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活动反思>《幼儿识字活动课后反思

幼儿识字活动课后反思

时间:2022-03-20 01:26:03 活动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幼儿识字活动课后反思

幼儿阶段是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这也是智力快速发展阶段,更是幼儿智力开发的关键期,那么该时期该不该进行汉字教育呢?又该如何进行幼儿汉字教育呢?现在仅就幼儿汉字教育如何定位问题思考如下。

幼儿识字活动课后反思

一、要从幼儿智力开发的需要出发看汉字教育的定位问题

(一)关于大脑功能开发的关键期问题

俗话说“三岁看大,八岁看老”。这句老话所说的,就是人的成长与年龄阶段的关系问题。按这种理解,那么三岁和八岁就是两个关键的年龄关键点,也就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期。这种认识和现代脑科学以及认知科学研究的结论基本上是一致的。虽然有的学者认为0-6岁是关键期,也有的认为是0-12岁。说法虽然有别,但是都认为幼儿智力发展是有关键期的,尤其是右脑如果错过了关键期再想开发已经来不及了。现在脑科学的基本结论是:幼儿期是右脑开发的关键期,从理论上讲,一般3岁左右右脑能开发右脑功能的30%左右,而8岁能开发60%以上。过了8岁再开发,效果就不明显了。因为无意识记忆的能力与年龄的增长反比关系,年龄越大就越差。因为右脑的记忆就是一种感性的无意识占优势。尤其是幼儿期,可以不加消化而直接吸收。古代蒙学教育就是利用了这一点,先让孩子背诵,再随着年龄增长跟进解释和消化。如让其先背诵文选,再帮助断句、解释。现在也一样,幼儿能哇啦哇啦地背诵论语或道德经却不知其意义。那么他们又记住了什么呢?这实际上是在无意识地记忆语音流,这也说明这个时期孩子无意识记忆能力强。而无意识记忆就是右脑的技能。年龄越小,无意识记忆能力就越强,所以应该趁这个时候,多让孩子接受些外在的刺激,多存储些该存储的东西,否则等渐渐长大了,而这种能力就慢慢减弱了,是不可逆是。所以,自然发展状态下,一般人右脑开发不到10%,就是错过了关键期导致的结果。因为,过了关键期之后,一旦左脑逻辑思维形成之后,就习惯左脑思维,右脑就会受到语言的抑制,再去开发就很难了。右脑的开发完全也必须放在左脑逻辑思维发展起来之前,抑或说双脑一起开发。右脑开发不仅是智能开发的关键,同时也是左脑开发的前提。近几年脑科学证明,人的右脑的基本功能为:

1.图像化机能(企划力、创造力 、想像力)

2.与宇宙共振共鸣机能(第六感 、念力、透视力、直觉力、 灵感、梦境等)

3.超高速自动演算机能(心算、 数学)

4.超高速大量记忆(速读、记忆力)

5.五感(视、听、嗅、触、味觉)

其实一个人的智商高低、聪明与否、创造力的高低,关键在于人的右脑。开发人的右脑,提升右脑上述五个方面的能力,是智能开发的关键。不仅如此,右脑的开发同时也会直接促进左脑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这是右脑与左右脑的关系所决定的。

左脑的功能一般为:语言、概念、数字、分析、逻辑推理等。

左右大脑虽分工不同,但也有特定的联系。我们认为右脑开发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右脑功能开发自身,而且也是左脑开发的前提条件。特作如下分析:

左脑,说穿了,其概念、分析和逻辑推理等功能,都是以语言作为基本运算方式来实现的。比如“概念”,其实概念是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的抽象关系的概括。这种概括其实是以语言机制作为运算程序的。而语言系统是以关系为基础的。语言中所涵盖的关系分表层和深层两个层面。表层主要是语法结构关系,而深层则是支撑表层的逻辑关系,而这种逻辑关系,其实就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人脑中的反应,也就是认知实践和生活经验的结果。而这种认知和经验也可以是直接的,但也可以是间接的。作为一个人来说,直接经验固然重要,但是间接经验也是人的知识的主要来源,这就是学习的重要性之所在,因为一个人的活动范围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亲历亲为的。现在信息渠道多,这也是孩子认知和获取经验的主要环节。而这种认知和生活经验是语言生产和理解句子的基础。例如如果有人说“羊吃了狼”这是谁也不会相信的。因为谁也没有见过或根本就没有听过羊吃狼的事情。如果换成“狼吃了羊”,那么。谁也不会怀疑这句的真实性。即使没见过或听过狼吃羊的事实,也能根据羊和狼的特性推理出来的。因为起码会知道羊是吃草的,不吃肉,而狼却是凶狠的肉食动物。可见,人们的认知和生活经验是语言理解和表达的逻辑规则。而这种认知和生活经验来自于认知和生活实践,或直接的或间接的。而这种认知和生活经验从一开始是以感性的方式,具体地说,是以“表象”(一个图片或一段事物的运动过程)的方式存储在右脑之中的,无论是直接的或者是间接的。因为右脑才有“图像化”(静态和动态的)和“五感”功能。语言的表达和理解就是以这种认知实践和经验为前提的。所以人们才会“谈虎色变”。如果一个人根本不知道老虎是什么,更不知道老虎会吃人,那么有怎么会“色变”的心里反应呢?这种心理反应是以认知和生活经验为前提的,而这些认知和生活经验是存储在大脑之中的。西方认知心理学的“二重暗码理论”就说明了这一点,即人的知识是以“心象”(我们所说的“表象”)和“命题”两种方式存储的。“心象”是存储在右脑中的,因为右脑有“图像化技能”,包括“图像”的存储、提取和加工。人们甚至可以根据存储的“图像”通过想象编辑栩栩如生的故事。这就是看小说绘让人入迷的原因。眼中看的虽是语言文字,可是脑子中闪现的就是右脑加工的“镜头”。“谈虎色变”的效果之所以会发生,那就是脑子里存储着关于老虎吃人的“心象”和“老虎”和“人”这些词语。才会想象出“老虎吃人”的“镜头”。而这些“镜头”是右脑通过已存储的“心象”再经过想象加工出来的。再如“望梅止渴”的故事更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战士们渴得难耐。行军的速度也越来越慢,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曹操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附近又找不到水源,这可怎么办呢?曹操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对士兵们喊道:“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梅子已经吃到嘴里了,不渴了,精神大振,行军速度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这就是因为梅子是酸的,士兵们有吃过梅子的经验,脑中还存储着吃酸梅子的感觉,所以才会引起条件反射,嘴里才会分泌出唾液,才能忍住饥渴的。解渴的过程是先听到梅子这个词语,脑中浮现出梅子和梅子的酸酸的感受,嘴里冒出唾液,才产生了解渴之效果。吃过山楂的人,一听到山楂,嘴里就会有唾液产生一样,这叫做“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的作用是利用了语言功能的结果。语言能引起人们见到实物是同样的感受。这种感受,不是直接来自语言自身,是语言提取了右脑之中的相应的人知实践和生活经验的结果,而这种结果也正是通过右脑通过“五感”感受到,然后又以某种特定的形式存储在大脑中之中的。曹操也正是由于有吃梅子的这种感受,所以也才会想出“望梅止渴”这一招的。人们的认知和生活的感受,借助某种形式存储在右脑之中,相关的语言形式存储在左脑之中。当会意起这些感受的东西的时候,左脑就是提取相应的语言形式,这也就是语言能引起人们见到实物时同样的心里感受的内在原因。这也就是说,右脑和左脑是相同的,语言也好、汉字也好,是以右脑之中的感性材料为基础产生的,产生之后存在左脑之中,而形象的形式也会存储在右脑之中,如汉字象形图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右脑支撑着左脑语言机制的生成和左脑语言运算功能的实现基础。这就是语言的深层规则。

语言的另一层规则是表层结构。而语言表层结构是线性结构,这种线性结构排除了其他各种组合的可能性,也就保证了语言结构关系的唯一性。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在一维空间的一个语言单位在一个层次上只能和其中一个语言单位发生关系,并也只能构成一种关系。这样才排除了语言结构的不确定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语言是可理解的,清晰的。由此可见,这就是语言为什么采用一维结构的内在原因。例如“我”、“你”、“他”三个成分,按全排列公式计算,应该排列出以下六种结构:

我你他

我他你

你我他

你他我

他我你

他你我

如果按一维空间排列,就只能根据需要选择其中的一种结构。这也就说明,语言的线性结构只选择了一种结构关系。而语言结构关系中所包含的关系,也是一种逻辑关系,这种逻辑关系是由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两个方面的关系为基础构成的。例如“人是动物”这句话所蕴含的就是“人”和“动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的认识。如下图所示:

按照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的观点,语言的结构关系实际上是有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构成的,组合关系是以聚合关系为基础来运算的,组合关系是聚合关系在时间轴上的转换,而这两种关系所展示的是关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区别的认识。

在组合关系中,“人”和“动物”之间是属种关系。“人”是种概念,而“动物”则是属概念。“是”则表示肯定。

在聚合关系中,“人”是相对于“马牛羊”等同类动物而言的。“人”和其他动物之间是同类关系。“是”和“否”是反对关系。而“动物”和“植物”是相对关系,可相对于生物而言,则属同类关系等。可见,语言是关系的集合体,一切以关系为基础,而关系则是事物相互联系和区别的概括。可是这些关系的形成和理解,是以右脑中存储的感性知识为基础的,如果右脑是空的,那么这些关系就是不可理解的了。因此,我们认为,左脑是逻辑大脑,那么左脑的逻辑思维机制,是以概念运算为基础的,而概念是以语言为基本运算形式来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左脑就是语言符号的大脑。语言能力和左脑的功能有着直接的联系。从语言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虽然左脑负责语言运算,但是语言的形成和理解是以大量的感性的知识的存储和提取为基础的,这也恰好是右脑的任务。右脑的图像化技能之中,包括图像的存储和提取、加工问题。右脑通过“五感”把感受到的东西,都转化为特定的“图象”(西方认知心理学称之为“心象”)存储到右脑当中。这是语言表达和理解的基础。例如“喜鹊在叫。”如果能理解这句话时,那脑子里肯定会存储着有关“喜鹊”这个词所指称的事物的“图像”(西方认知心理学称之为“心象”),而且也能回忆得出来,回忆其实就是大脑提取材料的过程。如果大脑中提取不出关于喜鹊的“图像”,就不知道喜鹊是什么东西,这句话就无法理解。再说,如果没有听见过喜鹊的叫声,也就不可能如闻其声的感受。可见,左右大脑是相互协调的。所以,西方认知心理学研究提出了“二重暗码理论”,认为人的知识是以“心象”和“命题”两种形式存储的。命题是以语句为其形式的,那必然是存储在左脑之中的。而“心象”则是存储在右脑之中的。语言的表达和理解是以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心象”为运算方式的。按我们的理解,语言的表达和理解是以表象的提取和加工为基础和前提的。再如,如果你见过了草,又看到了草是绿色的,那么,大脑中必然会存储着关于草和草色的表象,那就能理解“绿草”和“草绿”这些词语的意思。而关于草和草色的感性知识是存储在右脑之中的。人类认知是由感性到理性的。左脑就是通过提取右脑的感性知识加工成理性知识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右脑又具有极强的存储能力,是左脑的十几万倍,右脑得到了开发,这就为左脑逻辑思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右脑开发是大脑功能开发的关键,因此,不能错过关键期。反过来说,左脑语言能力的培养也是有关键期的。关于印度“狼孩的故事”的故事就是例证,当狼孩回到人群中之后,就再也学不会语言了,就是因为错过了关键期。请看“狼孩的故事”:

1920年,印度传教士辛格在一个巨大的白蚁穴附近,发现狼群中有两个“狼孩”。辛格把他们送进了米梅纳普尔市孤儿院。据辛格讲,这两个孩子刚回到人类社会之初期,有明显狼的动物习性。这两个狼孩目光炯炯,嗅觉敏捷,就是不会说话,没有人的理性。辛格牧师夫妇俩为使两个狼孩能转变为人,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尝试。其中一个8岁的,叫卡马拉女孩4年后才掌握了6个单词。一直活到17岁,也没有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3、4岁的孩子。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我们认为“狼孩的故事”至少可以说明:语言学习是有关键期的。8岁的狼孩脱离了人的社会,失去了学习语言的环境,5岁之后虽然回到了人类社会却学不会语言,这就说明语言学习是有关键期的。“狼孩”的故事证明,这个关键期应该就在8岁之前。一般认为在两岁到三岁左右是语言能力培养的关键期。语言培养的关键期,同时也说明了汉字教育都是关键期,因为汉字与汉语是存在着共同的认知能力基础的。如下图所示:

汉语也好,汉字也好,都是在认知事物的过程中,首先是为了认知事物的需要才造出来的,同时也是伴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而发展的。汉语中的“shù(树)这个词和汉字“木”不仅表达相同的对象,而且认知内容也是相同的。既可以指一棵什么树,也可以表达所有的树木。这些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汉字的形体和事物的形体之间有某种联系,且更为直观。因为学汉字比学语言可能更为容易,也就是说适应的年龄可能会更小。但是,那么学习的前提条件应该是有相通之处的。意思是说语言学习的关键关键期也就是汉字学习的关键期,但可能汉字更适合地幼儿学习,因为汉字是以图形作为直观的表现形式,更适合无意识记忆的。

语言、文字学习的关键期,其实就是大脑开发的关键期。大脑的发展也是有条件的。人本身就是在适应外部环境的前提下逐步演进而来的。大脑也不会例外。也就是说,必须在关键期内采取一定的外界刺激来促进大脑的发展。同时这也说明大脑的开发也是有关键期的。我们的想法是选择一种有效的干预方式,进行左右脑同步开发,以期尽早的提升孩子的智能水平。请看下面的模拟示意图:

人是在适应环境过程中发展而来的。人的大脑也不外如此,是在接受外部信息的刺激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开发的办法就是让各种感官通过感受外界信息的刺激来影响左右脑。那么,用什么东西又是用什么方法去刺激大脑来实现双脑开发呢?对此,众所纷纭。我们认为利用汉字的特殊功能去实现双脑开发,应该说是一种有效的正能量。所以利用汉字是进行双脑开发的最有效的刺激形式。理由如下:

其一,汉字更适合脑功能开发

因为汉字形体形象直观性强,且信息冗余度高,易学易记。最早的汉字是象形文字。如甲骨文。其他国家的象形文字大都被拼音文字所替代。而汉字还一直保留着表意性特征,其表意性的源头还是甲骨文。表面上看,甲骨文已经不再使用了,但是甲骨文并没有死亡,只不过仅仅是形体演变了而已,其造字逻辑完整地被传承并保留在现代汉字系统之中了。例如现代汉字的“木”和甲骨文的“”功能基本上是相同的。例如作独体字使用时,其认知范畴是相同的,既可以表达一棵树,也可以表达所有的树木。也就因为认知范畴相同,才造出了“树木”这个合成词。可见,只要甲骨文和现代汉字的同一个字,在作为独体字使用时功能相同,那么作部首时功能也是一致的。再如“”虽然演变成“氵”但作部首时功能还是相同的。如:

甲骨文: (氵)——

——表达河流类事物的例字如“(河)”、“(汝)”、“(洛)”、“(淮)”等。这四个字无论是甲骨文或现代汉字都是河流名称用字,“”虽演变为“氵”但作为部首还能同甲骨文一样表达类属关系(部首自身表达的是属概念,那么由它构造的合体字所表达的是种概念。二者属于树种关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类属关系”)。

——表达与水流相关的例字如“(沙)”、“(冰)”等。

“(沙)”——“(沙)”,流边上有沙粒之形。从“(水)”,从“(少)”,“(少)”亦声。部首。从“(氵)”表示与水流有关。

“(冰)”——“(冰)”,取水流边上有冰凌之形。从“(氵),从“(仌)”,“(仌)”亦声。部首从“(水),表示与水流有关。

——表达与水有关的例字如“(洒)”、“(滋)”、“(湿)”等。这些字都是形声字,作为部首的形旁“(水)”演变为“氵”表示与水有关。

综上所述,甲骨文虽形体变了,但是功能没有变,其造字逻辑仍然保留在现代汉字系统之中。所以我们的想法是利用甲骨文的象形特征和造字逻辑,以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应该是幼儿大脑开发的最有效的途径。

其二,利用汉字的逻辑原理破解汉语,以解决语言学习的瓶颈问题。

从认知过程这一角度来看,汉字相对于汉语来说,有如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其一,汉字给汉语提供了形象直观的形式

汉字和汉语具有共同的认知基础。但是汉字比语言直观形象,所以可以通过汉字学习来为语言学习奠定认知基础是必要的。因为语言是抽象的,是以语音作为形式去表达认知对象的。语音和所表达的认知对象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是靠死记硬背来记忆的。因为汉字和语言有着相同的认知基础,汉字则是认知过程的直观形式,当把汉字和词语对应起来之后,就可以给抽象的词语提供了个形象直观的形式。如下图所示:

可见,汉字用象形字“”作形旁为抽象的语言形式提供出了直观形象的标志。表明属于树木类植物。不言而喻,利用汉字的直观形象特征就可以弥补语言的抽象性问题,是能偶破解造字识字以及语言学习的瓶颈问题。不仅仅如此,也为大脑开辟了新途径。

其二,汉字给汉语提供了词义理解的理据

汉字构造是有理据的,可以通过批解字来解词,这就是传统训诂学的做法。例如如何理解“天线”、“天花板”和“天窗”中的“天”呢?“天”的常用义是天空。按照这种理解是无法理解这些词语的,因为“天线”不是天上的线、“天窗”不是天上的窗子、“天花板”也不在天上呀!那怎么理解这些词语呢?也只能通过借字来解词了。那么“天”这个字怎么解呢?“天”,甲骨文作“”,是个指事字,象一个人长着个大脑袋,特别突出人的头。所以小篆变作“ ”,从“(大)”,从“”。“(大)”,象正面站立之人,“”标记人的头。“天”本义不是天空。而是指人的头部。引申为凡比人头高的东西。这样就不难理解“天窗”、“天线”、“天花板”、“天空”这些词语的意义了。都是高于人头顶的东西。

其三,汉字给汉语提供了更为严密的范畴化的形式

汉字不是简单地记录汉语,而是还给语言提供了更为严密的逻辑手段。请看下图:

如上图所示,汉语用“shù”作为范畴化的形式表达树木类植物。而对于木材类事物和木制品这两类事物就没有任何范畴化的形式,倒是汉字除了用“木”和“树”为树木类范畴提供了更加直观的形式以外,还用“木”作部首为木材和木制品提供了范畴的标志。可见,汉字的范畴化要比汉语严密。因此,可以说汉字补充了汉语的逻辑手段。

我们的想法是充分利用这一点,就可以开辟出双脑同步开发的新途径,在培养孩子形象思维能力的同时,借助汉字的逻辑功能给孩子大脑之中植入逻辑思维机制,以实现双脑同步开发。

二、从拓展认知视野的角度来看汉字教育的定位问题

语言也好,文字也好,都是认知工具,也都是建立在认知能力的基础之上的。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人,肯定学不会语言,也学不会汉字。反过来,如果找到一种方法,把汉字教育和认知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汉字教学直接或间接地认知了事物,不仅相对于大脑功能开发,就是对语言能力培养来说,都是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的。脑功能开发和语言能力培养的关键期都在三岁左右这段时间。所以幼儿期不仅适合学汉字,而且也必须学汉字,但是关键是如何去进行汉字教育问题。我认为必须把汉字教育和认知事物的过程有机统一起来,把识字教学寓于认知事物的过程之中,在充分保护幼儿天性的前提下来实施汉字教育。这样汉字教育就变革为引导孩子认知事物的过程。那么,这样一来,识字就不是我们的一切,但一切从识字开始,这种汉字教育意义会更大。

要把识字教学和认知事物有机结合起来,就必须变革目前“认而不识”的教学模式,就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一)还原原始的造字原理

所谓原始的造字原理,就是指最原初的造字原理,即象形字的造字原理。象形字的造字过程是一个取事物之形而造字的过程,话句话说就是一个在认知事物的基础上,提取事物的某些特征而造字的过程,这是一个认知结果符号化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知识而通过造字来固化的过程。只有还原了原始的这种造字过程,就能做到把引导孩子认知事物和汉字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汉字教学才会更有意义;也只有还原原始的造字原理,才能突破幼儿尤其是低幼儿的识字瓶颈问题。因为越原始的符合民族思维模式,也越符合幼儿或儿童的思维方式。因为儿童会“复演”人类童年时期的思维和思维机制发展的历史。从这个角度来看,象形字的造字中所蕴含的思维模式和儿童的尤其是幼儿的认知规律是相通的。象形字的造字过程中蕴含着由感性到理性、具象和抽象象统一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也就是原初的认知事物的方式,这也是一个从零开始的思维方式。这种汉字教育的瓶颈是很小的。所要求的基本前提是,只要有具备了正常的感觉功能尤其是视觉功能就可以了。也就是说,出生几个月的孩子就具备这一条件了。

我们的做法是,把甲骨文进行分类,找出基本的字根,约130来个就够用。根据我们的分析可以用下图表示:

上图红色椭圆中所示的总共有九类,这九类是根据甲骨文字根所取形的事物分出来的。所以这个分类,其实也是认知对象范围的分类。

我们还原原始造字原理的做法是,在上述分类的基础之上,逐一破解甲骨文字根的造字过程,以展示认知过程和字形产生的过程。这是最原始的认知过程。只有从该过程出发,才可以破解幼儿尤其是低幼儿识字教学的瓶颈。

(二)化静为动,把造字过程故事化

象形字的造字过程有一个规律,那就是把动态过程静态化了。例举如下。

休——休,甲骨文写作“”。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从人依木。”按照这种解释给幼儿讲解,是难以听懂的。因为幼儿语言理解还没那么发达,用抽象的语言讲解是不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和天性的。怎么办?我们的想法是把所还原的原始的动态造字过程作故事化处理。如“休”可以故事化为:

一个人在田间劳动着。累了,懒洋洋地来到田边的树下,捶捶背,然后背靠大树坐下休息了。然后提取事物图形造出甲骨文“”(表演)字,在演变成现代汉字“休”字。如果采用镜头语言把这一过程表达出来,幼儿甚至是低幼儿是可以看得懂的。

涉——涉,甲骨文作“”,金文作“”。象河流一边一个脚趾,也可以看做是脚印。我们的做法是用镜头语言表达一个人赤脚过河,在河流两边留下了一串脚印。然后提取河流和脚印之形,造出甲骨文“”(表演),然后过度到现代汉字“涉”字。

当然,在处理这一过程中,要尽量地作趣味化、拟人化等处理方式,增强其趣味性,以满足寓教于乐的要求。在不违背孩子天性的前提下,实现认知事物和学汉字的统一。

三、从汉字的文化功能角度看汉字教育的定位问题

汉字是国学之本、文化之根。汉字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思想。我们的做法是——

(一)通过汉字学知识

造字过程和认知事物的过程是相统一的。所以可以把教汉字变成认知事物的过程。把汉字中包含着的九类知识展示出来,通过趣味化的处理,让孩子间接地接受这些知识的熏陶。说穿了,就是借助象形字的造字原理,让孩子去感知体验,而不能去听抽象的讲解。例举如下:

——这个象形字是提取树干、树枝和树根之形而成字的。通过该象形字造字过程(图形叠加),展示概括过程,从而让孩子了解树木的特征,就可以达到认知树木的目的。

——这个字是取弦月之形而造的。通过这个字可以让孩子观察弦月出现的时间,从而让孩子了解月亮和傍晚、夜晚之间的联系。也可以观察月亮圆缺所需要的时间而了解为什么一年会分为十二个月的依据等。

就按上述做法,让孩子了解天文、地理、动植物等囊括宇宙的知识,以拓展孩子的认知空间。

(二)利用汉字教育孩子

汉字中可以借来教育孩子的地方很多。这里我们仅举以例来说明如何利用汉字进行感恩教育。

1.例字:(乳)(保)

2.故事:宝宝是吃妈妈的奶长大的。看,你小时候妈妈就是这样喂奶的—— 。(借助视频材料来展现幼儿吃奶的动作。)妈妈整天抱着你。看,你小时候,妈妈就是这样抱着你的——。(借助视频材料来动态表现妈妈抱着婴儿的动态过程)稍大一点,妈妈就背着你劳动。看,妈妈就是这样背着你劳动的——(借助视频材料来动态表现妈妈背着孩子的劳动的动态过程)在玩长大一点儿,妈妈就教你学走路。看,妈妈是这样教你走路的——(借助视频材料来动态表现妈妈领着孩子的学走路的动态过程)。宝宝,妈妈生下了你,喂养你长大,还教你学走路、学说话。那你应该怎么对待你妈妈呢?

汉字有很广泛的教育功能,我们的设计理念是:识字理、学文化、明事理、启智慧、会做人。其实,这也就是我们倡导的汉字教育的基本定位。

重新审视汉字教育的定位,变革目前的识字教学模式,彰显出汉字教育的功能,是目前面临的任务。我们的想法是创建新的汉字教育新方法新模式——汉字文化教育,实施全面育人,为下一代的成长而奋斗。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幼儿识字活动课后反思。

【幼儿识字活动课后反思】相关文章:

幼儿活动课后反思04-17

幼儿园课后活动反思11-16

体育活动课后反思04-17

中班美工活动课后反思05-24

幼儿园教案和课后反思05-07

小班科学活动课后反思04-17

教案课后反思01-17

中班美术活动课后反思4篇04-14

中班美术活动课后反思(4篇)04-14

语文识字教学反思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