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13 11:28:37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6篇[集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6篇[集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小诗,并会背诵小诗。

  3、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跌倒后要勇敢地站起来,要有韧劲和毅力。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小诗。

  【教学难点】

  在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1、 课堂辅助课件。

  2、 诗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一定读过很多儿童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板书课题。

  2、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介绍作者牧也。

  二、朗读感悟。

  1、感悟诗歌情境,用多种形式指导朗读。

  2、朗读全诗,说说读后感。并结合图体会。

  3、教师用自己的感情朗读来感染学生,感动学生,为学生提供可资借鉴和模仿的声音形象。

  三、创设情境,体会诗意。

  1、诗中都写到了什么事物跌倒了,跌倒以后都带来了什么?

  风美丽的落叶;云滋润的.雨水;太阳静谧的夜晚。

  2、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落叶什么样?它会对树根和大地说些什么?

  3、云什么样子?雨水会对云说些什么?

  4、太阳什么样?太阳会对静谧的夜晚说些什么?

  5、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把自己的感情融进来。

  6、根据前面的诗句,自己试着写一句诗。

  格式:_______________,跌倒了

  才有了___________________。

  7、说说生活中,你什么时候曾经跌倒过,你是怎么面对这次挫折的?

  8、最美丽的姿势是什么样的?以后遇到挫折的时候,你怎么站起来?

  四、品味语言,诵读积累。

  1、诵读积累。

  2、举行小组诵读比赛。

  五、语文实践活动儿童诗歌朗诵会。

语文教案 篇2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

  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时候有许多节日,有的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像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古代一位诗人在重阳节思念亲人而写诗的事情。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14 每逢佳节倍思亲

  2.解释题意。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遇到美

  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2)简介王维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局蒲州(今

  山西永济西),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

  三、初读课文。

  1.轻声自读课文,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

  (2)指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节等方面辨明读音。

  (3)抽生字卡片让学生读生字词。

  3. 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 写字指导

  指导要点。

  逢:半包围结构。注意内部的结构。

  佳:由8画写成。右部是两个“土”叠加,不是中间一“竖”到底。

  倍: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右上下两端齐平。

  插:12笔写成。右部的笔顺为:“撇、横、竖、撇、竖、横、横折、横、横”,末“横”左连“竖”笔,右连“横折”部,且让“折”部末端下露些。

  忆:左部“竖心旁”笔顺是“点、点、竖”。

  异:需注意上半部分。

  五、 作业

  1.朗读课文。

  2.读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细读课文,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过程

  一、 细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分自然段讲读。

  我们已经知道“每逢佳节倍思亲”说的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事情,当时的王维是怎样一个人呢?请读:

  第一自然段

  (1)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 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两句)说了什么?

  板书:王维

  (3) 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讲的是唐代诗人王维15

  岁离家,到京城长安已有两年。

  (4) 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呢?请读:

  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四句)

  前三句说了什么?

  板书:重阳 登高

  重阳节这一天大街上很热闹,他们扶着老人,搀着孩子,你可以从那个词语看出来(扶老携幼)。

  从哪里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大街上很热闹,人们老老小小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可以看出人们把重阳节看做是个佳节)

  这种情况使王维看了有什么感受?(第四句: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王维为什么逢到重阳节,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和第一段的第二句有联系,那句话说明王维15岁离开家,来到长安已经有两年,他年纪轻,长期离开自己的家乡,看到重阳佳节京城长安家家欢庆的情景,自然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亲人。点名题目。

  (4)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想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哪些事?请读

  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五句话)

  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插茱萸

  教师讲述:茱萸是一种有着强烈香气的植物。古人重阳节登高,把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辟邪。这两句话是王维回忆以前重阳节和兄弟们头插茱萸登高远眺的情况。王维除了想到这一层,还想到了什么?读第三到第五句。

  什么叫“天各一方”(指各人在不同的地方)

  这三句话里有两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有的意思省略不说)

  第一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省略不说了?(表示王维思念兄弟们有些想法省略不说了)

  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什么?(表示王维猜想兄弟们思念自己时有些话省略了)

  你们看,诗人王维思念兄弟们多么深切,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现在;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的确体现了“倍思亲”的`思想感情。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思念兄弟们的具体内容。

  (4)齐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王维是怎样来表达自己这种思想感情的?我们一起来看第四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说了什么?“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思绪万千就是想头很多,想法很多)这一句话同上面哪个自然段意思有密切的联系?(这一句话和第三自然段关系密切)

  下面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点名了什么?(点名了重阳节)

  “忆”是什么意思?(指思念)

  注意:“山东”指的是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不是今天的山东省。

  这个诗歌的意思是:重阳节思念家乡的兄弟们。

  (3)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异乡 客

  (4)nb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这是一首描写雨后儿童嬉戏玩耍的诗歌。先总写广场上赤脚的孩子“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然后集中写兄妹俩在雨后玩耍时的快乐。

  教学要求:

  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完成能读、会读和读好的过程。掌握要认的生字和课文中的部分其他生字,体会夏天雨后游玩嬉戏的欢快心情。鼓励同学们读而优则背,试着背诵。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要认的生字是重点。

  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自主学习,朗读认字,读出愉悦的心情是难点。

  教学构想:

  不必细细思量,就是以读为本。设三关,要求读的正确、流利、有感情,识字、理解与想象穿插其中。层层递进,引人入胜达到能读、会读和读好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 引子

  出示录像[夏天景色]

  夏天到了,你们高兴吗?

  屏幕出现几个词语:雨后 广场 糟糕……糟糕!

  学生活动:根据提示的词语,想象一段夏天里发生的故事。

  [设计意图]先打开学生思维和想象的大门,引起学习兴趣,如果有的学生读过这首诗歌,按照本诗的内容去讲故事,那也很好,顺势引导。

  二、 课题。

  中国著名的作家冰心奶奶写了一首有趣的诗歌《雨后》。

  三、朗读第一关:正确朗读

  1、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儿歌,自学不认识的字。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特别强,特别是已经到了二年级下学期,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非常高,因此,完全不必老师扶持,该放手时就放手。

  师巡视参与,表扬查字典的学生、小组合作识字的学生和其他采取新颖有效的学习方式的学生,给其他学生启示,使学习方式更加多样,更适合自己。

  2、通过学习,你们认识了哪些字?给大家讲讲吧!

  [操作方式]找同学当小老师,把自己学会的字讲给大家听,教师相机点拨,有重点地指导几个比较难认的字。

  3、勇闯朗读第一关,朗读要求:正确

  学生活动:自由参赛朗读,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读的特别好的.同学往往会独立朗读,不太自信的同学可能以小组为单位参赛朗读,自由的朗读形式可调动每个学生的朗读兴趣。

  [操作方式]学生互评时的标准围绕“准确”展开:读音是否准确,有无丢字落字。

  四、朗读第二关:流利朗读

  1、喜欢读这首儿歌吗?为什么喜欢呀?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把诗歌读熟了,读流利了,就更喜欢了。

  再闯第二关,朗读要求:流利

  屏幕出示儿歌,学生跟着读,老师也跟着读。

  [操作方式]一节一节的出现,如果一遍读的不熟练,就再读一遍,第二遍要求大声朗读。

  五、朗读第三关:有感情朗读

  1、老师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一段儿歌。

  其他同学评价老师的朗读。

  2、闯入第三关,朗读要求:有感情朗读。

  学生活动:每小组选取其中的一段儿歌,合作表演小品,要求:生动有趣。小组表演哪一段,其他同学就朗读哪一段。

  [设计意图]学生的表演把课文的情景再现出来,更重要的是把雨后哥哥妹妹痛快的心情调动起来,再来朗读,更加有感染力。

  六、附加关:背诵

  刚才那么精彩的朗读,让许多同学都手舞足蹈,如果能背诵儿歌,相信你们一定表现的更棒!试试看吧!

  学生活动:背诵儿歌,老师和学生一起试着背诵儿歌,互相鼓励。

  七、实践作业:

  如果在水中滑倒的是你,你的爸爸妈妈会怎样做呢?

  回家后有声有色的把这首儿歌背给爸爸妈妈听,或许他们会有一些让你们意想不到的变化……

语文教案 篇4

  一 、教学目标

  1.能认读本课生字词,理解不懂的词语。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乌塔是如何独自一人游欧洲的。

  3、使学生从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件事中受到启示:我们中国孩子也应该学会自立。

  二、 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

  教学本课时应引导学生着重探讨:年仅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你对此事有何看法和见解?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5分钟)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们也许到过很多地方去旅游,都和谁到过什么地方?

  2、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位德国小姑娘——(板书:乌塔),看看她是怎样旅游的.?

  二、提出学习目标

  1、读通课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在感触深的句子、段落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理解;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3、思考“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何看法和见解”?

  二、展示学习成果(20-30分钟)

  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学生讨论,交流感悟

  ①学生自己读课文及生字新词

  ②小组内交流自己获得的心得。

  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

  ③全班交流。

  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

  1、各小组讨论交流自己感受深刻的语句?

  2、说说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何看法和见解”?

  。

  (三)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5分钟)

  1、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乌塔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2、讨论交流 ⑴可不可以像乌塔一样单身外出旅游?

  ⑵自立精神与冒险有什么区别?怎样才算自立?

  ⑶从乌塔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受到了什么启示?

  可以选择你感兴趣的话题来谈。

  四、知识拓展延伸(2分钟)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听听他们的意见。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和9个词语,认识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王二小是为了帮助八路军消灭敌人光荣牺牲的小英雄。教育学生热爱小英雄,学习小英雄。

  教学重点

  重点是通过课文学习,知道小英雄王二小是如何机智、勇敢地和敌人作斗争的。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识记本课生字。

  难点是有些词语学生不容易理解。

  课前准备

  1.挂图或投影片

  2.生字词卡片。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第8课《小八路》讲的是一个勇敢的、爱学习的小八路。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讲儿童团小英雄王二小机智勇敢地和敌人作斗争的课文。(板书课题)

  你们知道什么是儿童团吗老师告诉你们: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建立的少年儿童的组织,叫儿童团。参加儿童团的孩子叫儿童团员。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儿童团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轻声读课文,要看清拼音,读准每个字的音,先自己认真读一遍,再同桌互相交替读、听,纠正读音。读过以后,在课文中画出生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三、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带注音的生字词卡片。先读生词,再读生字。用齐读、开火车读的方法,检查生字读音,提醒学生注意“王”的韵母是后鼻音。“常”的声母是翘舌音,韵母是后鼻音。“军”、“前”、“面”三个字的韵母都是前鼻音。

  2.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读音和指导长句子的停顿。

  四、教师范读(或放朗读课文的`录音)

  讨论: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只要意思大体上说正确就行。)

  五、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

  2.出示投影片(或挂图)。提问:王二小正在干什么(板书:放牛、放哨),理解“放哨”。

  3.“放牛”和“放哨”两件事同时做,书上用了什么词把它们连起来(用“一边……一边……”连起来。王二小又放牛又放哨,两件事同时做。这么做不耽误放牛,更重要的是借放牛做掩护,帮助八路军放哨,监视敌情。)

  4.指导朗读。

  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放牛,一边帮助八路军放哨。”要读出赞扬的语气。

  5.轻声自由读第2自然段。

  讨论:敌人为什么叫王二小带路(敌人走到山口迷了路,敌人以为王二小是个放牛娃,而不知道他是给八路军放哨。结合学生看过的影视片,理解“扫荡”。

  6.指名朗读第1、2自然段。

  7.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第3、4自然段。着重提示理解如下几个问题。

  (1)哪个词语最能体现王二小机智勇敢的精神(“顺从”是听从的意思。“装着顺从”是假装听从。这是为了让敌人想念他。这样就能把敌人带进八路军埋伏圈,然后消灭掉。)

  (2)“埋伏圈”是指周围有八路边埋伏的地方。“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说明周围都是八路军,敌人被包围了。

  (3)为什么称王二小是小英雄(他为了帮助八路军消灭敌人而光荣牺牲了,所以称他是小英雄。)

  8.指导朗读。

  “王二小装着顺从的样子/走在前面,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加点的词要重读。要表现出王二小暗中喜悦的心情。

  “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杀害了……”要读得低沉,表达出沉痛、惋惜的心情。

  9.齐读第5自然段,要读出八路军取得战斗胜利喜悦的心情。

  六、朗读全文(齐读、指名读)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生字的读音。

  2.指名朗读课文。

  3.指名说一说王二小是怎样帮助八路军消灭敌人的。

  二、识记字形,指导写字

  1.启发学生用偏旁和熟字自己分析“样”、“响”的字形。重点指导识记以下几个字。

  员:下半部不是“见”,最后一笔是点。

  路:左面是足字旁,右面上边是折文儿,不是反文儿。

  军:上面是秃宝盖儿,不是宝盖儿。

  2.课后练习第2题。

  先读生字,用笔描写后,临写1个,对照范字再写1个。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字。

  王:三横要平行,长短不同,第三横最长。

  前:笔画较多,要写紧凑些。左下的“月”第一笔是竖。

  响:左窄右宽,左边的“口”处于中间偏上部位。

  三、朗读课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四、课堂练习

  1.课后练习第3题。

  先指名读一读词,“长长”与“常常”,都读chángcháng,但是它们的意思不同。“长长”是很长的意思。“常常”是经常的意思。

  学生自由读句子后口头填空。第1、2句填“常常”,第3句填“长长”。

  启发学生用这两个词说句子,如“妈妈的头发长长的。”“我们排着长长的队伍走进烈士陵园。”“教师常常表扬我。”“夏天常常下大雨”等。

  五、听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然后齐唱

  板书设计

  王二小

  敌人

  ↓

  ↓

  一边放牛,一边放哨

  让王二小带路

  ↓

  ↓

  把敌人带进埋伏圈

  被八路军包围

  ↓

  ↓

  光荣牺牲

  被全部消灭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学习8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劲”),练习写8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结构,了解作者家乡小桥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江南水乡的优美景致。

  4.品味课文语言,体会作者怀念家乡的桥、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在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积累、感悟、运用语言。

  教学难点

  领会“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的丰富含义。

  教学准备

  1.推荐诵读王维的《归嵩山作》一诗,了解诗意。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

  一、谈话启发,入情入景。

  师: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作家,他离开故乡江南一别就是几十年,每次与朋友谈起江南,故乡的人、故乡的景始终盘旋在他的脑海,尤其是家乡的桥,于是他便提起笔来写下一篇文章——《家乡的桥》。

  板书课题(学生跟着书写):家乡的桥。

  二、自读欣赏,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教师提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或参考认字表认识。

  (2)读读想想:家乡的桥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拿笔在相关的地方做上记号。

  (3)联系全文考虑:作者是带着怎样的心情来写这篇文章的?

  2.小组内交流自读体会。

  三、品味语言,积累运用。

  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局部重点学习。

  学习提示:(1)读一读这一段。

  (2)想一想: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3)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些词语?

  2.围绕“家乡的桥”,学生交流印象最深、最喜欢的内容。

  学生根据自身的体验自主汇报,随着学生的汇报教师可以出示辅助课件,相机谈话,指导朗读、训练朗读、启发考虑。

  如“桥名”一自然段:

  (1)学生念桥名。

  (2)教师引读文中描写桥名的.语句。

  (3)师:和唐诗有关的桥是什么桥?(如意桥)

  有谁知道王维的这首诗?出示王维的《归嵩山作》。学生自读。鼓励学生课后找到这首诗学一学。

  (4)出示桥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学生欣赏不同字体的桥名,念桥名。

  切断课件画面,认识字体:说一说你认识哪种字体?最喜欢哪种字体?能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飘逸潇洒、刚劲雄健等)指导读出这两种词不同的感受来。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5)了解桥名中的故事:(师讲震龙桥的故事)请你猜猜那些桥名里面又含有什么故事呢?

  (6)同桌对读,再一次整体感受、体会这一自然段。

  ……

  其他局部的教学:

  第三自然段:随着学生的汇报出示相关资料,欣赏、想象家乡小桥的造型;品读课文语言,选择感兴趣的桥自身当导游来介绍介绍。

  第五自然段:汇报朗读;交流讨论;指导朗读。

  四、总结课文。

  1.配乐齐读全文。

  2.归纳板书,梳理课文。

  五、作业参考。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学生字,选你喜欢的几个生字写一写。

  3.搜集资料,了解你家乡的一处景观。

  第二课时

  一、识字与写字。

  1.认读词卡、检测识字。

  重点指导“凿”字的字形: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来记忆字形;积累“墓”的姐妹字,如:“幕、慕、募、暮”等。

  2.写字练习:“派”“婆”。

  学生观察,说一说写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学生写字,教师巡视,随时评价,写完做总结展评。

  二、同桌对读课文,互相检测读文情况。

  检测三级规范:正确→流利→有感情。

  、整体掌握课文。

  1.配音乐,男女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讨论问题:作者是带怎样的心情来写这篇文章的?

  理解: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

  3.创设情境,表达感受。

  (1)你想对作者家乡的桥说些什么?

  (2)说说自身家乡的桥。

  四、片段练习: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段描写自身家乡一处景观的话。

  建议:可以根据你搜集的资料完成,描写同一景观的伙伴可以聚在一起一起完成一篇,写完后有针对性地讲评总结。

  五、再次齐读课文,读出热爱之情。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31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园地教案04-17

语文备课教案11-12

语文下册的教案03-29

语文《掌声》教案11-19

语文配套教案01-15

语文下册教案12-29

语文教案[精选]10-30

语文教案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