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2-07 09:56:23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9篇(精选)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9篇(精选)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制定研究计划。

  2、培养学生自主研究、合作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资料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

  1、学生学会制定研究计划。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资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学生学会制定研究计划。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资料的能力。

  教学准备:研究计划表、教师搜集相关知识并制成资料卡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结合学生上一节课的猜想谈话导入:我们的`猜想与事实相符吗?这就需要我们开展研究进行验证。

  板书:《追寻人类祖先的足迹》。

  二、计划与组织。

  1、学生分组商议,制定研究计划并填写好“研究计划表”。

  研究主题

  研究目的

  组员分工

  研究时间

  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

  活动要求

  2、集体交流评议,修改完善我们的研究计划。

  教师强调研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重点是安全。

  三、事实与证据(课外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搜集证据的方法与途径。(采访、上查询、阅读书籍……)

  2、学生根据研究计划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搜集关于人类祖先生活的资料并制成资料卡。

  教师指导部分学生开展探究。

  3、学生写好。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提出与病毒相关的问题;

  2、会查阅与病毒相关的书刊和其信息源

  3、能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

  4、会用多种形式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学生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科学课程的学习,对科学这一门课已经比较了解和熟悉,由于科学课上学习的内容非常贴近日常生活,所以大部分学生仍然对学习科学充满浓厚兴趣,能够比较主动地去学习,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都比较好。但是也有一小部分同学认为,科学课不需要进行考试,思想上不够重视,所以总是抱着一种可学可不学的态度,上课不认真、实验不做以及不按老师要求完成练习等情况还是会出现。

  教学内容:

  (1)交流有病毒引起的疾病及预防措施

  (2)探究病毒是怎样的一类生物

  (3)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教师提问:关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知道些什么?如何预防呢?

  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二)、猜想假设

  1、流感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2.学生讨论,指名回答。

  (三)、制定方案

  1.教师讲解.

  (四)、展示交流

  2.狂犬病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3.脊髓灰质炎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4.麻疹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五)展示交流

  5. 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6. 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

  拓展延伸(网上学习)

  1、教师讲述:关于病毒,你还知道些什么?请回去以后在网上自主学习。

  2、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和体会。

  3、课后作业:

  (1)回去查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

  (2)利用作文、图画或画报的形式,说一说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第二课 细 菌

  教学目的:

  1、 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 使学生了解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具准备:显微镜,三种类型的细菌的永久涂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出示醋和小孩得痢疾的图片)

  师:哪位同学闻一闻这是什么调味料?再看看图片上的小孩怎么会得痢疾? 生:是醋;小孩的痢疾是由细菌引起的。

  (二)猜想假设

  师:一提起细菌,许多同学会立刻想到细菌可使人患病,使食物腐败变质。想到这些,许多人都会皱起眉头,心里感到害怕甚至于很讨厌细菌。事实果真全都如此吗?

  (三)制定方案

  的确,细菌无处不在,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呢?怎样才能观察到细菌呢?下面请同学们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玻片标本。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各自的观察结果。

  (由演示实验入手,发挥高倍显微镜的作用,巡视并注意指导高倍镜的使用方法。对显微镜使用方法不熟练的同学进行个别指导。)

  (四)实施探究

  师:通过显微镜的观察你发现了细菌有几种形态?

  生:细菌的形态有圆球状的、杆(棒)状的、螺旋(弯曲)状的。

  师:从形态上看,细菌可以分为三种:球菌、杆菌、螺旋菌。

  师:是单细胞的还是多细胞的?

  生:是单细胞。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过的植物细胞在结构是什么样的?

  生: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师:你所观察到的细菌有细胞核吗?

  生:没有。

  生:有细胞核但不完整。

  (使用多媒体展示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的结构图,观察比较得出细菌的结构,细菌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有一个不成形的细胞核。有些有鞭毛、有的有荚膜,有些细菌在一定的条件下,细胞里面形成一个椭圆形的休眠体,叫芽孢,芽孢有保护作用。)

  (拿出一小碗馊米饭让前排的学生闻)

  (五)展示交流

  师:谁知道米饭为什么会变味?估计夏季在室温下米饭多长时间会变味?

  生:因为米饭中有细菌,细菌繁殖速度快。一天的时间米饭会变味。

  师:同学们再想一想,那么,细菌为何会生活在米饭中?

  生:因为米饭有营养。

  生:因为米饭里有糖。

  生:因为细菌也是生物,也要吃食物,也要消化。

  师:米饭变馊是细菌作用繁殖的结果。大家想想,植物细胞的数目是怎样增多的? 生:细胞分裂。

  师:细菌的细胞也可以进行细胞分裂,也就是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细菌。

  (通过多媒体展示细菌的横向分裂过程,如果环境条件适宜,细菌20多分钟就可以分裂一次。按照这样的速度来推算,一个细菌一昼夜可以繁殖72代,共繁殖出40多万亿亿个细菌,折合重量达4000吨。)

  生:现实生活中细菌能繁殖这样多吗?

  师:不可能。细菌的生殖对环境条件的依赖性很强。温度、湿度、营养物质等条件时刻都在发生变化,外界条件不可能持续地满足细菌生殖对环境的要求。

  生:流行性感冒传播速度快是不是因为细菌大量繁殖的结果?

  师: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你问得真好,说明你的思路很开阔,能把我们所学的知识与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生活中有许多的问题都能用生物学知识解释,所以我们学习生物学知识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但我要说流行性感冒有的是由细菌引起的,有的是由病毒引起的。 生:病毒不是细菌,冬天细菌繁殖也这么快吗?

  生:不快。

  师;同样是细菌,冬天和夏天繁殖速度为何不同呢?

  生:因为,细菌的繁殖需要一定的温度。

  生:在夏天为什么腌肉、罐头能长时间地保存?

  生:腌肉中盐分比较多,不利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所以腌肉可长时间的保存。罐头经过高温消毒灭菌的,而且是密封的.,没有氧气细菌无法繁殖。

  师:我们家庭中使用的冰箱就是通过降低温度抑制细菌的繁殖,从而延长食物的保存时间。 师:大家回忆一下绿色植物的营养方式是什么?

  生:自养。

  师:(展示水绵图)大家想想细菌和水绵的营养方式是否一样?

  生:不一样,水绵能进行光合作用,而细菌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是靠摄取现成的营养来生活。

  师:同样是摄取营养,痢疾杆菌生活在人体肠道引起痢疾,枯草杆菌却使枯草腐烂,如果将两者的生活环境改变一下,那么它们是否还能生存?

  生:能,因为细菌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生:能,因为细菌适应环境能力强。

  师:不能,因为痢疾杆菌只能寄生在生物体内,而枯草杆菌只能寄生在死了的生物体内。 师:枯草杆菌生活在动植物遗体中并获得营养,我们称之为腐生。现在,同学们总结一下细菌包括哪两种异养方式?

  生:寄生、腐生。

  师:细菌用手摸不着,用眼看不见,我们无法了解它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但是同学们真的很聪明,一想到身边的有关细菌的例子,就能理解细菌的生活习性,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 师:每年地球上都有大量的动植物死亡,每时每刻都产生出大量的尸体、枯枝落叶和粪便垃圾。可是地球并没有像我们想像那样“垃圾”堆积如山,想一想,这些东西最终都到哪里去了呢?

  生:地球上一些细菌和真菌都能分解动植物的遗体、遗物。

  师:一提到细菌就感到害怕和厌烦。这种观点全面吗?

  生:不全面。

  师:现在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细菌和人类的关系呢?

  生:细菌对我们是有好处的,比如,有些细菌能帮我们清垃圾,乳酸菌能制酸牛奶,醋酸杆菌能制醋。

  生:枯草杆菌能分解枯草。

  生:我认为细菌多数还是有害的,如大肠杆菌能使人得肠道病,痢疾杆菌使人得痢疾????

  第三课 馒头发霉了

  教学目标:

  1、用显微镜观察物体上的霉,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

  2、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的方法。

  教学准备:

  发霉的馒头、显微镜。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认识和观察馒头或其他物体上的霉及其形态。

  学生用眼去观察馒头上的霉,观察没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回忆以前见过的霉。 知道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霉的形态。

  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话好图,并对颜色进行描述。

  二、猜想假设

  2了解霉的功与过

  让学生了解人类对霉的利用,然后指出没给人类和动物带来的危害。

  描述抗生素的诞生情况。

  三、制定方案

  3探究合适霉生长的环境条件。

  根据生活中物体发霉的事例,推测物体在什么条件下会发霉。

  交代实验的方法,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的条件进行对比实验。

  四、实施探究

  4了解防止事物发霉和物体发霉的办法几依据。

  夏天食物最容易发霉,大人们一般怎么做防止事物的发霉。

  五、展示交流

  指导学生认识真空包装防止事物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太阳晒防止物品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利用干燥剂方式食品的发霉。

  六、拓展创新

  电冰箱能保鲜食物,是什么原因?

  物体在什么环境下容易发霉。

  第四课 食用菌

  教学目标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知道单细胞真菌的结构。

  3.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4.了解识别有毒蘑菇的有关知识.

  5.了解蘑菇生长需要的条件.

  .教学过程

  一. 提出问题

  让学生思考:蘑菇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生活?( 真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观察蘑菇.

  二. 蘑菇分为哪几部分?(地下菌丝, 菌丝,柄, 菌褶,菌盖. )

  是怎样吸收营养的?

  三.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有哪些?

  四. 如何识别有毒蘑菇?( 毒蘑菇与食用蘑菇,在形态特征上往往只有很微小的差异,不少种类还需要借助于显微镜观察其孢子的大小、颜色、表面特征,并参阅有关的科学资料进行核对,才能确定是否有毒。

  二、猜想假设

  有的人认为,毒蘑菇色泽鲜艳,外形美观,具有麻、辣、酸、苦的味道,有的毒蘑菇有乳汁,毒蘑菇子实体受伤后伤面变色。这些经验有其可取之处,但也不是任何一种毒蘑菇都具有这样的特征。例如,多种牛肝菌的伤面常常变色,松乳菇具有乳汁,然而它们都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有些毒蘑菇吃起来味道也是很鲜美的。

  有人说毒蘑菇能使银器变黑,毒蘑菇不容易生蛆长虫,这些说法都是不确切的。事实上,很多种毒蘑菇遇到银器并不变黑,有毒的豹斑毒伞往往会生蛆长虫。

  三、制定方案

  总之,要想用一两个性状来概括蘑菇是否有毒,目前还做不到。因此,在野外采集食用蘑菇时,一定要细心辨别。对于不能识别的蘑菇,应该向当地有经验的群众请教。

  四、实施探究

  观察与思考

  1.腐烂柑橘皮上的青霉呈青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看上去呈扫帚状;面包片上的曲霉呈黄、黑、褐或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看上去呈放射状。青霉和曲霉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多细胞真菌,菌体是由菌丝构成的,它们都能产生孢子。

  2.在夏季或秋季的清晨或雨后,在潮湿的树干或草地上容易采到蘑菇。这说明真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3.霉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在营养方式上的共同特点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从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

  五、展示交流

  .霉菌是靠孢子进行繁殖的,孢子很轻,可以在空气中飘荡。夏天,受潮的粮食、衣物或皮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能够学会记录和学会讨论、学会倾听。

  【教学准备】

  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直接出示课件(梧桐树的照片)

  1、你看到了什么?这是一棵什么树呢?(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

  2、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

  3、学生汇报:(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二、回忆中的大树

  1、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可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刚才很多发现都是大家平时看到大树时留下来的印象。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补充图片上没有的知识)

  3、激发兴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想不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呢?

  4、学生合作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小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小组合作交流: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三、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汇报: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观察注意事项:进入到草丛中,观察大树时,我们要注意什么?把观察到的信息,我们该怎么办?(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简短的词语、画画等方式记录在观察记录本上)

  3、研讨: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交流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四、课外延伸

  1、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

  2、课外作业:观察跟课堂中不一样的大数并做好记录。

  3、准备材料:记录本、一张纸,一支铅笔(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板书设计】

  1、我看到了什么

  观察内容:树枝、树干、树瘤等等

  观察方法:看、摸、闻、听

  借助工具:绳子

科学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没有太直接的关系,为了让学生建立起关注科学的态度,本课从做科学小游戏、科学小实验以及介绍科技新产品、科研新成果的角度编排的探究内容。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感受科技的进步;强化“我也能做科学”的意识,增强学科学的信心;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进一步明确什么是科学。

  二、学情分析: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但大部分却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关系不大,所以本课提出了“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一起找一找”的活动要求,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到科学的存在,让学生明白“我也能够做科学”的意识。学生通过体验游戏中的科学来激发他们学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即: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答问题;

  2.知识目标:认识到科技是不断发展的,喜欢大胆想象与未来科技有关的内容;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

  3.情感目标: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现象,理解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生活离不开科学的道理,提高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即: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答问题。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蜡烛、火柴、漏斗、瓶子、木块、乒乓球

  学生准备:矿泉水、杯子、吸管(每人两根)

  六、教学过程 :

  (一)提出问题:游戏导课,激发兴趣

  1. 教师谈话: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游戏,这个游戏需要两个同学来完成,看看谁是咱们班力气最大的?谁是咱们班力气最小的?(同学们推选出两名学生到讲台上做游戏。)

  2. 讲解规则:老师这儿有两个漏斗和两个乒乓球。现在请两位同学每人拿起一个漏斗,力气大的同学将漏斗口朝上,把乒乓球放在漏斗口内,用力向上吹漏斗口;力气小的同学将漏斗口朝下,把乒乓球放在漏斗把上,用力向上吹,看看谁能把乒乓球球吹走,谁就获胜。大家猜一猜,谁能把乒乓球吹走?

  (二)猜想假设

  3. 学生猜测:

  4. 验证猜测:

  5. 自由探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现象,提出问题,猜测原因。

  6. 教师小结:这个小游戏包含着科学道理,在我们的身边到处可见,只要你细心观察,你就会体验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探究身边的科学开始。 (板书科学)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的快乐。]

  (三)制定方案

  (四)实施探究

  活动一:“能否站起来”实验

  1. 热身活动:听老师的口令:起立. 坐下. 起立. 坐下。

  2. 讲解实验要求:指一名学生端坐在讲台前的椅子上,双脚往前放。老师把手指放在他的额头前,不让他的身子向前倾,试一试,这位同学能站起来吗?

  3. 学生猜测并说出理由。

  4. 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

  5. 交流. 分析实验结果

  6. 教师小结:这个游戏含有一定的科学道理。至于究竟怎么回事,大家的猜想对不对呢?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解决这些问题。课下,同学们也可以继续研究,看还能发现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起与坐本来是很平常的一件事,在平常中又含有科学道理,这就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去探索,去研究,也激起了学生下一环节的学习积极性。]

  活动二:“吹蜡烛”实验

  1. 教师提出实验要求:在同学们的实验桌上有蜡烛. 火柴. 漏斗. 瓶子. 木块,隔着这些形状不同的物体吹蜡烛,会把蜡烛吹灭吗?

  2. 学生猜想:请同学们先猜想一下,哪些能吹灭蜡烛?哪些不能吹灭蜡烛?

  3. 分组实验:这只是你们的猜想,下面让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一下,并想一想其中的道理。实验时请同学们注意以下几点:(课件展示)

  (1)瓶子. 木块. 和漏斗与蜡烛的距离必须相等;

  (2)嘴与蜡烛的火焰要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3)这个实验不是比赛吹蜡烛,而是试一试哪种方法能吹灭蜡烛。

  (4)用火柴时,要注意安全。

  3. 汇报交流:

  4. 学生讨论:(1)为什么隔着漏斗. 瓶子能吹灭蜡烛?(2)为什么隔着木块. 书本等不能吹灭蜡烛?(教师引导学生从物体的形状上寻找答案,并鼓励学生课下找更多的实验材料进行研究。)

  [设计意图:此环节 进一步让学生体会什么是科学,进一步让学生了解探究的快乐。]

  活动三:“吸饮料”实验

  1. 教师导入:我们在生活中喝饮料. 喝牛奶时,常常用到吸管,利用吸管可以很方便地喝到饮料牛奶。今天,我们用两根吸管来试一试。

  2. 提出实验要求:请同学把自备的杯子里倒上矿泉水,再用两根吸管来吸,一根插到水里,一根放在杯外,用嘴同时吸两根吸管,看能否吸到饮料。

  3. 学生猜想:猜想的结果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

  4.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 交流汇报:在实验过程中你们有什么发现?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实验中的发现,并猜猜其中的原因。

  6. 教师小结:同学们,刚才的游戏和实验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而科学就是提出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科学家为了弄清一个事物的真相和原理,就要不断地做实验,直到弄清为止。比如:科学家根据隔瓶吹蜡烛的实验制造了流线型的汽车. 飞机. 轮船等,不仅美观,而且提高了运行速度和安全性能。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喝饮料的经验,他们知道吸管喝水很方便,但没有用两根吸管试着喝过,所以此环节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在探索中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为以后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三)联系生活,感悟科学

  1. 寻找生活中的科学

  (1)教师讲述:游戏中有科学,我们的生活中哪里还有科学呢?

  (2)学生交流:举出身边的有科学的例子 。

  (3)教师小结:看来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板书在我们身边),只要你是个有心人,我们身边的科学就不难发现。

  2. 交流资料,感悟科学

  (1)教师谈话:课前大家已经搜集了一些有关科技方面的资料,下面咱们来交流一下。

  (2)学生交流资料:

  (3)教师总结:同学们带来的资料很好,老师也带来了一些这方面的资料。(课件出示资料:播放登月图片. 无土栽培. 克隆羊多利. 磁悬浮列车. 海上石油开采. 风力发电等)让学生感悟到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科学。

  [设计意图:科学来源于生活,这一环节就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科学,为科学的探索和研究奠定基础。从而让学生理解“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科学”的道理。]

  (四)拓展创新

  一节课的时间总是这么短暂,但我们探索科学的脚步不会因为下课铃声响起而停止。课下,就让我们以“身边的科学”为主题进行一次调查活动,继续我们探索科学的脚步吧!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能区分红、簧、蓝三种颜色,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2、学习简单的'颜色分类。

  活动准备:

  1、红、簧蓝小筐各一只,筐的一边贴上哭宝宝,另一边贴上笑宝宝。

  2、三色积木、积塑若干。

  3、苹果、香蕉、蓝色糖果图片。

  活动过程:

  1、出示苹果、香蕉、蓝色糖果图片,让幼儿辨认颜色。

  2、幼儿操作。

  在场地一边放上三种颜色的积木、积塑,幼儿和教师站在场地另一边。

  3、教师指着红色小筐上的哭脸说:“红筐里面原来有很多红色宝宝,现在全丢了,红筐妈妈好伤心,请小朋友快把红色积木找回来。”

  幼儿快跑至场地另一端,找到红色积木后,跑回将其放回筐中。如此反复,直至找完为止。这时,教师指着筐上的笑脸,告诉幼儿:“红筐妈妈高兴极了,她谢谢小朋友”。

  4、同样的方法找回黄色和蓝色积木。结束。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能辨别给物体排序所依据的特征。

  2.能独立地根据物体的统一特征进行排序。

  3.了解不同塑料膜的物理特性是有差异的。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2.知道排序的含义。

  3.认识古筝是一种多弦排列的民族乐器。

  4.了解不同塑料膜的物理特性是有差异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重视对科学证据的思考

  2.乐于合作与交流。

  学习成果:

  1.知道什么是排序

  2.认识排序的意义

  3.学会按多个特征进行排序

  教学材料:

  食品塑料膜、食品保鲜膜、衣物塑料袋三种大小相等的矩形方块

  教学步骤:

  一、集中话题

  早晨我们上早操的之前必须要干什么?为什么要这样?

  排队是怎么排的呢?

  看看这些奥运冠军,他们都是什么项目的第一名?哪些同学在某某方面最强?能独立地根据物体的统一特征进行排序

  能辨别给物体排序所依据的特征

  二、探索和调查

  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进行排列的练习。

  下面是科学家收集的关于声音在10种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你能帮忙整理一下吗?

  学生讨论整理数据

  认识古筝,看一看古筝上面的弦是怎样排序的

  研究不同的塑料膜,然后对它们的物理特性进行排序知道排序的含义

  了解不同塑料膜的物理特性是有差异的

  了解不同塑料膜的物理特性是有差异的

  乐于合作与交流

  三、反思和解释

  1.你是按什么依据来整理的?看一看整理之后有什么改变,有什么好处?

  知道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重视对科学证据的思考

  2.分类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能识别文具的类别特征,按限定的'要求分类。

  2.从五个一组的材料实物中,正确归纳出其中的四个共同具有的特征,从而区分出哪一类不同。

  3.以指纹图是为标准,用找相同点的方法给小组同学的指纹分类。

  4.独立寻找特征,画出一个符合特征的海洋生物。

  5.根据教材的图示,能连续地发现分类的特征。

  6.模仿教材的图示,能用多积两分法给自己选择的果实分类。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教材文字表述的不同动物具有的相同特征。

  2.能够识别出三种指纹的类型,并能正确地与文字配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重视分类的科学证据

  2.善待自然界动物

  学习成果:

  1.识别文具的类别特征,按限定的要求分类

  2.了解生物分类学的“双名法”

  3.学会找相同点分类的方法

  4.学会多极两分法

  教学材料:印泥

  教学步骤:

  一、集中话题

  出示图片,商店里面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表示?

  二、探索和调查

  老师这里有一些文具,你能不能将他们分成六类。

  学生讨论进行分类

  我们来认识一下科学家是怎样给动物进行分类的?

  人的指纹有三种,看一看你们的右手拇指上的指纹,在纸上按下你的指纹印,然后在小组中分一分类。

  做一个小游戏:

  你能找出这类海洋生物的特征吗?说说看他们有什么样的共同点?

  在下面的几个海洋生物中,指出哪一个是他们家族的成员?

  在活动记录纸上画一个这样的生物。

  如果老师给大家提供鱼、斑马、猫、鸟、龟、人,这几种动物你能为他们分类吗?之后还可以再分吗?

  能识别文具的类别特征,按限定的要求分类

  能够识别出三种指纹的类型,并能正确地与文字配对

  独立寻找特征,画出一个符合特征的海洋生物

  理解教材文字表述的不同动物具有的相同特征

  根据教材的图示,能连续地发现分类的特征

  三、反思和解释

  学生汇报说说是怎样分的,并说出这样分的理由

  生活中有很多分类的事例,想一想还有哪些?我们为什么要给实物分类,这样分类有什么好处?

  让小组中的同学分开站,分为一类的同学说明他们的指纹怎么样?

  请你选择8种水果然后用多积两分法为他们分类。

  模仿教材的图示,能用多积两分法给自己选择的果实分类

科学教案 篇7

  一、教材分析

  1 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和阅读认识呼吸的意义。知道呼吸器官的名称和呼吸的过程,养成他们良好的卫生习惯。通过对我们现时呼吸的观察,为下节心脏与血管的认识打下基础。

  2.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让同学们科学认识到人类不停的呼吸是为人体的正常运行提供怎样的化学必备物质,让同学们科学认识呼吸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已经对科学课己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乐于参与探究性的研究活动,但是学生们在课堂的自制力和该观察什么,怎样提问题,以及怎样将自己的观察结果用恰当的语言、文字、图片、图表表达出来等问题上还存在不足,而且,学生往往不能按照要求带来课上探究所需的材料,影响教学的进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探究人的呼吸的产生,了解呼吸的路线和呼吸的意义。能相互质疑对人体参与呼吸的器官和作用进行推测。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憋气、深呼吸、一呼一吸感知,初步认识自己的呼吸器官;

  组织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呼吸模型来初步了解呼吸过程。

  3、情感与价值

  意识到探究呼吸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爱护自己的呼吸器官。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对人体的呼吸器官及其功能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呼吸实际上就是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教学难点]

  推想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实现体内同外界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交换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感知、认识“上”和“下”的空间方位。

  2、学习运用方位词较完整的描述树叶的行踪。

  活动重点:

  认识“上”和“下”的空间方位,并运用方位词进行描述。

  活动难点:

  引导幼儿了解上和下是相对而言的,会根据具体事物发生改变。

  活动准备:

  1、《树叶的旅行》ppt课件。

  2、幼儿在进活动室的路上与大树打招呼。

  活动过程:

  一、认识树叶。

  1、谈话导入,刚才我们在树上找到了谁呀?

  2、ppt1,引出课题。

  出示树叶,小朋友一起有礼貌地打招呼。

  秋天到了,树叶宝宝被秋风一吹,呼――它离开树妈妈去旅行啦。什么是旅行?

  树叶宝宝到哪里去旅行了呢,我们来看看吧。

  二、树叶去旅行。

  1、出示ppt2,感知、认识“上”、“下”方位。

  你看到了什么?

  辅助提问:树叶飘到了什么地方?跟花朵在干什么?

  我们把树叶飘到哪里,在干什么,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2、出示ppt3,进一步认识“上”、“下”方位。

  树叶又旅行到了哪里?跟风车是怎么玩的?

  请你象刚才一样用一句话说清楚,先说树叶飘到哪里,再说跟风车怎么玩。

  3、出示ppt4,巩固对“上”、“下”方位的认识。

  树叶还会飘到哪里,干什么呢?请小朋友先看图再和旁边的小朋友先轻轻的说一说,然后告诉大家。

  幼儿讨论后再学习运用句式完整讲述,要求幼儿说清楚方位。

  4、出示ppt5,了解“上”和“下”是相对而言的。

  最后,树叶飘到了哪里?

  它在滑梯的什么地方,在小草的'什么地方?

  咦!怎么一会儿是上面,一会儿又变成下面了呢?

  师幼小结:树叶和小草在一起,树叶在上面,小草在下面;树叶和滑梯在一起,树叶在下面,滑梯在上面。

  5、出示ppt6,师幼共同小结前面四幅图。

  我们一起把树叶到哪里去旅行了说一说,要说清楚树叶在什么东西的什么地方,是怎么玩的。

  6、出示ppt7,学习用方位词“上”和“下”描述树叶的行踪。

  树叶还到好多地方去旅行了,我们来看一看,等一下先和旁边的小朋友一起说一说。

  师幼共同看ppt说说树叶的旅行。

  三、游戏:我和树叶去旅行。

  如果你是小树叶,你想飘到哪里?去做什么呢?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地点:

  科学实验室

  活动内容:

  带电的报纸

  活动目标:

  使学生明白天气干燥,一些物体容易带电。

  活动过程:

  材料:

  1支铅笔; 1张报纸。

  步骤:

  1. 展开报纸,把报纸平铺在墙上。

  2. 用铅笔的侧面迅速地在报纸上摩擦几下后,报纸就像粘在墙上一样掉不下来了。

  3. 掀起报纸的一角,然后松手,被掀起的角会被墙壁吸回去。

  4. 把报纸慢慢地从墙上揭下来,注意倾听静电的`声音。

  说明:

  1. 摩擦铅笔,使报纸带电。

  2. 带电的报纸被吸到了墙。

  3. 当屋子里的空气干燥(尤其是在冬天),如果你把报纸从墙上揭下来,就会听到静电的劈啪声。

  创造:

  请试一试,还有什么物品能不用粘和剂,而用静电粘在墙上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精选】10-17

(经典)科学教案08-10

科学教案【经典】08-05

科学教案[经典]08-09

[经典]科学教案08-15

科学教案(经典)08-08

[精选]科学教案08-06

(经典)科学教案08-13

【精选】科学教案07-28

(精选)科学教案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