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文明礼仪>中秋节>《惠州人过中秋节的习俗

惠州人过中秋节的习俗

时间:2023-10-10 13:26:35 晓怡 中秋节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惠州人过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虽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个节日,关于这个节日的禁忌却比春节少很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惠州人过中秋节的习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惠州人过中秋节的习俗

  惠州人过中秋节的习俗

  作为一个惠州人,你真知道惠州过中秋的这些习俗么?

  恰值月圆情浓日 正是花开倾语时

  传统节日风俗既是一种颇为具地方文化特征的传统习俗,又是一种地方的民俗事象,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地方的生活习俗和价值观。

  传统节日既具有延续性,既有它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流向,又具有变异性,既在延续的过程中,受一个地方人情风俗的约束和受历史演变潮流的冲击而产生变异:一些习俗变化、甚至消失了,又生成了一些新的习俗,这就在各地产生了一些较有独特风格的节俗文化。惠州民间的传统节日风俗,就是如此。

  惠州也不例外,惠州的中秋节也不例外。

  惠州的中秋节风俗,除了赏月、拜月、吃月饼、玩灯笼外,以前西湖边还有中秋之夜驳山歌(对歌)、过会节、舞火狗等娱乐活动。对于在惠州居住的部分客家人来说,中秋节的秋祭是最重要的活动了。

  舞火狗

  1、舞火狗源于广东省龙门县蓝田瑶族传统的民间习俗。

  相传,先祖靠狗奶养大,要瑶民永记狗作为“再生之母”的恩德,规定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团圆节(中秋节)之夜,举行舞火狗活动。每个少女要参加2到3次的“舞火狗”,方能向族人宣示自己已经成年,进入谈婚论嫁的行列。由此在特定的“团圆节”上,以少女为主体形成了社会性的群体活动,从而形成了蓝田瑶族独具特色的“舞火狗”民间舞蹈。

  舞火狗是蓝田瑶族对狗图腾崇拜祭祀的舞蹈活动。未婚姑娘在手臂、腰部用山藤绑上黄姜叶,头戴竹笠,并插上香火,扮演“火狗”。姑娘们边舞拜,边反复唱着古老的民歌;最后,火狗队游舞到村外河边,将身上的黄姜叶、竹笠和香火统统扔到河里,再用河水濯洗手脚,象征沐浴全身,祛除邪气。在整个舞火狗活动中,男青年一直在旁燃放鞭炮。每个瑶族少女要参加2-3次的舞火狗,才能进入成年,进入谈婚论嫁的行列。

  “火狗仔仲唔来,火狗公仲唔来,来(啰)来(啰)冇梳头(哩)冇洗脸(哩)”。每到中秋节的夜晚,在龙门县蓝田瑶族乡的地里田间都能隐约听见少女们口中轻念的拜祭词。蓝田瑶族乡至今仍保留着一种独特的民俗事象,就是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举行 “瑶族女儿成年礼”仪式。瑶族女儿成年礼已入选惠州市第五批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正积极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农历八月十五这个特定的晚上,在蓝田瑶族,以少女为主体形成了社会性的群体活动,规定拜祭仪式的祠堂、禾堂、菜园等拜祭地点,都蕴含了蓝田瑶族社会少女成年后必须掌握的生活技巧,并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瑶族女儿成年礼与龙门蓝田瑶族舞火狗的习俗相关,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在家吃完团圆饭后,姑娘们来到地塘集中,由两位年长有“福分”的妇女给她们妆扮,在手臂、腰部贴上黄姜叶,用山藤缠住,头戴竹帽,并插上香火,扮演‘火狗’。”在成年礼仪式开始之前,要先由男性围长在祠堂拜祭祖先。姑娘们在祠堂叩拜本姓氏族祖先后,仪式才正式开始。

  此时,由连续舞过3年火狗的未婚姑娘领头,从祠堂走到地塘,边走边反复唱着古老而简朴的民歌。在围着地塘舞数圈之后,姑娘们唱着歌,穿街过巷到每家每户的厨房等场所跳火狗舞。最后,邻近各村的火狗队汇集到一起,蜿蜒游舞到村外的河边。这时,姑娘们将身上捆扎的黄姜叶、竹笠和香火统统扔到河里,再用河水濯洗手脚,并互相泼水嬉戏。在整个舞火狗活动中,男青年一直在旁燃放鞭炮助威,并守候在河的两岸,等待姑娘洗罢手脚上岸后,就选择意中人与之对歌,直到天亮。

  对歌

  2、“驳山歌”是中秋节惠州人的娱乐形式之一

  据惠州的老人们回忆,从前在惠州的中秋节活动中,“驳山歌”是中秋节惠州人的娱乐形式之一,以前西湖边还有中秋之夜驳山歌(对唱)娱乐活动。

  惠州中秋节的 “驳山歌”,是用惠州话来演唱的山歌,比较接近客家的“对山歌”。从前惠州的街头巷尾都有居民在唱惠州话山歌,客家话山歌则很少人唱。中秋之夜,惠州有不少居民聚集在屋外河边湖边赏月。这时,如果有人在河边唱起山歌,河对岸马上就有人驳接,你一句,对方回一句。“驳山歌”的歌词多为即兴自编。林慧文还随口唱了几句惠州话山歌给记者听,惠州话山歌曲调低沉、委婉、悲戚,有一种特别的韵味。

  虽然现在大型的 “驳山歌”活动已消失,但在民间有时也有一些小型的“驳山歌”活动。两三年前他在西湖的荷花亭(即如今的丰渚园),多次见到一群人在用惠州话唱山歌,其中还有不少是二三十多岁的青年人。随着荷花亭改建成丰渚园,他就再也没有见到过用惠州话唱山歌的人了。林慧文认为,如果相关部门将这些喜欢用惠州话唱山歌的人组织起来,在中秋夜举行一个“驳山歌”活动,对广大市民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娱乐活动,也是对文化的传承。

  拜 月

  3、最传统的仪式,至今依旧

  相信不少老惠州人都有这样的记忆:中秋之夜吃完团圆饭后,家里的长辈进行一番拜月仪式,然后全家聚在一起一边聊天一边赏月,十分温馨。

  中秋节是客家人心中的大节日之一,到了这天,家里会杀鸡宰鸭,做上一桌丰盛的菜肴,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团圆饭。“不过大家都吃五六成饱,因为重头戏在后头。”吃过团圆饭后,大家就在家里的阳台或天台摆上一张桌子,桌子上除了放有月饼外,还要摆上苹果、桔子、红柿、柚子、葡萄、板栗、菱角、橄榄、芋仔等,见月色不错就开始拜月。一番烧香、祈祷后,先请月亮“吃”东西,几分钟后家里人再一起一边赏月一边吃东西。

  “中秋拜月,月饼和水果必不可少,在供品中一定要有芋仔、橄榄,它们有特别的寓意。”橄榄的寓意是“榄(抱)子榄(抱)孙”;芋仔则寓意“芋头生下的儿子”,吃了会子孙兴旺,也寓意辟邪消灾,家人平安。以前有些人家买不起月饼,就买一种用白糖糯米粉制成的白饼(也叫月光饼)来应节。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已经很少人用月光饼来拜月了,通常会选择馅料为莲蓉或豆沙的素月饼,不能用含有叉烧等荤食物的月饼来拜月。

  吃水糕

  4、中秋节有一种糕点和月饼同样重要,那就是水糕

  月饼是人们过中秋节最重要的应节食品,不过,在龙门县平陵镇的居民看来,中秋节有一种糕点和月饼同样重要,那就是水糕。每年的中秋节,水糕这种平陵特产便迎来销售高潮,它和月饼一起,进入平陵人的中秋食谱。

  水糕其实是一种糯米糕

  昨日上午,在熙熙攘攘的龙门县平陵市场,卖月饼和水糕的摊档有近十家,每个摊档前都有顾客排着队。商家熟练地将一条条水糕切成片状,打好包装给顾客。平日里,市场上买水糕的人只有几个。中秋节临近,买水糕的人便多了起来。到了中秋节,水糕迎来销售高峰,几乎每家每户都来购买。

  水糕为何物?在龙门县其他乡镇中鲜有人知,但在平陵镇内却家喻户晓。水糕并非水一样的糕点,水糕一词,应该是平陵人的原创。水糕其实是一种糯米糕,是平陵镇特有的街头小吃。

  从小时候起,每年中秋,他的母亲便买水糕给家人吃和用作祭拜月亮,家人可以不吃月饼,但不会不吃水糕。80多岁的平陵刘阿婆说,这是一种平陵传统食品,虽然平日里街头也有售卖,但到了中秋,几乎家家户户都买点水糕给小孩解馋。

  糯米和白糖是主料

  水糕制作者介绍,水糕的主要原料是糯米和白糖。将生糯米炒熟后磨成米粉,然后用白糖水和成面状,调以香蕉精和些许红料,卷成条用柴火蒸熟。为了不让水糕外皮粘手和便于人手拿起,制作者通常在外层扬洒一层糯米粉。切一块水糕,糕点异常柔软,入口黏而不腻,糯米软绵鲜甜,香蕉精的味道颇似薄荷,让食者精神为之一爽。

  水糕既可作为早点,也可以作为饭后糕点,更可以作为解馋零食。平陵河畔的平陵圩有600多年历史,历史上饼家一度兴旺,水糕是何人创立何时出现却无据可考,不过可以断定的是,平陵水糕是其市井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当地中秋风俗的亮点。

  挂纸

  5、上山祭祖,即我们所称的“挂纸”。

  很多惠阳客家人都在“中秋”至“重阳”举行“秋祭”,扫墓,拜山。客家开始祭祖扫墓时,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一般都是全族和全村都一齐出动,规模盛大,队伍往往少则几百多则上千人。开基祖和远祖的墓地“挂纸”完毕后,就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

  对于“挂纸”,按照中国一直的传统观念,女性是不能参与的,所以只有大老爷们才能干,女性则是帮忙做饭,但是到现在很多地方都不会这么守旧,男女皆可参与。其实“挂纸”很有意义,很多许久不见的族人相聚在一起,聊天叙旧,交流感情。

  惠州画家画惠州风俗

  “烧宝塔”图

  “烧宝塔”

  以前秀水湖边砌有宝塔,中秋夜点燃柴草投撒硫磺焰光四射

  一座不高的宝塔,冒着丝丝黑烟,宝塔边站有老人和小孩,老人抱着小孩兴致勃勃地看,小孩手里拿着灯笼在旁边跃跃欲试。两位男子一手拿着一个钵,一手扬起,往塔身上撒东西。宝塔顿时火光四射,散发出噼里啪啦的火花,一片欢快的景象。这幅画就是黄澄钦画的“烧宝塔”。画面非常生动,活生生的一幅惠州民间中秋节风俗图。

  黄澄钦生于1939年,当年为躲避日寇侵略,他跟随父母逃难到了惠州,在惠州长大。他在“烧宝塔”上写道,惠城人有在中秋节烧宝塔的习俗,中秋节前,街坊邻里、三五好友利用闲暇堆叠宝塔,宝塔主要用瓦片(即屋瓦的碎片)堆叠而成,高矮没有规定。塔身中空,内置柴草。到了中秋当晚,人们聚集在宝塔四周,点燃塔中的柴草,然后从四面八方向塔身投撒硫磺、樟脑、白盐,一时间焰光喷洒,爆响四起,令人兴奋,直烧到深夜才散去。

  对于中秋节烧宝塔的习俗,黄澄钦印象最深的是在秀水湖边的宝塔。当时的秀水湖环境优雅,湖边种有一片竹林,竹林边的空地地面由青砖铺成,在青砖地面上,用砖砌有宝塔。每年到了中秋节,人们就在宝塔内堆放柴草,宝塔内的柴草点燃后,火光熊熊,人们往熊熊大火上撒上预先准备好的硫磺拌白盐,顷刻,噼啪之声骤起,继而呈现五光十色,非常吸引人。

  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秀水湖边还保留着两个砌叠得非常精美的瓦塔,后来,填秀水湖建第一市场,这两个瓦塔就被拆除了,烧宝塔的习俗也渐渐消失。

  烧宝塔风俗或源自白蛇传

  中秋夜,除了有大型的烧宝塔活动外,民间更多的是小型烧宝塔活动。

  黄澄钦说,惠州城在抗战期间曾4次沦入日寇手中,遭日寇飞机空袭轰炸更是难计其数。被日寇烧毁炸烂的商店民房,在府县两城(府城即现在的桥西街道辖区,县城即现在的桥东街道辖区)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这些破烂房屋,堆满了烂瓦片。到了中秋节夜晚,一些孩子在瓦砾中找出一些瓦片,堆成小小的宝塔,再在废墟中找来一些木头,点燃后玩上一会,木头烧完后,火灭了,把宝塔推倒捣毁后也就走了。

  惠州烧宝塔的风俗始于何时已很难考究。我市民俗学家林慧文认为,惠州民间的烧宝塔风俗,或许源于中国传统的“白蛇与许仙”传说。在古老的民间传说中,白蛇是人们同情的对象,金山寺恶和尚用塔囚住白蛇,人们憎恨恶和尚,继而也憎恨囚困白蛇的塔,焚烧宝塔,大概就是这种憎恨恶和尚及同情白蛇的一种感情发泄形式。

  “八月十五担灯笼” 图

  “八月十五担灯笼”

  中秋夜用橄榄田螺柿子芋仔拜月亮,有特别寓意

  黄澄钦的“八月十五担灯笼”,把惠州民间传统拜月光玩灯笼的风俗,描画得淋漓尽致。在这张画中,一张圆桌上摆放着月饼、橄榄、田螺、菱角、柿子、芋仔等物品,圆桌上还有一个香炉,点燃了3支香。这是惠州居民在进行祭拜月亮活动。

  惠州民间用这些物品祭拜月亮,都有特别寓意。民间认为吃田螺可明目,传说在八月十五吃田螺,可使眼睛“明如秋月”;此外田螺有壳,剥壳食肉为“食心(新)转运”,以求祛邪气、晦气。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因此,肉质特别肥美,也是吃田螺的最佳时节。所以,在惠州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习惯。

  中秋是柿子成熟上市时节,柿子果实形状丰厚圆硕、形如如意,又因“柿”与“事”谐音,所以寓意“事事如意”。而中秋节吃菱角能让孩子长得聪明伶利。橄榄的寓意是“榄(抱)子榄(抱)孙”;芋仔则寓意“芋头生下的儿子”,吃了会子孙兴旺。惠州有句俗语:千万爱(要)顾住自己屋(家)盖(那)斗(窝)芋仔。意思是说任何时候都要维护家庭的生息。

  黄澄钦认为,惠州人在中秋节吃芋仔,还有一层含义。据张友仁《博罗县志》记载,“食芋仔剥鬼皮”。为什么要把芋皮当鬼皮?因为当时的人们夜游有怕鬼的心理障碍,那么剥了鬼皮吃芋仔就不怕鬼了,中秋夜游就可以通宵达旦地尽情游玩了。

  孩提时提着各式灯笼奔跑街巷中

  “八月十五担灯笼”的画中,孩子们玩的灯笼最吸引眼球。孩子们玩的灯笼有圆形、八角形、星星形,还有鱼形。

  黄澄钦说,从前惠州居民在中秋节前,都会笆(粘的意思)灯笼,其制作方法是先用竹骨扎成灯体形状的框架,然后在框架上糊上纸,灯笼内装上蜡烛座,并在灯笼上题诗绘画。笆灯笼能自由发挥各人的聪明才智,灯笼有制成月形的,有制成鱼、蟹形状。最高难度的是走马灯,像皮影戏一样在灯体内转,转的动力是靠灯内的气体流动力,要很有经验的人才能制作。中秋月夜,从街头到街尾,三五成群的儿童,担着灯笼边走边唱:八月十五食月饼,担灯笼,担到西来担到东……这叫夜游。那时候,没有路灯,灯笼一串串在街巷走,场景显得更为温馨,而又平添几分神秘的乐趣。

  儿时的中秋节,让黄澄钦难忘的还有射灯笼的恶作剧。当时的灯笼都是纸做的,黄澄钦和几个孩子用弹弓缠上橡皮筋,用牛筋做“子弹”,去射别人的灯笼。射穿纸后赶紧跑。“现在的灯笼很多是塑料做的,根本射不穿,少了许多乐趣。”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13日,入侵惠州的日寇在惠州中山纪念堂举行投降签字仪式。这一年的中秋节,惠州城的灯笼最旺,灯笼样式十分多姿多彩,有制成飞机、坦克、大-炮等造型的灯笼,孩子们都拿着灯笼在街上游行。当时六七岁的黄澄钦,手里举着一个飞机造型的灯笼,威风凛凛地走在大街上,后面跟着一串提灯笼的孩子。“中秋节的灯笼扎成飞机、坦克、大-炮,体现了大家希望国家富强的愿望。”

  拓展:中秋节习俗

  1、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2、喝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为多见。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在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3、吃蟹

  大闸蟹是江浙地区人们中秋必不可少的助兴菜肴,每人一只,伴着姜醋,拆分食之,是最好的消磨时间的方式。不过,大闸蟹属凉性,吃的时候要配一些黄酒暖胃,食后再饮一杯姜茶,对健康有益。

  4、吃麻饼

  四川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5、吃南瓜

  江南各地过中秋节,有钱人家吃月饼,穷苦人家有吃南瓜的风俗。“八月半吃南瓜”的风俗是怎样来的呢?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南山脚下住着一户穷苦人家,双亲年老,膝下只有一女,名叫黄花。那时连年灾荒,黄花的父母病在x,八月十五那天,黄花在南山杂草丛中,发现两只扁圆形野瓜。她采了回来,煮给父母吃。两老吃了后食欲大增,病体也好了。黄花姑娘就把瓜子种在地里,x年果然生根发芽,长出许多圆圆的瓜来,因为这是从南山采来的,就叫南瓜。从此,每年八月十五这t天,江南家家户户流传着八月半吃老南瓜烧糯米饭的风俗。

  6、糍粑

  八月中秋吃糍粑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人们为纪念楚国大将军伍子胥而流传至今的传统习俗。糍粑是一种信物,圣洁的食品,八月中秋舂糍粑,吃糍粑赏月活动即喻示家家团结幸福、吉祥如意。糍粑的黏结成团,喻示着全家和睦团结;糍粑的香甜,喻示着生活甜蜜幸福;就连清早打糍粑,起得越早也代表来年丰收越大;糍粑成大小圆形,喻示着人们“有缘”、喜庆、吉祥和团圆;当然吃着圆圆的糍粑就自然象征全家和和气气、团团圆圆、平平安安了。

【惠州人过中秋节的习俗】相关文章:

宁波人过中秋节的习俗05-08

各地过中秋节的习俗08-08

过中秋节的习俗作文05-08

汉族过中秋节的习俗05-08

湖南过中秋节的习俗05-08

家乡过中秋节的习俗05-08

潮州过中秋节的习俗05-08

苗族过中秋节的习俗05-08

山东过中秋节的习俗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