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3-21 08:10:29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领会本文骈散兼行,音韵流畅的艺术风格。

  2.理解本文详略适宜的写作特点。

  3.体会本篇的铺排手法和代古讽今的作用,以及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

  4.理解并归纳“一、爱、取、族、焉、而、天”等词语的用法。

  5.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明确运用想象,夸张等多种手法具体描写阿房宫这一艺术形象,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加强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2.理解文章内容并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秦代时,秦始皇嫌都城咸阳人多,原来的宫廷狭小,就在谓南营造新宫,面积庞大,隔离天日,到秦之都没有完工。直到项羽带兵攻入咸阳,一把火将它烧毁,据说大火足足烧了三个月不灭。这座庞大的宫殿建筑群现在只剩下夯工和台基,它就是阿房宫。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杜牧的《阿房宫赋》。

  二、解题

  1.文体

  “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是介于散文和诗歌中间的一种体裁。《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是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铺的手法。

  赋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时注重铺陈和夸张;结尾多发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多个阶段。本文属于文赋。

  2.背景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此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风雨飘摇。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杜牧此文意在借古讽今,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总结秦王朝骄奢遥逸终政亡国的历史教训,从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希望唐朝统治者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

  三、整体把握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熟悉课文。

  3.学生对照书下注释疏通例文,划出疑难。

  四、指导学生自读1、2段

  (一)第1段:

  1.第一层:“六五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写了阿房宫的背景。

  重点词:

  兀:形——动,被砍光。

  一:名——动,统一。

  学生背诵。

  2.第二层:覆压三百余里。

  写阿房宫的面积。

  学生背诵。

  3.第三层: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写规模气势。

  重点词;北构而西折:北、西名——状

  直走咸阳:趋向。

  学生背诵。

  4.第四层;五步一楼……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写阿房宫的楼阁廊檐。

  重点词:

  钩心斗争:古今异义。

  蜂房水涡:蜂房,水涡,名——状,像蜂房,像水涡。

  学生背诵。

  5.第五层:长桥卧波……不知西东。

  写长桥复道。

  重点词:

  未云何龙:云、龙、名——动,出现之出现龙。

  不霁何虹:虹名——动,出现彩虹。

  学生背诵。

  6.第六层:歌台暖响……而气候不齐。

  写歌台和舞榭。

  重点词:

  气候:环境气氛。

  学生背诵。

  总结:本段从阿房宫的兴建背景,面积,规模,楼阁廊檐,宫内的长桥复道,歌台舞榭等方面描写了阿房宫规模的壮丽。

  (二)第2段

  1.第1层:妃嫔媵嫱……为秦宫人。

  写宫人的来历。

  重点词:

  辇名——历乘车。

  学生背诵。

  2.第二层:明星荧荧……焚椒兰也。

  写宫女众多。

  重点词:

  绿云:绿即青,不用青,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美感。

  梳晓鬟也:晓梳鬟也。

  学生背诵。

  3.第三层:雷霆飞惊……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写宫人的命运。

  重点词:

  缦之:长久地。

  而望幸焉:宠幸。

  学生背诵。

  4.第四层:燕赵之收藏……亦不其惜。

  写宫内奢侈的生活。

  重点词:

  鼎铛玉石,金块缕砾:把宝鼎当作铁锅,把宝石当作石头,把金子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瓦砾。

  学生背诵。

  总结:本段从宫人的情况和宫人的生活来写阿房宫内奢侈的生活。

  五、布置作业

  1.背诵1、2段。

  2.预习3、4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指导学生自读三、四段

  1.重点词:

  (1)秦爱纷奢:豪华

  (2)直栏横槛:栏杆

  (3)可怜焦土:可怜,可惜;焦土:名——动。变成焦土。

  (4)族:灭族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动——意动,以……为鉴。

  2.段落大意:

  第3段:写秦始皇的荒淫导致秦国灭亡。

  第4段:总结历史教训,希望当世统治者引以为戒。

  3.总结:

  第3段用“嗟乎”紧承上两段的'铺陈,转入对秦之历史教训的议论,并领起后文一叹再叹的笔调。使用了六组“使……多于……”的比喻句排比,尽情揭露了秦王朝的奢侈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最后写民众的反抗,迅猛异常,摧枯拉朽。

  第4段讽劝后人引以为戒,是前一段的扩展。作者连续慨叹,情不自禁,“呜呼”之后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嗟夫”以下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的息息相关。最后用“后人”,委婉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秦亡的覆辙。

  三、借古讽今

  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借古讽今,借回领历史来向当地统治者进行讽喻,希望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提醒唐敬宗不要为自己享乐而劳民伤财,最终落得亡秦的下场。

  四、布置作业

  1.背诵3、4段。

  2.完成练习二、三、四。

  附:板书设计

  阿房宫赋

  杜牧

  一、解题:

  1.赋

  2.背景

  二、分析

  第1、2段:铺陈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理念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10个生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感情朗读的能力,阅读想象能力;背诵课文;养成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

  3、情感目标: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

  理解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

  四、教学难点:

  想象这一池荷花为什么像“一大幅活的画”。

  五、教法

  学法

  1.采用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让学生伴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3.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解决教学重难点。

  六、教学准备:

  “荷花小站”设有六个部分,分别为“荷花文化”、“课文学习”,“荷花图展”、“荷花知识”、“网上资源”、“荷花论坛”。这当中既包括课堂教学所用的资源,也包括供学生课后拓展性学习的资源。

  七、教学时间:

  两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咏读古诗,引入情境

  师:导语:同学们,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曾经写过这样一首很美的诗.大家想读吗?

  在音乐声中出示古诗《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让学生咏读想象,进入情境.(学生自由读)好!尽情地读吧!看看这首诗中描绘的是什么美景?(读、交流、板书:荷花)

  师:在你的心目中,荷花是一种什么样的花?你喜欢吗?如果可以,想不想再欣赏欣赏?

  (二)学生利用主题网站自主欣赏荷花图片、视频以及有关荷花的生物知识。

  师: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说你欣赏到的荷花的美。

  师:同学们的词语很丰富,句子也很美。说起看荷花最入迷的人要数叶圣陶爷爷了,他看着荷花时仿佛自己也变成荷花少女,而且在风中翩翩起舞!我们一起来欣赏叶圣陶爷爷写的《荷花》。

  (三)欣赏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荷花美的句子,勾画出来,然后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

  (四)抓2,3自然段中的重点语句,让学生入情入景,欣赏荷花的美丽,激起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引导学生读描写荷花美的句子。

  抓住“挨挨挤挤”,“碧绿”,体会荷叶的'长势美和形态美。

  师:你真会读书,体会得很好,也很会说话!还有哪位同学也喜欢这一句的,也来读一读!

  2、抓住“有的……有的……有的……”学习描写荷花不同姿态的句子。

  师:课文中一共描写了荷花的哪些姿态?找到读一读!

  (生自由读书)

  (网络课件出示荷花池的画面)同学们,这里就是作者所看到的一池的白荷花呢!让我们一起随着画面再来欣赏一番吧!看的时候可以随意地赞美,可以随意地做些动作。

  3、看到这一池的荷花,听到你们发自内心的赞美,可见你们显然都已被荷花迷住了!是啊,真美!就让我们把描写白荷花的这两个自然段再美美地读一读吧!

  随机出示相关文字(指导有感情地读、学生自由地有感情地读课文)

  4、除了课文中写到的这几种荷花的姿态,你还能想象出荷花的其他不同姿态吗?

  学生自由谈,也用“有的……有的……有的……”练习说话。

  5、荷花的姿态这么多,多美呀!你还能从哪些句子体会到荷花的美?

  生:我觉得这一句最美!(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觉得这个“冒”字很美。

  抓住“冒”字教学,给“冒”换个字,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网络课件展示荷花图片)同学们,这就是从碧绿的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荷花,你们想想看,这些白荷花从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是想干什么?

  6、多美的白荷花呀!千姿百态,生机勃勃,让咱们一起有滋有味,满怀激情地赞美这美丽、迷人的荷花吧!让我们再读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相信你会有更深的感受!(自由读、指名读)

  7、指导学生质疑。

  师:这两段话你读懂了吗?有疑问吗?(红线打出句子)

  生:“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什么意思?

  师:让我们随着作者的假设就把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觉得怎么样?

  小组讨论解疑。是啊!这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画家是谁?

  师:是啊,除了“大自然”这位画家具有这样的魔力外,还会有谁呢?

  指导读好这句话。

  8、小结指点学习方法:你们真是学习的主人,既能自己提出问题,又能通过读书、讨论解决问题,真是好样的!

  (五)利用主题网站进行拓展延伸。

  1、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2、欣赏网站上的荷花图片。

  (六)作业。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网络上或画画,或写文章,表达对荷花,对大自然的热爱。

  2、登陆学校网站,和同学们畅谈对荷花,对这篇文章的感受。

  附:板书设计

  荷

  花

  闻

  清香

  荷叶

  挨挨挤挤

  像大圆盘

  看

  荷花

  半开

  全开

  含苞

  想

  变荷花

  九、教学效果:

  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始终贯穿着学生独立自主、合作探索的活动。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学习中了解了事物,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探索,学会了理解运用,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并不是个旁观者。教师的引导是学生自主学习获得成功的保证。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说明:

  本课讲了一件发生在美术课上的事。李丽和林园园是同桌同学,李丽要画树叶时找不到绿铅笔,她向林园园借,林园园找出各种理由不愿意把自己心爱的绿铅笔借给她,后来李丽只好用蓝铅笔画出一片片蓝树叶。林园园看到后,感到很难为情,不由得脸红了。

  课文内容真实、生动,贴近儿童生活,有着较强的生活气息。

  设计理念: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注意:李丽从头到尾都非常有礼貌,林园园则表现得比较自私,不肯把绿铅笔借给同学又不好明说,找了一个又一个借口推托。另外,前后图文结合,组织学生对三次对话进行分析,让学生走进语言,积累语言。加深语言的感悟。让学生走进故事中,对具体的事例进行沟通和交流。

  学习目标:

  1、认识“术、铅”等9个生字,会写“由、术”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对话中人物的语气、神态、动作,让学生自主体会。

  教学难点:理解李丽和林圆圆的三次对话的意思。

  课前准备:课件(教学挂图或投影片)、生字、生词卡片,课文朗读录音磁带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课件演示一片片树叶。

  2.师生对话:同学们,你曾经见过哪些颜色的树叶?

  3.出示蓝色树叶,你脑子里会有什么疑问?

  4.围绕蓝色的树叶讲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呢?你们想知道吗?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主读课文,借助拼音自读生字,画出自然段。

  2.学习生字新词

  (1)认读词语:出示课件:美术铅笔惹人爱吞吞吐吐

  桌子盒子皱着眉头注意削铅笔

  (2)书写指导:认真观察田字格的生字,看清笔画和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用小手在书桌上写一遍。

  (4)书写生字时你有什么提醒小伙伴的话。学生在“田字格中描红并写一个字和书上的字进行比较。“由”、“术”。写后交流。看看哪儿写得好?哪儿需要修改。学生再写一个。要把字写规范。

  3.课文有几个自然段,请5个小朋友读课文,并对听的小朋友提出要求。

  4.课文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5.看课文插图刮风,主人公在干什么?找一找他们的对话,划出来读一读。

  三、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听写词语:美术铅笔惹人爱吞吞吐吐

  桌子盒子皱着眉头注意削铅笔

  二、学习课文

  1.自读自悟,体会李丽和林园园对话的语气。

  2.思考:

  (1)李丽为什么要向林园园借绿铅笔?(原因:一是因为老师要求画树,画树叶要用绿铅笔;二是因为李丽的绿铅笔找不到了。)

  (2)李丽借到绿铅笔了吗?请你自己细心地读课文,找出李丽从头到尾都非常有礼貌,林园园则表现得比较自私,不肯把绿铅笔借给同学又不好明说,找了一个又一个借口推托的语言。

  (3)交流:指名朗读李丽和林园园的对话。

  a讨论第一次对话。

  李丽是怎么借绿铅笔?林园园是怎么回答的?(李丽小声说,林园园吞吞吐吐地回答。随机理解“吞吞吐吐”,并指导朗读她们两人的不同语气。)

  看看第一幅图,出示课件。你喜欢谁说话的样子?此时的林园园画完了画吗?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评价。(引导学生看图说话:她已经把树画好了,树叶是那么绿,真惹人爱。此时的林园园完全可以把笔借给李丽画树叶,林园园这样做很小气、自私。李丽说话非常有礼貌。)

  b表演第二次对话:在你的学习小组里和小伙伴一起练一练,看谁表演得最传神。指名表演朗读。指名学生分角色表情朗读。做一做“趴”的动作给老师看。

  c交流第三次对话:出示第三次说话的内容。在读的过程中,模仿李丽和林园园对话时的语气和表情做一做。用读的方式体会人物的内心。

  (4)朗读感悟,挖掘人物的'内心想法。提高要求:你能把李丽和林园园说话时的语气读出来吗?学生自由练习。

  把三次对话齐读,李丽和林园园的对话,重点体会林园园的话。让学生和林园园“对话”练习。学生自由发言,相机评论。告诉林园园用实际行动为同学解决困难,热情地帮助同学,才是受欢迎的小朋友。

  (5)李丽为什么没接林园园绿铅笔呢?林园园看见李丽画的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

  看看第二幅图,学生结合书上的语言文字或自己的话说一说。

  3.小组讨论:从林园园的脸红,你想对林园园说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说出林园园认识到自己的不对,一定会改正的。

  三、感悟全文,拓展延伸

  学完了课文,你怎么用实际行动为同学解决困难,热情地帮助同学呢?举例说一说。启发学生说话时,要让学生反思学习生活的言行,克服自私,把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融合在学习活动中。保持健康的心态,注意与人友好相处。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的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究和发现能力。

  2、通过“读读背背”和填空,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

  3、以秋天为主题展开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创造情景。

  语言引述:同学们,这段时间我们欣赏了五彩缤纷的秋色,聆听了美妙的秋天的声音,感受到秋雨带给我们的欢乐,也体验到秋阳中放飞的风筝的乐趣。在这美丽的秋天里,让我们进行一次快乐的展示会,把你感受到的秋天的快乐与大家分享,好吗?

  二、快乐展示。

  1、展示自己在秋天里做的'事情、拍的照片或画的图画,有的可以张贴爱教室墙上,全班同学一起观看欣赏。

  2、分组介绍。

  按不同的饿兴趣自由合成小组,轮流讲述最快乐的事情,与大家分享。

  选出代表参加班级展示

  3、班级展示。

  各小组代表可用实物投影的方式展示照片或图片,也可以有感情讲解。

  评选最佳展示员

  第二课时习作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语言引述:我们学了秋天的课文,读了秋天的小诗,还交流了在秋天感受的快乐,下面我们做一个游戏,看谁了解的秋天最多。

  2、比一比谁搜集的描写秋天的词句最多。引导学生交流,帮助学生回顾积累的词句。

  3、比一比谁搜集或画的秋天的图画最美。展示图画,为学生习作作准备。

  二、由说到写,完成习作。

  1、说一说你搜集或画的秋天的图画美在那里。

  2、同学们对秋天这么喜欢,那么就用自己的笔写下对秋天的喜欢吧!

  3、学生习作,可以用课文中学到的词语、句子。

  三、朗读欣赏,修改习作。

  1、完成习作后,同桌互相朗读自己的习作,欣赏同伴的习作并提出修改意见。

  2、各人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课后活动。

  举行一次歌颂秋天的习作展或画展。

  第三课时

  一、我的发现

  1、教师引趣:汉语的构词方式非常奇妙。这堂课我们来了解一下有关颜色的词语,看看从中能发现什么。

  2、教师可先将黄色和绿色这两组词语卡片贴在黑板,并把学生分成男女两组,各读一组词语,看谁先有发现。

  3、学生交流发现,黄色词语是由事物加颜色构成,绿色是由绿加表示颜色深浅的词。再让学生按特点组词,丰富词汇。

  4、让学生读红色与兰色的词语,说说它们的特点。

  5、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说表颜色的词,看谁说得多。

  二、读读背背

  1、教师引述:我国的语言文字非常丰富,有时候人们常常把那些意思相近或相反的词成对地用在诗文中,用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我们先来看看语文园地里的对子歌。

  2、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这两段文字,激发学生兴趣。

  3、引导学生发现哪些词语是相对的。

  4、让学生再读这两段文字,并说说读后的感觉。

  5、试着背对子歌。

  第四课时

  一、我会填

  1、口头填空“匆匆地()”“快活地()”。通过交流,激发兴趣,开启思路。

  2、各人在书上填写。

  4、读读各人填写的词语,适当组织评议。

  趣味语文

  1、绕口令比赛。

  A教师引言:下面我们开展一次绕口令比赛,比赛的要求是看谁的口令另绕得快、准。

  B给学生一定的自读时间,让学生读准、读熟并背出。

  C在小组里先进行比试,选出一至二名最佳选手。

  D各组推出的选手上台开展绕口令比赛。

  E评比后受奖。

  2、拓展活动。

  鼓励学生课余收集绕口令,并熟读成诵,在下一次绕口令比赛中再一显身手。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疏忽、顽强”造句。

  3、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4、 观察一种喜欢的鸟,抓住特点写出它的样子和叫声。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 齐读课题。

  2、 读了课题后,想问什么问题?(鸟儿怎么会说话呢?鸟儿会说些什么?人怎么能听懂鸟儿说的话?)

  二、 初读指导

  1、 自读课文。

  (1)轻声自由读,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通晓 矫健 催促 无拘无束 疏忽 预报 应验 呆楞楞

  (3)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2、 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2)交流词语的掌握情况。

  (3)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师生共同评议。

  三、 指导分段。

  1、 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看看哪几个自然段联系比较紧密,合起来讲了一个意思,就合并为一段,哪个自然段单独讲了一个意思,就独立成段。

  2、 分组交流。

  3、 分段:

  第一段(第1-3)自然段):“我”从小就爱鸟,爱听鸟语,并想通晓鸟语。

  第二段(第4-11自然段);“我”从鸟儿们的语言中悟出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第三段(第12自然段)鸟是人类的好朋友。

  四、 作业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检查

  1、 指读生字词。

  二、 精读指导

  1、 学习第一段。

  (1) 齐读第1自然段,填空:我从小就爱鸟,爱看( ),爱听( )。

  (2) 自由读第2自然段。

  指名讲公治长的故事。理解“通晓”

  (3) 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

  “我多想做一个通晓鸟语的‘公治长’啊!”这句话怎样读?

  (要把“我”那种向往的心情读出来。)

  2、 学习第二段。

  (1) 自由读4-9自然段,把“我”喜爱布谷鸟的地方画出来多读几遍。

  读后讨论,相机指导朗读。

  ① 它们那“布谷、布谷”的亲切啼叫,分明是催促人们快快出工呢!

  从哪些词看出“我”对布谷鸟的喜爱?(亲切、分明)

  指导朗读

  ② 这样无拘无束的一问一答,有趣极了,我自己仿佛也变成了一只翩翩飞翔的鸟儿。

  联系上下文,体会“我”与布谷鸟对话的有趣。

  指导朗读

  ③ 一想起布谷鸟那充满深情的声声催促,我在学习上还真不敢疏忽怠慢。

  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指导朗读

  (二)读第10-11自然段,体会鸟语的“丰富”及鸟语给“我”的心灵带来的影响。

  ① 引读第10自然段。

  人们为什么喜欢“喜鹊”?

  从哪儿看出人们喜欢“喜鹊”?

  从哪儿看出“我”的爱鸟之情?

  ② 指名读第11自然段,思考:从哪些词句看出“我“与鸟儿建立了异常深厚的感情?

  读后朗读,指导朗读。

  (三)小结:“我”不光听懂了鸟语,而且从鸟语中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3、学习第三段。

  “我”与鸟儿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鸟儿成了“我”学习的榜样,所以“我‘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

  齐读最后一段。

  三、 总结课文。

  1、 朗读全文。

  2、 讨论:为什么说“鸟儿的确是人类的好朋友”?

  3、 总结。

  四、 作业

  1、 造句:

  疏忽……

  顽强……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 读课文。

  二、 指导背诵。

  1、 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都只有一句话,很容易背诵。

  2、 重点指导背诵其他部分。

  (1) 第2、3自然段引导学生按语言的叙述顺序进行记忆。

  ①边读边记: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②练习背诵

  (2)第4-11自然段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在头脑中构成的画面帮助记忆。

  ① 边读边在脑子里想象画面。

  ② 练习背诵。

  三、 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 出示生字,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2、 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写法,说说难写的和容易写错的字。

  四、 作业

  1、 钢笔描红。

  2、 抄写词语。

  3、 比一比,再组词。

  治( ) 催( )碌( ) 预( )

  冶( ) 摧( )绿( ) 硕( )

  4、 按课文内容填空。

  从( )的燕子那里,我( )到勤劳的可贵;从飞行( )的大雁那里,我( );从( )的苍鹰那里,我( )……

  5、 仔细观察一种你喜爱的鸟,抓住特点,写出它的样子和叫声。

  板书: 接近 交谈

  鸟语 倾听 猜想(丰富)

  人类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说明文的层次结构

  二、教学法

  讲授法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通读课文了解大意,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大意。重点分析第一小段。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说明文的阅读要点入手,分析怎样阅读说明文,从而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语言学家吕叔湘

  (三)检查预习题第三条

  查词典,大体辨析下面各组词。

  意图组合障碍倚赖

  意念连缀阻碍依赖

  意思组成

  意义

  (四)通读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1、这三件事儿都是极不平常的,都是使人类不同于别的高等动物的

  ------------。(特征,特征之一)

  2、。一句话,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表达变化无穷的---------。

  3、人类语言采用--------作为手段,而不采用手势或图画,也不是偶然的。

  (五)用一句话归纳三小段的大意

  第一段:强调人类的语言是使人类不同于别的高等动物的特征之一。

  第二段:说明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

  第三段:说明人类语言采用声音作为手段,而不采用手势或图画,也不是偶然的。

  (六)师生共同阅读第一小段

  1、请同学朗读第一小段

  2、找出本段的重点句子。

  3、一小段共有几句话,可分几个层。

  4、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是什么关系?如何理解“好象”“稀松”“可是”“实在”?

  5、第三句话到第七句话是什么关系?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6、为什么先比吃饭、走路,后比说话?

  7、讨论读中提示

  8、总结这一小段

  (七)小结本课内容

  (八)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预习第二小段

  板书设计

  人高等动物

  1、人类会烧熟了吃1、别的动物都吃生的

  2、人类直起身子来用两2、别的动物让身体跟地

  条腿走路,把上肢解面平行,有几条腿使几条腿

  放出来干别的、更重

  要的活儿。

  3、人类的嘴除了吃东西3、别的动物的嘴只会吃东西

  还会说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第二小段,讨论有关练习。理解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作业

  二、师生共同分析第二小段

  1、指名朗读这一小段

  2、用一句话归纳人类语言的特点

  3、给这一小段分层次

  第一层:叙述作者对两句的认识过程。

  第二层;通过对比,分析这两句话的说法。

  第三层:从语音和语义两个方面分析人类语言能“随机应变”的原因

  4、讨论第一层次

  思考这两句错在哪里?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5、讨论第二层次

  通过鹦鹉、猩猩和人进行比较,说明了什么?

  讨论这一层次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讨论读中指示

  6、分析第三层次

  (1)这一部分是什么结构?

  (2)第8、9两句从什么角度分析人类语言的特点?

  (3)第10句总结特点

  (4)体会第11句的作用

  7、讨论这一小段中几处括号的作用

  8、讨论读中指示

  9、小结这一小段

  三、揣摩语言的准确性。

  1、其实这三件事儿都是极不平常的,都是使人类不同于别的高等动物的特征。

  (为什么要加上“别的”二字?)

  2、只有人类直起身子来用两条腿走路,把上肢解放出来干别的、更重要的活儿。

  (“上肢”改成“手”行不行?为什么?)

  3、至于猩猩,根据西方学者拿黑猩猩做试验的结果,它们能学会极其有限的一点符号语言,可是学不会把它变成有声语言。

  (“极其有限的一点”对“符号语言”起了什么作用?)

  本人意图

  4、形成无数的“意念”

  表达各种复杂的.意思

  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

  (“意图”与“意念”有什么区别?“意思”与“意义”有什么差异?)

  五、讨论思考和练习第二条:

  阅读第2段,想想为什么先说鹦鹉、猩猩的所谓“语言”,为什么从大师兄的作文说起。

  六、小结本课

  七、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预习第二小段

  板书设计

  人类语言的本质特点

  内部结构:音素——音节——多音节

  连缀组合

  (一方面……又……再……)变化无穷

  “随机应变”表达功能:无数意念,配以语音,综合运用(一句话)

  (另一方面……又……然后……)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研读第三小段;体会说明文的结构的层次;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作业

  二、师生共同分析第三小段

  1、齐读这一小段

  2、思考这一小段可分几个层次?

  第一层:指名中心句

  第二层:说明为什么语言用声音作为手段?

  第三层:总结归纳全文。

  3、分析第二层次

  4、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把声音与形象进行比较?

  声音的优点是:A白天和黑夜都能发挥作用,且不受阻碍;

  B声音的有效距离大

  C声音可以把手解放出来

  D声音的速度快

  声音的缺点是:没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形象的优、缺点是什么?

  5、分析最后一句的作用。

  A在本段中的作用是什么?

  B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6、本文三段都运用了比较说明的方法。说说运用这些方法对具体说明人类语言的特点有什么作用。

  7、讨论文中的读中提示。

  三、联系全文,分析说明文的层次结构。

  四、观全文,说说三段之间有什么联系。

  五、结全文的写作特点

  1、层次清楚,有条不紊的说明。

  2、语言特点。

  六、吕叔湘先生曾批评下面一些语句不够准确,你能看出毛病来吗?

  1、7月底到8月中旬的非洲,阳光灿烂,繁花似锦……

  七、归纳总结全文的中心思想。

  八、布置作业

  1、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的教案03-31

语文高效教案04-21

语文识字教案02-22

《语文园地》教案02-21

语文《草原》教案03-01

语文优秀教案02-04

语文教案(经典)07-24

语文教案[精选]10-30

(经典)语文教案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