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26 10:33:43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设计

  1.认识“彤、陪”。会写“彤、霞、陪、扬”4个字。能正确读写“红彤彤、晚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

  3.背诵诗歌。

  4.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太阳是大家的”,感受世界人民是一家。 教学方法设计 1、 诵读感悟法

  2、 自主识字法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一、引入新课

  1. 配乐朗读课文《阳光》,学生听后自由谈感受。板书:太阳。

  2.提问:太阳是谁的?

  揭示课题,板书:大家的。

  二、初读识字,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2.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勾画不懂的语句。

  3.指名读课文,正音。

  三、指导朗读,背诵

  1.自由朗读,读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2.同桌互读,交流读后感受。

  3.指名读,并在全班交流自己的想法。

  4.指导背诵。

  四、指导生字书写

  五、朗读感悟,理解诗意

  1.教师范读课文,边听边想:你知道了什么?

  2. 交流:从诗中你知道了什么?

  3.朗读三、四诗节。小伙伴想对别的国家的小朋友说几句话,猜猜她会说什么?先说给身边的伙伴听,再说给大家听听。

  4.朗读全文。

  六、积累优美词句

  1.你对哪些诗句最感兴趣?有感情地读一读。

  2.摘抄诗句。 本课的教学重点有两个:1.识字写字,正确读写词语。2.读懂诗歌,理解“太阳是大家的”。“彤”字本音读第二声,在ABB式词组中变成第一声,需重点强调。“陪”字可以让学生联系已学过”的“部”字,通过区别形近字来学习。“霞”字同样需要注意上下的比例关系,同时还要注意下半部分的正确写法。联系“假”字书写。

  为让学生理解“太阳是大家的”,并根据教学难点:读中感悟“太阳是大家的”所表达出的让世界充满爱的愿望。采用以下引导方法:

  太阳做了哪些事?说一说。试仿照课文再写几句。

  一天中太阳做了好多好事:

  她把金光往鲜花上洒,

  她把,

  她,。

  让学生展开想象,充分拓展思路,自由填写交流,在交流充分时,师巧妙引导太阳是大家的”所表达出的让世界充满爱的愿望,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阳光》

  2、学生听后自由谈感受。板书:太阳。

  3、教师检查预习。

  4、教师指导朗读,背诵

  5、学生自由朗读,读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同桌互读,交流读后感受。

  6、教师指导生字书写

  7、教师范读课文,边听边想: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

  板书设计 太阳是大家的

  撒在鲜花上

  照耀着小朋友 小朋友做游戏

  世界是大家的 课后反思 《太阳是大家的》这首诗歌想象丰富、文字优美、意境深远,富于音乐性和节奏感,学生非常喜欢 ,在教学中学生阅读课文第三、四小节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太阳忙碌了一天,她要到哪儿去?她到别的国家去干什么呢?学生说出各种各样的答案:去给别的'国家的孩子送去温暖,陪伴鸟儿在天空飞翔……学生朗读后再提问:那里的小朋友和鲜花等她,盼她去干什么呢?学生各抒已见,只要不偏离文章的主题,都可以肯定。是啊,由此可见,太阳不只是属于我们的,她是属于大家的,属于全世界的,学生自然就理解了课文的含义。 我觉得这个环节要给学生发表独特见解的空间,给学生宽松的思想环境,引导学生在领悟文学作品内涵的丰富性和多元性中,真正用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心灵去解读作品。学生能说的还有很多,我应该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去交流。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并会正确书写。

  2.随机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会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背诵古诗。

  4.激发学生积累更多田园诗的兴趣。

  【学习内容分析】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著名田园诗人范成大,本诗是他《四时田园杂兴》组诗60首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一首,作者用清新的笔调将美丽的田园风光展现在我们面前,同时用衬托的手法写出了农民劳务的繁忙。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

  【教学设计思路】

  这节课我尝试采用放手自学---共议交流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在课上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通过读来理解感悟古诗。

  先通过课前搜集资料以及结合老师提供的资料对作者范成大有初步的了解,然后借助图片和原有的古诗知识学习古诗,通过反复、多种形式的吟诵达到熟读成诵。教师设计“仿写诗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引导学生读诗、背诗,并鼓励学生课下阅读名篇佳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释题,简介作者:

  1.请同学们仔细看看这张图片,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眼前的这片风景。(如果能用上自己积累的诗句,那就更美了!)

  这个地方叫石湖,正如同学们所说,是一个山青水秀,风景优美的好地方。树木成荫,掩映着白墙黑瓦,再加上碧绿的秧苗,清澈的河水,金黄的菜花,还有自由嬉戏的野鸭,一派田园风光!这里是宋朝著名诗人范成大的家乡,他辞官后回到故乡住了十年,把这里的田园风光,这里的田园生活都写进诗里,写了60首诗。而且每首诗的题目都是一样的——(课件出示)跟老师念:《四时田园杂兴》(再读一遍)

  2.板书课题,理解题意:

  读诗首先要读懂诗题,“四时”指的就是一年四季,这个词语用的.巧,把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都包含在内了,仔细品味一下,还有哪个词用的也很巧?(杂兴)你很会品味,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杂兴这个词,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随感”,各种各样的感受都可以。)

  因为有了这60首《四时田园杂兴》,石湖的田园风光显得更为诗情画意了,也因为这60首传诵千古的《四时田园杂兴》,大家又把范成大叫做——范石湖。

  二、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一)整体感知

  1.美读古诗: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正音:绩,在这儿读第一声,跟老师念:夜绩麻,各当家。

  谁有信心为大家读读这首诗?(你不仅读准了字音,还读出了节奏)

  谁还想试试?我们一起来读读。

  2.农民在忙什么?(耘田、绩麻、学种瓜)原来大人在耘田,绩麻,小孩子在学种瓜,还可以从哪里看出人们没时间欣赏?(昼、夜)

  耘田、绩麻是两种农活,这两个词合起来,就是第三句诗中的哪个词?(耕织)

  古时候,农民就是靠耕耘和纺织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你知道,除了耘田和绩麻,农民还需要干哪些农活?(插秧、施肥、播种、除虫)有那么多活要干,难怪范成大会看到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3.再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地默读这首诗,默读下面的注解,想想诗句的意思,如果能用自己的话,把意思说的顺畅些,那就更了不起了。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1.2句的意思吗。(白天出去给庄稼除杂草,晚上在家把麻搓成线,村庄的儿女各自都有自己的活)(出示)

  这就是农民伯伯在耘田,把杂草除掉,才能使秧苗有一个好的生长环境,通过刚才的补充,我们知道了,除了耘田,要使一粒种子成为一株结着沉甸甸的稻穗的稻子,还需要干很多活。这可真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带着这份感受来读这两句诗。

  把麻搓成线,人们又可以将它们织成布,瞧,即使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也不愿闲着,熟练地织着麻布,一家人就有衣服穿了,不过还得有能干的村庄女儿一针一线缝起来,所以,庄稼人的口中食,身上衣,都是来之——不易的。

  读读这两句话: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4.昼出耘田夜绩麻,要当好这个家,还真不容易!你觉得这是一群怎样的村庄儿女?(勤劳,辛苦,忙)

  勤劳的村庄儿女,世世代代住在这片土地上,用自己的双手,劳动着,耕耘着。在朗读中融入自己的感情,就能读出诗的味道,谁愿意有感情的读读这两句诗让我们一起来读,夸夸他们吧!

  大人们如此勤劳,即便是——(引读)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5.谁可以看着这幅图,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小孩子不懂从事农事,也在桑荫下学种瓜)

  从这两句诗里,你又读出了什么?(学样,分忧)田园的孩子,从小耳濡目染,也很爱劳动。其实我们和这两个孩子一样,都是——童孙未解供耕织。

  6.请大家仔细观察图上两个小孩的动作、神态,想像一下,童孙们会怎么来种瓜?

  原来他们是这么种的,还挺像样的,你认为他们在种的时候,心情会怎样?(高兴,期盼)(读)

  感情朗读整首诗:这可真是大人忙,小孩忙,昼也忙,夜也忙,谁能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让我们把这首诗献给这些勤劳的人们,(齐)

  能背背这首诗吗?同桌互相背背看。(指背,还有谁要背,会背的同学站起来背)

  三、总结延伸:

  这节课,我们读了三首《四时田园杂兴》,感受了田园风光的美丽,农民的勤劳和辛苦,还有丰收时的喜悦,让我们和着音乐,再来读读这几首诗,体会体会,我也想读,可以吗?我读每首的第一句,你们接着读。

  就是这样美丽的田园风光,就是这些勤劳的田园人民,令范成大陶醉其中,乐而忘忧。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收集其余57首《四时田园杂兴》,读读背背,相信你会有更大的收获!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

  2、品味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结构,全面把握文章内容。

  2、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繁衍(yǎn)迁徙(xǐ)譬如(pì)小憩(qì)栖息(qī)遨游(áo)惭愧(kuì)冥思遐想(xiá)觅食(mì)搓捻(cuō niǎn)花团锦簇(cù)

  2、解释下列词语:

  企盼:盼望。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迁徙:迁移。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期期艾艾:形容口吃。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一点不敢疏忽。

  二、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后,对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革命斗争中致残以后,又能写出鼓舞了数代人的名著而感慨不已。你们是否知道大洋彼岸的美国有一位世界著名盲人女作家、教育家?她就是海伦·凯勒。

  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海伦·凯勒的风貌,投影显示作者事迹简介: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她生于亚拉巴马州,在波士顿柏金斯盲人学校莎莉文老师的协助下。她学会了阅读、写作,还学会了说话,上了大学,并且成为有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1900年,海伦进入拉德克利夫学院学习。并于1904年荣誉毕业。当年她和她的老师莎莉文合著的海伦的自传《我的一生》(又译《我生活的故事》)发表,即引起轰动,成为著名的英文名著。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明确:

  这篇课文选编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原是互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三篇文章:《再塑生命》《亲近自然》《关于“爱”的含义》合在一起编成课文,并用空行使其自然分为三部分。课文的主线十分清晰,写莎莉文老师“对我启示世间真理,给我深切的爱”。

  四、学习课文

  围绕下面问题,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1、海伦·凯勒在什么时间,怎样认识了安妮·莎莉文老师?这位老师对她有什么影响?

  2、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

  3、莎莉文老师又是如何让“我”认识、了解大自然的`?

  4、莎莉文老师又是怎样逐步引导“我”认识“爱”的?

  学生默读课文,讨论交流,明确:

  1、1887年3月3日的下午,正值美好的春天。海伦·凯勒从母亲的手势以及家人匆匆忙忙的样子,猜想一定有什么不寻常的事情要发生。她站在台阶上等待。后来,“一个陌生人握住了我的手,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我似乎能感觉得到,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

  2、文中写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事物的文字很多,如莎莉文作为一个陌生人第一次搂抱我,有意识地给我玩具,教我拼写洋娃娃“doll”。还教我学会了拼写“针”(pin)、“杯子”(cup)以及“坐”(sit)、“站”(stand)、“行”(walk)这些词。特别具体写了一件事,莎莉文老师让我一只手接触水流,在我另一只手手心里写出“水”这个字,使我终于领悟到“水”这个字就是我手上流过的清凉而奇妙的东西。从此,海伦·凯勒开始大量认识具体事物。

  3、莎莉文老师把我带到大自然中,运用我的触觉、嗅觉,以及学到的词汇,让我在头脑中形成特有的形象。有一次,莎莉文老师让我坐在树上等候她回去取午餐,突然天气变化,暴风雨来临,在最危急的时刻,老师来了,扶我下来。这件事使我懂得了大自然不总是对人微笑,给人仁慈。

  4、莎莉文老师用的是情感体验法。通过情感体验和对各种不同事物的对比,使海伦从中去感受。

  如:“莎莉文小姐用一只胳膊轻轻地搂着我,在我手上拼写出了‘我爱海伦’几个字。…‘莎莉文老师把我搂得更紧了,用手指着我的心说:’爱在这里。…“这时,我突然明白了,这个字原来指的是脑子里正在进行的过程。这是我第一次领悟到抽象的概念。”“刹那间,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

  五、朗读训练

  课文第二部分写得非常优美,简直是一首散文诗,充分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敢于体察的性格和精神追求。

  教师可让学生朗读、点读,甚至有选择地背诵。

  六、小结

  本文是美国教育家,盲聋哑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这篇课文,既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老师莎莉文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在向莎莉文老师投去敬佩目光的同时,也为这位聋哑女孩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品格所感动。同时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语文教案 篇4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按要求摘录句子,完成第4题。

  2.阅读训练,完成第5题。

  (二)教学过程

  1.指导学习第4题。

  (1)读题,明确要求。(根据要求摘抄句子,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2)按要求从第七单元几写人的课文中去划找。

  (3)全班交流、评议。

  :写人的神态、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是描写人物的四种方法,每种方法对表达人物品质都能起到突出、反映的作用,能使人物形象更生动。

  2.指导学习第5题。

  (1)读课后问题。

  (2)带着问题自学短文,思考怎样回答。

  (3)全班讨论。

  ①选择:使、偷偷、宝贵、收藏、耐人录味。

  ②那一小段应补在第2、3自然段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③文中能反映全文中心意思的`成语是“精益求精”,写了“作画对自己的要求十分苛刻”、“喜欢听取批评意见”两方面的内容。

  3.布置作业。

  摘录句子,完成练习第4题。

语文教案 篇5

  一、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利奥父子情深,体会叙利奥的心理活动;

  2、 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 教学准备:

  录音机、小黑板

  三、 重点和难点:

  体会叙利奥几次遭到父亲责备后的心理活动。

  四、 教学过程:

   情感导入,整体感知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本文的小主人公叙利奥为了帮助父亲养活一家人,瞒着父亲在深夜坚持抄写签条,虽被父亲误解、冷淡、仍坚持着。因此,你觉得叙利奥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体谅父母、爱家人的孩子)

   带着问题读课文

  (出示小黑板):你是从哪里体会出叙利奥体谅父母、爱家人的?画出使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加以体会。

  小组讨论,体会后出声地读读。

   汇报交流,理解课文内容

  同学们,刚才大家的讨论非常积极,但能否将你们各组的体会与全班其它组同学交流一下呢?老师可是迫不及待地想听喔!

  1、 让小组代表发言,抓重点句体会,各组相互补充。(略)

  2、 小结:从刚才同学们的集体讨论中,我们不难发现,同学们所发言的句子,均是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作者把叙利奥的心理活动描写得淋漓尽致,记住,这是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现在,让我们把这些描写叙利奥心理活动的句子朗读一下吧!

  3、 有感情朗读。

  4、 叙利奥三次受到父亲的责备、误解、冷落后,所受的巨大的委屈只能咽着,但他停止工作了吗?(没有)

  (再次出示小黑板):1受到父亲的责备、误解后,是什么力量使叙利奥半夜又起来工作?

  2叙利奥为什么要偷偷地做,不告诉父亲?

  3叙利奥是在什么情况下帮助父亲工作的?

  4事情的结果怎样?

  5、 学生思考回答小黑板的`问题

   总结,体会中心

  叙利奥为了帮助父亲维持家中的生活,减轻父亲的重荷,默默帮助父亲工作,虽被误解仍坚持着,表达了他对父亲、对家人深沉的爱。同样,父亲对这个家、对儿子也是十分挚爱,宁可自己受累,也不愿意耽误儿子的学习,使我们感受到了父子间那份真挚的爱。

   配乐表演,品味父子情

  分角色表演最后一部分内容

   布置作业

  读了本课,你一定有很多感受,请结合自己实际,说一说,再写下来。

  (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31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经典)10-10

【经典】语文教案10-19

[精选]语文教案10-27

语文教案[精选]10-30

语文教案12-17

语文教案12-17

语文教案12-17

语文教案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