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15 08:40:12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合集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合集6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正确认读生词,正确书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继续练习通过写摘录笔记,独立识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课文欣赏《拾穗》|了解19世纪农民的生活和劳动,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提升审美能力。

  3、理解:“弥散、埋头苦干、搜寻、描绘、联想、欣赏、逼真、切身”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在深入阅读、与同学交流后,对嗦摘录的重点词句进行补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看图,欣赏,师介绍油画。

  2、学生观察,自己介绍画面,师强调观察的顺序。

  3、说说画面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4、师板书课题,指导学生学习“穗”字,同时介绍作者。

  二、初读识字

  1、自读自己勾画的词句,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读,互相评价。

  3、请同学提醒大家,哪个字的哪些笔画容易错,共同记忆。

  学习多音字“落”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分组分段读课文,其他组认真听,看图,想想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描述的。

  2、引导学生概括每个段的内容,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总结写作和观察图画都应该有顺序)

  3、自读课文,提问,师引导学生怎么分类自己的问题,怎样处理分类后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齐读课题

  2、看图,作品主要表现的是什么?(人物还是景物?)

  3、透过人物作者要表达什么?请默读全文,用——勾出全文的中心句。

  4、齐读,理解“逼真”,过渡,作者是怎样通过画面和描述来表达这种情感的?我们来学习1——5段

  二、细读,感受作者的情感,学习作者的观察和写作方法

  1、师:拾穗是在一个什么季节?从哪里看出来是收获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人们的心情会怎样?这里的监工是干什么的?说明了什么?

  过渡:监工为下文的三个妇女的描述打下了伏笔,这三个妇女是怎么样拾穗的呢?让我们走进下文

  2、自读2-4段,用-----勾出画面上看到的内容,用﹏勾出作者通过画面推想的?

  3、学生回报自学情况。师板书学生的回报内容。

  4、知道学生体会。

  (1)、看第一位妇女,你觉得哪些词是重点?用⊿勾出来,说说从这些词中体会到什么?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2)、你还能想象到什么?(师总结:又看到的'事物或人想到的相应的人或事物,这种想象叫联想。师板书:联想。)

  5、总结2、3、4自然段的学习。

  师;看到这样的画面,读着这样的语言,你会想到哪首诗?《悯农》齐背。

  6、引读:这就是19世纪——(学生读相应的句子

  (1)、为什么作者画得如此逼真?(联系上下文)

  (2)、齐读米勒的资料。(结合资料会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所以我们学习课文就是需要一些背景资料来辅助我们学习。)

  (3)、师:正因为米勒对农民的生活有着切身的体会,所以——(学生读相应的句子)

  7、师引读:这幅画有——(学生读句子),画面本身是——(学生读相应的句子)

  8、看板书总结。(优秀的绘画作品总是能引发作者的联想与思考,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应认真观察,用心思考,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受美的熏陶,在描述美术作品时-描写任何一个场景,首先要有顺序,比如这篇文,先介绍画面背景,再刻画人物,其次,要在记叙时加入推测和想象,实际是对作品的理解。)

  并说说自己的收获。

  三、积累句式

  由于——————因此————————

  (1)、齐读句子,了解句子关系,以及句子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的关系

  (2)、这个句子换个关联词,可以换成什么?

  (3)、抽说,组织学生认真听,判断,评价。

  (4)、写下来

  (5)完善摘录笔记。

  教学反思:

  本文的重点是2-5段的内容,让学生了解19世纪农民的生活和劳动,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提升审美能力。我的教学紧紧围绕着教学的重点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根据要求自己勾画句子,哪些是描写画面的,哪些是作者根据画面的推测,目的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勾画,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即在描写和欣赏绘画作品时要根据画面内容加上自己的推想,从而实现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四年级的学法指导有一条是:能指导学生自己勾出重点词句,然后品读重点词句,以及了解重点词句在文中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让学生自己勾画重点词句,并引导学生体会勾画重点词句的方法。凡是能体现中心的词句都是重点词句。通过教学我发现学生对重点词句的把握还是可以的,因而进一步让学生抓住这些词句,说说自己能从这些词句当中体会到什么。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理解词语,并体会他在文章中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渗透了理解词语方法的指导。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阅读这篇抒情散文,认识竹的情操和美德,体会作者对于竹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竹的情操和美德,体会作者对于竹的赞美之情

  教学方法:研体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人贵有志,竹贵有节”。挺拔的翠竹,有着宽容大度的胸怀,有着令人臣服的谦逊气度,它立身千岩万壑,笑对风雨雷电,为人间输爽送绿,这是多么无私的品质!今天我们学习《竹颂》,更深入的.感受竹的精神内涵。

  二、自主学习:

  1.读标注音: 劲(jìng)竹 僵(jiāng)石 坚贞(zhēn) 攀附(pān) 不朽(xiǔ)摇曳(yè)

  吞没(mò) 郁郁(yù)葱葱(cōng) 尘埃(āi ) 潜藏(qián) 千仞(rèn)

  2.解词:

  a) 凌云:在空中,升高,登上。

  b) 攀附:跟地位高的人拉关系。

  c) 积习:经过长时间积累而形成的。

  d) 郁郁葱葱:(草木)繁盛。

  三、合作学习: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第1、2段,写作者对劲竹的热爱。

  第 3 段,写劲竹的奉献精神。

  第 4 段,写劲竹给人带来的精神慰藉。

  2、感知文章主题:本文描绘竹子外形、生长、气节等方面,突出他的坚毅顽强、纯洁朴素、虚心有节、无私奉献的精神。

  3、重点分析竹的精神:如板书

  四、探究学习:

  1、文中写桃花,紫罗兰,牡丹等花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与竹对比,突出了劲竹如同苍松一般抗击风雪,并在酷热的夏天里,给人送去绿色和凉意,写出了劲竹的奉献精神。)

  2、找出表现竹子抗击恶劣环境的顽强精神的句子:(明确:在命运的风暴中,你轰响着翻卷碧波,击打着汹涌的云海。你全身闪耀着电光,你的吼声吞没了雷声。为了给人间以春天的绿色,寒霜冰雪里你更加郁郁葱葱。)

  3、本文中用“你”称呼劲竹,读一读,体会作者需要表达怎样的情感?(明确:“你”是拟人化的称呼。作者表面赞“竹”,实际赞美具有高风亮节的人)

  五、回顾反思:

  1、请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2、通过对《墨竹图题诗》和《竹颂》的学习,谈谈对你的启示?

  板书设计:

  外形——坚毅顽强

  生长——纯洁朴素

  气节——虚心有节

  态度——无私奉献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1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树立环保意识。

  2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能叙说野餐时的快乐情景。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感受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能叙说野餐时的快乐情景。

  教具准备:

  词语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调动情感

  1、抢读词语(出示词语卡片)。

  野餐 葛藤 蕨叶 煮汤 凹入

  削尖 篝火 山姜 丰盛

  2、暑假,我们全家去山里野餐,大自然为我们奉献了丰富的食物,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感受野餐带来的乐趣吧!

  二、品读感悟,理解课文

  学习第1、2自然段。

  1、轻声读第1、2自然段。

  2、说说聪聪的爸爸为什么要带领孩子去野餐?

  3、野餐的时间、地点、人物心情怎样?(板书:决定野餐)

  4、理解“兴奋”,指导朗读。

  三、重点品读,交流感悟

  1、学习课文第8、9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写快乐野餐的.段落(第8、9自然段)。

  (2)课件再现野餐情境,指名学生叙说。

  (板书:野餐:篝火、唱歌、品味)

  (3)假如你是聪聪家的成员,此时的你有什么感受呢?

  (4)同学们认真想想,大家为什么如此快乐?

  (5)“丰盛”是什么意思?从哪里看出来?

  (6)指导朗读,请同学们带着快乐的心情朗读。细细体会这种幸福快乐的感觉。

  2、学习课文第3~7自然段。

  (1)这么丰盛的菜,聪聪一家是从哪里弄来的?

  (2)学生自由读3~7自然段。

  聪聪一家向大自然买了哪些菜?(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3)在买菜过程中,你印象最深是什么?

  (4)重点品读:爸爸学水叉鱼的情景。

  ①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爸爸叉鱼的动词“栽、伸、蹬、潜”,体会这些动词的运用,学习具体生动的描写。

  ②爸爸为什么会有这样敏捷身手?

  ③现在我们还能看到水獭吗?(学生齐读爷爷的话)

  思考:为什么我们看不到水獭了?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教师小结。(因毛皮珍贵,水獭遭到人们无节制地捕猎,加上开发建设使水域污染,其数量已稀少,需加强保护)

  (5)回想表达:生活中,你有过“捉鱼”的经历吗?说说当时的情景或自己的感受。

  大自然给我们带来这么多快乐,让我们带着这份快乐心朗

  读第3~7自然段。(指导朗读)

  四、回味全文

  学生自由深情的朗读,感悟无穷的乐趣。

  五、拓展延伸

  小组讨论,完成选做题:野餐中大自为丰献出丰盛的菜那么,我们应该为大自然做些什么呢?

  (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小结:大自然给了我们很多很多,包括食物快乐……我们要回报大自然爱护它的一草一木,绝不乱砍滥伐,不捕杀野生动物,不乱如扔垃圾为保护生态环境尽一份微薄之力。)

  六、攻固练习

  完成基础训练第9课的练习。

  板书设计:

  9 野餐

  决定野餐

  爷爷挖根

  奶奶采蕨叶

  野餐 大家“买菜” 妈妈摘瓜

  爸爸叉鱼

  快乐野餐:篝火、唱歌、品味

语文教案 篇4

  一、单元课文特点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文章从不同方面介绍了民族文化艺术的优秀传统、独特风格。文中一些重要的观点、结论可以成为鉴赏文艺的理论依据。文中介绍了许多重要的表现技巧,不但能提高我们的艺术鉴赏力,也能提高我们的艺术表现力。文章对典型的文学艺术现象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可以成为我们鉴赏文艺的指南。学习本单元,要学观点,学方法,从中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归纳是基本的.写作方法。首先要分类。《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就根据不同时代的不同特点将中国古代小说分成许多小类:神话传说、志人志怪小说、传奇小说、话本小说、演义小说、世情小说。分类之后是求同,寻求同一大类不同小类事实的共同点,把一系列个别性事实的共性抽象出来,概括成一般规律、原理。如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志怪小说,是作为史实,依靠访问、搜集、记录而成,唐朝的传奇小说则是依据传说,想像、虚构、创作而成,二者有很大区别。但志人志怪小说的材料并不是史实,

  实际是民间传说,是无名氏的口头创作,其中就包含了想像和虚构的成分。这是它与传奇小说的共性,因而同归小说一类,不能把它当做历史看待。根据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事实,课文运用归纳法概括出两条规律:一是从民间创作发展到文人创作,二是从记实发展到虚构。

   总是以大量确凿的事实作为立论的依据,观点一般都是从大量事实中概括出来的。《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运用绘画、戏剧、舞蹈、建筑、书法等艺术门类中的典型事例论述艺术表现里的全与粹、虚与实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把握住不同艺术的个性特征之后,运用归纳的方法,抽取它们的共性,概括出中国传统艺术空间表现的共同特征:由舞蹈动作延伸,展示虚灵的空间,讲清了艺术中以粹概全、虚实相生的道理。

  注重具体分析。《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运用比较的方法剖析了洪防思、王渔洋和赵执信三个人对艺术表现中全与粹、虚与实相互关系认识上的差异,从而揭示了他们各自的艺术主张的不同实质:洪防思重视“全”而忽略了“粹”,是自然主义;王渔洋看重“粹”而忽视了“全”,是形式主义;赵执信主张以粹概全,这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尤其注重因果分析。《说“木叶”》就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的特质。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的几个重要的文艺学观点,把握文章的精髓。

  2.学习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规律的推理方法和运用规律解释事实的演绎推理的方法,从而深入理解中事实材料、理论材料同科学观点的关系,具体而深刻地掌握科学结论,做到融会贯通。

   3.学习类推的方法,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拓展练习中运用文艺学观点观察、分析、解释一些文学艺术现象。

   4.学习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技巧,提高文艺鉴赏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社会科学论文中的术语很多,对科学术语不但要精确理解其抽象的概念含义,还要了解它在文中指涉的具体内容。例如“再创造”就是一个文艺学术语。《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一文结合诗歌欣赏对这个术语作出了具体的解释:“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像活动”;“读者通过想像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再创造“不单是了解诗人的感情活动,而且寄托自己的情思,或者重温自己曾经有过的'情感的经历”,“希望通过诗的形象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这个解释已经把再创造的性质、方式和作用说得很细致、很清楚了。但我们还不应满足于这样的解释。文章通过对三首诗的欣赏,进一步具体说明了再创造的内涵:欣赏中的想像活动围绕诗中形象展开;诗中的形象和情感,通过读者自由的想像得到了显现;在想像活动中,欣赏者可以将自己或联想到的其他人物“移人”,从而创造出生动的画面。结合文中这些具体的论述和说明可以全面透彻地理解科学术语的意义。正确理解并阐发重要的科学术语,吃透科学观点,是本单元教学重点。

   课文中有些古代的文艺学术语如“全”、“粹”、“虚”、“实”,意思比较玄虚,哲学意味又很重,令人觉得深奥难懂。还有些形象化的说法,如“舞蹈精神”、“泡”、“猜”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要准确、清晰地理解这类语言,就要从上下文中找到相关语句,从中发现定义线索、喻义线索、同义线索、反义线索,通过关联性的判断,作出切合文意的合理的解释。上下文中有语言的解释因子。在理解艰深的概念、语句时,要有语境意识。如《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谈到史传文学“实录”的经验。如果望文生义我们会把“实录”理解为“据实记录真人真事”的意思。但如果写小说不要虚构而只是据实记录真,真事,这样的小说也就不成其为小说了。文中的“实录”讲的是对人的看法和描写的方法,这就是“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因而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这是一种高明的写人艺术,可以塑造真实丰满、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这里的“实录”,同写真人真事,不允许虚构具有截然相反的意义。遇到难懂的语言时,应充分利用上下文中的解释因子,求得确切、圆满的解释。

   本单元能力训练重点是融会贯通,触类旁通。融会贯通指对读物全面而透彻地理解。阅读本单元的四篇文艺学论文,要求能够通过分析与综合,把文章中的各个部分贯穿起来,把握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从而吃透它的精神实质,达到融会贯通。分析与综合是十分重要的思想方法和读写方法。阅读中的分析综合要求我们在思维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进行细致而深入的研究,从而把握文章的精髓。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是一种类推的能力。具备了这种能力,能使我们由已知向未知进军并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训练中,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演绎和类比的方法,进行研究性学习。

   四、单元教学设计

   本单元教学可采用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示范、点拨、答疑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吃透理论观点,培养分析能力。课堂讨论采取开放式,鼓励各抒己见,求同存异。学习理论观点,要密切结合实际,运用课文和课外的实例,印证、说明观点;又能运用理论观点解释一些文学艺术现象,重在培养实感,积淀审美经验。本单元安排大量迁移练习,有助于进一步吃透几个重要的文艺学观点,训练文艺鉴赏能力。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先、鹿”等14个生字,会写“先、干”等6个字。

  2、抓住描写“美丽的小路”的失与回的语句,体会每个角色的语气,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有爱护环境卫生的愿望和行动。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用具

  生字卡片,挂图,小动物头饰,媒体资源:动画《美丽的小路》。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切入举偶

  1、播放动画故事:现在我们来看一个动画故事片!(播放动画《美丽的小路》)

  观后教师提示:喜欢这个故事吗?为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二、对话平台

  1、自学。

  ①、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划出生字,标出自然段。

  ②、同桌交流读文,互相检查字音,交流读不好的句子,实在有困难请教师帮忙。

  2、识字(面向全体分层教学,利于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

  ①、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把会读和不会读的.生字分类摆放。

  ②、再读文,遇到不会读的字可以互相提醒。学生练读。

  ③、认读生字竞赛: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生字,说出自己识字的方法。

  (学生由于课外阅读,识字量不太均衡。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实行因材施教:识字量大的孩子充当小老师,不再觉得识字枯燥无趣,识字量小的孩子有足够的时间认读,也不至于丧失信心。所以这样设计有利于培养全体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3、朗读(多种形式的感情朗读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①、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读给大家听,互相评议,取长补短。

  ②、教师范读“我会读”中的句子,学生比较带问号、句号和感叹号的句子表达的不同语气,然后练读。

  ③、分角色读文。

  A个人体会读。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读一读,注意叙述性语言和角色对话的语气。

  B同桌交流读。读完后比一比谁哪个角色读得好,同一个角色谁读得好。

  C带头饰小组合作读,全班评议。

  (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是对学生体会文章情感的一次升华。多种形式的朗读,不仅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使学生物化自我,达到与作者心息相通。)

  4、讨论(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情感熏陶得以升华。)

  读第八自然段鸭先生的话,讨论思考:

  这句话什么意思?你觉得小路变脏还怪谁?

  5、练习。

  想象说话。出示挂图(内容是两个小朋友在美丽的小路上走),启发想象——这两个小朋友边走边说些什么?可以模仿文中的句子说话,更鼓励学生说出与文中和别人不同的句子。

  6、写字。

  此过程可结合动画课件《美丽的小路:综合生字》辅助进行。

  1、学生观察“先、干、赶、起”四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赶和起都有走字旁,重点指导这个偏旁的写法)

  2、学生练习书写,自己找学习伙伴或老师评价。如果对第一次评价不满意可再写几个,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课后作业第2题中的两个句子,并体会句子的意思。

  2、学会本课13个生字,掌握偏僻、勉强、资助、尝试、实践、熟练等词语;理解才在本课几个句子中的意思。

  3.复习巩固用把意思相近的段落归并在一起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4、了解童第周青年时期发愤学习,勇攀科学高峰的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体会童第周当时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课后作业中的两个长句子。

  难点:①体会两句话不同的思想感情。

  ②理解才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含义。

  教学准备:录音机,课文录音磁带

  教学目标

  能有感情朗读全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能用总分法写一段话。

  3.能用再三请求、发愤各写一个句子。

  重点难点 学会体会人物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能用总分法写一段话。

  教学准备 录音机、课文录音磁带。

  教学环节 具 体 设 计 设计意图

  复习听写 偏僻 基础 期末 平均 勉强资助 贫穷 熟练 尝试 实践

  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哪句话也是写童第周下决心要争气?用 划出。

  (2)读读议议。

  ①外国人认为难办的事是指什么?(剥掉青蛙卵外膜)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理解尝试。

  ②哪些地方说明童第周经过努力也办到了?(刻苦钻研、反复实践、终于)理解:反复、实践。

  ③为什么说童第周做成功了这项实验,为中国人争了气?读句子:旧中国贫穷落后瞧不起中国同学。你还知道这样的例子吗?说一说。

  ④这一次争气和上一次争气有什么不同?(上一次是为自己不甘落后,这一次是为国家,维护国家尊严,说明了童第周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⑤指导朗读。语速稍慢、坚定有力、重音落在一定,也能办得到。

  (3)有感情地读课文第三段。

  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说说课文中最让你感动的地方,你从童第周身上学到了什么?(我们要向童第周学习,学习他刻苦学习,不甘落后,为国争光的精神。)

  指导造句仿写一段话

  A (1)出示原句,理解再三请求、发愤在句子中的意思。

  (2)想想什么情况下需要再三请求、发愤。

  (3)口头造句。

  (4)完成课堂作业第6题。

  B (1) 读第3自然段,知道这是总分写法的一段话。说说课文从哪几方面说明童第周发愤学习(①每天天不亮②夜里同学们都睡了)

  (2)用学习十分认真或××真关心人写一段话。

  ①审题,明确题意,找出总起句中的中心词。

  ②说说准备从哪几方面来说明总起句。

  ③写一写。

  ④交流评议。

  作业 听写生字、词语

  教学反思

  板书:

  2 一定要争气

  发奋学习 一

  童 中学 我并不比别人笨 定

  弟 夜以继日 要

  周 刻苦钻研 争

  留学 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笨 气

  反复实践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31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经典】09-10

语文教案(精选)09-19

(精选)语文教案09-26

【经典】语文教案10-19

[经典]语文教案10-01

语文教案[精选]10-30

语文教案(经典)10-10

[精选]语文教案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