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07 09:36:11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7篇[通用]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7篇[通用]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认识“姑、娘”等14个生字,会写“信、呀、怪”等8个字及以下词语:姑娘、种树、奇怪、举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人物对话所表达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儿童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绿化的美好情感。

  课前准备:

  1.字卡、词卡。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识记生字读音

  2、小组讨论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

  3、班上交流汇报识记生字的成果

  4、巩固识字。

  通过拼字,连词,做动作等方式识记生字。

  三、读文讨论,评价人物

  朗读课文,讨论问题。

  1、小姑娘为什么要邮寄槐树籽?

  2、你觉得小姑娘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

  讨论方式:学生先自己读书感悟,再小组交流,然后各组代表全班交流,教师可适时评价指导。

  四、说话训练,提升情感

  你喜欢小姑娘?为什么?

  五、分角色演读课文

  1、教师扮“我”学生扮“小姑娘”,分角色演读课文。

  2、学生小组分角色演读课文,教师指导。

  3、让学生上台演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巩固认字。

  1、游戏认字

  “击鼓传花”,花到谁手中,谁上台读生字并组词。

  2、读句子

  小姑娘请我把这封沉甸甸的、贴着邮票的.信封投进邮筒。

  二、书写生字

  1、自主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按结构归类。

  2、教师范写,学生观察,注意笔顺、间架结构。重点指导书写“树”’“举”这几个字,其他的字让学生自主书写。

  3、描红、临写

  4、评价。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掌握一个多音字的读音,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每个人都受到母亲的`关怀和爱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说古代的一位诗人感受母爱而写诗的事。

  二、揭示课题。

  1、板书:母亲的恩情

  2、题目的意思是母亲对子女深厚的情谊。

  三、初读指导。

  1、课文有5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效果。

  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准平翘舌音和多音字。

  报答不了

  指名试读课文。

  四、描红指导。

  1、提示注意点。

  2、学生练习描红。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见文后练习3。

  2、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13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信赖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基础,激发学生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3、继续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提高默读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信赖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基础,激发学生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哪些同学家里养了小动物? 谁来说说你和家中的小动物是怎样相处的?老师给你们带来一只珍珠鸟。(出示课件:珍珠鸟)小小的珍珠鸟可爱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叫《珍珠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疏通生字词,正确认读13个生字。

  2、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从哪里可以看出怕人的珍珠鸟后来会一点都不害怕人,而且和作者相处得非常好?这些变化是怎么来的?从哪里体现了“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文章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三、品读课文,尝试回答前面3个问题。

  1、学生读课文,理清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发生了哪些变化?珍珠鸟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2、找出文中重点句子,深入体会: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四、合作,探究质疑。

  1、教师提出参考方向,学生们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探究某一方面,解决文中的难点、疑点。

  (1)为什么文章在起始部分用单独一段强调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

  (2)珍珠鸟在“我”的照料与呵护下发生了哪些变化?

  (3)为什么写小珍珠鸟啄那些大文豪的名字,有何用意?

  (4)“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2、小组推荐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回答其他组提问,全班讨论。

  五、回读全文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感受最深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语言特色。

  六、联系生活实际,再次理解课文重点句。

  “信赖创造美好的境界”。

  作者仅仅是为了给我们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吗?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师生交流。

  作业布置

  1、把文中的好词好句积累下来。

  2、“信赖创造美好的境界”,结合生活实际,把你的理解写下来。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 通过学习故事唤起学生对相同经历的回忆,使学生懂得应该爱护鸟类并理解亲情的伟大。

  2、 可结合课文练习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3、 继续学习抓住重点词语,边读边想象。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学习故事唤起学生对相同经历的回忆,使学生懂得应该爱护鸟类并理解亲情的伟大。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准备:

  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 揭示课题

  学习了《翠鸟》这篇课文后,同学们对小鸟产生了更加深厚的喜爱之情,如果你发现树上有一只可爱的小鸟,它的妈妈正好出去觅食了,你会怎样做呢?

  揭示《一只小鸟》

  二、 感知课文

  1、 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小鸟、老鸟、小朋友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 学习字词

  1、 同桌合作,读通课文。主要把生字和生僻字读准。

  2、 抽学生分别读课文8个自然段,并说说每段主要写了什么?

  (注意抓住要点:谁或什么在哪儿或什么时间干什么)

  3、 认读生字词,读准:

  zhī mǎn mì qīng dàn diē yǎng

  树枝丰满觅食倾听掸子跌了下来仰望

  cháo ling xián xì zhōu jiū

  鸟巢翎毛衔着缝隙啁啾

  多音字:弹dàn(子弹)tán弹琴

  4、 注意字形:觅字的爪字头的写法

  仰字没有一撇

  5、 学生记住字形,当场听写。

  6、 给生字组词。

  四、 练习巩固:

  抄写生字词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 读课题,导入 新课

  二、 你认为这是一直怎样的'小鸟?为什么?

  1、 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学生讨论

  2、 交流反馈:

  一只幼小的小鸟:它的羽毛还未丰满,不能远飞,每天只能在巢里啁啾。

  一只快乐的有父母保护的小鸟:和两只老鸟说着话儿,她们都觉得非常快乐。

  一只可爱的小鸟:它的脑袋里忽然充满了新意,抖刷抖刷翎毛,飞到树枝上,放出那赞美自然的歌声来。

  3、 练习朗读读出小鸟的可爱和快乐,读出画面的和谐美。

  三、 鸟妈妈、鸟爸爸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读课文3-6自然段,讨论以上问题。

  2、抓住重点句理解:斜刺里两只老鸟箭也似的飞来,接住了它,衔上巢去。

  四、 孩子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从哪里看出来的?

  体会孩子们喜爱小鸟但又伤害了小鸟的行为。

  读课文7、8自然段,想象:小鸟消失后,孩子们的心情怎样/他们会怎么想?

  (使学生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才是真正的喜爱。)

  过了十年,一切有了什么变化?

  五、 回读课文,升华情感

  有感情地读课文,说说自己读完课文后的感想。

  六、 想象练说

  那只小鸟后来怎样了?同桌互相练说,然后抽学生上台说。

  板书设计 : 一只

  快乐 可爱唱歌

  跌下来流血

  歌声永远消失

  教学后记:

  以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鸟?为线索指导全文的教学。学生能回答出这是一只可爱的小鸟这是一只可怜的小鸟这是一只幸福的小鸟,抓住学生的回答继续提问:你为什么这样认为的?让学生去读课文,从文中找到答案,学生很快就能把握住文章的重点内容。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诵读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5个生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背诵和默写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激趣

  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关于描写儿童的诗,你还记得吗?试着背一背。

  二、初读诗文,展现画面

  1、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请同学们朗读两首古诗。

  2、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精读诗文,走近画卷

  1、你最喜欢哪首古诗?选一首自己研读理解。

  2、自由组合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首诗进行研读,了解诗意,理解字词,逐句解决。

  3、老师参与学生的研究。

  四、品读诗文,走进画卷

  1、学习第一首诗。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朗读。

  释义: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然后朗读。

  释义: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3)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一个“弄”,一个“卧”。(可爱、调皮、疲倦)

  (4)、再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把两句诗意连起来说,并加上自己的想象。

  2、学习第二首诗。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说说诗意,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释义: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释义:十分奇怪为什么没有雨,他们也把伞张在那儿,原来他们是在遮雨,而是别出心裁,用伞试风。)

  “张、使风”描绘出两个淘气、可爱、天真的孩子。

  (3)朗读诗句,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五、再读诗文,感受意境

  1、比较两首诗的人物,你更喜欢哪位诗人笔下的“顽童”?为什么?

  2、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想象画卷

  1、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的记叙文或者散文。

  2、默写《牧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初知“美”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2、释题:

  (1)介绍作者辛弃疾。

  (2)简介宋词以及词牌名:清平乐。

  (3)村居,词的题目。“居”什么意思?(居住)“村居”呢?(居住在乡村)

  二、初读,走近“美”

  1、听朗读录音,看图画。

  2、请同学自由地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做到字字读准,句句通顺。

  3、读得怎样?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

  4、学生再读。读读、看看、想想。读懂的记下来,不懂的做记号。

  5、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可以,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可以看图、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三、品读,感受“美”

  1、通过刚才的学习,说说自己的收获。(先说前面的,再说后面的,依次说。注意说话要有条理,先说字意、词意、再说句意。)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看图知道。你感到了什么?(简朴的乡间生活,但很美。特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学生朗读。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学生自由的轻声读这句,感受到了什么: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满脸通红,大概刚喝了酒,他们亲热相待,用乡音聊天说话。)

  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如此温馨、幸福、美好的生活,怎么不令人醉呢?

  (3)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4)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5)读读看,从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6)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2、用生动的语句将你欣赏到的这副画面描绘给大家听听。

  3、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四、再读全词,回味“美”

  1、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有勤劳可爱的儿子,心情怎么样?(要求找出词中的“醉”字进行品味。)

  2、作者偶尔看到了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心里又想些什么呢?(继续品味“醉”字。)

  3、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

  4、配乐朗读或背诵。

  四、课外拓展,延伸“美”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记叙文。

  6冬阳童年骆驼队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关注,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

  2、能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毡、嚼、傻”等生字,积累课文中有意蕴的句子,了解小说《城南旧事》。

  课前准备

  1、歌曲《送别》

  2、电影《城南旧事》片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播放电影《城南旧事》片断,配歌曲《送别》,了解小说《城南旧事》。

  这是根据我国当代作家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拍摄的电影《城南旧事》的片断,这是一部怎样的小说呢?阅读课文后面的“资料袋”。

  2、电影中的主题曲是《送别》,唱出的不仅仅是对离去的朋友的不舍,也唱出了对美好童年的深深依恋。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

  3、读课题,闭上眼睛想一想,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三个词语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组合出无数的画面,教师要鼓励学生流畅地说出自己的想象。

  二、自由畅读,步入童年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准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的读音。

  2、说说课文写了作者童年时的哪些事情?并个别朗读相应的课文。

  (1)看骆驼咀嚼。

  (2)看骆驼脱皮毛。

  (3)关于铃铛的遐想。

  (4)怀念骆驼队。

  3、再读课文,觉得最好玩,最有趣,最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

  三、深入阅读,品味童年

  1、作者的童年生活中最有意思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①读读这个句子,从这些描写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我”观察很仔细:“他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着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我”看的时候很投入:“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我”很喜欢骆驼:尽管骆驼很丑,但是态度很安静;而且“我”愿意长时间的看着它。

  ……

  ②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你会呆呆地看一样东西,会不由自主地动起来,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同桌相互说一说。

  ③想象作者面对骆驼,呆呆地注视的情景,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

  (2)“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①读读这段话,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学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和体会,但一定要在课文中找到依据,比如:

  ◇“我”很喜欢骆驼,不希望它遇到什么危险,他是不会遇到狼的。

  ◇“我”很同情骆驼,他要走那么多的路,一定很孤单,铃铛不但可以给寂寞的旅客增加情趣,也可以给骆驼增加情趣。

  ◇“我”可能把自己也当作了骆驼,觉得自己更知道骆驼的心思。

  ……

  ②比较句子

  ◇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我幼稚的心灵中有一个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课文中为什么用“充满”而不用“有一个”?“充满”说明什么?

  ◇说明“我”常常在想这个问题。

  ◇说明“我”已经想了很久,深思熟虑了。

  ……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骆驼也脱掉了它的旧驼毛袍子啦!……因为太不整齐了。”

  ①读读这句话,从这句话里你又看出了什么?

  ◇“我”很关心骆驼。

  ◇“我”很喜欢骆驼。

  ◇“我”很善良。

  ……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四、作业

  1、摘录写有情趣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继续品读,感悟童年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到底是什么让“我”如此的想念童年和童年的生活?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朗读体会。

  2、学生品读感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或者看法。

  3、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

  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不是的',爸!他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我真想拿把剪刀替他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

  ……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2)童年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

  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我站在骆驼面前,看他们咀嚼的样子……”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②把两句话联系起来,你心里有一种什么感觉,体会到什么?

  ◇童年的傻事多么美好。

  ◇“我”的心中充满了留恋。

  ……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句子。

  (3)童年很快就过去了,过去就不会回来了。

  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骆驼声。童年又重领于我的心头。”

  ②细细地品读这些句子,从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淡淡的忧伤

  ◇暖暖的心情

  ◇失落和怀念

  ……

  ③带着自己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二、吟诵课文,回味童年

  1、轻声吟诵课文,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感情。

  2、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三、拓展延伸,珍惜童年

  1、作者的童年如此有趣,那么同学们的童年又有什么记忆最深的事情吗?

  学生们说说自己童年最有趣的事情。

  2、写一段自己的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

  3、推荐阅读《城南旧事》。

  7祖父的园子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我”在祖父的园子里的生活情景,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2、揣摩、品读重点句段,体会我在园子里的心情,选择课文段落能有感情地朗读。

  3、认识“蚱、嗡、啃、樱”等几个生字,正确书写“蚂蚱、樱桃、蚌壳”等词语,摘录描写优美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介绍作者。

  1、出示课题:祖父的园子,读读注释。

  2、介绍作者。萧红,现代著名作家,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人。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l940年发表了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思考:祖父的园子给你留下的是什么印象?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理解和体验,只要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词句,言之有理的,都应该鼓励。学生可能的会有这样的印象:

  (1)祖父的园子是一个好玩的地方。

  (2)祖父的园子里充满了快乐。

  (3)祖父的园子非常美丽。

  (4)祖父的园子是一个很自由的地方。

  ……

  2、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反复地朗读。

  三、走进园子,品味童年

  1、默读课文,园子里的哪些情景给你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2、课堂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

  (1)园子里有蜜蜂、蝴蝶、蜻蜓、蚂蚱。

  ①朗读第一自然段,想象描写的情景。

  ②用一个词概括园子里的蜜蜂、蝴蝶、蜻蜓、蚂蚱给你留下的印象。

  (充满生机、热闹、美丽……)

  ③有感情的朗读,读出热闹和生机勃勃的感觉。

  (2)我和祖父在园子里边干活边玩。

  ①默读课文4——15自然段,画出“我”干活和玩的句子,细细地读读这些句子,想象我是怎么干活,怎么玩的。

  ◇“其实,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的瞎闹……”

  ◇“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

  ◇“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我跑过去摘下来,吃黄瓜去了……”

  ◇“祖父浇水,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

  ……

  ②讨论:我在园子里到底是玩还是干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干活就是玩,玩就是干活,反正都充满了欢乐。

  ③选择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我”的快乐。

  (3)园子里的花、鸟、虫子、倭瓜等。

  ①朗读课文第17自然段,你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什么?从哪些句子里读出来的?

  ②课堂交流。引导学生关注下面的句子,在反复地朗读中体会院子里的那份自由。

  ◇“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

  ◇“愿意接一个瓜,就接一个瓜”

  ◇“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

  ……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其中的自由和快乐。

  3、默读课文,思考:“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呢?可以从哪里感受到?

  4、找出表现“我”心情快乐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四、积累语言,留住记忆

  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或几个自然段背诵。

  2、摘录句子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利用课文标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求知欲和探究学习的欲望。了解北极旅鼠的三大奥秘。

  2、学习作者“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的写作手法。

  3、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的探究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关注社会问题,善于观察生活,热爱自然。

  4、引发学生对生存环境的思考,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注人口问题。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旅鼠的三大奥秘。

  【教学难点】

  多角度理解对人类的启示。引发学生对生存环境的思考,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外,关注人口问题。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神秘的大自然给予了我们无穷的财富,无穷的探索空间,无穷的精神启发。我们要感谢自然,感谢她给予我们的这一切。在这神秘的自然里有许多让我们震惊的事,(出示图片)还记得斑羚飞渡吗?那悲壮的一幕曾让我们的心灵受到过极大的震撼。我们曾为它们所表现出来的精神而感慨不已。然而,我们却无从知道它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自救行为,留给我们的是一个难解的谜。在自然界里,这样的难解之谜还有很多。

  (出示旅鼠图片)

  这是生活在北极草原的北极旅鼠,它们身上也有许多难解的谜。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们绞尽脑汁,却始终解不开它们的奥秘。今天,我们一起来倾听一个独闯北极成为直接与爱斯基摩人接触并广交朋友的第一个中国人──位梦华给我们讲述的故事,我相信听了这则故事之后,你一定会产生探究旅鼠之谜的兴趣。

  (出示课题)让我们一起走进《旅鼠之谜》吧!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教师过渡:请同学们打开书,轻声朗读课文,完成老师提出的要求。

  ⑴找出你不认识或读不准的生字。

  ⑵勾出你自己不理解的或者你认为值得我们积累的生词。

  2、正音 教师出示重点生字字音,学生齐读。

  媲(pì)美挑衅(xìn)迷惘(wǎng)笃(dǔ)信

  啮(niè)齿滑稽(jī)徘徊(huái)逃窜(cuàn)

  3、解词。

  教师出示重点生词,解释并运用(造句)。(学生积累生词)

  前赴后继:前面的人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踊跃前进,连续不断。

  媲美:比美;美好的程度差不多。挑衅: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

  道听途说: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泛指传闻的,没有根据的话。

  笃信:忠实地信仰。鼠目寸光:比喻眼光短,见识浅。

  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过渡:(评价预习情况)文章的题目叫“旅鼠之谜”,你知道旅鼠的“谜”有哪些吗?请同学们再一次快速地默读课文,找出旅鼠之“谜”。

  2、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教师提出要求(找出旅鼠的奥秘)。

  (提醒学生,注意勾划)归纳并总结北极旅鼠有哪些奥秘?

  归纳形成板书:北极旅鼠的三大奥秘(多媒体显示)

  ⑴惊人的繁殖能力;

  ⑵控制繁殖,吸引天敌;

  ⑶死亡大迁移;……

  师追问:同学们,除了课文里边提到的三大奥秘之外,其实旅鼠身上还有许多的谜,请阅读课文,再去发现,提出你的疑问。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至理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自由发言,诸如:

  ⑴为什么旅鼠在死亡大迁移的时候只往西或往北迁移呢?

  ⑵他们为什么要跳海呢?

  ⑶他们明明有惊人的繁殖能力,为什么还要控制呢?还要采取自杀行为呢?……

  3、推测旅鼠之谜的原因:

  ⑴教师过渡:同学们,面对旅鼠的奥秘,你想解开这些奥秘吗?开动自己的脑筋,整理自己的思路,推测一下旅鼠之所以如此的原因吧。

  ⑵讨论:旅鼠奥秘的原因。(引导:旅鼠是集体观念很强的动物。他们在维持着生态的平衡,维持着自然的和谐发展,或许旅鼠有这种本能。)

  5、教师总结文章:

  同学们,课文通过“我”与丹尼斯的对话,给我们介绍了北极旅鼠的奥秘。虽然我们无从知道旅鼠之谜的真正原因,但我们却能感受到:这也许是自然正用一只无形的手控制着这一切,控制着自然的和谐发展。由此我也真正体会到《敬畏自然》中所论述的“大自然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一句的深刻含义。

  四、讨论与探究

  1、一只小小的旅鼠尚能如此,我们人呢?正如课文所说:“人类也许应该从旅鼠身上学到点什么。例如,如果人类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结合下列文字资料,讨论一下,从中可获得哪些启示?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求统一答案。)

  师生交流,适时出示多媒体:

  (显示文字资料:美国科普作家、未来学家阿西摩夫在1972年就人口的未来写道:“目前,世界人口正以每日20万或每年7000万人的速度增长着,完全有理由担心,如果地球人口继续像现在这样,每过35年就增加一倍,那么,到公元2570年人口将增加10万倍;到公元3550年,人类机体的总质量就会等于地球的质量;到公元7000年,人类的质量就会等于已知宇宙的质量!看来很明显,如果不加以控制,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恶果。”)

  1955年,我国著名人口学家,北大校长马寅初先生说:“我的调查证实,中国的人口增长率实在是太高了,几乎失控,每年都要增长22%以上,甚至可能接近30%,这就是说中国每年净增人口已经达1300万之多。十年以后中国的人口将达8亿多,五十年后(即20xx年)将增加到26亿,这个数字是惊人的。”

  20xx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国总人口为12.9533亿人。

  网上有人预测:中国人口20xx将达高峰14.7亿。

  启示:1)、重点在控制人口,学会自我调节,以求和谐发展。

  2)、动物们都知道通过控制自身种群的数量,来保持生态平衡,维持自然的和谐发展。而我们人类呢,也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以求得可持续发展。

  2、本文的文体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可以说是记叙文和说明文的杂交品种。或者叫跨文体的文体。

  五、总结全文

  同学们,自然是伟大的,是可爱的,是生我养我的家园。然而,人类为了经济和物质上的享受,让我们的家园遭到了破坏,自然已发出了痛苦的呻吟,地球已快满目苍痍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拯救地球吧,拯救我们的家园吧!我们生每一个人都应该觉醒:别再干那些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了,人类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六、拓展迁移(灵活处理)

  1、师过渡:老师在导入时说了,神秘的自然给予了我们许多,你读完了这一篇知识性与趣味性都很强的文章,一定会有许多印象深刻的地方吧,请把它谈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引导学生谈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也可以谈出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2、课后观察与收集:

  除了旅鼠之外,自然界还有一些奇异的现象,请利用课后时间去收集或观察某种动物奇异的表现及其原因,在班上交流。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梗概的大意即汤姆?索亚的历险经历,感知他的性格特点。

  2、欣赏作品的精彩片段,感悟作者语言的特点,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快速阅读中了解梗概的大意,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难点

  在片断赏析过程中选取一个语言训练点(六个“怎样”,五个“如何”),让孩子展开想象进行小练笔。

  教具准备

  搜集相关燕子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导入新课

  1、回顾第四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外国名家的作品?

  2、今天老师还要推荐一篇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板书)给你们,它是美国文学大师马克·吐温先生(板书)的四大名著之一。对于马克吐温你们不陌生吧。语文园地四中有讲到幽默的他。在五年级也学过一篇课文《金钱的魔力》。他是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大师,语言风趣幽默,亲切自然。《汤姆索亚历险记》受到了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历经百年,魅力不减。有人说:如果马克·吐温的小说是皇冠的话,那这部小说就是皇冠上的一颗闪亮的明珠。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见一见这颗明珠。

  二、学习梗概

  1、请看题目,你觉得这篇小说的关键词应该是什么?什么叫历险?

  2、学习梗概部分,写了汤姆的几次历险,你能用小标题的形式写下来吗?

  墓地历险

  荒岛历险

  鬼屋历险

  山洞历险

  3、在汤姆这些冒险的经历中,你觉得最惊险的是什么?历险结果是什么?

  ——挖出了强盗“乔埃”埋藏的金币。所以这篇小说还穿插着一个谁的故事?使得整个故事格外的惊险和引人入胜!——真正强盗“乔埃”的故事。

  4、通过学习梗概你对汤姆有了什么样的了解?

  淘气的机灵鬼、孩子头儿、在小伙伴中无所不能

  胆大妄为、顽皮好奇、无拘无束、向往自由独立

  三、赏析精彩片断

  1、默读课文精彩片断,你觉得这是属于哪一次历险后的故事?——山洞历险返回家后的故事。它是属于梗概中的哪一部分内容?

  2、梗概十一自然段中哪个词最能表达人们和两个孩子的心境?——虚惊一场。虚惊一场是什么意思?受了一场不必要的惊吓,有惊无险。从精彩片断中找中虚惊一场的证据来。——“半夜时分,镇上传来了发疯般的钟声。不一会儿,街道上簇拥着欣喜若狂、衣衫不整的人群,他们高声喊着:“快来看!他俩被找回来了!”

  3、在他们被找回来前后,人们的情感分别有什么不同?——正所谓“大悲大喜,先悲后喜。”大师就是大师,写就是与别人不一样。他的语言主要以夸张幽默著称。现在我们以大喜的部分为例,你觉得哪些描写最吸引你?为什么?

  4、汤姆夸张地吹嘘这次历险过程的描写更为精彩,有两个词一连用了五六次,你能否找到?——六个“怎样”,五个“如何”。现在请同学们把这一段再读一读,结合梗概部分相关的描写,你能否尽情地展开你的想象,把第一个“怎样和如何”的具体内容写出来呢?

  5、再回到精彩片断,现在你对汤姆是否又有了新的认识?

  乐观勇敢、顽皮可爱、有爱心

  四、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1、通过阅读这篇课文你还想了解汤姆历险的哪些具体内容?

  2、小说第二我章中有关出让刷墙权的那段描写充分展现出汤姆具有杰出的领导才能。本不知不觉地自愿成了汤姆的“俘虏”,他不仅替汤姆刷墙,而且为了能刷上墙,连自己的苹果也赔上了。当孩子们抢着刷墙时,汤姆却暗自高兴。汤姆是个多种角色的复合,他身上还有着各种各样的性格特征,也许有着你的影子。请同学们找出《汤姆?索亚历险记》整本书阅读。

  五、作业布置

  1、文中有很多词看上去是贬义词,实质表达了作者对人物的喜爱之情,如“臭味相投”,你能找出来吗?

  2、积累成语。

  3、马克?吐温是作者的笔名,关于他笔名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呢,你能否去找找?

  板书设计

  梗概 墓地历险

  荒岛历险 无所不能

  鬼屋历险 向往自由

  山洞历险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31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经典)10-10

【精选】语文教案08-06

语文教案[经典]08-06

(经典)语文教案08-13

[精选]语文教案10-27

【经典】语文教案10-19

语文教案[精选]10-30

(经典)语文教案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