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书稿范文>总结>《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4-04-23 18:19:37 总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

  总结在一个时期、一个年度、一个阶段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给我们下一阶段的学习和工作生活做指导,不如我们来制定一份总结吧。总结一般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1

  1.大气受热

  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保温)

  2.热力环流(最简单的大气运动)

  海陆热力环流:

  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

  因为白天陆地升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低压,海洋是高压;晚上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高压,海洋是低压。

  3.大气水平运动:

  水平气压梯度力:它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方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摩擦力:它斜穿等压线。影响风速,摩擦力越大,风速越小;还会影响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

  风向:高压低压

  风力(风速):等压线密(气压梯度大),风力(速)大

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2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一、自然环境(山环水绕,xxx里)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东北地区气候条件:(1)大部分为温带季风气候(2)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3)南北温差大

  南部为暖温带可种植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等;中部属中温带可种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水稻、亚麻等;北部属寒温带以春小麦、大豆、马铃薯为主。

  3、土地资源丰富:(1)耕地面积广,人均耕地多

  (2)宜农荒地多

  (3)土壤肥沃,有黑土、黑钙土分布,有机质丰富,土层深厚,生产力高

  小结: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

  1、自然条件

  ①土地资源丰富,平原广阔,适合大规模机械作业②土地肥沃:黑土和黑钙土广布,利于农业发展③宜农荒地多,后备耕地资源充足④气候温和湿润⑤山地多可以发展多种经营⑥草场资源:草场面积广,利于发展畜牧业⑦海岸线长,滩涂面积广,多淡水湖,利于渔业发展⑧林地面积广,既保护生态又可发展林业。

  2、社会经济条件:①人口少,人均耕地多②农业机械化程度高;③农场经营,便于管理④工业部门齐全,是我国重要工业基地,为现代化农业奠定基础

  二、农业生产与布局

  1、全国重要的农林基地

  (1)农业结构比较完整,耕作业占主导地位。

  (2)地位:①全国重要的商品粮②全国最大的甜菜生产基地

  ③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集中分布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三大林区

  2、农业布局:A:特点: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

  B:具体表现:①东北地区农业自东向西的变化体现的地域性是:xxx为主的林农交错地

  带,以农为主的农林、农耕、农牧地带和牧业地带;②东北地区农业自南向北的变化体现的地域性是:海洋渔业地带、农耕地带和农林牧地带

  三、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1、黑土的开发

  A、存在问题:①生产潜力尚未充分发挥;②荒地开垦后植被破坏,表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使农作物单产和品质逐年下降

  B、①改良耕作制度,实行“少耕深松、耕松结合、深松蓄水”的耕作制度;②加强黑土培肥,增施有机肥,尤其是秸秆还田;xxx造林,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减少水土流失

  2、林业的发展:

  A、存在问题:①重采轻育,采伐量超过生长量②森林火灾③滥砍乱伐和毁林开荒现象比较严重

  B、措施:①坚持以营林为主,发展以落叶松和xxx为主的速生丰产林

  ②合理采伐,坚持以蓄积量定采伐量,以促进珍稀树种的更新,特别是红松的更新

  ③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保护生态环境,防治生态环境恶化

  3、湿地的保护

  A、存在问题:①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②湿地面积逐年减少③植物的生长环境和动物的栖息环境日益恶化

  B、措施:①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②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田③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退化的湿地

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3

  1、群岛是彼此距离很近的许多岛屿的合称。群岛也有大小之分,在许多在群岛中往往也包含着 许多小群岛,如马来群岛就包括菲律宾群岛、大巽他群岛、小巽他群岛、东南群岛、西南群岛、马鲁古群岛等。若岛屿的排列成线形或弧形,习惯上又称为“列岛”,如我国的长山列岛、澎湖列岛等。

  2、世界上主要的'群岛有50多个,分布在四个大洋中。太平洋海域中群岛最多,有19个;大西洋有17个,印度洋有9个,北冰洋海域中有5个。世界上最大的一个群岛是位于西太平洋海域原马来群岛,整个群岛有大小岛屿2万多个,分属印度尼西亚、马来西来、文莱、菲律宾、东帝汶等国。东西宽4500千米,南北长3500千米,总面积240.7万平方千米。岛上山岭多,地形崎岖;地壳不稳定,常有地震火山爆发。海峡较多,是东南亚到世界各地的重要通道。/

  3、除马来群岛外世界上较大的群岛有:位于北美洲北部的北冰洋海域的加拿大北极群岛,面积130万平方千米;位于太平洋西部海域的日本列岛,面积37.75万平方千米;位于大西洋东北部的不列颠九岛,面积32.5万平方千米;位于太平洋西南部的菲律宾群岛,面积29.97万平方千米;位于大西洋西北部的西印度群岛,面积24万平方千米。

  4、世界上最小的群岛是位于南太平洋萨摩亚群岛北部的托克劳群岛。它由3个珊瑚环礁组成,面积仅有10平方千米,可以称得上是“袖珍群岛”了。

  5、我国的主要群岛有长山群岛(又称长山列岛)、舟山群岛、庙岛群岛、膨湖列岛,以及南海海 域中的东沙、西沙、中沙、南沙四大群岛。其中舟山群岛面积最大,由大小600多个岛屿组成。舟山群岛附近,是我国最大的渔场。

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4

  气候成因的影响因素有:太阳辐射、大气运动、地面状况和人类活动。具体的某种气候的形成并不一定全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所以,审题时要注意判断主导因素是什么。

  (1)太阳辐射:

  ①使得不同纬度地区获得的热量产生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温度带,如热带、_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极地);

  ②是同纬度地区的季节差异,加上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形成季风气候。

  (2)下垫面: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

  ②地面植被和地表性质的`局部差异,其实质是热量和水分的差异,因为下垫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和水源。

  (3)大气环流:

  ①本身的低压带、高压带可以作为一种天气系统,长期影响一个地区的气候,如赤道低压带终年高温多雨;

  ②通过盛行风带、季风环流影响水汽输送,进而影响气候,如季风环流下,冬季气流由陆到海,降水少,夏季气流由海到陆,降水充沛;'

  ③通过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影响一些地区的气候,如地中海气候。

  (4)人类活动:通过生产活动及改变下垫面的物理、生物学特性,改变大气中水汽、CO2的含量,影响气候。如工业生产导致CO2增多、增加森林覆盖率或修建水库,改变局部气候。

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5

  一、产业转移

  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分类:(1)区域产业转移:国内的产业转移。(2)国际产业转移:跨国的产业转移,其中东亚是国际产业转移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很多,其中,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

  1、劳动力因素

  劳动力在国际范围的流动性很小。不同国家或地区,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价格差异较大,使得产品生产的成本差异较大。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在当今世界的产业转移中,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尤其在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初期。因此,劳动密集型工业在全世界的产业转移比较典型。 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

  (1)概念:企业生产需要与有工业联系的其他企业打交道,还需要与地方服务行业(包括政府)打交道,以及生产组织、职工培训等,都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企业的这些投入,统称为内部交易成本。

  (2)对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及措施

  ①总原则:企业家总希望在内部交易成本最低的区位投资建厂。

  ②发达国家社会内部交易成本很高推动企业家向国外转移产业

  发展中国家通过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

  (3)吸引产业转移的典型地区——东亚的.出口加工区

  3、市场因素

  企业发展的初期一般都在当地生产,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和实力,当地市场满足不了企业再发展的需求,于是就以投资、建厂等形式向具有市场优势的地区或国家进行产业转移。例如,日本、韩国以及欧美的汽车制造企业到我国兴办汽车厂,主要是因为我国拥有庞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的,企业的产业转移方向也会随之而变化。

  4、其他因素

  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都会促使企业进行产业的国际转移。

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6

  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我国东北、西北有国营农场。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区位条件:

  ①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耕地广阔,地广人稀(大规模经营的可能)。

  ②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③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点:

  ①生产规模大;

  ②机械化程度高;

  ③商品率高

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7

  1.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方式主要是交通运输和通信

  2. 青藏铁路的起点和终点

  青海省首府西宁经格尔木至拉萨,是世界上最高,最长的'高原铁路。沿线经过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3.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保护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4. 集装箱运输的好处是什么?

  节约包装材料、简化包装手续、提高运输效率、保证货物完全、降低运输成本、改善运输劳动条件等

  5. 世界比较繁忙的航线哪四条

  ①北大西洋航线;

  ②地中海、苏伊士运河航线;

  ③北美洲东岸各港口经巴拿马至北美洲西岸各港口的航线;

  ④北太平洋航线

  6. 邮政通信和电信通信业务的任务分别是什么?受哪些自然因素影响?

  邮政通信主要利用交通工具和运输网络传达信函和包裹。受地形障碍、台风、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电信通信业务主要是利用有线电、无线电、光等传递符号、文字、图像和语言等信息。 受地形障碍、太阳活动等影响。

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8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值,南半球一年中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值,北半球一年中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长,12月22日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9

  第四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30°N)

  一、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自然条件)

  1、自然环境:①地貌类型齐全,千姿百态(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

  ②大多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温和湿润;

  ③长江水量居我国首位,流域面积广,干支流横贯我国东西,支流呈南北辐射状

  2、自然资源:①水资源居全国首位(全流域);②矿产资源种类丰富,储量大(中游);③水能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上游);④旅游资源丰富(全流域)

  二、长江流域社会经济概况(社会经济条件)

  3、城市与人口:城市化水平较高,除金沙江流域城镇较少外,宜宾以下河流两岸的`城镇都很密集,而且中下游地区的城镇密度远高于上游地区

  4、交通:宜宾以下河流都可以通航,被誉为“黄金水道”

  5、经济发展:上游以重庆为中心的经济区;中游以武汉为中心的经济区;下游以上海为中心经济区

  三、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整治

  1、上游地区

  (1)优势:地势悬殊,致使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2)开发重点:水能资源(三峡工程:防洪、发电、航运、供水、养殖);三峡主要任务为:防洪

  (3)存在问题:①自然灾害频繁(崩塌、滑坡、泥石流)②森林植被破坏严重,引发水土流失。主要问题为水土流失。

  (4)治理重点:搞好生态环境建设

  (5)措施:①加强长江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②实行封山育林、育灌、育草的保护政策;③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

  2、中游地区

  (1)优势:①平原面积广,土地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作物基地;②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金属矿产丰富,成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以发展商品农业和制造业为重点。

  (2)问题:洪水

  ①自然原因:中游多曲流和湖泊,地势低平,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排水不畅,且降水集中在春夏两季。

  ②人为原因:A、过度砍伐林木,陡坡开荒,植被减少;B、围湖造田,调蓄洪峰能力降低

  (3)整治重点:防治长江水患,整治江河湖泊

  (4)措施:①严禁沿湖围垦,退耕还湖,疏浚琥珀;②搞好分洪工程,加强和完善荆江分洪工程;

  ③以水土保持为中心,营造防水林④修建水利工程(如:三峡水库),洪水季节蓄水

  3、下游地区

  (1)优势:①发展农业条件优越:平原地形为主,河湖密布,气候温暖湿润

  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形成我国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

  以发展农村经济和综合性工业基地为重点。

  (2)问题:水体和大气质量普遍下降

  (3)整治重点:综合治理环境污染

  (4)措施:①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

  ②治理污染,美化环境,营造绿色空间

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10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

  一、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

  1、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①数量上:总量多,人均少;②时间上:xxx冬少,年际变化大;③空间上: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较少

  2、南水北调的原因: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供需矛盾突出

  3、长江作为水源区的地理条件

  (1)我国第一大河:流域面积广,水量大,是我国丰水区

  (2)流量稳定:①年径流量较稳定②季节分配较均衡

  (3)贯穿东西:①流经三大经济地带②上游靠近西北干旱半干旱区③中下游与最缺水的华北平原相邻

  二、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

  1、东线工程(路线:从扬州江都抽水站引水,沿京杭运河输水到华北地区;)

  优点:水量大,可利用京杭运河,工程量小;前期投资少,工期短;

  缺点:黄河以南地区地势北高南低,需抽水北送,耗能多(流经地区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2、中线工程(路线:从长江三峡水库引水,出丹江口水库,再沿伏牛山、太行山东麓送水到北京、天津等华北地区)。

  优点:可自流供水;

  缺点:需挖河道,工程量大。

  3、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上游等西北地区)

  优点:青藏高原地势高于华北、西北,可自流供水;

  缺点: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中上游的西北和华北部分地区供水,工程量大。

  三、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

  1、积极意义:

  (1)社会效益:①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资金;②缓解争水的.矛盾,利于社会安定

  (2)经济效益:大大促进调入区的经济发展

  (3)生态效益:①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②改善北方工农业用水、生活用水,控制地面沉降;③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2、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以东线调水区为例):

  (1)长江径流量减少,特别是枯水期,海水将会上溯,引起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下游水质

  (2)还可能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

  (3)对江淮沿线地区的水生物带来不利影响

  (4)由于东线工程范围内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天然排水条件较差,调水后土壤容易发生盐渍化

  (5)由于东线工程位于长江下游,沿江工业园区众多,输水沿线有油田、煤矿及工业发达的城镇,大量的污水排放会降低水质。

  附1:西气东输

  路线:一线:轮南—上海。二线:霍尔果斯到广州、上海

  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①推动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②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①优化能源的消费结构,有利于改善大气质量。 ②促进经济发展。

  ③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附2: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2、影响因素:重要因素: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

  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

  3、对区域发展的影响:a、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b、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c、改变区域地理环境:如导致产业移入区环境污染加剧d、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珠江三角洲”前店后厂”的经济合作模式也属于产业转移。

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11

  青藏铁路建设的社会经济意义?

  ①加快西部开发,将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

  ②有利于民族团结,维持我国西部边疆的政治和社会稳定。

  ③有利于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④有利于巩固国防;

  ⑤有利于合理布局全国交通网。

  四种进藏铁路线(青藏铁路、滇藏铁路、川藏铁路、甘藏铁路)预选方案中,为什么选择青藏铁路?

  ①沿途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

  ②线路最短,总投资最小;③克服冻土技术

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12

  1、物质性—天体

  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属于天体的一部分不叫天体,如:陨星≠流星体)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星际物质。(基本天体:恒星、星云)

  2、运动性—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形成条件:相互吸引、相互绕转。中心天体:太阳

  天体系统的'层次性:中心天体:地球河外星地月系卫星:月球

  太阳系其他行星系统(行星及卫星)

  银河系小行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其他恒星系统

  注:总星系是目前人类所知道的一级天体系统,也是目前我们仅能观测到的宇宙部分,而不是整个宇宙。半径约为150~200亿光年。

  3、八大行星距太阳远近:(太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4、八大行星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5、小行星带位于木星和火星轨道之间,即类地行星与巨行星之间。

  6、八大行星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注:行星绕太阳(恒星)运行,卫星绕各自的中心天体—行星运行。

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13

  1、天体:

  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

  2、天体系统

  概念: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太阳:

  1、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太阳运动

  2、太阳辐射:

  对地球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是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量源泉

  3、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结构: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类型:

  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xx

  ②色球层:耀斑

  对地球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气候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据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稳定。

  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宜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生长发育。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太阳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xxx,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xxx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1、天体:

  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

  2、天体系统

  概念: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太阳:

  1、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太阳运动

  2、太阳辐射:

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14

  1、荒漠化指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荒漠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2、西北地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西北地区地形地貌: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是干旱,以荒漠、草原景观为主,其成因:深居大陆内部—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3、由于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量逐渐递减,因此干旱程度增加,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逐渐减少;贺兰山以东的内蒙古高原主要属于半干旱的草原地带;贺兰山以西形成了大片的沙漠和戈壁,只有一些高耸的山地迎风坡地带,降水稍多。山地迎风坡降水和冰雪融水成为绿洲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水源。

  4、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④气候异常也可以影响到荒漠化的进程。

  5、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起决定性作用)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A。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B。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主要表现: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

  6、西北地区的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在在有水源灌溉的绿洲地区。原因是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另外由于干旱的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7、我国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的演化:

  时代原因影响范围

  古代盲目垦耕,战争、瘟疫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河西走廊

  近代移民实边、开放蒙禁内蒙古南部农牧过渡地带

  现代人口压力,管理失误草原牧区和旱作地区8、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防治内容:A。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2)荒漠化的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3)防治荒漠化要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整治。

  (4)荒漠化具体治理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5)我国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经验生物固沙、草方格沙障、沙地飞播造?种植荨⑿×饔蜃酆现卫淼取?

  9、我国政府在西北地区的生态建没和荒漠化防治中,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15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生产活动的概念:

  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这就是农业生产活动。2、区位因素:

  自然: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科技等。3、区位因素的变化自然因素比较稳定

  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

  案例: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

  二、农业地位的形成

  1、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2、农业地域

  (1)概念: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特征: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3)差别:农业地域的形成时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结果。

  3、案例: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

  混合农业主要是以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为特征的农业地域类型。

  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季风水田农业

  1、分布地区:亚洲季风区(热带季风区、亚热带季风区、温带季风区)

  2、区位优势:

  (1)自然因素

  ①气候:处在季风气候区,全年高温或夏季高温,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这种高温多雨的气候适宜水稻的生长。

  ②地形:地处平原,地势平坦

  ③土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④水源: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2)社会经济因素

  ①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②生产习惯: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③食物喜好:稻米是人们喜爱的主要食物

  ④人均耕地: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水稻单产高,这样可以缓解对土地的压力和粮食的需求

  3、生产特点:(小农大水利,高产低商技)

  ①小农经营

  ②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③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

  ④水利工程量大

  二、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地区: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乌克兰、俄罗斯

  2、区位条件

  (1)自然条件

  ①地势平坦开阔

  ②土壤肥沃

  ③气候温和

  ④降水丰富

  (2)社会经济条件

  ①交通便利

  ②市场广阔

  ③地广人稀

  ④机械化水平高

  ⑤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3、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4、经营方式:国外一般是家庭经营,我国东北和西北一般是国营

  5、案例: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

  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玉米分布在中部,小麦分布分为北部小麦区和中部小麦区。

  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大牧场放牧业

  1、分布地区: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南非

  2、区位条件: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3、基本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

  4、案例:潘帕斯草原的牧牛业区位条件

  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是世界上优良的天然草场之一

  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为农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

  ③距海港近的区位优势,促进了牧场的.商品性经营

  二、乳畜业

  1、概念:是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面相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畜牧业地域类型。

  2、分布地区: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

  3、区位特点:紧邻消费市场

  4、案例:西欧的乳畜业

  (1)形成因素

  ①饲料因素:地形以平原为主,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利于牧草和饲料作物的生长。西欧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不利于谷物的成熟,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②市场因素:欧洲人具有以肉奶等高脂肪、高热量食品为主的饮食习惯。

  西欧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食物结构中乳畜产品比重大,乳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

【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04-07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2-07

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01-14

地理必修二教学计划11-12

高一必修二化学知识点总结02-26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01-17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2-05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5-24

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05-10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