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3-04 08:28:58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理解作者从“脱险”经历中感悟到的人生哲理,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预想

  二:谈话导入;同学们,你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过困难吗?遇到过什么;

  师:比如:老师让你把《春》背下来,你会不会想:那;

  师:学习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来,一起读------明确了目标,

  教学目标:

  1、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 理解作者从“脱险”经历中感悟到的人生哲理,激发战胜艰难险阻的勇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预想二: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过困难吗?遇到过什么困难?

  师:比如:老师让你把《春》背下来,你会不会想:那么长的文章怎么背下来?升入初中以来,你觉得自己比较努力,但成绩总和别人有差距;你很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总是遭到同学的误解??究竟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相信学后你一定会深受启发。 师:板书课题、作者。请同学们读出课题及作者。

  师:学习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来,一起读------明确了目标,接下来我们就走进文章,了解内容。

  二、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请同学们快速的默读课文,做到眼到、手道、心到。要求:

  1、 圈点出不认识读不准的字词。

  2、 画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还有小组不能解决的字词吗?你可以提出来。

  (课件出示字词,检测读音)

  我们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学习的情况.(课件出示抢答题)

  抢答:

  1、(时间)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2、(地点)故事发生在哪里?

  3、(人物)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4、(起因)我们去爬山的原因是什么?

  5、(经过)“我”在爬山中遇到了什么困 难?

  6、(结果)我是怎样脱险的?

  (1)、时间:七月里的一个闷热下午

  (2 )、地点:费城的悬崖上

  (3)、人物:“我”,内德、杰利五个小男孩、父亲

  (4)、起因:无聊,决定爬悬崖

  (5)、经过:小伙伴爬下了悬崖,我害怕得在悬崖上陷入了进退两难的险境。

  (6)、结果:在父亲的引导下,我一步步爬下悬崖(顺利脱险)并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师:现在,你能抓住记叙的要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吗?

  3、抓住记叙的要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给学生概括内容的方法: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 孩子们,请展示你们的星级奖励,让老师看看哪个小组获得的最多。

  三、赏读品析,感悟文本。

  通过概括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内容,文章写的是“我”童年一次“爬悬崖脱险”的经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呢?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课件出示问题:

  1. 当“我”陷入险境时“我”是什么心情?你从那些语句中读出的?谈谈你的体会。

  师:当我陷入害怕恐惧甚至绝望中时,父亲来了,那么父亲是怎样指导我脱险的呢?请同学们自由组合,

  分角色朗读16--22段。

  2.思考:在脱险的过程中,我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 请画出能体现我心理活动的语句。

  分析“我”爬下悬崖时心理经历过几个变化过程?

  最初:毫无信心 “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信心顿生 “这似乎是能办到的”

  随后:信心大增 “我”能办到

  最后:产生巨大成就感。

  [教师小结]:作者在这次爬悬崖的过程中内心发生过巨大的波澜,从深深的绝望到有了信心,到信心大增,到产生巨大的成就感,作者一步一步走向了成功,他不仅仅是完成了爬悬崖的过程,更是完成了自己内心的一次成长。

  四、合作交流,探究主题

  1、这次的经历让他成长了很多,获得了很多,那么他在这次经历中获得了什么人生经验?

  请自由朗读最后一段,找出相关的'句子。

  (我提醒自己------的地方)

  师:很好,我们一起来读这一句。

  2、通过这件事,作者学会了应对困难的方法,那就是“走一步再走一步”,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生:不去想困难有多大,只想到到达下一个目标是我容易办到的。

  生: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是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地走下去。 明确:走一步,再走一步,就是说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然后一步一步走下去,就是有天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五、畅谈收获

  学习本文后,你有什么收获?或得到什么启示?

  面对困难,不畏惧害怕,要冷静分析,循序渐进,克服困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现远大理想,要从小事做起,小进步会积累成大成功。

  结束语:

  师:小结:居里夫人曾经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进入初中,在这人生新的起点上,我们只要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的走下去,就会有收获。希望和成功永远召唤着你,只要“走一步,再走一步”就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师:最后让我们以残疾少年吴强一首诗歌共勉:

  同学们,“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莫顿.亨特能够从一件小事中,感悟出人生的哲理,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面对生活,你们也会有诸多的感受,试以“那件事告诉了我”为题,写出你心中的感悟。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一、领会文中描写景物委婉细致,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朗读、背诵

  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识,展现春的意境。

  今天,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

  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怎样描绘春色的?(同学背诵:“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簿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油东吴万里船。”)王安石在《泊船瓜州》中又是怎样描绘的?(同学背诵:“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舜钦在《淮中晚泊犊头》的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同学背诵:“春阳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铜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二、进行比较,激发兴趣。

  以上背诵的诗都是绝句,容量有限,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春的,今天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再说,春就在我们身边,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文中写的这些景物的姿态、色彩等等你注意到没有呢?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大好春光,寻找与作者观察的差距。

  三、学生朗读全文,要求:

  1.提出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2.文中以迎接春天写到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

  注意正音:

  巢Cháo巢应和hè酝酿yùnniàng晕yùn

  第一节迎接春天。(第一段)

  第2至7节描绘春天。(第二段)

  第8至10节歌颂春天。(第三段)

  四、讲读体会:

  1.第一段:迎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近”用得十分准确,告诉我们春天还未来到。

  (2)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第二段:绘春。

  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先用一句话对春回大地作了概括形象的描绘,然后再分别作细致的描绘。

  (1)齐读总写的一句话“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一切”说明什么?没有一个例外。

  “然”,是词尾,表示状态,样子的意思。

  (2)朗读第2节。总写春回大地后,先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怎样描绘的?

  山、水、太阳的脸。

  朗润:明朗,润泽。“朗润”是怎样一幅情景呢?出示月历上山景彩色照片;再叫学生看外语课发的《Lookandsay)里第140幅“hill”这幅画,那个山,就是润泽的样子。

  水涨Zhǎng

  “朗润”“涨”“红”,非常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的山、水、太阳。

  背诵第2节。

  (3)第3节写小草,写得很细。从哪些方面写的?哪些词特别用得好?

  钻,写生命力。嫩,写质地。

  绿,写颜色。……满是的,写范围。

  软绵绵,写姿态。

  “钻”,用得非常好,写草的.旺盛的生命力,人盼望着春天,革从泥土里钻出来,盼望春天。

  草好,人欢乐。

  朗读、背诵。

  (4)第4节写什么呢?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一派怎样的景象?

  树,花,蜜蜂,蝴蝶,野花。

  眨zhǎ

  赶趟儿:争先奔赴目的地的意思。

  写花的争春,花的色彩,花的甜味,结的果实。

  花下是怎样的情景呢?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哪个词?“闹”“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

  为什么野花会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没有明写风,但风寓在其中;没有明写太阳,但太阳寓在其中。比喻用得形象生动。

  细笔描绘了一幅繁花似锦,昆虫喧闹,春意盎然的美景,色彩鲜艳,层次分明。

  朗读背诵。

  (5)第5节写风,写鸟,写牧童的短篇。怎么写的呢?

  背诵僧人志南的诗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基扶我过桥东。沾衣不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写风的“抚摸”,风的芬芳醒郁,鸟的呼朋引伴棗叫朋反,引伙伴,短笛的嘹亮。

  鸟的清脆的声音,轻风流水的声音,牧童短笛喷亮的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首非常动听的春天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

  朗读。

  (6)雨中的景色描绘得同样十分动人,先写雨的形态,再写雨中景色。找两个词把雨的形态讲出来。

  “细”和“密”。二个比喻形象生动。

  接着写雨中屋、雨中树、雨中草、雨中人,怎么写的呢?

  朗读第6节,开展想象。

  “绿得发亮”“青得通你的眼”,把树木、小草经春雨淋浴后的鲜艳色彩描绘得十分逼真。“逼”什么意思呢?可以在全安石的《书湖明先生壁》诗中找一句话来形容。“两山排阈送青来”,两座山好像把门推开,把青送到眼前。灯光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雨中景是静的,但静中又有动,笔笔紧扣春天。

  (7)第2到6节着重写景,第7节着重写人。寥寥几笔。天上地下,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写到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计”,计划。一年中要做的事,一年的计划,在春天要好好地打算打算。

  工夫:时间。

  朗读第7节,体会:寥寥几笔,有景有人,勾出了春光无限好的美景。

  (8)小结:

  这一部分绘春是全文的重点。细笔描绘,绘声绘色绘态,绘幼绘静,语言非常生动。比如说,写草的生命力,用“钻”;写热烈的气氛,用“闹”:写小草的青,用“逼”。细致的描绘来源于什么?细致的观察。观察以后还要怎样呢?表达出来。要仔细读书,积累词语,描绘起来就会形象生动了。

  3.第三段:颂春。

  (1)朗读8、9、10节。

  (2)在给春以后,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来颂春,用了什么手法呢?

  用比喻手法。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

  五、作业:

  1.诵读全文,仔细体会本文用词造句的妙处。体会那些像小河里的水流淌一样的词句是怎样从笔端流淌出来的。

  2.下周去长风公园春游,仔细观察春景,领略大好春光,写一篇《春天的歌》,也可自己命题。

  板书设计

  总写一切

  山、水、太阳的脸(远)

  草:钻、嫩、绿、满、软绵绵

  花:开满,红、粉.白、甜味儿(树上、花间、地上)

  绘春分写风:抚摸、酝酿

  雨:细、密

  人:赶趟儿

  颂春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

  教学后记

  教后:

  1.接初一下学期班级后,自选了这篇教材作为补充读物。第一次教学生写景的散文,着力于细,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

  2.学生十分喜爱,两节课教下来,学生已能背诵。

  3.兼带教“百花争艳”“繁花似锦”“芬芳黎郁”“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红杏枝头春意闹”等问句。

  4.比较“买、卖”“胀、涨”。

  5.有些地方过于细碎,要改进。

  又记:

  第二次教《春》时,吸取了前次教得细碎的教训,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内客只作了粗线条的分析,学生读得比较流畅,但在写作上反映的效果反不及前次。第一次抓住细笔细绘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学生在习作上明显地进了一步,写景不是大而化之,笼笼统统,而是平时注意细致地观察,下笔具体得多,生动得多。要注意:纠正教学中缺点时,不能把长处也甩掉。(教案略)

  又记:

  第三次教《春》时,又作了较大的更动。一是加强了单元教学,把《春》《海滨仲夏夜》《香山红叶》和《济南的冬天》结合起来考虑,除抓住特点,比较异同外,引入课文也重新作了设计。设计是这样的:法国雕刻家罗丹曾这样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它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也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然而,它似乎是各种美的组合。尤其是我们祖国壮丽的山河,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香、夏、秋、冬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方,展观出不同的美姿。现在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组描写四季景物特征的情文并茂的散文。通过反复诵读,咀嚼推敲,来领会它们精采的写法和表现的情境美。二是加强思维与语言的训练。先给学生做样子,就春草的描绘进行分析,明确写了些什么,从哪些角度描绘的,哪个词或哪些词川得特别精当,描绘时主要运用哪些方法。然后帮助同学自读课文,有条理的进行分析。学生把理解、口述、朗读结合起来,学习的效果比较好。(教案略)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本文来源于西班牙的《都市生活报》,我国《参考消息》翻译并刊登了本文。课文真实地记录了我与问讯处工作人员苏珊交往的过程,赞美了苏珊用心灵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心帮助孩子的善良品质,表达了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

  全文围绕我与苏珊的交往过程这条主线展开,脉络清楚。课文先写我开始以为苏珊是住在电话机里的无所不知的小精灵,只要拨105,就能得到她的帮助。然后写我的手指被锤子砸伤,情急之中拨通了电话,得到了苏珊的热情帮助,对她产生了好感。接着写我与苏珊聊天,苏珊总是用心灵倾听我的声音,耐心地给我帮助与安慰,她成了我从未谋面的第二个母亲。最后写长大后,我利用回故乡的机会与苏珊取得了联系。就在我们约定见面的前夕,苏珊不幸病逝了。我深切地怀念她。

  课文采用儿童的视角观察事物,选取一些平凡的琐事来表现人物品质,语言朴素自然,平凡中包含深情,读来真实可信,生动感人。课文多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手法。如,第十四自然段苏珊?你能告诉我修理这个词怎么拼写吗与第七自然段修理这个词怎么拼写照应;第十五自然段她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希望你的手指已经好了与第五自然段我对小精灵说:我一个人在家,我的手指被锤子砸伤了照应;最后一段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与第十自然段你知道吗,这只可爱的小鸟,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照应。这样写,使得全文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体会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二是进一步领会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我找到了听我说话的人,不由得放声大哭。

  找到听我说话的人,其实就是找到了希望。那天,我在玩耍的时候,手指被锤子砸伤了,非常希望得到帮助,可是家里没有人,哭也不会有谁听见,我显得多么的孤独无助。只好把希望寄托在那个叫问讯处的小精灵身上。听到苏珊的温柔的嗓音,我孤独的心灵一下子得到了抚慰,终于放声大哭。这既是伤痛带来的痛苦的哭,更是在孤独中找到了希望的幸福的哭。

  ②小精灵总是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

  在我的记忆中,苏珊是个无所不知的小精灵。苏珊面对我一个个简单而幼稚的'问题,就像一位母亲那样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在一次次心与心的交流中,两个人的心走在了一起,结成了母子般的情谊。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苏珊的爱心,语言虽然朴实,读来却令人十分感动。

  ③你知道吗,这只可爱的小鸟,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心爱的金丝雀突然死了,我不仅痛苦,同时对死亡充满了恐惧。如何化解我心中的伤痛,不让死亡留给我太多的恐惧呢?苏珊采用了更美好的一种说法。是啊,小鸟到另外一个世界去唱歌了,这是多么美好的事啊!听着这样的话,笼罩在孩子心头的阴影立刻消散了,快乐又回到了孩子的身边。苏珊的善良、乐观由此可见一斑。

  ④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

  谋面就是见面的意思,用如同我第二个母亲来形容苏珊,看得出我对苏珊的爱。苏珊不是我的母亲,我们也从没见过面,是电话线把两个人紧紧地连在一起:苏珊就像母亲那样,耐心倾听我的心声,困难时给予帮助,痛苦时予以安慰。这就是我长大后,离开家乡,知道电话是怎么回事后想见到苏珊的真正原因。文章这样写,也为下文我回到家乡后主动与苏珊联系作了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2)对词语的理解。

  着迷:对人或事物产生难以舍弃的爱好。

  密语:秘密的通信用语。为了保密,通常用数字、字母、单词等代替真实的通信内容,也叫暗语。

  谋面:彼此见面,相识。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体会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

  2.领会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女娲为了拯救劳苦大众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富有智慧,他们凭借丰富、大胆的想象,创造出了许多瑰丽、多彩、优美的神话故事,创造出一个个离奇的神的形象,女娲就是其中的一个。(板书:女娲)传说中的女娲长着蛇的身子,人的头,她见大地上没有人类,就用黄泥捏成了小人,创造了人类,她为了人类的'生存,不顾辛劳,不怕凶险,不停地工作,为人类造福,创造出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女娲补天》就是其中的一个。(板书:女娲补天)

  二、整文感知课文(自读课文)

  1.出示自学提纲:

  ①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②文中哪些地方使你感动?为什么?

  ③有弄不懂的地方请做上记号,准备提出。

  2.学生自学。

  三、检查自学情况(反馈)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天塌下一块,地被震裂,人们被水火所围困,女娲把人们从水火中救了出来。又拣五彩石冶炼,补好了天。)

  2.说出使你受感动的地方。(学生说)

  说说你为什么受感动?能把这部分内容读一读吗?(朗读指导)

  3.质疑。(师生评议解决)

  四、总结

  1.学了课文,女娲的哪一点精神打动了你?(不顾艰险为民造福。)由此,你想到了什么人?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说)

  2.指读全文。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关于女娲的神话故事资料,作为课堂学习的补充。课上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女娲不畏艰辛为人类造福的美好心灵。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学习女娲无私奉献的精神。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 了解“说”的特点。

  2 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

  3 掌握本文的词语。

  4 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捕蛇者说》以独特的写法(衬托、对比)尖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赋税的苛酷,揭示了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不幸,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对残暴统治的强烈愤恨。教学中始终要注意这点。本文词语量大,实词以数十计,虚词“之、以、而、乎、焉”等均各有多种用法。讲明词义(实词、虚词),这是本文教学中要用相当时间来完成的重要任务。

  逐句、逐段讲解。加强诵读、背诵练习。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 作者简介。

  2 “说”的特点。

  3 正音、诵读。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正音。

  四、朗读课文。

  叫三四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读毕,酌情讲评。

  五、默读、理解课文。

  六、布置作业

  1 弄懂词句。

  2 思考各段段意。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 第1—3段的'实词词义、虚词用法。

  2 段意概括。

  教学过程

  逐段讲解课文

  第1段

  一、全班同学齐读。

  二、词句。

  三、内容

  提问一:第一段的段意如何概括?

  讲解:第一段的段意可概括为写异蛇的剧毒、特殊用途以及永州之民争相冒死去捕毒蛇以顶替租赋。

  提问二:作者写这些要说明什么?

  讲解:作者写这些要说明什么?

  讲解:作者写这些是要说明永州之民的这种遭遇乃是皇帝诏令(“王命”)给带来的。

  第2段

  一、叫一名同学朗读。

  二、词句。

  三、内容。

  提问一:第2段的段意如何概括?

  讲解:这段的段意可概括为写蒋氏悲哀地叙说他一家三代都干这捕蛇以抵租赋之事的悲惨遭遇。

  提问二:这段首句“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对蒋氏作介绍,是否还有别的意思?

  讲解:首句不只对蒋氏作介绍,更在抒发作者内心的悲愤之情,“专其利三世矣”,语中含有强烈的讥讽意味。

  第3段

  一、全班齐读。

  二、词句。

  三、内容。

  提问:这段写什么?

  讲解:这段写作者怜悯,同情蒋氏的不幸,并告诉蒋氏打算用“更役复赋”的办法为他解除不幸。

  四、布置作业

  1 熟读第1—3段。

  2 整理这三段中重点实词的意思、虚词“之、以、于”的用法。

  3 思考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1 第4、5段的实词词义、虚词用法。

  2 衬托、对比写法。

  3 柳宗元深切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4段

  一、叫一名同学朗读本段。

  二、词句。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①之乎?则吾斯役②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③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戚”:悲哀。“汪然”:泪水盈眶的样子。

  “涕”:眼泪。“君”:敬称。

  “将”:打算。“生”:使动用法,使……活。

  ①“之”:代自己,我。“斯”:这。②③“之”:的。

  “未若”:不如。“甚”:厉害。“向”:旧时,往昔。“为”:做,干。“病”:苦。

  这几句写蒋氏极为悲哀地回答作者,说如果恢复他的租赋,那么这给他带来的不幸要远比捕蛇给他带来的不幸大得多。

  三、内容。

  提问:本段主要写什么?说明什么?(要求各用一句话作答)

  讲解:本段主要写永州之民在朝廷苛赋重压下“非死则徙”的悲惨遭遇;说明苛赋之害比毒蛇之害更为厉害,更加可怕。

  第5段

  一、全班同学齐读。

  二、词句。

  三、内容。

  提问:结尾这段写什么?

  讲解:结尾段直接抒情,作者愤慨地谴责其害远远超过毒蛇剧毒,比毒蛇之害惨酷得多的重赋苛政,同时言明写此说的目的。

  四、写作特点

  提问:本文为了表情明意,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讲解:本文写作上有两个突出特点:①衬托。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这就令人心悸地看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②对比。以其乡邻60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的遭遇与蒋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触目惊心地表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五、实词总结(文中只作一种解释者不列)

  为 ①作,制成。“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②做,干。“今吾嗣为之十二年”。③为了。“故为之说”。

  已 ①离去,意为医治。“可以已大风”。②已经。“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赋 ①征收。“岁赋其二”。②租赋。“孰知赋敛之毒……”

  疠 ①恶疮。“可以已……瘘、疠’。②疫病,疫气。“呼嘘毒疠”。

  入 ①缴纳。“当其租入”。②收入。“竭其庐之入”。

  岁 ①每年。“岁赋其二”。②年。“积于今六十岁矣”。

  甚 ①很。“貌若甚戚者”。②厉害。“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③超过。“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若 ①好像。“貌若甚戚者”。②你。“若毒之乎?”

  毒 ①怨恨。“若毒之乎?”②有毒的。“呼嘘毒疠”。③害。“孰知赋敛之毒……”

  生 ①活,存活。“君将哀而生之乎?”②生活。“而乡邻之生日蹙”。

  食 ①吃。“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②sì,饲。“谨食之”。

  观 ①看。“今以蒋氏观之”。②考察。“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六、虚词总结

  之 ①的。“永州之野多异蛇”。②取消句子独立性。“悍吏之来吾乡”。③代词。“问之,则曰”(代人,他)“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自己,我)“今吾嗣为之十二年”(代事)“以啮人,无御之者”(代物,蛇)“言之,貌若甚戚者”(代话语)

  而 ①表并列。“黑质而白章”。②表承接。“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③并且。“君将哀而生之乎?”④但是,却。“而吾以捕蛇独存”。⑤连接状语和谓语。“号呼而转徙”。

  以 ①而,如果。“以啮人,无御之者”。②用,拿。“太医以王命聚之”。③因为。“而吾以捕蛇独存”。④根据。“今以蒋氏观之”。⑤表目的。“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焉 ①兼词,于此。“永之人争奔走焉”。②之。“时而献焉”。③语气词。“今其室十无一焉”。

  乎 ①吗。“君将哀而生之乎?”②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③(句中)于,在。“叫嚣乎东西”。

  于 ①在。“吾祖死于是”。②给。“余将告于莅事者”。③及于,到。“积于今六十岁矣”。④比。“苛政猛于虎也”。

  七、布置作业

  1 熟读全文,背诵“蒋氏大戚……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 作课后练习。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31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雷雨教案07-12

有关语文的教案04-03

语文《绝招》教案06-02

语文高效教案04-21

语文识字教案02-22

《语文园地》教案02-21

语文《草原》教案03-01

语文园地教案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