”带有自况的意味。

  4、小结:

  在众多的咏蝉诗中,李商隐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也很有名。这三首诗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观察蝉的眼光、心情也就不同,因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被称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二)赏析《孤雁》这首诗

  孤雁(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首联: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一般咏物诗并不道破所咏之物,但杜甫此诗开篇就唤出“孤雁”。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这是多么执著的精神啊!

  2、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1)理解:以“谁怜”二字设问:夕日的都在云端里飞得很远了,谁会同情我这个形单影只的失群孤雁呢?

  (2)孤雁在干什么?作者为何“怜”它?

  明确: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

  因为其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3、颈联: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写孤雁边追边望,望尽天际,似乎又望尽了同伴的身影;追飞不及,心中哀伤不已,好象又听到了同伴的呼喊声。

  浦起龙评析说:“惟念故飞,望断矣而飞不止,似犹见其群而逐之者;惟念故鸣,哀多矣而鸣不绝,如更闻其群而呼之者。写生至此,天雨泣矣!”(《读杜心解》)

  4、尾联: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作者为何在尾联提到野鸦?

  明确:以野鸭反衬孤雁,表达诗人的爱憎之情。

  孤雁念群之情是那样浓烈,心中是那样悲痛,追求是那样的迫切,但一群野鸭全然不懂,纷纷然鼓噪不停。

  诗人以孤雁自比,野鸭象征一些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

  5、赏析:诗中传递出作者什么样的情绪?

  明确:传递出乱离漂泊中失群者的`痛苦心情。

  三、赏析《鹧鸪》这首诗

  鹧鸪(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1、首联: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首联描写鹧鸪的习性和外貌特征。

  这种鸟儿喜欢在温暖的荒野里嬉戏。羽毛鲜明美丽由整齐。这种鸟儿与哪一种鸟儿比较相似呢?在类别上应当与山鸡相似。

  从首联的描写中,读者已经看出是咏鹧鸪。

  2、颈联: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颔联渲染了什么样的意境?为何提到“青草湖”和“黄帝陵”?

  颈联中“雨昏”“花落”点染环境,形成凄迷意境、伤感氛围。“青草湖”“黄陵庙”引起读者对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的联想。

  游子在“雨昏”“花落”之时、湖边古庙之中,闻鹧鸪之啼,定会倍感其声之哀怨凄恻。

  因此联,作者被称为“郑鹧鸪”。

  3、颔联: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颔联承“啼”字。游子一听到鹧鸪啼声,就禁不住以袖试泪;闺中少妇刚开始唱曲,就传来鹧鸪的啼声,难过得把眉眼也低下来。

  “乍、才”两个虚词,极写鹧鸪的啼声感人。

  “征袖湿,翠眉低”以人的感受烘托鹧鸪的啼声之悲。

  4、尾联: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尾联“相呼相应”明写鹧鸪雌雄对啼的特性,又暗指游子佳人的心灵呼唤。

  在那夕阳西下时分,从湘江两岸的苦竹丛中传来雌雄鹧鸪一呼一应,好象在叫“型不得也哥哥!”怎不引起游子浓重的乡愁旅思?

  诗人着意表现鹧鸪的叫声给人的感受,因而更加传神。

  赏析:作者借鹧鸪啼声抒写什么情怀?

  (表现鹧鸪啼声哀怨凄切,借以抒写游子的乡愁旅思。)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简析:

  课文借一个宁可相信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讥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用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课文分两层,先陈述这个人从量尺码准备买鞋到后来“遂不得履”的全过程;然后用简单的对话点明他没买到鞋的原因。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都很紧密。用对话来作为点睛之笔,用人物自己的话来点明寓意,引发思考。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3、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过分拘泥于形式,要注重实际。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

  教学难点:

  除了继续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是学习本课难点。

  教学准备:制作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什么样的鞋?那父母领你们去买鞋时,你们都怎样去选择适合自己脚的鞋呢?春秋时期的郑国有一个想买鞋的人与你们做法可不一样,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个寓言故事《郑人买履》(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你们学习哪些寓言故事?你又从中明白什么道理?

  3、每则寓言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含义,那这则《郑人买履》的故事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相信大家在这节课一定会找到答案。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

  2、学生练习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自度其足、吾忘持度、宁信度无自信也”这几句中“度”的读音)

  3、再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在读“何不试之以足?”一句时,想象一下卖鞋的人现在心情怎样?应该怎样读?在读“宁信度无自信也”一句时,买鞋的人觉得自己的做法怎样?应该怎样读?师生对读)

  4、加上自己的理解再试读。

  5、同桌俩猜猜这篇古文讲了什么意思?

  三、对照注释,自悟句意。

  1、同桌俩对照课后注释,一句一句地看、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说。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在检查“宁信度无自信也”一句时,多让几个学生交流)

  3、出示以下句子,看看“之”字在不同的句中意思有没有变?

  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反归取之

  何不试之以足

  四、回顾寓言,领悟寓义

  1、播放《郑人买履》动画片。

  2、让学生交流看后的.感受。

  3、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郑人买履这样的现象?

  在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多动脑筋,不能照搬现成的经验,避免出现郑人买履这样的错误。

  五、课后作业

  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

  1、把这个小故事讲给你的父母,朋友听。

  2、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3、选择自己的小伙伴把它编成课本剧演一演。

  4、自学文言文《刻舟求剑》,领悟寓意。

  【板书设计】

  郑人买履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的教案03-31

语文教案07-21

(精选)语文教案09-26

[经典]语文教案10-01

语文教案【精选】09-16

语文教案(精选)09-15

语文教案(精选)09-19

语文教案(经典)07-24

(精选)语文教案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