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文明礼仪>中秋节>《中秋节的故事

中秋节的故事

时间:2024-03-01 13:03:14 中秋节 我要投稿

中秋节的故事常用15篇

中秋节的故事1

  嫦娥奔月

中秋节的故事常用15篇

  相传,在远古时代,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因此得到了一颗西王母的仙药,他舍不得妻子嫦娥,便将药交给其保管,谁知这件事被逢蒙知道了,趁后羿不在家,拿剑逼迫嫦娥交出仙药,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后羿无可奈何,又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

  吴刚伐桂

  传说月中有桂树,《淮南子》已言"月中有桂树",后来的传说更加具体,桂树旁又添了一个伐桂之人吴刚。月中之桂树与吴刚的传说,以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一《天咫》所载最为具体,其云:"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意思是说吴刚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发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树--月桂。月桂高达五百丈,随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为对吴刚的惩罚。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玉兔捣药

  此传说最早见于《汉乐府·董逃行》:"玉兔长跪捣药蛤蟆丸,奉上陛下一玉盘,服此药可得神仙。"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种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

  这也源自一个有关后羿和嫦娥的传说。相传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不死药,交给姮娥保管。逢蒙听说后前去偷窃,偷窃不成就要加害姮娥。情急之下,姮娥吞下不死药飞到了天上。由于不忍心离开羿,姮娥滞留在月亮广寒宫。广寒宫里寂寥难耐,于是就催促吴刚砍伐桂花树,让玉兔捣药,想配成飞升之药,好早日回到人间与羿团聚。

  玄宗游月

  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貂蝉拜月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传说貂蝉降生人世,三年间当地桃杏花开即凋;貂蝉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隐入云中;貂蝉身姿俏美,细耳碧环,行时风摆杨柳,静时文雅有余,貂蝉之美,蔚为大观。正是因了这种美貌,让弄权作威的董卓、勇而无谋的吕布反目成仇,使得动乱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宁之象。

  月下独酌

  诗人李白写自己在花间月下独酌的情景。"对影成三人"句构思奇妙,表现了他孤独而豪放的情怀。《李诗直解》:"此对月独饮,放怀达观以自乐也。"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

  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得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之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节的故事2

  中秋节的传统风俗

  1、祭月、赏月、拜月

  《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

  迎寒和祭月,设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2、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3、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

  4、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5、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在福建厦门地区还有博饼的习俗,而且博饼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6、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7、玩花灯

  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

  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8、烧塔

  南方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

  中秋节有什么含义

  1、和谐

  中秋庆贺着期待着丰收,因此也期待着和谐。和者,禾旁加口,人人有饭吃也;谐者,言旁加皆,大家敢讲话也。希望我们的祖国“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有序”,外交上要坚持“和平共处”,国与国之间要“和而不同”,干事业要“和衷共济”,处世要“和光同尘”,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做生意信奉“和气生财”,待人要注意“和蔼可亲”,说话要“和颜悦色”,批评要“和风细雨”,夫妻之间要“和和美美”,等等,不一而足。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中秋佳节阖家团圆、邻里和睦、阶层和合、社区安定、民族团圆、家国和谐、世界大同,其乐融融。正如苏东坡说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九龄说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团圆

  “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节日是民族凝聚的促进剂,有着强大而又神秘的力量,“团圆”是老子“道法自然”的产物,是“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的高度体现,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理念。花好月圆之夜,就是骨肉团圆之时。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从天上的月亮联想到人间团圆,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在兵荒马乱、饥馑连年的岁月,白居易一家兄弟姊妹抛家离乡,天各一方。在凄凉的月夜,诗人举首望月,联想到漂泊各地的兄弟姊妹们此时此刻也会像自己一样望月垂泪,共生乡愁,于是写下这情真意切的思亲名句。

  人世间总是离多聚少,流浪天涯的哀愁与人生的失意总是难以避免,因此,追求团圆就不仅仅是一种现实的需要,还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

  3、敬老

  中秋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这种文化生发于夏商周之时,并与古代养老实践相结合,可以说是一种敬老、养老文化。《礼记》有言:“凡三王养老皆引年,月令仲秋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三王指夏禹、商汤和周文王。因为仲秋时节“月至四阴,阴已盛矣。时以阳衰阴盛为秋,人以阳衰阴盛为老。”三王顺应时令,于仲秋举行养老仪式,对身疲力衰的老人,赠予手杖行路,赐以糜粥饮食,体现了对老年人的尊重。

  4、感恩

  中秋节从其最早的含义来看,就是一套礼仪,它体现了当时的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崇敬,但就更深层次而言,它也表明了人们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认识,体现了一种对于家庭的重视。

  月是民族和谐、家庭幸福的象征。自古以来,中秋节不仅是小家团圆的日子,更是举国欢庆的时刻。从时令上看,中秋是“秋收节”。当然,现在看来,名义上拜月亮,其实念念不忘的应该是自己的祖先吧,还有就是思念那些远方不能够团圆的亲人们。总之,中秋节,就是团圆节,就是溯宗追远,就是一家团聚的节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中秋节的传说故事

  第一:唐高祖与“祝捷饼”

  月饼传说较流行的观点是在唐朝。唐初,东突厥势力强大,李渊太原起兵时曾向突厥始毕可汗称臣,以换取北方的相对安定。唐朝建立后,突厥一方面支持薛举、刘武周等割据势力,与唐朝分庭抗礼。另一方面,又自恃兵强马壮,不断举兵南下侵扰。为了平定北方外患,唐高祖李渊委任当时著名将领李靖为北征总指挥,反击突厥,最终得胜。

  李靖凯旋之日正好是八月十五,恰巧当晚有吐鲁番人向李渊献饼祝捷。李渊其时正与群臣分享李靖胜利的喜讯,看到圆圆的祝捷饼十分高兴,笑对当空,脱口而出“应将胡饼邀蟾蜍”。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应该邀请月亮之神下凡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这可口的胡饼。李渊遂将胡饼分给群臣,君臣一道品尝,赏月。据说,八月十五中秋节吃月饼习俗由此而来,并由宫中传到民间。

  第二:杨贵妃为“月饼”起名

  在早期,人们并不把月饼叫“月饼”,其叫法很多。在唐朝,最流行的叫法自然是胡饼。过去,汉人把生活在中国北方、西方的匈奴、鲜卑、氐、羌、吐蕃、突厥等游牧民族,统称为“胡人”,他们特有的日常食用的面饼,被汉人称为“胡饼”。这种饼圆圆的,糖馅、包以果仁等,很好吃。

  那么,胡饼又是如何改称月饼的?

  有一年中秋节,李隆基和杨贵妃一起吃胡饼赏月,风流成性的李隆基故作风雅,觉得胡饼一名不好听,想改个名字。但起什么名字好呢?一时想不出来。杨贵妃抬头一望,其时高悬空中的一轮圆月,恰如这圆圆的胡饼,遂脱口而出——月饼。李隆基一听,连连拍手叫绝。“月饼”一名,由此叫出来了。

  但这个传说似乎不靠谱,有这样的记载,唐僖宗李儇曾在中秋节赐饼给新科进士,当时此饼并不叫月饼。李儇比李隆基晚生177年,可以肯定在唐代,至少在晚唐,月饼仍不叫月饼的。

  其实,在宋代,人们也不把月饼叫“月饼”,文人喜欢称之为“金饼”。在宋代,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尚没有普及,到了元代,中秋吃月饼的风俗才变浓,但多称之为“月糕”。一直到明代,“月饼”才正式定名,中秋节吃月饼风俗也广为流行。

中秋节的故事3

  皮埃尔摘月亮

  有一个叫皮埃尔的小男孩,他虽然个头不高,却非常想把月亮摘下来当做礼物送给妈妈。可是,月亮太高太高了,任凭皮埃尔找来了爸爸、表兄弟、邻居,还有远方的一大群好心人们帮忙,他总是够不到月亮。伤心地皮埃尔顺着家门口的小路向远方走去。他不停地走,不停地走,直到有一天,他发现自己竟然绕着地球走了一圈,又回到了自己的家里。终于,在所有人的`帮助下,长高了的皮埃尔摘下了月亮。

中秋节的故事4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月亮的礼俗,据《周礼》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农历八月中旬,又是秋粮收获之际,人们为了答谢神祗的.护佑而举行一系列仪式和庆祝活动,称为“秋报”。中秋时节,气温已凉未寒,天高气爽,月朗中天,正是观赏月亮的时令。因此,后来祭月的成分便逐渐为赏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逐渐褪去,而这一节庆活动却延续下来,并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这就是中秋的来历。

中秋节的故事5

  月光男孩

  《月光男孩》也是一本罕见的异型开本。

  这是一本从下往上翻的书,上下两个画面加起来,就变成了一个长长的竖画面了。依卜·斯旁·奥尔森为什么要别出心裁地选择这样一个超长的画面呢?

  因为这是一个从天而降的故事。

  月光男孩为了给月亮寻找另外一个月亮,拎着篮子出发了。他落啊落啊,从天上落了下来,先是穿云而过,然后是飞机、一大群候鸟、风筝、气球、站在梯子上采苹果的小女孩、打扫烟囱的'黑脸男人、红砖房、街道,最后“扑通”一声落到了水里……整个故事就是一个下落的过程。尽管在半道上曾经遭遇过狂风,被吹得东倒西歪,但月光男孩基本上还是一条直线落了下来。

中秋节的故事6

  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有一棵桂树,有五百多丈高,有一个人一直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一砍一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相传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经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天天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戒。但在影视剧中,吴刚杀了嫦娥的玉兔,就自己变成一只小白兔,时常在嫦娥身边晃悠,嫦娥也特别喜欢这只小兔子,也会经常抱在怀里飞来飞去。所以便有了我们所看到的嫦娥奔月,但怀里抱着一只玉兔的海报。

  仙界以砍树之名惩戒吴刚,但没想到他却成为了嫦娥的宠物,也许对他来说这也是幸福的。

中秋节的故事7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逢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逢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逢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逢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逢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逢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节的故事8

  一轮皎洁的明月, 自古就是人们吟咏歌颂的主角, 中秋节的月亮, 更令人怀感温馨。一样的月,一样的中秋,乡愁炽烈,把盏向月,一饮而进,情与思都融在酒中,寄托与祝愿皆在杯里。明月照美酒,月圆酒味浓,酒香随人愿,人盼月更圆。

  中秋的月是美丽的月,是圣洁,美好,吉祥的象征。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与春节、端午、清明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相传中秋节源自于古代祭祀月神的礼仪。《礼记·祭法》:“王宫,祭日也;夜明祭月也。”按古制,天子每年春分时祭日,秋分时祭月。秋分,在八月里,而八月又是秋季三个月中间的一个月,故而叫“中秋”。

  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至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则始于宋朝。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是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也叫"仲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每到中秋,必须进行隆重庆贺,成为全社会人民的重要风俗。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秦汉之时,继承了前代的遗风,都很重视中秋时的祭月活动。汉代时,天子在八月里还要饮经过多次酿成的"酎"酒。唐代已有了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的活动。宋代太宗时,正式确定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东京梦华录》中记: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是时螯蟹新出,石榴、榅勃、梨、枣、栗、孛萄、弄色枨桔,皆新上市。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苑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中秋之时,一般气候清爽,月亮也显得格外明大;酷夏刚过,严冬未临,气候也十分宜人;加之正逢收获的时刻,新禾登场,瓜果飘香,酬谢神祗,开宴饮酒,也是自然之事了。在农历八月十五日这个节日里,无论家人团聚,还是挚友相会,人们都离不开赏月饮酒。文献诗词中对中秋节饮酒的反映比较多,《说林》记载:"八月黍成,可为酎酒"。五代王仁裕著的《天宝遗事》来源华夏酒报记载,唐玄宗在宫中举行中秋夜文酒宴,并熄灭灯烛,月下进行"月饮"。韩愈在诗中写道:"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到了清代,中秋节以饮桂花酒为习俗。据清代潘荣陛著的《帝京岁时记胜》记载,八月中秋,"时品"饮"桂花东酒"。我国用桂花酿制露酒已有悠久历史,二千三百年前的战国时期,已酿有"桂酒",在《楚辞》中有"奠桂酒兮椒浆"的记载。汉代郭宪的《别国洞冥记》也有"桂醪"及"黄桂之酒"的记载。唐代酿桂酒较为流行,有些文人也善酿此酒,宋代叶梦得在《避暑录话》有"刘禹锡传信方有桂浆法,善造者暑月极美、凡酒用药,未有不夺其味、沉桂之烈,楚人所谓桂酒椒浆者,要知其为美酒"的记载。金代,北京在酿制"百花露名酒"中就酿制有桂花酒。清代酿有"桂花东酒",为京师传统节令酒,也是宫廷御酒。对此在文献中有"于八月桂花飘香时节,精选待放之花朵,酿成酒,入坛密封三年,始成佳酿,酒香甜醇厚,有开胃,怡神之功……"的记载。直至今日也还有在中秋节饮桂花陈酒的习俗。

  月到中秋分外明,酒到十五格外醇。中秋圆月与十五美酒共生,留下了多少佳话诗篇。中秋是中国最传统的节日,也是中国历代骚人墨客的最多愁善感的日子,也是常常诗文如泉涌的节令。中秋的酒是最需要的,文人诗人词人月下不能无酒,愁满怀,唯以酒籍之。文章来源中国酒业新闻网而且是应分千斛酒,来洗百年忧,常是酒未到,先成泪。是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残灯明灭枕头倚,谙尽孤眠滋味。金杯泻酒滟十分,酒里华星寒炯炯。中秋的酒是水调歌头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秋的酒有愁绪万千的酒,有豪放邀月的酒,有踏歌的酒,有吊古今,思故乡的酒,挽故旧的.酒,有放不平,道不遇的酒。中秋的思,月下美酒何所寄何所歌,中秋的思念是水调歌头里千里共婵娟的思念,是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那些诗人词客总是征程万里,总是行色匆匆。而且偏是此时,常在客中,馆中,途中。遥闻渔父唱歌来,始觉今夕是中秋。越是团圆之时,越是想往。有客踌躇,古庭空自吊孤影。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愁似晚天云,醉亦无凭。贫得今日无月看,留滞江城。那知孤馆客,独抱故乡愁。是永夜闲阶卧桂影,神京远,惟有蓝桥路近。范仲淹: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苏舜钦:独坐对月心悠悠,故人不见使我愁。中秋的思念是念奴娇韵调的思念,有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有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有洗尽凡心,满身清露,冷浸萧萧发。明朝尘世,记取休向人说。是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诗酒的魂是诗中的思念,是酒里的寄托,感慨是诗,相思是词,豪迈低徊都是歌,诗在中秋真的是歌从衷来,歌唱出来,泪吟出来的,诗歌美文写出来,可以说酒助兴而文才涌。真酒真性真情,非一般情景应酬作,而需要借助中秋圆月,绵绵醇香,才能挥毫而就。

  真是文也中秋,诗也中秋,歌也中秋,吟也中秋,酒也中秋;千年明月,千年歌赋,千年美酒,千年情思,千年鸿福。笔者由衷的祝愿:今年中秋节明月将更圆,美酒将更加醇香芬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故事9

  据说中秋节吃月饼始于元朝。

  当时,中原广大人民无法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反抗元朝。

  朱元璋联合各种反叛力量准备起义。

  然而,朝廷的官兵们搜查得非常仔细,传递信息非常困难。

  军师刘伯温想出了一个计划,命令下属将蛋糕上写着“8月15日夜间起义”的纸条藏起来,然后派人分别送到当地起义部队,通知他们对8月15日夜间的起义作出反应。

  在起义的那天,所有叛军一起作出反应,起义引发了一场大草原大火。

  不久,徐达占领了元大都,起义成功。

  消息传来时,朱元璋非常高兴,他迅速发了一条短信,让全体官兵在即将到来的中秋节与人民一起欢度佳节,并给官员们发放了“月饼”,这些月饼是军队开征时秘密传递信息的。

  从那时起;月饼;变得更加精致和多样化。大一点的就像一个碟子,它已经成为一个很好的'礼物。

  中秋节过后,吃月饼的习俗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节的故事10

  1.嫦娥奔月

  中秋传说故事也传说最家喻户晓的就属嫦娥奔月这个传说了,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干涸,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

  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

  后羿立下汗马功劳,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逄蒙也混了进来。

  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一半,能长生不老,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逄蒙看到了。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逄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轻而易举的骗过了后羿。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逄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逄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逄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每天都到月亮前观望着爱妻。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和月饼,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这个嫦娥奔月的故事以鲜明的态度和绚丽的色彩歌颂、赞美了嫦娥,与古文献有关嫦娥的记载相比较,可见人们对嫦娥奔月的故事做了很多加工,修饰,使嫦娥的形象与月同美,使之符合人们对美的追求。与现代流传甚广的“嫦娥奔月”相左,《全上古文》辑《灵宪》则记载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lsqu;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rsqu;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嫦娥变成癞蛤蟆后,在月宫中终日被罚捣不死药,过着寂寞清苦的生活,李商隐曾有诗感叹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2.玉兔捣药

  相传有三位神仙变成三个可怜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兔子求食,狐狸与猴子都有食物可以济助,唯有兔子束手无策。后来兔子说:“你们吃我的肉吧!”就跃入烈火中,将自己烧熟,神仙大受感动,把兔子送到月宫内,成了玉兔。陪伴嫦娥,并捣制长生不老药。

  3.玉兔入月宫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对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它们有四个可爱的女儿,个个生得纯白伶俐。

  一天,玉皇大帝召见雄兔上天宫,它依依不舍地离开妻儿,踏着云彩上天宫去。正当它来到南天门时,看到太白金星带领天将押着嫦娥从身边走去。兔仙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就问旁边一位看守天门的天神。听完她的遭遇后,兔仙觉得嫦娥无辜受罪,很同情她。但是自己力量微薄,能帮什么忙呢?想到嫦娥一个人关在月宫里,多么寂寞悲伤,要是有人陪伴就好了,忽然想到自己的四个女儿,它立即飞奔回家。

  兔仙把嫦娥的遭遇告诉雌兔,并说想送一个孩子跟嫦娥作伴。雌兔虽然深深同情嫦娥,但是又舍不得自己的宝贝女儿,这等于是割下它心头的肉啊!几个女儿也舍不得离开父母,一个个泪流满面。雄兔语重心长地说道:“如果是我孤独地被关起来,你们愿意陪伴我吗?嫦娥为了解救百姓,受到牵累,我们能不同情她吗?孩子,我们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孩子们明白了父亲的心,都表示愿意去。雄兔和雌兔眼里含着泪,笑了。它们决定让最小的女儿去。

  小玉兔告别父母和姐姐们,飞到了月宫陪伴嫦娥居住了!

  4.吴刚伐桂

  抬头仰望明月,可见当中有些黑影,在我国便传说这就是吴刚在伐桂。唐代,演绎出吴刚砍桂的神话,传说月中桂树高达五百丈,这株桂树不仅高大,而且有一种神奇的自愈功能。有一位西河人姓吴名刚,本为樵夫,醉心于仙道,但始终不肯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而他也不断地砍下去。到最后,也没能将那树木砍倒。

  5各地月饼的传说

  月饼象征团圆,是中秋祭月和拜土地公的必备祭品。而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是由元朝末年流传下来的。

  元朝末年,汉人打算起来反抗蒙古人的统治,却苦于无从传递消息。后来刘伯温想出一条计策,到处散布流言,说有冬瘟流行,除非家家户户都在中秋节买月饼来吃,才能避免。人们买了月饼回到家中,发觉里面藏着纸条,上面写着:“中秋夜,杀鞑子,迎义军!” 于是众人纷纷起义反抗统治者,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就是这样留下来的.。

  无锡人中秋早晨一般都吃红烧玫瑰糖芋头,据说也与此有关。相传蒙古灭宋之后,民族压迫深重,汉人时刻都想反抗。有一年,大家约好中秋之夜一齐动手。为了厌胜,人们要吃红烧芋头,象征“鞑子”人头落地,这就是现在中秋节吃糖芋头的来历。

  这个传说在潮汕各地则变异为:当时元朝统治者规定,每户潮人家都要住一个蒙古兵,受汉人供养,监视汉人的行动,并且只允许三家共用一把菜刀。老百姓恨极了,便趁着中秋节吃月饼的机会,把相约举事的纸条,放在月饼馅子里。潮人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因此每至中秋,则以芋头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广东各地有中秋节吃芋头的习俗,据说是纪念元末杀鞑子的历史故事,中秋节杀鞑子后,便以其头祭月,后来改以芋头代替。至今广东人剥芋皮时仍称为“剥鬼皮”。 这就是我从电脑上知道的故事。

  6玄宗漫游月宫

  在唐朝,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就是玄宗漫游月宫的传说了。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7.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节的故事11

  传说嫦娥的丈夫———后羿,是一个射箭高手,本是玉皇大帝身边的一位宠臣,当时玉皇大帝有十个太子,也就是十个太阳,玉皇大帝规定每天一个太子(太阳)轮流出去值班,给地球人间提供照明与温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后来日子长久了,这些"太子帮"们整天只顾吃喝玩乐,纪律松懈,思想变质,对每天轮流值班为人民服务的事逐渐感到厌倦。于是,要么谁也不愿意去值班照明,要吗,大家一起到地球上空去玩耍,完全不遵守玉皇老子制定的老规矩。因此,弄得地球人民苦不堪言,或是,几个月看不到太阳,或是,十个太阳一齐出来,烘烤得大地河流干涸,庄稼枯死,饿死无数人民。于是各地菩萨,神明纷纷上书天宫,向玉皇大帝诉苦,求救。玉皇闻讯,龙颜大怒,责令后羿全权处理此事,并赐给"先斩后奏"的令箭牌。后羿接令后赶赴人间,他一看人间悲惨的现状,不由怒火在心中燃烧,不加思考,取出一支箭矢,嗖的一声,向一个太阳射去,立刻一个太阳落下,变成一只死乌鸦,又取出第二支,第三支……一直射了第九支,发现箭囊空了,才停下手来。原来尧帝深知后羿是个有勇无谋的人,早就预料到后羿会意气用事,做出过左的行为,他暗中偷去一支箭矢,于是留下一个太阳照耀至今,地球得救!人民欢呼后羿万岁!

  正当后羿得意忘形,想回天廷向玉皇大帝请功领赏之时,突然嫦娥哭丧着脸来到后羿身边,告诉他一个坏消息:"你被玉皇大帝开除官职,革职查办,贬到人间做平民,而且永世不得翻身!"后羿问:"为什么?"嫦娥说:"你还不明白,虽然你为人民除害,立了大功,但是你杀了玉皇大帝九个太子,伤到统治者最核心的利益,皇上能不发怒吗?"后羿辩驳:"我完全是依王法办事,为民除害,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我有何罪?"嫦娥叹口气,说:"你这个人就是太过忠诚老实了,才落得今日的下场,我一时也说服不了你"。于是她生气地走开。

  后来嫦娥考虑到作为凡人,其他待遇还可以,但是凡人不能长生不老,将来总有一天要死去,使她感到十分忧虑,于是她去西天,向王母娘娘求情,乞讨长生不老药,王母娘娘非常同情他们夫妻不幸的.处境,给她两颗长生不老药,而且交代:"此药不可多得,吃一颗就能长生不老,吃两颗就能升天"。嫦娥欢喜万分,拜谢而归。

  但是,后羿还是想不开,整天情绪低落,酗酒,动不动就对嫦娥发脾气,有时甚至打她,骂她。夫妻感情降到冰点以下,让嫦娥伤透了心,她暗自思量:长此下去,夫妻生活有何意义?唯一的出路是:及早离开后羿,回到娘家,妈妈身边。于是她记起王母娘娘的话,:"吃两颗长生不老药就会升天"经过几天的思考,她狠心地吞下两颗药丸,不久药力发作,顿觉身轻如燕,飞翔起来,她十分欢喜,庆幸自己终于脱离苦海!

  不久飞到南天门,把守天门的官员,听了嫦娥的诉说,老实而且诚恳地告诉她:"你的天庭户口早已经被注销,你不但不能回去居住,而且,按规定我们也不能让你通过南天门。"嫦娥一听,顿时伤心大哭,并大喊:"天哪!这叫我如何是好?我既不能上天,又不能下地"。天门官员们听了,虽然非常同情嫦娥的不幸遭遇,但是爱莫能助。最后他们建议嫦娥飞向月球的广寒宫,那里只有一个吴刚居住,据说他也因在天廷犯了错误被囚禁在那里,劳动改造,因此不敢对你非礼。于是嫦娥只好接受了他们唯一的建议飞向月球的广寒宫。

  自嫦娥不辞而别以后,后羿情绪更加糟糕,整天酗酒,脾气更加暴躁,经常对他的学生逄蒙发脾气,骂他,打他,令他无法忍受。逄蒙本是后羿最优秀的学生,也是天下第二射箭高手,有一天,趁着与后羿出去打猎时,用暗箭将后羿射杀,逄蒙从此成为天下第一射箭高手。一代忠臣———后羿就这样结束了他的一生!

中秋节的故事12

  中秋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因为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且又因农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称中秋。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秋传说

  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干涸,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后羿立下汗马功劳,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逢蒙也混了进来。

  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逢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逢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轻而易举的骗过了后羿。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逢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逢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逢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因此每天都到月亮前观望着爱妻。

  后羿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玉兔捣药

  月亮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人们称为“玉兔”.据说玉兔跪地捣药,制成蛤蟆丸,常人若服用蛤蟆丸,便可长生不老。

  关于玉兔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古时候有3位神仙,化身为3个可怜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及兔子乞食。狐狸及猴子都不愿意拿出自己的食物接济他们,但兔子没有食物,它却告诉老人说:“你们饿了,就来吃我吧。”说完,纵身跳入烈火之中。3位神仙深为感动,于是把兔子的魂灵送到了广寒宫,便成了玉兔。后来,玉兔就在广寒宫里和嫦娥相伴,并为百姓捣制长生不老药。

  还有一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对修行千年得道成仙的兔子,它们有4个可爱的女儿,个个生得纯白伶俐。

  有一天,玉皇大帝召见雄兔,它踏着祥云飞到天宫。当它进入南天门时,突然看到太白金星带领天兵天将押着嫦娥从身边走去。嫦娥无辜受罪,雄兔深表同情。他想,嫦娥一个人关在月宫里,一定非常寂寞悲伤,要是有人陪伴她就好了,于是想到自己的4个女儿,它立即飞奔回家。

  雄兔回到家中,把嫦娥的不幸遭遇告诉雌兔,并说想送一个女儿陪伴嫦娥。雌兔舍不得宝贝女儿,女儿也舍不得离开父母,一个个泪流满面。雄兔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被孤独地关起来,你们愿意陪伴我吗?嫦娥为了解救百姓,受到牵累,我们能忍心她常年寂寞孤独吗?孩子们,我们可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女儿们明白了父亲的心,都表示愿意去。雄兔和雌兔商量,就让最小的女儿送去到月宫陪伴嫦娥去了!

  中秋节的其它称呼

  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中秋节的祭月习俗

  皇家祭月

  所谓“日者,阳之主”,“月者,阴之宗也”。在先人的观念中,日月代表着阴阳两极,两者和谐是万物正常生长的保证。《礼记·祭义》中记载:“日出于东,月出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至天下之和。”所以先人十分重视祭祀日月。

  春秋末年《周礼》记载:“中春昼,击土鼓,龡《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描述的是先人在中秋夜击鼓奏乐,祭月迎寒的场面。《礼记·祭义》有“祭日于坛,祭月于坎”。即按日月所代表的阴阳关系,祭日于高台,祭月于坑穴。《史记·封禅书》还记载:“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即用牛祭日,用羊猪祭月。

  秦汉时期祭月在皇室礼仪中继续传承。秦时,各地均建有日月祠,山东有日主祠、月主祠。秦始皇祭日于成山,祭月于莱山。汉武帝时,则“夕夕月则揖”,行朝日夕月之礼。北魏、隋唐直至明清历代沿用秋分祭月礼仪。明世宗时,还在北京修建夕月坛,专供天子于秋分设坛在夜晚祭祀月神,这就是现在的北京月坛公园。《明嘉靖祭祀》记载:“秋分祀夜明于夕月坛。”又曰:“夕月坛每三岁一祭。祭以丑、辰、未、戌年行事。朝日则遣文臣,夕月则遣武臣。”即每三年一大祭,遇丑、辰、未、戌年皇帝亲自在月坛祭月。其他年份则派文臣代祭日,遣武臣代祭月。

  民间祭月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先为朝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的祭月礼仪,也逐渐流传到汉族民间。礼仪式的皇家祭神行为变成了大众化的功利性民俗活动,并逐渐形成了一种风俗沿续下来。同时,祭月的日子,也由秋分日移到了离秋分最近的满月日————中秋。

  宋代起秋祭月习俗开始成为求月神赐福,男人求功名利禄,女人则求貌美如仙。宋代金盈之《新编醉翁谈》卷四“八月”中记载:“中秋,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官,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颜如皓月。”

  明清时期,中秋祭月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祭拜仪式。明代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记述了明朝北京的中秋风俗:“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花。纸肆市月光纸,绘满月像,趺坐莲花者,月光遍照菩萨也。华下月轮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捣药臼中。纸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缤纷。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描述的是中秋节夜世人面月出方位设祭案,案呈月饼月果等圆形供品,对月拜祭。而后焚毁月光纸,分食祭祀供品。

  祭月活动在民国期间仍然风行,只是四九年后才因形势的变化而逐渐消失,所以现代人中秋节只知吃月饼而不知祭月。然而,近几年来又重新开始出现由官方或汉族民间组织的祭月活动。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而着称。孔夫子有“不学礼,无以立”的庭训。祭祀礼仪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排在我国传统“五礼”首位的吉礼,就是祭祀天地神灵之礼。

  所以说,祭月活动重新受到重视应该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为祭祀礼仪是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每年清明节祭祀黄帝陵、端午节祭祀屈原、中秋节祭月以及孔子诞辰日(八月二十七日)的祭孔大典等活动,将会成为中华民族传承千年中华文明的主要礼仪。

  祭月仪式

  明清时期祭月仪式,即如《帝京景物略》所述,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祭祀活动,这也是唐朝后根据“中秋月圆”而发展出的以“家人团圆”为主题的汉族民间祭月活动。

  祭月要持肃敬之心。《论语》有“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之说,即祭神要敬神如在身边。祭月前最好要能够沐浴更衣,以示对月神之敬意。

  中秋夜家人团聚一堂,面对月出方向设祭案,案前高挂月神像(俗称月光纸),案上放置月饼、祭酒、西瓜(切成莲花状)或其他水果、以及其他食品作为祭祀供品,外加红烛两支、小型祭香插座(或香炉)一个,酒杯(或酒爵)三只。如行跪(汉代又称经坐,即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拜礼,则需在案前铺设跪拜席位。

  家人中选主祭一位(明清逐渐有“男不祭月”的习俗,故主祭一般是家中女性长者。但现代祭月可以不考虑明清的这一习俗。另外,为了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主祭之职也可由家中年幼者担任。习俗可承可破,不必一味拘泥。),其职责是代表并引领家人行使祭月的礼仪。另选赞礼一位,主导祭月的过程。

中秋节的故事13

  吴刚伐桂

  抬头仰望明月,可见当中有些黑影,这便是传说的吴刚在伐桂。吴刚砍桂的神话据说是在唐代演绎而成,在民间流传中也有不同版本。

  传说吴刚是天庭中的一位粗鲁的天将,被嫦娥的美丽深深吸引。也不顾对方的拒绝,一次又一次地跑到月宫纠缠。嫦娥不堪其扰,于是指向月中桂树说,它枝条太长了,今夜你若能将它砍断,便答应你的追求。吴刚心花怒放,心想这算什么难题,抡起斧头就砍。可每次拔出斧头,桂树的树身便恢复如初。于是他一斧又一斧地砍,桂树总是不断。一至砍到今天。

  也有传说中吴刚是位凡人:一位西河人姓吴名刚,本为樵夫,醉心于仙道,但始终不肯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株五百丈的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而他也不断地砍下去。

  嫦娥奔月

  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逄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逄蒙假装生病,没有外出。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逄蒙持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逄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逄蒙早已逃走,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嫦娥,这时他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思念妻子,便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时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玉兔入月宫

  相传有三位神仙变成三个可怜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兔子求食,狐狸与猴子都有食物可以济助,唯有兔子束手无策。后来兔子说:“你们吃我的肉吧!”就跃入烈火中,将自己烧熟,神仙大受感动,把兔子送到月宫内,成了玉兔。

  玉兔捣药

  嫦娥身边有只玉兔。据说嫦娥身体变轻,开始升空时,惶恐中抱起了一直喂养的白兔。白兔便随她一起上了月亮。玉兔在月宫有一只捣药杵,夜晚在药臼中捣制长生不老的灵药。这个神话传到日本后,变成了玉兔在捣年糕。

中秋节的故事14

  4、玉兔捣药

  有关中秋节的故事,此传说最早见于《汉乐府董逃行》:“玉兔长跪捣药蛤蟆丸,奉上陛下一玉盘,服此药可得神仙。”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种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玉兔恐怕是嫦娥在广寒宫中最早的玩伴吧。

中秋节的.故事15

  一年一次的中秋节到了,我很期待,因为在今天爷爷奶奶都会来到我家过年啦。

  客人一个个的来到了我们家,饭已经做好了,爸爸也买来了美味的月饼,我们吃完饭,大人就做在沙发上聊天,妈妈就又端来几块月饼,我们便慢慢品尝了起来,这时,夜幕降临,柔和的月光洒在阳台上,我站在阳台上,看着皎洁的月亮,月亮像一只大玉盘挂在天上,我想:玉兔和嫦娥姐姐是不是也在吃月饼呢?

  我一转头,看见爷爷奶奶的脸上挂满笑容,这时,我的'心里想出了四个字:“团团圆圆!”

  中秋节的故事50字简单3

  中秋节那天,爸爸从南丰来到甘竹,带我回老家过节。

  那天,家里没有摘莲子,我们做完作业就快乐的玩,有的玩球,有的看电视,还有的玩老鹰捉小鸡。

  中午到了,大姑姑和二姑姑两家人也全来了。饭熟了,有饺子,有米饭,有面条,有月饼,还有一桌好菜,非常丰盛

  晚饭后,我们大家一起到阳台上边吃月饼边看月亮,月亮又大又圆,真像个大玉盘。爷爷告诉我们,中秋节吃月饼表示一家人团团圆圆。我们开心的笑了起来。

  我永远忘不了这个热闹的中秋节。

【中秋节的故事】相关文章:

中秋节故事04-22

中秋节的故事12-01

中秋节的传说故事05-09

中秋节的传说与故事05-09

关于中秋节的故事06-13

我与中秋节的故事12-12

中秋节的传说故事01-29

中秋节的故事或诗词01-30

中秋节的由来故事01-29

[实用]中秋节的故事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