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1-21 17:40:05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大全6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大全6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品味本文语言以及组织材料方面的特色。

  2、局部对比学生与杨绛的描述,学习体会作家精彩的写法。

  二、教学侧重

  体会杨绛运用朴素简洁的'语言以及琐碎平淡的叙事还人物以真实,并且产生震撼效果的写作技巧。

  三、课堂预设

  1、回顾上节所学:

  简述叙事内容及主题,为语言、组材特色分析作铺垫。

  2、讨论语言特点:

  ⑴联系课后第二题,举例说明本课语言特色;

  ⑵归纳语言特点:简洁 朴素

  3、讨论组材特点:

  ⑴举例说明叙事特点;

  ⑵归纳叙事特点:琐碎 平淡

  4、小结杨绛作品特点:

  运用朴素简洁的语言以及琐碎平淡的叙事还人物以真实,这种看似冷漠,仿佛“他者”的叙述,却产生惊人的震撼效果。读者合上作品,才发现一种冷冷的悲凉自心底弥漫而来,感人至深却在不经意间,这是杨绛给我们带来的文学。

  5、讨论学生习作得失:

  ⑴典型习作(上节课后作业)投影阅读;

  ⑵对比杨绛讨论得失;

  ⑶修改各自上节课后作业。

  6、选择作业:

  课后练习三“改写”或者“我读杨绛”选一。

  【附板书】

  苦:生活艰苦 精神凄苦

  1、 老王──以—善—良—对—待—善—良──杨绛

  善: 善良朴实

  语言简洁朴素

  2、杨绛作品────────────真实震撼

  叙事琐碎平淡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通过观察到的几样事物,推测出屋外下着大雪,激发学生仔细观察大自然景物和由此及彼进行推测的兴趣。

  3、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接受传统文化的滋养。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凭借诗句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了,在读读吟吟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往往生活中的一次小小的体验,就会触发他们的灵感,也许,一首隽永美妙的小诗就在笔下诞生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清新的、雅致的小诗,题目叫《夜雪》。(板书诗文)

  夜雪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2、诗一定要吟,(板书:吟)请同学们出声吟上一遍。

  二、初读诗文

  1、有没有不认识的字?怎么办?(相机解字)

  衾(qīn):被子

  碰到不认识的字词,要记得请教,或向“无声的老师”请教,或向老师、同学、家长请教,要能“多种渠道学语文”。

  2、再出声吟上几遍。

  3、检查朗读情况(指名学生反复朗读)

  ①指名一生朗读,评价:好的,你把古诗读正确了。

  ②再指名朗读,评价:不错,你把古诗读通顺了。

  ③谁能学着他的样子再来读一读,(点评学生朗读,如声音响亮、声音清脆悦耳,同时发现并评价:老师发现这位同学在听同学朗读时,神情专注,一边听,一边默默地在跟读。他做到了“眼到、耳到,口到”,他很会学习。)

  ④谁愿意再来读读?(再指名朗读,评价:好习惯要学以致用,很多同学都学到了。)问:你吟后有什么感觉?

  ⑤如果带着自己的一些体会来读,老师相信你会读得更棒!

  谁也愿意来试试?再让一些学生吟诗,谈感受。适时点评。

  点评语如:你不但说出了自己的体会,而且在读诗时带着表情,真不错!

  同学们,我们在学古诗时,不仅要吟,还要用心地诵,(板书:诵)做到边吟诵边记忆,这才叫会学习。

  ⑦自己用心读读,能记下了吗?再抽诵。

  ⑧齐诵古诗

  三、细读古诗

  古诗光吟诵行吗?你还想干什么?(引导学生说怎么学古诗)

  对,还需了解意思,这叫“解意”。(板书:解意)

  A第一环节:整体感知

  1、把自己当作诗人,一行一行地读,一行一行地想,看能不能明白其中的意思?(轻轻地读,然后细细地想一想)

  2、这位同学很好,自己自言自语地把这首诗的意思一行一行地说一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你说得对不对等会再说,但是你要自言自语。

  3、听听你的同桌对这首诗是怎么理解的?用“我怎么样”的句式说说这四行诗句。

  4、这首诗大致讲了什么意思?认为自己读得懂的请举手,我来看看。不一定要读得很准确,这首诗大体的意思我懂的就举手,越来越多的手举起来了。读得懂吗?好,手放下。

  5、好的,一部分同学可能还没有把握,老师提三个问题好不好?如果你都能回答出来,证明你真读懂了。

  B第二环节:细读深究

  6、第一个问题:诗的题目叫《夜雪》——晚上下雪,懂吗?那我问你:晚上外面下雪,诗人在哪里?他干什么?从这首诗找到答案,从字里行间找到答案,说的时候要有理有据。他在哪里,说准确了。

  7、学生交流,引导说话。(抓“衾枕”一词)

  (“已”,这是“已经”的“已”,忽然之间,诗人很惊讶地发现盖的这个被子和枕头忽然变冷了。所以第一个问题如果你读得懂,你会发现诗人正在床上睡觉,明白了吗?)

  8、第二个问题。诗人既然睡在自己的被窝里面,他又没起床,外面下雪,他怎么知道外面下雪了?一行一行地读一读,你能不能找到依据?每个同学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这个地方就是讲外面下雪了。读书、读诗要越读越聪明。

  9、学生交流:(用上“我是从……中看出来的。”)要点如下

  ①老师手指“见”,这雪映照在窗户上,看到这窗户是亮的。所以这里是什么字啊?“见”,看到了对吗?他通过视觉发现下雪了。这是第一处,读得好。还有吗?(板书:视觉)

  ②从“时闻折竹声”的“闻”字看出。这是听觉。

  竹子一般都是很有韧性的,要很重的东西压着才会断。现在应该是冬天,冬天的时候,雪越积越厚,才会把竹子压断的。(板书:听觉)好,现在能发现的同学是会读书的。

  (难点是启引学生从一、三行中体会)

  ③从“已讶衾枕冷”的“冷”字,这是触觉。(板书:触觉)

  一般的情况下,如果不下雪,被窝里面睡到天亮都是温暖的。但突然之间下了一场雪,被窝就冷了。这个“冷”是什么?这是人的一种触觉,脸接触到了枕头,身体接触到被子觉得冷。一个“冷”感觉到下雪,还有吗?

  ④从“夜深知雪重”的“知”看出来,这是诗人的判断,是一种知觉。(板书:知觉)

  10、小结并齐读古诗:

  你看,每一行诗中都能看出外面在下雪。茫茫的`黑夜里下起了雪,我们一起读一读。

  11、拓展: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写雪的诗句?

  (《江雪》《别董大》《绝句》《白雪送武判官归京》等)

  12、学习表达方式

  问:诗人有没有直接写外面黑夜里面的雪下得怎么样?雪花飘飘,是什么样子的,有没有描写?他是怎么写的?和我们一般人写的雪有没有不同?

  这叫侧面描写,(板书:侧面描写)就是借用其他的事物来写这个雪。他是通过自己的触觉、视觉、知觉、听觉来写出外面下的是一场雪。

  13、再次齐读古诗。

  14、问题三:这是一场小雪还是一场大雪?每一行当中都要找依据,你找得到依据吗?

  15、学生交流,要点如下:(依学生交流圈画下列字)

  ①“讶”

  ②“明”是不是雪落在窗户上?(应该是白茫茫一片,才会明亮。)

  ③“重”为什么用“重”字?比较“飘、大”,体会雪之大。

  理由如下:堆积故重;

  前后联系,更重要与下句“折竹”呼应,与上句“讶”呼应,冷气重,都冻醒了。

  ④“时”折断一根竹子吗?可见是大雪。(朗读,读出雪之大)

  16、小结:好,刚才我们通过“讶”、“明”、“重”、“时”这些词感受到这是一场大雪,所以我们说古诗当中每一个字它都能传达出一层意思,都能表达一种感情,也能营造一种意境。现在我们再来读这首诗,注意把这些圈出来的字体会一下,你的朗读感觉就会不一样。好,大家自己练习读一读。

  四、再读悟境

  过渡:吟诵了,解意了,你还想做什么?(板书:悟境)

  “悟境”就是要用我心感受古诗呈现的意境、诗人的心境。

  1、学生轻声吟诵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夜雪给你的感觉?

  ①指名学生交流:先交流感觉再读诗,读出自己交流的感觉。(2-3名)

  ②再指名学生先读,让大家猜猜什么感觉。

  (板书:冷、大、重、美、静反衬)

  3、诗人很厉害,短短的20字的小诗,融入诸多感受,我们同学更厉害,读出了许多体会,齐读古诗。(依学生回答的感觉指导朗读)

  4、闭上眼睛,现在把自己想像成诗人,躺在床上,头枕着枕头,身盖着被子,睡到半夜突然之间被冻醒了。一看到窗户亮起来了,是不是天亮了?耳边不时传来竹枝折断的声音……这个情景想象一下,下面我们自己轻声地来吟诵一下,好吗?不看这首诗,“夜雪”——把自己作为诗人,齐。生齐声吟诵。

  五、积累古诗

  你还想做什么?(了解诗人,积累古诗)

  1、猜猜这首诗是谁写的?提示:是唐代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通俗易懂,老人小孩都读得懂,但是又很有情趣,很有意境。(板书:白居易)

  2、学到这里,你觉得还可以做什么?(板书:积累)主要指“背”和“写”。

  会背吗?(看好诗文,再次齐背一遍)

  会写吗?(学生打开自备本,书写)

  3、教师巡视指导

  写完了要检查,这是一个好习惯。

  4、再依自己所默写的古诗齐读。

  六、总结延伸,布置作业

  1、小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如果让你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你该自么学习呢?

  2、作业

  ①再读白居易的诗,与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②学习诗人的写作方法,写写你眼中的雪,到时我们再交流。

语文教案 篇3

  《生命桥》一文主要叙述了有一个狩猎队,把一群羚羊赶到了悬崖边,准备全部活捉。几分钟后,羚羊群分成了两类:老羚羊为一类,年轻羚羊为一类,在老羚羊的组织带领下,老羚羊用死亡架起了生命桥,年轻羚羊秩序井然地飞跃悬崖以求生存的感人故事。文字短小精悍,却震撼人心。作者饱含深情的笔触,像特写镜头一样再现了老羚羊垫底献身的悲壮场面,弱小动物面对生与死的坦然从容的壮举,一次又一次震撼心田!

  这是一个有关生命的话题,既感性,又很神圣!如何对待自己的生命?当个人与类、与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如何处置?当身处必须付出自己的生命来拯救他人拯救群体的绝境,又该如何作出取舍?这些都是这篇文章集中又尖锐地引发出的问题。在教学时,如何引导学生自然走进这篇课文的朗读学习,走进这些关于生命话题的研读感悟?这就不得不将我们的教育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相互贯通起来,使得我们的语文课堂不仅具有工具性,更有着丰富学生内心世界、提升学生精神世界的人文性作用;不仅是知识文化、传统美德的传承,更是一个鲜活的创造、丰富的过程。

  所以,这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进行朗读体验,感悟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这一目标,将三维度目标整合融合,引导学生由外在的学习者,通过感悟体验氛围的一点一点营造,逐渐走进课文情境,采用读书感悟的实践方式,经历亲身体验的读书过程,最后在内心生成关于生命关于爱的新的认识,课堂学习成为学生精神建构的生成、创造过程。

  具体设计分以下三大板块实施:

  一、谈话导入,营造氛围。

  1、师演唱歌曲《爱的奉献》。

  2、师描述:歌声虽然不是那么动听,可是我却是有感而发。同学们,当今是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可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变得让人无法理解,都不知该如何去处事、去做人了。去年暑假,我去深圳旅游,发生了一件让我这辈子都无法忘怀的痛心事。记得那是7月15日傍晚,我和家人走在深圳市区的一个街头,突然从我身后冲上来一辆摩托车,坐在车后的一名男子弯下腰,强盗似的从我手中抢走了我的手提包。我当时又惊又急,迅速大喊起来:有人抢包,快拦住他!可是,街头没一个人理睬我,行人还是走他们的路,司机还是开他们的车,只有几个人回头匆匆一瞥,又继续着自己的行程。我渐渐停下脚步,望着远去的摩托车,望着路上冷漠的人群,我呆住了!

  3、师: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当时的我,看着这种情景,你会怎么想?

  组织学生交流,师随机点评。

  4、师交流引语:是呀,每个人都很珍惜自己的生命,可是在生与死的紧要关头,我们该怎样看待自己的生命?今天,我们就来用心感受一曲生命的壮歌。师板书:生命桥。揭题指读齐读。

  (在这板块中,融进了教师的`经验因素这一课程资源,由歌曲演唱、亲身经历的故事都作为教材的一部分呈现出来,并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转换,交流中切身体验到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似乎变得冷漠,情感变得淡薄这一事实,随后引入这堂课的学习目标,这也是为下面的感悟作了铺垫。)

  二、读悟全文,用情体验。

  1、师:这是发生在动物之间然而却震撼人心的一件事,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个动人的故事吧。师播放录音朗读。

  2、师导语:故事感人吗?同学们也来读读感受一下,行吗?这堂课,我们就采用这种读读议议的方式来学习这篇课文。课前,王老师已读过很多遍,每一遍都被深深感动着。同学们也可以多遍的用心朗读,一遍、两遍、三遍,都行!

  3、师进行读书点评:同学们朗读个个都很投入,课文中有几处句子挺难读,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师出示四处句段:

  (1)一只年轻羚羊应声跟老羚羊走到了悬崖边。

  (2)年轻羚羊后退了几步,突然奔跑着向悬崖对面跳过去,随即老羚羊紧跟后面也飞跃出去,只是老龄羊跃起的高度要低一些。

  (3)老龄羊的身子刚好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而年轻羚羊在老羚羊的背上猛蹬一下,下坠的身体又突然升高并轻巧地落在了对面的悬崖边,而老龄羊就像一只断翅的鸟,笔直地坠入了山涧。

  (4)顿时,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以老龄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

  4、师:这么多遍朗读,同学们心中一定产生了一些感受,想不想带着这些感受再来好好地读读课文?

  5、师:读着课文,你觉得哪些语句让你特别感动,深深地打动了你的心,找出来读给大家听听好吗?

  学生随机朗读,师随机点评,并引导学生各种方式朗读

  (朗读过程,其实即是用自己的情感、生命去体验文字情感、生命内涵的过程。如何引导学生由外在的学习者、一个局外人成为事中人,走进教材,与教材与作者进行对话,用心感悟着、体验着,并逐渐生成自己的精神感悟与内心世界?这就得将学习过程展开为一个学生经历不同的读书体验过程。一开始,学生初遍的读,是将语言符号诉诸于学生心灵,将符号转换成具体图象的过程。学生经历的一个多遍的诵读体会过程,成了语言文字的积淀过程,也是内心情感的唤醒过程,同时这一过程也有赖于教师语言情境的调动,激活起每个学生的情感情绪,卷入进读书中来。)

  三、读后评议,情感升华。

  1、师描述:此时同学们心中一定涌动着许多感受和想法,你最想对大家说些什么呢?

  2、指名交流,可能会先谈及对老龄羊壮举的感想与见解。

  (1)指说几人次

  (2)师:同学们的感受多么真切,我们再一起用心回顾一下老龄羊勇敢坠入山涧那震撼人心的场面吧!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3)读着这段文字,你更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引导结合语言和插图谈感受)

  (4)随机出示:那弧线是以老龄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

  再次读悟这句话,评点。

  3、师描述边出示:一对对羚羊凌空腾起,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跃。

  读了这句话,你又产生了什么感受?

  若学生木然,可随机引导:此时,猎人已经逼近,死亡在威胁着他们,可他们没有拥挤,没有争夺,这些羚羊们究竟是怎样想的?交流:面对死亡的威胁,没有一只羚羊表现得惊恐,而是如此镇定,如此坦然地将生的希望让给他人。

  再引导读好这句。

  4、看到这一幕景象,猎人又是怎样做的?

  (1)指读结束句。

  (2)师:假如你是猎人,此时你为什么会不由自主地放下枪?

  生转化角色说话

  师随机评点:老龄羊的献身精神似乎唤醒了猎人的良知与爱心。

  5、师:同学们,此时想想我的遭遇,想想那首《爱的奉献》,你又想对那些冷漠的人群说些什么呢?

  (这一过程是学生读书交流感受的过程,紧扣住具体的语言材料与感性直观的画面,交流心中的情感。学生在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实践语言的同时,关于爱关于生命又生成了新的价值观念。这一过程,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达成有机融合。教学不是告诉,学生的发展,无论是人格发展还是智慧生成,都不是靠外部力量生成的,而是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在其亲身经历着的体验着的活动中感悟而得的,不仅对于文中所表现出的精神为之感动、为之震撼,并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悄悄树立起一座关于爱、关于生命的丰碑!)

  四、巩固练习。

  找到让自己感动的句段读读背背,可以到同桌和好朋友那背诵。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图文结合,理解词、句的意思。懂得应该找到最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2、 学会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3、 继续巩固“读读、画画、想想、议议”的阅读方法。

  4、 正确、流利、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 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还记得老师给你们讲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故事中的乌鸦是多么的愚蠢呀!今天,我们又要认识一只乌鸦,看看这又是一只什么样的乌鸦呢?

  揭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三、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四、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 自由读课文。圈出本课的生字,多读几遍,记住字音。自己用喜欢的方式解决不认识的生字。

  2、 汇报你是怎么认识这些字的?重点介绍多音字“着”。

  3、 同桌互相认读生字。区别“喝——渴”。

  4、 开火车认识生字,做猜字游戏。

  5、 给生字找朋友。

  五、学习课文。

  1、 老师再读课文,学生再通过听解决自己不认识的生字。

  2、 同桌学生互相读读课文。想想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标出来。

  3、 抽生分段读课文,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读。

  4、 全班指书齐读课文。

  5、 想一想:

  乌鸦是用什么办法喝到水的?(练习说话。)

  还有比这个办法更好的'办法吗?比比哪个办法是最好的?

  你觉得这是一只什么样的乌鸦?你应该向它学习什么?(夸夸这只乌鸦。)

  6、再齐读一遍课文。

  六、老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1、 自由朗读课文。

  2、 分小组比赛朗读。

  二、学习写字。

  1、抽学生读生字卡片,全体读。

  2、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

  4、 这节课我们要学会写的是哪几个字?看田字格认读。

  5、 认识新笔画——斜钩。示范写“找”,观察带这种笔画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师范写,生模仿写。

  6、 学习其它生字,通过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书写,评议,巩固认字。

  三、总结。

  四、布置作业。

  1、 读熟课文;

  2、 练习册作业。

  板书设计:

  乌鸦喝水

  口渴 (找水喝)

  喝不着 (想办法)

  发现石子 (动脑筋)

  衔石子进瓶子 (喝着水了)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毛遂挺身而出、勇纾国难的精神。

  2.成语:毛遂自荐、脱颖而出、因人成事。

  3.文言实词:赞、目、奉、恶、处。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用“毛遂自荐”来比喻自己推荐自己,那么毛遂究竟何许人也,他究竟有何德何能,敢于冒着被人扣上“穷出风头”的恶名的危险,自己推荐自己呢?今天就让我们循着司马迁的生花妙笔去结识一下这位具有超群的知识和才能的毛遂先生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正音,学生整体感知大意。

  2.学生自读,找出文中的生字难字,归纳总结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3.教师点拨:

  (1)通假字

  合从于楚 “从”,通“纵”

  其末立见 “见”,通“现”

  使遂蚤得处囊中 “蚤”,通“早”

  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 “奉”,通“捧”

  公等录录 “录录”,通“碌碌”

  (2)重点实词

  (3)古今异义

  ①与十九人议论 (两个词,今一个词)

  ②今楚地方五千里 (土地方圆)

  (4)特殊句式

  ①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定语后置)

  ②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状语后置)

  (三)课文内容研讨

  1.试分析:毛遂是如何一步步让楚王定盟约的?

  明确:按剑而前……今十步以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示之以力)

  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示之以利)

  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示之以信)

  2.有人说毛遂自荐是出风头,你怎么看?

  教师总结:(1)自信是一种优秀品质。

  (2)有胆。勇纾国难,精神可嘉。

  (3)有识。知天下,有辩才,实现了定纵奇迹。

  3.在今天,作为人才自身、用人的领导应该注意些什么?

  教师总结:(1)人才自身:不妨自荐(自荐并不等于出风头,自荐是为了推销自己;目的是为社会做贡献,实现自身价值,不必介意用什么方法)。

  (2)领导:不可妒才,努力相士,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四、归纳总结毛遂的人物形象

  1.人物的出场不同凡响。《毛遂自荐》可以说是一篇人物传记,但其开篇并未像一般的人物传记那样先交代人物的籍贯,而是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秦军大兵压境,赵国于是派平原君前往楚国订立联合抗秦的盟约。平原君决定带二十个门客一起前往。但“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在这关键时刻,毛遂挺身而出,“自赞于平原君”。平原君一行来到楚国后,与楚国的`盟约迟迟不能订下来,“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此时,其他的门客一致推举毛遂,毛遂于是“按剑历阶而上”。

  2.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一用其他的门客衬托毛遂。当毛遂自荐后,“十九人相与目笑而未发也。”显然瞧不起毛遂。但到楚国后,“与十九人议论,十九人皆服。”先抑后扬,表现了毛遂的才华。在盟约迟迟不能确定的时候,十九人一致推举了毛遂。这又进一步表现了毛遂不同一般。二用平原君衬托毛遂。“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与毛遂的三言两语,“遂定从于殿上”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毛遂的胆识和辩才。平原君从开始不信任毛遂到最后“胜不敢复相士”,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又从侧面表现了毛遂的才华。可见,对比衬托的运用,是本文刻画毛遂的重要手段。

  3.语言的个性化。平原君以锥处囊中为喻,说毛遂没有才能。而毛遂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说自己并未处囊中,如果有机会的话就“非特其未见”而是“脱颖而出”。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毛遂说服楚王时的一段话。毛遂首先是压之以“力”:“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一下子震住了楚王。再激之以“耻”:“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最后动之以“利”:“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三言两语,将盟约订了下来。毛遂以极富个性的语言,表现了他过人的胆识和高超的辩才。

  (五)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平原君为什么不认识毛遂?

  2.毛遂为什么要脱颖而出?

  3.毛遂凭什么能说服楚王“定从”?

  4.平原君为什么“不敢复相士”?

  5.从毛遂自荐中我们受到哪些启示?

语文教案 篇6

  一、激情引趣,谈话导入

  师:今天,咱们班要来一位小客人。瞧!她正朝我们走来了!

  (播放课件,可爱的植物小精灵由远走近,边走边介绍有趣的植物知识。)

  师:听了小精灵的介绍,你对植物一定很感兴趣吧!想去认识它们吗?

  生:(齐答)非常想!

  (点评:起始环节为整节课创设了情境,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再配上小精灵生动有趣的介绍,使学生对植物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为学习作好了良好的铺垫。)

  二、精读课文,理解重点

  师:通过刚才的检查,我发现小朋友自学得不错,能流利地读课文。那么我们再来读课文,边读边想两个问题:

  1、课文写了哪几种植物?用“——”划出来。

  2、植物妈妈在什么方面有办法?

  (生自读,师巡视。)

  生:课文写了蒲公英、苍耳、豌豆这三种植物。

  (师贴三种植物的图片。)

  生:植物妈妈在传播种子方面有办法。

  师:你认为哪位植物妈妈最聪明,她的办法好在哪?

  (生自由进行讨论,师巡视。)

  生:我认为豌豆妈妈最聪明!她只要让豆荚在太阳底下晒晒,就可以把种子传播出去。

  师:豌豆们到底是怎样离开妈妈的呢?我们去看看。

  (播放课,:豌豆传播种子的全过程,并配有解说。)

  师:豌豆娃娃蹦着跳着出去旅行,多开心呀!小朋友们,你们出去旅游,高兴吗?

  生:(齐答)高兴。

  师:对呀,所以,这儿要读出高兴的语气来。谁来试试?

  (指名读—点评—再指名读—点评。)

  (点评: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朗读指导,十分到位。)

  生:我认为苍耳妈妈最聪明!她让孩子们穿上了带刺的铠甲,只要动物走过,就可以把它们带走。

  师:每一小组的桌子上有一个小礼包,请你们打开。老师送给你们每人一粒苍耳。摸一摸!想想看,它还可以靠什么传播种子?

  生:(都在摸)我刚才把它放在衣袖上。嘿!结果它粘住了我的`衣服。它应该可以靠人传播吧!

  (点评:这个环节设计得很好。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既培养了观察能力,又训练了思维能力、想像能力。)

  生:我认为蒲公英妈妈最聪明。她的种子被风轻轻一吹,就传播出去了。

  师:我们去看看她到底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课件演示,蒲公英传播种子的全过程,并配解说。)

  师:那毛茸茸的降落伞乘着风一朵接一朵出发了,蒲公英娃娃们多开心呀!一起读读。

  师:读得真美!植物妈妈们是不是只有这几种办法呢?请自由读第五节,边读边想:你知道了什么?

  生: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办法不只几种,有许许多多。

  生:大自然的许多知识,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得到,不细心就得不到知识。

  (点评:整篇课文的学习是通过此文转自淘.教。案网().三个思考题和两次自读来完成的。真正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关系。对于重点、难点的突破,教师设计得很好。在思考题的引导下,学生初步自学。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的认知进了一层。)

  三、延伸课外,拓展知识

  师:对呀,我们平时要注意多观察周围的事物。那么,通过你的观察,你还发现了植物妈妈有些什么办法传播种子?

  生:有些果子成熟了,它就自己掉下来,掉进泥土里。

  师:植物王国的博士阿姨还要向小朋友介绍几种呢?我们去听听。

  (播放课件,介绍有关莲子、野葡萄、凤仙花的传播方法。)

  (点评:这一环节很好地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并且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中的“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大自然的兴趣”这一要点。)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的教案03-31

有关语文的教案04-03

语文小学教案01-03

语文高效教案04-21

语文《绝招》教案06-02

语文教案(经典)07-24

[精选]语文教案10-27

语文教案[精选]10-30

语文教案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