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3-21 08:41:06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内容梳理】

  事件 母亲的形象 我的认识 主 题

  (朦胧——清晰) (浅显——深入)

  元宵夜“巡阅” —— 笑:美丽、慈爱 —— 初识母爱

  读小说热泪涌流 —— 哭:善良、多情 —— 富有才能和同情心

  “我”背书挨打 —— 哭:痛苦、无助 —— 感念、理解

  夏夜劳碌的身影 —— 忙:劳苦、能干 —— 歉疚、感恩

  可爱的性格

  努力的精神

  能干的才具

  (痛惜和谴责)

  【精点研究】

  说说母亲的哭

  课文两次写到母亲的哭,即第二件事母亲读小说和第三件事母亲听我背书。两次哭的原因、情状、给我的感受、要体现的母亲的精神品质都不相同。

  母亲在前件事中哭,是被小说中孤女患难、义妇含冤的凄惨情形所打动;在后件事中是因为我背书不出挨打心疼而哭。哭时的情状不同,前件事中是“热烈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的“挥泪痛哭”,哭得尽情尽兴;看到我背书不出而挨打,耳中听着竹板打在我手上的声音,是心痛至极而又无助的哭,但因在父亲面前,又不敢放声尽情而哭,所以是“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这样的哭是“饮泣吞声”的哭。母亲的哭给“我“的感受不同,前面”我“看到母亲读小说哭的样子,因年幼不懂,所以“立在旁边瞧着,莫名其妙”;后面“母亲陪着我一同哭”,则使我感念着母亲的慈爱。体现的母亲的精神品质不同,前面表现的是母亲有才能,情感丰富;后面则重在体现母亲的矛盾心理和慈爱的品质。

  全文写了四件事,两件是写母亲的哭,细致而深入地刻画出旧社会女子悲情的内心世界,体现了旧社会女子凄苦的人生。以“哭”字上钩下联,上钩出一“笑”,下联出一“忙”。一“笑”是母亲“微笑着把我抱起来”去客厅“巡阅”。那时,生了“我”的母亲十七八岁,与祖父一起生活,大家族境况也好,母亲是“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这是她生命之花灿然的一刻,而这样的欢愉对母亲二十九岁的生命是多么的短暂啊!一“忙”是写母亲做女红,万籁俱寂的夏夜里,“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的做着布鞋”,儿女成群的她也还年轻,整日整夜地为家庭的生计忙碌,不但人生的欢愉早已离她远去,连寄托她悲情的旧小说也无暇再读,窘困的生活苦得她失去了笑,也没有了哭的情怀,只留下了盼儿子读书能出人头地的一丝希望。

  纵观母亲的一生,悲苦多欢愉少,短促而艰辛,以至使年少的“我”早早懂事,心中溢满了对母亲的感念和歉疚的苦涩。正是一个“哭”字,写出了母亲一生的悲情,表现了对旧社会的谴责和憎恶,读来感人至深。

  【问题探究】

  “我”对刻画母亲的形象起什么作用?

  以“我”的视角去叙述。文中用“看”、“瞧”、“望”作提示,是记叙和描写。如“……模糊中看见由垂着的'帐门射进来的微微的灯光。在这微微的灯光里瞥见一个青年妇人拉开帐门,微笑着把我抱起来。”、“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些叙述由零散到完整、由粗略到细致,使内容更加具体和充实,母亲的形象更加丰满和清晰。

  以“我“的心理去感受。文中一般用“想”作提示语,有记叙,更多的是议论和抒情。如“我心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说不出的歉疚,又感到坐着陪陪母亲,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成分。”是议论;“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是抒情。课文通过“我”对母爱由朦胧到清晰、由浅显到深入的认识,来阐释母爱的内涵,突出中心。

  以“我”的认识去思考评价。文中一般用“觉”作提示语。如“我觉得她的可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否则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我也觉得,像我的母亲这样被埋没葬送掉的女子不知有多少!”以议论兼抒情的形式,赞颂母亲可爱的性格和能干的才具,抒发无限的痛惜之情,表现了对旧社会被压抑和埋没的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和深刻思考,使主题得以升华和拓展。

  课文正是以“我”的观察、感受和现在的追想,才刻画出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母亲形象。

  【创意点拨】

  教师教法点拨:

  指导学生抽取出直接叙写母亲经历的内容,组成一篇短文。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浙江海宁查氏”,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

  大约在我两三岁的时候,一个青年妇人拉开帐门,微笑着把我抱起来,负在她的背上,跑到一个灯光灿烂人影憧憧往来的大客厅里,走来走去“巡阅”着。

  母亲喜欢看小说,她常常把所看的内容讲给妹仔听,讲得娓娓动听。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

  我背不出书挨打时,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却时时勉强说着“打得好”!我背完后,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母亲自己做我们三个人的衣服鞋袜,还时常收到一些外面的女红来做,所以很忙。深夜,母亲独自一人在灯下做鞋底,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

  母亲死的时候才廿九岁,留下了三男三女。

  指导学生明确,短文直接叙述人物事件的方法是白描,是记叙文记人叙事的基础,但仅有这些叙述,文章内容将不够具体,人物形象也单薄,中心不突出。

  教师设计主问题:“我”对刻画母亲的形象起什么作用?(见【问题探究】)

  【课外延伸】

  阅读老舍的《我的母亲》,回答下列问题。

  我的母亲(有删节)

  老舍

  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

  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作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她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们绞脸……凡是她能作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她宁吃亏,不逗气。

  可是,母亲并不软弱。庚子闹“拳”的那一年,北平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街市整条的烧起,火团落在我们院中;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1、老舍用白描手法直接地、概括地写母亲的事,是从那几方面来写的?

  2、两位母亲各有着怎样的精神品格?分别给各自的儿子以怎样的影响?

  3、怎样理解文中“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这句话?你的母亲是否也给了你“生命的教育”?简要说说。

  【资料补阙】

  1、抗日斗士邹韬奋(1895.11.5—1944.7.24),原名恩润,乳名荫书,祖籍江西余江,出生在福建永安。他一生创办了六刊一报,三次流亡,

语文教案 篇2

  【导入】

  1、今天老师要来考考大家,多义词掌握的情况。

  请大家看大屏幕,上面有个“书”字,试试看你能用这个书字,组哪些词语。

  书本、书写、书信、书桌、书包、书皮、判决书、楷书等

  2、请大家一不做二不休,继续通过查工具书来解释这些词中“书”的意思。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书的注解:

  书(shū):⑴写字;记录;书写。⑵字体。⑶装订成册的著作。⑷书信。⑸文件。

  给刚才大家所组的词语对号入座。例如:

  书本──⑶装订成册的著作。

  书写──⑴写字;记录;书写。

  书信──⑷书信。

  楷书──⑵字体。

  判决书──⑸文件。

  【引入课文,感知内容】

  一、下面要来考一考大家,让大家“学以致用”

  1、请大家看大屏幕:“答谢中书书”中的两个书该如何理解?

  请大家根据自身的认识,猜测一下两个书分别该怎样去理解。(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考虑)

  2、让大家这样凭空猜测两个书的意思,似乎有些为难大家了。这样吧,老师把“答谢中书书”的'出处告诉大家,可能协助大家正确理解“书”的意思。(大屏幕上展示《答谢中书书》一文)

  请大家齐声朗读这篇文章,了解一下以“答谢中书书”为题的文章,会是一篇怎样的文章,你能从中得到启示吗?

  明确:本文属于书信体裁的文章。

  3、请同学们再来说说,读了文章以后,你想怎样理解这两个“书”字?

  书⑴:中书,南朝时候的官员称呼。

  书⑵:即书信,是文体的一种。

  所以由此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二、关于文章的一些知识介绍

  1、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谥号贞白先生,丹阳秣(mò)陵(今江苏江宁县)人。

  2、谢中书,名谢微(或作徵),字元度,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豫章王记室,因曾任中书鸿胪(lú),故称“谢中书”。

  三、请大家齐声朗读这篇文章,来感受一下读古人的书信的滋味吧

  【深入探究,解析课文内容】

  一、根据课文导引局部的语言,引导学生在细读语文的基础上,全面品析文章

  有人评价《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请大家再读课文,回答:

  1、说它“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么这幅山水画中有那些景色呢?

  明确:

  所描绘的景色有: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

  夕阳沉鳞

  2、说它“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那么这又是怎样一首诗呢?

  请将文中描写山水美景的语句找出来,并使其出现为诗歌的形式:

  明确: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沈鳞竞跃。

  请大家来朗诵这首诗歌,领略一下诗歌所描绘的美景。

  二、比较《答谢中书书》和现在书信的联系点和不同之处,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请大家说说《答谢中书书》和一般现在的书信有什么不同?

  明确:描述的重点不同。一般书信重在通过文字,或说明写信者的意图,或说明写信者自身的观点来劝说收信者,写信有明确的用意。本文则大篇描绘美丽绮丽的景色,似一篇写景散文。

  2、两者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明确:本文在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点明作者的写作意图。

  3、请大家带着我们对文章的理解来品味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文章?认真读,仔细考虑,相信大家会在我们一起学习的基础上有更大的收获。

  明确: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说说自身的理解,要言之有理。

  【课外延伸】

  请大家用现代文来大胆地扩展描绘文中的景色,可以合理运用想象。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懂得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获得一些简单的植物生长的知识。

  2、学会本课的生字,认识酉字旁,理解“种子、泥土、暖和”等词意。

  3、能用“热闹”“一边……一边……”各写一个句子。

  4、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种子怎样才能钻出地面。

  教学重点:

  知道种子发芽的一些条件,理解一些新词意。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种子怎样钻出地面。

  教学准备:

  投影,磁带,种子及泥土。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读题、质疑:说说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说说你知道种子是怎么发芽的呢?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及生字教学。

  听录音范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

  1、听录音,标出段落。

  2、说说种子怎么样才钻出地面。

  3、轻声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4、指名分段读、评议。

  5、卡片抽读生字词。

  A、读准字音。醒xǐng 暖和hua 挺tǐng 泉quán

  B、说说哪些字难写难记。

  C、指导书写,扩词练习。

  三、朗读指导。

  四、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

  3、扩词,完成课后作业第二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读课文

  2、读生字、词语。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边读边想。这段中哪两个词用得物别好?

  “睡、醒”用知这里有什么好处?

  “睡、醒”各是什么意思。

  2、说说种子怎样才能醒过来。

  3、挺一挺指什么?

  三、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种子除了需要“暖和的天气”外,还需要什么?

  2、“喝水”为什么要喝水呢?水从哪里来呢?

  3、“又”说明了什么?

  4、指导朗读。

  四、学习题3-8段(分学习小组)

  1、分角色自由朗读3-8段

  2、讨论:说说你学懂了什么?哪些不懂?讨论下面的问题如何解决?

  A、这部分是谁和谁的'对话?

  B、理解“招呼、热闹”等词意。

  C、从什么地方“看出热闹”。

  D、种子为什么会问这些问题。

  E、如何朗读?

  四、:种子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世界。

  六、作业

  1、读课文。

  2、完成课堂作业第三题。

  3、完成课堂作业第二、三题。

  第三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朗读课文。

  2、听写生字新词。

  3、指导完成课后作业第四题。

  二、学习第九段。

  1、自由朗读、思考“突然一亮”“亮”与前面哪个词相对应。(黑)

  光明的近义词(光明)反义词(黑暗)

  2、小种子如今成了什么样?

  3、她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世界?

  三、指导全文朗读。

  四、指导背诵。

  1、自由背。

  2、说说怎样背得快。方法指导。

  3、同桌互背。

  4、指名背。

  五、说话训练。

  除了课文里写到的春天热闹景象,种子还看到什么?充分展想象,描述春天绚

  丽多姿的景色。

  六、全文,说说小种子生长过程所需的条件。

  七、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8、一粒种子

  暖和(春光)

  喝水(春雨)挺一挺

  松土(空气)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地球的可爱之处,培养对地球的热爱之情

  2.学会善意地看待事物,客观地评价事物

  3.体会全文简练的结构和精炼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通过交流课前预习情况,导入课文

  学生对地球、火星和金星介绍

  二.齐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1.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地球是可爱的?它的可爱体现在哪里?

  2.交流明确

  从气温、四季的变更,昼夜的更替,重力的适中,气候的'变化等方面阐明地球是适宜人类居住的乐土

  三.再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1.找出课文中相关语句,感受作者对地球的热爱之情

  2.理解虽然这个乐土不是全无风波,优点却不容抹煞风波指什么?

  3.齐读第一节和最后一节

  四.学生质疑,师生答疑

  五.课文总结

  1.结构简练,思路清晰

  2.语言精练,幽默

  六.布置作业

  体会地球是微小、美丽而脆弱的星球这句话,用一段话说说自己的理解。

语文教案 篇5

  一、说教材

  《画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十五课。主要讲三个小朋友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纸上的故事。课文内容浅显,学生一读即懂,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去体会三个孩子的思想,学习他们敢想敢做、相互协作的精神。同时通过让学生自己创作画风,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尽量创设情景让学生乐读、乐听、乐思。

  二、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总目标为:

  1、会认7个生字及词语,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为: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认识生字“宋、涛、陈、丹、赵、艺、”及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在读、议、画中理解课文,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4、初步培养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三、设计理念:

  1、“以人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重视让学生在自主地参与和学习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2、“以读为本”,加强读书实践。《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首先是读书实践,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

  四、说教法

  我们强调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议论纷纷、主动学习、书声朗朗四线并进。《画风》一课,对于课文中的词语、句子的理解比较浅显,学生很容易通过朗读自己体会,重点仅在于让学生了解三个小朋友是怎样动脑筋画风的,以及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和不断创新的意识。故而我在这堂课中主要选用自主学习、读书体会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先自己读书找疑、然后,互相质疑,合作解疑、最后,全班汇报交流”的方式学习课文,以及多种方式的读让学生体会课文;最后,让学生大胆思维:你还可以怎样画风,并放手让学生自己参与的方式。这一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对课文理解更深,效果更好。在动手、动脑中进行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为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有利条件,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五、说学法

  向学生传授“学法”,让学生“领悟”是我教学这堂课的真正目的。根据教材和我班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让学生用自主学习的方式来学习,达到营造主动、互动、合作和生动的课堂学习氛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智慧。

  六、重、难点的'处理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第三、四个环节的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己想象画风的方法,自由发挥他们各自体会的情感,并创设情境,将学生的语言积累转化为语言运用,让学生用眼去观察、用脑去思考、用心去体会、用语言来表达、用手去创造。

  七、说教学过程

  《画风》的教学结构从总体上分为四大环节:

  ⑴谈话、猜谜语导入新课。通过猜谜语激趣从而自然的引入课题。

  ⑵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这一设计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全文内容。根据修订版大纲精神,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的主要区别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二年级下半学期已经掌握了一些自学方法,读书的遍数要多,要求一步步地提高,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培养了独立阅读能力。识字是低年级教学的一个重点,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材料,力求使用结合。

  ⑶自主学习,读书体会。通过让学生“先自己读书找疑、然后全班汇报交流”的方式学习课文,这一设计在自学环节中学生已经能做到正确、流利。从课文中找相关语句的方式,学生能自己解决课文,理解到宋涛、陈丹在赵小艺的启发下由不会画风到画风的经过,再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分角色对读、老师引读)体会课文,再通过用:“风把——吹了,风藏在——里。”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从而为最后一个环节(即拓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⑷拓展。让学生说说还可以怎样画风,画香并将其中的内容描述给大家听。这一设计体现了修订版大纲的精神,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说的欢乐气氛中受到教育,进行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5)开放性练习设计,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引导学生走向丰富多彩的生活。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的教案03-31

语文《掌声》教案11-19

语文小学教案01-03

语文高效教案04-21

有关语文的教案04-03

[精选]语文教案10-27

【精选】语文教案08-06

语文教案【精选】09-16

语文教案(精选)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