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2-13 10:39:09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范例(7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教案范例(7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

  在一定范围内,橡皮筋的形状变化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

  2、过程与方法:会利用橡皮筋给纸飞机和小车作动力;

  会做探究橡皮筋的伸长量与弹力大小关系的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

  认识弹力概念,利用弹力为我们做更多的事情。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了解弹力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难点】

  理解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有关。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纸飞机2架、橡皮筋1个、弹簧、铁架台、钩码、轨道、课件等。

  分组实验:每组:纸飞机4架、橡皮筋4个、燕尾夹1个、海绵1块、拉簧或压簧1个、橡皮泥1块、小旗子1面、铁架台1副、钩码1套、小车1辆、记录单1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橡皮筋可以作为动力

  1.课件出示飞机、汽车、电动车、自行车的图片。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交通工具是用什么作动力的吗?

  学生回答。

  2.出示纸飞机,提问:这里有架纸飞机,你有办法让它飞起来吗?

  学生回答。

  示范:拉橡皮筋使飞机飞起来。

  3.分发纸飞机,让学生自己用橡皮筋把纸飞机飞起来。

  提问:橡皮筋可以作为动力吗?引导学生认识到橡皮筋是可以作为动力的。

  4.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橡皮筋。(板书:橡皮筋)。

  二:橡皮筋可以产生力

  1.谈话:我们先来观察下橡皮筋。想想怎样做才能使橡皮筋产生力?

  学生讨论、思考并动手活动。

  2.请一位同学演示他的方法。

  3.分析:你是怎么做的、橡皮筋发送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回答:被拉长了。

  引导:橡皮筋什么发生了变化?

  得出形状变化(板书:形状变化)。

  师:感觉到力了吗?

  生:感觉到了。

  师:这个力是谁产生的?

  生:橡皮筋。(板书:产生力)

  大家一起来试试吧!(这一环节,使学生认识到弹力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形状变化。)

  三、感受物体的弹力

  1.提问:橡皮筋形状发生变化可以产生力,那么其他物体是否也有这种现象呢?

  分发海绵、燕尾夹、弹簧和橡皮泥。

  2.提问:你打算用什么方法使你手中的物体产生力。

  小组讨论、活动。

  3.汇报结果:分别就海绵、燕尾夹、弹簧和橡皮泥等物体让学生谈一谈:

  怎样做可以产生力?

  产生力时物体的什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物体的形状是否可以恢复?

  恢复的过程中物体是否产生了力?

  4.引导学生得出:像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发生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就叫做弹力。(板书:弹力)

  四:运用橡皮筋的弹力驱动小车

  1.谈话:我们已经了解到了橡皮筋可以产生弹力,那你能不能利用弹力来让小车动起来呢?

  学生动手探究。

  2.组织学生进行橡皮筋小车比赛。

  比赛结束,表扬冠军小组。

  3.提问:橡皮筋可以做动力吗?,(进一步让学生感知橡皮筋可以作为动力。补充板书课题:用橡皮筋做动力)。

  4.提出疑问:同样是利用了橡皮筋的弹力,为什么有的小车跑的近,有的跑的远呢?可能与什么有关?激发学生思考圈数,橡皮筋伸长量和弹力大小的关系。

  五:比较弹力的大小

  1.提问:既然橡皮筋发生形状变化是产生的弹力有大有小,那么我们有什么好办法来比较或测量橡皮筋产生弹力的大小吗?

  学生思考、回答。

  2.引导学生利用铁架台、橡皮筋和钩码做实验。探究橡皮筋产生弹力的大小与它的形状变化之间的关系。

  3.实验汇报

  总结:橡皮筋产生弹力的大小与它的形状变化是有关系的,形状变化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4.拓展:提问:钩码可以无限制的加下去吗?

  引导学生认识到弹力的大小是有限的。

  六、应用拓展

  1.课堂总结:让学生谈一谈本课的收获。

  2.谈话:同学们,除了橡皮筋,弹簧以外,你知道在我们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用到了物体的弹力呢?

  3.兴趣作业:你还能利用弹力做什么呢?

  用橡皮筋做动力

  形状变化 形状恢复

  产生弹力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名称:

  科学工作:各国国旗。

  教具构成:

  世界地图及国旗。

  教育目的:

  1、认识各国国旗。

  2、开阔幼儿的眼界。

  活动准备:

  世界地图及国旗。

  活动过程:

  一、走线活动:播放舒缓的走线音乐,幼儿自然进行走线活动。

  二、在线上活动:谈话———中国国旗。

  三、科学工作内容:各国国旗。

  1、介绍活动名称,将教具端放到桌上。

  2、把国旗散置在桌子上,把国旗按洲分类摆放,教师介绍国旗与地图的配对,从自己的.国家和洲开始。

  3、教师示范并说明:教具后面有国家名称,小朋友可以对照后面的图案和名称来插国旗。

  4、教师带领幼儿边插边认识各国国旗,教师可先提示各国国旗的特征,比如:中国国旗有五个五角星,加拿大国旗有一个枫树叶等等,帮助幼儿记忆。

  5、请幼儿重复操作。

  6、整理教具,送回教具柜。

  四、幼儿自由工作、教师指导。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知道丝瓜的名称、种植季节以及生长过程。

  2.学习正确使用简单的种植工具,如铲子、喷水壶。

  3.萌发热爱劳动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劳动工具。

  2.丝瓜秧苗。

  活动过程:

  一、情景带入主题

  1.孩子们,刚刚我们去逛了逛幼儿园的`菜园地,你们发现里面都种了些什么呀?(西红柿、土豆、葱等)

  2.那你们发现有种长长的瓜吗?谁认识?(丝瓜)

  3.那我们也来种种吧!

  二、交代任务及要求。

  我们要把长好的丝瓜秧苗种到菜园地里,种的时候一定要保护好秧苗的根。

  三、种植丝瓜。

  1.师幼共同整理种植园地。让幼儿知道一些整地的粗浅知识,认识一些农具,提高幼儿种植兴趣。

  2.师幼一起种丝瓜。

  教师示范:用小铲子挖一个深一点的坑,小心的分出一棵瓜秧,放入坑内,注意根部尽量保持垂直,然后用泥土盖上根部,浇上水。

  重点指导幼儿挖坑、浇水,秧苗入土、覆土最好由教师完成。教师提醒幼儿浇适量的水:用手指蘸上去,既不干,泥也不粘手指为好。

  幼儿合作种植。(在种植过程中,根据不同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

  四、学习护理丝瓜的技能。

  1.丝瓜种好了,我们应该怎么爱护它们呢?教师告诉幼儿丝瓜会爬藤,组织幼儿观察成人如何搭藤架,如何施肥。可让幼儿经常浇水、观察,若发现异常情况,商量解决方法或告诉老师。

  2.设计一个观察记录表,指导幼儿用图画表示丝瓜的生长过程。(长出几瓣叶子——开花——结果等)

  3.鼓励幼儿每天来认真观察、记录。

  五、可根据实际情况种植黄瓜、苦瓜、葫芦等其他瓜。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探索圈的测量方法;

  2.通过滚动、包围、两个对应点间测量等方法测量圈的周长和直径,对比感知圈的大小;

  3.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并能大胆交流。

  活动重点:

  探索学习包括测量、对应点间测量以及滚动测量的方法。

  活动难点:

  滚动测量的方法。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经学会自然测量。

  物质准备:大小相近两个圈、绳子、记录表、笔、纸筒、彩纸、剪刀、双面胶、多媒体课件等。

  活动过程:

  一、感知圈类物品

  1.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有趣的东西,我们一起看看。(出示PPT)一起说说是什么?

  2.它们都是什么形状的?中间怎么样?(空的)对了,这些东西都是像圈一样,圆圆的,中间是空的。

  (评析:通过迁移幼儿已有经验,帮助幼儿充分了解圈类物品,知道圈类物品的共同特征:四周围绕,中间是空的。本环节旨在让幼儿理解圈的基本概念。)

  二、比较圈的大小

  1.(出示一大一小两个圈)这儿有两个圈,它们有什么不同?(一个大,一小)

  2.(出示大小不明显的两个圈)这两个圈呢?谁大谁小?你怎么知道的?(比一比、看一看)

  3.我们还可以用什么办法准确地知道它们谁大谁小呢?(测量)

  (评析:通过一大一小和大小不明显的两个圈.激发幼儿比较圈的大小的兴趣。一大一小的两个圈一看就知道,但是两个大小不明显的圈很难看出.除了用重叠比一比的方法.还可以用测量的方法.这样就引出活动的主题:圈的测量。)

  三、探索圈的测量方法

  1.你知道有哪些测量工具?(尺、绳子、小棒、吸管等等)

  2.上次我们用绳子测量了书、椅子等东西,今天我们也用绳子来测量这两个圈,比一比谁大谁小,把结果记录下来。(幼儿操作)

  (评析:大班幼儿已经有自然测量的经验,但是对圆弧形的圈类物品还没有测量过。本次活动运用绳子作为测量工具,因为绳子柔软,可塑性大,利于幼儿对圆弧形进行多种方法测量。同时,通过记录测量结果,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实验的严谨性。)

  四、交流学习圈的测量方法

  1.谁来说说你测量的结果是什么?(红圈大,黄圈小;黄圈大,红圈小)

  2.现在有两种答案,那你们说说是怎么测量的?

  (1)绳子沿着圈围一圈(幼儿演示)这样就可以测量出圈一周的长度了。

  (2)量圈中间的长度

  中间的长度怎么量就准确了呢?(看课件)

  (先在圈上画一个固定点,然后在它的对应的地方再画一个点,用绳子的一头对准一个固定点,另一头对准另一个固定点,然后在绳子上做上标记,就测量出了两个对应点间的长度。)

  (3)除了这两种方法,还有谁有不同的办法?

  还有一种方法也能测量圈呢,一起看下。(看课件)

  这是什么方法?(滚动的方法)

  怎么测量的?

  (在圈上画一个固定点,固定点对准绳子的顶端,然后沿绳子慢慢向前滚动,滚到固定点的时候停止,在绳子上做个标记,这样就测量出了圈滚动一周的长度。)

  (4)现在请小朋友试一试用滚动测量的'方法来比较一下,这两个圈到底谁大谁小。(幼儿再次操作)

  (5)现在你知道哪个圈大,哪个圈小?(红圈大,黄圈小)

  小结:测量圈有用绳子围一圈的方法、有从中间两个对应点测量的方法,还有滚动测量的方法。

  (评析:在幼儿的交流中,出现了两种答案,教师没有给予正确答案,而是先让幼儿交流探索出的测量方法。幼儿发现了两种测量方法:围一圈测量和两个固定点之间的测量,还有一种滚动测量的方法是老师通过课件演示引导幼儿了解到的,在随后的实践操作中,教师要求幼儿运用滚动测量方法来验证到底哪个圈大.哪个圈小,找到正确答案。本环节是活动的重点.滚动测量的方法又是活动的难点,重点难点在交流讨论和实践操作中顺利化解。对于幼儿操作结果的判定.教师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实践进行了验证.体现了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教育理念。)

  五、生活实践活动

  1.马上要过节了,中班的弟弟妹妹要用纸筒做节日礼物,可是这个纸筒不好看,他们要请你们帮个忙,用彩纸把纸筒外面包起来。想一想需要多长的彩纸就可以正好把纸筒包起来了?你有什么好办法?

  好,一起来做一做吧。

  2.评价。

  看,这两个纸筒包的怎样?(一个彩纸多出来了,一个没有全包住)

  怎样就正好了?(要量准确了)

  对了,我们要把彩纸在纸筒上量准确了,再剪下来粘贴,就可以正好包住了。

  3.现在一起把漂亮的纸筒送给弟弟妹妹吧。

  (评析:学以致用。幼儿学会了圈的测量方法.怎样运用在生活中?于是设计了为纸筒装饰的环节。纸筒其实就是一个立体的圈.要测量出彩纸的长度,这就用到了圈的测量的方法:围一圈或滚动的测量方法。本环节体现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思想。)

  六、延伸活动

  在区域活动中提供尺、吸管、小棒等测量工具,让幼儿用不同测量工具进行圈的测量。

  (评析:不同的测量工具有不同的测量方法。绳子是一种柔软的测量工具,可弯可直,而尺、吸管、小棒等不能弯曲,用这样的测量工具怎样对圈进行测量,值得幼儿深入探索。同时,幼儿可以用尺进行精确测量,进一步提升了测量的能力,更引发了幼儿对测量的兴趣。

  (作者单位: 江苏省丹市河阳中心幼儿园)

  点评专家

  江苏雀丹阳市教牺发展中心教研员

  顾丽琴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吴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闻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如何知道不同圈的大小?这是幼儿在生活中经常会问到的问题。教师抓住幼儿的兴趣,在数学活动中,有效运用已有的经验,和幼儿一起探究,尝试用多样测量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获得了丰富的感性经验。

  1.幼儿活动兴趣浓厚,探究过程积极投入。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活动中,教师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在玩玩、看看、说说中探究问题: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两个圈的大小?丰富的操作材料,为幼儿积极、大胆探索提供了保证。教师每一次的启发、设问和等待,都较好地激发了幼儿探索的欲望,每一次的撂索都为下一环节的探索活动积累了经验。活动中,教师大胆放手,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体现了傲中学的理念。

  2.教学手段有效多样,巧妙解决活动重难点。在活动中,教师注重引导幼儿用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进行探究,帮助幼儿不断积累探究的能力。在解决重难点上,教师精心设计了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改变了教师在科学活动中比较死板的教育理念:“老师说你做”或“老师说你学”的现象。课件形象生动,能牢牢转抓住幼儿的注意力,较好地把教师难以表述的道理形象有趣地展现在幼儿眼前,为幼几创谩了多感官的外部刺激。教师还把幼儿在活动申获得的经验运用于生活实践,真正体现了生活及教育的本真。

  摘自:《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xx.06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背景:

  《幸福七彩泡》是中班的一个科学活动,活动内容新奇有趣,对幼儿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此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在感知不同吹泡器吹出的泡泡形状的同时,别出心裁地让幼儿以吹泡泡的形式给同伴送去祝福。从中体验到吹泡泡的快乐,并感受给别人带去幸福的喜悦感。

  活动实录及评析:

  一、观赏泡泡,激发活动兴趣

  师:宝宝们,你们玩过吹泡泡吗?

  幼:玩过

  幼:没有

  教师出示自制吹泡器(圆形)。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吹泡器,请你们看看它是什么形状的?它会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

  幼:圆形的

  教师表演吹泡泡,幼儿观察。

  (活动评析:活动开始,当孙老师吹出的几个泡泡在空中飘动时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他们兴奋地大叫起来,有的跑出来用手去抓泡泡,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

  二、猜测泡泡形状,产生探索的兴趣

  师:原来圆形的吹泡器真的会吹出圆形的泡泡,宝宝们都猜对了!现在老师想再考考你们。

  看,我这里还有其它形状的吹泡器呢!请你们猜一猜,这些吹泡器吹出的.泡泡会是什么形状的?

  (出示正方形吹泡器) 师:这个吹泡器是什么形状的?会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

  幼:正方形的

  师:这个吹泡器是什么形状的?(出示三角形吹泡器)会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

  幼:三角形的

  师:这个吹泡器是什么形状的?(出示长方形吹泡器)会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

  幼:长方形的

  师:看,这里有张表格,现在老师就用这张表格来记录你们猜想的结果。(教师将幼儿猜想的结果一一记录在表格中)

  (活动评析:让孩子们进行猜想,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参与的兴趣,每个孩子都抢着说。但由于教师在示范时用的是圆形的吹泡器,吹出的泡泡是圆形的,因此当教师出示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的吹泡器,引导幼儿猜测时,孩子们都猜测会吹出与吹泡器相同形状的泡泡,没有人反对。)

  三、探索幸福七彩泡

  师:是这样吗?请你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吹泡器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实验:幼儿自由选一个吹泡器吹泡泡,教师个别询问实验结果。

  师:请大家告诉我,你们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和原来猜想的一样吗?

  幼:不一样;都是圆的。

  师:好奇怪呀!不管是什么形状的吹泡器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的,真有趣。你们还想玩吗?

  幼:想玩

  师:那好,请你选一个你最喜欢的吹泡器,用它朝着你的好朋友吹幸福七彩泡,吹出一个泡泡,就送一句祝福的话好吗?

  (活动评析:让幼儿带着猜想进行吹泡泡实验,在具体的操作实验中,引导幼儿发现不同的吹泡器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从中感受实验的有趣,并在不经意中获得了新知) 四、互送幸福七彩泡

  教师示范吹泡泡送祝福。(祝你天天快乐;祝你笑口常开)

  引导幼儿互送祝福。

  (活动评析:在相互的吹泡泡和送祝福中,孩子们的情绪达到了高潮。既体验了吹泡泡的快乐,又感受到了给别人带去幸福的喜悦。)

  五、活动延伸

  七彩泡泡里藏着美好的祝福,刚才我们把祝福送给了好朋友,回去后我们把藏着祝福的泡泡送给爸爸妈妈和更多的人,让他们也和我们一样开心快乐好吗?

  课后总评:

  本次活动中孩子们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到活动的每个环节,幼儿的新奇感和探索欲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是一个融知识性和游戏性于一体的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案例。总的说来,这个活动是成功的,但也有不少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一、因为天气原因,活动是在室内进行的,所以“七彩泡”的颜色不明显,致使孩子们对其感受不深。可利用阳光好的日子在户外组织开展,着重引导幼儿观察泡泡的颜色。

  二、由于小孙老师是一位新教师,经验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某些方面的交代和讲解不够明确,课堂应变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个别幼儿没有吹出泡泡来,没有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在顾全大局的基础上要兼顾个体,要让所有孩子都能体验成功与快乐。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过程:

  1、幼儿尝试匹配瓶盖。

  (1)引导幼儿向客人老师问好。(客人老师好)师:今天瓶宝宝来和我们做游戏了,咦,瓶宝宝的帽子到哪儿去了?我们来帮它们找一找,找到以后给它戴上去。

  (2)幼儿尝试盖瓶盖,教师巡回观察指导(你这个帽子合适吗?你觉得怎样?再换一个试试)请两位幼儿上来。

  师:他们俩的瓶宝宝有什么不一样啊?(大小不一样,一个大、一个小)大瓶宝宝应该戴什么帽子?(大帽子)小瓶宝宝应该戴什么帽子?(小帽子)师:瓶宝宝都找到帽子了,瓶宝宝说谢谢你们,让我们来抱抱瓶宝宝,亲亲它,让它们躺在你的腿上睡会儿觉。

  2、装物品,摇一摇,感知声音。

  (1)师:听,我的瓶宝宝开始唱歌了,你们的会唱吗?(教师摇装有豆子的瓶子)我的瓶宝宝为什么会唱歌呢?

  师:让我们来看一看,拧拧,拧开来。

  师:哦,你们看,是什么呀?(豆子)原来瓶宝宝吃了豆子呀。

  教师喂豆子:“瓶宝宝,吃豆子,一口一口吃豆子。”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请你们也来喂瓶宝宝吃豆子,让瓶宝宝唱歌吧。

  师:让我们一边喂一边说:“瓶宝宝,吃豆子,一口一口吃豆子。”

  师:你们的瓶宝宝吃饱了吗?让我们把帽子戴上,拧拧,拧拧紧。

  3、教师唱《大雨小雨》,引导幼儿感知声音的大小。

  (1)师:我的瓶宝宝吃饱了,它要唱歌了,大声地唱;瓶宝宝累了,它要小声地唱。(再反复一次)请幼儿一起摇。

  (2)教师唱《大雨小雨》

  师:瓶宝宝还会听着音乐唱呢。教师边唱边摇:下大雨啦,下大雨啦,哗啦哗啦;下小雨啦,下小雨啦,淅沥淅沥。

  师: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让瓶宝宝们跟着音乐唱歌,教师唱大雨时(幼儿用力摇);教师唱小雨时(幼儿轻轻摇)。

  小结:瓶宝宝谢谢你们,让它们唱出了好听的歌。现在我们都知道了用力地摇,瓶宝宝唱出来的声音就大;轻轻地摇唱出来的声音就小。

  师:请把瓶宝宝送回家,让它休息休息。

  4、引导幼儿感知放不同的材料发出来的.声音是不一样的。

  师:有许多瓶宝宝听到我们这里很开心,它们也赶来了,它们肚子也饿了,我们去喂它们吃东西吧!

  教师指导幼儿先帮瓶宝宝找到帽子,然后尝试放不一样的物品(豆子、塑料小鱼、木珠、硬币),摇摇听听。教师巡回观察指导,与个别幼儿交谈。

  师:刚才你们都试过了,放不同的东西在瓶子里,声音一样吗?(不一样)5、结束活动。

  师:贝贝班小朋友今天真棒,让我们带着瓶宝宝去告诉宝宝班的小朋友,让他们也听一听,好吗?教师提醒幼儿和客人老师说再见。

  活动反思:

  1、这个活动的内容非常生活化、游戏化,很容易调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师在活动中,能针对托班幼儿喜欢动手摸索的学习特点,考虑到幼儿的小肌肉动作发展的关键,在活动中融合了按大小匹配、动手拧瓶盖、对声音的一个积累,涉及的方面较广,幼儿不仅动脑、动手、听觉上还得到了刺激,收益很多。

  2、这次的托班的观摩活动,让我看到:托班游戏化活动组织给孩子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和体验。希望这样的活动经常开展,孩子受益、教师更加受益。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知道不同形状的泡泡器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圆的。

  2、喜欢参与活动,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师自制的铁丝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泡泡器每种人手一个,酸奶盒人手一个,泡泡水。

  2,记录表一张。

  活动过程:

  一、问题导入,创设情境。(完成圆形工具,师幼共同探索)

  师:小朋友们,你们吹过泡泡呀?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自己做的吹泡泡的工具——看,这是什么形状的工具。那请你们猜一猜,这个圆形的工具可以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

  师:真的吗,那老师请你们去试一试,但老师有两个小要求:请小朋友不用搬椅子,轻轻地走到桌子前去试一试,试的时候呀要往上面吹,不要吹到小朋友的脸上,还有电脑里的音乐停了,小朋友就要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听清楚了吗? (配班老师事先把圆形工具盒一杯泡泡水事先准备好)

  师:那我们就去试试吧!《音乐泡泡不见了》(三分钟后,幼儿回到位置上)

  师:刚才你们用圆形的工具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呀?

  师:原来这个圆形的泡泡器吹出的泡泡是圆形的。

  出示记录表,把小朋友的试验圆形工具的结果先记录下来。

  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几个新的泡泡器,我们来认识一下,出示三角形和正方形泡泡器,

  师:请幼儿猜猜他们能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

  出示记录表,把幼儿的猜想结果记录下来,

  师:那到底能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呢?我们再去试一试,试的时候的要求还和前面试的一样。我们拿起每个泡泡器都试一下。(三角形工具和正方形工具事先准备好)

  师:刚刚小朋友都去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泡泡器,开始的时候小朋友猜了他们能吹出各种形状,那请小朋友说说刚刚你用他们吹出了什么形状。

  师:请若干小朋友起来说出自己试的结果,最后请大家一起说出试验的结果。

  师:老师记录最后的结果。

  二、老师总结

  小朋友,我们今天玩的三角形和正方形的`泡泡器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形的,和圆形的泡泡器吹出的泡泡都是一样的,都是圆圆的。

  有的时候,我们想的不一定是对的,只有自己去试一下,才能知道结果。

  三、我们一起到操场上去吹泡泡。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7-28

科学教案[精选]07-23

科学教案【经典】08-05

科学教案(精选)07-29

(精选)科学教案08-01

[精选]科学教案08-06

科学教案(精选)08-02

[经典]科学教案08-15

科学教案[经典]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