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规章制度>卫生制度>《职业卫生基础制度

职业卫生基础制度

时间:2022-03-29 08:16:19 卫生制度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职业卫生基础制度

一、职业性有害因素来源及其分类

职业卫生基础制度

职业性有害因素按其来源可分为下列三类:

(一)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一)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1.化学因素

(1)有毒物质:如铅、汞、锰、苯、一氧化碳、硫化氢、有机磷农药等;

(2)生产性粉尘 :如矽尘、石棉尘、煤尘、水泥尘、有机粉尘等。

2.物理因素

(1)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

(2)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

(3)噪声、振动;

(4)非电离辐射:如紫外线、红外线、激光等;

(5)电离辐射:如X射线、r射线等。

3.生物因素

如附着于皮毛上的炭疽杆菌、甘蔗渣上的真菌、医务工作者可能接触到的生物性传染病源物。

(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

2.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

3.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如安排的作业与劳动者生理状况不相适应等;

4.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

5.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二、职业病概念

医学上所称的职业病是指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通称职业病。

而在立法意义上,职业病却有其特定的范围,即指政府所规定的法定职业病。《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将其定义为: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即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职业病必须具备四个条件:(1)患病主体必须是企业、事业或者个体经营组织的劳动者。(2)必须是在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3)必须是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4)必须是国家公布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所列的职业病。

三、职业病的特点

职业病具有下列五个特点:(1)病因明确(2)病因大多是可检测的(3)有一定的发病率(4)大多数职业病如能早期诊断、处理,康复效果较好,但有些职业病(例如矽肺),目前尚无特效疗法(5)治疗个体无助于控制人群发病

四、职业病的三级预防原则

1.第一级预防 即从根本上消除或最大可能地减少对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

2.第二级预防 当第一级预防未能完全达到要求,职业性有害因素开始损及劳动者健康时,应尽早发现,采取补救措施。它的主要任务是早期检测,及时处理,防止病损的进一步发展。

3.第三级预防 指对已发展成职业性疾病的患者,作出正确诊断,及时处理,包括脱离接触,实施治疗,预防并发症,促进康复等。

第二部分:粉尘危害与控制

一、粉尘及主要危害

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中形成的,并能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颗粒。它是污染作业环境、损害劳动者健康的重要职业性有害因素,可引起多种职业性肺部疾患。尘肺是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粉尘而发生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生产性粉尘污染的产生与技术水平、生产工艺和防护措施等因素有关,可以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降低和防止其产生。

一、粉尘的来源和分类

(一)生产性粉尘的来源

矿山开采、凿岩、爆破、运输、隧道开凿、筑路等;冶金工业中的原材料准备、矿石粉碎、筛分、配料等;机械铸造工业中原料破碎、配料、清砂等;耐火材料、玻璃、水泥、陶瓷等工业的原料加工;皮毛、纺织工业的原料处理;化学工业中固体原料处理加工,包装物品等生产过程。

(二)生产性粉尘分类

粉尘分类方法很多。

1.按粉尘的性质可概括为无机粉尘和有机粉尘两大类。

①无机粉尘:包括矿物性粉尘如石英、石棉、滑石、煤等;金属性粉尘如铅、锰、铁、铝、锌等及其化合物;人工无机粉尘如金刚砂、水泥、玻璃纤维等。

2.根据粉尘颗粒在空气中停留的状况分类

由于粉尘颗粒的组成不同,形状不一、密度各异,为了测定和相互比较,目前统一采用空气动力学直径来表示颗粒大小。即粉尘粒子a,不论其几何形状、大小和比重如何,如果它在空气中与一种比重为1的球形粒子b的沉降速度相同时,即b的直径即可算作a的空气动力学直径。单位用微米(μm ) 表示。

①降尘:指空气动力学直径大于10μm 的粉尘。

②飘尘:指粒径1~10μm的粉尘。

飘尘 在空气中停留时间较长,被人体吸入呼吸道的机会更大,容易对人体造成危害。

3.根据粉尘粒子在呼吸道沉积部位不同分类

①非吸入性粉尘:又可称为不可吸入粉尘,即空气动力学直径大于15μm的粒子被吸入呼吸道的机会非常少。

②可吸入粉尘: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15μm的粒子可以被吸入呼吸道。其中10~15μm的粒子主要沉积在上呼吸道。医学上的可吸入粉尘具体指可吸入而且不在呼出的粉尘,包括沉积在鼻、咽、喉头、气管和支气管及呼吸道深部的所有粉尘。

③呼吸性粉尘: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5μm的粒子可以到达呼吸道深部和肺泡区,称之为呼吸性粉尘。即能够到达并且沉积在呼吸性细支气管和肺泡的那部分粉尘,不包括可呼出的那一部分。

二、粉尘进入机体的途径

粉尘通过呼吸道、眼睛、皮肤等进入人体,其中以呼吸道侵入为主要途径。

人体对吸入的粉尘具备有效的防御和清除机制。一般认为有三道防线:

1.鼻腔、喉、气管、支气管的阻留作用

2.呼吸道上皮黏液纤毛系统的排除作用

3.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在人体防御和清除粉尘颗粒的整个过程中,鼻腔主要阻留直径大于10μm 的粉尘颗粒,约占吸入粉尘总量的30~50%;进入气管、支气管的粉尘,通过黏液纤毛系统将粉尘运送到咽喉部位,随痰咳出或咽下,称为支气管清除;进入肺泡的粉尘粒子,主要通过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清除。

【职业卫生基础制度】相关文章:

职业卫生制度06-09

职业卫生健康制度04-17

煤矿职业卫生制度04-17

职业卫生监测制度04-17

煤矿的职业卫生制度04-17

职业卫生申报制度04-17

企业职业卫生制度04-17

职业卫生检测制度04-17

职业卫生制度(15篇)04-18

职业卫生制度15篇04-18